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最好少一點
陳露,中國第一位世界女單滑冰冠軍[真冰]
讓世界知道中國的滑冰界開始出現強人
李四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鄧亞萍小球(乒乓球)為國家賺來無數榮譽;
Ⅱ 跪求,2015湖南湘西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所屬單位招聘報名時間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2015湖南湘西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所屬單位招聘報名時間版:
1、報權名時間:2015年10月10日9:00—10月12日17:00。
2、報名地點:州文廣新局人事科(吉首市胡麻井廣電大廈5樓)。
3、報名方式:採取現場報名方式,報名時需提供本人身份證、畢業證、戶口本等有效證件原件和一寸免冠照片1張及崗位要求的資格證書等,提交《湖南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報名表》1份(附件2)。報考有工作經歷崗位要求的,需提供工作經歷相關證明,有工作單位的報考人員須提交所在單位同意報考的證明。
4、開考比例:招聘計劃與該崗位報名人數比例不低於1:3。達不到開考比例的,相應核減招聘計劃或取消該崗位。報考崗位被取消的人員,可改報符合條件的其他崗位。
5、資格審查:由州文廣新局人事科負責組織資格審查,提交材料不實或不符合招考崗位條件的,資格審查不合格。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Ⅲ 苗族歷史、文化、習俗
歷史: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
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文化: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
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貴州苗族建築: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此,過去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建築在山區的吊腳樓,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習俗: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
(3)湘西文化報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
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苗族自稱Hmub(諧音:牡)、maob(諧音:毛),有的地區自稱ghab nus(諧音:嘎腦)、ghab Xongb(諧音:仡熊)、deb songb(諧音:帶叟)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Ⅳ 酒鬼酒的歷史文化
有人曾問:湘西在哪裡?湘西在沈從文的書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黃永玉的畫里,在芬芳的酒鬼酒里。沈從文、宋祖英、黃永玉和酒鬼酒是湘西的「四張名片」,湘西出文化名人也出文化名酒。
沈從文的文朴實無華,溫情融融,似星斗包容世界,如燭光淡照人生;宋祖英的歌親和純美,婉轉動情,似苗山明月照,如清泉天上流;黃永玉的畫:自由灑脫,幽默犀利,似萬荷齊狂舞,如曲水之流觴。我們可在沈從文如詩如歌的散文小說里,聞到湘西古鎮邊城、河陲吊樓、擺渡老店的酒香;可從宋祖英《阿公的酒碗》里看到湘西大碗酒里晃動的銀光;可從黃永玉的《打牙祭》、《酒鬼背酒鬼》、《清明酒鬼圖》中讀到湘西人自由灑脫的酒風。好歌、好文、好畫與好酒在湘西的山水間已精妙組合成中華酒林的一曲空前絕唱。
也許我們可從生長於斯並筆耕、歌唱於斯的湘西名人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氣質中找尋到與酒鬼酒一脈相承的文化內涵,文如其人,歌如其人,畫如其人,酒如其人。
酒鬼酒文化個性的表層內涵:源於自然,渾然天成。
借山水胸懷,做驚世美酒。酒鬼酒正如沈從文的文、宋祖英的歌、黃永玉的畫一樣,孜孜地吸吮了湘西的山水靈性,盈盈地承載了湘西的鍾靈毓秀,才落得如此不加雕飾,自然天成。
胸懷自由、追求極至是一種奔放灑脫、積極進取、至善至美、親善包容的人生態度與生命狀態。這不僅是湘西少數民族的人性本質,也正是酒鬼酒文化個性的內涵與精髓。
在湘西,「鬼」 代表著一種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神秘力量,「鬼」訴求著一種自由灑脫的無上境界,「鬼」兆示著一種人與山水對話、與自然融合的精神狀態,「鬼」寓示著一種至善至美、質朴天然的審美情趣。楚國大詩人屈原在《山鬼》中將迷失於湘西山野之中彷徨佇立的尋戀少女比喻成美麗絕倫的「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而素有畫壇「鬼才」和「怪才」之稱的當代大畫家黃永玉先生卻將出自湘西的美酒題名為「酒鬼」,並題字「全或無」,一語道破酒鬼酒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所闡釋的人生高妙境地,道出飲品(酒鬼酒)與飲者應達到的完美精神境界。
酒鬼酒瓶和湘泉酒瓶均為黃永玉先生精心設計而成。
湘泉酒瓶口平頸細,赭色柱體陶瓶古色生香,曲盡其妙。黃永玉親為之題文:「湘西之水甲天下,楚三閭大夫屈原曾浪遊沅澧,歌騷風物,邊鄙之地遂得以名傳焉。湘泉酒即以蘭芷之流泉並採用古方釀制而成。此酒始於何時雖不可考,然其芳馥醇厚之品味,數百年來仍不減其於萬一也。惜因其地處山鄉,鮮為外人知悉耳,余為鄉里故樂而紹介如上」。
酒鬼酒陶瓶的設計更是立意孤絕,妙手天成,平朴里顯功力,隨意中見灑脫,古拙別致,大朴大雅。酒鬼酒瓶一舉創下國內包裝設計費之最。黃永玉先生回憶設計酒鬼酒瓶時說:一九八七年二月,我在家鄉鳳凰白楊嶺古椿書屋小住。二月七日那天上午,湘西州輕工局長、酒廠的負責人和一些同志從吉首趕來看我。閑談中,我說湘泉酒既然已經打開了場面,可以考慮搞一個更高檔的酒品……我叫五弟媳婦弄來一塊粗麻布袋來,縫成一個口袋,又讓家鄉隨我多年的年青美術家毛光輝弄來一段一公分多口徑的短鋼管,將沙粒塞滿小麻袋之後,中間插上鋼管,再用麻繩扎在口袋頸脖子上。實際上這是一個厚實墩墩的小麻布口袋。隨後,我為之取了個「酒鬼」的名字,並題了「酒鬼」二字和酒瓶背後的「無上妙品」四個字。
酒鬼酒的設計是中國傳統設計方式的延續,是在民族文化積淀基礎之上的厚積薄發,是文人寫意式的一揮而就。湘西的神奇山水賦予酒鬼酒以靈性,而湘西的民族文化則賦予酒鬼酒高貴的品牌氣質與精神品位。與其說酒鬼酒是一種令人艷羨的上佳飲品,倒不如說酒鬼酒是一件妙手天成的藝術精品。
「美酒傳文化,文化助酒興」。自酒鬼酒成功研製以來,酒鬼人用自己的熱忱和美酒引來了無數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前來瞻慕酒鬼酒,留下了許多美文佳話。作家蔣子龍寫出《酒鬼歌》贊美不已:「今世出酒鬼,翩然成大器。人皆贊其美,品清香自溢。此鬼最風流,多情亦多趣。稱鬼不稱神,識高藏玄機。鬼名天下揚,反惹神仙嫉。有此鬼作伴,醉意勝醒意。」詩人胡秉言有詩雲:七絕·《酒鬼》」酒神秘釀隱湘泉,馥郁甘醇入口綿,仙韻鍾靈融酒鬼,風騷妙品養天年。「 在湘西獨特而瑰麗的民族文化景觀中,酒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境內居住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兒女歷來深諳釀酒之道,創造了燦爛的民族酒文化。湘西自古素有「醉鄉」之稱,而橫穿湘西的酉水素稱「酒河」。湘西人造酒起於何時已無從考究,但「酒神娘娘」凄美動人的傳說卻在苗族巫師的《酒歌》里吟唱了千百年:一位美麗的「黛帕」 (阿妹)在為家人送中飯的山途中迷戀上會唱山歌的「黛崔」(阿哥),就將飯菜用桐葉包好埋藏在開滿蘭花的草叢中,去與心上人對歌約會,耽擱了家人的農事,被氣極的哥哥誤傷致死。數天後悔愧的家人卻在她埋藏中飯的蘭草中,找到了製造甜酒的秘密。鄉民們都說姑娘沒有死,而是被天宮召去成了掌管人間釀酒的酒仙神女,當地人都尊稱她為「酒娘娘」,並奉敬她為「酒神」,都說天邊那閃亮的「酒旗星」就是她美麗化身,「酒娘娘」以其年輕如花的生命換來芬芳美酒,湘西的大山深處於是便有了釀酒,代代衣缽相傳。
酒鬼酒的誕生近乎傳奇。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不飲酒的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在湘泉酒登上中國酒壇一展風採的時候,一次欣然的對湘西著名釀酒人王錫炳說:「你能否在釀造湘泉酒之後,再釀出一個更好的酒來,如能的話,到時我給他設計包裝和命名。」兩年後,湘泉人終於釀造出了一種好酒。好酒要取個好名字,要有個好瓶子,恰在此時,黃永玉先生從香港回湘西鳳凰縣老家來了。黃老得知湘泉酒廠釀出好酒,非常高興。但是酒的包裝和命名問題,黃老卻隻字未提。莫非黃老把兩年前談的話忘了?黃老似乎看出了客人們的心思,突然起身對朋友門說:「各位坐一下,我去外面一下。」約莫過了半個小時,只見黃老拿出了一隻40公分見方的內藏充實口頸束的小麻袋送到眾人面前說:「這就是新釀出好酒的瓶型。」面對這個未來酒瓶的模型,人們使而愕然:這像酒瓶嗎?這能裝酒嗎?一陣琢磨,大家逐漸領悟到:最土的則是最雅的,最賤的則是最尊的,於是這只「小麻袋」就成了酒鬼酒包裝創意藍本。「這個酒的名字,就叫酒鬼酒。」黃老面對眾人又發話了,酒鬼酒由此得名。 湘西人聚族為村,許多村寨都有自己的釀酒師傅,每人都有一手得自祖輩的絕活,釀出的酒風格各異、佳味紛呈。湘西人憑借勤勞的雙手釀造出甘冽的米酒、甜酒和刺梨酒,也創造了象湘西山民性情一樣濃冽的包穀燒酒,更釀造出舉世無雙、譽滿全球的酒鬼酒和湘泉酒。中國白酒香型風格多姿多彩,不僅取決於不同工藝路線的選擇,不同制曲、窖泥培養技術及原料配方的傳承,更在於其生與俱來的天然先決要素:氣候、環境、土壤和水,湘西自然資源的獨有性和特殊性成就了酒鬼酒獨樹一幟的香型風格,離開湘西就出不了酒鬼酒。
1、神地造就酒之骨。湘西有最適宜的釀酒氣候:湘西地處雲貴高原的余脈武陵山區,位於東經109.10度至110.55度、北緯27.44度至29.47度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空氣溫潤、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集中、降雨充沛,是理想的釀酒王國。湘西有最優質的釀酒窖壤:窖泥是白酒功能菌生長繁殖的載體,湘西黃壤鐵、鈣含量低,質地細膩,粘度適宜,持水性強,PH值在6左右,是南方特有的生產優質窖泥的首選泥種。優質的泥種、理想的微生物環境馴良的菌源,神秘的窖泥培養配方,加之現代技術的運用,生產出富含多種有益微生物、利於發酵生香的優質窖泥,這是成為酒鬼酒風骨的關鍵所在。湘西有最具原生態的釀酒環境:原始奇絕的自然景觀遍蓋全境,酒鬼酒生產所在地吉首位於中國「大湘西生態旅遊長廊」中心地段,酒鬼工業園(振武營)地處鍾靈之地,這里群山環抱,叢林茂密,土質溫潤,泉流潺潺,酒鬼酒是中國白酒界在最原始、最自然、最綠色環境里生產的白酒,因其地理環境獨特,地理標志明顯,酒鬼酒已申報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2、秀水融匯酒之韻。湘西水資源豐富,大小溪河有近二千條,素有十丈一泉、百丈一井、千丈一瀑的奇觀,且清泉密布,大部分是承壓礦泉水。特別是酒鬼工業園內的龍、鳳、獸三眼清泉,清澈甘甜、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水溫冬暖夏涼,成為釀制和勾調酒鬼酒的血液。
3、秘技醞釀酒之格。酒鬼酒生產工藝是在傳承湘西民間釀酒工藝秘方基礎之上,又大膽吸納現代大、小曲工藝各自優點,將三種工藝有機揉和而成的獨特工藝,用曲、用水、用泥、用料獨特考究,釀制工藝、勾兌工藝和貯藏工藝獨具匠心,酒鬼酒采以顆粒多糧原料配方,糧醅二次清蒸清燒,以小曲培菌糖化、高溫曲堆積篩選菌群、中偏高溫曲入窖,以續渣老窖發酵提質增香,經地窖、溶洞存貯數年,再經大師精心勾調成品,使酒鬼酒酒色清亮透明、窖香芬芳馥郁、醬香幽雅協調、口味醇甜柔和、酒體爽凈悠長、濃香帶醬、醬不露頭,兼具「濃型之芳香﹑醬型之細膩﹑清型之純凈﹑米型之優雅」。考察表明,湘西是中國喀斯特溶洞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或陰河相穿,或天坑相通,或山系相貫,形成了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泉、洞連洞、河連河、泉連泉的稀世奇觀。湘西先民崇拜「洞神」,敬神必奉美酒,於是形成了厚重的民族洞窖文化,並在各類敬祭和儀典活動中,創造出中國最早的「洞藏酒」,這種利用天然溶洞秘密藏酒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可謂「中國白酒第一藏」。每年桃花季節,均有數百噸酒鬼酒封藏於深山溶洞。
2008年,將有一批限量定份的極品酒鬼酒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慶功酒和紀念酒啟封於湘西著名溶洞「奇梁洞」和「利達洞」。酒鬼酒依附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優質窖壤和泉水資源,依託其考究的曲泥技術,復合的傳統工藝,神秘的流程配方,又以地窖或溶洞封藏自然老熟,使酒鬼酒更具獨特之色、香、味,呈香呈味的酸類、醇類、酯類、醛類物質含量豐富,使酒鬼酒能在濃香、醬香、清香之間協調分配、巧妙結合、游刃有餘,成就了酒鬼酒的酒體風格在中華酒林獨樹一幟。
Ⅳ 湘西自治州新時代文化培訓中心怎麼樣
湘西自治州新時代文化培訓中心是2018-09-19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湖南省吉內首市乾州容街道辦事處人民中路339號(田家園加油站斜對面)。
湘西自治州新時代文化培訓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3101MA4PY7P6X8,企業法人王敏,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湘西自治州新時代文化培訓中心的經營范圍是:會議、會展及相關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為單位培訓和會務提供相關服務;慶典禮儀服務;各種項目的策劃服務與公關服務;企業管理咨詢服務(不得從事金融、證券、期貨信息咨詢,不得開展審計、驗資、查帳、評估、會計咨詢、代理記帳等需經專項審批的業務,不得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 查帳報告、評估報告等文字材料);文化用品、日用百貨、家用電器、工藝品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湘西自治州新時代文化培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Ⅵ 湘西趕屍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趕屍,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稱移靈,發源於古辰州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湘西苗疆的巫師們自稱祝由,祝,是指與神溝通的咒語,由,則是生病的緣由。祝由是黃帝之前巫師的稱謂。傳說趕屍術是祝由13科中的入門法術,修習祝由科的前提就是為師門趕屍三年,這些人也被稱為趕屍匠。
趕屍,說到底就是一門交易。有需就有供,趕屍為順應市場而生,趕屍人也抓住機會,把傳統文化轉化為生存資源。這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偌大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環。更多中外異事盡在奇文異事集。
Ⅶ 湖南湘西有哪些文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2005年底人口268.34萬,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00.86萬人,佔74.85%,其中:土家族110.59萬人,苗族88.61萬人。州府吉首。湘西民俗
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土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趕屍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Ⅷ 本人寫的歌詞,湘西可有投稿的平台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報紙的電子郵箱投稿即可。根據我多年從事文字工作的經驗版,我認為:權如果投稿更有針對性,命中率會更高一些。這就關繫到,你是哪裡的?干什麼的?寫的稿件是什麼體裁?什麼內容?如果說投稿的話,最好投當地的報刊、網路或者是你從事的職業報刊發表,要投哪個媒體首先要研究哪個媒體,看它需要什麼內容、什麼體裁、什麼格式的稿件,「對症下葯」,這樣會更輕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會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夠告訴我你的具體情況(干什麼工作,哪裡的,寫的小說的大致內容等),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我1993年開始在部隊時開始發表各類文章,包括:報告文學、新聞、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體裁的,到目前,先後在《人民日報》《法制日報》《農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法制文萃》《半月談》《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公安報》《中國交通報》《中國安全生產報》《中國轉業軍官》《中國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報刊發表的大約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獲獎。另外:投稿時,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對報刊媒體,這兩點非常重要。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