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地層圖

湘西地層圖

發布時間: 2021-03-09 01:27:49

❶ 湘北、湘西、湘南、湘中、湘東是怎樣劃分的分別包括哪幾個市

湘北:岳陽、益陽、常德、張家界。

湘西:湖南整個西部地區的總稱,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和邵陽市西部的縣(睢寧等)。

湘南:郴州(湖南省離珠三角最近的城市,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和湖南省南部的永州,有時包括衡陽(湖南省中心城市,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中南部的一個重鎮,湖南南部的一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湘中:邵陽、婁底。

湘東: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

(1)湘西地層圖擴展閱讀:

湖南對湘南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升級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發展與和諧。

把湘南建設成為珠三角區域經濟中重要的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優質農產品基地和旅遊休閑基地,提高綜合經濟實力,湘南綜合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

湖南省地理位置: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省內大部分地區位於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湘江貫穿省內南北,故稱湖南。它位於108°47』-114°15』E,24°38』-30°08』N,與江西毗鄰的East阜阜和武功山、貴州雲南西部的貴州高原、重慶西北部的武陵山脈。

南陵毗鄰廣東和廣西南部和湖北北部。省界的極端位置是東部的黃連平、桂東縣,西部的九彩塘、新晃侗族自治縣,南部的古柏山、江華瑤族自治縣,北部的石門縣虎屏山。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

❷ 鄂西南湘西北主要為什麼族的幾種分布圖區

鄂西南與重慶東部、湖南的西北角相毗鄰,地處三峽腹地,屬於二級高山區。主要組成部分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解放初期曾被稱為鄂西自治州。地處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區域內,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地區。全州轄恩施市、利川市、巴東縣、建始縣、宣恩縣、咸豐縣、鶴峰縣、來鳳縣8縣市,2.4萬平方公里,380萬人口,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52.6%。 鄂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素有「世界硒都"之美譽。鄂西南是一片文化厚土。恩施州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搖籃,積綻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擺手舞、銅鈴舞、滾龍連響舞動山嶽,山歌、情歌、撒爾嗬歌海如潮,而且是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龍船調》的故鄉,由此譽為"歌舞之鄉"創造了恩施州文化積綻,厚重之精華。地處亞熱帶季風情山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藍天秀川,是為"天然氧吧";八百里清江、浩浩盪盪、穿山越谷、碧水長流、青山常綠、奇峰異石、溪洞飛瀑,佳林名卉遍布,組成了秀、雄、奇、綠、險旅遊之聖地。游"神州第一漂----清江闖灘漂流",是水上芭蕾,隨波沖浪谷,有驚無險,好不壯觀,是對自然最壯麗的搏奕與征服;探"世界特級溶洞----騰龍洞"賞卧龍吞江,享洞天福地;觀"荊楚第一石林----梭布埡石林",翠屏環抱,群峰競秀,千姿百態,風情萬種,乃嘆為觀止;仰"天下第一杉----謀道水杉"滄海桑田,遠古自然,萬物盡逝,唯有獨存,堪稱生命之奇跡;憑"土家第一寨----魚木寨",歷史構成,幽思懷古,土家文明盡顯其中;登"土司第一城----恩施土司城",集土家建築之經典,匯民族文化之精華,是聆聽盛世與歷史的對話;赴"女兒會",跳"擺手舞",飲"四道茶",譜"土家情歌",徜祥在神奇壯麗的恩施風情園與張家界,新三峽的壯美情懷之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
地理坐標在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是湖南的西北門戶,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內有漢、土家、苗、回、瑤、侗、白等30個民族,人口283萬,世居主體民族土家族佔41.5%、苗族佔33.1%。轄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7個縣,總面積15461平方千米,州府吉首為武陵山區(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湘西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投資開發潛力極大。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

❸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發育的地層條件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發育的地層條件包括: ①堅實的下伏基座,②豐富的物質來源,③平緩的地層產狀或特殊的構造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 王根賢等,1998) 。有利的區域構造背景、特殊的區域地層條件和長期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張家界地貌。

一、堅實的下伏基座

根據張家界林場-鑼鼓塔志留系小溪峪組剖面研究相關成果資料 ( 王根賢等,1998) ,小溪峪組為上泥盆統雲台觀組下伏地層,總厚達 480. 13 m ( 圖 2-4) 。其下段為紫紅色夾黃綠色薄中層粉砂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夾薄層粉砂岩,厚 22. 8 m,水平層理發育,生物化石較多,有腕足類、雙殼類 Modiolopsis sp. ,Cypricardina fentouensis 及胞石 Angochitinalongicolls,Eisenackitina sp. 等,為近濱相下部沉積。小溪峪組上段下部 ( 4 ~ 5 層) 為黃綠色、灰綠色中厚層夾薄中層粉砂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夾 3 ~5 cm 生物屑泥質、粉砂質泥灰岩,厚 50. 87 m,水平層理發育,生物化石豐富。三葉蟲 Coronocephalus rex,Corono-cephalina sp. ; 腕足類 Salopimlla cf. minuta, Naliukinia sp. , Naliuknia cf. grunewasdtief-ormia,Striispirifer sp. ,Strispirifer sp. 4,Striispirifer cf. hsiehi; 腹足類 Hormatoma kitsingen-sis; 雙殼類 Technophorus mimutus; 頭足類 Sichuanoceras sp. ; 胞石 Angochitina congicollis,Eisenackitina sp. 等。胞石組合時代相當 Wenlock Shenwoodina 期的 murchisoni 帶,水平層理發育,反映海水加深為混積陸棚沉積; 其上段上部 ( 6 ~ 13 層) 厚 406. 44 m,灰綠色、黃綠色粉砂岩、粉砂岩增多,至頂部又以砂岩為主,水平層理、交錯層理均發育,生物有腕足類 Lingula,雙殼類 Modiomopha sp. ,Modiolopsis xianaiensis,胴甲魚類、節甲魚類和無頜類盔甲魚等,為近濱相下部沉積。由該組上段下部至上部陸源碎屑由細變粗,砂岩單層由薄層變為中層,砂岩層數增多,砂岩變純,沉積相由混積陸棚相變為近濱相,反映出海水變淺為一典型海退相沉積序列 ( 圖 2-4) 。

圖 2-4 張家界林場-鑼鼓塔志留系小溪峪組剖面圖

除小溪峪組上段下部有極少量碳酸鹽岩成分外,其餘都由陸源碎屑組成,據野外追索,其內沒有形成岩溶洞穴,因為小溪峪組岩性堅硬、結構緻密、地層較厚,是十分理想的下伏基座,該組完全能夠承受上覆上泥盆統雲台觀組 300 ~ 500 m 高大砂岩峰林的重壓。

二、豐富的物質來源

根據志留系小溪峪組胞石最新研究成果 ( 耿良玉等,1997) ,頂部胞石組合時限大致相當於志留紀羅德洛世戈斯特期末,這時在湖南及鄰區發生強烈的加里東運動,引起了湘東南異地地體沿著通道—安化—桃江弧形拼貼線主動拼貼到湘西北原地地體之上,並沿著拼貼線伴生有加里東期碰撞型越城嶺岩體、白馬山體和桃江岩體。在拼貼線上找到湘東南異地地體下志留統與湘西北原地地體上奧陶統相互碰撞形成的構造混雜堆積 ( 劉鍾偉等,1993) 。

這場區域性構造運動結果主要表現在,該拼貼線北西側大幅度隆起抬升,形成了北東東向展布島鏈狀的江南古陸,從志留紀羅德洛世戈斯特期末至中泥盆世吉維特早期末,大約30 Ma 漫長地質時期,江南古陸經受了長期風化剝蝕,並為而後上泥盆統雲台觀組沉積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陸源碎屑。

根據湖南省泥盆紀岩相古地理研究 ( 熊申甫等,1998) 。中泥盆世吉維特晚期,因海侵擴大,華南陸表海通過安 ( 安化) 常 ( 常德) 海峽,首先到達石門、澧縣一帶,並將江南古陸分割為北東部幕阜古陸和南西部武陵古陸。在澧縣雲台觀組產中泥盆世植物 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Barrandoina stiana 組合。

又根據張家界鑼鼓塔-黃石寨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剖面研究 ( 王根賢等,1984,1996) ,雲台觀組總厚達 509. 19 m; 可分上下兩部分 ( 圖 2-4) ,與下伏志留紀小溪峪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圖 2-5,圖 2-6) ,在雲台觀組底部見含礫砂岩,礫石成分為灰白色灰岩。下部 ( 14 ~ 16層) 厚 120. 68 m,主要由紫紅色中厚層至厚層石英砂岩含泥質石英砂岩組成。砂岩內略含鐵質。底部黃白色、淺黃綠色薄中層石英砂岩夾泥質粉砂岩,產少量魚化石碎片、植物碎片和孢子: Samarisporites concinnus,Dictyotriletes nigratus,Apiculiretusispora nitida,Archaeo-zontriletes variaobilis 等,其時代應為晚泥盆世早期。痕跡化石豐富,有 Cruziana zhangjia-jieensis ( sp. nov. ) ,C. disparlongata,Rusophycus sp. D 型,Dimorphichnus hunanensis,Palae-oohycus sp. ,Thalassinoides sp. 和 Chomdrites sp. A ( 張欣平等,1986) ,該痕跡化石應屬Craziana 相。脈狀層理、交錯層理和潮汐波痕均很發育,其形成環境應為無障壁潮坪沉積。張家界地質公園天子山雲台觀組下部也產晚泥盆世早期孢子組合; 桑植夾石河雲台觀組下部產腕足類 Cyrtosirifer; 西鄰川東南酉陽、黔江一帶在相當於雲台觀組層位底部 5 ~6個剖面上均產腕足類 Cyrtospirifer sinensis,Tentecospirifer 等,無疑均為可靠的晚泥盆世早期產物。由此證明在晚泥盆世弗拉斯期華南陸表海海水擴大到慈利、張家界市、桑植、永順、龍山等湘西北全境,同時證明從湘西北東部往西部雲台觀組由中泥盆世吉維特晚期穿時到晚泥盆世弗拉斯期,該組是典型的穿時岩石地層。其上部 ( 17 ~21 層) 厚388. 51 m,主要由灰白色厚層塊狀石英砂岩、砂岩夾少量中薄層泥質粉砂岩組成。石英砂岩取樣經化學分析,SiO2含量達 97. 96%,並對其進行粒度統計,其粒度較細,其偏度對稱、峰態中等、分選良好,均為海灘沙 ( 卿上康,1988) 。又據野外岩性觀察有些層段也出現中粗粒石英砂岩。生物化石稀少,僅在泥質粉砂岩中見腕足類碎片、植物碎片。痕跡化石豐富,計有: Thalassinodes sp. ,Chondrites sp. ,Rusophys sp. ,Lumbricaria sp. 等。出現大量脈狀層理、大型交錯層理和浪成波痕。隨著海侵范圍擴大和海水加深,張家界地質公園一帶處於前濱強波浪帶,水動力很強,大量陸屑經海水反復淘洗和分選,最終留下的是很純的石英砂,屬前濱相沉積。總之,對雲台觀組的岩石學和岩石化學的研究表明,這套509. 19 m 巨厚的石英砂岩具有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硅質膠結、結構緊密和岩性堅硬的特點,為 300 ~500 m 砂岩峰林昂然挺立於天際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另外,張家界地質公園受保靖-慈利北東東向同沉積期斷裂控制,邊沉降邊沉積,並且沉降幅度略大於沉積速率,在該同沉積期斷裂帶北西側形成了厚 500 ~600 m 雲台觀組砂岩,只要離開該沉積期斷裂,雲台觀組則迅速減薄到 30 ~100 m。

圖 2-5 小溪峪組不整合面

圖 2-6 雲台觀組地層剖面

三、特殊的地層產狀和特定的構造條件

根據張家界地質公園及周邊區域地質資料分析,從上泥盆統雲台觀組沉積之後,張家界及鄰區經歷了加里東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尤其侏羅紀發生的強烈的燕山運動( 主幕) 結果,使張家界地質公園及周邊遭受強烈的擠壓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斷裂、褶皺、隆起和坳陷,最終奠定了張家界地質公園及周邊區域構造格架。張家界地質公園屬北東向桑植復向斜三官寺次級向斜范疇 ( 圖 1-2) 。而張家界地質公園具體構造部位則在三官寺次級向斜南西仰起轉折端上。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分布在二疊系蓋層的周邊 ( 圖 1-2) ,露出的范圍相當大,這為張家界地質公園砂岩峰林形成發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採用先進的遙感技術,用遙感圖面解譯並對照航空照片和 1∶1 萬地形圖,湖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陳文光,1988) 已准確統計出張家界地質公園范圍內共有獨立的砂岩石峰、石柱 3103個。

由於受三官寺次級向斜南西抑起轉折構造因素控制,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岩層產狀十分平緩 ( 圖 1-2,圖 1-7) 。由張家界地質公園鑼鼓塔-黃石寨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剖面上看出,雲台觀組岩層傾角 <10°,一般 5° ~8°左右,在張家界地質公園的有些地段雲台觀組岩層幾乎處於水平狀態 ( 圖 1-7) 。上述情況證明三官寺次級向斜南西仰起轉折端是形成砂岩峰林特定的構造條件。同時,在區域構造應力場控制下,由於受到北西和南東兩個方向構造作用力擠壓,形成了北西和南東兩組共軛構造節理和裂隙,為新近紀至第四紀大約 10Ma 的長期風化、剝蝕、侵蝕和切割作用,為形成 300 ~ 500 m 的自然、奇特、雄偉和美麗的張家界砂岩峰林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細微構造條件。

❹ 湘西地區的地理地貌特徵

湘西地處雲貴高原之東側,北西高,東南低,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全州,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大靈山雄居州境北界,八面山、大青山、白雲山、太陽山、蓮花山、臘爾山、高望界、黑桃界、摩天嶺等崛起於西南貴州境內。最高點龍山縣大靈山1,736米,最低點瀘溪縣上堡鄉大龍溪出口河床97.1米。經多次抬升、剝蝕和夷平作用,形成了1,500~l,600米、1,200~1,300米、1,000~1,200米、800~900米、500~600米5個夷平面。大小溪流1.000餘條,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的溪河530條,總長7,100多公里,河流密度40平方公里/條,水域面積舌州域總面積1,57%主要啊梳有酉水、猛洞洞、武水沅水和辰水。因受北西高、南東低地形條件和北北東向構造條件制約,域內主要河流流向,首先沿構造線方向呈近南北向,然後橫切山勢走向呈東西向匯於沅水、澧水之主流中。地面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小盆地、台地和高峰、溝谷和陡坡,相互交錯,山巒重疊,千姿百態。河床多被切割成峽谷,坡陡流急,梯級裂點多,水能資源豐富。域內耕地零星分散,土層厚薄不一,山上山下氣候變化明顯,山南山北降水量差異顯著,地層發育齊全,構造復雜多樣,礦產資源豐富。

碳酸鹽岩廣布,岩溶地貌發育,基岩裸露面積占州域總面積,19.2%。山原峰叢、峰叢峽谷和槽谷、溶蝕窪地和平原、溶蝕崗地和丘陵,以及溶溝、石芽、石林、漏斗、天坑、溶洞、落水洞、暗河、伏流等岩溶景觀到處可見。溶洞多而密布,形態多樣復雜,規模大小懸殊。經對827個溶洞調查,面積大於1萬平方米的39個。猛洞河小龍洞、花垣縣大龍洞、鳳凰奇梁洞、龍山縣惹迷洞、吉首市堂樂洞等,均已開發成旅遊勝地。

暗河十分發育,經對187條暗河調查,出露標高200~100米,流量0.05~150立方米/秒的岩溶大泉有150多處。

湘西州域總面積15,4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山原12,628.7平方公里,約占州域總面積81.5%;丘陵1,599.6平方公里,佔10.3%;平原635.2平方公里,佔4.1%;水域247.2平方公里,佔15.9%;其它面積379.4平方公里,佔2.5%。

❺ 分區地層特徵

1.地層分區的依據

研究區處於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部位及兩側,地質構造復雜,地層出露較全,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的地層均有分布。多期次構造活動既控制了地層的形成,又對已形成的地層進行著改造。三疊紀末印支運動導致秦嶺洋盆關閉,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造山對研究區地層影響最大,宏觀表現為主要斷裂活動對地層序列進行切割,使地層間斷或堆疊重復或導致已埋藏於地下深處的老地層隆升與新地層接觸。特別是兩大板塊碰撞部位及其鄰近地區,地層受主要斷裂影響更為嚴重,一個完整的原始沉積盆地或沉積相區,經後期主要斷裂活動可能被肢解成幾個構造-地層區塊;一個較大的構造塊區內的地層,也可能是幾個沉積盆地或沉積相區物質的堆疊體。對造山帶及其鄰近地帶的地層進行分區應考慮兩個主要依據,一是地層總體基本特徵,二是區域構造部位和主要斷裂,應稱為構造-地層分區。因此,本次地層區的命名均冠以構造名稱。

對遠離造山帶的大范圍揚子陸塊,其地層分區主要依據中新元古代到古生代地層組合特徵和變化情況,並綜合考慮其他時代地層特徵而確定。

2.地層分區及分級原則

本研究區構造-地層等級劃分為4級,劃分原則如下。

地層大區:同屬一個大型板塊區域內的地層,劃歸為同一地層大區。地層大區邊界線是板塊碰撞縫合線(大斷裂)。

地層區:在同一地層大區內,處於同一大地構造帶上的地層,劃分為同一地層區。地層區邊界線是較大的斷裂。

地層分區:在地層區內,對區域地質構造和地層組合總特徵基本相同的地區,劃定為地層分區。地層分區邊界線為主要斷裂。

地層小區:在地層分區內,對地質構造環境和地層組合特徵相同的較小區域,劃定為地層小區。在同一小區內用一個綜合地層柱狀圖就可以反映出本小區的地層特徵。

3.構造-地層區劃分

根據上述地層分區依據和原則,將研究區劃分為2個地層大區、4個地層區,9個地層分區。此外將3個地層分區進一步劃分為8個地層小區。地層具體劃分見圖1-22,圖1-23,圖1-24。

(一)華北板塊地層大區

1.華北陸塊地層區

華北陸塊南部與北部地層特徵有一定差異,可劃分為2個地層分區。

(1)華北陸塊地層分區

該區位於工作區最北部宜陽-魯山斷裂以北,地層發育較全。基底由太古宇中深變質岩系太華岩群(下部為變酸性、中基性岩序列,上部為變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夾少量火山岩序列)、登封岩群(變花崗岩-綠岩-碎屑岩序列)和中元古界中淺變質岩系嵩山岩群(變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系)構成。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為中元古界熊耳群淺變質中-基性夾酸性火山岩系、中新元古界汝陽群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系。再向上不整合覆蓋未變質地層,從老到新有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建造,石炭-三疊系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侏羅系含煤碎屑岩建造,白堊系碎屑岩建造和新生界。該地層區缺失中奧陶世-早石炭世地層。

(2)華北陸塊南緣反沖褶斷帶地層分區

該區帶處於宜陽-魯山斷裂以南,洛南-欒川-明港-合肥斷裂以北,呈北西向帶狀展布,河南省1:25萬區調稱之為熊耳山構造地層小區。基底由太古宇中深變質岩系太華岩群構成,主要岩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變粒岩、含石墨片麻岩夾大理岩及磁鐵礦層。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為中元古界熊耳群淺變質中基性夾酸性火山岩系、官道口群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系、新元古界欒川群淺變質碳酸鹽岩夾酸性火山岩系、下古生界碎屑岩-碳酸鹽岩系。在局部斷陷盆地見有白堊系碎屑岩。

該區帶多期次岩漿活動較強烈,北西西向斷裂極為發育,將地層切割成一系列疊瓦狀分布的岩片。岩系間多為斷層接觸。

2.北秦嶺構造帶地層區

(1)北秦嶺構造帶外帶地層分區

該分區處於洛南-欒川-明港-合肥斷裂與朱陽關-鎮坪斷裂及信陽-商城-曉天斷裂之間,為一個比較復雜的活動帶,多期次構造活動、岩漿活動、褶皺和斷裂構造發育。區內出露的地層東西差異較明顯,故劃分為2個地層小區。

1)北秦嶺構造帶外帶西區段(二郎坪)地層小區

該小區北界為洛南-欒川-明港-合肥斷裂,南界為朱陽關-鎮平斷裂。全區地層多呈北西西向帶狀分布,河南省1:25萬區調稱之為北秦嶺南召構造地層小區。出露地層為中新元古界寬坪岩群中淺變質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系,新元古界淘灣岩群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系,下古生界二郎坪群淺變質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碎屑岩系。上述岩群間均呈斷層接觸關系。其上覆蓋層為上古生界柿樹園組淺變質碎屑岩系和蔡家凹組碳酸鹽岩系。在南召縣附近斷陷盆地內分布有晚侏羅世南召組黃褐色、灰綠色碎屑-泥質岩系及早白堊世馬市坪組黃褐色碎屑岩系。

2)北秦嶺構造帶外帶東區段(北淮陽)地層小區

該小區北界為洛南-欒川-確山-合肥斷裂東段,南界為信陽-商城-曉天斷裂。

圖1-22 研究區構造-地層分區略圖

圖1-23 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南緣綜合地層序列對比圖

圖1-24 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北緣綜合地層序列對比圖

本區大部分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僅南部大別山北坡出露基岩。在光山-商城一帶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龜山岩組中淺變質碎屑岩-火山岩系,古生界寒武-志留系中淺變質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系,泥盆系中淺變質碎屑岩系,石炭系含炭質泥質碎屑岩系。各岩系間均為斷層接觸。其上不整合覆蓋中生界侏羅系碎屑岩系、白堊系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系。

(2)北秦嶺構造帶內帶地層分區

北秦嶺構造帶內帶是一個強烈活動帶,由於丹鳳-淅川-桐柏-宣化-浠水大斷裂的多次活動破壞了該構造帶的完整性及空間分布的連續性。本區內該構造帶有西部、東部兩個區段,其地層特徵有明顯差異。故劃分兩個地層小區。

1)北秦嶺構造帶內帶西區段(中秦嶺)地層小區

該區段位於秦嶺中部地區。其北界為朱陽關-鎮平斷裂,南界為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後最終主縫合線西段丹鳳-淅川-桐柏大斷裂,平面上成扁豆狀沿近東西向分布。本區段為夾持於兩大斷裂之間的一個長期隆升區,構造及岩漿岩活動非常強烈,多期褶皺和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基本沒有完整分布的地層,多是一些堆疊的構造地層岩片。從總體特徵來看,以中部呈北西西向窄條狀分布的上白堊世斷陷盆地(西峽盆地)紅色碎屑沉積岩系為界劃分為北、南兩部分。北部(河南省稱中秦嶺蛇尾構造地層小區)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秦嶺岩群,為一套中深變質的碎屑岩-火山岩-含石墨碳酸鹽岩系,中新元古界峽河岩群為一套中淺變質的碎屑岩-碳酸鹽岩-火山岩系,下古生界子母溝組碳酸鹽岩系。南部(河南省稱之為中秦嶺內鄉構造地層小區)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陡嶺岩群中深變質的碎屑岩-火山岩-含石墨碳酸鹽岩系,中新元古界龜山岩組中淺變質的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及火山岩系,下古生界周進溝組淺變質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系,上古生界泥盆系南灣組淺變質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系。上述各岩系間均呈斷層接觸關系。

沿商城-丹鳳-淅川-桐柏大斷裂帶(即兩大板塊主縫合線的西段),斷續分布著一系列殘存的蛇綠混雜岩片,各種蛇綠混雜岩塊以不同級別的韌性剪切帶和斷層相分割,成為構造岩塊組合體。這里蛇綠岩系主要形成於加里東期,構造就位時期為印支期。

2)北秦嶺構造帶內帶東區段(大別山)地層小區

該區段位於大別山地區,是一塊長期隆升區,在平面上呈三角形。其西南邊界為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後最終主縫合線東段桐柏-信陽-宣化-浠水大斷裂,北界為信陽-商城-曉天斷裂,東南邊界為桐城-太湖(郯廬)斷裂。本區多期構造活動、岩漿活動及變質作用很強烈,各種類型的褶皺和斷裂、韌性剪切帶非常發育,基本上沒有完整發育的地層,多是一些堆疊的構造地層岩片。最老的深變質岩系出露於麻城-團風斷裂以東地段,基本為變花崗岩-綠岩-碎屑岩序列。太古宇-古元古界大別山岩群,由一套深變質的表殼岩系組成,基本上是層狀無序地層,主要岩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含石墨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夾大理岩、磁鐵石英岩等。其上覆岩系(與下伏岩系呈斷層接觸)主要分布在西部地段,為中元古界中深變質片麻岩系(福田河片麻岩組、西張店變基性火山岩組),主要岩性為二雲(黑雲、白雲)斜長片麻岩、二雲鈉長片麻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二雲石英片岩等。再上不整合覆蓋有新元古界南華-青白口系「紅安岩群」(相當於武當岩群)淺-中變質沉積-火山碎屑岩系,主要岩性有白雲鈉長石英片岩、淺粒岩、綠簾綠泥鈉長片岩及變粒岩等。在復向斜槽部分布有新元古界震旦系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系。

沿丹鳳-淅川-桐柏-信陽-宣化-浠水大斷裂(即兩大板塊主縫合線)的中東段,斷續分布著一系列殘存的蛇綠岩混雜帶岩片,主要有碳酸鹽岩岩片、超鎂鐵質岩岩片、基性火山岩岩片、硅質岩及泥質岩岩片及裂解的老地層(片麻岩、片岩)岩片等。它們以不同級別的韌性剪切帶和斷層相分割,往往形成構造岩片組合塊體。蛇綠岩主要形成於加里東期。蛇綠混雜岩片及裂解老地層、岩漿岩岩片構造就位於印支期。

(二)揚子板塊地層大區

1.南秦嶺構造帶地層區

(1)南秦嶺構造帶內帶地層分區

南秦嶺構造帶內帶在桐柏-大悟隆升、斷褶地段有保留。該地段平面上呈北西條帶狀分布,其北東邊界為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主縫合線中東段桐柏-信陽-宣化-浠水大斷裂,西南界為新城-黃陂斷裂。本區段構造活動、岩漿活動及變質作用強烈。最老構造地層出露在北西部的桐柏山地區,為新太古界-古元古界桐柏岩群深變質岩系,主要岩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夾大理岩,基本上是層狀無序地層。其上覆岩系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大悟-黃陂等地區,見有新元古界青白口-南華系(武當岩群)中淺變質碎屑岩-火山岩系,其主要岩性為白雲鈉長片麻岩、淺粒岩、綠簾綠泥石英片岩等。再上地層為震旦系中淺變質的碎屑岩-碳酸鹽岩系(著名的黃麥嶺磷礦礦層賦存在該岩系中),下古生界中淺變質碎屑岩-火山岩系。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充填有紅色泥質碎屑岩。

(2)南秦嶺構造帶外帶地層分區

南秦嶺構造帶外帶分布范圍較廣,東、西地層特徵有一定差別,可劃分為4個地層小區。

1)隨(縣)-棗(陽)地層小區

本小區呈北西條帶狀展布,其北東界為新城-黃陂斷裂,東南界為襄樊-廣濟斷裂。該區岩漿活動較強烈,斷裂及韌性剪切帶較發育。出露最老地層為新元古界武當(隨縣)岩群淺變質沉積-火山碎屑岩系。其上不整合覆蓋新元古界南華系耀嶺河組淺變質基性火山岩系,震旦系淺變質泥質碎屑岩-碳酸鹽岩系,下古生界寒武-奧陶-志留系淺變質硅質岩-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系,上古生界泥盆系淺變質碎屑岩系。在中新生代盆地充填有紅色碎屑-泥質岩系。本小區缺失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及早白堊世地層。

2)丹江地層小區

本小區位於鄂、豫、陝接壤的丹江、淅川、山陽地區。其北界為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後最終主縫合線西段丹鳳-淅川-桐柏大斷裂。其南緣無明顯邊界,與兩隕-武當山地層小區逐漸過渡。本小區出露最老地層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淺變質碎屑岩系(湖北省稱為武當岩群,河南省稱為姚營寨岩組)。其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為新元古界南華系耀嶺河組淺變質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系,震旦系淺變質碎屑泥質岩-碳酸鹽岩系,下古生界寒武-奧陶-志留系硅質炭質岩-碎屑泥質岩-碳酸鹽岩系,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碎屑岩-碳酸鹽岩-泥質粉砂岩系。在中-新生代盆地充填有紅色碎屑-泥質岩系。本小區缺失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及早白堊世地層。

3)兩隕-武當山地層小區

該小區位於鄂、陝接壤地帶。其北緣與丹江地層小區逐漸過渡沒有明顯界線,南界為石泉-安康-竹山斷裂。本小區東部為著名的武當隆升區,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武當岩群淺變質沉積-火山碎屑岩系。其上覆地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或韌性剪切帶接觸)有新元古界南華系耀嶺河組淺變質基性火山岩,震旦系淺變質碎屑泥質岩-碳酸鹽岩系,下古生界寒武-奧陶-志留系硅質炭質碎屑岩-碳酸鹽岩系,上古生界泥盆-石炭-二疊系碎屑岩-含生物化石碳酸鹽岩系。在中-新生代盆地堆積了紅色碎屑岩-泥質岩(夾石灰岩)系。本小區缺失晚二疊世、三疊紀、侏羅紀、早白堊世地層。

4)平利-竹溪地層小區

該小區也處於鄂陝接壤地帶。其北界為石泉-安康-竹山斷裂,西、南、東界為城口-襄樊斷裂。本小區出露地層有新元古界南華系耀嶺河組淺變質基性火山岩系,震旦系淺變質炭質泥質硅質岩-碳酸鹽岩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奧陶統淺變質暗色炭質硅質泥質岩系,志留系淺變質炭質硅質泥砂質岩夾基性、鹼性火山岩系。本小區缺失晚志留世-新近紀地層。

2.揚子陸塊地層區

揚子陸塊分布面積大,東、西、南地層特徵有一定差別,可劃分為3個地層分區。

(1)上揚子地層分區

該分區為揚子地層區的主體部分。北界以城口、房縣、襄陽(城口-襄樊斷裂)一線為界。東界以江漢盆地東緣(孝感-岳陽一線)與下揚子地層分區毗鄰。南界以大庸、津市至通山一線,與揚子地層區的江南地層分區為鄰。

該區內南華紀以來的沉積蓋層覆蓋面積很大,僅在黃陵、神農架、大洪山等地出露前南華紀基底岩系,為結晶基底(各類片麻岩、片岩)。神農架、大洪山等地基底出露岩系主要為神農架群,屬類復理石-碳酸鹽岩建造。黃陵斷穹核部出露中深變質岩系,由各種類型的片麻岩、片岩組成,為變花崗岩-綠岩-碎屑岩序列。揚子陸塊經晉寧運動褶皺造山後,全區轉為穩定區。早南華世沉積了以陸相為主的碎屑岩建造。晚南華世覆蓋了大陸冰川沉積物。早震旦世開始,全區處於穩定的陸表海環境。從早震旦世起菌藻類生物大量出現,晚震旦世起動物開始出現,寒武紀起生物開始繁盛,形成了巨大的富含生物的碳酸鹽岩台地,直至奧陶紀均以碳酸鹽岩建造為主夾泥質岩建造,形成多種有價值的重要沉積礦產,如震旦紀陡山沱組磷礦(襄陽、宜昌、保康等地),早寒武世黑色頁岩中的多元素(釩、鎳、鉬、鈾等)金屬礦產。志留紀沉積物以海相泥岩-碎屑岩建造為主,上部夾泥質碳酸鹽岩建造。志留紀末經加里東運動全區上升為陸地,晚志留世地層被剝蝕,早泥盆世無沉積物。本區從中泥盆世開始再次接受海侵,中晚泥盆世沉積了海相碎屑岩和泥質岩建造,並在鄂、湘的長陽、石門等地形成規模巨大的沉積鐵礦。從石炭紀至三疊紀,本區又處於規模較大的陸表海環境,沉積物以碳酸鹽岩建造為主夾含煤建造及泥質-硅質岩建造。這一地史時期形成的重要沉積礦產有早二疊世的鋁土礦(南漳等地),早二疊世及晚二疊世的煤礦(宜昌、恩施等地)和累托石礦(鍾祥等地),中晚三疊世形成了與蒸發岩有關的礦產,如石膏、岩鹽、雜鹵石等(恩施等地)。中三疊世末印支運動波及全區,地殼抬升,海水退出轉為陸地。印支運動後地殼升降具不均一性,最具特徵的是侏羅紀-白堊紀,在鄂西及鄂西南地區形成了一些大型坳陷盆地,如荊當盆地、秭歸香溪盆地、利川盆地,其下部形成陸相含煤建造,上部為厚達數千米的陸相紅色碎屑岩建造;而鄂西黃陵、神農架、湘西北-鄂西南東山峰等地相對上隆,形成了一系列的穹窿構造。中生代中期,燕山運動全區褶皺造山。燕山中期後,東部形成江漢斷坳,晚白堊世-新生代沉積了厚達數千米的陸相碎屑岩夾泥質岩建造,並形成了石膏、岩鹽、石油等礦產。區內其他小型山間盆地和斷陷盆地亦沉積有厚度不等的陸相地層。

(2)下揚子地層分區

該分區位於本次工作范圍的東南部,面積較小。北界西段為襄樊-廣濟斷裂,東段為桐城-太湖斷裂,西界以孝感-岳陽一線與上揚子地層分區毗鄰。南界以崇陽-通山-德安一線與江南地層分區為鄰。

本區內前白堊紀地層組合總特徵與上揚子地層分區近似。不同的是:該分區中寒武世覃家廟組(薄層白雲岩夾頁岩)及中奧陶世廟坡組(黑灰色頁岩)不發育;志留紀地層及早二疊世孤峰組(黑色薄層硅質頁岩、硅質岩)形成含煤建造(麻土坡煤組),晚二疊世大隆組深灰色薄層炭質硅質岩及硅質頁岩則發育較好。侏羅紀末期及白堊紀發生的燕山運動對本分區影響較大,地殼活動趨於活躍,一方面地層褶皺造山;一方面中酸性岩漿強烈侵位,並在鄂東的鄂州、太和、大冶、金牛一帶形成中酸性火山岩盆地,成礦條件很好,使本分區成為著名的長江中下游中生代構造岩漿成礦帶的西段。此外在一些山間盆地和斷陷盆地內還堆積了白堊紀-古近紀紅色碎屑岩系。區內有價值的沉積礦產是二疊紀煤礦(黃石、蒲圻等地)、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煤礦(鄂城等地)、早白堊世膨潤土和沸石等非金屬礦產(武昌、鄂州、大冶等地)。

(3)江南地層分區

該分區位於揚子地層區的東南邊緣,呈北東東向長條狀展布。北界以大庸、津市、通山至德安一線,與上、下揚子地層分區相鄰。

該分區內大片出露前震旦紀基底變質岩系,似一古陸,實則不然。據分析區內已有的各時代地層,認為自震旦紀至早古生代該區是揚子陸塊東南緣一個較為活動的地帶,也可以說是揚子陸塊與東南活動帶的過渡帶。整體而論屬揚子板塊東南邊部。

前震旦紀褶皺基底最老的岩系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屬淺變質復理石建造,上覆板溪群為淺變質類復理石建造,二者呈不整合接觸(鄂、湘、贛接壤地區缺失板溪群地層)。在湘西地區,早南華世地層不是上、下揚子地層分區所見的蓮沱組,而是淺海相含冰筏沉積物的砂、泥質岩建造稱長安組,與下伏板溪群呈假整合接觸。長安組之上為富祿組,屬淺海碎屑岩建造,含有沉積鐵礦層(湘西北一帶)。富祿組上覆岩系為淺海黑色泥質碳酸鹽岩建造的大塘坡組,在黔東北、湘西北、鄂西南均含有價值的碳酸錳礦。晚南華世的大陸冰磧沉積(南沱組)在區內發育較好。晚南華世晚期至志留紀,區內基本處於淺海向次深海過渡的斜坡帶,與上、下揚子分區比較,海水較深,以細碎屑岩、泥岩、硅質岩沉積為主夾碳酸鹽岩,含浮游生物和具漂游能力的生物化石。晚震旦世地層不是揚子區所見的碳酸鹽岩系燈影組,而是硅質岩系老堡組。這一地史時期的主要沉積礦產是晚震旦世的磷礦(湘西北一帶),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的多元素(釩、鉬、鎳、鈾、稀土等)金屬礦產和石煤(湘西北、鄂東南一帶)。區內早寒武世,由於海水較深,沉積層缺氧較甚,形成的黑色炭質層比上、下揚子地層分區發育好,更有利於多金屬原色礦產及厚度較大的石煤形成。此外,還有晚泥盆世的鐵礦(津市、石門等地)。志留紀末加里東運動發生,區內地殼上升,沉積間斷,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層普遍缺失,中泥盆世海相碎屑岩系假整合覆於中志留世地層之上。石炭紀-三疊紀地層普遍保存較差。中三疊世印支運動以來,區內處於穩定上升狀態。白堊紀燕山運動影響全區,地層普遍褶皺,在東部(幕阜山地區)還伴有強烈的中酸性岩漿侵入。此後,大部分地區地殼長期持續上升,震旦紀以後的沉積蓋層逐漸被剝蝕,揚子陸塊基底淺變質岩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大片出露於地表,部分地區如洞庭湖等地區地殼相對下降,產生斷陷盆地(與江漢盆地相連),沉積了白堊紀至新生代陸相泥質碎屑岩。

❻ 湘西北地圖

http://www.gzcatv.net/163cn_ly/travel/gn/map/ny.asp?ArticleID=10735&ShowContent=1&lbid=675

http://www.yeelang.com/

❼ 湖南典型的地質構造景觀有

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豐富多樣,有相當一部分地質遺跡頗具觀賞和重要地學研究與科普價值。筆者參與了由新寧縣國土資源局委託省物勘院承擔完成的新寧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工作對分布於該地質公園108k㎡ 規劃區原已發現和這次新發現的共計152個地質遺跡點進行了較系統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筆者通過對野外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類型及其基本特徵形成了一些初步認識。崀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發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觀最為著名,同時也分布和發育一些較為典型的地質構造形跡,有重要意義的水體資源以及較為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分布的地質遺跡主要可分為:丹霞地貌景觀類、岩溶地質地貌景觀類、構造地質遺跡類、水體資源類、地質災害遺跡類5大類 。丹霞地貌景觀類型及其特徵
丹霞地貌景觀是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態及微地貌特徵,區內丹霞地貌可分為正地貌、負地貌和微地貌3類。
正地貌類丹霞崖壁
一般呈條狀直截式的懸崖峭壁,坡度大於 60°,高度大於50m,多沿大型節理裂隙面發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異呈層狀組合,壁上多見順層凹凸和豎向流水蝕 痕及孔洞。此類崖壁地貌發育較普遍,主要分布於單面山陡坡,各台寨塊狀山體邊側與河谷兩岸。最典型的如分布於紫霞峒景區的「紅華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長 700餘米,平均高100餘米,峭壁臨空,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每當紅日中空,麗陽高照,絕壁紅光熠熠,蔚為雄偉壯觀,是罕見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觀。
正地貌類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變而來,底部大面積裸露的丹霞岩層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頂主呈錐狀。如「金字塔」、「海獅迎賓」、「香爐峰」、「丹霞蓋帽」等。最典型的當屬「金字塔」石峰,它是受兩組共軛節理(菱形節理)控制,經流水侵蝕、球形風化等作用發育而成,兩條棱線斜伸相交成適度張開的頂角,峰頂呈圓錐狀,獨顯奇姿。
正地貌類丹霞峰叢
系由丹霞方山演變而來,當侵蝕作用深入到方山內部時,山體遭受強烈的破壞,形成高低參差、形態各異的連體同座峰叢地貌,如「丹霞峰叢」、「十八羅漢」、「塔狀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鯨魚鬧海」等。其中尤以「鯨魚鬧海」為極為典型的丹霞峰叢地貌景觀,立八角寨頂面西俯瞰,只見無數丹霞石峰,於雲海之中似成群巨鯨擊波嬉戲,姿態各異,形奇狀美,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里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復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游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凈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里地形復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我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干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里地形復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峰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系,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跡景觀

武陵源迴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跡,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❽ 能給我發一篇《湘西地區地質地貌科考》嗎

規劃指導思想與目標
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的指導思想是:
●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循環經濟理念,統籌和協調城鎮與區域的關系,建設節約型湘西。
● 立足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基礎設施的改善,特色產業的開發,人口素質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促進地區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合理引導城鎮發展,加快湘西地區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建立和完善區域城鎮體系,為推動城鎮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提供可靠保證。
發展戰略目標是: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通過加速城鎮化,帶動地區發展,建設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湘西。
在總目標下實現五大具體發展目標:
● 目標一:加快城鎮化進程,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若干特色小城鎮為支撐的、規模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
重點投資於城鎮,引導資金向城鎮集中,擴大城鎮用地和人口規模,大幅度提高城鎮化水平。201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2%左右(其中懷化、張家界、湘西州三市州為36%),2020年為46%左右,城鎮人口2010年為430萬左右,2020年的城鎮人口將達到 635萬左右。在湘西地區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點鎮和一般建制鎮的網路體系。
● 目標二: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經濟總量持續健康穩定增長
經濟增長速度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長10%,總量由2003年的55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0億元左右,2020年的2800億元,人均GDP由2003年的4248元,增加到2010年的8000元,2020年的2萬元。
● 目標三:建設湘西地區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通過綠化城鎮、保護天然林和大江大河源頭,調整結構等措施,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至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 65%。
● 目標四:提高教育、科技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發揮城鎮教育中心的功能,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城鎮產業的科技水平。到2010年湘西地區整體水平要接近全省中等水平,到2020年,要達到全省中等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由目前的38%提高到60%以上。
● 目標五:建立健全區域統籌協調機制,實現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促進資源與生產力的合理配置和區域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城鎮化發展戰略
實施五大發展戰略
● 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戰略
積極培育具有區際意義的中心城市,增強城市輻射力、吸引力、集聚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中心。首先要突出懷化、張家界作為本地區一級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吉首、武岡等二級中心城市。
● 區域合作開發戰略
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突出重點,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原則,從市場經濟規律和各地區經濟內在聯系以及自然地理特點出發,面向國內外大市場,加快與國內外市場經濟接軌的步伐。使全區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 實施產業化帶動戰略
充分發揮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發展壯大、改造提升一批建立在當地優勢能源、礦產資源基礎上的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城鎮發展。
● 實施旅遊帶動戰略
整合湘西地區特色民族文化和旅遊資源,並逐漸帶動旅遊產品加工與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使城鎮成為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業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同時通過旅遊開發,積極推動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經濟的發展。
● 實施文化帶動戰略
充分發揮地區的文化底蘊,激發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從而擴大湘西地區的影響,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帶動城市的旅遊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

產業發展布局
● 建設「十」字型經濟隆起帶
總體思路是以中心城市為依託,以交通干線為骨架,形成由點帶線的開發模式。以懷化等城市為點,以鐵路線為開發軸,把「十」字型軸線作為全區經濟優先發展帶。通過懷化、張家界、吉首、武岡等點的極化,壯大點的規模,然後通過點的擴散,促進交通線上及周圍次級點的成長,進而形成發展軸為經濟分布重心的「十」字型經濟隆起帶。
● 構建四大經濟圈
構築以張家界為核心的旅遊型產業經濟圈;構築以吉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型生態經濟圈;構築以懷化為中心的物流型生態經濟圈;構築以邵陽為依託、以武岡為中心,以特色農業為主體的綠色食品產業經濟圈。
●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
生態旅遊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林果基地、葯材基地、水電基地。
● 突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
湘西地區的產業開發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應該抓住本地區的資源特點發展優勢產業。
1.融自然景色與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業
2.以水電為主的能源工業
3.基於特色資源的綠色食品工業
4.以天然葯材為主的生物醫葯工業
5.以交通樞紐和區位條件為基礎的物流和邊貿業
6.依託礦藏資源發展的礦產業

空間結構與布局
湘西地區形成中心城鎮集聚、主導產業突出、空間軸線發展,以點帶線、以線拓面的網路型、開放式區域城鎮空間結構和城鎮功能布局體系。
「三軸四心」的區域空間結構
● 主軸線:是聚合區域核心功能的湘西地區發展「脊樑」,慈(利)一通(道)為城鎮發展主導軸線,以懷化、張家界、吉首為依託,以枝柳鐵路、包茂高速公路和209國道為聯系通道和輻射軸線,構築湘西地區城鎮、經濟、產業發展主軸線。此軸線從北至南縱貫慈利、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麻陽、懷化、中方、洪江、會同、靖州、通道等縣市,是本區域主次城鎮分布最密集地帶,集聚了區域商貿物流、旅遊生態等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
● 次軸線:龍(山)—新(寧)和新(晃)—漵(浦)兩條城鎮發展次軸線,龍(山)—新(寧)發展軸從北至南貫穿龍山、桑植、張家界、沅陵、辰溪、漵浦、洞口、武岡、新寧等縣市;新(晃)—漵(浦)發展軸從西至東貫穿新晃、芷江、懷化、漵浦等縣市。形成湘西城鎮發展縱橫兩條次軸,龍新軸集聚了一定的旅遊資源、新漵軸集聚了商貿物流產業,構成湘西地區產業發散輻射體系。
● 「四心」:湘西地區四個中心城市(區域城鎮經濟增長極核)——懷化市區、張家界市區、吉首市區和武岡市區。四個中心城市具有較好的基礎和優越的發展條件,並已經形成各自所在區域的功能中心,懷化的物流、張家界的旅遊、吉首的商貿、武岡的食品已成為區域產業支柱的經濟龍頭。隨著各自特色產業的強化發展,四個中心城市的經濟水平將會迅速增強,其在區域中的影響和輻射范圍更廣、作用更強。
「兩主兩次六層次」的城鎮等級體系
● 區域性主中心——懷化市: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湘西地區及周邊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湘、桂、黔、渝、鄂五省(市、區)邊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57萬人左右。
● 區域性主中心——張家界市:以「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為依託的面向國際的新型山水旅遊城市。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 區域性次中心——吉首市:湘西自治州首府,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的物流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以發展商貿、旅遊、優勢資源特色加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 區域性次中心——武岡市:在邵陽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下,逐步建設成為邵陽市域西部六縣市的中心城市,是發展以食品、機械工業為重點,以商貿和旅遊業為主導,具有古城風貌特色的現代山水城市。城市人口規模25萬人左右。
● 片區中心——慈利:以發展商貿、食品、建材、化工、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 片區中心——龍山:湘、鄂兩省邊區重要的邊貿城市,以旅遊、商貿為主的新型城市。
● 片區中心——花垣:以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現代工貿城市。
● 片區中心——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知名的風景旅遊城市。
● 片區中心——漵浦:懷化市域的東大門,是懷化、益陽、婁底、邵陽四地區交接地重要商貿交換中心。
● 片區中心——洪江市:湘西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湘西南部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懷化市域次中心城市。
● 片區中心——靖州:懷化市域南部三縣市的首位城市,湘西地區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湘黔邊境重要的邊貿城市,湘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輻射點和重要的中心城市。
● 片區中心——沅陵:以發展商貿、有色金屬、旅遊為主的現代新型城市。
● 片區中心——新寧:以「崀山風景名勝區」為依託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旅遊服務基地。
● 片區中心——隆回:以發展商貿、建材、機械、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 縣域中心城市——永順、保靖、古丈、瀘溪、辰溪、麻陽、芷江、新晃、會同、通道、綏寧、洞口、城步縣城,是縣域一級中心城市,規模為10萬人左右小城市。
● 重點鎮——經濟現狀條件好,帶動作用強,有發展潛力或者區位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共選擇了33個。規模為2—8萬人。
● 一般小城鎮——其他建制鎮共142個,規模為2萬人以下小城鎮。

生態環境建設
● 規劃目標
要繼續維持良好的自然生態和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生態破壞趨勢得到完全控制,環境污染得到完全控制和有效治理。將湘西地區建設成為生態良性循環、環境清潔優美、經濟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區域。
1. 人口、資源與環境——良性循懷
遵循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使人口數量保持在環境容量以內。合理地、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變資源掠奪式粗放生產經營為資源節約型集約經營,從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增值再生產為主;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最佳效益。
2.整體生態環境——根本改善
加強實施以天然林保護,荒山荒地綠化,坡耕地退耕還林(草)為主要內容的造林綠化工程,減少水土流失,治理現有污染源,根本改善生態環境。
3.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移民
對自然條件差,缺乏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生態移民,將這一地區居民逐步遷移到城鎮或城鎮郊區,從事二、三產業或城郊農業,使生態脆弱地區永久恢復生態。
4.生態敏感地區——重點保護
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主要河流的源頭,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地區實行嚴格的環保措施,重點加以保護。
● 生態功能分區
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因地制宜實施相應的生態建設和保護策略。
湘西地區劃為以下四大生態功能區:
武陵山地生態區、沅(陵)麻(陽)紅岩盆地生態區、雪峰山山地生態區、邵陽丘陵盆地生態區。
● 生態建設重點
一是退耕還林工程。二是防護林建設工程。三是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四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五是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六是生態移民工程。七是礦山地質保護工程。

旅遊業發展
● 重點打造十三大特色旅遊區
1.張家界世界遺產、自然風光、生態觀光度假旅遊區
2.溇水—九天洞—八大公山自然山水旅遊區
3.里耶—烏龍山戰國古城(含保靖酉水古纖道)、溶洞旅遊區
4.猛洞河—棲鳳湖自然山水旅遊區
5.吉首—鳳凰古城特色民族風情旅遊區(含邊城)
6.鳳凰山—五強溪水上活動和古黔中郡歷史文化生態旅遊區
7.洪江古商城歷史文化旅遊
8.芷江和平文化旅遊區
9.靖州—通道—黃桑侗文化兩江民俗風情旅遊區
10.崀山丹霞地貌、森林風光旅遊區
11.武岡—城步森林草原風光旅遊區
12.新晃夜郎文化旅遊區
13.隆回瀑布群旅遊區
● 重點培育七條旅遊精品線路
1.張家界—永順—龍山—吉首—鳳凰—洪江—武岡—崀山 湘西風光之旅
2.張家界(慈利)—吉首—鳳凰—洪江—通道—桂林 情城之旅
3.張家界(慈利)—猛洞河—坐龍溪—棲鳳湖—吉首—鳳凰—貴陽 山水之旅
4.長沙—沅陵—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洪江—洞口—隆回—長沙 神秘湘西循環之旅
5.張家界(慈利)—古黔中郡—芷江和平文化園—新晃夜郎谷—鳳凰古城 歷史文化之旅
6.張家界(慈利)—吉首—洪江—洞口—綏寧—城步(南山) 森林(草原)商城之旅
7.長沙—崀山—雲山—南山—龍勝—桂林 山水之旅
● 旅遊城鎮建設
構建以張家界為中心,以吉首、鳳凰、新寧為重點,以永順、龍山、瀘溪、古丈、麻陽、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岡、城步、隆回等為節點的旅遊城鎮網路,使之成為湘西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支撐和依託。將張家界建成國際性旅遊城市,吉首、鳳凰、新寧建成全國型旅遊城市,永順、龍山、瀘溪、古丈、麻陽、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岡、城步、隆回建成湖南省的旅遊強縣和區域性旅遊城市。

綜 合 交 通
● 交通發展總體目標
通過構築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協調配合、內外交通聯系緊密的綜合性強、效率高的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立體交通網路。
● 航空:以張家界荷花機場為核心,以銅仁大興機場、芷江機場和武岡機場、黎坪機場為外圍航空港的航空運輸網路群,為湘西地區的經濟建設、區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 鐵路:通過現在鐵路的完善和新建鐵路的建設,湘西地區將形成「五橫一縱」的鐵路干線布局。
● 公路:規劃期末建成由高速公路和一、二級公路組成的,以懷化為中心,內聯區域內各個城市,外聯周邊省、市區之間直接快速交通聯系的「兩縱五橫」湘西地區干線公路骨架網路。

城鎮建設用地
實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鎮建設用地盡可能選用閑置地、荒地、山丘地,不佔或少佔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對於城鎮建設佔用的耕地,必須做到占補平衡。結合抗震、人防的建設需要,大中城市和設防城市要積極開發和綜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
規劃2010年、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分別為44220公頃、70000公頃。主要城市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規劃見下表。

主要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指標
序號 城市
名稱 2010年 2020年
城市人口(萬) 人均用地(m2) 總用地(km2) 城市人口(萬) 人均用地(m2) 總用地(km2)
1 張家界 22.5 111 25 35 100 35
2 懷化 43 107 46 57 107 61
3 吉首 25 95 24 35 98 34
4 武岡 15 100 15 25 100 25

風景名勝區體系
規劃湘西地區風景名勝區形成國家重點、省級和市縣級三級風景名勝區體系。其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現狀3處增加到9處,德夯風景名勝區(2005年已升格為國家級)、鳳凰風景名勝區、南山風景名勝區、萬佛山風景名勝區、法相岩雲山風景名勝區、里耶—烏龍山風景名勝區由省級升格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為16處,將瀘溪沅水風光帶風景名勝區(2005年已升格為省級)、芷江風景名勝區、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2005年已升格為省級)、五雷山風景名勝區、思蒙風景名勝區、羊角尖大峽谷風景名勝區、夜郎谷風景名勝區升格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社會事業發展
建立完善的區域服務中心體系和城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包括教育科研、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市場建設、社會福利等各個方面。加快現化文明向農村輻射、擴散和城鄉融合步伐,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增加區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空 間 管 制
為了合理保障城鎮體系規劃的正確實施,綜合考慮城鄉空間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湘西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將整個湘西地區分為區域生態綠地保護區,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區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區,區域城鎮發展區,區域重大基礎設施與通道建設區等五大類,分別對各類區域提出保護與管制措施。為空間開發管理提供依據。

行 動 計 劃
籌劃和實施近期迫切需要進行的六項重大行動。
● 行動一:強化區域協作——發揮整體優勢
加強湘西地區與周邊五省市區交界區的經濟協作力度,加強與湘中及湘東地區的合作,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
——發展覆蓋不同地區的各種經濟協作區,不斷完善各種區域組織、經濟網路和區域市場。
——大力促進邊境貿易,消除市場壁壘。
——加強企業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
——加強人才的培訓和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交流與移植。
——加強對外通道的建設,打通湘西地區對外交通的瓶頸。
● 行動二:培育中心城市——形成重要增長極核
中心城市是目前湘西地區城鎮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都明顯偏低。注意發揮大中城市在大湘西地區城鎮體系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用地規模,使之盡快發展成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大中城市,發揮其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以滿足湘西地區城鎮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擴大城市規模,加強對城市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
——突出其功能建設,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重視發揮經濟、金融、信息、貿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保證生態綠地,促進可持續發展。
● 行動三: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增強經濟實力
湘西地區的優勢在資源,要利用高新技術開發湘西豐富的礦產、水力、林木、特色農業等資源,開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大力發展特色果品加工業和生物制葯業。
——集中優勢發展水電業和礦產品加工業。
——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挖掘,加快發展民族風俗旅遊業。實現資源整合,壯大旅遊產業。
——扶優扶強,著力培育一批骨幹企業。
——走集約化、集群式發展的道路,每個市州集中辦好1-2個工業園區,每個縣市集中辦好一個工業園區。
● 行動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生態區域
轉變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路,變退耕為退人和退耕並重,即把扶持貧困地區發展、村村通工程、救災抗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土流失等與加塊城鎮化統籌規劃。在環境脆弱地區實現生態移民,並與大力發展勞務輸出,與推進人口的跨區域遷移和異地城鎮化結合起來。近期應抓緊實施四大工程:
——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為目標的生態工程;
——以農村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工程;
——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風景名勝區核心保護區人口遷移為主的生態移民工 程;
——以城市空氣、水環境質量、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環境保護工程。
● 行動五:完善內外交通網路——實現交通一體化
提高區域內外城市間的交通可達性,縮短時間距離,增強交通運輸能力。
——繼續抓好國道省道改造,建成常吉、常張、邵懷、懷新高速公路及包頭至茂名湖南段高速公路和若干連接線。
——加快區域通往鄰省的省際公路建設,完成鳳凰至貴州大興機場公路,城步至貝子河公路,慈利至石門等公路的建設。
——建設和改造沅陵至張家界、龍山經桑植至張家界、新寧高木氹至塔子寨等旅遊線路公路。
——加強縣際及縣通鄉,鄉通村公路建設。
——加快張家界機場的擴容改造。
——搞好沅水、舞水、酉水等航道改造,加強沅陵碼頭配套設施建設。
——加快區內鐵路貨站的改造,建設渝懷鐵路東延和張家界至黔江鐵路。
● 行動六:實施人力資源全面開發——增強發展後勁
人力資源全面開發既是湘西地區開發的基礎,也是湘西地區開發的根本目的。實現人力資源全面開發,一是現有勞動力的充分就業; 二是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
——構建人力資源自由流動的制度環境。
——構建人力資本形成的機制。
——強化義務教育,推進非義務教育產業化。
——發揮城鎮科教中心的功能,重點辦好懷化學院、吉首大學以及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和後續教育基地。

實 施 機 制
● 成立區域協調機構
建議成立湘西地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主要著重解決湘西地區區域內不同的行 政單元之間因行政分割導致的在區域層面上存在的資源利用、產業布局、環境影響、基礎設施對接等主要問題。
● 制定湘西地區協調發展的規章制度
啟動《湘西地區開發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並力爭早日完成。其內容主要是規范政府行為,制定產業政策,建立人才保障機制等。通過建立法制化管理機制,穩定可靠的投資機制,嚴格的土地供應機制和靈活的稅收機制,控制引導建設項目取向,鼓勵基礎設施建設,避免重復和盲目建設,共享資源,提高建設效益,實現湘西地區城鎮體系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 健全湘西地區協調手段
綜合運用政策手段、規劃手段、經濟手段、科技手段等,多管齊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湘西地區城鎮體系的協調機制。
●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信息反饋機制
為確保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對湘西地區城鎮發展發揮綜合調控作用,並能隨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作適時調整,應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機制,跟蹤反饋,定期修編。

❾ 湖南省湘西州在哪個地方,要求帶地圖。。。謝謝。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包括1市七縣
1市:吉首市
七縣:龍山縣 永順縣 古丈縣 保靖縣 花垣縣 瀘溪縣 鳳凰縣 旅遊的話推薦你去鳳凰縣。地圖的話可以去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