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湘西龍山的響水洞誰知道啊// 好不好玩
還不錯,可以燒烤,也可以爬爬山(山不高),感受瀑布(水大時特別站在瀑布旁特舒服),還可以走走吊橋!不過響水洞不是特大
㈡ 想知道: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衛螺絲懂 在哪
花垣縣境內 吉首到花垣 25塊 2小時車 花垣到吉衛 16塊 1小時車 然後麵包車過去 也有中巴 2,3塊錢
㈢ 湘西三大邪之一的落花沒女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去過的年輕女孩幾天後都會死亡
落花沒女洞作為在湘西部落裡面非常神秘的一個傳統,作為三大邪之一,在外人看來是非常難以理解和充滿著怪異,在湘西部落的傳統中,那些年輕的20左右的未婚的女子會被帶到洞中,不吃不喝,然後回到了家中也不吃不喝,不久就死亡了。在湘西部落中,他們的文化傳統如此,認為洞女進去之後是獻祭給了洞中的神仙、神靈之類的東西,被認為是非常好的吉利的事情,之後會保佑該片區風調雨順,平安健康。因此死後,那些去過落花沒女洞的女子不會被舉報葬禮,而是舉報婚禮,被認為是嫁給神靈,是一件好事。
第三點的話,還有可能就是當地的傳統,可能有些真有的女子出來之後,頂住了各種的困難和壓力,正正常常的也會被村中或者部落的以各種辦法導致死亡,因為本來就是獻祭神靈的,出來可能以為神靈不喜歡,那麼這個從洞中出來的女子可能不吉利。
㈣ 湘西地區很神秘的地方
湘西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好不好,我們這里哪裡有那麼神秘,縣城回里可以說基本上和外答面的漢族一樣了,就是落後,縣城很小,當然咯,要說民族風情那是有的,但趕屍人、苗女制「盅」啊…什麼的,我都從來沒見過,去那些還保留著傳統習俗的村落里好像有, 鳳凰南方長城、鳳凰古城、芙蓉鎮、猛洞河漂流 老司城這些地方也啊好玩,但這些都是經過特別包裝後展現給遊客的,要是你在湘西有一個朋友,你和他去他們村裡玩一玩,那就能原真原味的感受湘西民俗了,還有啊。貌似有人說湘西以前土匪多,湘西人野蠻,可我不覺得,湘西大多數人老實巴交的。來這里吧,要注意就是帶夠錢,然後心裡做好看重重大山的准備,如果可以,來我們永順玩玩吧
㈤ 湘西芙蓉鎮的溪州銅柱,是干什麼的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位於酉水之濱,距縣城51公里。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芙蓉鎮不僅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也是融自然景色與古樸的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又是猛洞河風景區的門戶、一個尋幽訪古的最佳景點。四周是青山綠水,鎮區內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臨水依依的土家吊腳木樓以及青石板鋪就的五里長街,處處透析著淳厚古樸的土家族民風民俗,讓遊人至此贊不絕口,留連忘返。胡績偉先生游覽猛洞河和芙蓉鎮以後作詞贊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峽落溪州。懸崖壁峭綠油油,悠悠盪華舟。烹鮮魚,戲靈猴,龍洞神仙游,芙蓉古鎮吊腳樓,土家情意稠。」芙蓉鎮不僅景觀秀麗,民族風情濃郁,還有記載土家族政治軍事歷史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和電影《芙蓉鎮》外景拍攝現場等人文景觀。溪洲銅柱現存於芙蓉鎮民俗風光館內。公元940年,楚王馬希范與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戰媾和,締結盟約,劃疆而冶,鑄5000斤銅柱為證。據史截:「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與當時占據湖南的楚王馬希范發生溪州之戰。彭士愁戰敗後於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與馬希范議和,把戰爭的經過和議和的條款,鐫刻於銅柱之上。銅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為八面,中空,內實鉅錢,柱端覆蓋銅頂,銘誓狀於銅柱之上,立於會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時,又羼刻了一些土官銜名。清中葉,柱上銅頂被盜,沉於江心,柱內銅錢亦被人以飴粘錢殆盡。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順府知府張曾揚建亭保護。民國年間亭被毀。」銅柱的銅質,精純光潤;八面所鐫顏、柳體陰文,雖經千載風雨洗刷,霜雪蝕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銅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土家族視銅柱為神物。古鎮石板街遠遠望去,總感覺芙蓉鎮五里青石板街就像一本線裝古籍的書脊,書頁被上蒼之手打開,靜謐而又穩重的攤在酉水河邊,那書頁上凌空的吊腳樓和發生在樓里樓外的悲歡離合便隨歲月而動,演繹出許多鏗鏘溫馨、跌宕起伏的故事來…… 答案補充 在湖南省. 芙蓉鎮是湖南省湘西吉首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的王村,原來是秦漢時土王的王都,古稱酉陽,五代十國時稱溪州。位酉水北面,是酉水的重要碼頭,通川黔、達鄂瀘,舟楫之便,得天獨厚。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因電影《芙蓉鎮》走紅,旅遊人與日俱增, 如今乾脆更名為《芙蓉鎮》。
㈥ 湘西的各種恐怖的事情,求全解
湘西有三大邪,其一為「湘西趕屍」:湘西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不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行業存在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這還算是有科學根據的。
其二為「放蠱」: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流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只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但卻根深蒂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
其三為「落花洞女」:湘西的「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過三關才可當學徒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學這行業的,必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而且,必須拜師。趕屍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著趕屍匠必須面試。
一般來講,要看滿 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丑一點。趕屍匠先讓應試者望著當空的太陽,然後旋轉,接著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屍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屍。接著,趕屍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屍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屍體爬不上去。趕屍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後,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屍匠將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裡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只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屍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屍匠學徒的可能。
趕屍匠的家裡,跟一般農民一樣,照樣 「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只有接到趕屍業務時,他們才將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屍。
他們雖趕屍,卻忌諱趕屍這個名詞。因而,內行人請他們趕屍,都說:「師傅,請你去走腳」或「走一回腳」。趕屍匠若答應,他便拿出一張特製的黃紙,讓你將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別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後畫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將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趕屍匠的穿著也十分特別:他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著一包符。
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朱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將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掛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
同時徒弟必須學會三十六種功,才能去趕屍。
第一件功,便是死屍 「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讓死屍能站立起來。
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讓屍體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轉彎功」,也就是屍體走路能轉彎。另外,還有「下坡功」、「過橋功」、「啞狗功」等。「啞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見著屍體不叫。因死屍怕狗叫,狗一叫,死屍會驚倒,特別是狗來咬時,死屍沒有反抗能力。死屍會被咬得體無完膚。最後一種功是「還魂功」,還魂功越好,死屍的魂還得越多,趕起屍來便特別輕松自如。這種「還魂功」,實際上是用一種湘西特產的草葯撒在屍體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奇特的行業,只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因為,一、只有湘西有 「死屍客店」。二、只有湘西群眾聞見趕屍匠的小陰鑼,知道迥避。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過,他們當然不會准死屍入村。四、湘西人聞見陰鑼聲,便會主動將家中的狗關起來,否則,狗一出來,便會將死屍咬爛。因而,這種十分奇特的趕屍行業,只有湘西才有。
死屍怎麼會被活人趕著走,很多科學家在進行研究。各說不一。說不定有一天,會使這一常人難以理解的奇特行業和現象,得到應有的科學解釋。
趕屍的起源
著名苗族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寫道: 「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說起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道: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撕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 「我們不能丟下戰死在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里如何?」
阿普軍管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
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 「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將敵人困在迷魂陣里……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於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御敵之實乃「霧術」,而「霧」 筆畫太多難寫,於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
蠱術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落花洞女
沈從文在他的書中寫道:湘西女性在三種階段的年齡中,產生蠱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窮而年老的,易成為蠱婆,三十歲左右的,易成為巫,十六歲到二十二三歲,美麗愛好性情內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三種女性的歇斯底里,就形成了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這神秘背後隱藏了動人的悲劇,同時也隱藏了動人的詩……
㈦ 湘西三邪中的「落花洞女」是否真的存在
「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洞神所欲,一切人力都近於白費。雖天王佛菩薩權力廣大,人鬼同尊,亦無從為力。(迷信與實際社會互相映照,可謂相反相成。)事到末了,即是聽其慢慢死去。死的遲早,都認為一切由洞神作主。事實上有一半近於女子自己作主。死時女子必覺得洞神已派人前來迎接她,或覺得洞神親自換了新衣騎了白馬來接她,耳中有簫鼓競奏,眼睛發光,臉色發紅,間或在肉體上放散一種奇異香味,含笑死去。死時且顯得神氣清明,美艷照人。真如詩人所說:「她在戀愛之中,含笑死去。」 家中人多淚眼瑩然相向,無可奈何。只以為女兒被神所眷愛致死。料不到女兒因在人間無可愛悅,卻愛上了神,在人神戀與自我戀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終於衰弱死去。 女子落洞致死的年齡,遲早不等,大致在十六到二十四五左右。病的久暫也不一,大致由兩年到五年。落洞女子最正當的治療是結婚,一種正常美滿的婚姻,必然可以把女子從這種可憐的生活中救出。可是照習慣這種為神眷顧的女子,是無人願意接回家中作媳婦的。家中人更想不到結婚是一種最好的法術和葯物。因此末了終是一死。 湘西女性在三種階段的年齡中,產生蠱婆女巫和落洞女子。三種女性的歇思底里亞,就形成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這神秘背後隱藏了動人的悲劇,同時也隱藏了動人的詩。至如辰州符,在傷科方面用催眠術和當地效力強不知名草葯相輔為治,男巫用廣大的戲劇場面,在一年將盡的寒冬臘月,殺豬宰羊,擊鼓鳴鑼,來作人神和樂的工作,集收人民的宗教情緒和浪漫情緒,比較起來,就見得事很平常,不足為異了。
所以是存在的
㈧ 湘西最恐怖的地方,沒有人敢去的地方,急求!!!
山上的洞里·很多沒有開發的洞啊···還有就是苗區。就是那種還沒怎麼和外界聯系的苗區~
㈨ 湘西三邪之「落花洞女」,是什麼樣的女子
「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可是照習慣這種為神眷顧的女子,是無人願意接回家中作媳婦的。家中人更想不到結婚是一種最好的法術和葯物。因此末了終是一死。 湘西女性在三種階段的年齡中,產生蠱婆女巫和落洞女子。三種女性的歇思底里亞,就形成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
這神秘背後隱藏了動人的悲劇,同時也隱藏了動人的詩。至如辰州符,在傷科方面用催眠術和當地效力強不知名草葯相輔為治,男巫用廣大的戲劇場面,在一年將盡的寒冬臘月,殺豬宰羊,擊鼓鳴鑼,來作人神和樂的工作,集收人民的宗教情緒和浪漫情緒,比較起來,就見得事很平常,不足為異了。所以是存在的。
㈩ 湘西三邪落花洞女是怎麼回事
湘西有落花洞女的傳說,說的是部落中一些在適婚的年齡沒有找到可以託付終身的女子,到山洞中幾天不吃不喝。如果沒有死的話,回家後也不飲不食,直到幾天後死去的事情。人們都會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落花洞女是湘西的著名典故和苗術鄉俗,與「趕屍」、「放盅」並稱湘西三邪,「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按照當地的說法,這個女孩子已經把自己許給了神,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不再為任何世俗的男子動心,只小心保護自己的美麗嫻靜,等待著神選好了吉祥的日子來娶她。
當那個日子到來時,女孩便會含笑而逝。部落里的人們也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不但不為之辦喪禮,還要辦婚禮,以示新婚之喜。
時至今日,整個湘西及其張家界還流傳著「趕屍」、「放盅」、「落花洞女」與生俱來的著名典故和苗術鄉俗。相傳,苗人習武從軍,戰死沙場,路途遙遠,山道崎嶇,家人便請巫師趕屍回鄉。
巫師口念咒語,屍首挺立,雙手平端,一蹦一跳,山谷行走。這情節香港電影偶能看到。巫師路上不時高聲斥責:「逆畜經此,路人迴避。」震懾僵屍,提醒路人,自己壯膽。深山僻處如搭有草席涼棚,這便是趕屍人歇腳的地方。
這里的女人多痴情,怕「負心郎」走出山外再不回頭,臨行前偷偷在男人身上放置葯末,時間一長,葯性發作,生不如死,男人便屁股尿流跑回家求女人要解葯。這便就是女人控制自己男人的「放盅」。
鳳凰堆里,也有心高氣傲的女子,高不成低不就,突然有一天此女面若桃花,含情默默,據信是被哪個神仙相中,此女便以山洞為穴,無憂無慮獨步餘生,成為落花洞女。
落花洞女進入痴迷狀態,她的面色燦若桃花,眼睛亮如星辰,聲音如絲竹般悅耳,身體里發出一種馨人的清香。她每天不停地抹桌擦椅灑掃廳堂,把一個原本破敗的家收拾得纖塵不染。進入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
按照當地的說法,這個女孩子已經把自己許給了神,她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她的心上人是不食人間煙火卻救人於水火的神,因此她不再為世俗的任何男子動心,只需小心地保護好自己的美麗嫻靜,等著她的神選好了吉祥的日子來迎娶她。
這就註定了她的一生將不再經歷生兒育女盼夫心切又妒怨煎熬的煩惱,也不會有世俗的男子想到要用自己的婚姻去解救這個被神的幻象所誘惑的女孩。固然當那個日子到來的時候,幸福中的女孩含笑而逝,但她始終不渝地保持了自己的姣好容顏,直到今天的傳說與記載中。
至於落洞,實在是一種人神錯綜的悲劇。地方習慣是女子在性行為方面的極端壓制,成為最高的道德。當地認為最丑的事無過於女子不貞,男子聽婦女有外遇。婦女若無家庭任何拘束,自願解放,毫無關系的旁人亦可把女子捉來光身遊街,表示與眾共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