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救災大米發霉

湘西救災大米發霉

發布時間: 2021-03-09 18:55:40

㈠ 往南方發大米國家是否給補貼

按大米數給少許補貼。基數:160

㈡ 生栗子和大米能一起蒸嗎

生栗子和大米能一起蒸,例如栗子蒸飯,做法如下:

主料:香大米400g,生栗子150g,鮮蝦250g,瘦肉200g,五花肉100g

輔料:油適量,鹽適量,蒜苗150g,油炸花生米100g

步驟一:鮮蝦、栗子洗凈處理備用。

㈢ 土家族有什麼特產

1,湘西臘肉

湘西臘肉,口味原味,味美可口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生活在湘西的土回家族和答苗族人,幾乎人人都會做臘肉。這是一道別有風味的佳餚。每年冬臘月,是做臘肉的季節。

這一段日子裡,東村西寨都不時傳來豬的嚎叫聲,大家都把喂養一年半截的大肥豬全部殺掉,除留下一部分肉過年時吃以外,其他全部做成臘肉,以備來年之用。

2,蒿菜粑

蒿菜粑,又叫粉粑、清明粑、綿菜粑,是黔東和湖南湘西自治州百姓喜愛的一種食品,也是祭祀祖宗的一種常備佳品。清明時節,家家都要做上幾碗米的粑,既供先人歆享,又可為今人品嘗。

3,湘西椪柑

湘西椪柑,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2008年0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湘西椪柑」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4,土家族織錦

中國湖南、湖北、四川、貴州毗鄰地區土家族生產的傳統手工織錦。簡稱土家錦。土家族稱西蘭卡普。因品種以鋪蓋(被面)為主,故又稱打花鋪蓋。

5,土家背簍

土家背簍為龍山縣土家民族竹製手工藝,其編制精巧,造型美觀而享譽省內外,並最具民族特色,上下沿口和中腰綴以黑、紅、綠彩篾、上大下小,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尤以小背簍最為出名。

㈣ 上世紀70年代湘西居民供應大米多少錢一斤

應該在1毛錢左右。

㈤ 湖南毒農葯產鉻大米含重金屬鉻,破壞人的神經系統,導致口吃,神經性間歇忘記,神經反應遲鈍,語言能力和

首先你弄錯了湖南是鎘大米,鎘和鉻是兩種不同的元素,再一個雖然農葯濫用問題很嚴重但是鎘大米並不是農葯造成的,中國的大米鎘超標嚴重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從湘西開始向東的有色金屬礦帶上,資源才是造成鎘大米的根本原因,資源的豐富又使得相關產業的工廠集中,工廠的污染又加劇了鎘這水稻中的富集,這才是湖南鎘大米的由來。鎘進入人體後,主要蓄積於腎臟,對腎臟造成損害,抑制維生素D的活性。維生素D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缺乏維生素D會妨礙鈣、磷在人體骨質中的正常沉著和儲存,最後導致骨軟化。人吃了含鎘的食物不會馬上有感覺,根據科學家披露,鎘一般在幾十年以後對身體造成影響,特別是身體會有莫名其妙的疼痛等症狀(就是傳說中的痛痛病),這就是鎘造成的後果。

㈥ 湘西的風俗都哪些

苗族,現有人口739.8萬人。除貴州、雲南、湖南西部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外,廣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區也有分布。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油茶、油桐、漆樹等經濟林木業。
相傳,苗族起源於5000多年前居住於黃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後遷徙至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長的歲月中,苗族遷徙的足跡不僅遍布南中國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過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國、寮國以及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分布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穀等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製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對象,飲酒的禮俗也有所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體現了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
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遊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㈦ 大米鹼水果的做法,用大米磨漿後放入食用鹼的量是多少

一、製作設備及工具
磨漿機(或石磨),煮鍋,篩子(鐵皮篩或竹), 水缸,盆,勺等。
二、原料與配方
大米5 公斤,生石灰100 克。
三、工藝流程
原料→浸泡→磨漿→熬煮→過濾冷卻成型。
四、製作要點
1. 備料 ①用普通秈米即可。要求米質新鮮、無雜質。不能用糯大米,因其黏性大,不易製作。②石灰。要用新鮮生石灰,用量據原料數量而定,不宜過多或過少。石灰過多鹼性過重,製作出來的米豆腐澀口味重;石灰過少鹼性過弱,製作出來的米豆腐味淡。
2. 浸泡 將備好的米在水桶中浸泡10 小時~ 12小時。
3. 磨漿 把浸泡好的米用磨漿機(或磨子)磨成米漿。漿液濃度一般以漿水能從磨漿機上流下來為宜。
4. 熬煮 將米漿倒入先燒燙的溫水鐵鍋內,再摻入已溶解好的石灰液。要注意4 點:①熬煮水量要適當,一次性不宜加水過多。要視漿糊熬煮的 軟硬程度確定添加水量(溫水),否則漿糊過稀,米豆腐不易成顆粒狀。如果漿糊過硬,會造成米豆腐不夠鮮嫩。②水溫不宜過燙。過燙米漿易起團子,不易煮熟。③要勤攪拌,以免煮焦。④要煮熟。將米漿熬煮至全部熟透不黏口時即可出鍋,否則米豆腐易糊,不夠軟滑。
5. 成型 米豆腐按其形狀可分為蝦子型和方塊型兩類。蝦子型米豆腐是將煮熟的漿糊趁熱用篩子過濾到有水的水缸里迅速冷卻成蝦狀米豆腐,再用冷水漂洗一二次即可。方塊型米豆腐是將煮熟的漿糊趁熱倒入盆里,讓其自然冷卻後凝固,再把米豆腐用刀劃成若干塊即可。
湘西南與黔東南的侗家苗寨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這種米豆腐製成後用清水浸泡著,食用時隨取隨用,可存放兩三個月甚至半年之久,風味獨特,清涼適口。其製作方法如下:
1.備料 以5公斤大米為例。選取新鮮純凈的草木灰3公斤,無草木灰可用食用鹼200克或石灰400克代替

2.浸米 先將草木灰或食用鹼溶於5千克溫水(約50℃)中,澄清後,倒出上層清液用於浸泡大米,大米須浸泡24小時左右,達到米粒吸水充分,顏色金黃。若顏色不黃說明用鹼量不夠,須繼續加鹼浸泡。
3.磨粉或打漿 把浸泡好的大米用清水淘洗一次,再用石磨或機械磨成粉或漿。磨漿時加水不宜過多,以漿汁粘稠又能流動為宜。如果漿液太稀,煮熟後就成不了豆腐塊。
4.煮漿 把米粉調成濃漿,盛於鍋內用溫火燒煮,邊煮邊攪拌以免起疙瘩,豆腐塊的軟硬可以用加水量來調制。這種米豆腐比普通豆腐稍硬一點為好。煮至半熟時倒入盆內趁熱和成饅頭狀的團塊。
5.蒸熟 把和成團塊的米豆腐迅速放入蒸籠內大火蒸熟,以熟透為宜。
6.存放 熟透的米豆腐冷卻後,盛於缸或盆內加清水浸泡,置於陰涼處。
7.食用 食用時取出米豆腐塊,切成顆粒狀,用清水漂洗一下,或置開水鍋內煮沸2分鍾,撈出加上調料就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