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田浩湘西

田浩湘西

發布時間: 2021-03-06 16:07:48

㈠ 名人寫湘西的詩文

少時陳力希公候,許國不復為身謀。

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作者 柳宗元

林壑盤紆松徑深,華台暇日暫登臨。

雲開楚岫千重出,日落蒼梧萬里陰。作者 張嵲

遠山未釋雲,近山復垂雨。清風颯然下,吹落何處所。雖為湘中客,湘西不屢來。晨舟冒雨過,晚櫂乘風回。看山亦何有,要落漁樵叟。我雖甚愛之,可暫不可久。吾弟之於畫,趙遙殆能事。好作渡湘圖,他時寄離思。 作者 趙蕃

㈡ 湖南有哪些藝人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出生於湖南,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和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民族聲樂博士學位。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常委、全國婦聯執委、中國文聯委員。

㈢ 求寫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鳳凰的文章一篇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

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來歷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

歷史

鳳凰縣自古以來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為鳳凰縣。200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戰國 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鳳凰屬楚國疆域。據本縣出土的文物考證,當時漢文化已影響到這里。秦一統天下,分天下為36郡,鳳凰當時屬黔中郡。

漢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所以鳳凰在西漢、東漢、時期為辰陽縣地,屬武陵郡。

三國 時期,鳳凰先屬辰陽縣、武陵郡,歸蜀;後劉備戰敗,吳占其地,鳳凰仍屬武陵郡。

西晉 時鳳凰歸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地,也屬武陵郡。

南北朝 時期,鳳凰一直屬武陵郡。

隋朝 一統江山,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辰溪縣,隸屬沅陵郡地。

唐朝 初為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陽縣,鳳凰又屬麻陽縣。唐武後垂拱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屬錦州盧陽郡。

宋朝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改渭陽縣為招諭縣。宋神宗熙寧八年,廢招諭縣,復置麻陽縣,渭陽又劃歸麻陽縣。

元 朝設五寨司,屬思州安撫司。這是土司政權時期,由本縣少數民族的統治人物執政,五寨司設在今鳳凰縣城。

明朝 承元制,設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司,都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永樂三年,置竿子坪長官司,仍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隆慶三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

清朝 順治三年,清朝為了鎮壓苗民,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設鎮竿協副將。清康熙三年,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將沅州鎮總兵官移駐五寨司城,將鎮竿副將換防駐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在鳳凰山的原鳳凰營地設置通判。通判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大權在握,形成土流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設辰沅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改沅州為府屬兵備,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廳,通判升為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鳳凰光復。

民國 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

1949 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直至如今。

建築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里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美食
湘西鳳凰薑糖, 鳳凰血粑鴨子, 酸湯煮豆腐,苗家酸魚,苗家的火燒食,農家菜豆腐,酸辣子炒沙蘿菇,湘西糍粑,湘西臘肉, 鳳凰酸蘿卜,蕨菜炒隔年熏臘肉

工藝品
這里的織錦、蠟染、扎染、銀飾等做工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鳳凰蠟染原始古樸,分為兩大流派:一為土家族蠟染印花布;一為苗族蠟染土布。土家蠟染印花注重配色純凈,講究立意構圖,成形的布料呈花異彩流布,幅面藝術風格特異純美,突出的工藝特點為熱色;苗族蠟染土布注重染色純,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凈的藝術感,突出的工藝特點為冷色。

扎染可稱為蠟染的姊姐藝術,但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扎製作方面。用白色的線繩,在純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異的花紋圖案、飛鳥蟲魚等,置入已准備好的藍能溶液里浸煮,放於通風透光處曬繩,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圖像便出現在你眼前。最後再做些防止脫麓的技術性加工處理,整個工序便告完成。

織錦主要體現土家族風格,手工編織,作工精細;比扎染和蠟染製作時間較長。

古城區內銀飾較多,作工精巧,款式多樣。這里的銀飾分老銀和新銀。老銀從民間收集而來,無論在作工和設計上都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這里一般以苗族銀飾為主,這樣的銀器價格較貴。新銀,現代加工及設計,都具有標准含銀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價格不同。

還有一些民間工藝品,如民間剪紙, 編織花帶等。

旅遊禁忌

1. 不要打張開的傘進別人的家。
2. 不要隨便踩別人家的門檻。
3. 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
4. 到苗族家裡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腳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龕方向)。
5. 苗寨里盡量不要和已婚婦女套近乎。
6. 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隨便吹口哨(召鬼)。
此外,在鳳凰古城內是不通行硬幣的,進入古城前最好准備一些紙幣。

景點介紹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
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 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
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沈從文故居 --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如《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的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故居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佔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里,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裡,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歷)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里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坐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里,被稱為「苗疆萬里牆」,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南長城沿城牆每三五里便設有邊關、營盤和哨卡,以防苗民起義。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一線還依稀可見碉堡、炮台和邊牆。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里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里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古城坐西朝東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牆所用石料皆採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平整,工藝講究。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里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岩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一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岩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
岩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里立著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回盪著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少數民族
[編輯本段]

鳳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組成,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的73.26%,漢族10.75萬人,佔27.74%。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是鳳凰古城最古老的民族。遠古苗族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與炎黃部落作戰,失敗後苗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商周時,三苗被破,苗祖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又由湘西分遷到西南各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是一個較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隋代稱「岳左」。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㈣ 男孩,2014,09,20,出生,聽說貴公司取名是行家麻煩您給我家寶寶取個名 出生在湖南湘西,姓

鳳鳴 國文 一愷 伶亮 昱陽 康奐 涵森 冬豪 昱桀 情林 景涵 令生 浩傑 伯浩 可玉 一祥 華鈁 昱軒 佩洋 澤炎 景博 顯軒 睿涵 加濤 十輝 祥宇 宇飛 浩睿 義霖 宇興 宸野 朗汐 博軒 佳琪 卓嘯 銘軒 子謙 澤勁 聖霖 博萱

㈤ 湖南人祖籍一般都在江西,那本來的湖南人都去哪裡了

我的故鄉在河汊密布、兩條大江沖擊而成的江漢平原。在我小時候,同村有位瞎眼的爺爺,家鄉的風俗是瞎眼的人學習算命的技能,後來,瞎眼爺爺在縣城名為「瞎子街」的地方為人算命,其實他二胡拉的好聽,可惜他父親阻攔他進入劇團。在古希臘,先知也是瞎眼的,瞎眼的人算命,也算是歷經約三十個世紀異域的回聲。

算命的同時,瞎眼爺爺也承擔保存親族文化的職責,雖然族譜並不在他手上,但是他心裡有同姓的源流。他告訴當時我們幾個小孩說:我們最早的祖先叫做魯畢榮(擬音,具體如何寫已不可考),明洪武年間從江西來到湖北,本來先落腳天門,後來才搬到現在所在,在天門還有宗親的祠堂。當時年紀尚幼的我們只留下模糊的印象,不知真假。後來慢慢讀到相關的史書,才印證瞎眼爺爺所傳不虛,可惜再去找瞎眼爺爺的蹤跡,已無可再次印證,可能他已經去世,徒嘆奈何。

至於遷入京山的家族,據1933年《黃氏宗譜》序中記載:「我祖興一公,舊居沂水,率妻徐氏負子普京遷京邑」。明中期文學家公安三袁,追溯祖源,亦可以追溯到明初,三袁先祖作為軍戶遷徙到公安屯田。張居正的先祖,則是從朱元璋祖居地鳳陽遷徙而來。

捕捉漫長歷史記載細節,能從中得到自己祖先變遷的源流,讀者諸君,看完此文,有沒有拿起史籍追尋自己由來的打算呢?

㈥ 血色湘西大結局是什麼

血色湘西大結局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竿子營那粗獷的山野情歌中,一個個女人背著回自家男答人的遺體,向山下的家園走去……

血色湘西最後一集劇情簡介:山勢漸高,山路漸陡鬼子被龍太爺帶到了天坑邊。龍太爺抱著重孫子毅然跳下天坑,憤怒的眾鄉親朝站在天坑邊發呆的日本鬼子猛撲上去,好幾個鬼子猝不及防,被攔腰抱住,一同摔下了天坑!

目的只有一個:殺日本鬼子! 長長的排隊浩浩盪盪,順流東下,古老而粗豪的放排號子聲中,數百漢子,勢不可擋。而此時,在天坑嶺的各個山落,雷達守衛隊、山民們嚴陣以待,目的也只有一個:殺日本鬼子!

(6)田浩湘西擴展閱讀

《血色湘西》以展現湘西民俗民風,並將愛恨纏綿的兒女情長與抗日救亡的國家命運連接起來,讓該劇的整體脈絡厚重而豐富。這部由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原創的大戲,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湘西的彪悍民風、秀美山色,更是一段熱血豪情和感人至深的衛國史詩。

電視劇以1939年抗戰轉入相持階段為背景。湖南成為正面戰場的前沿,中共黨員童蓮承擔了向湖南前線運送抗戰物資的特殊任務。童蓮爭取到了湘西竿民的支持,但是有世冤的排幫卻不肯放物資過境,還上演了一場「天坑賭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血色湘西

㈦ 電視劇《血色湘西》結局

穗穗爹晚上護商隊通過天坑嶺,遇到麻大拐帶人來劫貨,黑暗中,穗穗爹一槍將專麻大拐打死。屬
為了給義父報仇,三怒帶領排幫所有的兄弟前往雷公寨尋仇,准備血洗雷公寨。為了不讓寨中鄉親與排幫火並,穗穗她爹在路上堵住石三怒,然後一命換一命,一火銃自己將自己打死,算是給排幫和三怒有個交待,保住了一寨的安危。
從此穗穗和三怒分道揚鑣。
之後,美國人在麻溪鋪的山坡上建立了盟軍的秘密雷達站,指揮盟軍飛機轟炸日本。
日本軍隊開進麻溪鋪,伺機炸毀雷達站。
在與日本人的搏鬥中,月月和耀武被日本人關在房子中被火燒死。
童老師和雷達站的美國技師為了保證雷達通電運轉,用身體當做導線被電打死。
穗穗帶領九弓十八寨的鄉親與日本人戰斗,危及時刻,三怒帶領排幫的兄弟加入戰斗,用身體擋住射向穗穗的子彈而死。
戰斗結束,全部死了,就穗穗活了下來。

㈧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有什麼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龍船節等節日,場面浩大,熱鬧非凡。

總結

土司制度在我國延續了近八個世紀,先後經過了五代、宋、元、明、清。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傳承並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傳統與文化。從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藝,湘西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體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國之所以成功並長久的存在,是由於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區少數民族內部的結症,把握住了支撐南方蠻夷內部平衡的那一桿稱,並將土司勢力為己所用。盡管明朝後期土司漸漸脫離掌控,但土司勢力確實為我國抗擊倭寇和其他入侵勢力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如今土司制度已經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來的民俗文化卻依舊燦爛,它們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顯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