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賀龍在哪一年任起義軍總指揮與誰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革命轉入低潮,賀龍無所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和工農大眾一邊,率部參加並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指揮,與周恩來、朱德、葉挺、劉伯承共同領導起義活動。
㈡ 湖南湘西鳳凰農歷四月份有什麼節日
四月八是苗族復的傳統喜慶節日。制是苗族的祭祖節、英雄節、聯歡節。每逢這一天,人們自動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熱鬧異常,人數以萬計,場面宏大而壯觀,人們盡情歌舞以至通宵達旦。
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㈢ 湘西土司貢茶有什麼養生功效及作用
歷史記載,洪武十八年,覃垕王所帶領義軍在抵抗明太祖朱元璋部隊時,意外的在茅岩河一回帶發現一種神奇的答植物。該植物外用可以消腫止痛,內服可以提神養氣。也正是因為這種植物的出現,才使覃垕王抵抗朱元璋部隊長達七年之久。《永定鄉土志》記載:在明初大庸茅崗土司覃後把用該植物製成茶,定名為"土司王茶",並將之作為貢茶,向歷代朝廷進貢。
洪武十八年(1385年)土家族人在湘西南一帶發現了一種神茶,用其沖水飲用,能抵抗多種疾病,並認為這是上帝恩賜給土家人的一種奇世珍寶。純朴的土家人為了遵照土司王的政令,特將上等神茶製成精品向土司王朝貢,故稱"土司王茶"。
但因土司王茶每年產量不多,且產地崎嶇難走。因此,土司王下令,此茶,只能本土買賣,不得外傳,若發現私賣者,殺無赦!而此茶也成為土司王的專供,當地百姓家貯存不多。偶爾外鄉人經過,想買茶也購不到。
㈣ 貴州苗民起義之中有沒有來自丹寨的將領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 (1735~1736),貴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剝削壓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夫發動起義。包利等於雍正十三年二月,以「苗王出世」為號召,在古州的八妹、高表、寨蒿等苗寨商討起事,遍傳雞毛火炭信,聯合清江(今劍河)、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一起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暴動迅速擴大到黔東和東南各地,丹江(今雷山)、八寨(今丹寨)、黃平、凱里等地苗民紛紛響應,起義農民增至四十餘萬,陸續攻克凱里、重安江(今屬黃平)、岩門司、黃平、余慶縣以及台拱、清江營汛。同年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由哈元生、董芳率領,進行鎮壓。七月,又任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並調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官兵作後援。起義軍憑借有利的地理條件繼續打擊清軍。乾隆帝即位後任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兼貴州巡撫,總管鎮壓事宜,大舉進攻。乾隆元年,起義軍被圍困於牛皮大箐(今雷公山),終因起義領袖先後被俘或犧牲,起義失敗。
乾嘉時期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湖南永綏(今花垣)、鳳凰、干州(今吉首)等地苗族農民在白蓮教反清宣傳的影響下,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貸者的剝削與壓迫,由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吳半生(本名吳天半)等人領導,發動起義。起義苗民提出「逐客民(指滿、漢地主、官吏)、收復地」的口號,「窮苦人跟我走,大戶官吏我不饒」為號召,各地苗、漢、土家族人民奮起響應,起義勢力很快發展到黔東北、湘西及川東三省接壤的廣大地區。
同年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起義軍以「敵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術,四處出擊。吳八月在干州狗拜岩戰役中,殲滅福寧所率六千餘人,福寧僅以身免。吳半生在鳳凰廳大鳥巢河一帶,阻擊福康安達半年之久。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清政府為擺脫困境,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奸細俘獲。十二月,吳八月因叛徒出賣被俘。嘉慶元年(1796)六月,石三保又被叛徒誘至坳溪被俘。由於起義領袖相繼遇害,起義軍開始失利。九月,清政府委任額勒登保代替先後病死軍中的福康安與和琳為統帥,調集重兵圍攻起義軍,至十二月,起義軍的最後據點石隆寨失陷,石柳鄧戰死於貴魚坡,起義失敗。
咸同時期苗民起義
咸豐五年(1855),貴州苗族農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由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又爆發了大規模反清起義。張秀眉、包大度等人,在台拱掌梅里聚會盟誓,相約於三月十五日攻打台拱廳城,殺死州吏,由此發動了武裝起義。起義軍攻佔了黔東南大部分汛堡,又經過三年轉戰,先後攻克凱里、施秉、清江、台拱、黃平以及古州、都勻等府廳州縣城。咸豐七年二月,大敗清軍於都勻附近的丁家堡,迫使貴州提督孝順自殺。翌年,張秀眉領導的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並設立官職,收回屯田,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此期間,貴定苗族農民在潘名傑兄弟領導下也揭竿而起,多次進攻龍里、貴定、貴陽等城鎮,不斷打擊清軍。九年八月,起義軍攻克甕安縣城,十年一月,攻佔平越州(今福泉)。同年,黔西北苗族農民在陶新春領導下,以赫章、畢節及雲南鎮雄三縣交界處為根據地,配合太平天國曾廣依部進攻大定府城,並包圍畢節縣城。同治二年(1863),岩大五與貴定苗族起義軍以及太平軍合圍貴陽,不克。岩大五率部向安順、大定兩府地區進軍,並以此為中心與清軍交戰。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鎮壓起義。同治五年湖南巡撫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軍兩萬人入黔,包大度、九大白等率眾抵抗。清政府改派席寶田代替圍剿不利的兆琛。此後,苗族農民起義轉入艱苦鬥爭時期。七年,清政府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由席寶田、唐炯、張文德分率三路圍攻起義軍。十一年夏,九大白、包大度、陶新春等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張秀眉、岩大五、高禾、楊大六等相繼被俘。至此,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
㈤ 苗族的風俗習慣:
以上節日中只有鬥牛會苗族有,其它幾個都不是,鬥牛會是好多民族都有的 ,多數地方都過「花山節」「採花山」。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㈥ 有哪些和何應欽一樣籍貫是貴州的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多 同 (西漢時人),西南夷夜郎人,世居夜郎,有精兵十萬人,治諸小邑。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唐蒙上書請開發西南夷,武帝任唐為郎中將,領士卒千人及輜重部隊萬餘人從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諭以威德並厚賜之,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設犍為郡,修築西南夷道,夜郎侯與漢使者言:「漢孰與我大?」夜郎侯始倚南越,元鼎六年(前111)漢滅南越,夜郎侯遂入朝,漢封以夜郎王,賜印綬。
楊 粲 (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南宋中期),字文卿,小字伯強,播州楊端第十二代孫,楊軾子。幼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楊軫掌播州,將治所由白錦堡遷穆家川(今遵義老城),委託楊軾主持政務,軾招來蜀中文士教授族中子弟,播州始興習文之風。故自幼而熟習儒家經典,尤精《大學》。嘉泰初年(1201~1204)襲任播州安撫使職。開禧二年(1206)四月,四川制置使吳曦叛宋降金,次年一月,自稱「蜀王」。二月楊粲擬出師四川,援助宋將楊巨然、李好義討吳,兵未啟行,吳曦已被處死於興元,遂獻戰馬三百匹、黃金白銀上萬兩,以助邊防之用。並向宋帝進言「大舉北伐,以雪先恥」。是時,南平夷目穆永忠,乘國事動亂,大量侵佔「公家田」,遂率兵「斬永忠,歸其田」。南平閩酋偉桂弒父自立,亦興師問罪,「敗其父於滇池(今四川會理一帶),斬首數千級,闢地七百里」,使播州領地擴展到赤水河畔。播州下州首領楊煥(粲族弟)違背「摒棄干戈」盟約,抄掠界上,粲遣兵誅殺楊煥,並將其掠奪的土地和賦稅歸還珍州(今桐梓以東地)。其施政寬和簡要,不苛求於民;武備則寓兵於農,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又崇尚儒佛道三教,肇修郡之儒學、琳宮、梵剎、橋道多處,「士類羽流,皆稱其樂善而種德,喜儒而好禮」。晚年作《家訓》十條刻於石,即「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身體力行,為子孫楷模。故主政播州30餘年,社會穩定,財富增多,文化教育發展,史稱「播州盛世」。後官至武翼大夫,累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衛大將軍、忠州防禦使,卒於紹定年間(1228~1233),賜廟號忠烈,追封威毅。葬今遵義縣永康鄉之皇墳咀,其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 勉 (1334~1385),侗族,又名吳面兒,黎平潘鄉人。幼家貧,給人放牛為生。洪武十一年(1378),聚眾起義。6月佔領靖州。在零陵、九里崗等地多次擊敗明軍。洪武十八年(1385)以反對土官、流官圈佔土地為號召,義軍擴大到20萬人。以今黎平、榕江為中心,控制黔、湘、桂交界廣大地區,建立農民政權,被公推為「鏟平王」。同年八月,明王朝調集30萬大軍鎮壓起義。十一月,及其子吳祿在上黃戰役中被俘,壯烈犧牲於南京。
韋同烈 (?~1451),貴州興隆(今黃平南)苗民,明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領導苗民起義,圍攻興隆、平越、新添(貴定)、清平(凱里西北)諸衛。景泰二年(1451)四月,義軍攻佔興隆,被推為苗王。後因明軍兩路夾擊而敗退香爐山。明軍分三路圍攻香爐山時,義軍據險激戰50餘天,終因官軍趕制土炮轟擊6天,義軍傷亡慘重,房屋被毀萬余間,遂有人動搖叛變,將韋同烈等縛送明軍。香爐山陷落,義軍戰死3480餘人,被俘2200人。
韋翁同 (?一1451),苗族,都勻衛合江州化從人。宣德九年(1434),領導苗民抗糧,並殺死催糧之副長官張勉,後舉義。攔襲官軍,鼓動附近53寨苗民一起抗稅,獲得廣西韋萬良等聲援。正統十三年(1448)10月,明王朝調貴州兵征戰雲南麓川時,他趁機聯合鎮遠苗民進攻新添、清平、平越等衛。次年攻焚靖州、五開、銅鼓諸衛屯堡,並逼近貴陽。朝廷遂令征麓川大軍回師圍剿。義軍敗退香爐山。景泰二年(1451)官軍攻破香爐山,被俘後押送北京殺害。
楊應龍 (1551~1600),播州楊端第28代孫,楊烈子。明萬曆元年(1573)二月承襲播州宣慰使,因征調有功,加封驃騎將軍。萬曆十四年(1586)因獻貢賜飛魚服,授都指揮使。因其用誅罰立威,多有怨聲。萬曆十八年(1590)貴州巡撫葉夢熊、巡按御史陳放上奏力主查辦,因四川巡撫李化龍為調播州兵防守松潘(明松潘衛,今四川阿壩州松潘縣),「暫免勘問」。嗣因其妾田雌風讒其妻姦淫,殺妻張氏及其母,妻叔張時照等上告其謀反,詔命川黔兩省會審。萬曆二十年(1592)赴重慶受勘,主審議斬,乞以20萬兩銀贖罪,未允。適因倭寇侵朝,遂請領播州兵抗倭援朝,詔准,師已啟行,復又作罷。次年,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欲提他究辦,不赴,王派參將郭成、總兵劉承嗣領兵來逮捕他,至婁山關,被其部據關苗兵擊敗。萬曆二十二年(1594),兵部侍郎邢蚧總督川貴軍務,又令其出播聽審,許保其性命,經水西宣慰使安疆臣勸說,始願至松坎聽審,並願交出肇事者、獻罰金。萬曆二十三年(1595)五月,重慶知府王士琦主審,判其交出沖殺官軍主犯黃元等12人,驗明並處斬於重慶;處贖金四萬兩銀,將次子楊可棟作人質,羈押重慶府,追繳贖金;仍革其職,由長子、楊朝棟代理播州宣慰使。後可棟死於重慶獄中,府衙令納金領屍,他抗言:「吾子活,銀即至矣!」並一面遣千僧去重慶為子招魂;一面置關據險以拒官兵。萬曆二十四年(1596)七月,出兵焚草塘、余慶,掠興隆(今黃平)、都勻,圍黃平(今舊州),襲偏橋(今施秉),屠殺仇家宋世臣、羅承恩等。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司楊國柱、指揮李廷棟領兵三千討伐,被其誘殲,江東之被罷官。六月出兵陷四川綦江,殲守城官兵三千,殺明將房嘉寵、游擊張良賢等。十月,明神宗賜兵部右侍郎李化龍尚方寶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兵馬,集兵十四萬,於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分八路圍攻播州,六月六日,攻破其大本營海龍囤,楊應龍在囤中自焚身死,年49歲。楊氏領播州凡29代,長達725年的歷史遂告結束。
李世傑 (1716~1794),字漢三,一字雲岩,黔西縣人。出身官宦家庭。20餘歲捐貲人仕,官江蘇常熟黃泗浦巡檢,為總督尹繼善、巡撫庄有恭賞識,升為金匱主簿,尋報捐泰州知州。越五年遷鎮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遷安徽蕪湖道。三十六年(1771)擢四川按察使。後歷官湖北布政使、廣西巡撫、湖南巡撫、河南巡撫、四川總督。乾隆五十年(1785)赴京受獎賜,次年調任兩江總督。嗣後又調四川,後離川赴京,授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五十五年(1790)因病告老回黔西。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79~1782)回黔西服母喪時,曾創文峰書院,捐田50餘畝作學田。又修開元寺,立東山石屏,培葺王公(陽明)祠,重修魁閣和文峰塔。為官50餘年,勤政愛民,備受乾隆器重,先後賜《御制詩》、《時晴齋法帖》及福字如意、壽杖、朝珠、珍珠手串等。乾隆五十九年(1790)病逝於黔西,乾隆皇帝親撰《御祭碑》文,賜謚「恭勤」。墓葬於今黔西縣城15公里的平壩鄉扯泥壩村。著作有《世傑秦議》、《家山記事詩》、《南征草》等。
石柳鄧 (1737~1796),苗族,松桃廳大塘人。出身貧苦,傭工為生。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與湘西苗民石三保、吳八月等密謀反清。次年(1795)正月十三日,在大塘大寨營起義,石三保等響應後,二月初率義軍圍攻松桃廳城,苦戰3晝夜,一度攻人城內。銅仁、鎮遠等地苗民紛紛響應,義軍控制黔、川、湘交界廣大地區。清廷令福康安等調集黔、滇、川、湘四省10倍於義軍的兵力,分進合圍。義軍殊死反擊,終寡不敵眾,先後放棄盤塘坳、柳皮寨、臭腦,主力向湘西邊境轉移。嘉慶元年(1796)冬,與湘西義軍退守平隴。平隴失陷後,率部突圍至貴魚坡,在阻擊追兵的戰斗中受重傷而陣亡。
韋朝元 (1768~1797),布依族,又名德明。南籠府(今安龍縣)人。嘉慶二年(1797)與王囊仙等人利用宗教發動、組織群眾,在南籠發動起義,以王囊仙為「皇仙娘娘」,自為天王玉帝仙官,其他人為丞相,總兵元帥、軍師等,以洞灑寨為京師,當丈寨為仙城。聲勢擴至黔西南、黔西北廣大苗族、布依族地區,並影響到雲南、廣西兩省邊地。後清廷調大軍圍剿義軍。8月,義軍大本營洞灑寨等失守,不幸被俘,同年十月,在北京就義。
王囊仙 (1778~1797),女,布依族,又名阿崇、阿秀、阿從。南籠(今安龍縣)洞灑寨人。出身貧苦,幼喪父母,因行巫治病,人稱「囊仙」(布依語仙姑)。嘉慶二年(1797),與當丈寨韋朝元(又名阿信,外號七綹須)等,以宗教組織群眾,於南籠發動布依族群眾起義。義軍設總兵、將軍等首領。先取南籠普坪,進圍府城,後轉攻冊亨、普安、新城(今興仁)、永豐(今貞豐)等縣城,圍歸化廳,定番、長寨告急,省城戒嚴。清廷遂飛檄雲貴總督勒保率官軍「進剿」,先後奪回關嶺、歸化壩陽,解新城、南籠之圍。八月,官軍解捧蚱之圍後,分八路進攻義軍根據地。義軍雖力戰,但因敵偷襲而不支,縱火自焚營寨,王囊仙、韋朝元等2000餘人被俘,後押送京城殺害。起義遭受失敗。
楊 芳 (1770~1846),苗族,字誠村,松桃廳城關人。幼家貧,好讀書、習武。16歲應試不售,遂入伍充書識。乾隆六十年(1795),因偵察湘黔苗民起義提升為台拱營守備。嘉慶二至四年(1797~1799),隨軍清剿鄂、川、陝白蓮教義軍,有功,升下江營游擊。五年(1800),截擊義軍楊開甲等部,升廣西新泰協副將。六年至七年(1801~1802),在甘肅追剿「黃號」等義軍,升陝西寧陝鎮總兵。、十一年(1806)初,調任固原提督。因寧陝鎮兵變坐馭兵不嚴之罪,謫戍伊犁。不久賜還。十五年(1810),任廣東右翼鎮總兵。十八年(1813)鎮壓林清、李文成起義,攻司寨,破滑縣;殺義軍2萬餘人,加提督銜賞雲騎尉,授西安鎮總兵。後調漢中:鎮總兵;升甘肅提督,調直隸、湖南、固原提督。道光六年(1826),奉令隨長齡、楊遇春進疆討伐張格爾,領兵首戰告捷,攻下柯爾坪,又收復沙布都爾、阿瓦巴特、喀什噶爾、和闐。九月,楊遇春奉召入關,代理參贊。十二月,用計生擒張格爾,殲敵殆盡,詔封三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銜。九年(1829)應召進京,道光帝召見二十餘次。道光十三年(1833)調任四川提督,因平定彝族起義而晉封一等果勇侯,亦因彝民起事而被撤職。十六年(1836)為平定湖南鎮筸兵變,起用為總兵。十八年(1838)提升為廣西提督、湖南提督。二十一年(1841)清對英宣戰,任參贊大臣,在廣州積極籌劃抗英戰事,親自在鳳凰崗督戰。因接受英方停戰通商的要求,受到斥責和處分。奕山到任後,建議「以守為攻」、「持重勿浪戰」。《廣州和約》簽訂後仍留守廣州,後因傷病回湖南提督任。二十三年(1843),告老退職還鄉。二十六年(1846)病逝於松桃土屯家中。著有《平平錄》等書十餘種,撰有《果勇侯自編年譜》。喜書畫,其字筆力勁健;其畫有墨竹圖傳世。
張日晸 (1791~1850),又名日暄,字東升,號曉瞻,清鎮縣人。幼喪父,家貧卻能苦讀。嘉慶十年(1805)考取秀才,又以榜首肄業於貴山書院。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御試第一,人翰林院,散館一等,授編修,參與《大清一統志》纂修。道光元年(1821)至三十年(1851),先後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湖南、河南鄉試正考官;敘州知府,成都知府,建昌兵備道,浙江鹽運使,湖北、四川按察使,四川、河南布政使,雲南巡撫。為官清廉,體恤民情。任敘州知府時捐銀千兩辦勵節堂。任河南布政使時,捐錢3萬貫以救災民;捐銀7000兩修建城閣、書院等。詩文書畫均佳,著《庶常集》2卷,《編修集》1卷。好書畫,繪有《篝燈課子圖》等多幅;手書有《訓子鎖言》一帙。
馬河圖 (1802~1864),回族,又名小雙,盤縣大坡鋪人。1858年11月,與張凌翔率回民起義於普安廳大坡,組建白旗軍,進占亦資孔城,提出打富濟貧口號,義軍擴大至2萬多人。1862年先後攻佔盤縣、普安、晴隆、興仁、貞豐等縣城,控制黔西南大片地方,採取「保行商、禁殘殺」,減民負擔等措施,建立政權,被推為元帥。1864年官軍實行「剿撫兼施」,義軍都督馬忠叛變,其率部拒守興義城月余,同年11月28日率眾突圍時犧牲。
包大度 (?~1873),苗族,姓龍,名包椏,施秉縣雙井區新城鎮平寨村人。出身佃農家庭,幼好打抱不平。咸豐四年(1854)秋,抗拒繳納田賦,殺死官差。咸豐五年(1855)三月參加張秀眉起義。先後率隊占據涼傘屯、新城、施秉縣城。提出「不殺一個好漢人」的口號。在佔領地區實行「分田而食」。咸豐六年(1856)八月,與張秀眉攻下台拱。又襲取黃平州城、攻佔鎮遠府衛兩城。曾北出施秉,聯合號軍圍石阡,攻余慶,東進銅仁,抵抗川、楚官軍的聯合進攻。同治七年(1868),清廷調集川、湘、楚幾省軍隊鎮壓苗族義軍。次年初,誘敵深入,調集各路義軍在黃飄大坳設伏,經三天兩夜激戰,全殲榮維善、李元度、黃潤昌、鄧子垣等部湘軍,並乘勝反擊,恢復失地。同治十一年(1872),在凱里西南牛角坡激戰中被圍,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黨史人物
鄧止戈(1096年12月~1991年11月),又名鄧國忠,別名余澤平,出身於四川省筠連縣手工業家庭,高小畢業。1927年8月加入共產黨參加革命,曾任中共貴州省第一屆省工委委員、貴州抗日救國軍參謀長、紅六軍團參謀、紅軍十八師新兵團參謀長、陝北公學大隊長兼軍事科主任、貴州省工委第二屆書記、華南局群眾工作委員會委員、研究室研究員、華東土改工作團委委員、華南革命大學三部副主任、西南服務團四支隊政策、西南革大教育長、西南局黨校副校長、中央第七中級黨校副校長、中科院四川分院副院長、四川省社科院顧問、省政協常委,副省級幹部離休。
㈦ 乾嘉年間爆發的苗民反清起義是怎麼回事
湘西、黔東北甚川東南(今渝東南一帶)至一帶苗族紛紛起而響應。因這次起義發生在清代乾隆、嘉慶之交,故史稱「乾嘉苗民起義」。
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貴州省松桃廳大塘汛大寨營苗族石柳鄧與湖南省永綏廳黃瓜寨苗族石三保等人,聚集於湖南省鳳凰廳鴨保寨副百戶吳隴登家中,與吳八月、吳半生、吳廷舉等人,在清朝的民族壓迫和大量失去土地的情況下,共同商討起兵反抗。他們提出:「驅逐客民,奪還苗地」的口號,商定於農歷正月十八 (2月7日)聯絡毗連的松桃,永綏、鳳凰、乾州四廳的苗寨共同起義。這是湘、黔、川三省邊區苗族在改土歸流以後,因流官繼續欺壓百姓和清朝地主兼並土地的必然結果。
因石柳鄧為起義進行的准備活動被官府發覺,所以松桃大寨營起義被迫提前於正月五日爆發,此後的幾天之內,石三保在湘南永綏廳黃瓜寨,吳半生在鳳凰廳蘇麻寨,吳隴登在鴨保寨、吳八月在乾州廳坪壠、吳廷舉在三岔坪,亦均先後起來斗爭。
起義軍曾攻下乾州廳城,先後包圍松桃、永綏、鳳凰廳城。他們攻打清軍據點,奪回耕地,嚴懲作惡的百戶及地主,與前來鎮壓的清軍相持約2年之久。清朝剿撫兼施,在征調7省18萬清兵大軍壓境的基礎上,又籠絡收買起義軍個別領導中的動搖分子,並分化瓦解友軍;加上起義軍武器簡陋,組織性與外界聯系較差,勢單力薄,各自為戰,很容易受到分割包圍,因此一些據點先後被清軍佔領。石柳鄧率所部轉入湘西後,曾與各路義軍分別迎擊來犯的清軍,經烏巢河谷戰役,吳半生、吳八月、石三保等先後被俘。1796年 (嘉慶元年)七月十五日,義軍佔領達1年5個月的乾州廳城失守。十一月中旬,石柳鄧與吳八月之子吳廷義等領導義軍退守石隆寨。次年正月三日,在清軍四路圍攻下,起義軍寧死不屈,取得擊斃清軍守備、千總、把總的戰績,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清政府在鎮壓乾嘉起義以後,在苗疆修復「邊牆」150餘公里,建碉堡、哨卡、關口1100餘座,招屯兵7000人,備戰練勇1000人,實施「屯田養勇,設卡防苗」的政策。屯田制度的建立,不僅掠奪了苗民的田土,壓制了苗民的自由,後來屯租剝削日重,導致了此後再一次爆發的「革屯運動」。
清朝對西南苗民的起事,前後動員了七省的兵力近八九萬人,耗費白銀九十五萬多兩,損失一百一十多位將官,包括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兩位乾隆愛將,也是因為平苗亂而勞累死亡。
㈧ 贊美湘西的文章
里耶古鎮
邂逅里耶,是一個偶然的緣分,也許正是這種偶然,才有著一種意外的驚喜。
從長沙到吉首,如果去里耶,距離會要近些,可我們的目的地不是里耶,而是龍山縣城。翻過逶迤連綿的盤山公路到達一片寬闊的高原平地,在這個湘西北邊陲的武陵山脈腹地,連荊楚而挽巴蜀,鄂湘渝三省交界之處,建有兩個縣城——湖南龍山縣和湖北來鳳縣,兩個縣城的交界處就是一座幾十米長的橋。在這座美麗的縣城龍山縣工作完成後,本來是要直接回長沙的,可有人提出來去里耶看看,去看那個與王村、浦市、茶峒並稱為湘西四大古鎮的里耶古鎮。龍山縣城在龍山的最北端,而里耶在龍山的最南端。於是,只好沿著湘渝交界的公路從北往南走。
顛簸的山路,5-6個小時的車程,穿行在烏龍山大峽谷之中。有人提出疑問,跑這么遠的山路專程去看那麼一個小鎮值不值得。而在我心中認為是很值的。
且不說古鎮的風景會怎樣,光是穿行在烏龍山峽谷中,那迷人的景象就令人流連。《烏龍山剿匪記》中那片神秘美麗的地方一直只是在夢中縈繞,如今已經悄然真真切切的穿行在神秘的烏龍山大峽谷中了,那種心情自然是格外興奮。路的兩邊高處是莽莽蒼蒼、蜿蜒秀麗的山石險峰,路的下邊是如玉帶盤纏繞的清澈的河流,有時是懸崖峭壁,險象環生,有時是曲徑通幽,鬱郁蔥蔥的高丘林蔭,可見到小塊的梯田,散居在山中的苗家木屋。頭上是白雲悠悠,山中是鳥語花香,令人忘記了山路顛簸的辛苦。
5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視野豁然開朗起來,寬曠的平原上,金色的秋陽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稻浪滾滾,瓜菜連畦,讓人忘記這是在湘西了。路邊的房屋也漸漸多了,直覺告訴我,里耶到了。
但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一片現代的房屋建築,三四層高的樓房,有的已經完工,有的正在施工,而有的是已經停工,沒人居住,也沒完全建好。難道這就是古鎮?同行的龍山的朋友說,這是里耶的新城開發區,劃出這片地對外招商,但是招商的效果並不好,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
幾分鍾的車程後,我們終於進入了古鎮。
這才是我想像中的古鎮,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土家風格的民清建築,雕花欄桿的古老木屋,古風盪漾的商號招牌,讓人沉醉在厚重的歷史中。然而這里沒有象鳳凰古城那樣的遊人的喧囂,沒有急匆匆趕路的人群,只見斑駁的老屋前,悠閑得坐著幾位老人,或品茶或叼著煙袋閑聊,有的在老屋裡悠閑的做著自己的家事。
大凡稱之為古鎮,往往是在歷史的塵煙中蟄伏太久,在散發淡淡的時代氣息的同時,更多的是彌漫著濃郁的原始風味。漫步在里耶的青石板路上,我的感覺是,里耶在歷史的塵煙中蟄伏得太久太久,她一直還沉睡在明清小說的意境里,如果還這樣沉睡下去,以致若干年後會慢慢的讓人遺忘。
然而,2002年的初夏,一口古井的發現,一下驚醒了一個2000多年的夢,激發出了這個養在深閨隱山居水的湘西古鎮的激情。
這是一口古井,是一口會說話的井,一口能訴說兩千多年前歷史的井。
2002年,里耶古城的發掘中,這口古井一次性出土秦代簡牘近3.6萬枚,遠遠超過中國歷次出土的秦簡總和,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井」,其簡文有10餘萬字,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郵遞、軍備、算術、記事等。簡牘的時代皆屬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時期,紀年由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一年不少。里耶秦簡是繼1975年、1989年雲夢秦簡、1979年青川郝家坪戰國秦簡、1986年放馬灘秦簡、1993年王家台秦簡發現後最重要的、數量最龐大的一批秦簡(上個世紀發現秦簡的總量不過2000枚),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秦朝的歷史記載只有隻字片言,里耶秦簡極大彌補了秦史空白,復活了秦朝歷史。
同時的挖掘中,里耶數百座古墓葬群與這座古城同時重見天日。古城鄰江而建,緊靠酉水,佔地1萬多平方米,有夯土城牆、護城河、房屋建築遺址、排水設施,多座古井規則地分布在古城內外,它們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統。
「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考古專家們的一致共識,使里耶——這個鮮為人知的小鎮,一躍成為「中華第一古鎮」,「湘西歷史上不是蠻荒之地」。
行走在里耶,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心靈漫步。不時感受她勃發的歷史氣息,你可以浮想聯翩,你可以尋覓那歲月封塵的記憶。「里耶」的含義是土家語「闢地」的意思。相傳開發之初,土家先民從漁獵轉入農耕,以人力拖犁耕地,故名。幾千年前,這個隱居大山之中的古城,又遭受過怎樣的戰火洗禮?從古城出土的建築材料、陶片、青銅兵器以及生活堆積物來看,里耶古城是戰國時期楚國修築的軍事城堡,用來開疆闢土和抵禦秦國的進攻。戰國末年,秦國大軍從烏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軍被迫東遷,這座古城就被放棄了。
那麼,又是什麼時候,是誰把那麼多完整的秦簡沉埋在一口井裡。
這口井出土的洋洋數萬卷秦簡是遷陵縣的縣丞所留下的官方文書。查閱資料中知道,保靖縣在古時候一直叫做遷陵縣,今天的保靖縣城關鎮仍然叫做遷陵鎮,這個名字能從兩千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自有她厚重的歷史底蘊。而現在屬龍山縣的里耶鎮的南邊是酉水河,酉水河的另一邊就是保靖縣的清水坪鎮。也許里耶鎮在兩千多年前當是保靖的轄區,也許,里耶鎮還是保靖縣(遷陵縣)的縣城,就算不是縣城,兩千多年前的里耶鎮也是遷陵縣的一個重鎮。
遷陵縣的縣丞在始皇帝的統治下,戰戰兢兢,雖天高皇帝遠,卻也不敢怠慢,所有的官方文書皆做得一絲不苟,連一些日用的賬目也記得清清楚楚,等待著始皇帝隨時傳閱。
有一年,秦相呂不韋被始皇帝罷黜後,放逐到巴蜀時曾路過遷陵縣,他在那裡盤恆了數日,縣丞曾把自己收藏的文書賬目拿給被免了職的呂相過目,呂相看後對縣丞贊不絕口,說要是始皇帝看到這些文書定會給縣丞加官進爵,縣丞聽後,更是把這些竹簡當成了寶貝。始皇帝當然沒有時間去看一個小縣丞的日用記錄,他有許多軍國大事要去思考,於是,那些寫在竹簡上的記錄被縣丞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官衙的書記室里,而且,每天都有一名小官吏用一塊橘黃的絲巾去拂拭竹簡上的灰塵。
秦始皇統治下的秦朝用高壓和苛政來統治百姓,那麼,他治下的百姓當然也沒有幸福生活可言,為了生存,他們定然會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只是眾多起義的百姓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例證。
一個漆黑的夜晚,遷陵縣丞如平時一般,辦完公事,鎖好官衙大門,回到自己家中,與自己的妻子兒女共進晚餐,那天,縣丞的心情頗好,他的小妾還陪他喝了幾杯酒,就在他稍有醉意的時候,一個守城門的衙役匆匆闖進了縣丞家的大門,這是從來都沒出現過的事情,縣丞正准備怒斥衙役的時候,卻被衙役帶來的消息嚇呆了。
原來,遷陵縣的鄉民不甘始皇帝的欺壓,一個平時頗有名望的鄉農,或姓田、或姓石、或姓彭、或姓向的,登高一呼,從者趨之若鶩,趁著天黑,攻上了縣城的碼頭,正朝著官衙沖來。縣丞是個膽小羸弱之人,也是個存有僥幸心理的人,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趕緊逃走,但他還想著再回來做他的官,那麼,那些珍貴的文獻資料是萬萬丟不得的,於是,他果斷下令,把數萬卷的竹簡全部扔進書記室門外的一口防火井裡,再推倒書記室的泥牆,把水井堵死,匆忙之間,衙役們把縣丞的小兒子每天背誦的九九乘法口訣表以及一些尚未使用過的空白竹簡也扔進了井裡,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縣丞是親眼看著衙役們把古井封好後,才卷了細軟、帶了官印,倉皇出逃。
縣丞這一走,就沒再回來,因為,起義的鄉民們早就控制了所有的舟船,在那時的湘西大山裡,沒有了舟船就如同被砍掉了雙腿,為了爭奪一條生命之舟,縣丞和他的衙役們在縣城的碼頭上與造反的義軍們激戰了一場,當然,戰斗的時間並不長,養尊處優的縣丞和他的家人、衙役們瞬間便全軍覆沒,黑暗中,縣丞沒有看清是誰殺死了自己,懵懵懂懂地到閻王處做了一個糊塗鬼。
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起義,雖不是轟轟烈烈,卻給後人們留下了一把開啟秦王朝大門的鑰匙,可惜,歷史沒有記住這個沒有星月只有吶喊的夜晚,倉促間,縣丞也沒有把這次突發的戰事寫進他的竹簡里。那晚,憤怒的義軍殺光了所有的官差,一把火把官衙燒成了白地,於是,被縣丞埋藏在防火井裡的數萬竹簡一直沉睡到了公元2002年,而這數萬的竹簡能讓今天的你我一抬腿就能走進兩千多年前的秦王朝。
這樣一段想像的故事已經無從考證。然而,悠悠酉水河還在,千年酉水,流淌著千年歷史,見證了古鎮的興衰。
里耶城外的酉水河,發源於湖北宣恩,流經重慶,從里耶注入湖南,再在沅陵匯入沅江,全長1200餘里。也正是這條浩浩盪盪一瀉千里的酉水,以其豐富的資源養育了我們的土家和苗家先民,詮釋著里耶古鎮的的悠久與輝煌,在時代的變遷里見證了里耶歲月的滄桑。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其《白河流域幾個碼頭》一文中對里耶有過這么一段描述,「白河上游商業較大的水碼頭名『里耶』。川鹽入湘,在這個地方上稅。邊地若干處桐油,都在這個碼頭集中。」 沈先生所稱的「白河」即現今的酉水。銀帶似的酉水從南面繞過里耶鎮後轉向東流去。
古鎮還是那個古鎮,酉水還是那條酉水,歷史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會隨著清清酉水河而流逝,一去不復回。
隨著水運交通的淡出,很多靠水運的城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就象里耶。
然而,古鎮的文明卻永遠不會被歷史抹去。古老的里耶已將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美學諸方面結合得盡善盡美,她是精美之作,也可以說是人類創建的和諧之作。秦簡的發現更增添了這個古鎮的神秘。
這趟意外的里耶之行,我一直覺得是非常值得的。里耶,已深深地在我記憶里。
㈨ 黃公輔是南明抗清義軍領袖,早期奮鬥了很久才中了進士,他什麼時候中的進士
黃公復輔(1576年~1659年),字振璽,別字制春溥,新會杜阮鎮杜阮鄉(今屬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人,明朝官員、南明新會抗清義軍領袖。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任福建浦城知縣時,調任南京山西道監察御史,後奉旨巡按下江,亦有政績。以疏劾太監魏忠賢,被撤職回鄉。崇禎朝起用任湖廣布政司參議、湖廣參政,分守湖南寶慶,奉命征剿湘西、湘南「瑤亂」有功,受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