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湖南湘西本土拳術

湖南湘西本土拳術

發布時間: 2021-03-08 13:45:02

㈠ 懷化是不是在歷史上民風彪悍,武術流行

湘西還是讓我這個湖南懷化本地人來和你說下算了。懷化地區在過去的時候不怎麼樣,就是修了火車站才發展起來的。懷化地區沒有什麼比較有名氣的武校,但是懷化地區的民間練武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就拿懷化地區的辰溪縣來說,就有個 辰洲武校 。還是算比較可以的,他之所以不出名,是因為他從不做廣告什麼的。他招收的學生基本都是鄉下的。他們的作息時間是,夏季:5:00起床 繞縣城跑3圈,學校不怎麼教花架子。都是比較實用的防身。其校長在70高齡還能空手拉斷2皮紅磚,但現在由於校長過逝,現在都沒什麼.......民風的話,以前確實比較彪旱。懷化的2炮就能體現出來。目前來說,懷化地區的武術基本都是民間的武術大師(都是社會上的,沒辦法的)。湘西土匪是打到辰溪結束的,並在辰溪修建了紀念堂。

㈡ 苗族的體育活動有哪些

1.苗族武術。苗族為了健身,民間有世代相傳的武術。湖南湘西的武術,有徒手和器械兩大類:徒手可分為粘功、策手、點穴、花拳和禮示。「策手」中的一拳兩防、一攻五變等是苗族武術的精華;「點穴」又稱神打,即穴道致傷的技擊法,是苗族武術的絕招;「花拳」是苗族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以「小四門」、「大四門」最為普遍;「禮示」是表演時對觀眾表示的禮節,分開堂禮、收堂禮、啟手禮和畢手禮四個方面。器械有棍、鐧、棒棒煙桿、鉤刀、邊枷棒、木椅、竹條、鐺、流星錘、刀、劍、斧、矛、鉤、戈、戟、鞭等。此外棍術,有單頭棍、雙頭棍、花棍等等。黔東南、黔南地區的一些苗族村寨也習有各具特色的武術;黔中、黔北、黔西北和雲南苗族的射弩,也很有特色。

㈢ 求吉首大學2013級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錄取名單

一、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介紹

1、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基

礎知識和技能,能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育、管

理、科研和訓練工作的專門人才。

2、學 制:四年(全日制本科)

3、學位授予:教育學學士

4、收費標准:11200元/學年

二、報名條件

1、符合2018年高考報名條件。

2、具備武術套路、散打、中國式摔跤三個項目之一的二級運動員(含)以上運動技術等級資格。

3、身體健康。

三、招生計劃

1、招生計劃:40人。

2、招生項目:武術套路、武術散打、中國式摔跤。

㈣ 湖南湘西道教文化歷史悠久嗎

湖南地處中國南方中部,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道文化的勝地。在這塊土地上,道文化淵遠流長,名道輩出,對全省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戲劇、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學、氣功學、建築學,以及民俗關系和農民運動等各個方面,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它所積存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民間傳說以及宮觀建築、雕塑、石刻等,是湖湘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南流傳至今的不少民間武術由歷代道士所創或傳授。如相傳晉代丞相梅山道中的新寧岩鷹拳、隆回北面一帶的板凳拳、新化一帶的梅山拳、黑虎拳;葛洪辭官隱居平江幕阜山修真所創的「幕阜丹崖棍」(今名幕阜拳);三百餘年前湘潭道士張成道修行於青城山純陽洞,師法單正道人和馮清先生創編的「青龍動氣功」;清道光間(1821∼1850)余道人(名世萬,四川人)在湘西所創的「土家拳」,既有武當內家拳法,又有少林拳術特點;由清乾嘉時代巫必達創編的「巫家拳」;由福建雲游道人受梅山武功影響?穴清嘉慶年間?雪所創的「東安拳」;由趙地龍拜江西道然道人為師,習武三年而形成具有特色的「資興瑤拳」;由慈利杜心五傳授到湖南的四川祖師徐矮子「自然門」武功;200多年前由余道人在大庸市郊保福山創編的「梳子拳」套路(現稱宮天梳)等等。長沙武林中涌現出民國時期打敗過俄國大力士的馬道人(名三保)和自然門高足、武術家杜心五等。湖南道教武術文化遺產豐富,值得認真總結和挖掘,省市宗教部門、道教協會積極創造條件,和省體委等部門合作,爭取聯合舉辦湖南民間武術表演或檢閱等活動,推動湖南民間武術事業的發展。

㈤ 辰河戲有哪些特點

辰河戲因流行於沅水中、上游俗稱「辰河」一帶,故名「辰河班子」,又叫「辰州班子」,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

辰河戲主要流行於沅水中、上游的廣大地域,包括懷化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的銅仁地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酉陽、秀山,湖北省的來鳳、咸豐等縣。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經歷了久遠的歷史發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經營新區。遷徙、勞作、經營之時,也將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

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以及宗教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台本戲《目連傳》,這種藝術傳統,一直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

在辰河高腔的形成過程中,青陽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撈月》等早期青陽腔劇目,還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劇目中。

清乾隆、嘉慶年間,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動,已極為盛行。各種祭祀酬神活動中,演唱辰河高腔戲,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這一時期,沅水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緬甸、寮國等國往來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動。

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區,以及周邊的苗區、侗區,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鎮盛行的同時,也向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

辰河戲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還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台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還同時在民間的祭祀娛樂活動中出現。

「打圍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種重要的演出形式。城鄉間喜唱辰河高腔的人們,在鄰家喜慶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戲,不化妝。當時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歡參加這種演出活動。

辰河戲的表演原始粗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一般是用表演舞台演唱的「高台戲」、表演木偶戲的「低台戲」,以及坐唱的「圍鼓堂」3種形式演出,唱腔分高、低、唱、彈4大類,並以高腔為代表。

辰河戲是源於地方巫、儺、道的娛神而逐步演變過來的,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戲劇種,被國外學術界稱為中國戲的「活化石」。系曲牌聯套體,高亢、粗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

曲牌用「犯腔」轉調,手法多變,與其他高腔不同的是用嗩吶幫腔。辰河戲在表演武戲的過程中,融合了湘西民間拳術的招式,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隨著山區的開發,藝術交流增多,辰河戲吸取漢劇和其他劇種的長處,使表演藝術更加豐富。

辰河戲以高腔為主,兼有低腔、崑腔、彈腔。舊時稱「高腔班」。19世紀引進彈腔,後又受常德漢戲影響,加入了漢劇藝人和劇目。聲腔以高腔和彈腔為主,傳統劇目中有許多整本高腔戲。

辰河高腔源於弋陽腔,融入湘西民歌、號子、儺腔而成,音樂為曲牌連綴體。早期演唱時,一人啟口,眾人幫和,其節以鼓,不託管弦,辰河戲高腔頗有特色。它以嗩吶代替人聲幫腔,即高亢、粗獷,又飽和、濃郁,起到人聲難盡的妙處。

辰河戲表演化妝簡單,無成套武功。至今樂師仍保留著古老的「圈腔點板」記譜法。角色行當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臉、丑角5大行當。

辰河戲中,還包含有辰河崑腔、低腔和彈腔。辰河崑腔源於崑山腔。大約在明代中期,崑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崑腔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崑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嗩吶伴奏。

清道光、咸豐後,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清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松貴兄弟先後來到洪江,參加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

另外,毗連地區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至此,辰河戲逐步發展成為以高腔為主,兼有崑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辰河高腔的舞台語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話的基礎上提煉而成,宗法中州音韻。高腔音樂系曲牌連綴體,現存曲牌200餘支,音調高亢、風格粗獷,旋律婉轉悠揚,與山歌、號子相融,常用人聲幫腔和嗩吶幫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崑腔現存曲牌162支。低腔現存曲牌300多支。

辰河戲之中崑腔存世曲牌162支,低腔存世曲牌300多支。演唱時,崑腔較為典雅、文靜、清新、優美,用竹笛伴奏;低腔較為奔放、熱烈、有氣勢,用嗩吶伴奏。彈腔的舞台語言與高腔不同,沅水中、上游沿岸市鎮,多採用常德官話。其音樂由北路和南路組成,有多種板式連綴的成套唱腔,表現力豐富。

辰河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嗩吶、備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鑼、雲鑼、鈸、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課子、尺板等。當地特製的高腔嗩吶,聲音高亢,發音柔和,音色優美,近似於女高音,能與唱腔融為一體,在幫腔和伴奏中作用重要,特色濃郁。

辰河戲發展早期,辰河高腔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外、副、末、貼8行。清末之後變為生、旦、凈、丑4行。生角分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搖旦、老旦。

辰河一帶舊稱職業戲班為江湖班,其演出可分為大願戲、小願戲、神會戲、堂戲、賣戲5種。

大願戲是地方為祈禱上蒼、保民平安的酬神演唱,必演《目連傳》,一般在曠野空坪搭草台演出;小願戲由某家、某村或數村聯合舉辦,目的是為祈求家人、村坊清泰、豐收,多在村坊中祠堂的固定戲台演出;神會戲即各地神廟、同鄉會館、行業會館,為所供奉之神的生、忌日而舉行的娛神演唱;堂戲則是官紳、富戶為紅白喜事舉辦的演唱活動;賣戲則是人們常見的售票演出,一般在城鎮、鄉村的劇場演出。後者已成為辰河戲演出的主要形式。

辰河戲表演藝術分下河路子、中河路子、上河路子、白河路子4個流派。

下河路子,以瀘溪縣浦市為中心,包括沅陵、辰溪等地,由於那裡圍鼓堂盛行,不少藝人是由唱圍鼓堂開始,走上高台唱戲的,形成了講究唱功,多唱傳奇本高腔,擅演《目連傳》的特點。

中河路子,以漵浦為中心,藝人多是由木偶班走向舞台,表演藝術粗獷、詼諧,且保留了一些木偶表演的痕跡,除演出整本高腔外,還將一些矮台班的高腔劇目搬上了舞台,演出時,隨意性較大。

上河路子,以洪江為中心,包括黔陽、芷江、銅仁等地,藝人多出自清末民初洪江等各地科班,表演藝術嚴謹規范,上演的劇目高腔、彈腔並重,因與來自常德和荊河的彈戲藝人長期同台演出,交流技藝,對辰河彈腔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貢獻。

白河路子,以永順縣王村為中心,包括永順、古丈、龍山等地,藝人們多兼演木偶戲,戲班有舞台演出和木偶表演兩套用具,唱腔、道白多用當地的方言。

辰河戲劇目豐富,已存高腔劇目有連台本戲6個,整本戲47個,散折戲57個,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條綱戲71個,是湖南保留高腔劇目最多的劇種。

新中國建立之後,辰河戲恢復了生機,建立了一批職業劇團,民間的業余劇團多達200多個,1955年正式定名辰河戲。黨和政府重視對這一古老劇種藝術遺產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劇目重新搬上舞台。

其中瀘溪縣辰河戲高腔劇團,每年都要排演兩三部大戲,他們排演的現代劇、歷史劇、優秀傳統劇目,均受到觀眾歡迎。使得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的辰河戲這一古老戲劇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辰河戲

㈥ 湘西吉首有教中國武術或跆拳道的地方嗎

湘西黑帶精英跆拳道館
地址:吉首商業場三館6樓

湘西搏擊俱樂部

學費200-800之間
上課時間 一般是晚上

㈦ 什麼拳是一種流傳我國南方個省拳勢剛烈的拳術

南拳
南拳是南派拳種的總稱,其中的洪拳勢更是以剛烈著稱,它流傳范圍廣,影響大。

南拳種類繁多,按地域說,主要有廣東南拳、廣西南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等。按門派說主要有蔡李佛拳、周家拳,福建的少林橋手、五祖拳、鶴拳、羅漢拳,廣西的屠龍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剛拳、湖北的洪門拳、魚門拳、孔門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㈧ 近代湖南十大武術名人

1、陽大毛(公元1847~?),男,湖南衡山人。父世祿在洪秀全部下,屢立戰功。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京時,陽大毛方6歲。因父變相而更姓氏,且楊秀清與陽世祿至好,撫養陽大毛稱十九大保。陽大毛臂力過人,矯捷如猿,楊秀清愛其勇。1856年9月楊秀清被韓昌輝殺害時,陽大毛奮力格鬥,終以寡不敵眾,中得逃到江西仙佛山,拜紅蓮長老學習達摩易筋經。兩年時間,由淺而深,內外交修,頗探其秘傳。接著與長老同道銀頭俠尹有霆學習內功三年。陽大毛精於內功拳,兼習氣功,有「長江大俠」之稱。1864年,清軍攻克金陵,陽大毛投曾忠襄部下,更名利見,擔任營醫。陽大毛之為人,明順逆,識強弱,知有國恥,而不知有私憤。見義勇為,力抗無道,武性雖厲,不及於亂。辛亥革命後,陽大毛已年古稀,便解甲歸田,隱居衡山,診治跌打損傷,施葯濟人,直至終身。

2、譚嗣同(公元1865~1898年),男,湖南瀏陽人。譚嗣同少年時代就熱愛武術,拜「大刀王五」、「通臂胡七」為師,習拳術,劍術,騎術。青年 時代,武術造詣已很高深。譚嗣同老師歐陽中鵠的兒子,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說:「他於文事之暇,喜歡技擊,會騎馬、會舞劍。我曾看見他蹲在地上,叫兩個人緊握他的辮根,一翻身站起來,那兩個人都摔一跤」。譚嗣同好任俠,善擊劍,亦好談中國兵法。著有《劍經衍葛》一卷。譚嗣同對古代和近代體育都有一定的研究,並在長期練武的實踐和10年漫遊生活中,培養了勇敢頑強的革命意志,以強國強兵、變法維新為已任。「百日維新」失敗後,譚嗣同鎮靜自若地先送梁啟超避入日本使館,然後秘約「大刀王五」等籌劃闖入宮庭,救出光緒皇帝。當闖宮沒有實現時,譚嗣同謝絕中外友人的勸告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變法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在這生死決擇關頭,譚嗣同平日說的十八種心力,此時已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以身殉國,有熱血喚醒沉睡的民族!

3、杜心五(公元1853~1869年),男,湖南慈利人。9歲學武,13歲已有武名。特別經四川峨眉異人徐矮子指引學會自然門後,掌握了輕功與速行術。自此,杜以腿功享譽武林,人以「神腿杜心五」。10歲在四川鏢局當鏢師。杜心武於辛亥革命時期加入同盟會,為孫同盟會做保衛工作。杜心武在嵩山少林寺曾比武傳藝,並學習少林「十八勢」和「五戰拳」。杜心五先後授徒萬籟聲、郭歧鳳、陶良鶴、李麗久、胡亞夫等有名武術人士。長沙武霸柳森嚴,受過杜心武的懲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杜心五定居湖南長沙,晚年練辟穀功,繼續傳授武術,曾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省參事室參事。杜心五一生,嫉惡如仇,嚴懲惡徙;匡扶正義,引為已任;授徙眾多,皆有絕技;德高望重,飲譽武林。

4、黃興(1872~1916年),男,湖南長沙人。是「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黃興在青年時代就酷愛武術,曾同瀏陽李永球學習巫家拳。1902~1903年在留學日本期間,每天早晨起床後,必到東京神樂板武術會學習射擊和武術。並向王潤生學習內功拳,是主張內、外功拳相結合,中國拳與西洋拳結合最得力的人。由於蓄志反清革命,苦練拳術,技術大進。黃興身強體壯,臂力過人,只手能舉百斤。有一次黃興運軍械回湖南,准備武裝起義,在途中與清軍遭遇,發生搏鬥。黃興把一個撲來的清兵倒提起來,扔入江中,其他清兵驚慌逃走。黃興1903年8月到1904年10月在明德學堂(今日明德中學)擔任體育教學中,常以「尚武愛國」精神鼓勵學生努力上進,且強調強國必須強身,強身必須加強體育鍛煉。所以學生受其革命思想熏陶,參加武術運動的人很多。

5、龍廷久(公元1872~1920年),男,湖南古丈人 。龍廷久6歲就跟父親學苖拳,至15歲已得父親傳。接著跟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將歐慶遠學拳,三年成藝後,赴四川峨眉山拜曾僧光明真人為師,練「鐵掌」、「神鞭」,三年後,回到九龍寨立堂教拳。又遇胡任明道人,學會飛刀。遇白蓮教義士、武當高道抨手梁化明學習武當內家拳三年。龍廷久30歲時,把峨眉拳的外力,武當拳的內氣,岳家拳的短打揉合到祖拳的苖家拳中,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苖拳「大夾小」並總結出站樁、援手、提桶子、練架、練策手、練套頭及點穴第一套完整的苖家拳法。民國8年(公元1919年),湘西遭災,苖民要求政府減免捐稅,政府不但不允,反而捆打苖民代表,嚴令催交。龍廷久領導苖民「抗捐罷稅」。還提出「硬過衙門,受過朝廷」的口號。1920年龍廷久英勇犧牲,雖抗捐罷稅起義遭到失敗,但龍廷久發揚光大的湘西苖拳,卻廣為流傳。龍廷久見義勇為,反對民族壓迫的斗爭精神,永遠留在苖族人民心裡,為後人所敬佩。

6、秋瑾(公元1877~1907年),女,原籍浙江紹興,出生在福建夏門。1894年隨其父秋信候來到湖南。1895~1902年間,秋瑾住在湘潭由義街義源當鋪內,堅持從小習武的習慣,每天總是擠出時間打拳、舞劍、或者練習單刀,還學會了湘潭流行的巫家拳。秋瑾武術的底子厚,加上勤學苦練,很快地掌握了巫家拳的11路拳術和棍、鈀、單刀等器械的套路。從此,秋瑾的武術日益精進。秋瑾意氣自雄,自號「鑒湖女俠」。「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更是秋瑾豪情壯志的表白。秋瑾是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軀人物,中國婦女的楷模。1907年秋瑾在紹興出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秋瑾與徐錫麟等以大通學堂為據點,邀集會黨100餘人在大通學堂和紹興北區體育會中訓練,江浙一帶在秋瑾、徐錫麟等的領導下,革命黨人發展到六、七千人。當時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失敗,大通學堂被清兵包圍。秋瑾使出全身武藝,奮勇與清兵搏鬥,雖打翻不少頑敵,終因寡不敵眾,被捕入獄,隨後在紹興英勇就義,為祖國獻出了忠軀。1908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延鈞把秋瑾的棺木運回湖南湘潭,安葬在昭山。

7、王潤生(公元1880~1941年)男,湖南長沙人。精通「八拳」,人稱拳王。1905年留學日本,曾打敗日本柔道家。當時日本留學生柳午亭、向愷然等數十人紛紛向王潤生求授拳術。王潤生回國後,1913年與向愷然在湖南長沙創辦國技學會。1916年冬在上海擊敗俄國在大力士多維諾夫斯基,譽滿中江。1928年與1933年在南京舉行兩次全國武術考試,王潤生均任評委。1934~1940年王潤生任湖南大學體育教授,兼教武術。王潤生是吳公儀的長輩,仍不恥一問向吳學太極拳推手,並每日給吳打洗臉水。一代「拳王」能重創日,俄武士,為國家民族增光,卻謙恭好學,師事晚輩,有崇高的武德。

8、向愷然(公元1889~1957年)男,湖南平江人。6歲時拜師學習巫家拳。1905年留學日本,並結識了秋瑾、王潤生等武術高手。1915年向愷然受湯薌銘督湘的威脅,再次赴日本留學。1932年向愷然擔任湖南國術訓練所秘書期間,曾四處奔波,聘請全國武術名流來湘傳授武藝。向愷然為籌辦湖南省第二屆國術考試,為湖南武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向愷然在1933年擔任過全國武術考試評判委員。一生中有過不少著作。

9、匡互生(公元1891~1933年),男,湖南邵東人。從小習武,臂力過人,用手能把彎的鐵門扣捏直。匡互生25歲考入北京高等師范(現北京師范大學前身)。「五四」運動期間,匡互生在火燒章宗祥、曹汝霖的住宅趙家樓時,最先沖進曹汝霖的住宅。當軍警林立,朱門緊閉的情況下,匡互生縱身躍上大門的小窗,一拳打碎玻璃,雙手掰彎鐵柵,跳入院內,再轉身接進數人。又當院內槍警阻攔時,匡互生用腳掃倒一人,抓了章宗祥,放火燒了趙家樓。匡互生高等師范畢業,回到湖南長沙楚怡小學任教時,又參加毛澤東組織的逐張敬堯運動。匡互生非常重視祖國的傳統武術,在湖南第一師范等校教書期間,經常為學生表演拳術,以提高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加強身體鍛煉。匡互生不但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而且還是一位熱心的武術家。

10、劉九生(公元1903~1986年),男,湖南醴陵人。劉九生9歲即從師叔父劉潛心習武,經過18表春秋的朝夕磨礪,功夫較深。劉九生身高1.8米大漢,能單手舉300斤。1932年考入省國術訓練所,自認為本事非凡,看不起搏擊教官朱國楨,與朱交手被打得鼻青臉腫,因此認為搏擊的技擊性強,便摒棄門戶之見,虛心學習搏擊,並向名冠南北的摔跤家紀綬卿學摔跤,每天練7小時,打200斤重的沙袋。在幾位名師指點下,劉九生搏采眾家之長。1933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術考試中,以犀利無比,重如鋁缽的拳頭、嫻熟的「紀式」摔跤法和造詣高深的短兵器械,為挫群雄,一舉奪得短兵甲等、摔角乙等和拳術丙等的三個第一名。雖本屆未設團體和個人總分名次,實質上劉九生獲得本屆個人總分第一名。為湖南贏得了史無前例的榮譽。

㈨ 我現在在湖南湘西這邊,要去佛山學詠春。或者別的武術請問哪裡拳館多 武漢好像有個

詠春,名氣很大,真實教的不是很清楚。湖南婁底不是有幾家武館嗎?不過還是推內薦你去河南的竹林武容館,有真東西!上海安徽的有心意拳,不過有沒有拳館就不知道了。傳武魚龍混雜,很大幾率找到騙子,尤其是在少林寺左近,需要小心謹慎啊。

㈩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素材

趕集的時候很多人唱 自己去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