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寫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鳳凰的文章一篇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
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來歷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
歷史
鳳凰縣自古以來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為鳳凰縣。200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戰國 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鳳凰屬楚國疆域。據本縣出土的文物考證,當時漢文化已影響到這里。秦一統天下,分天下為36郡,鳳凰當時屬黔中郡。
漢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所以鳳凰在西漢、東漢、時期為辰陽縣地,屬武陵郡。
三國 時期,鳳凰先屬辰陽縣、武陵郡,歸蜀;後劉備戰敗,吳占其地,鳳凰仍屬武陵郡。
西晉 時鳳凰歸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地,也屬武陵郡。
南北朝 時期,鳳凰一直屬武陵郡。
隋朝 一統江山,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辰溪縣,隸屬沅陵郡地。
唐朝 初為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陽縣,鳳凰又屬麻陽縣。唐武後垂拱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屬錦州盧陽郡。
宋朝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改渭陽縣為招諭縣。宋神宗熙寧八年,廢招諭縣,復置麻陽縣,渭陽又劃歸麻陽縣。
元 朝設五寨司,屬思州安撫司。這是土司政權時期,由本縣少數民族的統治人物執政,五寨司設在今鳳凰縣城。
明朝 承元制,設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司,都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永樂三年,置竿子坪長官司,仍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隆慶三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
清朝 順治三年,清朝為了鎮壓苗民,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設鎮竿協副將。清康熙三年,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將沅州鎮總兵官移駐五寨司城,將鎮竿副將換防駐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在鳳凰山的原鳳凰營地設置通判。通判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大權在握,形成土流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設辰沅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改沅州為府屬兵備,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廳,通判升為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鳳凰光復。
民國 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
1949 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直至如今。
建築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里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美食
湘西鳳凰薑糖, 鳳凰血粑鴨子, 酸湯煮豆腐,苗家酸魚,苗家的火燒食,農家菜豆腐,酸辣子炒沙蘿菇,湘西糍粑,湘西臘肉, 鳳凰酸蘿卜,蕨菜炒隔年熏臘肉
工藝品
這里的織錦、蠟染、扎染、銀飾等做工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鳳凰蠟染原始古樸,分為兩大流派:一為土家族蠟染印花布;一為苗族蠟染土布。土家蠟染印花注重配色純凈,講究立意構圖,成形的布料呈花異彩流布,幅面藝術風格特異純美,突出的工藝特點為熱色;苗族蠟染土布注重染色純,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凈的藝術感,突出的工藝特點為冷色。
扎染可稱為蠟染的姊姐藝術,但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扎製作方面。用白色的線繩,在純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異的花紋圖案、飛鳥蟲魚等,置入已准備好的藍能溶液里浸煮,放於通風透光處曬繩,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圖像便出現在你眼前。最後再做些防止脫麓的技術性加工處理,整個工序便告完成。
織錦主要體現土家族風格,手工編織,作工精細;比扎染和蠟染製作時間較長。
古城區內銀飾較多,作工精巧,款式多樣。這里的銀飾分老銀和新銀。老銀從民間收集而來,無論在作工和設計上都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這里一般以苗族銀飾為主,這樣的銀器價格較貴。新銀,現代加工及設計,都具有標准含銀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價格不同。
還有一些民間工藝品,如民間剪紙, 編織花帶等。
旅遊禁忌
1. 不要打張開的傘進別人的家。
2. 不要隨便踩別人家的門檻。
3. 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
4. 到苗族家裡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腳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龕方向)。
5. 苗寨里盡量不要和已婚婦女套近乎。
6. 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隨便吹口哨(召鬼)。
此外,在鳳凰古城內是不通行硬幣的,進入古城前最好准備一些紙幣。
景點介紹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
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 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
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沈從文故居 --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如《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的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故居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佔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里,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裡,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歷)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里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坐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里,被稱為「苗疆萬里牆」,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南長城沿城牆每三五里便設有邊關、營盤和哨卡,以防苗民起義。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一線還依稀可見碉堡、炮台和邊牆。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里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里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古城坐西朝東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牆所用石料皆採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平整,工藝講究。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里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岩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一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岩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
岩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里立著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回盪著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少數民族
[編輯本段]
鳳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組成,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的73.26%,漢族10.75萬人,佔27.74%。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是鳳凰古城最古老的民族。遠古苗族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與炎黃部落作戰,失敗後苗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商周時,三苗被破,苗祖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又由湘西分遷到西南各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是一個較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隋代稱「岳左」。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貳』 思鄉文章
思鄉
窗外是綿綿的細雨;今夜風聲又敲打著我的窗欞,思鄉的心猶如一粒浸透了的種子,無端地膨脹起來。漂泊了許多日子的夢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條彎彎的小路。
那是誰,在月夜裡用笛聲吹奏著那支思鄉的歌,憂傷的曲調不經意塞滿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誰在夜夜釋讀那首思鄉的古詩,憂傷的平仄滴動著無垠恬靜的鄉愁。曾一度認為自己在這陌生城市過慣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裡,故鄉的山山水水,已漸行漸遠。驀然回首,才發現那塵封於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隻放飛的風箏,無論身置何方,身在何處的心靈之繩永遠栓在故鄉門前的梧桐樹上。
一場霽雨打濕了我所有的記憶,鄉愁尤如滿園的韭菜;長了割;割了又長。故鄉的一切都在我的記憶中閃爍。在我孤寂的心靈中思緒如魚在暢游。一度沉湎於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純朴的人家,故鄉的恆古不變的姿態,在詩歌中演譯著淡化成一首無字的歌,一篇無韻的詩章,而我的靈魂早已游離出去,透過千山萬水,回歸了故里,正和憨厚的鄉親們一起品嘗那純純的米酒。
當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飛的雁群,當梧桐樹上的葉子黃了又青,我那不變的鄉愁卻又如此悠悠盪盪地演奏著,一如故鄉那清遠的笛聲,縷縷不絕;亦如李後主的「離恨恰如青草,更行更遠還生」。
『叄』 我愛小月我愛湘西
你愛小月,那你就去追求她,愛湘西這座城市,你還愛這個女人,要好好對待,那是你的生活的家園,最好跟你心愛的人在江西成了家庭,祝福你們
『肆』 贊美湘西的文章
里耶古鎮
邂逅里耶,是一個偶然的緣分,也許正是這種偶然,才有著一種意外的驚喜。
從長沙到吉首,如果去里耶,距離會要近些,可我們的目的地不是里耶,而是龍山縣城。翻過逶迤連綿的盤山公路到達一片寬闊的高原平地,在這個湘西北邊陲的武陵山脈腹地,連荊楚而挽巴蜀,鄂湘渝三省交界之處,建有兩個縣城——湖南龍山縣和湖北來鳳縣,兩個縣城的交界處就是一座幾十米長的橋。在這座美麗的縣城龍山縣工作完成後,本來是要直接回長沙的,可有人提出來去里耶看看,去看那個與王村、浦市、茶峒並稱為湘西四大古鎮的里耶古鎮。龍山縣城在龍山的最北端,而里耶在龍山的最南端。於是,只好沿著湘渝交界的公路從北往南走。
顛簸的山路,5-6個小時的車程,穿行在烏龍山大峽谷之中。有人提出疑問,跑這么遠的山路專程去看那麼一個小鎮值不值得。而在我心中認為是很值的。
且不說古鎮的風景會怎樣,光是穿行在烏龍山峽谷中,那迷人的景象就令人流連。《烏龍山剿匪記》中那片神秘美麗的地方一直只是在夢中縈繞,如今已經悄然真真切切的穿行在神秘的烏龍山大峽谷中了,那種心情自然是格外興奮。路的兩邊高處是莽莽蒼蒼、蜿蜒秀麗的山石險峰,路的下邊是如玉帶盤纏繞的清澈的河流,有時是懸崖峭壁,險象環生,有時是曲徑通幽,鬱郁蔥蔥的高丘林蔭,可見到小塊的梯田,散居在山中的苗家木屋。頭上是白雲悠悠,山中是鳥語花香,令人忘記了山路顛簸的辛苦。
5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視野豁然開朗起來,寬曠的平原上,金色的秋陽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稻浪滾滾,瓜菜連畦,讓人忘記這是在湘西了。路邊的房屋也漸漸多了,直覺告訴我,里耶到了。
但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一片現代的房屋建築,三四層高的樓房,有的已經完工,有的正在施工,而有的是已經停工,沒人居住,也沒完全建好。難道這就是古鎮?同行的龍山的朋友說,這是里耶的新城開發區,劃出這片地對外招商,但是招商的效果並不好,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
幾分鍾的車程後,我們終於進入了古鎮。
這才是我想像中的古鎮,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土家風格的民清建築,雕花欄桿的古老木屋,古風盪漾的商號招牌,讓人沉醉在厚重的歷史中。然而這里沒有象鳳凰古城那樣的遊人的喧囂,沒有急匆匆趕路的人群,只見斑駁的老屋前,悠閑得坐著幾位老人,或品茶或叼著煙袋閑聊,有的在老屋裡悠閑的做著自己的家事。
大凡稱之為古鎮,往往是在歷史的塵煙中蟄伏太久,在散發淡淡的時代氣息的同時,更多的是彌漫著濃郁的原始風味。漫步在里耶的青石板路上,我的感覺是,里耶在歷史的塵煙中蟄伏得太久太久,她一直還沉睡在明清小說的意境里,如果還這樣沉睡下去,以致若干年後會慢慢的讓人遺忘。
然而,2002年的初夏,一口古井的發現,一下驚醒了一個2000多年的夢,激發出了這個養在深閨隱山居水的湘西古鎮的激情。
這是一口古井,是一口會說話的井,一口能訴說兩千多年前歷史的井。
2002年,里耶古城的發掘中,這口古井一次性出土秦代簡牘近3.6萬枚,遠遠超過中國歷次出土的秦簡總和,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井」,其簡文有10餘萬字,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郵遞、軍備、算術、記事等。簡牘的時代皆屬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時期,紀年由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一年不少。里耶秦簡是繼1975年、1989年雲夢秦簡、1979年青川郝家坪戰國秦簡、1986年放馬灘秦簡、1993年王家台秦簡發現後最重要的、數量最龐大的一批秦簡(上個世紀發現秦簡的總量不過2000枚),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秦朝的歷史記載只有隻字片言,里耶秦簡極大彌補了秦史空白,復活了秦朝歷史。
同時的挖掘中,里耶數百座古墓葬群與這座古城同時重見天日。古城鄰江而建,緊靠酉水,佔地1萬多平方米,有夯土城牆、護城河、房屋建築遺址、排水設施,多座古井規則地分布在古城內外,它們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統。
「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考古專家們的一致共識,使里耶——這個鮮為人知的小鎮,一躍成為「中華第一古鎮」,「湘西歷史上不是蠻荒之地」。
行走在里耶,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心靈漫步。不時感受她勃發的歷史氣息,你可以浮想聯翩,你可以尋覓那歲月封塵的記憶。「里耶」的含義是土家語「闢地」的意思。相傳開發之初,土家先民從漁獵轉入農耕,以人力拖犁耕地,故名。幾千年前,這個隱居大山之中的古城,又遭受過怎樣的戰火洗禮?從古城出土的建築材料、陶片、青銅兵器以及生活堆積物來看,里耶古城是戰國時期楚國修築的軍事城堡,用來開疆闢土和抵禦秦國的進攻。戰國末年,秦國大軍從烏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軍被迫東遷,這座古城就被放棄了。
那麼,又是什麼時候,是誰把那麼多完整的秦簡沉埋在一口井裡。
這口井出土的洋洋數萬卷秦簡是遷陵縣的縣丞所留下的官方文書。查閱資料中知道,保靖縣在古時候一直叫做遷陵縣,今天的保靖縣城關鎮仍然叫做遷陵鎮,這個名字能從兩千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自有她厚重的歷史底蘊。而現在屬龍山縣的里耶鎮的南邊是酉水河,酉水河的另一邊就是保靖縣的清水坪鎮。也許里耶鎮在兩千多年前當是保靖的轄區,也許,里耶鎮還是保靖縣(遷陵縣)的縣城,就算不是縣城,兩千多年前的里耶鎮也是遷陵縣的一個重鎮。
遷陵縣的縣丞在始皇帝的統治下,戰戰兢兢,雖天高皇帝遠,卻也不敢怠慢,所有的官方文書皆做得一絲不苟,連一些日用的賬目也記得清清楚楚,等待著始皇帝隨時傳閱。
有一年,秦相呂不韋被始皇帝罷黜後,放逐到巴蜀時曾路過遷陵縣,他在那裡盤恆了數日,縣丞曾把自己收藏的文書賬目拿給被免了職的呂相過目,呂相看後對縣丞贊不絕口,說要是始皇帝看到這些文書定會給縣丞加官進爵,縣丞聽後,更是把這些竹簡當成了寶貝。始皇帝當然沒有時間去看一個小縣丞的日用記錄,他有許多軍國大事要去思考,於是,那些寫在竹簡上的記錄被縣丞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官衙的書記室里,而且,每天都有一名小官吏用一塊橘黃的絲巾去拂拭竹簡上的灰塵。
秦始皇統治下的秦朝用高壓和苛政來統治百姓,那麼,他治下的百姓當然也沒有幸福生活可言,為了生存,他們定然會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只是眾多起義的百姓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例證。
一個漆黑的夜晚,遷陵縣丞如平時一般,辦完公事,鎖好官衙大門,回到自己家中,與自己的妻子兒女共進晚餐,那天,縣丞的心情頗好,他的小妾還陪他喝了幾杯酒,就在他稍有醉意的時候,一個守城門的衙役匆匆闖進了縣丞家的大門,這是從來都沒出現過的事情,縣丞正准備怒斥衙役的時候,卻被衙役帶來的消息嚇呆了。
原來,遷陵縣的鄉民不甘始皇帝的欺壓,一個平時頗有名望的鄉農,或姓田、或姓石、或姓彭、或姓向的,登高一呼,從者趨之若鶩,趁著天黑,攻上了縣城的碼頭,正朝著官衙沖來。縣丞是個膽小羸弱之人,也是個存有僥幸心理的人,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趕緊逃走,但他還想著再回來做他的官,那麼,那些珍貴的文獻資料是萬萬丟不得的,於是,他果斷下令,把數萬卷的竹簡全部扔進書記室門外的一口防火井裡,再推倒書記室的泥牆,把水井堵死,匆忙之間,衙役們把縣丞的小兒子每天背誦的九九乘法口訣表以及一些尚未使用過的空白竹簡也扔進了井裡,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縣丞是親眼看著衙役們把古井封好後,才卷了細軟、帶了官印,倉皇出逃。
縣丞這一走,就沒再回來,因為,起義的鄉民們早就控制了所有的舟船,在那時的湘西大山裡,沒有了舟船就如同被砍掉了雙腿,為了爭奪一條生命之舟,縣丞和他的衙役們在縣城的碼頭上與造反的義軍們激戰了一場,當然,戰斗的時間並不長,養尊處優的縣丞和他的家人、衙役們瞬間便全軍覆沒,黑暗中,縣丞沒有看清是誰殺死了自己,懵懵懂懂地到閻王處做了一個糊塗鬼。
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起義,雖不是轟轟烈烈,卻給後人們留下了一把開啟秦王朝大門的鑰匙,可惜,歷史沒有記住這個沒有星月只有吶喊的夜晚,倉促間,縣丞也沒有把這次突發的戰事寫進他的竹簡里。那晚,憤怒的義軍殺光了所有的官差,一把火把官衙燒成了白地,於是,被縣丞埋藏在防火井裡的數萬竹簡一直沉睡到了公元2002年,而這數萬的竹簡能讓今天的你我一抬腿就能走進兩千多年前的秦王朝。
這樣一段想像的故事已經無從考證。然而,悠悠酉水河還在,千年酉水,流淌著千年歷史,見證了古鎮的興衰。
里耶城外的酉水河,發源於湖北宣恩,流經重慶,從里耶注入湖南,再在沅陵匯入沅江,全長1200餘里。也正是這條浩浩盪盪一瀉千里的酉水,以其豐富的資源養育了我們的土家和苗家先民,詮釋著里耶古鎮的的悠久與輝煌,在時代的變遷里見證了里耶歲月的滄桑。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其《白河流域幾個碼頭》一文中對里耶有過這么一段描述,「白河上游商業較大的水碼頭名『里耶』。川鹽入湘,在這個地方上稅。邊地若干處桐油,都在這個碼頭集中。」 沈先生所稱的「白河」即現今的酉水。銀帶似的酉水從南面繞過里耶鎮後轉向東流去。
古鎮還是那個古鎮,酉水還是那條酉水,歷史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會隨著清清酉水河而流逝,一去不復回。
隨著水運交通的淡出,很多靠水運的城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就象里耶。
然而,古鎮的文明卻永遠不會被歷史抹去。古老的里耶已將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美學諸方面結合得盡善盡美,她是精美之作,也可以說是人類創建的和諧之作。秦簡的發現更增添了這個古鎮的神秘。
這趟意外的里耶之行,我一直覺得是非常值得的。里耶,已深深地在我記憶里。
『伍』 我的鄉愁我的湘西菜的作文
你好,這邊有幾篇文章可以供你參考一下。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一:舌尖上的家鄉
前陣子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播出,使我不禁啟開記憶,憶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鄉」。
我的家鄉湖北黃陂,古代稱之為黃國,據說是花木蘭將軍的故鄉。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縱橫,河汊相連,溢滿江南水鄉的宛然與靈動。這里的水,除了滿足日常生活、澆灌莊稼外,還賜予了人們許多水鄉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種。蔾蒿臨水而居,耐陰喜濕。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它們見風便長。遠遠望去暗紅莖桿,一叢一叢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來後,一般不能馬上食用,要堆在牆角邊漚上幾天,每日灑上幾遍水,約摸三五天光景,便長出白中帶綠的嫩梢。去黃葉老梗,留翠桿新芽,掐成寸長洗凈,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臘肉切成絲,爆炒三五分鍾起鍋。
盤中蔾蒿略帶幾分苦辛的清香,托著臘肉積淀了一個冬天的醇香,讓每個家鄉人都會為之傾倒。可惜的是,隨著周遭環境的變遷,如今野蔾蒿也越來越難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帶表妹從城裡來踏青,閑暇之餘,三天時間竟挖來滿滿一大袋,大喜,不僅飽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鄉人再也熟悉不過的,生命力極強,幾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們便會如約從水中發出來,那一根根源於肥沃淤泥之中的細長主根,便會如約托舉起一個個菱葉盤子浮出水面,擠在一起,開出一朵朵小白花,襯著一塘一河的青綠,構成了家鄉特有的旖旎。
常見人們站在岸邊,將兩根長長的竹篙伸入水中,輕攪菱角根莖,再貼著水面將它們拖拽上來。在鍋中加姜蒜翻炒兩三分鍾出鍋,吃起來也是清新得很,是家鄉人夏天喜愛的下酒菜。
與菱角梗同生於水裡的還有藕腸子,其實就是尚未長成的蓮藕,因它前頭有個像毛筆頭的鼓包,我們老家一帶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來你要會水,還要不怕冷;二來有時還得付出被長著硬刺的荷梗劃傷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腸子,實際上就會失掉一條藕,這是大人們最不願看到的。
初夏午後,水還有些涼,我們幾個便趁著大人們困覺,或去地里幹活的當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覓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順著荷梗一個猛子紮下去,一條白嫩細長的藕腸子便會從水底淤泥中抽出來,把它在水裡擺兩下,算是洗過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裡塞,那滿嘴略帶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個爽啊……
我離開了家鄉,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漢買了房子。居市區之中,高樓林立,但缺了許多家鄉山村的靈氣。每每靜下來,思緒總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鄉,那水、那田、那人……這些漸從我生活中逝去的家鄉小菜啊,沒有了你們,家鄉的訊息又有誰人告知?我這遊子與故鄉之間靠誰來維系?我那濃濃的鄉愁又該訴與誰聽?
『陸』 求!描寫湖南湘西女子的文章
湘西女人 (作者:彭學明)
走進湘西,湘西女人是最讓人牽掛的。
湘西的女人朴實、土氣,一如山裡的一顆石頭或山花,沒有絲毫人為的雕琢和裝飾,不管風怎麼吹日怎麼曬雨怎麼淋活計怎麼磨,湘西女人就是水靈靈的、綽約約的,洋溢著最為引動人心的生命氣息。盡管你有時會看到一個或兩個不怎麼引動人心的,一打聽,保證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來這里辦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女人是純粹的、丑也能美的精靈。
在湘西長滿綠草綠樹和鮮花的背景里,湘西女人總是行走著的最好的風景。臉尖尖的唇薄薄的,皮嫩嫩的,腰纖纖的,胸挺挺的,柔而不弱,媚而不俗,穿著自己刺綉的花衣,戴著父兄鑄造的銀圈,在你的心尖尖上搖曳穿行。蝴蝶斑斑斕斕地跟在身後。蜻蜓斑斑斕斕地跟在身後。南來的紫燕一聲呢喃,也斑斑斕斕地跟在身後。她們是質地優良的一種花木,大朵大朵地開放,大片大片地生長。
這獨個的、行色匆匆的,是上了年紀的婆姨。她要到坡上去,她會隱沒在莊稼里好長一段時間不會出來。手上的鋤頭鐮刀,會在她汗水溽溽的滴淌里薅出一大片詩句割出一大片文章。女人,文章與詩句里的一張犁,彎著腰躬著背,馱著辣熱的日光和人生的乞望,匍匐前行。莊稼的葉掌越肥越厚,葉掌的果實越壯越甜,女人額上的皺紋卻像犁下的溝溝又深又黑。可女人依然站在莊稼里,讓山風吹拂,與白雲為伴,然後把星星和月光帶回家裡,做成油燈,照亮全家人的生活。
那些結婚不久的嫂子和沒結婚的妹子,是一群嘰嘰喳喳的山麻雀,整日整夜,飛來飛去。銀亮的聲音在山谷里抖動飄逸,漲一河春水,催一樹花蕾,把一片片慵綣的黃葉心事泡得伸直了腰身,游溶杯底。他們要翻越這一座座綠色,到山的那邊去,走親戚,看熱鬧,會情人,或者僅僅是買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她們不描眉化妝。她們不燙發整容。她們只穿戴一身好衣服。她們跟自己的情人一樣,恨那些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的妖女人。
那些情人,常常在河邊或林地的一塊岩板上等著,守望這些即將翻山越嶺而來的愛情。腳下的水,水底的魚,都像女人曾經的手掌撫摸他的心。當女人的鈴香搖近時,情人站起來,對著她們打一聲響亮的吆喝,「喔——喔!」亮麗的湘西女人就都豎了耳朵,亮了眼睛,笑笑對,一齊響應「喔——喔!」如是男人又「喔」,女人又「喔」,整個河谷一片「喔」聲。不是山誓海盟,沒有花言巧語,湘西的女人跟男人,就這樣面對我們宣傳愛情。
那個穿線格衣的、早已歸屬了情人的湘西女人,羞羞的,卻勇敢的,走出隊列,迎住男人。可是不成!那幫子柔起來比誰都柔,野起來比誰都野的好女人,一下子嘻嘻哈哈地扯住了她的衣角,不準上前,咦!就等不及了!還未過門就不要我們了,那親乖乖就那麼好?我們不信!我們就要看看你這親乖乖是傻蛋蛋還是俊饃饃!我們要整整後生!說了說了就蜂擁上去,團團抱住男人又扯又撕。提男人的耳朵,擰男的臉蛋,剮男人的衣褲,然後四腳朝天抬了,往紅衣女人身上撞油打油,直到男女雙雙拱手告饒才甘罷休。那麼,好吧,接個吻,做做示範動作!那各懷「鬼胎」的二人就半推半就地,做了一個示範動作。哎!湘西女人的一滴水,該會淹死多少男人?
湘西的女人心靈手巧,會綉花做鞋。
湘西的女人壯實漂亮,會生兒育女。
湘西的女人美麗多情,會釀造愛情。
湘西的女人唱歌時,歌里的子彈能擊倒一顆鐵打的心。
湘西的女人跳舞時,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遠去的背影。
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純最真最善最美最舉世聰穎的人。
可是她們命苦,她們似乎註定了是深埋地下的一條葯根。自小,她們就沒有兒童樂園,只有藍天草地,她們固然也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一樣在父母的背簍里長大,可她們永遠沒有哥哥弟弟的優越尊貴。當哥兄老弟穿戴一新地去上學時,她們往往留在家裡掃地、哄弟妹或做其它什麼。窮,盤不起,爹娘的天平只能傾向哥哥弟弟,委屈她們。因為她們是遲早要潑出去的水,收不回的人,她們遲早會成為別家的媳婦做別家的事情。她們常常站在自家的階檐或坪場,看樣高樣大的童年在校園的操坪里跳呀鬧呀、無憂無慮,她們常常靜聽那棵枝繁葉茂的古楓下鍾的聲音。當她們爬到教室外的門縫里隨著夥伴失聲讀出「1+1等於2、2+2等於4」時,老師驚異地發現了那雙烏溜溜的眼睛:「妹子,進來,我教你!」可妹子一臉緋紅,跑了,以後再也不來。湘西女人,一串未甜先熟的葡萄,酸透了世人的心。
『柒』 湘西賀新春的民風民俗
古城依山傍水,布滿山坡的吊腳木樓綻放湘西的古韻,靜謐清淺的沱江緩緩流淌,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銹跡斑斑的鐵門,斑駁的裂痕,依稀可見當年威武的模樣。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烏篷船靜靜的飄在沱江上,千萬不能錯過了鳳凰古城燈火璀璨的夜景。
湘西遊,有一站是猛洞河漂流。導游講,此漂流被某位名人稱為「天下第一漂」,單位的同事也說過,他去過很多漂流的地方,猛洞河漂流是最好的。而另一位同事則說,猛洞河的漂流是湘西行程中最好玩的。
玩水是小時候最樂意的事,為此還被父親教訓過數次,每一次下河之後,都要受到父親的懲罰,所以至今也只會比劃幾把「狗刨式」,也游過十幾米的大河,但我真的不覺得我會游泳。到現在孩子也已經到了像我當初喜歡玩水的年齡,自己對玩水的興趣更是減弱了許多。因此,在漂流之前,我真的不覺得漂流會有多少的樂趣。
「德夯」,苗語意為「美麗的大峽谷」。德夯風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整個景區可用三句話來概括: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寨風情、萬年峽谷風光。走近德夯,世界公路奇觀「矮寨天路」蜿蜒盤旋,「世界天橋」矮寨大橋橫跨峽谷,壯觀無比。走進苗寨,整個村落依山而建,千山飛瀑環抱,民居飛檐蹺角;封火牆,吊腳樓,雕花窗等湘西民居造型奇特,格調鮮明,色彩紛逞,無不顯示出遠古遺民的氛圍。景區內的「攔門酒」、「苗家特色宴」、「瑪汝篝火晚會」等享譽湘西,令遊人流連忘返。
土家趕年有著豐富的節日活動:備年肉、送灶神、掃揚塵、推豆腐、炒炒米、炸團饊、打粑粑、做糖糝、貼年對年畫、殺雞宰鴨、柏梅錢紙、過趕年、吃團年飯、守歲搶年、拜年……各種各樣年味十足的土家族習俗,直把年的氛圍鬧得紅紅火火。
2019年1月26日-2月19日(農歷臘月二十一至正月十五),芙蓉鎮·紅石林度假區將舉辦一場盛大的「土家年」活動,年豬宴、年貨集市、土家廟會、芙蓉燈會、非遺文化演藝和系列土家年俗體驗活動等,吃、游、娛、樂應有盡有,讓遊客深度體驗土家趕年文化和非遺民俗時,喚起人們對傳統過年的記憶。
元宵節當天,還有千人河燈祈福活動,成百上千盞載滿心願與祝福的河燈將點亮瀑布灣、酉水河。還能在芙蓉鎮、紅石林猜燈謎、贏福禮。更有篝火元宵晚會,與阿哥阿妹們一同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擺手狂歡,共同迎接新一年!
『捌』 電影芙蓉鎮是《記住鄉愁》第四季里的那個芙蓉鎮么
芙蓉鎮不僅景觀秀麗,民族風情濃郁,還有記載土家族政治軍事歷史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和電影《芙蓉鎮》外景拍攝現場等人文景觀。
『玖』 走進科學湘西趕屍人
奇風異俗——湘西「趕屍」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有趕屍奇俗的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人士說:趕屍是不給人看的,趕屍是晝伏夜行的,三更半夜誰敢出去看會走的死人呢?不過,據在四縣開旅店的人說:死人決不是用人背著走,確是死人自己象麻雀似的跳著走,因為趕屍的要住旅店,所以他們比較清楚,確是三五具屍體只有一個人趕。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論其實際形式,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
夜裡行走時,屍體都帶著高筒氈帽,額上壓著幾張畫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做著趕屍者生意的旅店,一年到頭不關大門,白天是當然不關的,夜裡也不關。其用意有二:
一、那兩扇大門後面就是屍體的休止之所,在黎明前到達,入夜後離去,屍體都在門後倚牆而立,天氣不好不能走時,可能停留幾晝夜。
這種旅店的大門,除了過路的趕屍法師以外,是沒任何人移動它的,由於對屍體的恐怖,無形中這門後面成了極神秘、恐怖的禁區,連旅店裡的工作人員,也沒人探頭去張望一下,即使明知那裡沒有什麼屍體,也沒有人想看神秘的門後邊。
二、屍體來去是在入夜以後和黎明以前,其實都是夜間,為便於屍體出入,所以不必關門。關門不外防盜,這種旅店不會遭遇失竊,小偷不敢光顧,即使大膽去偷,也偷不到什麼。
據說,屍體之所以能跳動,全靠臉上的黃紙畫符,所以到個地方停下來,法師立刻就把他們臉上的紙符除下來,否則他們會自己跳出來。
抗戰期間,重慶打銅街一個住家屋檐下,在門框上還貼著一張紙條,上面寫:「代辦運屍還湘」
聽說過「趕屍」這回事的人,看了那張紙條,已知道是趕屍的了,因為他說明了「還湘」,若非趕屍,其營業范圍絕不會只限於湖南,同時也不會寫明「運屍」那麼恐怖,「運柩」豈不較為文雅些嗎?
這位「代辦運屍還湘」的人,是個六十歲的老頭,據他說,趕屍的情形,確實如上所說,一點兒都不假,何時何人所創他不清楚,這一怪誕方法,跟「奇門遁甲」有密切關系。
他還說:這件事外人難得一見,並不是他們不給人家看,而是沒人敢看。
他說: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住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
一個人可以趕幾個屍體,開銷自然也小到不可再小了。
至於防腐,據說,凡是用這方法運的屍體,自起運到目的地,都不會腐化,不過在起運前就已腐化的,就沒法起運了。
湘西趕屍,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盼讀者明辨
『拾』 美麗的湘西一游作文400字在一起
爸爸、媽媽決定帶我去鳳凰玩,我聽了一蹦三尺多高,聽說李可惟、張斯然和劉心雨他們也去。
我一到鳳凰就被這里的古跡給吸引住了,河岸兩邊楊柳依依,吊腳樓底遊客如雲,青石板街巷給人彷彿回到了古代。我們找好旅館後,就去南華門玩,走進南華門,抬頭一看,天花板上面刻著的龍和鳳,栩栩如生。出了南華門,我們順著沱江往下遊走去。聽爸爸說,湘西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果然,在街道兩旁,我們看到了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在擺賣,如湘綉、銀飾等。還有很多民族樂器,如葫蘆絲、笛子等,在一個樂器店裡,一位老爺爺正在用葫蘆絲吹《月光下的鳳尾竹》,那優美動聽的曲子讓人如痴如醉。到了晚上,鳳凰更熱鬧了,街上人來人往,擠得水泄不通,五顏六色的彩燈倒映在沱江上,把沱江襯得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