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好玩的有鳳凰古城、猛洞河、芙蓉鎮、茶峒。推薦鳳凰古城。
1、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城樓和北門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萬壽宮、大成殿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鳳凰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區集中了鳳凰大多數的古老建築,是鳳凰縣的核心景區,值得細細品味。
解放後,城垣、白塔雖毀,但古風依存,又新修樓房和大橋等建築,為邊城茶峒增添新景;《連心壩》、《邊城》 等影片,均在茶峒拍攝外景。許多慕名探訪者踏青石古道,登水邊吊腳樓,聽月下漁歌,尋覓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墳;回味那美麗動人的故事 。
Ⅱ 我國湘西自治州屬於湖南哪個市
我國湘西自治州不屬於湖南某個市,是隸屬湖南省,是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介於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1個縣級市,7個縣。另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湘西州人民政府駐地在吉首市。
東鄰貴州省銅仁市,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接懷化市麻陽縣,西連懷化市沅陵縣,北抵張家界市。東西寬約17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全州國土面積154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7.3%。
(2)湘西花垣岩羅西瓜節擴展閱讀
湘西州西南石灰岩分布極廣,岩溶發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鄉周圍最為典型。
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撥200~500米,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沖積平原。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區地貌。
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半年受夏季風控制,降水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降水較少,氣候較寒冷乾燥。
既水熱同季,暖濕多雨,又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熱偏少;光熱水基本同季,前期配合尚好,後期常有失調,氣候類型多樣,立體氣候明顯。
湘西州水域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酉水、沅水、澧水、武水等多條水系,河網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年平均徑流量達132億立方米。境內岩溶地下水資源豐富,總量約為27.37億立方米,占年總水資源量的20.6%,且地下水與地表水相互轉化,對水質有很好的凈化作用。
Ⅲ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地方好么風土人情怎麼樣
基本概況
武陵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花垣縣,地處湘、渝、黔邊陲,總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總人口二十六萬,是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
古代為辰陽縣地,定名永綏縣,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縣,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帶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獅子橋海拔二百一十二米。這里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時,無霜期二百六十九天。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里悠久的歷史淵源,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礦產資源,繁榮的農村景象,燦爛的地方文化,眾多名勝古跡,獨特的民情風俗……如山花爛漫、群星閃爍,展現在人們面前。
花垣縣系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嶺,溝壑縱橫的水色情調,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旅遊風光。文學巨匠沈從文小說中的邊城——茶峒,吊腳樓鱗次櫛比,清澈剔透的清水河繞城而過,那情調儼然一幅美麗的畫;排吾的石欄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蔚為壯觀;彎曲幽靜的古苗河盤山流淌,青松翠柏倒映水中,猶如一首流動的詩;麻栗場的尖岩如南天柱直插雲天,刺破青天鍔未殘,小龍洞瀑布和大龍洞瀑布從懸崖上直瀉而下,恍若天上銀河落九天……
花垣縣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工業,是全縣經濟發展的龍頭。埋藏在地底下的豐富礦產正在開發利用。該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錳、鉛鋅、釩、磷、滑石、石煤等。其中錳礦蘊藏量達二千三百萬噸,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被譽為「東方錳都」。鉛鋅礦蘊藏量一千一百多萬噸,居全省第一位。2005年,全縣GDP將超過13.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以上,比2000年的5.96億元翻了一番多;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38.1:36.2:25.7調整為19.8:60.1:20.1;人均GDP4962元,比上年增長27.5%,比2000年的2278元翻了一番多;工業總產值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是2000年8.14億元的3倍多;出口創匯4280萬美元,比2000年的2300萬美元翻了近一番;財稅總收入3.2億元,比上年增長99.58%,是2000年6160萬元的5倍多;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億元,比年初增長51%,比2000年的2.83億元翻了近兩番;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1470元,比2000年的7040元增加4430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606元,比上年增加150元,比2000年的1116元增加490元。工業總產值已佔了全縣總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花垣縣的農業發展迅速,一派繁榮景象。全縣耕地面積一百六十六萬多畝,山下平川種植稻穀、包穀等糧食作物;山上坡地種植花生、辣子、草煙、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還有豬、牛、羊、麻鴨等養殖業也很發達。通過產業調整和山地開發,苗族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走上了富裕之路。
花垣縣的交通、電力、通訊、廣播、教育等事業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全縣一十八個鄉鎮及三百二十個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燈,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有學校。徹底改變了過去苗家山寨那種肩挑背馱、松油點燈、出門爬坡、文化落後、與世隔絕的封閉貧困面貌。
花垣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鄉」。濃烈的苗族風情更是令人陶醉。古老的苗族山民月月有節日,尤以「四月八」歌會、「七月八」趕秋節最為隆重熱烈。每逢節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匯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對歌,敲起苗鼓,玩龍舞獅,祭祖椎牛,表演上刀梯、踩犁鏵、摸油鍋……迷人的民情習俗,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還有苗族遠古的神話、故事、傳說,浩如煙海,像陳年包穀酒一樣醉人。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花垣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部和西北部分別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和重慶市秀山縣接壤。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帶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獅子橋海拔二百一十二米。
花垣縣內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嶺,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境內以山原地貌為主,層巒起伏,溪河交錯,山川壯麗。
花垣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時,無霜期二百六十九天。
花垣境內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20餘種,其中錳礦、鉛鋅礦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二位、第三位,有「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水能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農林牧特產久負盛名,是一塊極具發展潛力的厚土。
花垣縣的農業發展迅速,一派繁榮景象。全縣耕地面積一百六十六萬多畝,山下平川種植稻穀、包穀等糧食作物;山上坡地種植花生、辣子、草煙、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還有豬、牛、羊、麻鴨等養殖業也很發達。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52年由永綏縣更名花垣縣,以縣治花垣得名。花垣,原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遊的花園,後築城垣,年久慣稱花垣而定名。
花垣縣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縣城輻射規劃控制范圍3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中心區14.5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幾種:
忌踩三腳 苗家火坑裡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3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臟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
忌震「龍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則標志喪親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據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
其他禁忌與縣內漢族大則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系,而後自由結婚的。
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後,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說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後,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後,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塗抹,惹人大笑。發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後,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著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賽歌。發親後,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徵吉樣興旺,然後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後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後,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後,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並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 在合夥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後,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2004年上半年,花垣經濟承接了以往的較快增長慣性,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經濟運行呈現總量擴大,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據初步測算,上半年全縣GDP為48095萬元,增長19.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3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全州首位,高出全州平均水平1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911萬元,增長1.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395萬元,增長36.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789萬元,增長8.0%。
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
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4年上半年,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911萬元,增長1.7%,增幅較一季度回升2.8個百分點。除生豬出欄外,畜牧水產業均保持穩定增長。上半年全縣出欄肉豬6.47萬頭,下降2.6%;出欄牛0.5萬頭,增長25%;家禽出籠19.2萬羽,增長1.1%;水產品871噸,增長7%。
2、工業生產高速增長,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上半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6731萬元,增長37.1%。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9.4%,推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3880萬元,增長44.5%,規模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4%,拉動經濟增長14.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生產高速增長,給整個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工業生產的主要特點:一是各種經濟類型全面增長,1-6月,規模工業中,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079萬元,增長45.7%,股份制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801萬元,增長43.6%。二是骨幹作用突出。1-6月,以錳鋅產品冶煉業為主的支柱行業完成增加值19061萬元,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79.8%。三是產銷銜接良好,上半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比去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四是工業品出口增加,1-6月,完成出口交貨值20283萬元,同比增長6.1%。四是主要產品產量保持增長,電解錳31904噸,增長13.0%;硅錳9279噸,增長59.3%;硫酸4.7萬噸,增長57.9%;電解鋅33749噸,增長55.1%。五是企業效益進一步改善。截止5月底,全縣獨立核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295萬元,同比下降5.2%,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389萬元,減虧1272萬元,實現利稅總額3984萬元,增長103.5%。
3、投資快速增長。上半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973萬元,增長27.2%。其中城鎮投資12395萬元,農村投資1578萬元,分別增長17.2%、7.3%。在城鎮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5814萬元,增長47.0%;更新改造投資4935萬元,下降13.0%;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1646萬元,增長73.5%。
4、消費品市場穩步發展。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環境的改善,居民消費穩中趨旺。上半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48萬元,增長8.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消費品市場的特點:一是城鄉消費增幅差距縮小,縣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953萬元,增長8.6%;縣以下農村消費品零售額4995萬元,增長7.4%,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只低於城鎮1.2個百分點,而上年同期達4.0個百分點,增幅差距明顯縮小。二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市場份額不斷提高,上半年,全縣個體、私營企業實現零售額8193萬元,增長8.8%,市場份額達59%。三是餐飲業生意紅火,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觀念也發生積極變化,外出就餐已成為時尚,1-6月實現零售額1006萬元,增長27.3%。
5、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隨著企業效益好轉,職工工資及福利有所增加。上半年,全縣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537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2%。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隨著中央「一號文件」政策逐步落實,農民收入大幅提高。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02元,增加110元,增長22.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7.5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其中,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為245元,增加60元,增長32.4%;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為298元,增加33元,增長12.5%。
6、市場物價水平上揚。在市場拉動和成本推動的雙重作用下,物價繼續上揚。上半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2%,服務項目價格指數為108.7%,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102%,工業品價格指數達到107.5%。
7、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上半年,全縣財政總收入6752萬元,增長38.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3.2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267萬元,增長32.6%,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3205萬元,增長38.3%。全縣累計完成財政支出8830萬元,增長21.2%。
8、金融機構存貸款持續增長。6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5577萬元,新增19985萬元,增長23.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6193萬元,新增19672萬元,增長34.8%;各項貸款余額154924萬元,新增8483萬元,增長5.8%。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花垣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部和西北部分別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和重慶市秀山縣接壤.
Huanyuan Xian
433124
416400
花垣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垣縣轄8個鎮、10個鄉。
花垣鎮
轄:城南、柑子園、老正街、西長街、大竹山、浮橋、登高樓、澗水坡8個社區居委會;獅子橋、望城、洞溪坪、南門、農科站、豐和、新生屯、卡地、大沖、龍洞、卧龍榜、依溪、清水塘、大雲盤、涼水井、拐帶坡、馬其洛、朝料、佳民、花橋、麻場、伍家坡、三角岩、壩塘、蔬菜、園藝場、漁場27個村委會。
茶洞鎮
轄:小橋、河碼頭2個居委會;隘門口、水井灣、貴炭、板栗樹、曲樂、騎馬坡、小寨、石牛溪、米糧、白岩、火焰土、長老墳、茶元坪、南太、募老15個村委會。
龍潭鎮
轄:龍潭、馬黃塘2個居委會;土地、豆旺、龍門、窩坨、干塘、開支鋪、角弄、李梅、古老、龍潭、大坪、草坪、金溶、板塘、黃臘、張匹馬16個村委會。
民樂鎮
轄:雲盤、中街2個居委會;民樂、田家、水田、響水、卡子、谷哨、洞乍、上潮水、下潮水、毛號、新水、壩務12個村委會。
團結鎮
轄:新路、老街2個居委會;長新、漏那、永豐、半坡、雲盤、吉場、水田、中寨、太平、漾水坪、阿碧、老鴉塘、龍保、岩壩塘、楊家寨、下瓦水、馬道子、老王寨、桐木寨19個村委會。
吉衛鎮
轄:梅花井、衛城2個居委會;排座、排達壩、臘乙、下水、新寨、老衛城、吉衛、雞司、大老排、夯來、如臘、各藤、良帽、過水、螺螄董、古牛、葫蘆、白果、水洋、白岩坪20個村委會。
麻栗場鎮
轄:麻栗場鎮居委會;黃土坡、溜豆、沙坪壩、廣車、排達魯、麻栗場、沙科、老寨、立新、彭湖、登高坪、望高坡、各魚、新橋、尖岩、新科、金牛、沿壩18個村委會。
雅酉鎮
轄:麻家、夯杜、坡腳、下水、五斗、捫岱、高務、冬尾、朝崗、排臘、達扣、油麻12個村委會。
長樂鄉
轄:谷坡、桃花、惹壩、那光、卧岔那、鴨八溪、長潭、團岩、米迫、澤落坪、躍馬卡、打落坪、納吾車、黃連溝、王善坪、水坪、老後坪、雀兒庄18個村委會。
大河坪鄉
轄:貓兒塘、新街、農科、矮車壩、大木樹、涼風洞、通州、踏沙、搞和、大塘坪10個村委會。
兩河鄉
轄:路橋、斗拱、兩河、石花 、土屯、水田、桐木、毛崗、麻拉、馬岩、鹽井、牛星12個村委會。
大龍洞鄉
轄:桃子坡、高岩、興中、大龍、牛角5個村委會。
排碧鄉
轄:岩羅、黃岩、排碧、四新、板栗寨、毛坪、小洞沖、紅英、馬鞍、飛蟲、竹子、張刀、上半坡、下半坡14個村委會。
董馬庫鄉
轄:丙池、補定、卧龍坪、排當務、董馬庫、夯寨、排達連、梅臘、黃土坪、排臘、讓乍、板栗、雞坡嶺、卧大召、雷公、洞沖16個村委會。
貓兒鄉
轄:團結、果河、果兒、塘家、新寨、老虎沖、蜂塘、洞里、太陽山、杉木、田灣、鉛廠、排臘光、排兒、豆子15個村委會。
窩勺鄉
轄:下寨河、當家、折臘、窩勺、夯渡、卧壩、大沖、沙碧、唐茶、苗新寨、略壩、卜如坪、老天坪、岩寨、花香15個村委會。
補抽鄉
轄:大卡、小卡、夯尚、排當、大本、董哨、大哨、補抽、吉九、米溝、排龍、水桶、大坳、魚龍14個村委會。
道二鄉
轄:美惹、杠掰、接溪、道二、登高、者仁、排樓、朱朝、杠杠、紫霞、遼洞11個村委會。
排吾鄉
轄:董馬、牛皮、大排吾、小排吾、夯采、子臘、竹子寨、龍門、大貓、磨子、遼求11個村委會。
排料鄉
轄:芷耳、補毫、排料、龍孔、壤烈、桃花、金龍7個村委會。
雅橋鄉
轄:大興、油麻、堡樓、田塘、朋岩、朋打、排乍、沙坪、瓦樂、干木、貓兒坡、岩科、三塘13個村委會。
Ⅳ 苗族的支系有170多種,有人能羅列出來嗎
苗族支系按其服飾的色彩有「紅苗」、「花苗」、「青苗」、「白苗」等稱謂,按其服裝的款式有「鍋圈苗」、「披袍仡佬」、「剪頭仡佬」等稱謂,按其居住地有「東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稱謂,按漢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等稱謂,無一而足。現代苗族支系可劃分為以下類型:
湘西黔東支系:該支系自稱「果熊」,舊時稱為「紅苗」,以湘、黔、渝、鄂邊區(即武陵地區)為分布中心。使用語言為苗語湘西方言,內分東部和西部兩個土語。東部土語主要通行於湘西沅陵、瀘溪、辰溪及古丈部分鄉鎮,西部土語則通行於湘西鳳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順、龍山、麻陽、新晃,貴州松桃、銅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慶市秀山、酉陽、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豐、來鳳等縣。現今除湘西、松桃、銅仁和秀山、彭水等縣有部分仍保持本族語言和服飾外,其他縣已基本漢化。該支系服飾為湘西型各式。
施洞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貴州台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寶貴、壩場及與之相鄰的施秉縣馬號、六合、雙井和黃平縣山凱等鄉鎮。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又稱黔東方言)北部土語施洞話,服飾為清水江型施洞式。
革東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其與施洞支系為親鄰支系,分布於台江革東、交東、寶貢,劍河縣溫泉、岑松等鄉鎮。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革東話,服飾為清水江型革東式。
革一支系:該支系自稱「木」。主要分布在台江革一、台盤,凱里凱棠、翁項、地午、旁海等鄉鎮。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革一話。服飾為清水江型革一式。
台拱支系:該支系自稱「蒙」,清史稱「九股苗」。分布以台江台拱鎮為中心,遍及縣境內台濃、南省、方省、紅陽、登交、壩場、報將以及革一、革東、寶貢等鄉鎮的部分村寨。使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台拱話。服飾為清水江型台型式。
巴拉河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清史稱「九股苗」、「黑苗」等。分布以巴拉河兩岸為中心,遍及雷山縣全境,台江縣排羊、台盤、南瓦、南宮、交下等鄉鎮部分村寨,凱里市掛丁、平樂、開懷、格沖、九寨、地午等鄉鎮部分村寨以及劍河縣太擁鄉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話各有差異,掛丁話被子確定為中部方言苗文標准音點。服飾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
黃平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貴州黃平縣內各鄉鎮及與之相鄰的凱里市旁海、灣水、冠英、平良、大風洞、施秉縣之白洗、翁西、新橋、福泉市哲港、萱花、翁軍、鳳山及麻江縣下司等鄉鎮部分村寨。使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黃平話。服飾為清水江型黃平式、貞豐式。
高標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在劍河縣稿旁、溫泉、高標、鎮江、觀摩鄉及台江縣革東、交東鄉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稿旁式。
柳川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劍河縣柳川、久敢、九儀、南哨、遠通、太擁、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柳川式。
高丘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於劍河縣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觀摩、反皓等鄉。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清水型高丘式。
久仰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於劍河縣久仰、擺尾、久敢、鎮江等鄉的部分村寨和台江縣翁腳鄉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久仰式。
巫門支系:該支系自稱「姆」,分布在劍河縣溫泉鄉上、下巫門為中心,相鄰的岑松、稿榜鄉部分村寨及台江縣方召、翁腳等鄉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巫門話。服飾為清水江型巫門式。
六合支系:該支系自系「木」,分布在黎平縣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錦屏縣固本及劍河縣南加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六合式。
大塘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為「短裙苗」之一。分布於貴州雷山縣大塘、橋港、掌雷、排告、桃江、柳烏,丹寨縣孔慶、排調、配寨等鄉鎮。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短裙型大塘式。
太擁支系:該支系自稱「木」,為「短裙苗」之一。分布在劍河縣太擁、南哨、久敢、九儀、遠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台江縣交下、南宮及雷山縣方樣鄉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短裙型久敢式。
舟溪支系:該支系自稱「嘎鬧」。分布在貴州凱里市舟溪、青曼、鴨塘、萬潮、荷花,麻江縣下司、白午、回龍、銅鼓、卡烏、共和、宣威,丹寨縣南皋、大興、興仁,雷山縣公統等鄉鎮。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短裙型舟溪式。
丹寨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被稱之為「八寨苗」。分布於丹寨縣城關龍泉鎮、金中、楊武、長青、興仁、岩英、新華、龍塘、合心,三都縣高硐、陽基、普安、交黎、苗龍,都勻市基場、桃花、羊列、壩固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有二種,一種存留在楊武鄉為中心的短裙型古裝式,一種是普遍的丹都型龍泉式。
平永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在榕江縣平永、平江、仁里、樂里、太元、錫里、平陽、塔石、橋來、三江、八開,丹寨縣雅灰、排路,雷山縣達地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平永式。
打漁支系:該支系自稱「木」,被稱為「高坡苗」,「白領苗」。分布在貴州三都縣打漁、都江、蓋賴、巫不、甲雄、羊福、壩街,丹寨縣雅灰、排路,榕江縣興華、定威、八開等鄉鎮,與平永支系為近親支系。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雅灰式。
八開支系:該支系自稱「木」。為平永支系、打漁支系的近親支系。分布在月亮山周圍的貴州榕江縣八開、定威、興華、計劃、水尾、加宜,三都縣壩街、板甲,從江縣加牙、孔明、加鳩等鄉鎮,廣西環江縣馴樂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八開式。
加鳩支系:該支系自稱「木」,為與八開支系等近親的支系。分布於從江縣加鳩、加勉、加牙、寨坪、堯貴,榕江縣加宜,荔波縣水維及廣西環江縣馴樂等鄉鎮之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加鳩式。
榕江支系:該支系自稱「蒙」,為清代「古州苗」、「車江苗」之一部分。分布於榕江縣古州、八吉、臘酉、車民、中寶、宰麻、加利,從江縣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沖,黎平縣銀潮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高增式。
岜沙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在從江縣岜沙同樂及相鄰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岜沙式。
加勉支系:該支系自稱「蒙」,為加鳩支系近親支系之一。分布在從江縣加勉、加鳩、加牙,荔波縣水維等鄉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系加勉式。
融水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其內分為兩個亞支系:分布在廣西融水縣安泰、洞頭、四榮、安陲、中寨、桿洞,從江縣高武、中里、潘里等鄉鎮為一亞支系;分布在廣西融水縣白雲、大年、拱洞及貴州黎平縣,廣西三江縣、龍勝縣為另一亞支系。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融水式。
丹都支系:該支系自系「嘎弄」。他族稱之為「白領苗」。該支系分布在丹寨縣復興、金中、烏灣、排調,三都縣普安、高硐、交梨、苗龍、三合、拉攬、陽基、堯麓、打漁、介賴及都勻市王司等鄉鎮。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三都型。
壩固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分布在都勻市壩固、明英、繞河、羊列、新場、基場,丹寨縣興仁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壩固話。服飾為丹都型壩固式。
重安江支系:該支系自稱「戈莫」。分布在黃平縣谷隴、黃飄、重興、代支、馬場、重安、崇仁、新州、羅朗、浪洞,凱里市冠英、大風洞、洛棉、龍場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飾為羅泊河型重安江式。
羅泊河支系:該支系自稱「朦」。清史有「西苗」、「花苗」等稱呼。分布在貴州福市縣干壩、王卡、仙橋、沙坪、道坪、高石、雙谷、汪谷、安谷、楊義司、高坪、岔河、魚酉、甘巴哨、雙龍、城廂、雲頂、馬場坪、鳳山、龍昌,貴定縣定東、定南、新鋪、光明,麻江縣樂坪、景陽等鄉鎮及龍里縣巴江和開陽縣等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羅泊河次方言。服飾為羅泊河型羅泊河式。
中排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之為「白裙苗」。分布在貴州龍里縣中排、民主、六廣、羊場,貴定石板等鄉鎮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中排式。
雲霧山支系:該支系自稱「莫」,分布在貴定縣雲霧、鐵廠、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縣崗度、本底,龍里縣岱林、漁洞、擺省等鄉鎮。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雲霧山式。
高坡支系:該支系自稱「某」。他族稱之為「高坡苗」,分布在貴陽市高坡,惠水縣大壩、半坡、甲烈,龍里縣擺省等鄉鎮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高坡式。
打引支系:該支系自稱「們」。分布在惠水縣打引、長安,長順縣敦操及羅甸縣巴沙等鄉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黔中南B型董上式。
擺榜支系:該支系自稱「滿」。分布在惠水縣擺榜、斗底,平塘縣西關、大塘、新塘等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擺榜式。
擺金支系:該支系自稱「毛」,他族稱為「打鐵苗」。分布在惠水縣擺金、甲烈、甲浪、大華、和平、鴨絨等鄉鎮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擺金式。
花溪支系:該支系自稱「謀」,他族稱為「花苗」。分布在貴陽市花溪、黨武、青岩、黔陶、馬林、石板、燕樓、麥坪、孟關,清鎮縣中八、麥格、龍窩、百花湖,平壩縣林卡等鄉鎮,修文縣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貫首型花溪式。
烏當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花苗」,分布在貴陽市烏當、下壩、東風、偏坡、龍洞堡、黔靈、永樂、龍里縣洗馬、谷龍、貓場、平寨、落掌、龍場、壩子及開陽縣與之相鄰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貫首型烏當式。
麥格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之為「四印苗」。分布在清鎮市麥格、麥西、龍窩、甘溝、五里、新發。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貫首型麥格式。
長順支系:該支系自稱為「蒙」,他族稱之為「尖尖苗」。分布在長順縣東部、東北部各鄉鎮及相鄰之惠水縣長田、赤土、高鎮、平壩縣大壩、林卡、馬路、馬場,貴陽市燕樓和清鎮縣相鄰鄉鎮。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廣順式。
邊陽支系:該支系自稱「答蒙」。分布在貴州羅甸縣邊陽、董王、冗翁、逢亭,惠水縣董朗、新場,長順縣代化及與羅甸縣交界的望謨縣樂旺、麻山、桑郎等鄉鎮。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語。服飾與當地布衣族服飾相同。
南丹中堡支系:該支系自稱「仡迷」。分布在廣西中堡、月里鄉的部分村寨 。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南丹話。服飾為貫首型坪岩式。
鴨寨支系:該支系自稱「木」,清史稱「谷藺苗」。分布在惠水縣鴨寨、鴨絨、雅水、甲浪、合愛等鄉鎮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B型鴨寨式。
安清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安順、清鎮、普定交界之鄉鎮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安順型華岩式。
安普支系:該支系自稱「蒙拉」,他族稱之為「花苗」。分布在安順市城郊、東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東北部、鎮寧城關及東部各鄉鎮村寨中。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
麻山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他族稱「白苗」。分布在貴州望謨縣麻山、樂旺、桑郎,安龍縣灑雨、化力,羅甸縣逢亭、納平、床井、羅悃、羅蘇等鄉鎮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樂旺式。
岔河支型: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畢節市東南部、大方縣境各鄉,黔西縣部分鄉鎮,貴陽市烏當、孟關,平壩縣下壩、林卡,清鎮市中八,鎮寧縣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烏蒙山型甘河式。
西林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廣西西林縣境各鄉,隆林縣德俄、蛇場,雲南廣南縣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寧縣田逢、董干,邱北縣八道哨、平寨及馬關縣、文山縣、麻栗坡縣、硯山縣等均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西林式。
寨和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四川古藺觀文、寨和、石寶及敘永縣、興文縣、珙縣、合江縣,貴州赤水縣、仁懷縣、金沙縣等部分鄉鎮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寨和式。
遵義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遵義泗渡、布政、板橋及桐梓縣相鄰之鄉鎮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
德峨支系:該支系自稱「答孟」,他族稱之為「栽姜苗」。分布在廣西隆林縣德峨、田壩、新街、蛇場及相鄰西林縣的一些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貫首型德峨式。
魯溝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青苗」。分布在貴州安龍縣魯溝、灑雨,興義縣佐舍,興仁縣三角地、魯礎營,貞豐縣核桃樹、納盤、下煙山及鎮寧舊場壩等鄉村。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貫首型魯溝式。
魯打支系:該支系被稱為「喇叭苗」,分布在貴州晴隆魯打、中雲、長流、花貢、納屯、普安縣丫口、龍吟、茅坪、石古,六盤水花戛、格所、魯戛等鄉鎮。
敘永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花苗」。分布在四川敘永縣合樂、分水、摩尼、金尼、兩河、小洞等。
威寧支系:該支系自稱「阿卯」,史上多稱「大花苗」。分布在貴州威寧各鄉,貴州赫章、六盤水市和雲南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祿勸、曲靖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滇東北次方言。服飾為烏蒙山型威寧式、武定式。
六沖河支系:該支系自稱「蒙」,被稱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沖河兩岸,南岸以赫章、納雍、威寧、織金較為集中,北岸以畢節、大方沿岸鄉村較為集中。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烏蒙山型六沖河式。
阿弓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之為「角角苗」。分布在織金縣阿弓、順聾、普戛、倮木、雞場,納雍縣德科,六枝特區梭戛、冷壩、鼠場及普定縣煤硐、馬場等鄉鎮。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阿弓式。
盤縣支系:該支系自稱「蒙」,「花苗」之一。分布在貴州盤縣、普安兩縣交界地區。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開遠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博」,即「黑苗」之意。分布於雲南開遠、蒙自、廣南、文山、馬關、個舊以及文山、紅河所屬的其它縣市的部分鄉鎮。服飾為川黔滇型開遠式。
蒙灑支系:該支系自稱「蒙灑」,即「漢苗」之意。被稱為「歪梳苗」。分布在貴州大方、畢節、織金、黔西、平壩、安順、普定、鎮寧、郎岱、六盤水、安龍、興仁、晴隆、興義、廣西隆林、西林,雲南廣南、邱北、蒙自、個舊等縣市的部分鄉村。語言為苗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織金式。
海南支系:該支系由大陸遷去,語言、服飾與瑤族「金門」支系基本一致。
Ⅳ 潼陽夏天有什麼特產水果
西瓜種植是潼陽鎮一大特色產業,歷史悠久,聞名遐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鎮就開始種植西瓜,至2000年發展到1萬畝,並申報注冊了「蜜蜜」牌商標;2001年種植面積1.5萬畝,並引進禮品西瓜台灣小蘭,該品種花皮黃瓤,甘甜爽脆,風味獨特,每年「五一」節前後便可上市,經濟效益較高;2002年被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為無公害食品,批准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蜜蜜」牌西瓜已連續六年被宿遷市名牌產品認定委員會評為「名牌產品」。去年全鎮7325農戶種植西瓜,占總戶的63%,面積達2.5萬畝,平均畝產3000公斤,售價0.6元/公斤,畝產值1800元。其中大棚禮品西瓜3000畝,平均畝產2500公斤以上,每公斤售價4元左右,平均每畝純收入5300元,最高達7500元。全鎮西瓜總產量7萬噸左右,總產值4900多萬元,佔全鎮經?米蓯杖氳?61.2%,農民收入5231.9元,高出全縣人民收入22.3%。西瓜產業已成為我鎮農民致富達小康的支柱產業。
Ⅵ 湖南省鳳凰縣30年來的巨變!!
鳳凰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邊緣,地處武陵山脈南部,雲貴高原東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西鄰貴州省松桃縣和銅仁市,東與本省瀘溪縣相連,北與花垣縣和吉首市接壤,東南與麻陽縣為鄰。 鳳凰縣歷史悠久。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宋、元、明置五寨長官司。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設鎮,即為當時全國六十二鎮之一。民國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1949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鳳凰縣地處湘黔要道,交通發達。以縣城為中心,距湘西自治州府吉首市52公里,距鐵路交通樞紐懷化市90公里,距貴州省銅仁市60公里,是三市交匯的「金三角」。東南有鳳麻公路直抵懷化地區,西有鳳銅公路直達貴州銅仁,距西部大開發骨幹項目之一「大興飛機場」僅25公里。 鳳凰鍾靈毓秀,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國家級地質公園,以岩溶峽谷、峰林、溶洞、瀑布構造形成的綜合地質遺跡景觀。有「湘西邊牆」——中國南方長城。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四處,即建於唐代垂拱年間的黃絲橋古城、華夏第二洞奇梁洞、飛檐斗拱的古建築朝陽宮、沈從文故居。自然保護區2處,即國家級的南華山森林公園、省級的兩頭羊自然保護區。縣城建設古樸典雅,北門、東門古城樓,沱江河畔的吊腳樓別具一格,還有那飛檐斗角的萬壽宮、大成殿、天王廟、遐昌閣、萬名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譽和「畫鄉」之稱。
鳳凰山川秀美,更是人傑地靈。據不完全統計,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緒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間,這里就涌現出提督20人,總兵21人,副將43人,參將31人,游擊73人等三品以上軍官。民國時,鳳凰出中將7人、少將27人。當代以來,鳳凰更是人才輩出,涌現出一批將軍、高級領導幹部、作家、書畫家、工藝美術家。特別是隨著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齡,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的出現,鳳凰不僅聞名全國,而且蜚聲世界。
鳳凰民族民俗獨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韻味獨特的鳳凰土話、別具一格的苗族服飾、苦辣咸酸的飲食習慣,還有原始戲劇活化石儺堂戲、地方風味十足的陽戲、散發著泥土清香的文茶燈,以及玻璃吹畫、蠟染、紙扎、苗族銀飾等格調清新高古的民間工藝,構成鳳凰獨具特點的民族民俗風情。
Ⅶ 湘西陽戲的特色是什麼
陽戲是一種流行於湘西的地方小戲劇種。湘西古為楚地邊陲,楚文化的許多精彩積淀在那些僻遠的崇山峻嶺之中。湘西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那裡居住著漢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瑤族、壯族等多個民族。
楚文化的余緒,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都給陽戲以特別的藝術滋養。在湘西山野的樵歌、秧歌、爐歌、船歌、儺歌、採茶歌以及其他民族民間歌舞和一些地方戲曲劇種的影響下,形成了流行於湘西一帶的地方小戲劇種陽戲。
「陽戲」是儺戲系統中戲劇表演因素更趨完備的劇種,在西南諸省市農村還常有演出,有的地方還有陽戲劇劇團。民間把儺戲分為「陰戲」和「陽戲」,以酬神和驅邪為主的叫「陰戲」,以娛人和納吉為主的叫「陽戲」。
陽戲全稱是「舞陽神戲」,簡稱「陽戲」,即在祭祀儀式中進行若干戲劇性表演。舉行陽戲神祀活動,一般先叩許信願,然後再還願,因而叫「還陽戲」,又稱為「願戲」。
陽戲分為內壇和外壇,內壇主要是做法事,外壇主要是唱戲。陽戲內壇二十四戲,即二十四壇法事,為迎神、酬神、送神儀式。外壇二十四戲,主要是戲劇表演,常演的劇目為賜福戲、賀壽戲、仕進戲、婚娶戲、送子戲、逗樂戲等。
祭祀儀式的淡化和消失,戲劇娛樂因素的強化是陽戲的重要特徵。
面具是儺戲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早期陽戲演出都要戴面具,至近現代,逐漸演化為塗面化裝表演,只有個別地方的演出仍戴面具,保存陽戲早期演出形態。
陽戲的具體形成日期,典籍中無從稽考,據說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之間。陽戲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種田人、種陽春人演的戲,藝人大多是農村農民,並且長期在農村演出,所以稱之為「陽戲」。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儺戲與陽戲同班演出,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故稱「陰戲」,陽戲顯然也有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陽戲,主要是娛人,故稱之為「陽戲」。
從民間歌舞發展成為戲曲劇種,陽戲經歷了「二小」戲、「三小」戲及「多行當戲」等階段。發展過程中,受到民間花燈、儺戲、辰河戲等藝術形式的影響。
陽戲傳統小戲中,有不少載歌載舞的劇目,都具有民間花燈表演的特點,而《盤花》、《撿菌子》、《掐菜苔》等劇目,則直接來自花燈。不少陽戲藝人兼演花燈,漵浦一帶甚至是白天唱花燈,晚上唱陽戲。
儺堂戲經常與陽戲同台演出,二者在藝術上也是互相影響。陽戲移植儺戲劇目,吸收儺戲唱腔;儺戲借鑒陽戲臉譜化妝,去掉臉子殼;一些陽戲老藝人會演儺戲的《打求財》、《扛揚公》等劇目,儺堂戲的「三女戲」《孟姜女》、《龍王女》、《龐氏女》,也為各地的陽戲劇團搬演。
辰河戲對陽戲發展的影響也是較為明顯的。早期陽戲以演小戲為主,後來從地攤走上舞台,從農村流入城市,逐漸上演大戲,角色行當日漸豐富,有些行當直接取自辰河戲,音樂上採用了辰河戲的一些過場音樂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戲的劇目,引入了辰河戲的一些藝術表現手法和表演程式。
陽戲形成於少數民族地區,藝人中亦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一些藝術形式,也給陽戲的藝術發展帶來影響。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間故事等,都給陽戲劇目增添了特別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情。
從整體上看,北路陽戲因與荊河戲合班演出,故而演出劇目以大本戲為多,小戲較少,表演上也吸收了許多地方大戲劇種的表演程式,聲腔自成一體。南路陽戲因多與儺堂戲、花燈同台演出,演出劇目以小戲為多,大本戲較少,表演上也較多吸收花燈的表演技藝,音樂曲牌豐富,男女分腔,行當分腔,聲腔亦自成一體。
陽戲的音樂唱腔以曲牌連綴體為主,輔以板式變化,南北兩路各有特點,按流行地域又分為4個流派,各有各的主要曲調,風格也各有差異,但聲腔結構相同。
流行於大庸、沅陵、桑植、永順等地的「澧河陽戲」,流行於保靖、花垣、古丈、龍山等地的「酉河陽戲」,它們多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俗稱「金錢吊葫蘆」,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陽戲的表演很有特點。由於陽戲劇目的題材大多是反映的農村生活,藝術上主要植根於湘西花燈等民間歌舞,所以其表演藝術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地方特色十分鮮明。
陽戲表演技藝中,不少是來自民間歌舞的身段和語匯,還有直接採用花燈的各類扇子、手巾表演技藝,以及花燈的手法,步法身段組合和場面調度。
另外,陽戲表演中也有不少來自某些生活、勞動動作的藝術提煉,如撿田螺、舞板凳龍等。並且還向彈戲、辰河高腔等劇種學習借鑒了口條、水袖、武打等功夫。
陽戲的念白亦有地方特色,北路陽戲以大庸話為主,南路陽戲則有鳳凰、吉首、黔陽口音等區別。
陽戲表演上特別講究手法和眼法的運用,手法除一般各行常用的蘭花手、劍指、虎掌、抖指之外,還有姜爪子、荷包手、摘袖手、佛手、勾子手、丫口手,疊掌等。
眼法上則有鼓、斜、淚、對、睞等不同眼法,表現各類角色的喜、怒、哀、樂、驚等不同情感。陽戲表演中的步法很有特點。如小丑的鴨步、猴步、碎步、梭步、小跳步、矮子步,小旦的躋步、碎步、蹉步、雲步、十字步、輕盈步、小踏步、疊疊步,再加上上山步、下山步、鬼魂步、撿田螺步等,可將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狀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根據藝術風格的不同,陽戲可以分為北路和南路兩個藝術流派。
歷史上,南路陽戲流行於吉首、瀘溪、鳳凰、麻陽、懷化、芷江、黔陽、會同、新晃、漵浦以及貴州的松桃、銅仁、玉屏、天柱、錦屏、黎平等縣市。
北路陽戲則流行於沅陵、古丈、永順、大庸、桑植、龍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鶴峰、來鳳,四川的酉陽、秀山等縣市。陽戲還曾經以縣定名,按照流行的縣市名稱,稱為大庸陽戲、酉陽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
陽戲的傳統劇目約有150餘個。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倫物理、家庭生活、勞動故事、男女愛情和妖孤鬼神故事。
按照角色行當的情況,陽戲劇目可分為小陽戲和大陽戲兩類。小陽戲即「二小」戲和「三小」戲,大陽戲為多角色的大本戲。
陽戲的劇目主要來源於4個方面:一是歷史上陽戲藝人積累的劇目。有陽戲藝人自己編演的,也有地方小戲共同流傳的,這類劇目是陽戲劇目的主體。
二是來自儺堂戲的劇目。如有「三女戲」之稱的《孟姜女》、《龍王女》和《龐氏女》。
三是來自花燈的傳統劇目,如《撿菌子》、《掐菜苦》、《盤花》、《打豬草》、《扯筍子》等。
四是移植地方大戲或木偶戲的劇目。如《白蛇傳》、《平貴回窯》、《游龍戲鳳》等。
新中國建立之後,創作了現代陽戲《斗笠灣》、《婦女代表》、《邊城霧》、《送蜜》、《金鞭岩》、《桃花灣》、《愛扯謊的婆娘》,神話劇《春哥與錦雞》,歷史劇《羅大將軍》等劇目,推動了我國地方戲劇藝術的發展。
湘西陽戲
Ⅷ 湘西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湘西素以美麗神奇著稱,她與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毗鄰,境內景觀密布,異彩紛呈。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中國南方長城;有景色溶灕江之秀麗,集三峽之雄偉的猛洞河;有由212洞組成的洞的世界-龍山火岩溶洞群;有歷史悠久,被稱為我國南方最美的兩座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等。它以獨特的風景名勝吸引著中外遊客。自治州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永順塔卧是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省政府和軍事委員會舊址。永順溪州銅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永順老司城、明代建築祖司殿等堪稱湘西旅遊的風水寶地;雲蒸霞蔚的武陵群峰、河水湯湯的沅江酉水、景色迷人的森林峽谷、濃郁醉人的民族風情,構成了美麗的湘西風光。「天下第一漂」猛洞河、青山似黛,碧水如詩的「棲鳳湖」、吉首「德夯」、龍山「火岩溶洞群」、「鳳凰古城」等是鑲嵌在湘西的風景明珠。
湘西好玩的地方推薦
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城樓和北門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萬壽宮、大成殿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區集中了鳳凰大多數的古老建築,是鳳凰縣的核心景區,值得細細品味。
鳳凰古城現有文物古建築68處,古遺址116
處,明清兩代特色民居建築120多棟。還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條。保存完好的唐朝舊縣治黃絲橋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城之一。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南方長城——「湘西邊牆」,成為國際國內關注的焦點。
門票:
【普通票】148元
【學生票】20元(沱江泛舟需另加15元)
猛洞河
青磚碎瓦,敲響的是蒼遠歷史的迴音;碧水河谷,激盪的是野性火辣的山歌;荒野莽原,搖曳的是原始古樸的舞步。瑰麗的自然風光與濃郁的民俗風情相得益彰的巧妙結合,使猛洞河景區的資源價值獨步天下。
猛洞河風景區,位於距張家界西南端80多公里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地跨永順和古丈兩縣,總面積255平方公里。由猛洞河漂流、王村、不二門、老司城四部分組成。是一個集山勢、水色和珍稀植物於一體,匯古鎮風貌、山野情趣為一色的水道旅遊勝地。
門票:160元
芙蓉鎮
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永順縣因小說《芙蓉鎮》改編的同名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而得名。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位於酉水之濱,距縣城51公里。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
芙蓉鎮不僅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也是融自然景色與古樸的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又是猛洞河風景區的門戶、一個尋幽訪古的最佳景點。四周是青山綠水,鎮區內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臨水依依的土家吊腳木樓以及青石板鋪就的五里長街,處處透析著淳厚古樸的土家族民風民俗,讓遊人至此贊不絕口,留連忘返。胡績偉先生游覽猛洞河和芙蓉鎮以後作詞贊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峽落溪州。懸崖壁峭綠油油,悠悠盪華舟。烹鮮魚,戲靈猴,龍洞神仙游,芙蓉古鎮吊腳樓,土家情意稠。」
門票:60元
交通
從鳳凰到張家界每天有兩趟車,最早一班為8:30,最晚一班為15:30。途中一站就是芙蓉鎮,到站下車就行。
從鳳凰搭車到吉首,時間1小時,45公里,票價15元一人。再從吉首轉車到芙蓉鎮,時間1小時20分鍾,80公里,票價21元。
茶峒
茶峒地處湘西州花垣縣西北邊境,距縣城25公里;位於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始建於嘉慶八年(1803
年);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屬湘西的四大名鎮之一。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白塔
聳立,古渡擺舟,如詩如畫。詩雲:「邊城勝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畫中游。」著名的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以茶峒為背景,寫出他的代表作《邊城》,從此邊城馳名中外。解放後,城垣、白塔雖毀,但古風依存,又新修樓房和大橋等建築,為邊城茶峒增添新景;《連心壩》、《邊城》
等影片,均在茶峒拍攝外景。許多慕名探訪者踏青石古道,登水邊吊腳樓,聽月下漁歌,尋覓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墳;回味那美麗動人的故事 。
乾州古城
民間有雲:「乾州的城,鳳凰的兵」。自古以來,具有4200多年歷史的乾州就是南長城上的與鳳凰古城齊名的雙子城,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區內的萬溶江河畔,十里盆地,二水環洲,三陸橫陳,狀如乾卦。城內有十里古街,城中有十里河道,城外有十里邊牆,是秦、漢時期重要的商埠碼頭,是明清時期南長城防卸線上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
門票:128元
紅石林
紅石林位於湘西自治州古丈縣茄通和斷龍鄉境內,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在「芙蓉鎮」對岸。紅石林目前是全球唯一在寒武紀形成的紅色碳酸岩石林景區。古丈紅石林核心區佔地約
20
平方公里,色彩鮮艷,造型優美最珍貴的是古丈紅石林保持了原生態之美,石林的峽谷、溪流、清泉、草坪、紫藤花,與紅石林相得益彰,整體景觀秀麗精緻清雅,宛如一個天然的園林。這里所有的石頭都披著一層細密的紋格,如同珊瑚礁一般。古丈紅石林的色彩還因天氣而變,晴天望之,一片紫紅,陣雨過後,頓成褐紅,宛如一幅山水畫,雨過天晴,無數石峰又魔幻一般從邊緣由褐紅變成紫紅,此...
門票:168元
Ⅸ 電影十八洞村,他們計劃釆用的改造方法是
填土造田。
電影十八樹洞村,講述了十八洞村的神奇和歷史,他們改造村落的方版法是權領導勸說。
十八洞村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三省交界處的湘西花垣縣。
(9)湘西花垣岩羅西瓜節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
該村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獨特的苗家飲食,苗族風情濃郁,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每到春節,這里便有搶獅、接龍、打苗鼓等傳統習俗;每逢趕秋節,這里便組織西瓜節、舞龍、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動。
該村擁有苗綉、蠟染、花帶、古花蠶絲織布等文化旅遊產品。有十八洞臘肉、酸魚、酸肉、野菜等多種綠色食品;有上刀梯、踩嘩口、巴代、定雞等苗族絕技,有「過苗年」、「趕秋節」、「山歌傳情」等民族文化活動。
Ⅹ 湖南湘西自治州吉首到蘭州自駕游路線
共1785公里,22小時,過路費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