Ⅰ 電視劇《怒晴湘西》中所說的四大門派除了搬山卸嶺還有哪兩個門派
我認為應該是摸金校尉和發丘門派。盜墓四大門派之卸嶺派,這是在《怒晴湘西》之中出現的一派。這一派別的人,他們的力氣是非常大的,並且人數也非常眾多。可能他們的技術跟摸金相比的話沒有那麼的絕妙,但是他們也是有著獨家的絕活兒的,也就是在電視劇中陳玉樓所說的望聞問切。但是據小編看來感覺卸嶺派沒有這個里邊的搬山派厲害呢!而且還每次在別的門派前面出醜。但是他們的望聞問切技能在《怒晴湘西》中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所以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
在鬼吹燈當中沒有說過這個門派,很多的人覺得發丘跟摸金一樣都是曹操所設立的,其實他們這一派是在後漢時期才出現的。發丘跟摸金的盜墓手段幾乎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摸金校尉他們用的是摸金符而發丘使用的是銅印。只不過這一派只有一枚銅印,後來也是在明代時期就被毀掉了。
Ⅱ 誰知道湘西土司王的歷史,和白夫人
希望下面資料對你有用:
在討論苗疆土司與苗族的關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苗疆土司」和「苗族土司」。簡言之,凡苗族聚居區的土司均為「苗疆土司」,在這些土司中,由苗族充任的土司稱為「苗族土司」。苗疆土司的外延,與苗疆的地域相重合;本文所說的苗疆,即苗族東部方言區,也就是史籍所稱的紅苗生息地。這塊苗疆的地域如何?請看諸種史籍皆相同的記載:「紅苗原出銅仁府,其族甚繁。東至辰州界,西至四川平頭、平茶、酉陽土司、北至保靖,南至麻陽、東南至五寨司、經線三百里,緯線一百二十里,周千一百二十里,皆其族所居之所。」
按現在的地圖計算,這塊苗族聚居區的經線為360華里,緯線240華里,周圍1200華里,面積21600平方公里,內含銅仁、松桃、秀山、酉陽、沅陵、瀘溪、吉首、古丈、花垣、保靖、鳳凰、麻陽等12個縣市。除此之外,永順、龍山、桑 植、大庸、以及鄂西邊緣縣份,尚有紅苗寨落。
這塊在歷史上定格的苗疆,其地域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明朝開國之後就著力於對苗族的鎮撫,但37年後酉陽的生苗才開始歸附。《明史》記載:「永樂三年(1405年),指揮丁能、杜福撫諭亞堅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戶,各遣子入朝,命隸酉陽宣撫司。」到了光緒八年(1882年),官方鐫刻的《移建安化縣碑記》仍稱「黔之東銅思所屬有梵凈山,高聳數千仞,綿延數百里,向為苗人所居。」
在這塊土地上,統轄苗眾的中小土司多由苗人充當,而擔承治理責任的大土司,則多由漢人擔任。民國二十年(1931年)編撰的《沅陵縣志》,依舊沿引史籍的記載來陳述這種史實。該志有曰:「蠻部(指苗族)各有酋長,其酋皆各相雄長,不能統一。漢人之才智狡者,往往因而利用之,結合諸酋,使之承奉其號令。溪州之氏,蓋漢人而為群蠻之所推尊者也。」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對這種史實有了新的說法。潘光旦教授在他的洋洋十餘萬言的專題報告中講:「『土司』不是一般的土官,而是『土家人』所擔任的『土官』」改變了土司的內涵以後,對於它的構成成分,潘說:「元代以來,湘西的土司是一般的、十有八九的,由『土家人』充當的」。盡管還有點閃爍其詞,可他最後還是勇敢地過渡到預定的結論上,那就是:「元、明、清三代實行所謂『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為止,大小『土司』幾乎全部由『土家』人承當,對當地的苗族,代表中原統治者經常『約束』,隨時鎮壓。」
歷史果真如此嗎?
歷史上,漢族大土司對苗族沒有起到「約束」和鎮壓作用。那位創導修築長城來防禦苗族的蔡復一,在公文中曾經強調過這種事實。
蔡氏字敬夫,福建同安人,萬曆進士,幾次升遷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撫貴州,後總督貴州、雲南、湖北軍務。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蔡任湖廣參政,分守湖北,帶管辰沅兵備道,駐節沅州(今芷江縣)。他在《邊防條又議》「責擔承」那段中寫道:「永順(土司)約束鎮苗,保靖(土司)約束竿苗,每歲俱有擔承認結到部,苗哨原設有撫苗防守舍巴頭目,月食稟糧……今則擔承毫無實效,認結只屬虛文。就中草苗猖獗尤甚,歷數冬春二季入犯,十(之)三鎮苗,而十(之)七竿苗也。」不僅「受國恩世有爵土的」永順、保靖兩宣慰司奈何不得鎮竿生苗,就連專事屯戍的營哨兵也如同虛設。明代官員馬協在同類的公文中寫道:「(哨官)不為自強之計,甘為媚苗之術。」「……真所謂畏苗如虎,自視如鼠也。」
這種情況到了清朝依然沒有甚麼改變。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湖廣總督郭(左王右秀)在反映苗疆情勢與防務的奏章中寫道:「歷任督撫提鎮諸臣,止議永順、保靖二土司分寨撫管,土司相距頗遙,且兵未經制,止可偶供徵用,未便其永遠撫管。」十年後,湖南巡撫趙申喬在《題六里苗民歸鎮溪所乾州同知撫管疏》中指出,土司的擔承「毫無實濟」。該疏曰:「鎮竿有鎮苗、竿苗之分,鎮苗向系鎮溪所管撫,竿苗即紅苗,向系竿子坪長官司撫管。前明以鎮苗令永順司擔承,竿苗令保靖司擔承,苗乃叛服無常,二土司有擔承之名,毫無實濟」。就是這道奏疏,取消了永保兩土司擔承「約束」苗族的虛名,改土歸流。
為何漢族土司無法約束苗民?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苗族的社會結構與其他民族不同。苗族是個崇尚自由、強調自我意識的民族,它的尊卑全由實力的強弱來決定,無精神方面的因素,所以其社會管理框架屬多系統的不穩定型結構,由於不是穩固的寶塔形模式,使異族統治者無法提綱摯領。關於這點,史籍中有許多記載。明代曾任貴州巡撫的郭子章在《黔記·諸夷》中寫道:「諸苗夷有囤峒而無城廓,有頭目而無君長。」清代鳳凰敬修書院山長孫均銓在《苗蠻辨》中寫道:「蠻猶有上下之分,苗則無所統紀。」關於苗族社會的特點,《永綏廳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述:「生苗各分寨落……有部落無酋長,其俗不以人命為重,寨中有父子兄弟數人數十人,強梁健斗或能見官講客話者,則寨中畏之,共推為寨長;如寨中再有一人一戶,則又各自為黨。或一寨一長或一寨數長,皆以盛衰強弱迭更易,不如他部之有酋長世受統轄也。」
二是苗族的生存環境,外族難以適應。漵浦人嚴如煜,嘉慶元年(1796年)征舉孝廉方正,廷試第一,以知縣試用陝西,後隨軍到湘西鎮壓苗民起義,著有《苗防備覽》、《苗疆風俗考》等多種關於苗族的文獻。他在《總論苗境事宜務為築堡議》中寫道:「……又溪澗之水,夫馬既多,腥穢不可入口。其泉水稍清洌者,俱為岩漿,極寒,敗人脾胃,兵役飲之,水土不服,多生瘧痢二疾,或癆黃腫,四肢無力,地勢使之然也。」
三是苗人的戰術鬥技,精於他族,難以制服。對此,嚴如煜在他那篇《議》中寫道:「他省近邊夷人,以弓弩為武器,易為遮御。苗人本寨好打冤家。苗人五六歲即習鳥槍,種山趕場,寸步不離。」嚴氏還說苗地向產土磺、洞硝,苗人配製火葯的技術「精於內地」,「放火器非諸夷所能及。」關於苗人的戰術,嚴氏寫道:「我軍施放火炮,彼則挖坎伏避;即不能避,而三五分隊,中斃者亦少。」為讓官軍高度重視苗人的戰術,《苗防雜識》在印證了嚴氏的記述後寫道:「(苗)遇敵必先擇土坎岩窠,伏身暗中,放槍後,即從莽草中退十餘步潛避他所,以防反擊。」它的結論是「苗人火槍最難提防。」
嚴如煜在《議》中還寫道:「苗人所居之險,猱崖猿壁,非人跡所能到。外間勁旗,扳援一峻坡,已喘息不能行動,安能與之追躡?」而苗人在這種險竣的山地又表現如何呢?請看《乾州廳志》的記載:「而苗人走崖谷往來如猱,或明東暗西,堤防少疏,一營有事,數營震動矣。」
古代苗族社會的各種條件決定,大土司以下的中小土司大部分得由苗族來充任,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對苗族起到一定的統轄和約束作用。至於「大小『土司』幾乎全部由『土家』人承當」的說法,只是潘光旦教授個人的認定,並非歷史的真象。但是,這種說法卻被少數學者當成科學論斷,將人導入誤區。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主要是「五姓真苗說」的影響,以及圖解民族壓迫的結果。
「五姓真苗說」人為地縮小了苗族的范疇,使我們把一些苗族土司作為異族。此說先見於孫均銓的《苗蠻辨》,其中有曰:「其時蠻中大姓則有彭氏、舒氏、向氏、冉氏、田氏,各有分土,中環五種土酋,有石、隴、吳、麻等姓,今苗姓有此,疑即是苗。」到了嘉慶年間,嚴如煜在《平苗議》中寫道:「統計三種苗,惟吳、龍、石、麻、廖五姓為真苗,其歐陽、彭、洪等姓乃外民入贅,習其俗久遂成族類。」這就把五種土酋為苗的說法深化為「五姓為真苗」,即五姓真苗說。此說被後人承襲,謬誤留傳後世。其實苗族自己就有削、沒(羋)、邊(卞)、管、卡、來(萊)、刊等七大苗姓,他們使用的漢姓不計其數,若按多少來決定大小的話,那彭、向、田也是苗族中的大姓。關於這些情況,筆者曾在《紅苗姓氏與風俗》中作了比較詳細和闡述(見《吉首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按照現代的觀點,為了體現民族壓迫,苗疆土司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分子,把它們都視為異族是不會引起非議的。也就是說,至少苗族學者不會去關注這種界定是否客觀。另一方面,由於「土司」與「土家」早先就被潘光旦混為一談,於是那種界定又容易被人渲染,這樣,就弄得苗疆土司中似乎不存在苗族土司了。
為了矯正視聽,我們還是來正視一下史實。先談幾個沒有爭議之處的苗族土司。
吳畢朗,明宣德年間為竿子坪長官司土司,宣德五年(1430年)率苗眾造反。
廖彪,明永樂三年(1405年)為竿子坪長官司土司,曾與其他苗族土司一起遣子入朝進貢。
楊二,明洪武初年的「盧溪苗長」。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盧溪縣的轄區很寬,包括如今的瀘溪、花垣、吉首三縣市,以及古丈、鳳凰的部分地區,那時,朝廷企圖對該縣的苗民實施籍戶口、派賦稅的統治措施,引起苗民的反抗。為了平息苗疆的騷亂,「盧溪縣主簿孫應龍入峒招渝,領苗長楊二赴奏,准輕賦,始割上五都蠻民分為十里,置鎮溪軍民千戶所,隸辰州衛。」關於此事,《明史》、《湖南通志》,以及湘西的多種地方史志均有記載。楊二進京面聖的結果是:要苗民繳納的一萬一千石糧食減去一萬石,對盧溪苗民分而治之,割124寨為十里,為清康熙年間永綏廳(上六里今花垣縣)、乾州廳(下四里,今吉首市)的問世鑄定雛形。鎮撫十里苗民的鎮溪軍民千戶所建置後,楊二和其他「苗之渠首」被任命為百夫長,以約束苗民。
至於田姓土司中是否有苗族土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關於首任田姓土司田儒銘的族屬,筆者在《紅苗姓氏與風俗》中已舉證說明他是苗族,此處不再重復。為證實那種說明並非妄斷,下面以《湖南通志》和乾州、鳳凰、芷江三廳縣的志書記載,再鋪陳兩位田姓土司的情況,從中亦可見苗族土司的特徵——叛服無常。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指揮邵鑒誣謅竿子坪烏牌寨(屬今鳳凰縣)苗人隴老恰、隴黨叟,稱其替川黔叛苗窩臟。於是鎮竿守備陳表令土司田興爵誘出二苗,解辰沅備道府衙(今芷江)監候。十八年(1539年),隴母叟因其父隴老恰屈死獄中,遂率苗眾造反,守備陳表被彈劾離職。第二年,雅酉寨(屬今花垣縣)苗頭隴求兒,乘勢邀集川黔苗眾造反。是年,田興爵與鎮溪土指揮田應朝,統領所部土兵,隨大隊軍官到暴木營(鳳凰縣禾庫鎮吉寅村)參予剿撫造反苗民。史籍所稱之「土兵」,實為鳳凰、吉首、花垣三地的苗兵。由於二田的作用,官軍得以利用廖羊保等苗族頭人四處招諭,用「撫」的辦法使戰役盡快結束。這時,田興爵、田應朝是站在朝廷的立場上,發揮土司的職能,以苗剿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田興爵因開罪官府被關押在辰州(今沅陵縣)獄中,後經一些苗人暗中賄賂官吏將其救出,藏於生苗腹地臘爾山。第二年,田興爵便率領苗眾稱兵反叛。田是一條無情無義的色狼,他仗勢到處姦淫婦女,並恩將仇報,虐待營救自己出獄的苗人。這傢伙,有一次到土官隆歹家,因「呼其婦不至」,便把土官為求子而用來祭祖的豬殺了。後來,因為滿足色慾,強奪阿留弟媳,「負以牛,將入山」。這時,土官隆歹率領被虐之苗眾一齊殺來,田見寡不敵眾,「乃挾刀且戰且走」。從田興爵在臘爾山苗寨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這位土司是通苗語、諳苗情的,否則,就不會有「呼其婦不至」的情節,也不敢獨自用牛馱上美婦人入山享樂,尤其是他敢於「且戰且走」,獨自在生苗腹地闖盪。就是到了四五十年代,整連整排荷槍實彈的軍隊,若沒有苗族作向導,也是不敢闖進臘爾山的
就在田興爵狼奔鼠竄的時候,平頭(屬今松桃縣)長官司土官攜帶印信與「所部諸苗逃奔蠟爾」。原因是苗族群眾拖欠賦稅,並在銅仁知府督催繳納時逃亡他鄉,於是知府責成土司償還,土司也只得一走了之。當平頭土司與所率之苗同田興爵相遇後,便聯合稱兵造反,「圍麻陽縣,執知縣,官軍討之不能克」(見《乾州廳志》,上同)。這時,田興爵又完全背叛了朝廷。
就在田興爵稱兵造反時,田應朝仍然在為朝廷效力,在副將都御史萬鏜的統率下,參予剿撫「湖廣蠟爾山蠻叛」(見《明史》)。萬鏜採納了田應朝的計策,軟硬兼施,對苗族首領曉以厲害,誘以利祿,後來如《湖南通志》所載:「鎮溪土司田應朝等,招出(隴)求兒等五十餘人。」餘下苗眾,被官軍各個擊破,苗疆得到短時期的安靜。
站在官方的立場上,各種史料一方面承認田應朝的能量,一方面又說他「狡黠多詐」。確實如此,作為異族,田應朝沒有孝忠皇上的意識,順從只是表面的,那隻是為了謀求切身利益,反叛的本質,一旦時機成熟便會顯現。對於異族土司,他毫無感情可言,暗中製造矛盾,挑唆是非,讓永順、保靖兩土司相互仇殺,自己坐山觀虎鬥,並從中兩面討好,兩面收受賄賂。除此之外,他還暗中勾結和支持田興爵與平頭土司稱兵造反。此次苗叛平息後,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又如法炮製,陰結貴州苗酋龍許保等為亂。田應朝知道自己只是朝廷的一隻貓,如果老鼠不鬧事,貓便會喪失原有的地位。這傢伙「戰則庇賊冒功,撫則反復要重資」(見《乾州廳志》),使平苗之役久而不克,給官府施加壓力。
嘉靖三十年(1551年),龍許保、吳黑苗再次統率湘黔苗民造反,攻陷思州府。掠執知縣李允簡等官員。苗民此次起兵反抗,得到了酉陽冉姓土司的暗中支持。這時,田應朝反叛朝廷,率部合酉陽土司兵在平茶一帶多次阻撓官軍。奉旨征苗的都御史張岳,多次派人召田應朝罷兵來見,田不聽從。後來張岳偵知田之叔田勉,饒勇悍桀,常被應朝恃為後盾,便設計將其捕來亂棍打死。此時田應朝有些畏懼,派人向張岳表示改過自新,張許其以功贖罪,但田又變卦不出山,張岳便削掉他的土指揮職務。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官軍的圍剿下,田應朝感到形勢窘迫難以維持,便到永順宣慰司見張岳表示歸順。張岳先以軍棍仗之以示懲罰,再令其隨同官軍征苗,後來還是把他殺掉,懸首於市,以懲戒其他苗酋。
從有關史料可以看出,由漢族充當的苗疆大土司,對苗族的直接影響力不大他們只負一個「承擔」和「約束」苗民的虛名,只是在朝廷調集官軍鎮壓苗民反抗時,率部隨軍進剿,依靠由苗人充當的中小土司,發揮前鋒作用。由苗人充任的中小土司,能對苗族起到直接作用,而他們又具有時順時叛的兩面性。在順從朝廷協同鎮壓造反苗民時,他們因熟悉地形,了解戰術,通曉語言,總是作打頭陣的尖兵,但是,他們往往都是用獻策招撫苗族首領的辦法來結束戰事。這樣,官軍可盡快撤離,苗族也能保存實力,因此每次戰後的安定都只是短暫的。從總體上看苗疆一直動盪不安,於是土司也就才能亂中取勢,直到改土歸流。苗族土司一旦反叛朝廷,結局都是削職殺頭,所以史籍中出現的中小苗族土司,能世襲其職的不多
Ⅲ 湘西會戰到底是誰指揮的,請具體說明
湘西會戰
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親任指揮.
日本:前線指揮官第20軍軍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將.
芷江攻略戰(湘西會戰)
芷江保衛戰,在日本的戰史書籍里稱為「芷江攻略戰」。中方也稱「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 芷江與川黔桂鄂等省接壤,夾在湘、資、沅三大水系中間,東臨長沙、衡陽,南瞰 桂林、柳州,西枕芷江盆地。這一地區還是進出黔、川,威逼貴陽,迂迴重慶的軍事要 沖地帶。湘西若失、貴陽危急,重慶將陷於不保。向該地區進攻,原是岡村寧次提出進 攻四川作戰方案的第一步,方案被大本營否決後,他內心卻始終不肯放棄進攻四川的念 頭,一直在窺測時機。在其積極爭取下,大本營同意他原方案的第一部分一進行芷江作 戰,但批準的目的則主要在於摧毀美軍在芷江的空軍基地。
岡村投入芷江戰役的兵力共4個半師團,8萬餘人。其戰斗序列概要如下: 前線指揮官第20軍軍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將,下轄: 第116師團,師團長岩永汪,轄步兵第109、120、133聯隊,騎兵第120大隊,野戰 炮兵第122聯隊,工兵第166聯隊,輜重兵第116聯隊。 第47師團,師團長渡邊洋,轄步兵第131、91、105聯隊,騎兵第47聯隊,山炮第47 聯隊,工兵第47聯隊,輜重兵第47聯隊。 第34師團,師團長伴健雄。轄第34步兵團,騎兵第34聯隊,野炮兵第34聯隊,工兵 第34聯隊,輜重兵第34聯隊。 第64師團,師團長船引正之,轄步兵第69旅團的4個步兵大隊。 步兵第70旅團,旅團長川勝郁郎,轄步兵第54、55、132、133大隊。 關根支隊,支隊長關根久太郎,轄獨立步兵第65、115、116、117大隊。
日軍將要面對的中國軍隊,是由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親任指揮的9個軍26個師。其戰 斗序列如下: 第4方面軍總司令王耀武,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 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 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李玉堂,下轄:楊幹才的第20軍,轄第133、134師;丁治磐的第 26軍,轄第41、44師及炮兵團;弁庭芳的第94軍,轄第5、43、121師及輸送團。 第10集團軍總司令王敬久,下轄:侯鏡如的第92軍,轄第142、21、暫編15師及炮 兵團等。 以上中國軍隊均為中央精銳嫡系。其中第18、第73、第74、第94、新編第6軍等共 15個師,系由美軍教官訓練、美軍顧問指導、全部美械裝備的部隊。僅這15個師的戰斗 力就優於日軍數倍,再加上另11個師,與日軍參戰兵力相比,中國軍隊佔有絕對優勢。 不僅當面力量對比不利於日軍,就是整個後備力量中方也開始占據優勢。1945年初 春,中印公路和輸油管道已通至昆明,從印度輸入的美國租借法案物資每月可達6萬噸 以上。
Ⅳ 湘西土司王的歷史
湘西土司王有兩種傳說:
在前一種傳說中,土司王身懷絕技,為民除害,然後由皇帝或楚內王下詔敕封容為土司王並世代承襲。在後一種傳說中,土司王是一個流氓無賴,傳說是白蛇精投胎,為害一方,動輒濫發淫威,如每年正月要燒一次城,每兩天要殺一個人祭神等,百姓奈他不何,又恨又怕。
總之,他是土司中最無道的代表者。傳說土家族中不同姓氏的人結婚時,白鼻子土司還要行使「初夜權」,即新娘子要讓他先睡三天,民間便有諺雲:「白鼻子土司——無道」。
(4)湘西十四郎擴展閱讀:
土司制度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管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湘西土司制度始於五代,發展於宋,完備於元、明(由 褐糜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終止於清,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 元、明、清各代,時達八百餘年。歷代封建王朝,給溪州彭氏土司集團及所屬州、洞,分別給予刺史、宣慰使、宣撫 使、土知州、土巡檢等大小不同的土官官職。
Ⅳ 《怒晴湘西》中哪些角色是壞人
其實,誰也不是生下了就成了「壞人」,都是生存環境使然、時代所逼。時勢可以造英雄,時勢也可以造狗熊。
記得有句話說: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是一句在解放初期非常流行的話,而現在換了一個說法:好的社會制度能使壞人變好,壞的社會制度能使好人變壞。
在劇中那樣一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年代,為了生存、為了活命,一個個男男女女,被時代所逼,干起了挖墳掘墓的勾當,實在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本文為「大象看戲」原創發布。他處所見,必為偷竊。敬請舉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大象看戲】約你一起來看戲閑聊,品味經典……
Ⅵ 以前打仗的湘軍是湘西人嗎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台,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1852年,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1853年1月21日,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
曾國藩
湘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干營)。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於陸師。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隻,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後,改制如下:裁快蟹船,長龍船減為八艘,舢板船增為二十二艘,全營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舊),員額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隻長龍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台,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
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成為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清政府雖然對地方漢族武裝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於湘軍。曾國藩同時又藉助了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湘軍不但消滅了太平天國,還參與了清廷與各地其他起義軍的作戰,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權落入漢族,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2]
軍隊組建
士兵成分
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系。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曾國藩治軍重在思想紀律而不在技術性的訓練。他為湘軍寫的軍歌唱道:「規矩要肅靜,有禮、有法、有號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軍禮,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里的鄉土觀念維系官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地維護封建統治的軍隊。[3]
Ⅶ 湘西愛國歷史人物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清末湘將領、洋務派首領。晚年抗禦沙俄,收復邊疆有功。
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首領。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 ) ,組成中法混合軍 ,稱常捷軍 ,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論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 。1866 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 ,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陝甘總督 ,推 薦 原 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陝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又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又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 ,指出西北自撤 藩 籬 ,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 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 。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 1 月占和闐( 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 。1879 年中俄 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訂,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 6月,奉召入京 ,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 。1885 年病故於福州 。著有《 楚軍營制 》(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Ⅷ 在張家界看魅力湘西,有首歌曲,名字不記得了,歌詞有一句是:郎是高山路……妹是……
我非常清楚這首歌抄
因為襲我有去現場看過
郎是高山喲
山青青
妹是那個流水
水盈盈
高山長青 水長流
山水那個相依 總是情
這個節目叫《翠翠》 沈從文《邊城》筆下人物
我在網上找了很久了 節目現場的視屏很多 你只要在視屏網打上《魅力湘西》都能找到 但是單純音樂是找不到的
歌名叫《山水謠》 演唱:王丹萍
Ⅸ 湘西苗族都有什麼風俗
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圖騰、節慶、婚嫁、飲食、教育、禁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苗族的服飾款式多樣,工藝獨特,其款式 多達130餘種以上,而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苗族女裝。其製作工藝有挑花、刺綉、蠟染、織花、鑲花等,多用百褶裙式樣。苗族女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代以來湘西、湘西南及黔東少部分地區苗族女性已改穿褲裝。苗族以各種銀飾為主要佩飾,這構成了苗族身體佩飾的一大特色。 二、圖騰 提起苗族的圖騰,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楓樹。楓樹在湘西的方言中有「媽媽」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說楓樹是苗族的「母親樹」。這也反映出苗族先民以楓樹為圖騰的歷史,在湘西永順縣的一個苗家村口,有一棵代代相傳的大楓樹,這里的人逢年過節都會祭拜這棵楓樹。 三、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趕年場、趕清明、櫻桃會、跳香會、趕秋、看龍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由於內容太多,我們只介紹其中兩個: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異常熱鬧。 2.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山歌,進行社交活動。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四 、苗族婚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或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苗族婚姻大都是當事人自主婚姻,其締結方式可分為自主自由式、說合自由式和說合古典式三種。 五、飲食 苗族大多數地區主食大米或玉米,輔以麥子、高粱、薯類、大豆等,同時糯米食品很受苗族人喜愛。副食主要有各種蔬菜瓜果以及家禽家畜和魚。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裡有各種酸菜、腌菜。 苗族喜飲酒,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傳情,以酒表喜慶,以酒烘染氣氛,有著豐富的情趣盎然的敬酒和飲酒風俗。 六、禁忌: 1.不要隨便踩別人家的門檻。 2.到苗族家裡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腳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龕方向)。 3.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隨便吹口哨(召鬼)。
Ⅹ 湘西三邪落花洞女是怎麼回事
湘西有落花洞女的傳說,說的是部落中一些在適婚的年齡沒有找到可以託付終身的女子,到山洞中幾天不吃不喝。如果沒有死的話,回家後也不飲不食,直到幾天後死去的事情。人們都會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落花洞女是湘西的著名典故和苗術鄉俗,與「趕屍」、「放盅」並稱湘西三邪,「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按照當地的說法,這個女孩子已經把自己許給了神,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不再為任何世俗的男子動心,只小心保護自己的美麗嫻靜,等待著神選好了吉祥的日子來娶她。
當那個日子到來時,女孩便會含笑而逝。部落里的人們也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不但不為之辦喪禮,還要辦婚禮,以示新婚之喜。
時至今日,整個湘西及其張家界還流傳著「趕屍」、「放盅」、「落花洞女」與生俱來的著名典故和苗術鄉俗。相傳,苗人習武從軍,戰死沙場,路途遙遠,山道崎嶇,家人便請巫師趕屍回鄉。
巫師口念咒語,屍首挺立,雙手平端,一蹦一跳,山谷行走。這情節香港電影偶能看到。巫師路上不時高聲斥責:「逆畜經此,路人迴避。」震懾僵屍,提醒路人,自己壯膽。深山僻處如搭有草席涼棚,這便是趕屍人歇腳的地方。
這里的女人多痴情,怕「負心郎」走出山外再不回頭,臨行前偷偷在男人身上放置葯末,時間一長,葯性發作,生不如死,男人便屁股尿流跑回家求女人要解葯。這便就是女人控制自己男人的「放盅」。
鳳凰堆里,也有心高氣傲的女子,高不成低不就,突然有一天此女面若桃花,含情默默,據信是被哪個神仙相中,此女便以山洞為穴,無憂無慮獨步餘生,成為落花洞女。
落花洞女進入痴迷狀態,她的面色燦若桃花,眼睛亮如星辰,聲音如絲竹般悅耳,身體里發出一種馨人的清香。她每天不停地抹桌擦椅灑掃廳堂,把一個原本破敗的家收拾得纖塵不染。進入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
按照當地的說法,這個女孩子已經把自己許給了神,她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她的心上人是不食人間煙火卻救人於水火的神,因此她不再為世俗的任何男子動心,只需小心地保護好自己的美麗嫻靜,等著她的神選好了吉祥的日子來迎娶她。
這就註定了她的一生將不再經歷生兒育女盼夫心切又妒怨煎熬的煩惱,也不會有世俗的男子想到要用自己的婚姻去解救這個被神的幻象所誘惑的女孩。固然當那個日子到來的時候,幸福中的女孩含笑而逝,但她始終不渝地保持了自己的姣好容顏,直到今天的傳說與記載中。
至於落洞,實在是一種人神錯綜的悲劇。地方習慣是女子在性行為方面的極端壓制,成為最高的道德。當地認為最丑的事無過於女子不貞,男子聽婦女有外遇。婦女若無家庭任何拘束,自願解放,毫無關系的旁人亦可把女子捉來光身遊街,表示與眾共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