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首八峒

湘西首八峒

發布時間: 2021-03-10 14:19:57

1. 中國十大鬼村有哪些

1. 封門村
圖為河南省焦作沁陽市郊外的封門村,原是一個小型的村莊,後來自然因素的影響人們陸續搬出,直至村莊空無一人,成為無人村,後來成為一些旅遊冒險者的探險之地,傳出各種莫須有的靈異事件而聞名。
2. 天井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圖為河南西部的陝縣廟上村,村民們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著平靜的「地下生活」。
3. 郭亮村
1972年為讓鄉親們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手力,歷時五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全長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
郭亮村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窯鄉,依山勢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勢險絕,景色優美,以奇絕水景和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於世,又被譽為「太行明珠」。
4. 八卦村
諸葛村,又名八卦村。位於蘭溪市西部18公里處。諸葛八卦村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國內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
5. 中洞苗寨
中洞苗寨位於貴州省紫雲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離紫雲縣城約30公里,距貴陽161公里。中洞苗寨被冠以「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的名號,這個100多米 寬、200多米深的洞穴里,如今住著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18戶人家,如今寨內的人並不多,年青人多是出去打工,孩子們在外住校,所以顯得冷清, 他們的祖輩當年為躲避戰亂而遷到山裡之後定居洞中。
6. 南京鼓樓區石頭城
石頭城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是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遺址位於現清涼山一帶,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
7.菊徑村
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古坦鄉,有個村莊叫菊徑村,被稱為中國最圓的村莊,當地人稱「臉盆村」。菊徑村是個典型的山環水繞型村莊,一條小溪圓圓地環繞整個小村,小溪與公路的連接是一座座小木橋,村子另一面靠山。
8.化石村
在大山深深的褶皺里,隱藏著一個奇特的小村莊 「老旭甸」。因這個小山村的房屋、院牆,甚至豬圈、灶台等都由遠古植物的遺骸壘就,又被人稱作「化石村」。
穿梭其中,斑駁石牆上不僅能看見樹葉、樹枝,甚至能發現蚌殼、螺殼等動植物的化石。據考證,這些化石距今已有3.75億年歷史。
9. 雲南寶山石頭城
在這個繁雜的世界上,或許還有一個個為數不多的與外界不一樣的地方。圖為雲南寶山石頭城,百餘戶納西人家聚居在一塊獨立的蘑菇狀岩石上,三面均是懸崖絕壁,猿猴也難攀爬上來。整個石頭城唯有南面一道天生石門可出入,關上城門就成了萬無一失的安全島。
10.首八峒村
首八峒村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碗米坡鎮,酉水河北岸黔山下,是土家族的發祥地。
首八峒村村地處「酉水百里畫廊」中心位置,沿河兩岸風光秀麗,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2. 湖南最宜居的3座城市,不是長沙也不是岳陽,哪三座城市呢

隨著城市的規模不斷地擴大,城市的人口也是不斷的增多,與之對應的就是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經濟層面,有的是環境方面,也有的是交通層面。不管怎麼說,城市的發展總是想讓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湖南我們知道,其綜合實力上面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省會長沙,如今經濟增幅或者是體量都比較喜人,但如果說到宜居的話,長沙就很難稱最了。宜居城市的衡量標准有很多,下面來看看你的家鄉有沒有上榜吧。

你認為湖南哪座城市最宜居呢?歡迎留言討論!

3. 我有個朋友是湖南保靖士家族的,請問保靖有多大啊,交通便利嗎

保靖縣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內..全縣面積1760平方公里,縣城遷陵鎮建成區8.6平方公里.距州府97公里,距張家界市142公里.國道209穿縣而過.交通不算便利.但保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奇秀。境內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母親河,僅縣城遷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漢代四方城遺址、摩天石刻「天開文運」、江口紅石林、陡灘民族風情、碗米坡生態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廟、魏家寨西漢古城、里耶秦簡等60餘處景點。呂洞山、小寨溝、苗家邊牆等其它景點也千姿百態、各展風騷。

4. 湘西土司王的歷史

湘西土司王有兩種傳說:

在前一種傳說中,土司王身懷絕技,為民除害,然後由皇帝或楚內王下詔敕封容為土司王並世代承襲。在後一種傳說中,土司王是一個流氓無賴,傳說是白蛇精投胎,為害一方,動輒濫發淫威,如每年正月要燒一次城,每兩天要殺一個人祭神等,百姓奈他不何,又恨又怕。

總之,他是土司中最無道的代表者。傳說土家族中不同姓氏的人結婚時,白鼻子土司還要行使「初夜權」,即新娘子要讓他先睡三天,民間便有諺雲:「白鼻子土司——無道」。

(4)湘西首八峒擴展閱讀:

土司制度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管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湘西土司制度始於五代,發展於宋,完備於元、明(由 褐糜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終止於清,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 元、明、清各代,時達八百餘年。歷代封建王朝,給溪州彭氏土司集團及所屬州、洞,分別給予刺史、宣慰使、宣撫 使、土知州、土巡檢等大小不同的土官官職。

5. 湘西保靖縣旅遊景點

保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奇秀。境內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母親河,僅縣城遷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漢代四方城遺址、摩天石刻「天開文運」、江口紅石林、陡灘民族風情、碗米坡生態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廟、魏家寨西漢古城、里耶秦簡等60餘處景點。呂洞山、小寨溝、苗家邊牆等其它景點也千姿百態、各展風騷。
保靖縣自古為土家族、苗族繁衍生息之地,文化積淀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如:三萬年前的東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漢代遷陵縣城(四方城)遺址:戰國糧窖和湘西僅有的漢代青銅冶煉場;春秋戰國古墓群:唐代的酉水岩墓葬;明代史稱「東南戰功第一」的土司彭藎臣營造抗倭戰艦艨艟的遺址;酉水摩崖石刻之最「天開文運」;土家族調年節、擺手舞、茅谷斯、哭嫁歌、打溜子、唱山歌以及苗族趕秋、四月八、挑蔥會、武術、猴兒鼓、唱苗歌、趕邊邊場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等。
保靖縣旅遊資源以酉溪園風景區和黔山土家民俗景區、呂洞山風景區、小寨溝景區為主。
酉溪園風景區
酉水,古酉溪。《水經注》說:「洞庭西一帶,四面多山,山下有五溪分流。謂雄溪、酉溪、滿溪、沅溪、辰溪」。酉溪為五溪中長闊之首,具百節名灘,在歷史上富有盛名。酉水為三源匯流。主源出湖北省宣恩,鶴峰間。西南流至湖北來鳳縣,稱白水河。入湖南省龍山縣,合果利河,復折湖北來鳳縣漫水,伏入卯洞,出西福司,入重慶市酉陽縣境,稱北河。折轉東流,與重慶市秀山縣出中源水東北流來,匯於「兩江口」,入湖南省龍山縣、保靖縣境始稱酉水。途中受龍山縣洗車河水。南源出貴州省松桃縣西,東流達重慶秀山縣境,入湖南花垣、保靖縣,曲折趨保靖縣西8公里處「江口」匯入主源。又流經保靖縣城北、永順縣芙蓉鎮(王村),古丈縣羅依溪口,折轉東南流,注入沅水。酉水主源流程600公里,其中保靖站81.3公里,多年平流量453.6立方米/秒。
酉溪園風景區。以遷陵為中心,上至碗米坡大壩,下至梅花鄉他沙村,全長約40公里。景區內主要景點有:遷陵古城遺址又名四方城,位於保靖縣城東約3千米的龍溪鄉要壩村酉水河邊。漢高祖五年(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在此正式置縣,始稱遷陵縣,隸屬武陵郡。後來,歷代雖不斷更名,其治所仍未動。直至五代取消遷陵縣,此地是近600年的縣城治所。
近年,在此遺址內搶救性發掘了幾十座戰國、漢、唐墓葬,出土青銅、陶瓷器物數百件,其中,國家級文物多達數十件。古城中心至今尚未發掘,是州內的「史海迷宮」。湘西州唯一的青銅冶煉場就是1993年在此遺址內發現的。
酉溪森林公園
距縣城中心僅一公里,公園佔地1030畝。三面環水,一面倚山,由南向北走向。島上丘陵起伏,林木蔥郁,島鳴上下景色宜人。西側絕壁上有人工鑿就的岩墓葬穴三眼,有人工鑿就的石洞中「帝母廟」遺址。西面調年坡腰,有毛澤東國文業師袁吉六先生的墓塔。墓塔正中嵌的大理石碑上刻有毛澤東親筆題書《袁吉六先生之墓》七個金光大字。背面刻有1965年章士釗、郭沫若先生對袁學識的對聯評價。章:「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斯人教天下英才」。半島之東瀕臨酉水南去北還的九十度拐彎之岸,凸起一丘,似扭頭回看遷陵古鎮,名「望鄉台」與此相崎的對岸是絢麗多姿的「石樓洞」和挺拔高聳的「孝子岩」。半島中心有一較高的坡,名「將軍山」。曾是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將軍彭藎臣設練兵閑暇時,在此坡上與官兵談心和散步的去處。
華峰山
位於酉水北岸保靖縣城東側,與天堂坡東西相望。東眺居高臨下的故遷陵縣遺址「四方城」,它是酉溪森林公園半島的倚山,海拔約701米。涵蓋龍溪鄉土毖村、麻陽洞、自生橋、五子岩,西側山腰間有一巨石撐雲似掌,名「華峰仙掌」。
酉水岩墓葬群
酉水河,人稱湘西的母親河。臨河的懸崖絕壁上有土著先民的岩墓葬二十餘處。有的為天然溶洞,有的為人工開鑿;有的見方兩米多,有的小得難以容身,有的內壁裝飾花紋,有的粗糙簡陋。其數量之多,規模之異,實為罕見。

6. 湖南省,保靖縣是屬於哪個市

保靖縣,隸屬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雲貴高原東側,武陵山脈中段,湖南省西北部,與吉首市、花垣縣、永順縣、古丈縣、龍山縣、重慶市秀山縣接壤。

保靖縣總人口31萬人,世居主體民族有土家族和苗族72399人;轄遷陵、復興、普戎、毛溝、野竹坪、清水坪、比耳、水田河、碗米坡、葫蘆10個鎮和大妥、陽朝、塗乍、水銀、清水、夯沙6個鄉,總面積1760.65平方公里。

(6)湘西首八峒擴展閱讀:

保靖縣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保靖縣境內重山疊峰,嶺谷相間,地貌類型齊全,山、丘、崗、坪交錯分布,屬以中山、中低山為主的山地地貌,顯現出西北和東南高、中間低的「馬鞍形」地貌輪廓。縣境西北有川河界、白雲山、香火山、靈角山四大山脈綿延,其間,海拔900米以上山峰達331座,白雲山主峰白雲寺海拔1320.5米,為保靖縣群峰之首。

2、氣候

復雜的地象性狀使保靖境內氣候因地帶不同而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地勢高差懸殊的中山地帶,呈現出地跨三帶的主體氣候特徵,「山下開桃花,山上飄雪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勢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6℃,無霜期縮短5天,不同高度的季節也就有了差異。

3、水文

保靖縣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20~1620毫米之間,在省、州內屬偏多的縣份之一,但時空分布不均。4~6月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40%以上,7~9月則乾旱少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靖縣

7. 保靖縣的旅遊名勝

保靖境內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母親河,僅縣城遷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漢代四方城遺址、摩天石刻「天開文運」、江口紅石林、陡灘民族風情、碗米坡生態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廟、魏家寨西漢古城、里耶秦簡等60餘處景點。呂洞山、小寨溝、苗家邊牆等其它景點也千姿百態。
保靖縣自古為土家族、苗族繁衍生息之地,文化積淀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如:三萬年前的東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漢代遷陵縣城(四方城)遺址:戰國糧窖和湘西僅有的漢代青銅冶煉場;春秋戰國古墓群:唐代的酉水岩墓葬;明代史稱「東南戰功第一」的土司彭藎臣營造抗倭戰艦艨艟的遺址;酉水摩崖石刻之最「天開文運」;土家族調年節、擺手舞、茅谷斯、哭嫁歌、打溜子、唱山歌以及苗族趕秋、四月八、挑蔥會、武術、猴兒鼓、唱苗歌、趕邊邊場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等。
保靖縣旅遊資源以酉溪園風景區和黔山土家民俗景區、呂洞山風景區、小寨溝景區為主。 保靖黃金茶源於距今400多年古老、特異、珍稀的地方野生茶樹品種資源。至2011年底,保靖縣黃金茶茶園總面積已達3.6萬畝,可開采面積1.1萬畝,范圍覆蓋48個行政村5500多戶3.25萬人,超過100畝的種植大戶有80餘家,2011年全縣實現黃金茶總產值8500萬元。同時,保靖注冊了「保靖黃金茶」國家地理證明商標。

8. 吉首最好吃的是什麼特產

湘西的地域文化神秘如山嵐,使武陵山脈起伏連綿的山峰隱約於古老的巫儺中。論及湘西飲食文化這一文化印象,就恰如秋天山寨木樓檐前懸掛的一串串紅辣椒,它火樣的鮮艷是那麼醒目,深深誘惑起人們對湘西飲食大快朵頤的慾望。

走進湘西,無論在吉首,邊城鳳凰,還是秦漢古城王村,賓館飯店中的菜餚無不讓人感受到湘西飲食文化中主要的內核,那就是湘西的正宗味道「酸辣」。

任何一種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無不與其淵遠的歷史相承襲。湘西的飲食文化可以說始終飽含著酸與辣的滋味,並形成湘西飲食特有的風味。

品味著湘西酸辣的美食,刺激的不僅只是人們的胃,還有著心中受到刺激而放飛的遐思。

湘西飲食文化中的「酸辣」二字,其實飽含著這一方熱土上千百年來,湘西人民歷經的充滿辛酸的歷史,又掘發出湘西人民火辣辣的性格。

湘西是一方神秘的山水,然而闡述湘西神秘之一的飲食文化中的「酸辣」時,那種濃重的酸辣亦如歷史一樣凝重。

湘西人喜愛吃酸吃辣的飲食習慣並不是一年半載內形成的,而是具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走進湘西的山水,走進那厚厚兩卷本的湘西州志中,就會感悟到湘西飲食中的「酸辣」是怎樣製作烹飪成這方土地特色風味的菜餚的。

歷史在神話中起源,這就使得我們眺望遠古的歷史時,總充滿神秘,對那些猙獰著面孔,搖曳著魚尾龍須的先祖滿眼的敬畏。閱讀所有關於南方、關於荊楚、關於濮越、關於五溪蠻、……的遷徙歷史,是戰爭迫使著他們,也就是我們的先祖從江漢一步一步地沿著山間的溪水,向雪峰山脈與武陵山脈的山谷夾逢往西遷徙,然後在山高水急林密道險的湘西尋找到棲宿繁衍的新家園。在現在湘西所有關於民俗的專集,甚至介紹地方風情的旅遊小冊子中均可聽到這種用文字述說的神話般而又挺真實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長途的遷徙,湘西貧瘠的土地,水禍旱災的無常變幻,官兵的圍剿與匪亂,註定著湘西的飲食定位在「酸辣」上,因為只有「酸辣」才能使食物得以不變質的貯存,成為災亂時的救命糧。

了解湘西飲食文化,並非只注重官家編撰的正史,也許那些散落流傳在民間的傳說正是研究湘西飲食文化的最真實、最可貴的原始材料。

湘西人為何喜好「酸辣」的滋味,有個苗族民間故事是這樣道出緣由:歷代湘西因不產鹽,而飽受缺鹽之苦,所以湘西人素有鋌而走險販私鹽的商幫,「苗不出疆,漢不入峒」的禁律封鎖住苗漢間的商貿往來。缺鹽除吃飯不香外,更造成全身乏力。湘西的飲食的「酸味」,最初是由一位叫吳月秀的苗家女「泡製」而成。吳月秀見寨子里鄉親不願吃無鹽的菜,便用米湯泡菜葉在缽中。幾天後,土缽中飄出陣陣酸酸的清香。從此,鄉親們因吳月秀制出來的「酸湯」而食慾大增,渾身有勁了。

傳說是美麗的,然而這個傳說卻浸透著湘西人民的酸苦,湘西飲食文化中的「酸」,原是封建統治者的民族壓迫政策下的產物。

放飛思緒,遙想當年某次兵亂,在某座山寨山民因勢單力薄,只得棄寨而遁入茂密的山林。待兵亂平息,人們回到山寨,所有的食物均被劫,而某隻土罐或瓦罐密封著的魚肉因擱置不易被人發覺的山洞或寨子里的旮旯而開壇後其味仍鮮,不過有些酸味,但正因那種酸味才使食物得以保鮮。於是,一種湘西特有的貯存保鮮的製作得以產生並在湘西的苗寨土著居民家流傳。。。。。。

收斂住思緒自由翱翔的翅膀,冷靜細想湘西這種飲食習俗的「酸辣」味形成,經歷多少歲月,它流存今日又給人們多少酸辣的刺激。

9. 誰知道湘西土司王的歷史,和白夫人

希望下面資料對你有用:
在討論苗疆土司與苗族的關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苗疆土司」和「苗族土司」。簡言之,凡苗族聚居區的土司均為「苗疆土司」,在這些土司中,由苗族充任的土司稱為「苗族土司」。苗疆土司的外延,與苗疆的地域相重合;本文所說的苗疆,即苗族東部方言區,也就是史籍所稱的紅苗生息地。這塊苗疆的地域如何?請看諸種史籍皆相同的記載:「紅苗原出銅仁府,其族甚繁。東至辰州界,西至四川平頭、平茶、酉陽土司、北至保靖,南至麻陽、東南至五寨司、經線三百里,緯線一百二十里,周千一百二十里,皆其族所居之所。」

按現在的地圖計算,這塊苗族聚居區的經線為360華里,緯線240華里,周圍1200華里,面積21600平方公里,內含銅仁、松桃、秀山、酉陽、沅陵、瀘溪、吉首、古丈、花垣、保靖、鳳凰、麻陽等12個縣市。除此之外,永順、龍山、桑 植、大庸、以及鄂西邊緣縣份,尚有紅苗寨落。

這塊在歷史上定格的苗疆,其地域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明朝開國之後就著力於對苗族的鎮撫,但37年後酉陽的生苗才開始歸附。《明史》記載:「永樂三年(1405年),指揮丁能、杜福撫諭亞堅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戶,各遣子入朝,命隸酉陽宣撫司。」到了光緒八年(1882年),官方鐫刻的《移建安化縣碑記》仍稱「黔之東銅思所屬有梵凈山,高聳數千仞,綿延數百里,向為苗人所居。」

在這塊土地上,統轄苗眾的中小土司多由苗人充當,而擔承治理責任的大土司,則多由漢人擔任。民國二十年(1931年)編撰的《沅陵縣志》,依舊沿引史籍的記載來陳述這種史實。該志有曰:「蠻部(指苗族)各有酋長,其酋皆各相雄長,不能統一。漢人之才智狡者,往往因而利用之,結合諸酋,使之承奉其號令。溪州之氏,蓋漢人而為群蠻之所推尊者也。」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對這種史實有了新的說法。潘光旦教授在他的洋洋十餘萬言的專題報告中講:「『土司』不是一般的土官,而是『土家人』所擔任的『土官』」改變了土司的內涵以後,對於它的構成成分,潘說:「元代以來,湘西的土司是一般的、十有八九的,由『土家人』充當的」。盡管還有點閃爍其詞,可他最後還是勇敢地過渡到預定的結論上,那就是:「元、明、清三代實行所謂『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為止,大小『土司』幾乎全部由『土家』人承當,對當地的苗族,代表中原統治者經常『約束』,隨時鎮壓。」

歷史果真如此嗎?

歷史上,漢族大土司對苗族沒有起到「約束」和鎮壓作用。那位創導修築長城來防禦苗族的蔡復一,在公文中曾經強調過這種事實。

蔡氏字敬夫,福建同安人,萬曆進士,幾次升遷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撫貴州,後總督貴州、雲南、湖北軍務。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蔡任湖廣參政,分守湖北,帶管辰沅兵備道,駐節沅州(今芷江縣)。他在《邊防條又議》「責擔承」那段中寫道:「永順(土司)約束鎮苗,保靖(土司)約束竿苗,每歲俱有擔承認結到部,苗哨原設有撫苗防守舍巴頭目,月食稟糧……今則擔承毫無實效,認結只屬虛文。就中草苗猖獗尤甚,歷數冬春二季入犯,十(之)三鎮苗,而十(之)七竿苗也。」不僅「受國恩世有爵土的」永順、保靖兩宣慰司奈何不得鎮竿生苗,就連專事屯戍的營哨兵也如同虛設。明代官員馬協在同類的公文中寫道:「(哨官)不為自強之計,甘為媚苗之術。」「……真所謂畏苗如虎,自視如鼠也。」

這種情況到了清朝依然沒有甚麼改變。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湖廣總督郭(左王右秀)在反映苗疆情勢與防務的奏章中寫道:「歷任督撫提鎮諸臣,止議永順、保靖二土司分寨撫管,土司相距頗遙,且兵未經制,止可偶供徵用,未便其永遠撫管。」十年後,湖南巡撫趙申喬在《題六里苗民歸鎮溪所乾州同知撫管疏》中指出,土司的擔承「毫無實濟」。該疏曰:「鎮竿有鎮苗、竿苗之分,鎮苗向系鎮溪所管撫,竿苗即紅苗,向系竿子坪長官司撫管。前明以鎮苗令永順司擔承,竿苗令保靖司擔承,苗乃叛服無常,二土司有擔承之名,毫無實濟」。就是這道奏疏,取消了永保兩土司擔承「約束」苗族的虛名,改土歸流。

為何漢族土司無法約束苗民?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苗族的社會結構與其他民族不同。苗族是個崇尚自由、強調自我意識的民族,它的尊卑全由實力的強弱來決定,無精神方面的因素,所以其社會管理框架屬多系統的不穩定型結構,由於不是穩固的寶塔形模式,使異族統治者無法提綱摯領。關於這點,史籍中有許多記載。明代曾任貴州巡撫的郭子章在《黔記·諸夷》中寫道:「諸苗夷有囤峒而無城廓,有頭目而無君長。」清代鳳凰敬修書院山長孫均銓在《苗蠻辨》中寫道:「蠻猶有上下之分,苗則無所統紀。」關於苗族社會的特點,《永綏廳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述:「生苗各分寨落……有部落無酋長,其俗不以人命為重,寨中有父子兄弟數人數十人,強梁健斗或能見官講客話者,則寨中畏之,共推為寨長;如寨中再有一人一戶,則又各自為黨。或一寨一長或一寨數長,皆以盛衰強弱迭更易,不如他部之有酋長世受統轄也。」

二是苗族的生存環境,外族難以適應。漵浦人嚴如煜,嘉慶元年(1796年)征舉孝廉方正,廷試第一,以知縣試用陝西,後隨軍到湘西鎮壓苗民起義,著有《苗防備覽》、《苗疆風俗考》等多種關於苗族的文獻。他在《總論苗境事宜務為築堡議》中寫道:「……又溪澗之水,夫馬既多,腥穢不可入口。其泉水稍清洌者,俱為岩漿,極寒,敗人脾胃,兵役飲之,水土不服,多生瘧痢二疾,或癆黃腫,四肢無力,地勢使之然也。」

三是苗人的戰術鬥技,精於他族,難以制服。對此,嚴如煜在他那篇《議》中寫道:「他省近邊夷人,以弓弩為武器,易為遮御。苗人本寨好打冤家。苗人五六歲即習鳥槍,種山趕場,寸步不離。」嚴氏還說苗地向產土磺、洞硝,苗人配製火葯的技術「精於內地」,「放火器非諸夷所能及。」關於苗人的戰術,嚴氏寫道:「我軍施放火炮,彼則挖坎伏避;即不能避,而三五分隊,中斃者亦少。」為讓官軍高度重視苗人的戰術,《苗防雜識》在印證了嚴氏的記述後寫道:「(苗)遇敵必先擇土坎岩窠,伏身暗中,放槍後,即從莽草中退十餘步潛避他所,以防反擊。」它的結論是「苗人火槍最難提防。」

嚴如煜在《議》中還寫道:「苗人所居之險,猱崖猿壁,非人跡所能到。外間勁旗,扳援一峻坡,已喘息不能行動,安能與之追躡?」而苗人在這種險竣的山地又表現如何呢?請看《乾州廳志》的記載:「而苗人走崖谷往來如猱,或明東暗西,堤防少疏,一營有事,數營震動矣。」

古代苗族社會的各種條件決定,大土司以下的中小土司大部分得由苗族來充任,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對苗族起到一定的統轄和約束作用。至於「大小『土司』幾乎全部由『土家』人承當」的說法,只是潘光旦教授個人的認定,並非歷史的真象。但是,這種說法卻被少數學者當成科學論斷,將人導入誤區。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主要是「五姓真苗說」的影響,以及圖解民族壓迫的結果。

「五姓真苗說」人為地縮小了苗族的范疇,使我們把一些苗族土司作為異族。此說先見於孫均銓的《苗蠻辨》,其中有曰:「其時蠻中大姓則有彭氏、舒氏、向氏、冉氏、田氏,各有分土,中環五種土酋,有石、隴、吳、麻等姓,今苗姓有此,疑即是苗。」到了嘉慶年間,嚴如煜在《平苗議》中寫道:「統計三種苗,惟吳、龍、石、麻、廖五姓為真苗,其歐陽、彭、洪等姓乃外民入贅,習其俗久遂成族類。」這就把五種土酋為苗的說法深化為「五姓為真苗」,即五姓真苗說。此說被後人承襲,謬誤留傳後世。其實苗族自己就有削、沒(羋)、邊(卞)、管、卡、來(萊)、刊等七大苗姓,他們使用的漢姓不計其數,若按多少來決定大小的話,那彭、向、田也是苗族中的大姓。關於這些情況,筆者曾在《紅苗姓氏與風俗》中作了比較詳細和闡述(見《吉首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按照現代的觀點,為了體現民族壓迫,苗疆土司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分子,把它們都視為異族是不會引起非議的。也就是說,至少苗族學者不會去關注這種界定是否客觀。另一方面,由於「土司」與「土家」早先就被潘光旦混為一談,於是那種界定又容易被人渲染,這樣,就弄得苗疆土司中似乎不存在苗族土司了。

為了矯正視聽,我們還是來正視一下史實。先談幾個沒有爭議之處的苗族土司。

吳畢朗,明宣德年間為竿子坪長官司土司,宣德五年(1430年)率苗眾造反。

廖彪,明永樂三年(1405年)為竿子坪長官司土司,曾與其他苗族土司一起遣子入朝進貢。

楊二,明洪武初年的「盧溪苗長」。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盧溪縣的轄區很寬,包括如今的瀘溪、花垣、吉首三縣市,以及古丈、鳳凰的部分地區,那時,朝廷企圖對該縣的苗民實施籍戶口、派賦稅的統治措施,引起苗民的反抗。為了平息苗疆的騷亂,「盧溪縣主簿孫應龍入峒招渝,領苗長楊二赴奏,准輕賦,始割上五都蠻民分為十里,置鎮溪軍民千戶所,隸辰州衛。」關於此事,《明史》、《湖南通志》,以及湘西的多種地方史志均有記載。楊二進京面聖的結果是:要苗民繳納的一萬一千石糧食減去一萬石,對盧溪苗民分而治之,割124寨為十里,為清康熙年間永綏廳(上六里今花垣縣)、乾州廳(下四里,今吉首市)的問世鑄定雛形。鎮撫十里苗民的鎮溪軍民千戶所建置後,楊二和其他「苗之渠首」被任命為百夫長,以約束苗民。

至於田姓土司中是否有苗族土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關於首任田姓土司田儒銘的族屬,筆者在《紅苗姓氏與風俗》中已舉證說明他是苗族,此處不再重復。為證實那種說明並非妄斷,下面以《湖南通志》和乾州、鳳凰、芷江三廳縣的志書記載,再鋪陳兩位田姓土司的情況,從中亦可見苗族土司的特徵——叛服無常。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指揮邵鑒誣謅竿子坪烏牌寨(屬今鳳凰縣)苗人隴老恰、隴黨叟,稱其替川黔叛苗窩臟。於是鎮竿守備陳表令土司田興爵誘出二苗,解辰沅備道府衙(今芷江)監候。十八年(1539年),隴母叟因其父隴老恰屈死獄中,遂率苗眾造反,守備陳表被彈劾離職。第二年,雅酉寨(屬今花垣縣)苗頭隴求兒,乘勢邀集川黔苗眾造反。是年,田興爵與鎮溪土指揮田應朝,統領所部土兵,隨大隊軍官到暴木營(鳳凰縣禾庫鎮吉寅村)參予剿撫造反苗民。史籍所稱之「土兵」,實為鳳凰、吉首、花垣三地的苗兵。由於二田的作用,官軍得以利用廖羊保等苗族頭人四處招諭,用「撫」的辦法使戰役盡快結束。這時,田興爵、田應朝是站在朝廷的立場上,發揮土司的職能,以苗剿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田興爵因開罪官府被關押在辰州(今沅陵縣)獄中,後經一些苗人暗中賄賂官吏將其救出,藏於生苗腹地臘爾山。第二年,田興爵便率領苗眾稱兵反叛。田是一條無情無義的色狼,他仗勢到處姦淫婦女,並恩將仇報,虐待營救自己出獄的苗人。這傢伙,有一次到土官隆歹家,因「呼其婦不至」,便把土官為求子而用來祭祖的豬殺了。後來,因為滿足色慾,強奪阿留弟媳,「負以牛,將入山」。這時,土官隆歹率領被虐之苗眾一齊殺來,田見寡不敵眾,「乃挾刀且戰且走」。從田興爵在臘爾山苗寨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這位土司是通苗語、諳苗情的,否則,就不會有「呼其婦不至」的情節,也不敢獨自用牛馱上美婦人入山享樂,尤其是他敢於「且戰且走」,獨自在生苗腹地闖盪。就是到了四五十年代,整連整排荷槍實彈的軍隊,若沒有苗族作向導,也是不敢闖進臘爾山的

就在田興爵狼奔鼠竄的時候,平頭(屬今松桃縣)長官司土官攜帶印信與「所部諸苗逃奔蠟爾」。原因是苗族群眾拖欠賦稅,並在銅仁知府督催繳納時逃亡他鄉,於是知府責成土司償還,土司也只得一走了之。當平頭土司與所率之苗同田興爵相遇後,便聯合稱兵造反,「圍麻陽縣,執知縣,官軍討之不能克」(見《乾州廳志》,上同)。這時,田興爵又完全背叛了朝廷。

就在田興爵稱兵造反時,田應朝仍然在為朝廷效力,在副將都御史萬鏜的統率下,參予剿撫「湖廣蠟爾山蠻叛」(見《明史》)。萬鏜採納了田應朝的計策,軟硬兼施,對苗族首領曉以厲害,誘以利祿,後來如《湖南通志》所載:「鎮溪土司田應朝等,招出(隴)求兒等五十餘人。」餘下苗眾,被官軍各個擊破,苗疆得到短時期的安靜。

站在官方的立場上,各種史料一方面承認田應朝的能量,一方面又說他「狡黠多詐」。確實如此,作為異族,田應朝沒有孝忠皇上的意識,順從只是表面的,那隻是為了謀求切身利益,反叛的本質,一旦時機成熟便會顯現。對於異族土司,他毫無感情可言,暗中製造矛盾,挑唆是非,讓永順、保靖兩土司相互仇殺,自己坐山觀虎鬥,並從中兩面討好,兩面收受賄賂。除此之外,他還暗中勾結和支持田興爵與平頭土司稱兵造反。此次苗叛平息後,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又如法炮製,陰結貴州苗酋龍許保等為亂。田應朝知道自己只是朝廷的一隻貓,如果老鼠不鬧事,貓便會喪失原有的地位。這傢伙「戰則庇賊冒功,撫則反復要重資」(見《乾州廳志》),使平苗之役久而不克,給官府施加壓力。

嘉靖三十年(1551年),龍許保、吳黑苗再次統率湘黔苗民造反,攻陷思州府。掠執知縣李允簡等官員。苗民此次起兵反抗,得到了酉陽冉姓土司的暗中支持。這時,田應朝反叛朝廷,率部合酉陽土司兵在平茶一帶多次阻撓官軍。奉旨征苗的都御史張岳,多次派人召田應朝罷兵來見,田不聽從。後來張岳偵知田之叔田勉,饒勇悍桀,常被應朝恃為後盾,便設計將其捕來亂棍打死。此時田應朝有些畏懼,派人向張岳表示改過自新,張許其以功贖罪,但田又變卦不出山,張岳便削掉他的土指揮職務。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官軍的圍剿下,田應朝感到形勢窘迫難以維持,便到永順宣慰司見張岳表示歸順。張岳先以軍棍仗之以示懲罰,再令其隨同官軍征苗,後來還是把他殺掉,懸首於市,以懲戒其他苗酋。

從有關史料可以看出,由漢族充當的苗疆大土司,對苗族的直接影響力不大他們只負一個「承擔」和「約束」苗民的虛名,只是在朝廷調集官軍鎮壓苗民反抗時,率部隨軍進剿,依靠由苗人充當的中小土司,發揮前鋒作用。由苗人充任的中小土司,能對苗族起到直接作用,而他們又具有時順時叛的兩面性。在順從朝廷協同鎮壓造反苗民時,他們因熟悉地形,了解戰術,通曉語言,總是作打頭陣的尖兵,但是,他們往往都是用獻策招撫苗族首領的辦法來結束戰事。這樣,官軍可盡快撤離,苗族也能保存實力,因此每次戰後的安定都只是短暫的。從總體上看苗疆一直動盪不安,於是土司也就才能亂中取勢,直到改土歸流。苗族土司一旦反叛朝廷,結局都是削職殺頭,所以史籍中出現的中小苗族土司,能世襲其職的不多

10. 矮寨大橋具體位置在哪裡

矮寨大橋位距吉首市區約20公里,跨越矮寨鎮附近的山谷,德夯河流經谷底。於K14+576.30處跨越矮寨鎮(G209 2303公里處)附近的山谷。

2005年12月,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完成矮寨大橋初步設計。2007年10月,矮寨大橋啟動建設。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橋正式通車。

(10)湘西首八峒擴展閱讀

湖南矮寨大橋獲譽「展示中國形象的新品牌」

2017年6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中國交通,好樣的》一文,這樣盛贊包括由湖南路橋集團承建的矮寨大橋在內的數座橋梁。

6月7日,湖南路橋集團承建的矮寨大橋又單獨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譽為「展示中國形象的新品牌」——該日《新聞聯播》「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工程」 欄目播出的「中國橋梁,世界點贊」 中如是報道矮寨大橋:

五年來,全球超過一半的大跨度橋梁都出現在中國,「最長、最高、最大、最快」 這樣的記錄,不斷被寫進世界橋梁史,它們不僅讓 「天塹變成通途」,更讓 「中國橋」 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新品牌。

矮寨大橋在新結構、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技術上的「中國創造」,為「中國橋梁」贏得了「世界點贊」。

矮寨大橋橫跨德夯大峽谷,主跨 1176m,橋面距谷底 355m,是目前世界跨峽谷跨度最大的鋼桁梁懸索橋,在世界首創了「塔-梁分離式」新結構,首創了「軌索滑移法」新工藝及裝備,首次採用岩錨吊索結構,

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新技術的創新、新材料的運用填補了多項世界空白。「軌索滑移法」 被譽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橋梁技術領域具有『中國首創』意義的兩大原始創新性成果之一」,

世界公認是懸索橋施工的 「第4種方法」,該架設新技術為湖南路橋集團榮獲GRAA國際道路成就獎。

中央兩家重量級媒體《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的連續報道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湖南路橋集團承建的矮寨大橋的肯定與褒獎的延續。矮寨大橋在建和建成通車後,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視察,讓我們再次重溫這些時刻:

2011年6月,時任國家政協主席賈慶林視察矮寨大橋;2012年5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矮寨大橋;2013年11月3日,習總書記在視察矮寨大橋時贊譽:「月亮不僅僅是外國的圓,這就是中國的圓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