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石氏起源

湘西石氏起源

發布時間: 2021-03-07 19:27:30

① 石氏的來歷

出自姬姓,抄石碏後裔春秋時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是為河南石氏。 石姓始祖——石碏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有大夫石癸,宋國(子姓)有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是為河南石氏。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② 石姓的由來 石姓起源和祖先在哪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康叔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的公子段,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於嬴 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石作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③ 姓氏石的起源

姓氏起源:
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
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二、遷徙分布
秦漢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時楚國有石奢,鄭國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漢時有石商、石奮。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今屬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陽)四處;平原石氏於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間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閩南望族。後唐時,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遷入廣東。明朝洪武年間又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有遠播海外者。
十六國時期,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於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329年初滅前趙,取得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331年稱帝,建號建平。石勒死後,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廢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時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於936年勾結契丹貴族滅後唐,被契丹冊封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歷時10年而亡。

聚集地:
堂號
"徂徠堂":宋朝石玠,徂徠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歷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為其堂號。

歷史名人:
石 濤:清代著名的畫家,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千古,獨出手眼。其畫風,早脫前人窠臼,為清初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達開:清末太平天國傑出的軍事將領。天京事變後,回京輔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負氣出走,轉戰數省。1863年5月兵敗大渡河,自投清軍,6月於成都被殺。
石 崇:西晉時為荊州刺史,以劫奪客商而積財產無數。與貴戚王愷、羊琇等爭為侈糜。八王之亂時,為趙王倫所殺。
石 泰:宋道士,號杏林。遇張伯端(即張紫陽),得授金丹之道。常以醫葯濟人,不受其謝,惟願病者植一杏樹,久遂成林,人稱之為"石杏林"。
石玉昆:清子弟書演員。擅長《龍圖公案》。演唱時自彈三弦自唱,其唱調稱為"石韻"、"石派書"。相傳小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等均是別人根據他的唱本改寫而成。
石芾南:清醫學家。撰有《醫源》,其書總論人身藏府、五行、陰陽、診法、用葯和內、婦、兒等科。

④ 石氏家族的起源

「石」源出:
一、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為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之後。又《春秋公子譜》雲,其後有石駘仲。
二、據《唐書》所載,為"昭武九姓"之一。當時祁連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肅省臨澤縣境內)有康居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稱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間,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石氏。石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
三、 南北朝時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石氏。又據《後趙錄》載有冉閔改姓石氏為石閔。《北史》載,婁氏有改姓石氏者。
家族名人
石碏
春秋時衛國大夫。其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合謀殺桓公,石碏誘州吁及其子往陳國殺之,迎立公子晉為國君。《春秋》贊美其大義滅親,稱為純臣。
石介(公元1005-1045年)
字守道,天聖八年進士,官國子監直講。著文指摘時政,無所忌諱。曾作《慶歷聖德詩》。
石延年(公元994-1041年)
字曼卿,北宋宋城人。工詩善畫,為文勁健。官至太子中允。身後,好事者傳為芙蓉城主。芙蓉城乃神仙居住之所。
石崇(公元249-300年)
字季倫,晉代南皮人,歷官散騎常侍、荊州刺史等。劫商致富。於河陽置金谷園,又名梓澤園。奢靡成風。
石富
明代嘉祥人,端謹忠厚。晨行宅後,見青蛇入土中變而為錢,告官搭得錢數百萬,官以數萬給之,富辭不受,風為世事。
石介
宋代兗州奉苻人。篤學有志向,樂善疾惡,遇事敢為。常以師道自居,學者稱徂徠先生。
石奮(公元前?-前124年)
西漢河內郡溫縣人,雷官至太子太傅,其子建、慶等四人,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石奮為"萬石君"。其姐善鼓瑟,被高祖召為美人。
石景略
宋代人,官奉議郎,贈特進。其母劉氏封清濂郡太夫人,其妻虞氏封畢原郡夫人。
地望分布
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
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

⑤ 石姓氏的由來

1、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有公子豐,是鄭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衛國、齊國。

在公子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大河石氏。

2、源於嬴姓

出自春秋時期秦國石作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石作氏,是秦國早期的貴族世家復姓,原居秦邑(今甘肅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語》中稱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人(今甘肅天水甘谷十里鋪鄉)。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蕪。

在石作蜀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賢祖姓氏省文簡化為單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三隴石氏。

3、源於羯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後趙錄》中記載,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匈奴別部羯族,其酋帥匐勒改漢族姓名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後趙政權,稱後趙高祖,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長張訇督隨著石勒改姓名為石會。

此後,其後裔子孫皆隨先祖改為漢字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上黨、武鄉石氏(攀附者居多)。

4、源於鮮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北史》的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烏石蘭氏、婁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部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時,將烏石蘭氏、伊婁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伊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大同石氏。

5、源於昭武九姓

出自唐朝時期西域石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該支石氏,出自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國。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石國在至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貢於唐朝。

後石國有人遷居中原,以國名漢稱改漢字單姓為石氏,是為新疆、青海石氏。

(5)湘西石氏起源擴展閱讀:

《百家姓》雖稱為」百家姓「,但並非只有一百個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根據淵源出處的不同或其特徵,《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為16種。

作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記載了中國姓氏的發展,它與姓氏家譜、方誌、正史構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現,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姓氏,還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等的強烈認同感。

⑥ 石的姓氏起源

石姓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⑦ 石姓的起源,最好能精彩一些

石姓的主要來源有:
出自姬姓和子姓
石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衛康叔姬封建立衛國(今河南淇縣境內)。傳至衛庄公時,庄公有一個愛妾生了個兒子叫州吁,州吁喜歡練武、打仗,庄公任命他為將軍。當時衛國有一個賢臣叫公孫碏,字石,人們稱他為石碏,是衛康叔六世孫靖伯的孫子,他勸庄公說:「庶子(指州吁,因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歡打仗,又擁有兵權,將來會出亂子的!」衛庄公不聽。庄公死後,太子完即位稱衛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於弟弟州吁過於驕橫、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將軍的職位,州吁於是逃往其他諸侯國。十幾年之後,州吁率領自己糾集的部屬偷偷溜回衛國,與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經過密謀,於周恆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會上刺殺了衛桓公,州吁自立為君,並拜石厚為大夫。州吁因為自己得王位不正,為轉移國人視線,開始對其他諸侯國用兵,他糾集宋、陳、蔡等國以鄭伯不孝的罪名討伐鄭國,雖然打了勝仗,衛國上下卻還不擁護他。州吁為了取得衛國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問他的父親石碏,石碏假意為他們出主意說:「州吁如果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接見。」石厚問:「那怎樣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見呢?」衛桓公的母親是陳國人,陳國對衛桓公被害一直耿耿於懷,石碏打算在陳國除掉州吁,就說:「陳侯同周王關系很好,同衛國的關系也不錯,如果州吁親自去陳國,疏通與陳侯的關系,再讓陳侯與周王溝通,周王接見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認為石碏的話很有道理,就與石厚一起攜帶重禮到陳國去。而石碏卻暗中派人給陳國大夫子針送了一封信,信中說:「衛國太小,而我已經老了,沒有力量做什麼事了,這兩個人是殺害衛桓公的兇手,請您將他們抓起來!」於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陳便被陳桓公抓了起來,不久衛國派人到陳殺了州吁,因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有人主張饒了石厚,被石碏拒絕,並親自派孺羊肩到陳國殺了石厚,《春秋》中對石碏評價很高,稱他為「純臣」。 石碏的後人以石碏的字為氏,為衛國世卿姬姓石氏的來源。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鄭國(姬姓)大夫石癸後世子孫稱石姓。
宋國(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後代也都以石為姓。
苗族的石姓
據《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漢化後的姓,來源於原居住地嵩山地區的大石(室)、小石(室)兩座山,在苗語中的姓是「仡獾」。苗族石姓內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語中稱「獾兜」。 苗族分布區的湖南大庸、瀘溪、花垣等縣有獾兜墓、獾兜廟等與獾兜有關的地名和文物。
彝族中的石姓:「羅」在彝語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時候的貴州,有不少稱為「羅」的石人部落,這些彝族人民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許多史書中記載有名叫「羅甸國」的石族部落組成的政權, 「甸」 在彝語中的意思是壩子。「羅甸」的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壩子」。彝族人名中有「羅」的現象在彝族現實生活中還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將「羅」譯成漢語的「石」,如雲南玉溪專區峨山縣美覺鄉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戶,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戶最多。
鮮卑族烏石蘭氏
鮮卑族烏石蘭氏改為石姓:北魏孝文帝元宏在歷史上是一位非常開明的君主,他於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親政,親政之後,孝文帝深知要使國家興旺發達,必須接受先進的漢族文化,為了加強同南方漢族的聯系,他決定將首都從平城遷往洛陽,但這個計劃遭到了鮮卑守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由於守舊貴族勢力很大,孝文帝不便直接反對,便於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借口進攻南齊,親自率領步騎兵30萬南下,當走到洛陽時,天開始下雨,而且一連下了一個多月,南下攻齊的道路泥濘不堪,人馬行走困難,但孝文帝執意繼續南下,大臣們極力勸阻,孝文帝便說那必須先把首都遷到洛陽,等待時機攻滅南齊,統一全國,大臣們只好答應。第二年,孝文帝返回都城說服了留在那裡的鮮卑貴族將都城遷往洛陽。之後,孝文帝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如以漢族衣服代替鮮卑族衣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與漢族通婚,採用漢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一項就是改鮮卑姓為漢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姓石姓。這件事在別的書中也有記載,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韓愈曾為唐代一個名叫石洪的人作墓誌,墓誌中說:君諱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烏石蘭,九代祖是石猛,跟隨拓跋氏進入中原,住在河南,於是將姓中的「烏」與「蘭」去掉,改為單姓石。唐書中石洪傳也記載他的祖先姓烏石蘭,後來改為單姓石。韓愈文中提到的石猛是魏司徒蘭陵公,在《文苑英華》卷963《同寇軍公夫人烏石蘭氏墓誌》中說,石猛是晉司徒石苞的後裔,在魏朝作官時賜姓烏石蘭氏,這一點與韓愈所作墓誌中的說法相反,有人根據這一點來否定韓愈所作墓誌內容的真實性,其實石猛是原姓烏石蘭還是賜姓烏石蘭確實存在爭議,但這方面的爭議不影響北魏改烏石蘭為石姓這一史實的真實性。
羯族的石姓
羯族的石姓: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皇帝,羯族人原來沒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於,父親叫乞翼加,石勒年輕時被賣為奴隸,因不堪壓迫聚眾反抗,從這時起,他才以石為姓,以勒為名,至於他為什麼以石為姓則不得而知了。
回族石姓
回族石姓:據說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脫脫的後代,元朝滅亡前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征調木材、石料用於建大都(北京)。走到泊鎮的時候,元朝已經滅亡,他們就留在了泊鎮,用征調來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他們在遇明軍盤察時,就以石為姓。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由此而來。回族中的石姓人較早見於史書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官員石處溫。
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個姓叫石盞,後來譯為漢姓時就取復姓中的石字作漢姓,元代的劇作家石君寶的姓就是由此而來。
滿族的石姓
滿族的石姓:1,明朝時瓜爾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他的兒子和孫子阿爾松阿和石翰相繼繼任建州左衛指揮,石翰後來與人結仇,棄官遷居廣寧,因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為「石」,2,根據滿族古姓「錫克特里氏」改變而來,錫克特里氏為滿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從女真開始就存在,並把滿族的薩滿文化延傳至今,是我國薩滿文化的活化石。
西域歸附的少數民族以石為姓
唐朝時,石國人來到中國居住,以石為姓。據《新唐書》記載,隋唐時,在現在的中亞阿姆、錫爾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九姓政權,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開始時在祁連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肅省臨澤境內),九姓均以昭武為氏,史稱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境內產良馬,居民勇猛善戰。九姓中的石國也叫柘支、柘折、赭時,在今獨聯體烏滋別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帶,國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願歸附唐朝,石國中的一些人就以石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員,他們歸附唐帝國以後,將西域的歌舞也帶了進來,對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響,這從樂工中有許多西域少數民族藝術家就可以看出,在當時著名的西域少數民族藝術家有一個叫石寶山的,就是石國人進入大唐境內後的石國後裔。
賜姓
宋朝時賜一部分定居中國的猶太人石姓。猶太人從唐朝開始經海路、陸路來中國經商,陸路經波斯、印度沿絲綢之路一直進入中原,海路從浙江、福建逐步進入內地,其人數越來越多,到宋朝時達到頂峰,並向宋王朝進貢,在他們有一次向宋廷進貢西洋布之後,宋朝皇帝說:「歸我華夏,遵守祖風,遺留汴梁。」於是,大批猶太人留在了中國,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市)的猶太人最多。猶太人留在中國後,漸漸地不再僅僅從事商業活動,開始參加軍隊、擔任官職、行醫,漫漫滲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角落,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他們的姓都由皇帝所賜,在眾多的賜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河南猶太人的碑記中記載宋朝時的猶太人共有17個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統計開封猶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這部分石姓猶太人後來融入回族。現在在開封的回族猶太人後裔中也有石姓。
改姓
歷史上有人將自己的姓改為石姓,如婁姓改為石姓,《北齊書》中記載北齊的一位賢明的皇後—神武明皇後婁氏於太寧二年(公元562年)春天忽然發現自己的衣服飄了起來,婁皇後(當時已經是太後了)很驚奇,就去問巫婆,並聽從了巫婆的建議,將自己的姓改為石姓。冉姓改為石姓,據史料記載冉閔是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縣西北)人,原為後趙太祖石虎的養孫,改姓石。晉武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廢石遵,立石鑒,第二年廢殺石鑒,自立為帝,又改姓冉。張姓改為石姓,據《後趙錄》記載,曾有一張姓人的人改名叫石會。

⑧ 姓氏「石」的來歷

石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衛康叔姬封建立衛國(今河南淇縣境內)。傳至衛庄公時,庄公有一個愛妾生了個兒子叫州吁,州吁喜歡練武、打仗,庄公任命他為將軍。當時衛國有一個賢臣叫公孫碏,字石,人們稱他為石碏,是衛康叔六世孫靖伯的孫子,他勸庄公說:「庶子(指州吁,因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歡打仗,又擁有兵權,將來會出亂子的!」衛庄公不聽。庄公死後,太子完即位稱衛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於弟弟州吁過於驕橫、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將軍的職位,州吁於是逃往其他諸侯國。十幾年之後,州吁率領自己糾集的部屬偷偷溜回衛國,與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經過密謀,於周恆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
會上刺殺了衛桓公,州吁自立為君,並拜石厚為大夫。州吁因為自己得王位不正,為轉移國人視線,開始對其他諸侯國用兵,他糾集宋、陳、蔡等國以鄭伯不孝的罪名討伐鄭國,雖然打了勝仗,衛國上下卻還不擁護他。州吁為了取得衛國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問他的父親石碏,石碏假意為他們出主意說:「州吁如果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接見。」石厚問:「那怎樣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見呢?」衛桓公的母親是陳國人,陳國對衛桓公被害一直耿耿於懷,石碏打算在陳國除掉州吁,就說:「陳侯同周王關系很好,同衛國的關系也不錯,如果州吁親自去陳國,疏通與陳侯的關系,再讓陳侯與周王溝通,周王接見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認為石碏的話很有道理,就與石厚一起攜帶重禮到陳國去。而石碏卻暗中派人給陳國大夫子針送了一封信,信中說:「衛國太小,而我已經老了,沒有力量做什麼事了,這兩個人是殺害衛桓公的兇手,請您將他們抓起來!」於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陳便被陳桓公抓了起來,不久衛國派人到陳殺了州吁,因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有人主張饒了石厚,被石碏 拒絕,並親自派孺羊肩到陳國殺了石厚,《春秋》中對石碏評價很高,稱他為「純臣」。
石碏的後人以石碏的字為氏,為衛國世卿姬姓石氏的來源。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鄭國(姬姓)大夫石癸後世子孫稱石姓。

⑨ 百家姓,石氏起原

石氏
歷史來源
「石」源出:
一、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為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之後。又《春秋公子譜》雲,其後有石駘仲。
二、據《唐書》所載,為"昭武九姓"之一。當時祁連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肅省臨澤縣境內)有康居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稱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間,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石氏。石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
三、 南北朝時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石氏。又據《後趙錄》載有冉閔改姓石氏為石閔。《北史》載,婁氏有改姓石氏者。

家族名人
石碏
春秋時衛國大夫。其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合謀殺桓公,石碏誘州吁及其子往陳國殺之,迎立公子晉為國君。《春秋》贊美其大義滅親,稱為純臣。
石介(公元1005-1045年)
字守道,天聖八年進士,官國子監直講。著文指摘時政,無所忌諱。曾作《慶歷聖德詩》。
石延年(公元994-1041年)
字曼卿,北宋宋城人。工詩善畫,為文勁健。官至太子中允。身後,好事者傳為芙蓉城主。芙蓉城乃神仙居住之所。
石崇(公元249-300年)
字季倫,晉代南皮人,歷官散騎常侍、荊州刺史等。劫商致富。於河陽置金谷園,又名梓澤園。奢靡成風。
石富
明代嘉祥人,端謹忠厚。晨行宅後,見青蛇入土中變而為錢,告官搭得錢數百萬,官以數萬給之,富辭不受,風為世事。
石介
宋代兗州奉苻人。篤學有志向,樂善疾惡,遇事敢為。常以師道自居,學者稱徂徠先生。
石奮(公元前?-前124年)
西漢河內郡溫縣人,雷官至太子太傅,其子建、慶等四人,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石奮為"萬石君"。其姐善鼓瑟,被高祖召為美人。
石景略
宋代人,官奉議郎,贈特進。其母劉氏封清濂郡太夫人,其妻虞氏封畢原郡夫人。
分布地區
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
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

第二種解釋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⑩ 石家的起源在哪

尋根溯源
石姓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石石昔之後裔。據《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所載,春秋時衛靖伯之孫石石昔,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石石昔之孫駘仲,以祖父字為氏。
2、出自他姓,以字為氏。據《春秋公子譜》所載,春秋時宋公子段,字子石;春秋時鄭公子豐有子名公孫段,字子石。兩者其後皆以字為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A、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改為石姓;
B、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將鮮卑烏石蘭氏改單姓石;
C、據《後趙錄》所載,十六國張訇督改為石會,冉閔改為石閔;
D、據《北史》所載,有婁姓改為石姓;
E、上黨石姓,羯人之姓,其先為匈奴別部,後散居上黨、武鄉;
F、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G、據《九國志》所載,萬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國時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是也;
H、金時女真人斡勒氏、石盞氏改單姓石;
I、今侗、水、阿昌、滿、拉祜、回、土家、東鄉、黎、羌、蒙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石石昔。本名公孫石昔,字石,春秋時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衛國賢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殺掉衛桓公,州吁自立為君。此時石石昔已告老還鄉,為除掉州吁及其黨徒,石石昔設下巧計,假陳恆公之手殺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即衛宣公。石石昔在此次變故中表現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為世人所稱道,被稱為純臣。以後,石厚之子駘仲,以祖父的字為氏,為石姓。其後人尊石石昔為石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由此可見,石姓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以衛國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准確地說,在衛公子州吁弒其君後,衛姓已有在魯活動的身影。秦漢以前,石姓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時,石姓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姓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姓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九二九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五代時石姓在福建形成閩南望族。宋元以後,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初洪武年間,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遠播海外。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為多,上述六省石姓約佔全國漢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號
石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武威郡,西漢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2、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3、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4、上黨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北);5、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堂號:
「徂徠」、「平原」、「思成」、「敦睦」、「三典」、「雍睦」等。
宗族特徵
1、石姓來源既有漢,又有少數民族,但無論出自何支,俱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石姓相見都可言五百年前是一家。
2、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河北樂亭石姓一支字行為:「宣慈慶德,書品忠正,敦貽萬惠。」
名人精粹
石申:戰國時天文學家,他與甘德所測定的恆星紀錄有八百一十多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有《甘石星經》。石崇:渤海南皮(今屬河北)人,西晉權臣,以與貴戚王愷鬥富,爭為侈靡而聞名於世。石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人,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石敬塘:後晉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認契丹為父的「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予契丹,受後世唾罵。石恪:成都郫縣(今屬四川)人,宋初畫家,擅畫佛道人物,其筆墨縱放,格調簡煉灑脫,誇張奇倔,開南宋梁楷減筆人物畫的先聲。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名將。陳橋兵變,佐趙匡胤稱帝,杯酒釋兵權後,僅留虛職。石普: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名將。曾入川鎮壓李順起義,後領兵與契丹、西夏作戰。以功封河南節度使,後分司西京。石延年: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詩風勁健,為歐陽修所推崇,文也勁健而善書,筆畫遒勁,顏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號為三絕。有《石曼卿詩集》。石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宋代文學家,人稱徂徠先生,後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善豪翰,主張道統文統合一,推崇韓愈,反對西昆體,有《徂徠集》。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進士,以詞名世,常以俚俗語寫男女之情,有《金谷遺音》。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元代雜劇家,女真人。《秋胡戲妻》為其代表作。石韞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狀元,官山東按察使。工詩善畫,尤工隸書,兼擅古文,著《獨學廬詩文集》。石達開: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的翼王,有勇有謀,在太平天國前期的勝利進軍和奠都南京以及率軍西征中,屢敗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