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鳳凰古城歷史年代名人的散文

鳳凰古城歷史年代名人的散文

發布時間: 2021-03-08 02:01:15

鳳凰古城苗寨風情詩歌散文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地因人傳,人傑而地靈。文學巨匠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將他魂牽夢系的故土描繪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盪氣回腸,也將這座靜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現將對古鎮的贊美摘抄幾段,以饗讀者:
一、大作家沈從文。
鳳凰出名,沈從文功不可沒。他的許多文章,對鳳凰的贊美、鄉風的淳厚、鄉民的質朴,等等,做了很好的描述。
「一道小河從高山絕澗中流出,匯集了萬山細流,沿了兩岸有杉樹林的河溝奔駛而過,農民各就河邊編縛竹子做成水車,引河中流水,灌溉高處的山田。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鱖魚、鯽魚、鯉魚,大的比人腳板還大。河岸上那些人家裡,常常可以見到白臉長身見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環繞『鎮』北城下駛,到一百七十里後方匯入辰河,直抵洞庭。」這是《我所生長的地方》中的文字,有水,有船,有魚,有姑娘……如同水墨畫般的景緻,卻多了詩般的意境。「
二、游鳳凰古城 木葉
鳳凰飛落湘西州 ,逶迤沱江穿城流。灧灧碧波暄浣女 ,瀟瀟煙雨泊歸舟。疊翠紅樓隱濃蔭 ,璀璨銀鈿插滿頭。漫步曲巷心已醉 ,遙憶沈公禪意悠。
三、鳳凰城裡鳳凰游,人自堤行江自流。笑語時傳浣沙女,輕波頻載木蘭舟。衣牽石巷青如染,光映廊檐淡若浮。遙望危崖紅樹上,片雲飛去那山頭。
四、現代散文詩
船兒慢悠悠在水中行著,
船上的人歡喜雀躍,
他們忍不住心中的歡喜,
把手伸進了悠悠地清涼的河水裡,
掬起一把的水甩向同伴們,
快樂的笑聲回盪著河面上。
舟行於畫廊里,抬眼望,
兩岸是古舊的吊腳樓,
高高低低像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沿著江岸描畫開來。
也像一首詩歌,
凝練了唐詩宋詞的痕跡,
丟落在時光里。
白牆和高飛的檐角倒映在河水裡,
在這凝碧的山水裡,
沒有絢爛得山花,
只有千年不變的河流,
映著藍天白雲,
做著寂寂的夢。
沱江,鳳凰古城的名片,
古老的城牆外,碧波盪漾的沱江水,
溫柔地流淌,異常地清澈。
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簇簇的水草在水下擺動,
像少女飄動的長發,顯得甚是嫵媚。
岸邊是青石板築成的堤岸,
濕滑的遊船經過的時候濺起白色的水花,
輕輕地拍打著那千年的石板。
連接沱江兩岸的是水中,
高矮兩排錯落有致的石墩,
被稱為跳岩。遊客爭先恐後地走上前去,
裹著苗家的服飾小心翼翼地站在上面留影。
不時有苗家美女衣袂飄飄,
戴著叮當作響的銀飾,
從身邊走過。
水流聲、鳳凰人熱情的吆喝聲,
船上阿哥阿妹的山歌聲,
匯成一段動人的旋律,不絕於耳。
到了晚上,古老的沱江便活躍起來。
臨街燈籠點綴著藍色的夜幕,
江中波光艷影,
許多遊人放的「心願燈」,
在水面上閃爍著迷人的燭光,
如朵朵盛開的荷花飄搖於水中漸行漸遠。
無數主題鮮明的酒吧和咖啡館,
在古老的沱江邊散發著年輕的暖昧。
我放過了河燈,
挑了一家名為「心齋」的酒吧,
臨江而坐,
望著對岸的水車在霧氣中緩緩轉動。
夜裡的鳳凰,微風拂面,
搖曳的紅燈、潺潺的水聲,
配合上酒精和吉他手深情的吟唱,
把人熏得醉倒在夜色里。
在回龍潭的附近,
那幾經滄桑與戰火的吊腳樓依然巍然挺立。
那堅強的站在水中的木柱,
經受著風雨的雕啄,
見證著沱江的悲涼。
在古城漫步,
描寫鳳凰古城的好詩好詞好句好詞、好句
隨處可見湘西最有名的蠟染作品,
鳳凰的土家蠟染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它注重配色的純凈,
以暖色為主色調,
從古到今都注重畫面的,
立意與構圖的和諧。
鳳凰的苗家蠟染則注重染色純正,
給人一種自然純凈的藝術感受,
但是它注重冷色調。
我分別走進幾家不同的店鋪,
尋找冷暖不同的色調,
給我帶來的不同的感覺,
終究還是分清楚了。
這大概也是流派紛呈,
人間滄桑,自有冷暖的,
一些隱寓所在吧。
正如我的湘西之行。
那之前,
我的心情是茫然,凄冷的,
而只有自己內心裡知道。
黃昏時分,
行人一下子不知道都到哪裡去了。
神秘的古街道,靜的令人發怵,
我匆忙趕往沱江人家客棧。
那一夜,我也成了山城的主人,
聽著沱江的陣陣濤聲,
烹著一條沱江的鮮魚,
喝著大碗的土家米酒,
我把自己的醉意拋灑在,
古城的記憶里。

⑵ 湖南鳳凰古城歷史故事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群居著苗族、土家族、侗族人的少數民數大寨子,濃縮了湘西山城的古、秀、悠、靜的美。 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古街風采依然。清晰見底的沱江水從城中靜靜穿城流過,臨江而築極具湘西特色的吊腳木樓歷經歲月的風塵大多已陳舊褪色。隔河遠望,漁舟不時從城河中撐過,對面依著群山環抱中錯落有致的吊腳木樓,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重重疊疊,座落城中的風雨橋似虹拱跨,猶如人間仙景,置身於此,如人在畫中,飄然似天上人間的感覺。 鳳凰城之美,絕不僅僅只是一幅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的景觀之美,那遠古風韻,更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身在桃源,遠離塵世後隔世的美。 在劍精美的畫面中走讀鳳凰,那一方山水,那一隅小城,是槳聲里待嫁俏姑娘的洗衣聲,是船過邊城時俊郎憨後生的放歌聲。吊角樓下,充滿了靈氣的苗族風情,古樸純真!暮色晨藹里,可曾是你守侯千年的夢醒時分?於薄霧繚繞中在輪回里便多出了這份精緻?! 美麗的邊城,充滿了鄉情和古韻,還有邊城那繞著吊腳樓的水啊,想著想著,就彷彿流進我今夜的夢里……

⑶ 鳳凰古城的歷史和故事

鳳凰是多民族縣,主要由苗、土、漢、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一些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其中以苗、土、漢三族為主。 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苗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分布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土家族:

人口為5704223人。

主要聚居於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於和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

土家族人使用漢文,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

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⑷ 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

鳳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從秦朝的建立直內至現在,容鳳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一九八六年全縣文物普查所獲資料;竿子坪鄉牯牛坪村發現了西漢村落遺址。沱江鎮的飛風山有隋唐宋元的墓葬群,木江坪鎮、溪口鄉等地有宋代的墓葬群。可以說明在兩千多年前,鳳凰此地就有了人群的居住。歲月.流逝,時代的更替,這塊神奇的土地,淘汰了多少英雄人物,留下了多少傳奇故事。歷史長河,激浪滔滔,標炳青史,再創輝煌。
鳳凰古城,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 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2001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

⑸ 一篇關於沈從文描寫鳳凰古城的文章

《鳳凰古城之美》

沈從文

鳳凰古城綿亘逶迤於武陵山脈深處,倚山而築,環以石牆,瀕臨沱江,群山環抱,河溪縈回,關隘雄奇。明清遺存的東門和北門城樓,連接著半壁城垣,礪山帶河,氣勢猶存。漢代已在此建縣,名辰陽縣。隋時為辰溪,設五寨司。清代設鳳凰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為鳳凰縣。

沱江鎮作為縣城所在地,已有1000多年建城歷史,自古即為湘西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里「西托雲貴,東控辰沅,北接川鄂,南連粵桂」,是湘黔來往的交通要道,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乾隆年間,這里商業興起,集市林立,商旅雲集,民國初年更為繁榮。

鳳凰古城山川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族風情濃郁,有著「中國最美的小城」之稱。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形成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保存有文昌閣、天王廟、奇峰寺、大成殿、朝陽宮等100多處明清建築,及沙灣古民居區、回龍閣吊腳樓群、沈從文故居等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風土建築;沱江兩岸多飛檐翹角的吊腳樓,與清澈秀麗的沱江交相輝映;古城西郊的唐「渭陽」縣舊治黃絲橋石頭城保存完好。

始建於明代的「南方長城」———苗疆邊牆蜿蜒起伏,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戲、流傳數百年的苗族蠟染等至今光彩照人。

鳳凰古城的建築拙樸中帶有幾分秀色。城內石板鋪成的街道縱橫交錯,古樸典雅,兩旁多是木板房,房檐伸出來,只見一線天。內中店鋪,盡現民族特色。

城中心有座建於清末的陳家祠堂,院落布局簡潔,院內滿鋪石板,色調淡雅明快,戲台裝修精緻,古樸中見秀美。古城東門外沿著沱江,保留著一條狹長的古街,有古城牆、古城門、古鍾樓、古碼頭和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古街兩旁的店鋪仍保留著當年的門面和舊時的旗幡。

這條古街上有座廊橋,叫虹橋。以舊橋墩為基礎,上面新建了一個廊橋商場,中間可走行人。沱江水從虹橋的橋墩下流過,虹橋的倒影映在江水中,江中小敞篷船游弋。在斜陽的輝映下,充滿詩情畫意。沱江兩岸飛檐翹角的吊腳樓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一江春水從古城牆下蜿蜒而過,翠綠的南華山麓倒映在江心。山色青蒼雨洗不去,鳥聲宛轉隨風而來。江中漁舟點點,山間鳥聲啾啾,岸邊炊煙裊裊,橋畔笑聲朗朗......鳳凰古城,叫人如何不留戀。

鳳凰古城是苗族聚居地。每逢苗家喜慶的日子,都能聽到高亢激越、渾厚悠遠的鼓聲。在吊腳樓外的綠茵上,在嘩嘩的溪流旁,成群的苗族青年男女,圍在一堆堆篝火旁,揮動著鼓槌,在一面面牛皮大鼓上敲擊。

高潮時,伴有木葉、嗩吶的吹奏聲和苗歌聲,與鼓聲交匯融合,像一首原始古樸的交響曲,將人帶入一個神奇的音樂天地。這就是起源於唐代的鳳凰苗族花鼓,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湘黔苗族都有花鼓,唯有鳳凰花鼓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慢鼓,鼓聲雄壯威武。

(5)鳳凰古城歷史年代名人的散文擴展閱讀: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

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⑹ 散文:夜幕的鳳凰古城

山路曲折盤桓,旅行車一直在叢山峻嶺中穿行。極目窗外,滑過眼簾的山丘蜿蜒千里,不見盡頭。
從韶山到鳳凰,幾個小時的時間旅程里,與滿車男同胞們窩處一隅,是件無聊的事。導游小胡提議大家輪流唱歌,消除旅途的寂寞和疲乏。可在座的都是農村支書,無人響應。我欲自告奮勇,見滿車寂寥,恐同事妒我愛出風頭,索性緘口不語。什麼時候,迷迷糊糊地的睡著了。再次醒來時,是被導游的講解聲驚醒。原來已經到了鳳凰境界,換了當地的一個男導游小田。
我心裡一陣興奮起來,睡意全無。這次湘西之旅,我最心儀的景點,還數鳳凰古城。
對鳳凰古城的嚮往,最初是從沈從文大師的名作《邊城》里得知的。書中那座醇厚的老城,青石板鋪陳的古街,那份被歲月熏陶的輝煌,被日月醞釀的風韻印象,至今在我腦海中夢魂縈繞,揮之不去。
後來又讀到小說《鬼吹燈》章節中的描寫。書中把湘西鳳凰的苗王寨,渲染得神秘莫測, 恐怖陰森。趕屍人、毒蠱、咒語,以及土著人風俗,更是誘惑我這個天生膽大,喜歡探險的人一睹風采。
「鳳凰的少數民族,有二十六個之多。其中主要以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為主。苗族是鳳凰的土著民族,也是鳳凰縣最古老的民族,其先祖是蚩尤。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也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導游小田娓娓道來的講解, 讓我忽然遠離了人間的喧囂,工作的繁忙。隨著小田的描敘,靈魂脫殼悠悠穿越千年的歷史,感受到了苗家人遠古的滄桑,心靈也陶醉於苗家人文化的博大和絢爛。長途顛簸的疲累,一時盪然無存。
下得車來,匆匆卸下行旅,便急不可待步入景色的瀏覽中。
的確,鳳凰的美,是那種透著靈秀與文化沉澱的醇厚之美 。出生在這座古城的國畫大師,黃永玉老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古城不大,卻山靈水秀,人傑地靈。文學巨匠沈從文、抗英名將鄭國鴻、·南北大俠杜心五、民國總理熊希齡、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宛若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這個古城的上空,熠熠生輝。
隨著人流步入一條狹長的小街,來到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這兒就是沈從文先生的故居了。堂屋中間靠神堂的地方,供著著他的遺像和一尊石膏像 。許多敬仰先生的讀者,紛紛靠上來拍照留影。古色古香的房間里,檀木方桌,藤編靠椅、鏤雕的木質架子床,散發著淡淡的古香。目睹這些先生生前用過的實物,我又腦海中又浮起了先生筆下那些經典優美的文章片段 :
「每當黃昏薄暮,落日沉入大地,天上暮雲為落日余暉所烘炙,剩餘一片深紫時,大幫貨船從上而下,搖船人泊船近岸,在充滿了薄霧的河面 ,浮盪的催櫓歌聲,又正是一種如何壯麗稀有的歌聲!」
想起他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瀝盡一生的心血,給世人奉獻出的九百多萬字寶貴文化遺產,不得不令人感慨萬千,心懷無窮敬意。
如果說青山綠水、古橋城樓,是鳳凰一幅優美的畫,那麼楊家將、熊希齡,沈從文,黃永玉,陳氏三兄弟,彷彿又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悠遠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說這座古城獨具魅力,除了她深厚的湘西文化韻味,還有心靈手巧的人們打造出來的精美銀器,編織的土家織錦,熬制美味的薑糖等等,琳琅滿目,無一不讓你流連忘返,傾囊為快。
拐角的街口,一位老農身邊擺放著一疊連環畫,和銅幣毛主席像章等,看樣子是在兜售。念小學時,我曾省吃儉用,曾積攢下幾百冊小人書,可惜後來都被樑上君子連鍋端走了,一直是心中一大遺憾。想停下腳步瞧瞧,猶豫間,相離團隊已經很遠了。想走,腳下又像吸鐵石粘住,遂狠下心來,與老農討價還價。最後以一百多元的價格,買下一本《紅岩》和幾張文革時期的糧票。還想繼續和他侃價,買下全套的《三國演義》,胳膊被人拉住,回頭一看,原來是導游小胡。小胡一個勁的催我跟上團隊,說古城的小巷密如蛛網,脫離了團隊,很難走出來的。這話我相信,因為我居住的柳關街,只是一個井字巷街,初來的人都經常迷路,難走出來,何況這座諾大的古城。只好在小胡的推搡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的離開。
徜徉於古城溫潤的青石板上,看兩旁青磚灰瓦,流檐翹角,高低錯落;聽女人的高跟鞋叩打著青石板發出清脆的叮叮聲音,心情忽然變得寧靜和暢然。每塊青石光鑒如玉,錯落有致,一塊銜接一塊,通向小巷幽長的深處,散發出濃郁的歲月醇香。彳亍在這樣的小巷,你會感受到遠古的唐風古韻,想起那些唐詩宋詞里的華麗篇章。
據說,一座城市的記憶,是靠文字和建築來保存的。那熊希齡故居、沈從文故居、苗王寨、楊氏宗祠等等,就記錄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千年古剎、望族宗祠,雕花門窗,又展示了這座古城的悠久歲月和滄桑。雖然已刻上歲月的痕跡,你依然可以想像出它昔日的繁華。
漫步沱江,一汪清淺的小河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臨江壁立,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古老。佇立河畔,聽船筏撞擊流水的聲音,看小舟往來游弋穿梭於兩岸密密麻麻的吊腳樓之間,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中,一時望了身在何處。
山清水秀,是人們常形容一方水土的美好。鳳鳳凰古城就是這樣一個福地。最有靈韻的,當屬那沱江東流清水。寬約二十丈許,水不太深,漁夫一篙即可見底。她以曼妙的身姿蜿蜒姍姍流流過古城,江水悠悠,河面波光粼粼,柔情無限 。波光瀲灧之下,水底白色的,瑪瑙色的石子看得明明白白。間有游魚往來,睹目皆清清楚楚。江心石塊阻流,引水聲潺潺,如歌如泣,晝夜不歇。水藻順著流水緩緩搖曳,似在向遊人娓娓講敘這座千年古城的悠久歷史,深厚底蘊。沈從文筆下的幽幽《邊城》,翠翠河攤送二老的愛情故事,無不令人更加心儀神往。
可惜,我只是一個過客。臨別之際,想起徐志摩的那首《再別康橋》,心中默默朗誦,心情一時黯然迷離。
聽導游說,來到鳳凰古城的旅遊宣言是:「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我想,以後我總會為生計所累,就再難有心情游覽二次了。今宵別離,或許下一個千年,我與鳳凰古城才能相會了吧。

⑺ 歷史文化名人的散文

唐宋八大家的都很好。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版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權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
韓愈——代表作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
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永州八記》(其中包括《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賣油翁》
蘇洵——《六國論》《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鍾山記》等。
蘇轍——《欒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曾鞏——《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⑻ 誰知道一篇有關「鳳凰古城」的優美散文,急用!

一座城門樓,是歷史;一段古城牆,是歷史;一條小巷子,是歷史;連鋪就在小巷裡的每一塊紅石板,也是歷史。

就這樣,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我認識了藏於湘西大山中的鳳凰古城。

依風水說,地靈才能人傑,不過,鳳凰的出名,卻是個例外,我就是先知道沈從文這個人,後知道鳳凰這座城的,盡管這座城池在沱江岸邊,已經風沐浴雨成百上千年。

出於對一個人的敬仰,我首先來到位於中營街的一座四合院。1902年12月8日,那個人就是在這個小院的某間小屋裡呱呱墜地的。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為紅石鋪就的天井,對著大門是正屋,兩邊各有廂房三間。環顧小院,房子皆為穿斗式木結構建築,黛瓦覆頂,脊上裝飾有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雕刻的飾物,栩栩如生,使得小院很是漂亮雅緻。不用說,那個人就是蜚聲文壇的沈從文。沈先生著作等身,有《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作品,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近些時,我讀沈先生與夫人張兆和的信札,二哥年輕時的浪漫情懷,再次躍然紙上。1934年1月,沈先生回鳳凰省親,當時寒風刺骨,天上飄著雪糝。二哥告別心愛的三三,隻身一人,從北京坐車經長沙輾轉又到常德後,租了一葉小船,三個船工,沿沅水、辰水逆流而上,一路滿是艱辛和頓苦。為了排遣寒冷和寂寞,二哥經常呵著凍僵的手,不停地給他的三三寫信,而且一天要寫好幾封。信上的內容有寫沿途兩岸景緻的,有寫沿途風土人情的,有寫船工和妓女故事的,也有寫對三三的繾綣和思念。讀過之後,覺得封封不同,篇篇精彩。

離沈宅不遠,是熊希齡故居。在鳳凰,熊希齡可是個奇人,他15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21歲點翰林,43歲當北洋政府的內務總理,一生的確充滿了傳奇色彩。

熊宅藏於文星街,面積雖比沈宅小些,但卻是典型的苗族古建築風格,處處彰顯出苗族風情。正是苗族傳統的家教,塑造了熊希齡剛直不阿、憤世嫉俗、正直善良的個性。從政以後,因不滿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毅然決然,辭官為民,興辦教育。

熊宅大門口的門框上,書有蔡元培先生題寫的對聯,上聯是:宦海倦遊還山小誠慈幼院;下聯是:鞠躬盡瘁救世惜無老子軍。進到屋裡,見屋子正中熊希齡半身塑像的兩側,也有一副對聯,寫的是:意氣消磨群動里,形骸變化百年中。要說最能概括熊希齡一生的,當屬書寫於客廳左右立柱上的對聯:一生赤誠愛國盼中華振興,半世慈善辦學為民族育才。

到了鳳凰,還有一個名人的宅院,不能不去參觀,那就是陳寶箴的宅第。據貼在陳宅門口的簡介上講,這處宅子共有26個迴廊,28面馬頭牆,56間房屋,386扇雕花門窗,規模應該說在鳳凰是首屈一指的。

提起陳寶箴世家,一門四代出了五個傑出人物,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恐怕是無以比肩的。《辭海》中,竟享有五個獨立的辭條,因此陳家被稱為「中國文化之貴族」。世家元勛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近代政治革新家,被清光緒帝稱之「新政重臣」。陳三立,陳寶箴之子,近代詩文名家,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和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陳師曾,陳三立長子,畫家,北京大學教授,擅山水畫、篆刻。陳隆恪,陳三立次子,著名詩人。陳寅恪,陳三立末小,一代史學家,1936年,和梁啟超、王國維,並稱「清華三巨頭」。陳封懷,陳師曾之子,是我國著名植物園專家、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

走進陳宅,最值得看的,當是各種各樣的木雕作品,大的精緻,小的精美,所刻形

象,就跟真的一樣,無不活靈活現,有花卉,有動物,也有人物。

依旅行社事先擬定的行程,從陳寶箴家出來,直接就去了北城門。北城門又叫壁輝門,那裡,當地的小姑娘自附近山上采來鮮花,編成花環,向女遊客兜售。別說,那看似土氣的花環,往大姑娘小媳婦頭上一戴,頓時洋氣多了。過了壁輝門,沿依城牆砌就的台階,可以直接下到砣河岸邊的碼頭。等我們上了船,坐穩當後,船工將竹篙朝江水裡一點,小船倏然就離開了岸邊,然後船頭一調,順流而下。行進的過程中,一面聽著船公騷情的情歌,一面欣賞著兩岸的美景,愜意、得勁、美,所有的贊美的形容詞,堆砌在這里,都不過分。赤腳立於水中捶衣的苗女,撐著紅傘在岸邊遊走的美女,閣樓里臨江而坐細細品茶的先生,懸於江上的土家吊腳樓,那景色真是要多漂亮又多漂亮。
近了,又近了,我們終於來到了虹橋的跟前。虹橋,重建於康熙九年,即1670年。該橋兩墩三孔,上有風雨樓兩層,下層為商鋪,上層為茶館。船上的人看橋上茶館里的人如在畫中,橋上茶館里的人看船上的人如在畫中,可謂兩情相悅。過了橋洞,見有一船,泊於江心。兩著粉紅衣褲的女子,立在船頭。賴賴的船工慫恿我們,用剛剛教給我們的騷歌,去與船上的女子對歌。於是,我們粗門大嗓子地亂吼了一通,沒想到船上的女子不氣不惱,幾句在情在理的歌詞,就把我們的囂張氣焰壓了下去。最後,落得船上、岸上,一片笑鬧聲。船在萬名塔旁停下,此時,日薄西山,華燈初上,順沱江四望,處處流光溢彩,美奐美侖。逡巡江邊,許多遊客點燃河燈,讓隨波逐流的河燈,帶上自己的美好祝願,一路前行。

⑼ 湖南鳳凰古城(鎮竿鎮)歷史上有兩位歷史名人、一個是把鳳凰古城推向世界的人、一個是把鳳凰古城曾經統轄

第一個歷史人物有兩說:一是出生於鳳凰古城的沈從文。他的一篇《邊城》被譯成內三十六種文字在世界播放容,讓無數人首先了解了「鳳凰古城」。二是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是他向全世界說:在中國最美的地方是「鳳凰古城」。
第二個歷史人物是清代鎮竿總兵官蒙應瑞,四川省南充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