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推薦十部經典的抗戰電視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我30年看過最真實好看的抗戰電視劇,能與之媲美的只有《亮劍》、《潛伏》
❷ 求中國近代史的事件名稱與大概內容!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長城抗戰(1933年1月-1933年5月)
熱河抗戰(1933年2月-1933年2月)
淞滬抗戰(1932年1月-1932年3月)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太原會戰(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戰役(1937年9月)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
忻口戰役(1937年10月)
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戰役(1937年12月)
徐州會戰(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漢會戰(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隨棗會戰(1939年5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侖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會戰(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會戰(1944年4月)
長沙會戰(1944年5月)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會戰(1944年8月)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戰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強渡怒江戰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❸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
1、楊開慧
楊開慧, 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冬與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直追隨毛澤東同志從事革命活動,在極為艱苦、險惡的條件下從事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
大革命失敗後,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斗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武裝斗爭,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面對窮凶極惡的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裡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敵人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海枯石爛!」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
2、夏明翰
夏明翰(1900-1928)男,漢族,湖南省衡陽縣人,中共黨員。1920年秋,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夏明翰來到長沙,結識了毛澤東。1921年冬,經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在長沙從事工人運動,參與領導了人力車工人罷工斗爭。1924年,擔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負責農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養農運幹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為湖南農民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
1926年2月,被黨調往武漢工作,擔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任毛澤東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長沙馬日事變後的嚴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受黨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同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參與發動秋收起義。
1928年初,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協助省委書記郭亮參與省委領導工作。由於叛徒出賣,同年3月18日被敵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敵人押送到漢口余記里刑場。
當敵執行官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時,他大聲說:「有,給我拿紙筆來!」遂寫下了那首大義凜然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英勇就義,年僅28歲。
3、趙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
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應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
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很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性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忙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的珠河縣處死「示眾」。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現尚志市)的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槍斃了。
此時,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職責,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正因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這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期望不好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
4、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
1949年11月14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5、王德三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 。雲南祥雲人。先後就讀於大理中學、昆明成德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加入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赴廣州到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留守處政治訓練班主任。
1928年夏赴蘇聯莫斯科,6、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曾被選入大會組織、宣傳、軍事等委員會並在大會上發言。
成立中共雲南省委,被選為省委書記。他是雲南農民武裝起義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因叛徒出賣被捕,1930年12月31日於昆明英勇就義。
❹ 共產黨有哪些抗日將領
東北抗日聯軍
楊靖宇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趙尚志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
許亨植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參謀長 第3軍軍長
李紅光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
吉鴻昌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2軍軍長
八路軍陣亡團以上幹部
(部分八路軍陣亡團以上幹部名單. (缺44年和45年))
左權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
張友清 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
馬玉堂 八路軍渤海軍區司令員
魏大光 八路軍120師獨立2旅旅長
❺ 求中國近代史歷史時間軸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耆英、伊裡布、牛鑒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1)割讓香港島;(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1843年月22日、10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耆英與璞鼎查又先後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和細則,將協定關稅和租界制度予以落實,並使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權益。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與梁啟超集結603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2014·荊州)「皇上若決定變法,請先舉三者。大集群臣於天壇太廟,或御乾清門,詔定國是,躬申誓戒,除舊布新,與民更始。」材料來自康有為的上書。
1898年6月11日,戊戌變法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2019·荊州)1898年6月,光緒皇帝在詔書中說:「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與創辦京師大學堂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2019·宜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線!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緣於他們參與了百日維新。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2017·荊州)陳獨秀說:「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憲,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棄一。」為此,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2016·宜昌)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而發動的起義是南昌起義。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與此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年2月底,包括寧岡全縣,遂川西北部,永新、酃縣、茶陵等縣部分地區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成。(2012·武漢)農村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農村是摧毀封建土地制度的陣地,農村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先鋒。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獨特革命道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了蔣介石。這就是展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確定了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基本方針,其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國民黨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2013·宜昌)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的標志是七七事變。(2019·宜昌)盧溝橋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贊為「世界上最好的的、獨一無二的橋」。1937年,中國全民族抗戰從這里開始,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七七事變。
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遼沈戰役共歷時52天。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2014·宜昌)解放戰爭時期,揭開國共兩黨戰略大決戰序幕的戰役是遼沈戰役。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2011·荊州)1971年11月,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標題是:「中國人來了(中文翻譯)」。這里的「中國人來了」是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2013·武漢)中國外交的成長不斷推動著中國與世界更加深入地相互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確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971年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這一重大成就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的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松為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2017·荊州)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72年2月訪問中國,尼克松將自己對中國的7天訪問描繪為「改變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❻ 有關抗日戰爭的一些史實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
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個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亦有說,根據「辛丑條約」駐扎的日本軍閥在宛平附近演習時遭到國民革命軍的槍擊,而向中國守軍進攻。
1937年7月16日、17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對於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談話,表示:「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表明了對日本軍閥挑釁的退讓
士兵跑出宛平城奔向戰斗崗位
底線。1937年7月28日、30日,日本軍閥相繼佔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平津一帶的大學紛紛遷移。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27日,日軍向整個平津地區發動進攻,並以3個師團兵力增援華北,另各派1個師團前往青島、上海。28日,日軍攻佔南苑,雙方交火激烈,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陣亡,而二十九軍全軍部隊在北平、天津一線與日軍全面交火。月底,日軍進占天津、北平,二十九軍主力退守保定一線,余部由張自忠率領接受日軍條件而困居北平,平津作戰結束
正面戰場
中國國民黨政府定下了
淞滬會戰
「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眾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部分戰爭主動權,蔣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國國民黨軍隊扮作保安隊進入上海市區。日軍則以保衛租界為名,佔領租界外的地區。1937年8月13日,沖突爆發。
南京大屠殺
在上海遭到約4萬傷亡的日本軍隊,在同年12
月13日侵佔南京,由於守將唐生智不久便棄城逃亡,所以南京城於4天後陷落。日軍以持續數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摧殘中國民眾士氣的手段,由於戰爭前夕中國軍隊把所有逃生的方法都堵塞了,結果間接導致至少三十萬無辜的中國軍民被日本軍隊殘暴地殺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統計為26萬)。下令進行南京大屠殺的日軍上海派遣軍(後改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殺戮最嚴重的第九師團、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等。第六師團師團長是谷壽夫。
徐州戰場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但是因為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脫
徐州戰場
逃,致使黃河防線失守,山東大部失陷,交通要點僅剩魯南的滕縣、台兒庄。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國民政府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軍王銘章所部防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師長戰死殉國。李宗仁隊以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在徐州以北的台兒庄與日軍反復爭奪,以西北軍張自忠部五十九軍和龐炳勛軍團掩護台兒庄的右翼臨沂戰場。以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卷擊台兒庄日軍側背,最終取得台兒庄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為近代日本第一次軍事挫敗。
黃河花園口決堤
1938年5月19日日軍佔領徐
花園口事件
州,1938年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1938年6月9日,蔣介石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飢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戰後蔣介石調撥了資金試圖修復黃河大堤,史稱「黃河歸故」,但直到解放後黃河仍有部分河道無法恢復故道。參與會戰的中國軍隊分路撤退,粉碎了日軍的合圍企圖,至此,徐州會戰結束。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
常德會戰
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國民革命軍陣亡高達40餘萬,桂系軍隊留在大別山區敵後堅持游擊。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最大的勝利是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陣亡4000餘人,幾乎全軍覆沒。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佔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黨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佔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後,戰線拉長
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
,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會戰期間,以盧作孚為首的民族企業家運送了大批軍隊及作戰物資到前線,並將武漢地區的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在敵機狂轟濫炸下的川江航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殊勛。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盡快結束所謂的「中國事變」。政治誘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總裁汪精衛。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被俘虜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6]。此役給積極「剿共」的國民政府沉重打擊,被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唐淮源上將1941年5月13日,中條山戰役——第三軍上將軍長唐懷源第三軍軍長唐淮源在中條山戰役中率部與日軍浴血廝殺,戰至彈盡援絕,自殺殉國,時年57歲。唐淮源,雲南省江川縣人。雲南講武堂畢業。1911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1930年,任陸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第三十五旅旅長。後率部多次同紅軍作戰。1932年,升任第十二師師長。1936年,任陸軍第三軍副軍長兼師長。盧溝橋事變後,參加高碑店、易水、淶源、保定等地作戰,並在娘子關戰役中與日軍鏖戰,戰功卓著。1939年,晉升為第三軍軍長。[7]
寸性奇少將1941年5月13日,中條山戰役——第十二師中將師長寸性奇,第三軍第十二師師長寸性奇在中條山戰役中率部與日軍激戰,身中八彈,英勇犧牲,寸性奇,雲南騰沖縣人。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底參加護國戰爭,與北洋軍作戰。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升任陸軍第三十四旅副旅長。後曾任陸軍第三軍參謀長,湘贛閩三省「剿匪」總指揮部參謀處長等職,參加「圍剿」紅軍的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十二師第三十四旅旅長。不久,升任第三軍第十二師師長,奉命調守晉南中條山,堅持4年之久。[8]
武士敏中將第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將軍1941年9月29日,在山西沁水縣的東峪,日軍以數倍兵力攻擊武部並集中飛機十一架,大炮十餘門向武陣地輪番攻擊,彈如雨下,武士敏腿部受傷,仍裹創再戰,率部沖鋒七次,斃敵三百餘人,終以頭腰兩部一再受傷,無力支持,遂毅然自戕殉國,年49歲。對此,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通令,追認武士敏為革命烈士,並將沁水縣東部端氏一帶改名為士敏縣,以示紀念。[9]
王竣中將新編二十九師師長-王竣1941年5月9日,第八十軍新編第二十七師師長王竣,在晉南中條山與日軍作戰時犧牲。王竣,1902年生,陝西蒲城人,1924年冬考入黃埔軍校。1929年,在十七路軍任營長。1932年,參加「圍剿」劉志丹的紅軍陝甘游擊隊。1935年升為旅長。1937年11月,太原淪陷後,率部擔任黃河防務,同日軍作戰。1939年,所部改編為第一戰區陸軍第八十軍新編第二十七師,任副師長,後升任師長,1940年春,奉命率部進駐晉南中條山地區。[10]
梁希賢少將。梁希賢,陸軍第二十二師少將副師長(陝西同官人)。梁率部在夏縣泗交至望原一線節節抵抗,出生入死十餘次。9日,退到台寨村繼續抗擊日軍。最後,梁見全師傷亡殆盡,遂投黃河殉國。[10]
陳文杞少將陳文杞,陸軍第二十四師少將參謀長(福建莆田人)。7日,日軍向守軍陣地施放毒氣。9日下午,該師余部轉移至台寨村附近,繼續與日軍展開激戰。在最危急的時刻,陳振臂大呼:「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率余部與敵廝殺,不幸壯烈殉國。[10]
相持階段
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
百團大戰
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斗爭,堅決地進行反「掃盪」、反「蠶食」斗爭。
日本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發動了掃盪重
隨棗會戰
慶外圍的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希望國民政府能盡速投降。在這場危及戰時陪都重慶的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殉國。1940年夏,蒙古族也展開了自發的抗日斗爭。在歐洲,1939年9月,納粹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標志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歐美列強放棄了將歐亞兩洲的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
1940年7月,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已發展至近40餘
新四軍在車橋戰役戰場上
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萬的民兵組織。百團大戰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能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為應對八路軍方面的游擊戰術,日本採用了「保甲制」來斷絕共產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極為野蠻殘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八路軍、新四軍面對日軍掃盪的壓力下,全軍實行戰略轉移,化整為零保留實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反「掃盪」斗爭,如著名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12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對日本宣戰,英國也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國民政府隨即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正式對日本宣戰,次日中國國民黨政府正式向德、意、日法西斯宣戰。[11]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美國加入二戰後,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支持中國繼續抗戰。
世界各大國的介入對中國抗戰而言帶來了巨大
駝峰航線
的利益,這也是因為英美出於本身利益考慮而希望中國拖住日本陸軍主力。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協定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令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正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2月7日致電蔣介石的時候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獲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的堅決抗擊所表現出來的頑強,乃是對其它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
香港時間1941年12月8日早上8時,即珍珠港事
香港保衛戰
件後僅數小時,由酒井隆指揮的日本軍隊從深圳向香港發起進攻,香港保衛戰於此開始。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率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同時,日本在國內進一步徵兵動員,將戰場擴大至荷屬婆羅門(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英、荷、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奪取當地產量豐富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並派兵向英國遠東軍進攻,接連攻克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並在暹羅灣發動主力決戰,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擊沉,標志著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已無人能敵。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美國
開羅會議三巨頭
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反攻階段
從1944年1月中國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
豫湘桂會戰
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惡化,兵力不足與物資緊缺到驚人的程度:橡膠、鋼鐵被列為國家資源,禁止向民間出售;華北地區的資源生產遭到當地民兵與八路軍連續不斷的襲擾,絕大多數地區喪失了生產能力。為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必需打通中國沿岸的航線,於是日本於1944年發起了豫湘桂會戰。
日本華北方面軍輕易擊潰湯恩伯在河南省
長衡會戰
的大軍,打通了平漢線之河南至武漢段。之後,華中日軍乘勝追擊,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擊敗薛岳,一路追擊至湖南南部重鎮衡陽。方先覺率部頑強抵抗47天,最終城破。華中日軍與華南日軍又聯手發起桂柳戰役,一路佔領廣西,打通湘桂鐵路,最後打到貴州獨山,震動重慶;另一路則從衡陽南下與廣州北上的日軍打通粵漢鐵路。全國輿論嘩然,各界痛斥。
日軍最終控制了華南交通動脈粵
滇西緬北戰役
漢鐵路,將「大陸交通線」完全打通。這場戰爭盡管達到了日軍的作戰的企圖。可是,日本人無力去維護「大陸交通線」的暢通,並且分散了日軍的兵力,為中國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豫湘桂潰敗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發動了滇西緬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沖、龍陵,收復西南失地。成為了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
日本戰敗
1945年2月4日~1945年2月11日,英、美、蘇三國首腦(三巨頭)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簽訂《雅爾塔協定》,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內,蘇聯應對日宣戰。中國沒有被邀請參加。由於美英是以犧牲中國的主權(如承認外蒙古獨立),來換取蘇聯對日出兵的條件,也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1945年2月以後,雖然日本軍閥在豫湘
雅爾塔協定
桂會戰後已基本上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是由於經常受到來自於內地的美國空軍的攻擊,加之太平洋戰場已日益吃緊,盟軍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於是為了消滅美軍在中國的飛機場以維持大陸交通線的通暢並早日結束中日戰爭,以集中全力於本土防衛,1945年3月起日軍先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和湘西會戰。在湖南,日軍以空軍基地芷江為目標,於4月向湖南西部發動攻擊,但是在中國軍隊抵抗之下,日軍遭受大挫敗而退回原陣地。之後國民革命軍乘勝追擊,向廣西地區發動反攻,於5月27日收復南寧,8月收復廣西全境。此外,國民革命軍原本預定於8月收復廣州以打通中國對外運輸要道,因為日本投降而未實行。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
八月風暴行動
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由於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試驗成功,前任總統羅斯福已於4月12日病逝,新任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的參戰並不抱太大興趣,所以未邀請蘇聯協商或署名,造成蘇聯頗為不滿。1945年8月6日,為了避免採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在先蘇聯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塔協定》,在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於1945年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兵力僅有70萬人部署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蘇聯紅軍投入到遠東戰場則多達150萬人,雙方的裝備也相差懸殊,蘇聯紅軍橫掃日本關東軍。
在此時,中國內部開
日本向中國投降儀式
始有人感覺到抗日戰爭終結之日即將到來。毛澤東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大反攻階段。國民黨方面在美軍空運、海運幫助下,迅速佔領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產黨軍隊則接收經營許久的中小城市、鄉村地區,並收復了張家口,而且八路軍、新四軍因為長期敵後抗戰的緣故,控制了大量鐵路干線,增加了遠在西南方面對敵正方的國民黨軍隊接收日佔領區的難度,為日後解放戰爭埋下了伏筆。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
日本向中國戰區投降圖
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發表聲明指出:「日本天皇1945年8月15日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並未向武裝部隊發布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而且日本軍閥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實際投降……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此段時間,由於日軍的敢死隊出動,導致蘇聯傷亡頗為慘重。戰事直到1945年8月23日蘇軍佔領旅順港口才真正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
❼ 抗日英雄人物事跡
抗日戰爭英雄有哪些
懸賞分:10
|
提問時間:2007-12-9
10:31
|
提問者:chenmmm
推薦答案
收復察哈爾的將軍——方振武
·
中國人民的朋友——約瑟夫·史迪威
·
戰功顯赫的開國上將——楊得志
·
捨身救國的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
·
美洲洪門愛國老人——司徒美堂
·
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
·
屢建功勛敵膽寒——張雲逸
·
抗日名將「鐵軍將才」——朱程
·
一生獻給中國衛生事業——馬海德
·
戰斗在大後方的抗日將軍——肖勁光
·
為中國抗戰而犧牲的蘇聯勇士——庫里申科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血灑贛榆留英名——符竹庭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馬耀南:從愛國學生到八路軍優秀指揮員
·
血染抗日戰場的虎將——葉成煥
·
用犧牲精神喚起民眾的抗日將領——李兆麟
·
聲震昆侖關的抗日將軍
杜聿明
·
民族英雄
黨的戰士--馬本齋
·
為抗日青春何所惜的張宗蘭
·
傳奇式的抗日英雄——包森
·
抗日英雄
民族英雄——趙登禹
·
為抗日而死的共產黨員--吉鴻昌
·
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
為理想奮斗終生的抗日將領——續范亭
·
刀劈日本憲兵的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
·
淞滬抗戰總指揮——蔣光鼐
·
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愛國將軍——馬佔山
·
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抗聯十二烈士
·
捍衛邊疆的抗日愛國將領——傅作義
·
永垂史冊的愛國將領——張學良
楊虎城
·
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
·
獻身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事業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
·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❽ 關於1945年日本投降的問題。
我也來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關於美國扔原子彈,時間分別是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我們知道,日本宣布投降是在8月15日,也就是兩顆原子彈爆炸後的一周左右。前面很多人的回答都說得比較詳細了,但是要說明的是,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了,已經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這個時候的戰場應該分成兩部分:
一、日本本土及臨海。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已經節節敗退,美國在1945年6月21日,美軍攻陷沖繩。美軍勝了,但打了80天,損失48000人。日本出動2400架「神風」自殺飛機,擊沉美國軍艦26艘,傷164艘,受到重創的軍艦甚至包括美國王牌航空母艦企業號。這個時候在日本及其附近海域的戰爭已經是把日本逼入絕境,但是日本還在頑強抵抗,但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二、大陸戰場。由於1944年底開始,由於中國抗日力量的壯大以及日本太平洋戰場的進一步失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就已經開始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這個階段,中國軍隊從日本手中收復了不少城市,但是還不至於能迅速取得勝利,因為其王牌主力、最精英的部隊——關東軍依然保存實力盤踞東北,這個就成為了日本繼續與中國抗衡的最大後盾,日本與中國軍隊依然膠著。
1945年5月,前蘇聯紅軍攻佔德國柏林,歐洲戰場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開始集中兵力攻打日本。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9日凌晨,蘇軍突然從三個方向同時向日軍發起了強大的突擊行動。拂曉,蘇軍幾乎在所有方向上跨過了國界,強渡了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分別從後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在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上展開了強有力的攻擊。9日,毛澤東主席也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配合蘇軍的進攻行動。這是中國全面的戰略反攻。關東軍在幾天內大勢已去,但是,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後,關東軍依然負隅頑抗,直至8月19日被迫投降。
結合上面的進行分析: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日本在大陸戰場依然與中國軍隊膠著,已經開始處於下風,但還不至於短期內敗退;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日本依然負隅頑抗;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蘇聯軍隊兩天內基本摧毀關東軍大勢,日本在中國戰場全面潰敗,8月15日宣布投降。
所以,第一個問題:可以說,美國的原子彈並沒有直接導致了日本的投降,關東軍的存在是其垂死抵抗的後盾,在對中國軍隊的戰略反攻進行相應的防禦,雙方依然膠著。
第二個問題:雖然美國的原子彈並沒有直接導致了日本的投降,但是關東軍在蘇聯進攻下僅僅兩天就大勢已去,雖然依然負隅頑抗,但日本國內已經看不到任何勝利希望。所以,可以說,兩顆原子彈直接摧毀了日本政府以及國民的心理防線,起到了威懾作用,它最大的威脅應該視為心理威懾。就在原子彈的威懾配合下,中蘇聯手在中國戰場對日反攻,美國在日本本土及其附近威脅其國家安全,這些綜合的因素導致了日本國內的反戰浪潮進一步高漲,日本軍國政府也已經看不到希望,終而投降。
❾ 中國哪個元帥打仗最厲害啊..................。。
劉伯承元帥肯定最厲害,百戰百勝,最具指揮藝術的,唯一一個連續在兩大軍事強國蘇聯德國留學並且名列前茅的元帥,在討伐袁世凱的時候就是軍神,以少打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自己創造了很多戰法,其次徐向前,五位大將,三十幾位上將,後來的兩任國家領導人,都是徐向前元帥帶出來的,響堂鋪戰斗知道吧?當時中國武器不好,死五個戰士才能乾死一個日本兵,平型關是以多打少,響堂鋪可是以少打多,而且死的人也比日本人少,這是整個抗日戰爭里極其罕見的,還有解放戰爭兩萬打八萬,照樣穩贏,有一句話叫,順境打仗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絕境看徐向前,可想而知,第三彭德懷元帥,抗美援朝,百團大戰,不用多說了吧,彭總打仗剛猛頑強,但粗中有細,也是以少打多的名將,橫刀立馬的元帥,抗美援朝與聯合國軍傷亡比例為1.3比1,可見其能力。第四林帥,解放戰爭一戰封神,打敗薛岳,陳誠,胡璉,橫掃廖耀湘,與白崇禧打得有來有回,僅被陳明仁與孫立人打敗過,公認的戰神,林帥不打無把握之仗,而且大多是與對方人數差距不大,所以較前幾位還是略有不及的,前四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