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七姐妹

湘西七姐妹

發布時間: 2021-03-12 05:10:39

⑴ 中國湘西的趕屍之謎

中央電視台10套《走近科學》欄目近日播出《行走的屍體》,揭開湘西神秘的「趕屍」之謎。

主持人: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件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1950年,我國的湖南西部還剛剛解放,社會上魚龍混雜,兩位身穿便衣的解放軍戰士被部隊派遣到當地的警察分駐所去協助工作。就在這一次執行任務中,他們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天色漸晚,兩位解放軍戰士加快腳步。幾個神秘行人迎面走來。看著這幾個人詭異的從身前走過。他們奇異的裝束和舉動引起了解放軍戰士的警惕。解放初期的湘西地區極其復雜,各種勢力都在進行自己的陰謀活動。這些人行蹤詭秘,舉止可疑,他們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勾當嗎?

解放軍戰士悄悄跟蹤在神秘行人的後面。一切顯得那麼詭異恐怖,兩個解放軍戰士手心裡滲出了汗珠。兩位解放軍戰士尾隨著神秘行人來到一家旅店。

兩位解放軍戰士雖然懷疑這伙神秘行人來路不善,但狀況不明,兩人也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互相商量之後,兩位解放軍戰士決定暫不打草驚蛇,先回警察分駐所報道,再殺個回馬槍。

兩位解放軍戰士悄悄潛回旅店。旅店裡靜悄悄的,店老闆正在櫃台前打瞌睡。

在兩位解放軍戰士的盤問下,沒費多大工夫,店老闆就一五一十的交待了他所知道的情況。原來這伙神秘的行人竟然是趕屍的!走在前面的就是趕屍匠。而後面的就是屍體!

主持人:通過對店老闆的詢問,兩位解放軍戰士得知自己遇到的是一夥趕屍的隊伍。那麼世界上真的有趕屍這一回事嗎?我們的記者在當地采訪到了一位老人,她說自己親眼見到過趕屍。

吳鳳英:我七八歲時土匪很多,我家搬到鳳凰縣城白羊嶺,我聽說有人死之後自己走回家,我就跑去看。當時很害怕,我看到那個走回來的死人,身穿白衣,頭戴斗笠,雙手下垂,到家後趕屍匠取下他的斗笠,他就倒下了,家人就給他洗澡。

穿上新衣服,放進棺材,把他埋葬了,死在外面的人都會變成厲鬼,但這樣趕回來安葬以後,他就會變成善鬼,我當時看到那個死人,他臉色蒼白消瘦,一點也沒有腐爛。

店老闆的話讓兩位解放軍戰士將信將疑起來。湖南西部剛剛解放,各種黑暗勢力都在渾水摸魚,進行犯罪活動。這些人行動如此詭異,難道他們真是趕屍的?這么神秘恐怖的職業,不正好給犯罪活動提供了天衣無縫的掩護嗎?兩位解放軍戰士決定追查到底!

兩位解放軍戰士開始密切監視神秘行人下榻的客房。整個晚上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切安靜得可怕。

解放軍戰士突然驚醒,天已經大亮,店老闆告訴他們:那伙神秘行人大清早就走了!兩位解放軍戰士問清方向,出門往西,一路急趕。訓練有素的解放軍戰士一路急行軍,終於追上了逃逸的神秘行人。

跟蹤了一天,兩位解放軍戰士又飢又渴,疲憊不堪。讓他們驚奇不已的是,前面的神秘行人竟然也是一天未吃未喝。又累又餓的解放軍戰士飽餐一頓後,要了一間房,就在神秘行人的對面。

半夜時分,店老闆突然來訪,讓已經有點疑神疑鬼的解放軍戰士嚇了一跳。

一場虛驚後,解放軍戰士讓進店老闆,店老闆很熱情,兩位戰士漫不經心的詢問起對面的神秘房客來。

店老闆立刻神秘的靠近兩位解放軍戰士,興致勃勃地說了起來。從店老闆口中得知,原來他也認定這是一起趕屍隊伍。

主持人:兩位解放軍戰士又跟蹤了一天,獲得的信息和第一天一樣。難道兩位身經百戰的解放軍戰士判斷失誤了嗎?

在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但這一行業又是何時何人所創呢?據說這跟「奇門遁甲」有密切關系。奇門遁甲是道教中的玄學,分法術和占卜兩種,起源於九宮演算法。

湖南吉首大學 《苗族通史》副總主編吳曙光:奇門遁甲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么看,因為巫術這個東西起源很早,也有可能說奇門遁甲,受巫術的影響很大,從「巫」到道德的「道」。我們的道教,巫和道教是很接近的,有時候我們看到巫裡面有很多道的故事,一些說法,有人就認為巫學道的一些東西,這種說法是反過來了,事實上是道學了巫的很多東西,假如一定要把兩個區分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因為巫和道本身都產生在南方都是以楚國這個地盤為核心的,《莊子》裡面有很多東西的話就記載了當時它的文化,包括巫文化,它就記載進去了。那麼巫文化它一直傳承下來,它自然而然的就把遠古的《莊子》所知道的東西也繼承下來了。所以現在我們讀了,莊子的書以後

了解了莊子的一些故事以後,再去看巫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相重點,這種相重點,我們認為文化是誰繼承誰的話,應該是道繼承巫,不是巫繼承道,因為巫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漢化。我以苗族為例,其它的我不說,其它的還有很多巫術。

客房內,口若懸河的店老闆還在滔滔不絕。據說從事趕屍匠這一行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膽子大,二是身體好。

湖南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宣傳部張順心:對趕屍人它有三個條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事趕屍這個職業,那麼第一,這個能夠從事趕屍的人,他要求膽子要特別大,所以檢驗膽子大和小,有什麼辦法呢?比如說一個人死了以後就埋在那個山上,這個墳堆上面就放了一個物品,師父就讓徒弟晚上的時候,深更半夜凌晨的時候,就讓徒弟去墳上面將這個物品拿回來,這個我們都知道,一般人膽子小的肯定不敢去,這是第一個條件,膽子要大,這是其中一條。第二個,做趕屍的人身體要好,因為趕屍的人要求一個晚上。至少要步行五十公里以上,一個人要背著一個東西,一個晚上走五十多公里的話,這是個標准,那麼不是一般的人能承受的,他不像一個人步行,他要背著一個物品。第三個條件就是趕屍人他長的形象,比較醜陋,也就是說很英俊的人不行。專要找一些形象比較醜陋,讓人看著很恐怖的,所以這是趕屍這個職業,從業人的三個要求。

吳鳳英:趕屍匠沒有後代,沒有兄弟姐妹,我認識一個趕屍匠,他整個家族就他一個人,他認了這條沒有後代的路以後做這種事就很靈很順,所以很多人不願意走這條路,不然人人都可以做趕屍匠。

兩位解放軍戰士被店老闆說得驚疑不定,他們對趕屍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趕屍匠這一職業的呢?

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兵在黃河邊與黃帝部落對陣廝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回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看著滿地的屍體,蚩尤對身邊的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死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鄉吧。」於是軍師站在滿地的屍首中間,默念咒語、禱告神靈,開始做法。軍師做法後,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蚩尤高舉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

湖南吉首大學 《苗族通史》副總主編吳曙光:到了蚩尤這個時代以後,苗族有了很大一次,向北挺進的過程,一直到後來它就到達了中原地帶,中原地帶以後就到了黃河流域之後,就從西部來了黃帝,南部還有一支就是炎帝,炎帝黃帝蚩尤他們三個大的代表父系時代的皇帝部落就在中原地帶形成了比較大的爭斗,蚩尤是在第九次戰爭中打敗了,打敗了以後他就敗退南歸,南歸以後又回到了兩湖流域,蚩尤敗退南歸以後,打敗以後他的回來路線,士兵的屍體本身來講就是由一個叫「誇父」的人,負責處理它的有人說是他背過來的,有人說是趕過來的,這樣的話就可能演繹出像現在我們說的趕屍。

主持人: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我國最早發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其中趕屍作為一種民俗,是巫術的一部分。那麼,在神秘的湘西,為什麼會有趕屍這一巫術呢?說起它的現實原因啊,跟湘西這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是有很大關系的。

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以采葯或狩獵為生,也做點小生意。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湘西苗人以外,外人很少去。死在那些地方的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很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運輸,於是有人就創立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而這一奇怪的風俗也就在湘西一帶流行。

湖南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宣傳部張順心:湘西是中原文化和西南的巫文化交匯的一個地方,這兩種文化在這里交匯,產生了一個楚巫文化。所以我們說這個地方人神相親,這里的人既信神,又信巫術,所以巫術是這里很典型的一個文化標識。比如說一個人,對一個事情認識不了,他用一些巫術的方式來化解它。

送走了店老闆,兩位解放軍戰士卻更加疑惑起來:趕屍匠到底怎麼趕屍呢?他們決定,即便就為這一疑問,也要追蹤到底。

昨天晚上店老闆的恐怖渲染讓兩位解放軍戰士心有餘悸,他們不敢靠得太近,遠遠的跟在神秘行人的後面。

又是一天跟蹤,依然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旅店老闆給神秘行人送去飯菜,茶水,並送去一隻尿桶,據說趕屍匠夜裡要守死人,不上廁所。

然而,死屍真地會被活人趕著走嗎?這一關鍵問題讓兩位解放軍戰士依然懷疑這伙神秘行人來者不善。他們也許就是犯罪團伙的非法活動,借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隊伍,讓遇到的人爭相避讓,掩飾他們的非法行為。

兩位解放軍戰士決定,無論如何,今天晚上一定要採取行動!周旋數分鍾之久後,裡面終於開了門。兩位解放軍戰士跨了進去。

確實是屍體!解放軍戰士開始盤問那個走在前面的敲鑼人,那個人交待了自己的姓名以及死者的姓名。一切似乎並無可疑之處?解放軍戰士又仔細搜查了一遍屋子,依然未發現異常情況。

主持人:兩位解放軍戰士出於職業敏感,一直懷疑自己遇到的神秘行人是犯罪分子。但是,利用趕屍犯罪,從邏輯關繫上來講,肯定是先有趕屍,再有犯罪活動。正是趕屍的恐怖效果讓犯罪分子看到了可資利用的途徑。那麼,真正的趕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屍體真的會自己走路嗎?趕屍匠真的這么法力無邊嗎?

吳鳳英:我親眼見過一個老人死後,家裡人找不到她的花鳥圖案的銀飾,就請來一個趕屍匠,對著她的屍體噴了一口水,她就站起來坐下,不說話用手指著藏銀飾的地方,家裡人就找到了她的銀飾。

麻法成:找到死者的魂後,請趕屍匠把他趕回來,還能和家人在一起兩年,不能說話不能吃飯,能活動,兩年後再死去,我的家人死得早,所以很小就走了這條路,我父親沒趕過屍。但他有一回,將一個人的影子招回來了,那是死者的魂回來晃了一下就走了。父親死得早,我其它功夫都學會了,就這個功夫沒學到。

解放軍戰士回到客房後,開始琢磨了起來:死人真的會走路?而且還能走這么遠?這一切到底做何解釋呢?

突然,解放軍戰士腦中靈光一現,他想起了查房時看到的一個細節:幾雙剛剛用過的筷子,難道死人還會吃飯嗎?兩位解放軍戰士立即匆匆趕到神秘行人的窗下,暗中進行觀察。

夜靜更深,鼾聲四起。趕屍匠住的那個房間里,倒也不見聲響,甚至連酣睡的聲音也沒有。天大亮了,兩位解放軍戰士快步緊跟上去。昨天晚上的搜查讓他們膽子壯了不少。

解放軍戰士看清了前面敲鑼人的臉,又一個細節讓他更加警惕起來!這是一張年青人的臉。而昨晚分明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人!

兩位解放軍戰士掏出手槍,押著神秘行人,向警察分駐所走去。趕屍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張順心:人死了以後,屍體是不可能行走的,它沒有生命了,這個巫術再厲害,他可能用了一些特殊的苗葯,保鮮,讓它不腐爛,這個我認為完全可能,這個可以現代醫學也證明了,這個防腐處理,苗葯能夠進行防腐處理,但是真正的僵屍能夠讓它通過趕屍匠施了法術巫術以後,它站起來能夠行走,這個是不可能的。

解放軍戰士把神秘行人押到警察分駐所,開始審問。

張順心:晚上你們看到僵屍在行走,它是這么一蹦一蹦的,這個實際上我通過一定的研究,我感覺到這個趕屍實際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客死他鄉的人

死的時間不長,可能就是一天或者一個上午,距離很近,趕屍匠馬上到了,到了以後將這個屍體背回來。

經過審問,解放軍戰士確信了這伙神秘行人就是趕屍隊伍!那麼,趕屍匠真的會趕著屍體走嗎?

張順心:第二種情況比較多趕屍匠,他的師父和徒弟兩個人去了。然後將這個人的屍體的頭、手、足卸下來,他用稻草扎個很精緻的稻草人,或者用當地的棕樹皮把他裹上。裹上以後,屍體全部就地處理了,趕回來以後,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一個機關。趕回來以後屍體進門的時候,到放到那個停屍板上面。這一段時間,所有的家屬全部要迴避,都不能看,這裡面我認為是一個機關

那麼趕屍匠回來以後,要把它洗一下是吧。穿衣服是吧,給它化妝搞了以後,你想一下,這個服裝一穿,這個手我從這里卸下來,從這里卸下來。這里卸下來,好服裝一穿,那麼手在那裡腳那裡,頭在那裡,化一下妝躺在那裡,上面這里看不見,他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呢?他肯定有辦法,是婦女的話是女人的話,這里隆大一點,是壯年人個子比較大的,他就做得肥胖一點,因為趕屍前去的時候,看見過屍體,他就知道這個人身體,腰圍多少胸圍多少臀是吧,這三圍他會量一下。

主持人:兩位解放軍戰士終於揭開了他們看到的「趕屍」的秘密。原來所謂的趕屍,其實只是一個障眼法。那個走在前面提馬燈的,就是趕屍匠。後面他的徒弟則把分解的屍體背在自己身上,整個兒一起套在衣服里。因為路途遙遠,趕屍匠和徒弟互相輪換著背。所以解放軍戰士看到的是兩個趕屍匠。但是緊接著我們會問另外一個問題,屍體經過長途跋涉又怎麼不會腐爛呢?

吳曙光:他們肯定掌握了屍體不爛不硬的葯物。他們還是掌握了,比如加一定硃砂進去以後,特別加水銀進去以後,或者說用水銀,蒸發熏蒸它以後,用水銀一蒸它全身就都是毒,這樣的話,它防腐的層次就更加完美,成了一層保護膜保護層,運過來的話就可以。至於還有一些人說,只拿腦袋、手腳留下來,裡面搞個草包,或者是把它內臟挖空,這些不管怎麼樣說它總的一點來說,腦袋也好,它腳也好手也好都要防腐。不防腐的話,時間久了它也爛掉,運過來的過程,我認為還是次要的,難就難在防腐。

趕屍匠接受趕屍業務在季節上會有所選擇,一般宜秋冬兩季,因為其他季節屍體容易發臭腐爛。但即便在秋冬兩季,路途一遠,時間一長,屍體還是會腐爛,趕屍匠又有什麼奇門法術讓屍體不腐爛呢?

歐全福:人死之後不會腐爛,很早以前聽我爺爺說過。我也沒有做過,利用草葯熏蒸的方法,把人裝進蒸桶里放上消炎殺菌的草葯。熏蒸以後屍體放很長時間,它也不會腐爛。

吳曙光:苗醫對屍體的脫水,作為趕屍匠怎麼脫水,我不好怎麼說。但是我們看到很多現象可以脫水,你比如說腌臘肉,它肯定是脫水,它不脫水的話它沒法腌

它腌臘肉用的是鹽花椒。1987年的時候我的一個爺爺去世了,也是我的師傅去世了。他去世以後按照生辰八字計算的話,他必須要等十五天才能上山,這十五天那時候正好是大熱天,那怎麼辦?後來就請了他很多徒弟來做法,做法以後我在那裡待了九天,第九天的時候,我看到那些師兄師弟,經常給他換被子,去掉身上的一些水,而且那個老爺爺也是越去越干,他沒有像一般人,死了以後會脹起來,他沒有脹的現象。

主持人:原來,所謂神秘莫測的趕屍,僅僅是客死異鄉的中國人要葉落歸根,其家人雇趕屍匠將其遺骸運回家鄉。而湘西苗族的巫術傳統給它憑空添上了神秘莫測的詭異色彩。

⑵ 湖南湘西人搬家請客要怎麼隨禮

湘西抄人民非常的熱情好客。搬襲家請客的時候會比較隆重。一般情況下都是隨200元。如果感情好的話可以隨400或者是500。關系特別好的話可能成千上萬。還有要看房主有幾個人收人情,有時候一家人兄弟姐妹各收各的人情,如果你全部認識的話就要送你好幾份禮。

⑶ 你們有看不見的兄弟姐妹嗎

其實你沒有必要那麼傷心的呢,你要知道他也是因為在乎所以才會和你吵的啊,要是他理都不想理你,你想哪個時候的你該如何處置呢,畢竟還是親姐弟啊,你想還有過不去的仇恨啊,呵呵,都只是隨便鬧鬧就過去的,不要太放在心上了,相信我明天就會好了,就會想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哦

⑷ 湖南湘西有哪些文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2005年底人口268.34萬,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00.86萬人,佔74.85%,其中:土家族110.59萬人,苗族88.61萬人。州府吉首。湘西民俗
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土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趕屍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⑸ 湘西屬於哪個市

湘西不屬於哪個市,湘西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市西部諸縣(綏寧等)在內的整個湖南西部地區。

經濟上有時也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邵陽市、婁底市,以及永州市的江華縣、江永縣,常德市的石門縣、桃源縣,益陽市的安化縣等。一度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將湖南省劃分為長株潭、大湘西、大湘南、洞庭湖等四大區域板塊。

這里山同脈,水同源,民俗相近,旅遊資源豐富。而對湖南整個經濟格局的現實狀況而言,這里更為同質的特點則是地域偏僻,發展滯後。湘西地區是湖南省主要的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同時也是承接東西部、聯接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徵和重要的戰略地位。

(5)湘西七姐妹擴展閱讀:

湘西歷史悠久。商代,屬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屬楚黔中地。戰國時屬楚黔中郡。西漢屬武陵郡。三國時初屬蜀,後屬吳。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時期屬辰州。宋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

元為湖廣行省恩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司。明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餘為岳、辰兩州地。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民國時期.1914一1922年為辰沅道。1938—1949年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區。

湘西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6.9℃,最高氣溫40.5℃,最低氣溫零下5.5℃。年降雨量1300-1500mm,無霜期250-280天。雨量集中春、夏,多見秋旱,對農業影響較大。

⑹ 湘西趕屍兩姐妹趕屍是什麼電影

廣東小老虎
導演:
朱牧魏海峰
主演:
成龍石天元彪袁小田田豐陳鴻烈舒佩佩關聰
地區:
香港

⑺ 她很愛我,我也愛她因為她家鄉在湘西苗族姓隆,我在廣西瑤族姓唐,她家鄉老輩說隆和唐是一家人就不能結婚

喜歡就好,頂多背井離鄉

⑻ 湘西的民俗風情

苗家人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這些服飾,近年來只有在小孩和婦女盛裝或大喜大慶之時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見。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藝術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習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轉房習俗,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湘西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⑼ 湘西民族特色是什麼

湘西簡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2005年底人口268.34萬,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00.86萬人,佔74.85%,其中:土家族110.59萬人,苗族88.61萬人。州府設在吉首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等縣和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分屬沅陵專區和永順專區。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轄吉首、古丈、瀘溪、鳳凰、花垣、保靖6縣,代管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年底,4縣亦屬直接管轄。1955年3月,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轄原管10縣。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後改縣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縣劃歸大庸市(地級市,即今張家界市),湘西州所轄為龍山、永順、保靖、古丈、花垣、瀘溪、鳳凰7縣和吉首市至今。因湘西州域東與張家界市毗連,南與懷化地區接壤,西與貴州省銅仁地區和重慶市黔江地區相鄰,北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鐵路貫穿州境5縣市,故州府吉首市為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湘西物華天寶,資源十分豐富,投資開發潛力極大。

湘西民俗
苗家人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這些服飾,近年來只有在小孩和婦女盛裝或大喜大慶之時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見。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藝術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習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轉房習俗,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湘西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