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湘西土家族常在大年除夕前一天過年,這種習俗稱為什麼
家族的「三過年」 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② 永順土司的歷史
永順土司有新老兩個司城。老司城又名福石城,是彭士愁於公元912—923年歷時11年建成的。清初土司王還把司衙署遷至顆砂行政,被稱為「新司城」。與此相對立的原大山中的司城有了一個「老」字,名「老司城」。
彭士愁是土司始祖溪州刺史彭瑊為的孫子。他繼位後,彭氏勢力日漸強盛,彭士愁也因此成為統領五溪20州的靖邊土司王。939年8月,彭士愁與楚王馬希范展開相持近兩年的「溪州之戰」,最終以彭士愁主動求和而告終。從此,雙方簽訂盟約,為彭氏土司王朝奠定了818年的傳世基礎。
永順土司多次受中央王朝征調,土兵在征蠻、抗倭、援遼等重大軍事行動中,均立下赫赫戰功。」
紫金街有一座「子孫永享」的石坊。這是翼南牌坊,位於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雲書院的雅草坪,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上刻『子孫永享』四字,是為了表彰26代土司彭翼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豎立的。
彭翼南是永順第26世土司宣慰司。1554年,年僅18歲的他率土家族土兵3000人從王村(今芙蓉鎮)出發奔赴東南抗倭前線。他的祖父致仕宣慰彭明輔領報效兵2000人為孫子助戰。最終,彭翼南因抗倭有功,獲『蓋東南戰功第一』稱號。
彭氏宗祠位於老司城中心,在土司「寢宮」的後面,內供歷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態,栩栩如生,是明代萬曆十九年第24代土司彭元錦任宣慰使時建立的。
清代永順宣慰司存在真姓彭與假姓彭之爭,即與身患怪病的「白鼻子無道」——第32代宣慰使彭泓海——經常騷擾非彭氏族人有關。據說,白鼻子土司系蛇精投胎,鼻子上長著一種奇癢無比的白斑瘡,鼻子一癢就殺小孩取血止癢,食其肝滋補身體,之後將其屍體扔入老司城對面的萬人坑。白鼻子土司除每晚「吃」一宮女外,還要對非彭姓新娘行使三天三晚的「初夜權」。
清朝雍正初年,清廷國力充實,為加強邊遠地區的中央集權管理,對西南諸土司實行「改土歸流」。因為土司與土民之間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常有土民對土司的反抗斗爭,土司已很難維持其統治。」雍正六年,清廷大兵壓境,而周圍保靖、桑植土司改土歸流過程中,永順土司彭肇槐深感大勢所趨,難以獨存,於是自動獻土,皇帝詔諭,改為流官,帶著子孫離開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戶。
從彭肇槐的一首詩可以看出,『改土歸流』後的永順土司的真實心態,不改,有滅族之災;改,中央『以禮相待』,所以不得不改。」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延續了九個王朝,共計818年的永順土司彭氏政權最終宣告結束。據說,末代土司彭肇槐攜家眷離別故鄉老司城時,行至靈溪河,心痛欲絕,墜落馬下,長跪河邊,淚似飛雨……
③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有什麼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龍船節等節日,場面浩大,熱鬧非凡。
總結
土司制度在我國延續了近八個世紀,先後經過了五代、宋、元、明、清。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傳承並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傳統與文化。從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藝,湘西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體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國之所以成功並長久的存在,是由於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區少數民族內部的結症,把握住了支撐南方蠻夷內部平衡的那一桿稱,並將土司勢力為己所用。盡管明朝後期土司漸漸脫離掌控,但土司勢力確實為我國抗擊倭寇和其他入侵勢力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如今土司制度已經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來的民俗文化卻依舊燦爛,它們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顯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