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門前鎮的古鎮名人
司門前在古代是寶慶西路,上通雲、貴、川,下通兩湖兩廣和南北二京的通衢要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山鍾水秀,人傑地靈。自清代以來,鎮內出現了一批批優秀人物,這里著重介紹文武「二魏」和其他幾個著名歷史人物 。
魏源小傳
魏源,名遠達,字默深,號良圖,晚年法名承貫,清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司門前鎮)人。清乾隆五十九年農歷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攜母親、妻子遷居江蘇寶山父親魏邦魯任所。道光十五年(1835)在揚州新城抄關門內倉巷購宅基建絜園定居。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學史,苦讀至深夜,母熄燈令卧,他伺母熟寐,復以被遮光默讀。嘉慶七年(1802)應縣童子試。縣令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出對;「杯中含太極」;魏源摸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
十二年,赴縣城參加縣學入學考試,名列前三名,與何上咸、石昌化世稱三神童。十八年秋,中癸酉科湖南拔貢89名之一。次年春與好友鄧顯鶴上京城求學。到京後,一面教授幼童。以舌耕自力;一面刻苦自學,孜孜以求,切磋琢磨。其間,為探討《大學》古本,他足不出戶五十餘天。湯相國金釗疑其生病,前往看望,魏源垢面出迎,鬢發如篷。相國慨然嘆曰:「吾子勤學罕見,乃深造至此。」二十二年離京回長沙教書。二十三年應友姚興潔邀,赴辰州參與編纂《屯防志》和《鳳凰廳志》,並撰《湖南按察使贈巡撫傅鼎傳》。道光二年(1822),中順天鄉試舉人第二名。五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後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道光六年(1826),入京會試,劉逢祿分閱試卷,力薦龔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兩生行〉哀之。其中稱魏源為「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神,尤精選理礫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對魏源才學非常賞識,預言「且看明日走馬填城闉」。
九年,再次會試,又不中,捐內閣中書舍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兩江總督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戰役,並在前線審俘虜。後見清廷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潛心著述。二十二年《南京條約》簽訂時,他完成《聖武記》一書。後又將林則徐主持翻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和歷代史志等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幾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982)成書100卷。該書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等經國大事,有深入探索。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以長技以制夷」等論點,主張學習西方技術,製造戰艦、火器,以及選兵、練兵、養兵的方法,改革中國軍隊,還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張;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並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創造與銷售輪船、器械等,使國家富強;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並在《默觚》中抒發「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的思想。對清王朝長期固步自封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應會試,中禮部會試第十九名,以試卷潦草罰停殿試一年。二十五年,補行殿試,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進士,以知州分發江蘇敘用,初為揚州府東台知縣。二十六年農歷四月,母逝,離官居憂。
道光二十九年(1849)農歷六月,奉檄權知揚州府興化縣。到任三天,湖水猛漲,威脅堤坊。他親赴各壩組織抗洪,指揮七縣農民挑土護提。隨著風雨加劇,高郵河堤將決,他赴倒在河堤上痛哭,願以身換取民命及下河十多萬畝即將登場的稻穀;鞋子被巨浪捲走,雙眼赤腫如桃,見者列不感泣。十萬兵民奮力搶險,終於保住壩堤。當人們用門板將56歲的魏源從河堤上抬下來時,前來勉慰他的兩江總督陸建瀛禁不住和淚嘆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豈不信然」。士民送他「淮揚保障」大匾。這年興化水稻豐收,農民稱為「魏公稻」。嗣後,他發動人們趁冬季枯水之時,疏通河道,將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築避風島,栽上樹木,作為過往船隻停泊避風之所。沿河堤植柳,興修水利,擴建書院,改建乳房(育嬰堂)。為解決啟壩問題,他深入調查,訪得原有運河西堤舊基,議請重建。得到撥款批准後,親自總催運河西堤工程。竣工後,議定每年處暑後,新谷登場,與農家無礙時,方可啟壩放水,並奏准為令,勒石壩首,為永久例規。人們為感念他的恩德,聯名捐資,為他立生祠。
道光三十年(1850),奉陸建瀛檄,升鹽運海州分司通判,協助陸進行鹽票改革。時南墁缺產,課稅不足,魏源以淮北為點。「督各場官嚴稽掃曬,杜偷漏,訪獲巨梟塘私三十餘萬,北產大盛,收逾額,以二十餘萬大引(每引200公斤)濟淮南。南課賴充,而北課又倍,因籌銀二十餘萬生息,為高(郵)寶(慶)運河堤歲修之用」,受到道光帝頒旨嘉獎。
咸豐元年(1851),援高郵知州,公餘整理著述,三年完成(元史新編)。咸豐三年三月十五日(4月22日)被督辦江北防剿的楊以增挾私報復,以「遲誤文報」為由,奏謐革職。十一月復職,他以年邁六旬,遭遇坎坷,世亂多故,辭歸。
咸豐四年(1854),魏源與全家避兵僑居興化(因舊居契園先年二月毀於炮火)。自歸不與人事,惟手訂生平著述。七年農歷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憎舍,享年63年,葬杭州南屏方家峪。去逝後,興化人民將他與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絕。
魏源著述甚豐,除〈聖武記〉、〈海國圖志〉、〈默觚〉、〈元史新編〉外,還有〈凈土四經〉、〈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墨子》、《孫子》、《吳子》等若干卷,並協助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
魏光燾小傳
魏光燾,字光邴,號午庄,晚年自號湖山老人,清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金潭鄉)人。道光十七年(1837)農歷十月三十日出生,系魏源族孫。
小時喪父,家貧。咸豐六年(1856),母命棄學從戌,由堂兄魏瀛介紹投江西曾國荃部,幫辦營務。九年至同治六年,隨部在江西吉安、廣西平樂、浙江金華、福建漳州及廣東等府、縣鎮壓太平天國軍,因屢立戰功,由從九品官歷升縣丞、知縣、知州、知府,並賞戴藍翎,花翎,獲「揚勇巴圖魯」稱號。七年(1868),調赴陝甘鎮壓回民起義軍,賞加二品頂戴,換「西林巴圖魯」稱號,光緒七年(1881)二月升甘肅按察使。十年,改調新疆布政使。次年二月,賞加頭品頂戴。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統率多次戰敗。魏奉詔與陳湜、李光久等統帶所部前往東北抗擊日軍。秋,率部三千北上,九月開赴山海關,取道錦州,進遼東,扼牛庄駐扎,行軍數月,賓士萬余里。各勇喘息未定,倭寇糾集精悍二萬余眾偷襲牛庄,他督兵抵禦,曾「三易坐騎」,奮勇指揮。因援兵不至,寡不敵眾,陷入圍困之中,血戰竟日,方由西城突圍,僅以身免。
光緒二十一年(1895),署江西布政使,旋署雲南巡撫。秋,改調陝甘巡撫。時渭南、華州、華陰、長安、涇陽各處水患連年,民苦災重。他率民卒,興水利,開管道,以消積潦;積義谷,以備荒款;疏鹽路以裕稅課;建文武各學堂以植人材;還令防軍在驛道兩旁植樹造林千餘里,修建橋梁數十座。
光緒二十五年冬,署陝甘總督。次年冬,署雲貴總督。二十八年冬,移督兩江兼南洋大臣。赴任後,整頓鹽政,創辦新軍,設警察局,水雷局,修炮台,制炮船,整理水師學堂固江防;平米價備荒歉;外交上則爭回上海縣屬黃埔江口疏通河道的自辦權。三十年秋,調任閩浙總督。次年春,鐵良南下閱兵,奏劾昏庸無能,奉旨開缺,隨後回到寶慶。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朝廷授魏兩廣總督,他以年邁為由,辭不赴任。
民國5年(1916)3月15日卒於寶慶城東郊湖山別墅,終年80歲。
孫俍工小傳
孫俍工,字光策,號僚光,清光緒十九年農歷十二月十三日月1894年1月19日)出生於邵陽縣北孫家壠(今隆回司門前鎮孫家壠村)。
宣統三年(1911),孫俍工去長沙求學,先入省邵陽中學,翌年轉入武昌旅鄂湖南中學。
民國5年(1916)年,俍工考入北京高師國文部,學習文學。「五四」運動中,他當選為高師學生代表,參加火燒趙家樓的戰斗。並與同學創辦《平民教育》和《工學雜志》,發表很多文章和詩詞,歌頌「五四」運動。
民國9年,大學畢業後,在福建漳州第二師范任教。為《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星期評論》撰稿。後回長沙一師任教,發表《瘋人》、《看禾》、《看出殯》、《醫院里的故事》、《隔絕的世界》等20餘篇作品,編輯出版《海的渴慕者》和《生命的傷痕》兩個集子。
民國11年(1922),離長沙赴南京,任中國公學中學部及東大附中國文教員,著手編著《國文教科書》及《作文講義》。
民國13年冬,自費留學日本,進東京上智大學研究德國文學。繼續從事編著,開始翻譯。先後譯著《世界文學家列傳》、《文藝辭典》、《東方美術史》、《中國古代文藝論史》、《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等。
民國18年春,入上海復旦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兼任江灣勞動大學教授,主授《中國小說史》、《勞動文藝》等課程。次年八月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暨南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吳淞中國公學教授。在此期間,出版《文藝鑒賞論》、《唐代的勞動文藝》,還寫有一些詩和戲劇,在刊物上發表。
民國20年秋,再赴日本深造,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因「九一八」事變發生,於當年10月回國。21年3月,入南京國立編輯館,任人文組專職編輯。兩年後辭職,專事著述。出版了《文學概論》、《詩的原理》、《中華詞選》、《中華詩選》、《中華學術思想文選》、《中華戲曲選》、《中國經學史》(譯著)《中國文學通論》,還創作了《續一個青年的夢》、《世界的污點》、《血彈》、《索羅夫》、《火花》、《復仇》、《審判》等劇本,在《文藝月刊》、《前途》、《慧星》等雜志上發表,以表達他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慨和對抗日將士的歌頌。
民國25年1月入川,任成都華西大學文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受聘為中央軍校成都分校政治主任教官。29年任中央監察院參事,兼任湘輝學院及四川教育學院教授,開始編著《抗日史料叢書》,因著述中充滿愛國主義激情,33年被革職,依舊從事教學和著述。
1949年重慶解放後,繼續在四川教育學院任教。1950年回長沙,任湖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翌年3月,任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籌委會委員。是年冬,投入湖南土地改革運動,在零陵柘塘鄉工作了85天。回長後,寫有散文《我的熱血在不斷地流》,傾訴了他對封建制度的憤恨和對共產黨的熱愛。
1953年,任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編《毛主席語言辭典》。他還寫了《嶽麓詩草》百餘首,「五四」運動敘事長詩《黎明前奏曲》,但未出版。
1962年3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歐陽秋曝,字熙,名蔚園。清光緒十八年農歷九月二十九日月1892年11月18日)出生於邵陽縣司門前(今隆回縣司門前鎮芙蓉塘村)。民國2年,入省立一中求學,畢業後回鄉任第一國民不學教員 。民國6年應賀民范之聘,在岳陽縣政府任科員。「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後,毅然辭職回鄉,從事國民教育,以喚起民眾,先後任第一國民小學和第二高小校長,隆中鎮教育會長。並賣田20畝創辦秋曝學校和秋曝平民夜校。在任期間,向同行約法三章:「廢孔子牌位,廢奴化教育,行師生平等。民國13年,任寶慶縣督學,與同鄉彭鍾澤、羅卓雲等組織三民主義研究會,學習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後在縣立五台山小學組織學生王璇、趙錦、匡安順等以辦半工半續補習班和作社會調查為掩護,在小江湖一帶做農民協會的籌備工作。在他的發動組織下,寶慶縣第一個農民協會——五台山農民協會成立。民國15年春,經羅卓雲、向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掩護革命身份,同年6月,國民黨寶慶縣黨部成立,他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任黨部農民部長。10月,寶慶縣農民協會成立,任執行委員長。民國16年2月15日,以執行委員長的名義頒發《寶慶縣農民協會布告》,號召各地農民將為富不仁者抓起來,戴高帽游團,廢高利貸,禁煙賭,辦學校,開倉均谷,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舊俗。根據省農民協會的《懲治土豪劣紳暫行規定》和《懲治貪官污吏暫行規定》,成立審判土豪劣紳特別法庭,他與劉初葆分別擔任正、副庭長,將東鄉大土匪李南陔押來縣農會,審訊後,當眾槍決。同年3月5日,《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秋曝為首舉辦軍事訓練班,成立縣農民自衛隊。「馬日事變」發生後,匪首陳光中從安化直犯寶慶,襲擊縣農民自衛隊和駐軍一個營,並大肆追捕中共地下黨員和青年團員。歐陽秋曝遵照省執委應變決策,於民國17年(1928)1月與北路隆回十六區農民協會糾察隊長劉繼堂潛赴江西蓮花縣。4月抵達,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為掩護,訪尋工農紅軍,經王順和、吳鼎盛介紹加入方誌敏部隊,擔任文書繕寫。民國18年9月,部隊開到江西紅樹與南凱交界處,被國民黨軍包圍,他與劉繼堂同時被捕入獄。19年2月,當地黨組織以他倆從事行醫為由,營救出獄。4月秘密返回老家後,奔漵浦縣龍潭鎮木兜口歐陽永學家,化名歐陽蔚園,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在龍潭鳥竹山、雙江口及漵浦城外的白竹坡,以教書為名,聯絡星散同志,研究斗爭策略,發動農民成立白竹坡農會。縣督學馬駿以他「平日言行多共產思想」上告漵浦縣剿共司令部緝捕。他聞訊,從白竹坡出走。民國20年農歷四月二十二日在新化游家灣客棧不幸被捕,端陽節清晨,英勇就義於邵陽城,反動派將他的頭顱懸掛東關橋(青龍橋)示眾,人民群眾當夜暗地將身首縫合,將遺體送回家鄉葬在司門前高沖鳳形山。
歐陽民英,字舜田,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1906年1月12日)出生於邵陽縣北一都石橋鋪竹山院(今隆回縣司門前真竹山院村)。高小畢業後,從事教書生涯。農民運動興起時,他正在滬溪小學任校長。在羅卓雲、歐陽秋曝的啟發和誘導下,帶領學生下鄉宣傳革命,發動農民加入農會。民國16年4月經羅卓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桐木坪、司門前、茅坳等組織農民協會、婦女聯合會,開展燒菩薩、剪長發、放裹足、抓土豪劣紳戴高帽游團等革命活動。「馬日事變」後,繼續以教書為掩護,領導群眾開展革命活動。當地土豪劣紳派打手數十人,圍攻學校,赴跑學生,他急派親妹歐陽寶蘭赴邵陽縣找農民協會委員長歐陽秋曝匯報情況,得到指示後,與同志密商,成立農民暴動團,被選為總指揮,謀劃奪取團防局槍支,回應年關暴動。民國17年元月17日,「鏟共義勇隊」槍兵百餘人,包圍桐木坪,他與弟歐陽卓冒彈雨轉移到山上,敵人將其父打傷,並抓走歐陽寶蘭,時有叛徒暗地搜集地下黨情況,准備去邵陽請賞,他派人將其處死,奪回地下黨員名單和各種材料。從此,敵人派暗殺隊四處搜捕,懸賞大洋四十元。他只好外出避難,臨行時,他提筆在牆上寫道:「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將奈何。」與弟奔赴廣西靈川縣伯父歐陽楚凡家棲身。一個月後,他潛回桐木坪,隱身於岩洞中,與羅卓雲秘密聯系,繼續策劃暴動。民國17年秋,羅卓雲被捕犧牲。他決心為戰友報仇,加緊進行革命活動。民國20年4月,他在虎形山與地下黨員奉鴻等商量暴動時,被小沙江「鏟共義勇隊」逮捕。7月25日,被慘殺於邵陽城。
魏肇文,字選廷,一字武伯,號桂安,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司門前)人,魏光燾第三子,清光緒十年農歷閏五月二十八日(1884年7月19日)生於甘肅蘭州。幼年隨父讀書。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東京成城陸軍學校學習。後與黃興等湘籍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湖南編譯社,出版《游學譯編》,宣傳反清革命,並參與抗俄義勇隊活動。回國後,肄業於北京計學館。曾主辦《開智報》兼《醒報》編輯。宣統三年(1911),回湘組織同盟會,被選為寶慶同盟會會長。民國元年(1912)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寶慶國民黨支部長。2年春,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曾參與反袁護國運動。失敗後,逃亡日本研究法政。5年,袁世凱死後回國,被孫中山聘為大元帥府參議,隨孫南下廣州,參與護法運動。13年在北京創辦《今報》,反對曹錕,主張孫中山入京主政。後居上海,以賣字為生。民國21年1月28日,日軍大舉進犯上海,駐上海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而蔣介石不加支持,引起上海各界不滿。魏被選為代表之一,兩次赴京勸說張學良聲討蔣介石和收回東北失地。37年,程潛任湖南省主席,他曾去長沙,參與湖南解放運動。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魏肇文從小隨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學魏碑,在李的輔導下,盡得魏碑精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特別對鄭文公碑的臨寫,更有其獨到之處。李瑞清曾對魏光燾說:「令郎書法已取我之所長而超出我甚遠。」魏光燾見魏肇文書寫的《正氣歌》後,頻頻點頭,遂以玉硯一方為賜。他直劃隸書亦很擅長,草書比魏碑造詣更深。論者說他的草書寓雋秀於蒼勁,已匯曾素之所長。20年代末期,譚延闓、林森、居正等人署名在長沙《民國日報》上刊登啟事,推崇他的書法。他晚年留邵陽的手跡很多,蔡氏宗祠門上的「蔡公祠」、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上的「浩氣長存」,以及邵陽市許多大小的魏楷端書,由一家碑貼店出版印行。1955年,卒於邵陽市,終年71歲。
歐陽方,1966年出生,司門前鎮大茅坪村人。1978年在石橋鋪中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4年11月1日應征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文書。1987年7月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7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大學新聞系,1990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海軍飛行學院(遼寧省錦西市)政治部宣傳科,負責新聞報道工作。1991年7月被任命為正排職幹部。他立場堅定,服役態度端正,遵守紀律、服從指揮;他干一行愛一行,對新聞報道工作非常熱愛,先後在各類報刊、雜志、電台發表稿件和作品上百篇,被《人民海軍報》、《解放軍報》聘為特約報道員。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嘉獎。1991年10月9日,歐陽方從錦西前往北京執行任務。在列車上,4個歹徒(黑龍江人)對一湖北姑娘耍流氓並實施搶劫。見此情景,他義憤填膺、挺身而上,厲聲制止歹徒的犯罪行為。歹徒惱羞成怒,手持尖刀撲向歐陽方。面對窮凶極惡的歹徒,他毫無懼色,英勇搏鬥。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25歲。1992年,部隊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孫建,1929年生,司門前鎮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冶金專家。曾任包鋼、二冶總工程師,包頭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准化協會會員,全國高聳構築物技術學會和築爐技術學會會員。一生從事煙囪、水塔和冷卻塔等土建工程和工業爐施工,為包鋼、包頭市和西北地區的建設做出了貢獻。曾三次主持修訂國標《煙囪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並為冶金部、建設部負責管理規范和技術咨詢工作。撰寫了《冶金建築》、《工業建築》等幾十篇論文,參與編輯出版《工業煙囪施工》、《3600噸水塔的設計與施工》、《煙囪工手冊》等書。獲國家民委、勞動人事部、中國科協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多次獎勵。
鄒邦基,1935年生,司門前鎮人。畢業於沈陽農業大學。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第六屆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和土壤——植物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榮譽理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編委。是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從事40餘年科研,主攻土壤微量元素與植物營養。研究成果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等10餘項獎勵。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編或參加編寫著作6部,譯著1部,發表論文80餘篇,譯文及科普小品數十篇。傳略被輯入《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辭書。
鄒鵬奇,號嵐峰,1909年生,司門前鎮人。1926年入伍當兵,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長沙會戰後奉命戍守湘北,與日軍作戰5年,逼敵退出常德。1944年6月在草尾赤山戰敗被俘,寧死不屈,最後破械脫逃。晚年在七律憶當年被俘心境中言道:「命運由天作主張,從來生死不商量,顏公斷舌張公齒,刀劍交加死不降」。1945年,湘西會戰後晉升茶陵師管區少將副司令,後任九十二師師長。1948年,升任九十九軍中將軍長,聯勤總部總隊長。1949年去台灣,任八十七軍軍長、第一、第二軍團副司令、金門防衛副司令、「國防部」預訓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20世紀80年代後,捐資8萬余元資助家鄉興辦公益事業。
魏寅,名煥升,1924年2月生,司門前鎮金潭村人。1949年畢業於國立湖南大學,任過中學校長、電大教師。是中國楹聯學會名譽理事、湖南省楹聯學會理事。一生著作頗豐,新詩《井下礦工之歌》被中國作協收入《1958年詩選》。發表經濟論文多篇,東南亞華文報刊曾有轉載。出版的《魏源傳略》及《魏源楹聯輯注》等書,是海內外研究魏源學術思想的主要文獻。一生喜好楹聯,有大量作品散見於全國報刊雜志,部分被收入《中國名聯辭典》,在歷次全國性徵聯活動中多次獲獎,出版有《名勝題聯存稿》及與人合著的《名聯鑒賞辭典》、《湖南名勝楹聯》、《三家名聯選》等。1994年,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聯壇十老」榮譽稱號。傳略入編《中國對聯大辭典》、《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當代對聯藝術家辭典》及《中國詩詞家名錄》等多種辭書。
魏先來,1930年生,司門前鎮中心村人。1949年10月投身革命,參加了隆回的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1951年起,任隆回縣三區區長、中共區委書記。1954年起,歷任中共隆回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委員、縣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58年起任中共隆回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1969年起,歷任中共漣源地委副書記兼漣源縣委書記、漣源地區革委會主任,中共婁底地委副書記、婁底行署常務副專員。1977年任中共漣源縣委書記時,該縣被評為全國農業學大寨先進縣,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1990年任婁底地區政協聯工委主任、中共黨組書記。曾兩次當選為湖南省黨代表,兩屆省人大代表,三次赴京參加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魏華政,1938年生,司門前鎮人。1957年入伍,在一二七師任戰士、文書、營部書記、師政治部保衛幹事、連副指導員、指導員、團政治處股長、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副政委、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1988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在部隊期間曾多次立功受獎。1992年後,歷任中共婁底地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地委副書記。轉業到地方工作後,認真探索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曾是中共湖南省委《學習導報》編委,並在省級報刊發表文章50多篇。《實事求是——領導行為的唯一準則》、《機關黨組織和黨員目標管理》等論文,由《中國開拓者論文精粹》、《中國黨政企事業幹部論文集》收錄。
魏道善,1943年生,司門前鎮人。1956年當中醫學徒,1979年被選拔為中醫師安排到隆回縣中醫院工作,1994年被評為副主任醫師。歷任縣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邵陽市脊椎傷病研究中心主任。是世界中醫骨傷科聯合會會員、《世界傳統醫學》雜志特約編輯、中華臨床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傳統醫學會委員、中國特色醫學研究會委員、中國活血化瘀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名醫協會理事。創造脊椎傷病四位一體三維彈性牽引法,為脊椎傷病的治療、護理、康復開辟了新途徑。取得5項國家專利,其中脊椎骨折治療器為湖南省中醫成果推廣項目。研製成功田七治血液等6種醫院Ⅱ類制劑方葯。主持省科委立項的脊椎多功能治療牽引床科研項目。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7篇,其中多篇獲得獎勵。
魏榮爵,筆名集韻,1916年生,司門前鎮人。1937年南京金陵大學畢業,任重慶南天中學物理教員,金陵大學理學院講師。1945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攻聲學,獲物理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研究員。1951年,應聘南京大學物理教授、系主任,創聲學專業及研究所,1954年後,任聲學研究所所長。曾是中國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科院院士、美國聲學會會士。歷年應美國、德國等國家邀請,在30所歐美大學講學,被美國Losalams國家實驗室等聘為顧問,加州大學聘為客座教授。發表物理、聲學論文百餘篇,《水霧中聲傳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非傳播孤子》獲國家教委一等獎。
陽志奇,男,漢族,隆回縣司門前鎮蝦溪村人。1969年10月出生,1992年6月參加工作,1991年3月入黨,大學文化,現任新寧縣委常委、新寧縣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