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描寫

湘西描寫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22:48

Ⅰ 描寫湘西美景句子有哪些

  1. 沱江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河水沿著城牆邊緩緩的流過,河水清澈見底,古老的吊腳樓倒影在水面上,就像一幅美麗的油畫。

  2. 湘西最美的地方就是鳳凰古城了,它始建於康熙39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熊希齡故居、沈從文故居、楊家祠堂、萬壽宮等一棟棟古香古色的建築向人們展現著它們獨特的文化。

  3. 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霜繁。

  4. 此都好游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

  5. 「兩岸泊舟無數,宿醉未醒的船夫從晨曦中的吊腳樓邊匆匆跳到船頭,妖冶潑辣的女子在樓頭挽留相好的船夫,被山匪搶了媳婦的小裁縫垂著淚鎖紐扣。」

  6. 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7.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8. 鳳凰古城綿亘逶迤於武陵山脈深處,倚山而築,環以石牆,瀕臨沱江,群山環抱,河溪縈回,關隘雄奇。

  9. 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那裡時,最先注意到的是那隻黃狗。那黃狗汪汪的吠著,受了驚似的繞屋亂走,有人過渡時,便隨船渡過河東岸去,且跑到那小山頭向城裡一方面大吠。

  10. 鳳凰古城的建築拙樸中帶有幾分秀色。城內石板鋪成的街道縱橫交錯,古樸典雅,兩旁多是木板房,房檐伸出來,只見一線天。內中店鋪,盡現民族特色。

Ⅱ 描寫煙雨湘西的傷感散文

窗外,天微微透露出大片青灰的輪廓,潮濕的空氣澆濕了這灼熱、許久未淋雨的夏日。凝望頭頂那片天,那青色頃刻間已不知被誰染成鍋黑色,深了許多,天空已被大片烏黑吞噬。半空中,雨滴飄起了幾絲涼意,過往的幾絲回憶開始盪漾在心扉中。頃刻,一股塵事直涌心上,此景此情,誰不會因往事而感傷?為那段已冰封的塵事,而頓生相思,無奈輕嘆,相思化雨瀟瀟下。
許久,緊掩窗扉,徘徊於簡陋的小屋。屋門外,雨水靜靜流淌,心間的回憶也跟著在心底靜靜流淌,它將流至何方?為誰而停留?誰的馬蹄又會駐足在我的心間?回憶在心間泛起陣陣漣漪……
音樂中,誰手扣琴弦,奏出《離歌》一曲,聲聲帶著哀怨,似訴說著幾許的愁腸,卻無人知解。紅塵風雨路三千,世道的艱險,誰又能預料,多少往事如煙,已消散在了滄桑人世間,把酒臨風,往事依依重現。奈何如今只恨流年,思緒纏繞愁滿天,徒留悠悠一曲《離歌》話纏綿,蒼天亦不垂憐。
暮色攏天邊,夜深沉,人更難眠,沉寂誰堪憐?窗外雷雨肆意地飛濺,身居屋中,今晚酸楚何處掩?時光的車輪不停地轉,輪回了一萬年,歷經了滄海桑田,也逐漸地,淡忘了情絲萬千,模糊了多情人間。我想問問蒼天,你是一個過客,還是一個為我守候的千古奇緣?為何要傾盡我一生一世的想念?
案台上,攤開幾沓素箋,我欲揮毫,卻書不盡愁腸。提筆勾勒,你遺留在腦海中的印象,卻難以勾勒出你如今熟悉又模糊的輪廓。你的輪廓,逐漸在我的世界裡,已悄悄地隱退出來,徒留我在有著萬水千山的回憶中苦苦尋覓。你一身的青衫素裹,一副我曾經熟悉的摸樣,然而,想找卻再也覓不到,你消失在了天涯海角的哪一端?
我孤獨的等待百年之後,再次回眸,任往事塵煙似沙指間流,任憑青絲、雲鬢上多了幾縷蒼白的素色銀絲,卻終不悔,能為所愛之人傾注一生的想念,亦無怨無悔。
一簾幽雨,勾勒起多少回憶,回憶泛起的點點滴滴,在心間泛起了幾層的漣漪,盪漾開的碧波,在心間的一圈圈的劃開,未消散。回憶猶如這層層漣漪,盪漾開之後,亦會將一層層的劃開,餘波久久未平息。
雨,輕輕的拍著紗窗,如同心事靜靜地在心間流淌,溫一壺濁酒,獨自品嘗,暗自輕嘆:「多少紅塵路,凋落了多少朱顏?情如風,情如煙,琵琶一曲奏響千年,只為等待你的贊言。」
今生緣,來生緣,三生石上,鐫刻愛的誓言,夢中只為你流連。今生戀,來生戀,莫讓纏綿,成了離別願……

Ⅲ 求!描寫湖南湘西女子的文章

湘西女人 (作者:彭學明)
走進湘西,湘西女人是最讓人牽掛的。
湘西的女人朴實、土氣,一如山裡的一顆石頭或山花,沒有絲毫人為的雕琢和裝飾,不管風怎麼吹日怎麼曬雨怎麼淋活計怎麼磨,湘西女人就是水靈靈的、綽約約的,洋溢著最為引動人心的生命氣息。盡管你有時會看到一個或兩個不怎麼引動人心的,一打聽,保證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來這里辦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女人是純粹的、丑也能美的精靈。
在湘西長滿綠草綠樹和鮮花的背景里,湘西女人總是行走著的最好的風景。臉尖尖的唇薄薄的,皮嫩嫩的,腰纖纖的,胸挺挺的,柔而不弱,媚而不俗,穿著自己刺綉的花衣,戴著父兄鑄造的銀圈,在你的心尖尖上搖曳穿行。蝴蝶斑斑斕斕地跟在身後。蜻蜓斑斑斕斕地跟在身後。南來的紫燕一聲呢喃,也斑斑斕斕地跟在身後。她們是質地優良的一種花木,大朵大朵地開放,大片大片地生長。
這獨個的、行色匆匆的,是上了年紀的婆姨。她要到坡上去,她會隱沒在莊稼里好長一段時間不會出來。手上的鋤頭鐮刀,會在她汗水溽溽的滴淌里薅出一大片詩句割出一大片文章。女人,文章與詩句里的一張犁,彎著腰躬著背,馱著辣熱的日光和人生的乞望,匍匐前行。莊稼的葉掌越肥越厚,葉掌的果實越壯越甜,女人額上的皺紋卻像犁下的溝溝又深又黑。可女人依然站在莊稼里,讓山風吹拂,與白雲為伴,然後把星星和月光帶回家裡,做成油燈,照亮全家人的生活。
那些結婚不久的嫂子和沒結婚的妹子,是一群嘰嘰喳喳的山麻雀,整日整夜,飛來飛去。銀亮的聲音在山谷里抖動飄逸,漲一河春水,催一樹花蕾,把一片片慵綣的黃葉心事泡得伸直了腰身,游溶杯底。他們要翻越這一座座綠色,到山的那邊去,走親戚,看熱鬧,會情人,或者僅僅是買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她們不描眉化妝。她們不燙發整容。她們只穿戴一身好衣服。她們跟自己的情人一樣,恨那些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的妖女人。
那些情人,常常在河邊或林地的一塊岩板上等著,守望這些即將翻山越嶺而來的愛情。腳下的水,水底的魚,都像女人曾經的手掌撫摸他的心。當女人的鈴香搖近時,情人站起來,對著她們打一聲響亮的吆喝,「喔——喔!」亮麗的湘西女人就都豎了耳朵,亮了眼睛,笑笑對,一齊響應「喔——喔!」如是男人又「喔」,女人又「喔」,整個河谷一片「喔」聲。不是山誓海盟,沒有花言巧語,湘西的女人跟男人,就這樣面對我們宣傳愛情。
那個穿線格衣的、早已歸屬了情人的湘西女人,羞羞的,卻勇敢的,走出隊列,迎住男人。可是不成!那幫子柔起來比誰都柔,野起來比誰都野的好女人,一下子嘻嘻哈哈地扯住了她的衣角,不準上前,咦!就等不及了!還未過門就不要我們了,那親乖乖就那麼好?我們不信!我們就要看看你這親乖乖是傻蛋蛋還是俊饃饃!我們要整整後生!說了說了就蜂擁上去,團團抱住男人又扯又撕。提男人的耳朵,擰男的臉蛋,剮男人的衣褲,然後四腳朝天抬了,往紅衣女人身上撞油打油,直到男女雙雙拱手告饒才甘罷休。那麼,好吧,接個吻,做做示範動作!那各懷「鬼胎」的二人就半推半就地,做了一個示範動作。哎!湘西女人的一滴水,該會淹死多少男人?
湘西的女人心靈手巧,會綉花做鞋。
湘西的女人壯實漂亮,會生兒育女。
湘西的女人美麗多情,會釀造愛情。
湘西的女人唱歌時,歌里的子彈能擊倒一顆鐵打的心。
湘西的女人跳舞時,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遠去的背影。
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純最真最善最美最舉世聰穎的人。
可是她們命苦,她們似乎註定了是深埋地下的一條葯根。自小,她們就沒有兒童樂園,只有藍天草地,她們固然也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一樣在父母的背簍里長大,可她們永遠沒有哥哥弟弟的優越尊貴。當哥兄老弟穿戴一新地去上學時,她們往往留在家裡掃地、哄弟妹或做其它什麼。窮,盤不起,爹娘的天平只能傾向哥哥弟弟,委屈她們。因為她們是遲早要潑出去的水,收不回的人,她們遲早會成為別家的媳婦做別家的事情。她們常常站在自家的階檐或坪場,看樣高樣大的童年在校園的操坪里跳呀鬧呀、無憂無慮,她們常常靜聽那棵枝繁葉茂的古楓下鍾的聲音。當她們爬到教室外的門縫里隨著夥伴失聲讀出「1+1等於2、2+2等於4」時,老師驚異地發現了那雙烏溜溜的眼睛:「妹子,進來,我教你!」可妹子一臉緋紅,跑了,以後再也不來。湘西女人,一串未甜先熟的葡萄,酸透了世人的心。

Ⅳ 沈從文寫的描寫湘西風土人情的一篇小說是什麼

沈從文寫的描寫湘西風土人情的一篇小說是《長河》為沈從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並且在沅水中部一個縣城裡住了約四個月之後有感而寫的一篇隨記。是他繼《邊城》之後,關於湘西人物、風情的又一曲輓歌。跟隨作者敘述的目光,我們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戰爭發展中的種種變遷。

小說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湖南沅水流域上游有一條支流叫辰河,辰河的中部小口岸是呂家坪,呂家坪上住著當地商會的會長,還有駐扎著保安隊。河下游約四里一個小土坡叫「楓樹坳」,坳上有個滕姓祠堂。祠堂前後有十幾株老楓木樹,祠堂前老楓樹下,擺攤子坐坳的,是個弄船老水手。楓木坳對河蘿卜溪有一大片桔子園,園主滕長順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小女兒夭夭最漂亮,外號「黑中俏」。那一年,桔子又豐收了,桔子樹上結滿了碩大的果子。
老水手從攤子前來往的過客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臨,這種「新生活」在他看來似乎不是什麼好事情,於是他有了一點「杞憂」。他過河告訴長順,然而長順非常坦然並不以為意。呂家坪上的會長也從辰溪縣歸來的伙計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了。其實,「新生活」並不會這么快就來臨,但是,保安隊長來了。他在會長那裡收下了每年的保安費,同時還帶走了會長預先開好的收據。為了答謝各方人情,會長在長順處買下了一船桔子,長順家包括夭夭在內開始摘桔子,老水手滿滿也過來幫忙。保安隊長同樣看中了長順的桔子,但是他採取了訛詐的手段,飽經世事的長順沒有中計,隊長生氣了,幸好會長從中調停,才算平息。這一卷的最後寫的是社戲,桔子豐收了,為敬謝神靈長順請來浦市戲班子來唱了幾天戲,人神同樂好不熱鬧,一切似乎還是和原來一樣。
小說只寫完了一卷,「新生活」會來嗎?
什麼是「新生活」?我想暫時將這個問題懸置。小說中故事的發生地洞庭湖西南辰河一帶盛產桔子,而桔子也貫穿了整部作品,我的解讀先從桔子開始。

Ⅳ 贊美湘西的文章

里耶古鎮

邂逅里耶,是一個偶然的緣分,也許正是這種偶然,才有著一種意外的驚喜。

從長沙到吉首,如果去里耶,距離會要近些,可我們的目的地不是里耶,而是龍山縣城。翻過逶迤連綿的盤山公路到達一片寬闊的高原平地,在這個湘西北邊陲的武陵山脈腹地,連荊楚而挽巴蜀,鄂湘渝三省交界之處,建有兩個縣城——湖南龍山縣和湖北來鳳縣,兩個縣城的交界處就是一座幾十米長的橋。在這座美麗的縣城龍山縣工作完成後,本來是要直接回長沙的,可有人提出來去里耶看看,去看那個與王村、浦市、茶峒並稱為湘西四大古鎮的里耶古鎮。龍山縣城在龍山的最北端,而里耶在龍山的最南端。於是,只好沿著湘渝交界的公路從北往南走。

顛簸的山路,5-6個小時的車程,穿行在烏龍山大峽谷之中。有人提出疑問,跑這么遠的山路專程去看那麼一個小鎮值不值得。而在我心中認為是很值的。

且不說古鎮的風景會怎樣,光是穿行在烏龍山峽谷中,那迷人的景象就令人流連。《烏龍山剿匪記》中那片神秘美麗的地方一直只是在夢中縈繞,如今已經悄然真真切切的穿行在神秘的烏龍山大峽谷中了,那種心情自然是格外興奮。路的兩邊高處是莽莽蒼蒼、蜿蜒秀麗的山石險峰,路的下邊是如玉帶盤纏繞的清澈的河流,有時是懸崖峭壁,險象環生,有時是曲徑通幽,鬱郁蔥蔥的高丘林蔭,可見到小塊的梯田,散居在山中的苗家木屋。頭上是白雲悠悠,山中是鳥語花香,令人忘記了山路顛簸的辛苦。

5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視野豁然開朗起來,寬曠的平原上,金色的秋陽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稻浪滾滾,瓜菜連畦,讓人忘記這是在湘西了。路邊的房屋也漸漸多了,直覺告訴我,里耶到了。

但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一片現代的房屋建築,三四層高的樓房,有的已經完工,有的正在施工,而有的是已經停工,沒人居住,也沒完全建好。難道這就是古鎮?同行的龍山的朋友說,這是里耶的新城開發區,劃出這片地對外招商,但是招商的效果並不好,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

幾分鍾的車程後,我們終於進入了古鎮。

這才是我想像中的古鎮,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土家風格的民清建築,雕花欄桿的古老木屋,古風盪漾的商號招牌,讓人沉醉在厚重的歷史中。然而這里沒有象鳳凰古城那樣的遊人的喧囂,沒有急匆匆趕路的人群,只見斑駁的老屋前,悠閑得坐著幾位老人,或品茶或叼著煙袋閑聊,有的在老屋裡悠閑的做著自己的家事。

大凡稱之為古鎮,往往是在歷史的塵煙中蟄伏太久,在散發淡淡的時代氣息的同時,更多的是彌漫著濃郁的原始風味。漫步在里耶的青石板路上,我的感覺是,里耶在歷史的塵煙中蟄伏得太久太久,她一直還沉睡在明清小說的意境里,如果還這樣沉睡下去,以致若干年後會慢慢的讓人遺忘。

然而,2002年的初夏,一口古井的發現,一下驚醒了一個2000多年的夢,激發出了這個養在深閨隱山居水的湘西古鎮的激情。

這是一口古井,是一口會說話的井,一口能訴說兩千多年前歷史的井。

2002年,里耶古城的發掘中,這口古井一次性出土秦代簡牘近3.6萬枚,遠遠超過中國歷次出土的秦簡總和,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井」,其簡文有10餘萬字,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郵遞、軍備、算術、記事等。簡牘的時代皆屬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時期,紀年由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一年不少。里耶秦簡是繼1975年、1989年雲夢秦簡、1979年青川郝家坪戰國秦簡、1986年放馬灘秦簡、1993年王家台秦簡發現後最重要的、數量最龐大的一批秦簡(上個世紀發現秦簡的總量不過2000枚),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秦朝的歷史記載只有隻字片言,里耶秦簡極大彌補了秦史空白,復活了秦朝歷史。

同時的挖掘中,里耶數百座古墓葬群與這座古城同時重見天日。古城鄰江而建,緊靠酉水,佔地1萬多平方米,有夯土城牆、護城河、房屋建築遺址、排水設施,多座古井規則地分布在古城內外,它們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統。

「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考古專家們的一致共識,使里耶——這個鮮為人知的小鎮,一躍成為「中華第一古鎮」,「湘西歷史上不是蠻荒之地」。

行走在里耶,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心靈漫步。不時感受她勃發的歷史氣息,你可以浮想聯翩,你可以尋覓那歲月封塵的記憶。「里耶」的含義是土家語「闢地」的意思。相傳開發之初,土家先民從漁獵轉入農耕,以人力拖犁耕地,故名。幾千年前,這個隱居大山之中的古城,又遭受過怎樣的戰火洗禮?從古城出土的建築材料、陶片、青銅兵器以及生活堆積物來看,里耶古城是戰國時期楚國修築的軍事城堡,用來開疆闢土和抵禦秦國的進攻。戰國末年,秦國大軍從烏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軍被迫東遷,這座古城就被放棄了。

那麼,又是什麼時候,是誰把那麼多完整的秦簡沉埋在一口井裡。

這口井出土的洋洋數萬卷秦簡是遷陵縣的縣丞所留下的官方文書。查閱資料中知道,保靖縣在古時候一直叫做遷陵縣,今天的保靖縣城關鎮仍然叫做遷陵鎮,這個名字能從兩千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自有她厚重的歷史底蘊。而現在屬龍山縣的里耶鎮的南邊是酉水河,酉水河的另一邊就是保靖縣的清水坪鎮。也許里耶鎮在兩千多年前當是保靖的轄區,也許,里耶鎮還是保靖縣(遷陵縣)的縣城,就算不是縣城,兩千多年前的里耶鎮也是遷陵縣的一個重鎮。

遷陵縣的縣丞在始皇帝的統治下,戰戰兢兢,雖天高皇帝遠,卻也不敢怠慢,所有的官方文書皆做得一絲不苟,連一些日用的賬目也記得清清楚楚,等待著始皇帝隨時傳閱。

有一年,秦相呂不韋被始皇帝罷黜後,放逐到巴蜀時曾路過遷陵縣,他在那裡盤恆了數日,縣丞曾把自己收藏的文書賬目拿給被免了職的呂相過目,呂相看後對縣丞贊不絕口,說要是始皇帝看到這些文書定會給縣丞加官進爵,縣丞聽後,更是把這些竹簡當成了寶貝。始皇帝當然沒有時間去看一個小縣丞的日用記錄,他有許多軍國大事要去思考,於是,那些寫在竹簡上的記錄被縣丞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官衙的書記室里,而且,每天都有一名小官吏用一塊橘黃的絲巾去拂拭竹簡上的灰塵。

秦始皇統治下的秦朝用高壓和苛政來統治百姓,那麼,他治下的百姓當然也沒有幸福生活可言,為了生存,他們定然會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只是眾多起義的百姓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例證。

一個漆黑的夜晚,遷陵縣丞如平時一般,辦完公事,鎖好官衙大門,回到自己家中,與自己的妻子兒女共進晚餐,那天,縣丞的心情頗好,他的小妾還陪他喝了幾杯酒,就在他稍有醉意的時候,一個守城門的衙役匆匆闖進了縣丞家的大門,這是從來都沒出現過的事情,縣丞正准備怒斥衙役的時候,卻被衙役帶來的消息嚇呆了。

原來,遷陵縣的鄉民不甘始皇帝的欺壓,一個平時頗有名望的鄉農,或姓田、或姓石、或姓彭、或姓向的,登高一呼,從者趨之若鶩,趁著天黑,攻上了縣城的碼頭,正朝著官衙沖來。縣丞是個膽小羸弱之人,也是個存有僥幸心理的人,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趕緊逃走,但他還想著再回來做他的官,那麼,那些珍貴的文獻資料是萬萬丟不得的,於是,他果斷下令,把數萬卷的竹簡全部扔進書記室門外的一口防火井裡,再推倒書記室的泥牆,把水井堵死,匆忙之間,衙役們把縣丞的小兒子每天背誦的九九乘法口訣表以及一些尚未使用過的空白竹簡也扔進了井裡,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縣丞是親眼看著衙役們把古井封好後,才卷了細軟、帶了官印,倉皇出逃。

縣丞這一走,就沒再回來,因為,起義的鄉民們早就控制了所有的舟船,在那時的湘西大山裡,沒有了舟船就如同被砍掉了雙腿,為了爭奪一條生命之舟,縣丞和他的衙役們在縣城的碼頭上與造反的義軍們激戰了一場,當然,戰斗的時間並不長,養尊處優的縣丞和他的家人、衙役們瞬間便全軍覆沒,黑暗中,縣丞沒有看清是誰殺死了自己,懵懵懂懂地到閻王處做了一個糊塗鬼。

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起義,雖不是轟轟烈烈,卻給後人們留下了一把開啟秦王朝大門的鑰匙,可惜,歷史沒有記住這個沒有星月只有吶喊的夜晚,倉促間,縣丞也沒有把這次突發的戰事寫進他的竹簡里。那晚,憤怒的義軍殺光了所有的官差,一把火把官衙燒成了白地,於是,被縣丞埋藏在防火井裡的數萬竹簡一直沉睡到了公元2002年,而這數萬的竹簡能讓今天的你我一抬腿就能走進兩千多年前的秦王朝。

這樣一段想像的故事已經無從考證。然而,悠悠酉水河還在,千年酉水,流淌著千年歷史,見證了古鎮的興衰。

里耶城外的酉水河,發源於湖北宣恩,流經重慶,從里耶注入湖南,再在沅陵匯入沅江,全長1200餘里。也正是這條浩浩盪盪一瀉千里的酉水,以其豐富的資源養育了我們的土家和苗家先民,詮釋著里耶古鎮的的悠久與輝煌,在時代的變遷里見證了里耶歲月的滄桑。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其《白河流域幾個碼頭》一文中對里耶有過這么一段描述,「白河上游商業較大的水碼頭名『里耶』。川鹽入湘,在這個地方上稅。邊地若干處桐油,都在這個碼頭集中。」 沈先生所稱的「白河」即現今的酉水。銀帶似的酉水從南面繞過里耶鎮後轉向東流去。

古鎮還是那個古鎮,酉水還是那條酉水,歷史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會隨著清清酉水河而流逝,一去不復回。

隨著水運交通的淡出,很多靠水運的城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就象里耶。

然而,古鎮的文明卻永遠不會被歷史抹去。古老的里耶已將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美學諸方面結合得盡善盡美,她是精美之作,也可以說是人類創建的和諧之作。秦簡的發現更增添了這個古鎮的神秘。

這趟意外的里耶之行,我一直覺得是非常值得的。里耶,已深深地在我記憶里。

Ⅵ 沈從文獨特的湘西情結是怎樣的

沈從文的湘西情結(一)

作者:芭蕉的往事 出自:放一片楓葉在書,我便記得過去 瀏覽/評論:83/0 日期:2008年4月13日 21:08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他卻無時無刻不在自稱是「鄉下人」,他比任何作家都更加熱愛自已的故鄉——湘西。作為一位作家,最值得自豪的莫過於自己一部衷情的作品也能博得世人的叫好聲,沈從文把他最好的作品幾乎都獻給了它的故鄉,他的小說《邊城》、《長河》、散文《湘西》、《湘行散記》都是因為蘊含著深深的湘西情結而引起人們的共鳴。到底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能叫作家本人一生都為之魂牽夢縈呢?下面我就想對這個問題發表我自己和一些粗淺的見解。 關鍵詞:湘西 鄉土文學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漢血統,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封建行伍之家。沈從文從小受到私塾教育,自幼聰明的他卻非常頑皮,依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所以經常逃學,也甘心忍受小學老師和父母的責罰。1918年加入地方軍隊,從此踏入了他的從軍生活,他的軍人生活長達4年,1922年,沈從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離開部隊,一個人前往北京,在忍受了一系列的困苦生活之後,他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當初來北京時候立下的志願,尋找一條可以達成理想,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文壇上幾經沉浮,創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開成了獨特的寫作理念,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他的湘西風格的創作理念,以此來解開他的湘西情結。

一、神奇的湘西土地給了沈從文以創作的源泉。

在前面我已經簡單扼要地講了沈從文的生平,那麼,湘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我們就一起到他的故鄉——湘西去看一看。正像他的學生汪曾淇所說的那樣:「高爾基沿著伏爾加河流浪過。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當過領港員。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其實,沈從文只是在二十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沅水上,那是一條養育了祖祖輩輩湘西人的河流,而沈從文生活的鳳凰城只是一個偏僻的閉塞的小城,這是一個苗民與漢民,山區與河谷,西部與東部有明顯沖突的地方,歷史上,漢人與苗人的沖突與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暴發以後,這里更加成為血腥的地方。不過,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把湘西描繪成遺世獨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充沛的樂土。沈從文並不是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紀, 湘西就以風景優美,中國山水畫家和文人墨客未曾點染吟詠過而贏得「中國的瑞士」的美稱,外國觀光者更把湘西推崇為揚子江流域中風景獨特的地帶,因為只有湘西這個地區在二十世紀還與外界隔絕。湘西的山不算高,然而蜿蜒流經其間的條條江水,卻像鬼斧神工的雕刻大師那樣,把它映射得千奇百怪,浸泡成一片碧綠。山中的岩洞,懸湍的激流,以及層出疊嶂插入平川時構成的景觀,足以使最富於浪漫的人也嘆為觀止。許多風景區至今遊人們還難於涉足於其間,因為苗民一般不願意漢人知道這些仙境。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仙境,據沈從文統計,城中共有一千多座碉堡,三百座營汛。一七九五年到一八O六年的苗民大起義中被血腥盪平一百年之後邊區的戰斗氣氛已被鄉村氣息所替代,原來山頂上星羅棋布的碉堡已經變成富有浪漫色彩的廢墟,,居住著戍族和他們的家屬的後人,一九一一年民國成立後,還有許多人仍可領取餉銀,今天憑高眺望,還可依稀「想見當時鼓角齊鳴,烽火報警的光景。」

這類有圍牆壁的住所除了為沈從文的小說提供富於浪漫的色彩的背景外,還把當地人象徵性地分為城裡人與鄉下人兩種。這就是為什麼沈老愛稱自己為「鄉下人」,他的意思就是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苗民,因為在當地,「鄉下人」不只是城鄉之分,還暗含的種族之分,在苗民被漢化的程度不斷加大之後,這種分別又成為文明程度的區分說法。

沈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既封閉卻又相對開放的地方開始的,沈家在當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對其先世很引以為豪,他的祖父沈宏富是前清的貴州提督。在當地算是非常顯赫的了。但是,正象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幾起幾落的人生一樣,雖然沈的家庭在其後已經沒落了,然而,在沈的童年時代,他的家庭仍然是一個小康之家。家中田地豐足,所以他的爸爸能把他們都送到私塾去讀書,沈在私塾中不好好讀書,卻對鳳凰城中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大自然中的種種新奇大感興趣。他甚至天天逃學,到各處去逛,但是,現在我們能從《從文自傳》中讀到,他並不是閑逛,正像後來我們看到的種種有關他的童年時代的分析來看,他的多彩多姿的童年時代是他的創作源泉,他之所以能在後來的作品裡把湘西生活描寫得那麼真切,那麼吸引讀者的目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他對在縣城看到的榨桐油,做花炮的各種生產工藝非常感興趣。他每天上學要走很長一條街,路上他就有許多有趣東西可看。這些店鋪有磨針的,有做雨傘的,也有皮鞋店、染房、豆腐房、,豆粉店等。他還非常喜歡兩樣行業。就是磨粉和打鐵。讓他從小到老都流連難舍。 沈從文的湘西情結(二)

作者:芭蕉的往事 出自:放一片楓葉在書,我便記得過去 瀏覽/評論:86/0 日期:2008年4月13日 21:22
二、青年時代的軍隊生活磨練了他,湘西的片片土地更是他日後成為學者的沃土。

湘西對沈從文後來偏愛文學可以說是影響深遠,這片他熱愛的土地,給他的創作以無限的,但卻是有據可依的想像空間。因為沈從文從小生活在軍官之家,並非是書香門第,而且當時湘西地區的文化水平不高。沈從文14歲就離開了家,從此開始了軍隊的生活,在軍隊生活的幾年中,他始終輾轉於湘西,四川,貴州一帶,一直生活在蒙蒙睚睚的境地之下,他之所以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熱愛文學,完全是一位姓文的秘書的功勞,是他,像劃過的流星一樣,驚醒了沈從文沉睡的生活,這位舊中國文人再一次在沈從文面前提供了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一個典型。文秘書一來到就穿了青緞馬褂各處拜訪,從軍官們眼裡看來,他是個很可笑的不合時宜的人。但他教沈從文要看報紙,還要看辭書。諄諄勸告沈從文好好讀書識字,說天下什麼稀奇古怪的事都能在書里找到出處。那時沈從文還叫做「岳煥」,他因為人機靈能幹,所以被提升為文書,能有機會和長官們在一起,一次,一位精通典故的上司問他的名字,他通報之後,這位上司晃著頭若有所思的說:「煥乎,其有文章?你就叫沈從文吧!」沒想到,他的這句話卻得到了驗證。

在沈的軍隊生活中,還有這樣很多值得回憶的人物。在沈的《從文自傳》中,他寫到了一些,所以,在沈的文學創作中就出現了這樣一種類型的作品,這類作品記述的都是一些湘西軍隊中的小軍官,普通士兵,或者是更不起眼的人物,他們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一種喜怒哀樂,有屬於自己的一份生活,他們儼然是這動亂世界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棋子,有時任人擺弄,有時被人毫無憐惜的扔掉。我們可以在這些作品中看到,一談到軍人這項職業,甚至評說它對中國人民影響時,沈的心情顯然是矛盾的,他刻畫軍隊屠殺無辜老百姓的情景比同時代的左翼作家寫得更為透徹,更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沒有由此引出結論,認為地方軍隊是造成中國社會崩潰的主要原因。他強度的是,社會性崩潰是掌權者的責任,禍首在於政客。他描繪的士兵形象都是無辜的。

何況軍營中彌漫著相親相愛的感情。而且,沈從文指出,士兵們能團結成一塊也靠中國那種土匪義氣。雖然沈從文經常嘲笑當兵這個行當,可他在嘲諷中卻仍然稱道他從軍人生涯中找到的這種有朝氣的。無政府主意的思想。

三、沈從文主要湘西系列作品簡析

1、沈從文描寫的有關的湘西生活的作品和他童年及青年時代的參軍歷程密不可分。主要的可以在《從文自傳》中找到,這部書在「1934年我最愛讀的書中」曾被老舍和周作人選中,可見它作為一本自傳體的書籍所具有的魅力,在這部書中,他只回憶了自己將近二十年的生活,從湘西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到他背著自己簡單的行李來到北京,處處都充滿了湘西神秘的傳說。那裡的人們都單純,善良,質朴,承傳著古代游俠的精神,他們在漢人與困苦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仍不以為然,繼續著似乎是上天安排好的一份生活。1934年沈回到湘西探親,他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結成一些雜記,實際上是他寫給妻子的信,後來取名為《湘行散記》。這本書與以往描寫故鄉的文章有所不同,它不僅懷著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情,更加了一份對湘西更加落後,更為貧窮的擔憂與無耐。整個湘西的精神世界的瓦解對他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他滿懷悲憤的寫下了《湘西》——《鳳凰》,其中揭露了種種造成家鄉貧窮落後的原因,由此能夠看出,他的心時時刻刻都牽掛的湘西。

1、還有一系列根據湘西古老傳說改編而成的小說,本來是要送給他的弟弟,起名為《月下小景》,《媚金,豹子和那羊》等,這一系列的作品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令人讀起來如夢如幻。

2、一些贊揚和謳歌湘西青年男女愛情的作品特別強度那裡人愛情的觀念,他們不講嫁妝,不講財禮,也不講門當戶對,講的是一顆真誠的心靈和一份執著的愛如《阿金》,《旅店》,《阿黑小史》,《三三》,《雨後》〈龍朱〉等

3、當然,最值得我們提起的是那部牧歌式的充滿浪漫情調的《邊城》,它不僅一如既往的表現人性與人情的美,而且近於完美,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標志著其小說創作進入完全成熟的境界。此作品在美國、日本、德國翻譯出版,為外國讀者所傳誦。沈從文多數描寫湘西題材的作品,都帶有那種歷來的纏綿的鄉土情節,但《邊城》卻與其它篇目有著明顯的不同,作者曾告白讀者:「我准備創造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家庭生活並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點傳奇,一種出於不巧的痛苦經驗,一分從我『過去』負責所必然發生的悲劇。換言之,那種完美愛情生活並不能調整我的生命,還要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愛情,寫那種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與我過去情感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顯而易見,作者創作的緣故是出於對過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憶。

作者所描繪的這個充滿了「愛」與「美」的天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他的故鄉,那裡人性皆真,人性皆美,人性皆純。由每個人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些人又都是作者當年在湘西時所熟悉的人們,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他們的原形都在湘西,他們或多或少都有湘西人生活的精神在裡面,如果沒有湘西這片土地,就不會有《邊城》這部人性化的作品問世。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陪嫁、喪葬、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邊城》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幾乎佔了整個作品的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整部作品是沈從文的湘西情結的升華,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與真實的湘西有著很大的差別,它體現了作者的創作理念,是作者的一種超現實的創作方法,它基本上建築在夢幻的基礎上。它包括了作者所說的創作中應該包含「社會現象」和「夢的現象」兩個部分。為了達到作者在藝術上的追求,沈從文在人物描寫方面,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衍生多變的波瀾,切合、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加上幾分童心話語的調色、敘述語言的抒情化等,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

總之,《邊城》中各色人物表現出的仁厚、純朴的土性鄉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隻,彎彎的山路,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這也是作家一生都熱愛的故鄉——湘西! 沈從文的小說之所以被稱為鄉土抒情詩 ,是因為他的小說的主體是湘西小說 ,他的創作觀念有著夢牽魂縈的湘西情結。他不僅以湘西為參照座標反襯出都市生活的惡濁 ,更重要的是 ,他把具有秀麗的自然景色 ,淳樸的鄉風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為一種人生形式的象徵。他歌之詠之 ,實際上是在張揚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希望這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現代人所利用 ,從而達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讀沈從文的散文,忘卻不了的是群峰羅列,如屏如障、煙雲變幻,積翠堆藍、白浪黑潭,清幽迷人;白鷺在稻田上幽雅地掠過、水車悠悠然踩著不變的步伐、石碾在屋檐下咕嚕咕嚕轉、吊腳樓苗家女臨溪刺綉、苗家鼓王揮舞著強壯的肩膀,在咚咚的鼓聲中歡慶豐收的喜悅……這一些富有湘西民族色彩的風景民俗,像一張張底片存在我的腦海里,已成為我生命中非常親切、熟悉的並且非常珍貴的一部分。她若水一樣地流淌,潮濕著我的心。沈從文是一個文字的智者,他用獨特的手法描寫了湘西民族色彩風景,他懂得如何去渲染這一氛圍,極似那拙者的畫筆,像那童趣的稚兒,塗抹出去分毫不用力道,出來的線條卻自然清朗;他又知曉如何去觸動讀者的心弦,幾乎白描的手法,不雜一絲議論在裡面,一個個字擺那裡,卻熠熠生輝。雖然故事不怎麼感人,人物那麼陳舊,但就在這不多的文字里,讓你去揣摩那時那地那人的心理,而予人更大的關注。這如水的文字,也便那般的奇妙。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他用這如水的文字不僅描繪了一幅幅綺麗多姿的湘西風情畫,還展示出湘西特有的風物:河街、碼頭、木筏、吊腳樓。記述了當地日常生活以及鄉風習俗:漂灘、呼號、放蠱、篩鑼。描寫了苗鄉水邊的人們:船主、舵主,煙販、女巫。這些民情風俗畫,若連起來,則是美麗而完整的長軸畫卷,我以為這更是一個大師心靈的情結。而這也正是沈從文之所以卓然迥異於現代文學史上諸作家的地方,亦即其獨特性之所在。汪曾祺在《沈從文的寂寞》一文中說到這種情結:「他的小說就混和著美麗與悲涼。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種更為愚昧的勢力以更為野蠻的方式統治著。那裡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簡直是離奇的。一個從這種生活里過來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裡,接受了五四以來的民主思想,轉過頭來再看看那裡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我以為汪曾祺的這個說法適於沈從文散文的。「我的作品浸透了一種『鄉土抒情詩』的氣氛,而帶著一份淡淡的孤獨悲哀,彷彿所接觸到的種種,常具有一種『悲憫』感」。[1]

沈從文先生從十五歲即開始在沅水流域隨土著軍隊過了五年的流浪式生活,他說他的智慧得之於沅辰諸水,他學會思索、認識美全是在水邊,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一條綿長千里的沅水,維系著沈從文先生的審美理想和人生寄託,流波逝水中裹挾著沈從文先生揪心的情結——濃濃的鄉愁和對民族命運的憂慮,此揪心的情結遼遠深長,綿綿無盡。

沈從文又說:「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2]水較之其他物質更具天性,它是流動的,只適以疏導,強硬的堵塞只會使它泛濫成災或者乾涸無跡。沈從文作品裡的女人都是水做的女人,具備了水的柔軟和強韌。在沈從文看來,水是一種高貴的美,同時也是一種樸素的美,至純至真。「水的德性為兼容並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的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水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載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3〕這是沈從文關於水的一個集中詮釋,作為一種精神化的東西,水這一物種已溶入他的血液,他對「神性」的贊美,對愛和美的追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外化在水的精神內涵之中,並提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沈從文鍾情於湘西山水,水作為生命之源,從自然深處流出,最終流入沈從文的信仰。「對於清澈的水的感覺,已牽連著原始信仰,催生了他的傑作。青山綠水盪漾著他的靈性。」〔4〕實際上,沈從文將健全的人生形式放到帶有原始特徵的文化環境中去表現,這是作者的睿智,也是作者的無奈。

在由鄉村山水和「抹布階級」構成的「湘西世界」中,沈從文從正面提取了未被現代都市文明浸潤和扭曲的人生形式。湘西並不遼闊,但遼遠而神秘詭譎。多山的土地深沉地藏卧在三省邊緣地帶;酉水和澧水橫亘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誕生了星羅棋布的土家人的場壩,吊角樓和古老的水車,山與水的融合,同時也誕生風流倜儻的土匪和作家。沈從文對湘西傾注了一種幽雅的體恤,這種體恤是對湘西男性精神的人性寬容,這種寬容自然也包含了由女性所激活的全部原始狀態。所以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野蠻但是優雅,《湘行散記》中寫道:「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為一個五彩屏障。」「四點左右,黃昏已逐漸腐蝕山巒與樹石輪廓,佔領了屋角隅。」「船停了,真靜。一切聲音皆為大雪以前的寒氣凝結了,只有船底的水聲,輕輕的輕輕的流過去,——使人感覺到它的聲音,幾乎不是耳朵卻只是想像。」……沈從文筆下的岩壁、石窟、碼頭、河道、漁網、船櫓、白帆、落日、雲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層閑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渲染、行走,畫面澄明、清澈、純稚、簡潔,到處罩著一層冬日裡爐火邊的暖意,就連當地水手的粗野對話,也顯得極具溫情和愜意:「牯子大哥,你怎麼的,天氣冷得很,大清早還趕來送我!」他鑽進艙里笑著輕輕地向我說:「牯子老弟,我看好了的那幅畫,我不想買了。我昨晚看過更好的一本冊頁!」「什麼人畫的?」「當然是仇十洲。我怕仇十洲那雜種也畫不出。牯子老弟,好得很……」話不說完他就大笑起來。我明白他話中所指了。「你又迷路了嗎?你不是說自己年已老嗎?」「到了桃源還不迷路嗎?自己雖老別人可年青……」 三十年代辰河的水手,長年與湍急的灘頭激流為伴,在浪聲哮吼中求活。惟一的樂趣便是小船泊到泥灘後,不再蜷伏在潮濕冰冷的船里,而是燒段爛纜繩,照著路,從跳板一端搖搖盪盪地上岸,直向河街頭走去,到吊腳樓暖被窩吃「葷煙」:河面靜靜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燈光也很少了,另外一處吊腳樓上,又有了婦人唱小曲的聲音,燈光搖搖不定,且有猜拳的聲音……這是沈從文 沈從文在創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樸民風、淡淡的鄉情,突出一種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極力探索下民的風雨人生,揭示人生規律。他的著筆點在渡口、碼頭、石板街、店鋪、石拱橋、山間人家、水上船民,這一切都是他在辰河、沅水邊逃學與從軍得來的。《鳳凰》是《湘西》散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開篇介紹鳳凰的山川形勢、民情物理和歷史沿革。從地域文化的特異性入手,讓讀者對鳳凰先有輪廓性的認識,在文體上著意古典雅緻,與當地歷史的蒼涼感暗合,互生激勵。這種歷史感的喚起,更促使人去了解湘西之現狀,與原有的印象相互證實。他用溫和的目光感受著辰河的水和山頭的陽光。山頭那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著他,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著他。「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5]愛著故鄉的草草木木光景聲色,沈從文筆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了淡淡的水彩畫,映照著故鄉的山水,也映照著自三十年代以來不斷湘西行的足跡。

《鳳凰》如水的優美文筆,彌漫著強烈的抒情氣息,但同時也蘊籍著深厚的悲涼與遺憾。悲涼是因為,沈從文越是感覺到湘西人文景觀中浪漫與詩意的一面,也越是洞察其中深掩的悲劇。寫蠱婆一節,沈從文總結道:「其實呢,這種婦人與其說是罪人,不如說是瘋婆子。她根本上就無如此特別能力蠱人致命。這種婦人是一個悲劇的主角,因為她有點隱性的瘋狂,致瘋的原因又是窮苦而寂寞。」還有寫兄弟二人因受婦人之誣,不得不以凄厲的形式決斷,又終至兄長殺妻的故事時,敘述雖然隱忍,言下卻悲憫昭然。而遺憾的是,沈從文雖然愛著鄉風民俗中這古典而詩意的一切,雖然努力地想要喚起湘西一地人民的信心,想要讓世人重新了解一個美麗而有潛質的邊陲小城,但他終究自己也沒有足夠的信心。他已經在心裡意識到,隨著時光的推移,隨著現代文化在中國的擴展,這自己所鍾愛的一切終將式微或消彌,而自己這些文字,不過是為它們做一個浪漫的記錄,同時做為一種美麗的終結吧。這種現代文明所帶來的損失,現在早已成為人類最深刻的困境之一,不知是否早為多年前的沈從文所猜中。

《湘行散記》這輯散文, 以還鄉為線索,既重投到暌隔16年的故鄉山水的懷抱里,享受回到童年的夢想,亦從山水中體認歷史變化和人事變遷。在嚮往著過去平靜朴實的生活形式的同時,也關心著故鄉人民受到外力的影響而喪失了善良忠實的品德。記事中常常摻雜主觀抒情成分。在寫人敘事上,或以陌生化的角度寫身世奇特之士,或以大篇幅的浪漫筆調寫秀美的景物。這一類用了「強盜一樣好大膽的手筆[6]」寫出的文字不但沒有給人「歪曲現實」的感覺,反而釀造出一般散文所罕有的自然、粗獷、逼真的效果。沈從文不斷以「過去」來說明「現在」,使人生經驗同眼前事物連成一體。「我」介入到每個細節之中,山水景物、人事瑣聞因「我」的思維和人格的參予而呈現出它們自然、朴實、優美的存在形態。

《鴨窠圍的夜》記述作者坐在河中一隻小船上,感受四野暮夜下的景色,讓周圍的碼頭、峭壁、吊腳樓、木筏、燈火、妓女的歌聲、巫師的鑼鼓、水手的喧鬧、捕魚的擊柝聲,人物的各種瑣屑的生活細節,交織為一幅充滿地方色彩的圖畫。這些景緻,以及人民生活中哀樂,彷佛與歷史無關,不因時間而改變,作者看到的是這恆久不變的地方特質的瞬息顯現,它同作者的感覺交流,塑造了他的人生觀,使他獲得智慧:望著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澈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像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的的確確,這河水過去給我的是「知識」,如今給我的卻是「智慧」。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我的感情早已融入這第二故鄉一切光景聲色里了。[7]

沈從文又在《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文章記敘作者遇到一個叫牛保的水手,這水手同吊腳樓一個妓女廝混一夜,早上天氣寒冷,不願下船。這件小事,又觸動作者以慣常的浪漫手法描述景色:「河岸吊樓上婦人在曉氣中銳聲的喊人,正如同音樂中的笙管一樣,超越眾聲而上。河面眾聲的綜合,交織了庄嚴與流動,一切真是一個聖境。」[8]。作者曾想給一個水手幾角錢,讓他遂吃「葷煙」的願。也曾在一戶人家屋裡烤火時碰到一雙放光的眼睛,「我幾乎本能地感到這個小婦人是正在對我懷著一點痴想頭的。不用驚奇,我們若稍懂人情,就會明白一張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臉,同一件稱身軟料細毛衣服,在一個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一種如何幻想。」屋裡是熊熊的柴火,主人沉默了,眾人也沉默了。沉默中,沈從文體會到了一點「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給那個小婦人什麼,也再不做給那不手一點點錢的打算了。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命運里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二十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二十歲以後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里」[9],有了這份故土的養育和滋潤,「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們在那裡把每個日子打發下去,也是眼淚也是笑,離我雖那麼遠,同時又與我那麼近。我如今只用想像去領味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態,卻用過去的一分經驗,接觸著了這種人的靈魂。」[10] http://tieba..com/f?kz=294820560

Ⅶ 求湘西詩句

1、唐代:柳宗元《冉溪》

縲囚終老無餘事,願卜湘西冉溪地。

譯文:囚居到老回也沒有其他的事情答可做,只願在瀟水冉溪邊上選個居處。

2、唐代:柳宗元《湘岸移木芙蓉植龍興精舍》

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霜繁。

譯文:亭亭玉立,瀟水西畔;秋季來臨,風緊霜繁。

3、宋代:趙蕃《次韻酬吳德夫去秋送行之作》

湘西一杯酒,渺渺紅葉換。

譯文:瀟水西畔喝的那一杯酒,多少紅葉都換不回來。

4、近現代:劉逸生《游湘西張家界》

石磴回環踏不窮,連柯接葉掩蒼空。

行人身在碧波底,只少游魚撥尾紅。

譯文:連綿不絕的山好像走不完,延綿的樹葉彷彿連接到了天上。行人的身影倒影在水裡,能看見少許的魚游來游去。

5、宋代:胡寅《題湘西小景》

身在山中不見山,山前行客未能閑。

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間。

譯文:身在山裡看不見山,山裡行走的客人也沒人問。誰能把這山水畫在紙上,就像那麼大的西湖畫在紙上也不過是尺寸間。

Ⅷ 寫湘西的詞

湘西險阻,西南屏障。
南扼滇緬之要沖,西守榕渝於金湯。
仰止八百秦川,極目長江浩盪。
嵯峨群巔三百里,崔巍雪峰高百丈。
山路崎嶇,峰迴水轉,
懸崖陡峭,層巒疊嶂。
滇池明麗通沅氺,巴蜀風情下資江。
民風古樸,鄉間遺千年之舊俗;
百姓聰慧,地方煜民族之靈光。
工商士農學,同享田園靜謐之樂趣;
苗侗瑤土漢,共奏民族和諧之清商。
高廟遺址,閃爍先民勞作之火種;
荊坪古村,見證石器歷史之長廊。
沱江潺潺,恍如湘妃幽怨之哀弦;
山風颯颯,流傳舜帝南巡之情殤。
依山傍水,雕瓏畫棟吊腳樓;
驛路高聳,飛檐翹瓴古牌坊。
巨槐掩映文昌閣,清溪倒影舊祠堂。
老洞苗寨,飄逸娉婷之少女,
鳳凰古鎮,覽盡名族之盛裝。
聽濤山下,讀沈從文之《邊城》,
沱江水畔,觀黃永玉之畫坊。
回龍閣接官亭、古驛道石板街,
風情萬種,古韻悠揚。
舊巷叫賣屠蘇酒,老街吆喝酸辣湯。
輕歌漫舞篝火會,盛世繁華看圩場。
游南方長城,領略中國建築之宏偉;
瞻先賢碑石,感受華夏文化之泱泱。
千百餘載中華夢,七十年前舊國殤。
大好河山,強寇覬覦;
生靈塗炭,百姓悲愴。
雪峰怒吼,壯士噴張軒轅血,
軍旗獵獵,將軍振臂敵膽喪。
岡村聞風而悲嘆,坂西豕突而狼亡。
軍民同仇逐強寇,敵酋慘敗徒悲傷。
雪百年之國恥;彰萬世之榮光。
中華自古不好戰,人若犯我必自亡。
願環宇,從此息戰事,
天下蒼生安享太平,樂無疆。
噫吁兮,湘西山水,
撫今追昔,斯土斯鄉。
斯是明珠,斯是家園,
斯是中華民族,之靈光。山韻悠悠,天下湘西鍾靈秀;
霧靄蒙蒙,湖南西嶺藏奇幽。
峰高千仞,地扼湘鄂渝黔四省咽喉,
西望雪峰納巫雨,林隱百川,
水貫沅澧酉猛諸流要津,東下洞庭挽紫雲。
國逢盛世興邦業,州遇良時治事昌。
五十年民族自治,績顯天下,
三萬里奇山秀水,和滿西山。
新中國此州地勤業興,人和勢旺。
地庶業旺山水在鑒,湘西巨變心秤可衡。
瀟湘西襟山,如深閨鎖靚秀,
雪峰東脈水,若碧鏡妝佳顏。
湖之南山疇丘野形,俊滿秀色,
湘之西溪瀑川江網,稠納錦屏。
山勢險峭崖,掛銀練飛天瀉;
水靜瀾微澗,沉碩鯢石面鳧。
山高林深,千條溪水潺潺,
相匯湘西儼如,江河組裝線;
峰奇石異,二百溶洞,
歷歷火岩互接龍山,宛若地下博覽城。
猛洞河岸,刀削懸崖石圍屏,
青藤古樹,遮天蔽日成逼勢;
南長城上,蘚鋪殘亘月照營,
旌幡鼓角,峰迴谷嘯壯軍心。
漂流猛洞河,體驗三峽小風景,
漫步南長城,感悟湘西大魂靈。
武陵群峰雲蒸霞蔚,沅江酉河水碧岸青。
靜靜棲鳳湖,令人心馳神往,
殷殷紅石林,讓心撲朔迷離。
山青處處盡入畫,水碧漣漣皆傳情。
德夯小鎮,苗舞翩翩大鼓咚咚,
「包穀燒」里,情歌綿綿伴篝火;
鳳凰古城,虹橋悠悠沱水潺潺,
吊腳樓下,絲弦陣陣唱漁晚。
天孕湘西山水,綺秀驚四海,
地育治州麗質,佳成奪天工。
枝繁棲百鳥,山高聚華英。
湖南自古為蠻楚,湘人勤勞驃悍馳譽天下;
湘西僻壤多族類,山民勇敢聰慧和貫邊城。
邊邊場上,「跳花、跳場、踩月亮」;
高高山下,「遊方、走寨、會姑娘」。
苗家兒女歌對歌,清音裊裊回峰谷;
彩雲繚繞巒對巒,情意綿綿彌和音。
和諧湘西民風,純朴可為賦,
錦畫山寨,鄉俗獨特堪入屏。
湘西蠟染集,各族才技為大成,
千年染制,「吉祥獸」;
山裡刺綉,融自然神韻於尺牘。
歌自豐收出,舞隨勞動盈。
擺手舞、毛古斯粗獷而奔放;
打年粑、打溜子古樸而淋漓。
武陵山脈群峰,莽莽巫風巫雨經天地;
沅水長流浪,濤滾滾儺舞儺儀得封存。
儺戲為中國,戲曲藝術活化石,
湘西乃巫儺嗎,文化富礦藏。
二者互為補益相得益彰,西山緣此愈神秘;
文化厚積廣蓄源遠流長,三湘因它更輝煌。
自治現已五十載,民族團結遠播華夏傳佳話;
行政轄治八縣市,風情溫雨澤潤湘西引和風。
山水養人因方異,人傑薈萃緣地靈。
自然裝點湘西,奇山異水驚絕世,
時勢造就大山曠世,英才昭今人。
里耶古井三萬片秦簡,再寫華夏文明史,
湘西邊城兩千年事況,述說紀前演繹情。
北有兵馬群俑,形神栩然顯武陣;
南有里耶秦簡,勾劃清晰話文謀。
溪州銅柱,千古金銘,
抗暴安民,史冊垂青。
自古川流載天寶,更有山樑蘊物華。
州內山崖陡峭湍流急,域中索溪遍掛河網稠。
水資豐沛,截水發電電能溢山外;
土壤肥沃,引流溉地地力扶民豐。
湘西出產獨特,林中山貨居奇。
「古丈保靖毛尖」,名茶香芳飄萬里,
「龍山紅殼大木」,漆樹質優冠國中。
桐油為液體黃金譽滿中外,
柑桔產瀘溪浦市名震三湘。
林深百靈啁啾,入雲去,
山巍崖橫剛氣,隨風來。
悉尼相繼迎湘女,湘西兩度女兒紅。
歌唱大腕祖英韻,掀四海浪,
舉重冠軍楊霞氣,壯五環旗。
武陵莽莽,沅水蒼蒼。
湘西幽幽,星海茫茫。
龍騰虎躍治洲地,歡山悅水邊州城。

Ⅸ 沈從文湘西小說中描寫湘西地理環境的部分

田園牧歌詩情畫意的湘西世界
《邊城》是沈從文一部優秀的中篇小說,作者創作時曾告給讀者:「我准備創作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家庭生活並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點傳奇,一種不朽的痛苦經驗,一分從我『過去』負責所必然發生的悲劇.換言之,既完美愛情生活並不能調整我的生命,還要用一種溫柔的筆調來寫愛情,寫那種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與我過去感情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4]。」顯而易見,作者的緣由,是出於「不朽的痛苦經驗」,是對於過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憶。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在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這里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如老船夫忠於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給他也要退回去,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過往的鄉親。這里雖有貧賤之分,富人卻樂施好善,如掌水碼頭船總順順不因家境富實而盛氣凌人,能夠常常體恤窮人,送給老船夫鴨、粽子等;老船夫死後,他資助並組織安排以料理喪事。這里未經商業文化的侵染,商人好義遠利,如屠戶見老船夫前來買肉,特意切一塊好肉給他,執意不收老人的錢。楊馬兵、翠翠、天保、儺送、商客、妓女、船工,各式人等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朴的原始民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隻,彎彎的山路,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邊城》中,翠翠是沈從文傾注了「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章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三個原型「合成」的。是經過作者鄉戀情結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傳奇性,是其父母聖潔愛情的結晶。她的母親即老船夫的女兒與茶峒一位軍人熱戀並且懷孕,軍人既不能違背老船夫女兒的意願與之遠走高飛,又不能回軍隊有損軍隊的名譽,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兒疼愛腹中胎兒,待生下翠翠後去飲冷水致死,追隨情人而去。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小相依為命。「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為一個眉目清秀、聰慧溫柔,且帶有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孕育與教化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沈從文同樣是把他放在「愛」與「美」的人性天國進行刻畫的。
他是邊城世界裡的公僕,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為往來過客擺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職,任勞任怨,鞠躬盡瘁。他為別人活著,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靠公家發給的三斗米、七百錢維持祖孫二人的清貧生活。他質朴憨厚,俠義心腸,不僅拒收過客的錢財,而且慷慨大方、善待鄉親,有時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請到家中喝酒,有時在城裡別人想嘗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蘆遞上讓人喝個夠,因此他頗受眾鄉親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它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長河》以沅水上游碼頭呂家坪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沈從文依然以激情淋漓的筆觸,描寫呂家坪的人性美與風俗美,他一開篇就介紹當地橘子「只許吃不肯賣」的純朴風俗,尤其對呂家坪的橘林秋色、農家摘果、行人擺渡、船攏碼頭等鄉土風俗風情,描寫得絢麗多彩,詩意盎然,頗具鄉土氣息,從人性美的表現看,塍長順與夭夭身上,依然保留著老船夫與翠翠的影子,作者通過這兩個主要人物,表現著湘西自古不變的「常」,即人性永恆的美。
《三三》里的三三與翠翠、夭夭一樣,天真、單純、乖巧、活潑,有著湘西少女特有的純情天性,她生活的環境也與翠翠、夭夭生活的環境一樣,毫無世俗的侵染,堡子里比屋連牆、山明水秀、嘉樹成蔭、池水澄澈,魚戲其間,猶如浮在透明的空氣里,誰想吃魚了,誰都可以拿個釣竿去釣,願意釣多少就釣多少,末了,釣魚人總是把釣到的大魚送兩條給住在池塘門前的主人,而三三也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里,換幾回新衣,過幾回節,看幾回獅子龍燈,慢慢地就長大了。

Ⅹ 名人寫湘西的詩文

少時陳力希公候,許國不復為身謀。

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作者 柳宗元

林壑盤紆松徑深,華台暇日暫登臨。

雲開楚岫千重出,日落蒼梧萬里陰。作者 張嵲

遠山未釋雲,近山復垂雨。清風颯然下,吹落何處所。雖為湘中客,湘西不屢來。晨舟冒雨過,晚櫂乘風回。看山亦何有,要落漁樵叟。我雖甚愛之,可暫不可久。吾弟之於畫,趙遙殆能事。好作渡湘圖,他時寄離思。 作者 趙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