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湘江戰爭有感
湘江戰役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為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在湘桂邊境的湘江兩岸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的一場空前激烈而又殘酷的戰斗。戰斗結果,國民黨的第四道封鎖線未能阻擋住紅軍鐵的步伐,但紅軍也遭到了慘重的損失。今天,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五十周年,緬懷長征英烈,本文特試就湘江戰役及其意義與教訓作一簡單探討,以求教於黨史學界諸同志及熟悉情況的老同志,如有錯誤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一九三三年十月,蔣介石集中一百多萬大軍,二百多架飛機,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反革命「圍剿」,其中,用五十萬大軍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軍民經過一年左右的浴血奮戰,仍未能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根據地反而越打越小,紅軍越打越少,最後,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一、三、五、八、九共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兩個縱隊共八萬六千餘人,由江西瑞金、於都地區出發,開始戰略轉移。紅軍轉移的路線是經中央蘇區南線,沿贛、粵、湘、桂四省邊界,前往湘中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或去湘西與任弼時、賀龍的紅二、六軍團會師。突圍部隊以紅一、九軍團為左翼,紅三、八軍團為右翼,中央軍委縱隊居中,紅五軍團擔任後衛,形成甬道式隊列,掩護中央軍委縱隊轉移。這次戰略轉移,事前准備不足,行動倉促,僅極少數高級領導人知道行動方向,廣大幹部戰士都不清楚,還以為不過是一般的外線戰略轉移,不久還會打回來。可誰知道,這就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開始。
十月二十五日,紅軍在江西與廣東之間的王姆渡、新田一線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十一月八日,又在湖南桂東、汝城至廣東城口一線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十一月十五日,在廣東良田到湖南宜章一線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進至湘南的臨武、蘭山、嘉禾等地,大軍西行,直指湘江。
此時,蔣介石已發現了紅軍的戰略意圖,為不讓紅軍渡過湘江,前往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調集了二十個師近四十萬大軍,在湘桂邊境的湘江一線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並任命國民黨湖南省主席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統一指揮西路軍(湘軍)四個師,蔣介石之嫡系中央軍薛岳部四個師,周渾充部四個師,李雲傑部兩個師,李韞珩部一個師共十五個師負責「追剿」,廣東陳濟棠部在湘、粵、桂邊境堵截,廣西白崇禧部五個師在湘桂邊堵截,妄圖將紅軍圍殲於湘江以東地區。
為粉碎蔣介石殲滅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的罪惡陰謀,十一月二十五日,中革軍委發布命令,兵分兩路強渡湘江,以紅一、九軍團為右翼,紅三、八軍團為左翼,從鳳凰山、界首之間渡江,佔領要點,掩護中央和軍委縱隊渡江。於是,一場長征史上,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最激烈、最悲壯的湘江之戰開始了。
二、激烈的戰斗,悲壯的史詩。
湘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州縣東海洋山西麓,秦時曾鑿有靈渠與桂江相通,史稱湘桂運河。湘江自廣西流入湖南西南部後,再自西向東流經衡陽附近,然後由南向北縱貫湖南省東部到湘陰縣蘆林潭注入洞庭湖,全長八百一十七公里,為湖南省第一大河流,其上游多屬石灰岸地層,峰巒起伏,灘多流急,並有瀟水、春陵水、耒水等眾多支流,素有瀟湘之稱。
十一月十四日,何健在衡陽就任追剿軍總司令,下令分五路追擊和堵擊中央紅軍。第一躋湘敵劉建緒二十六、十九、六十二、六十三等四個師由郴縣直插黃沙河、全州。第二路薛岳率五十九、九十二、九十三師及第一支隊由茶陵、衡陽插零陵,堵擊紅軍。第三路周渾元率五、十三、九十六,九十九師進入道縣,防止紅軍南下入桂。第四路李雲傑率十五、二十三師由桂陽、寧遠等地追擊。第五路李韞珩率五十三師由臨武、蘭山追擊。並指定粵軍陳濟棠部三個師入藍山、江華等地防堵紅軍入粵。廣西白崇禧之四十三、四十五師集結於恭城、富州一線,四十四、二十四師於灌陽、興安布防,十九師集結於桂林東北部,形成一個口袋陣,妄圖以東面七個師的兵力,將紅軍趕進口袋,消滅紅軍於湘江以東。
此時,紅軍離湘江還有幾百里路程,而且前面還有一條瀟水阻隔,蔣介石第一步計劃是想將紅軍消滅於道縣附近的瀟水之濱。十一月二十日,紅軍兵分兩路,一軍團二師奔襲道縣,三軍團出江華。二十二日拂曉,二師四、五兩團經二百多里強行軍,襲佔道縣。二十五日,紅軍主力全問在道縣江華之間渡過瀟水,粉碎了敵人消滅紅軍於瀟水之濱的企圖。①
蔣介石見第一步計劃落空,即開始實施其第二步計劃,消滅紅軍於湘江之濱。為此,敵二十個師,四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向紅軍包圍過來。敵第一路總指揮劉建緒判斷紅軍要在全州附近渡江,便指揮其四個師先於紅軍佔領全州,切斷紅軍西進之路。第二路薛岳部四個師進駐黃山河。桂系白崇禧趕到桂林,將其五個師配置於全州、界首、灌陽等地。周渾元、李雲傑等部七個師在廣西猛追。然而,敵人內部矛盾重重,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眼見紅軍直奔湘北,為防止紅軍入桂,又防蔣介石以追堵紅軍為名派兵入桂,便將其五個師撤至灌陽和興安一線,避免與紅軍決戰,給紅軍西進讓開了一條道路。
二十五日,中央軍委命令全軍分兩路從界首與鳳凰咀之間搶渡湘江。一軍團二師由道縣出發,前衛紅四團急行軍搶占界首渡口。將渡口交給隨後趕來的三軍團後歸建。二師另兩個團在大坪附近渡過湘江,相機攻佔全州未果,隨即在湘江西岸距全州十六公里之魯板橋、黨山鋪一線布置阻擊陣地。三軍團在湘江以東的石塘街,新街一線阻擊桂軍。五軍團在東岸文市一帶阻擊追敵周渾元等部,這樣,紅軍在湘江兩岸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六十多里的范圍。
二十七日,三軍團五師兩個團在新塘與桂軍第七軍之二十四、四十四師打響,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英勇的五師部隊擋住了敵人的無數次進攻,保證了左翼的安全。三天戰斗,五師政委鍾赤兵負重傷,參謀長胡震犧牲;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犧牲,繼任團長文年生負重傷,團政委未負傷;十五團團長白志文政委羅元發負傷。兩個團三千多人僅剩下一千餘人。②三軍團四師在石塘村阻擊中,師長張宗遜負傷,十團團長沈述清第一天犧牲,繼任團長杜中美第二天又犧牲。③六師十六團團長李壽軒負傷。
二十九日,敵劉建緒四個師由全州傾巢出動。三十日,敵先用兩個師採用人海戰術向一軍團陣地猛攻,上有飛機支援,下有大炮轟擊,然而,遭到了紅一軍團的頑強抗擊。激戰一天,紅軍第一道防線失守,退守第二道防線。十二月一日凌晨,敵四個師十六個團傾全力向一軍團第二道防線猛攻。一軍團防守的二十里長的陣地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殺聲震天,形勢空前危急。凌晨三時三十分,中央、軍委、總政聯名給一、三軍團下達指令:「一日戰斗,關系我野戰軍全部。西進勝利,可開辟今後的發展前途,遲則我野戰軍將被層層切斷。我一、三軍團首長及其政治部,應連夜派遣政工人員,分入到各連隊進行戰斗鼓動,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人人要奮起作戰的最高勇氣,不顧一切犧牲,克服疲憊現象,以堅決的突擊,執行進攻與消滅敵人的任務,保證軍委一號一時作作戰命令全部實現。打退敵人佔領的地方,消滅敵人進攻部隊,開辟西進的道路,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應是今日作戰的基本口號。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④為保衛中央縱隊與總部安全渡江,英雄的紅色健兒們在「一切為了蘇維埃中國」的口號下,英勇頑強,前仆後繼,同江上陣地的敵軍進行了殊死的拼殺。由於寡不敵眾,太部分陣地失守。正午,在得知中央軍委縱隊安全過江後,一軍團部隊互相掩護,脫離了險境。戰況空間之激烈,實為歷次戰役中所罕見。第一天,二師五團政委易盪平犧牲,四團政委楊成武負重傷。僅以一軍團一師三團為例,該團長征出發時有二千七百多人,經歷次戰斗與此次湘江戰役後,僅剩下八九百多人,傷亡成員過半。⑤此外,留在湘江東岸殿後阻擊追敵的五軍團之三十四師、三軍團六師十八團未能過江,全部壯烈犧牲。紅八軍團大部被打散,七千多人,僅有一千多人突過湘江。⑥其它各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八萬六千餘紅軍,損折過半,只剩三萬多人。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終於突破了蔣介石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天險,蔣介石殲滅紅軍於湘江之濱的計劃再次破產,悲壯激烈的湘江戰役遂告結束。
三、湘江戰役的意義與教訓
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史上一次重大的戰役,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達五十多萬人,戰況之激烈空前罕見,也是關繫到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次大搏鬥,因此,意義重大。
(一)湘江之戰,盡管紅軍損折過半,由八萬六千餘人減少到三萬多人(其中包括自蘇區突圍後歷次戰斗中傷亡、減員、逃亡的數字在內),但它卻以雄辯的事實證明,紅軍是一支具有非常戰鬥力的革命軍隊,他不管在什麼艱難復雜的情況下,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戰無不勝,是一支打不爛,拖不垮的英雄軍隊。蔣介石的四十萬大軍在湘江天險也阻攔不了紅軍的英勇步伐,紅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
(二)湘江戰役雖然使紅軍遭到慘重的損失,是壞事也是好事,它用血的事實,慘痛的教訓,證明了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給革命帶來的嚴重危害,進一步加深了廣大紅軍指戰員對毛澤東同志正確領導的懷念與嚮往,對革命前途的擔憂。群心向北斗,希望毛澤東同志重新出來指揮紅軍的思想在廣大指戰員身上反映得越來越強烈。
十二月十一日,紅軍攻佔湖南通道。十二日,中央軍委左通道召開擴大的軍委會議,會議開了一天。會上,毛澤東同志正確地分析了湘江之戰後的險惡形勢,指出了蔣介石在紅軍去湘西的路上又布置了一個十幾萬兵力的口袋陣,如中央紅軍仍堅持原定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正好鑽進了敵人的口袋,三萬多疲憊之師的紅軍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因此,部隊應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境內,到敵人戰鬥力薄弱的地方進行休整。毛澤東同志這一建議得到了周恩來、張聞天、朱德、王稼祥等大多數同志的支持,正如後來張聞天同志在遵義會議上所強調的:「在目前這險惡的情況下,只有毛澤東同志出來領導紅軍,才可能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⑦十三日,紅軍按毛澤東同志的建議向貴州前進,再一次地脫離了險境,從而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這就是長征史上有名的通道轉兵。
在向貴州進軍的路上,毛澤東同志又苦口婆心在繼續做各級領導的工作,十二月十四日,紅軍攻佔貴州黎平,十八日,黨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區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新根據地的中心。」⑧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紅軍攻佔貴州遵義。十五日至十七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從而正式結束了左傾錯誤路線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從此,中國革命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開始了一個新的轉折時期。
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湘江戰役引出的結果,沒有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沒有湘江戰役的嚴重挫折,就不會有通道轉兵,不會有黎平會議,更不會有遵義會議,也不會有長征的偉大勝利。「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是可以轉化的,當矛盾著的事物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的演變。湘江戰役是變化的條件、原因,是轉折的開始。湘江戰役的嚴重挫折,換來了遵義會議的無比正確,這就是湘江戰役的最大意義之所在。
湘江戰役,紅軍遭受慘重的損失,這是一次代價極大的血的教訓,首先是王明左傾錯誤路線領導的結果。政治上,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路線者進入中央蘇區後,打著貫徹共產國際路線的旗號,自詡為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大搞宗派主義,排斥毛澤東同志在紅軍與蘇區的正確領導,殘酷斗爭,無情打擊一大批堅持正確路線的黨政軍幹部。軍事上,他們將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奉為「太上皇」,將紅軍的指揮權完全拱手送於他手中,而李德則自命不凡,堅持其錯誤的、刻板的教條主義的軍事戰略戰術來指揮紅軍作戰,甚至連一門迫擊炮、一挺機槍擺在什麼地方都要按他的規定,而他本人則坐陣後方,依靠地圖與電報來發號施令,從不上前線陣地根據實際情況來指揮作戰,片面強調正規化,致使紅軍與兵力、火力點絕對優勢的敵人進行陣地戰、消耗戰。結果,仗越打越被動,以致不得不退出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其次,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者,在這次「戰略轉移而實行突圍的問題上,同樣犯了原則上的錯誤。」⑨他們事前不向廣大幹部講清情況,「而且甚至在政治局會議上也沒有提出討論。」⑩行動時,「退出蘇區變成一種驚惶失措的逃跑與搬家式行動。」⑾將所有的壇壇罐罐都帶上,來個大搬家。紅軍一反能打善變的常態,揚短避長,盡管五個軍團形成甬道式陣式,保護軍委縱隊,但終因輜重太多,每天的行軍速度僅四、五十里,而敵軍則地上輕裝急進,天上飛機轟炸,致使紅軍始終擺脫不了敵軍的圍追堵截。特別是在湘江戰役中,十一月二十七日,當一、三軍團同時在湘江兩岸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六十多里的要點時,「在此區域,甚至有四處淺灘可以涉渡。中央軍委縱隊也已於二十七日到達灌陽以北的文市、桂岩一帶。如果當時仍決心搶渡,由桂岩到最近的湘江渡口,只有一百六十多里地,採取輕裝急行軍,一天即可到達,仍有可能以損失較小的代價渡過湘江。但是左傾冒險主義領導卻沒有利用這一大好時機。他們仍然讓人抬著從中央根據地帶來的壇壇罐罐,按常規行軍,每天只走四、五十里,足足走了四天,才到達湘江邊。使前線戰士為了掩護任務付出了慘重的代價。」⑿面對如此嚴重的挫折,左傾路線的主要領導者博古深感無法向黨交代,在往黎平的路上,唉聲嘆氣,甚至拔出手槍准備自殺,只是由於聶榮臻同志的制止與勸說才作罷。第三天在組織指揮上,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者,他們不懂得紅軍遠離根據地,進行無後方依託作戰,只有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這一戰略戰術原則。在長征開始後,紅軍突破敵第二、三道封鎖線,進入湘粵邊廣大無堡壘地區,此時,除追敵外,其它各路敵軍尚未趕到,紅軍本應利用這一大好時機,丟掉壇壇罐罐,採用運動戰,主動進攻,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一部或幾部,以達到在湘粵邊或湘中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之目的,戰局或可能改觀。然而,此時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反而變成了右傾逃跑主義,他們畏敵如虎,一直只想奪路西進,再加上「龐大的軍委縱隊及各軍團後勤部隊,使紅軍作戰受到極大的困難,所有的戰斗部隊都成了掩護隊,行動遲緩,喪失了到達原定地區的先機。忘記了紅軍的戰略轉變將受到敵人的嚴重追堵截,忘記了紅軍在長途運動中,將要同所追堵截擊的敵人作許多艱苦的斗爭,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所有這些軍事上政治上組織上的錯誤,特別是戰略方針不放在爭取於必要與有利的時機同敵人決戰的原則上,就使得自己差不多經常處於被動地位,經常遭受敵人打擊,而不能有力的打擊敵人」⒀這也是湘江戰役中紅軍遭受重大損失的最根本原因。
總之,湘江戰役的教訓是非常沉痛的,它教育了紅軍,只有毛澤東同志才能指揮紅軍從勝利走向勝利,才能挽救革命於危難之際,事實也證明,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同志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二打遵義城,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機動靈活地甩開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使紅軍轉危為安,寫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得意之筆。
湘江戰役,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最悲壯最激烈的戰斗,英雄的紅軍戰士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滔滔湘江水可以作證,歷史將永遠銘記紅軍英烈們的豐功偉績。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B. 電影版《邊城》觀後感200字
《邊城》是導演凌子風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創作改編而成的一部中國電影,由馮漢元、劉漢朴、戴吶、劉魁等擔任主演。這部電影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用浪漫...
C. 血色湘西觀後感
這部片子,以波瀾壯闊的湖南抗戰歷史為背景, 向人描述了湘西人民愜意的生活場景和原生版態的生活畫面!權真可謂———美!山美/ 水美/ 人美/ 人的精神更「美」!
石三怒野性的美
田穗穗堅強而帶有靦腆的美
田大有寧願犧牲自己,誓死保衛鄉親的美
……
竿子營鄉親們面對日寇進犯,團結一致、不屈不撓,不分男女老幼,誓死捍衛家園!—━這種美,難道不另人嘆為觀止嗎?
看了血色湘西,感受到了湘西無限的風光,撩人的愛情故事,令人新奇的地方風俗,還有中華兒女不屈的精神!可謂是一部旅遊推薦大片!我 相 信,以後肯定會掀起一股湘西旅遊熱潮……
有一天,我一定帶我的老婆去體味那種身在仙境的感覺!
D. 《血色湘西》觀後感系列之《田穗穗為什麼就喜歡石三怒
《血色湘抄西》中的穗穗對三襲怒本就是一見鍾情,所以以上的比拼其實根本不成立。無論他們再做什麼,也無法改變穗由人生初見的第一眼所播種下的情。
穗穗是個烈女,她會安心實意地和鎖過一輩子,但是,編劇也是不忍的,最後給鎖一個名正言順、悲壯轟烈的死,穗只是鎖名義上的妻子,鎖只是穗的掛名丈夫,保存了觀眾對穗怒情感的珍視。穗的一生清清白白,這是對穗和三怒之間至純深愛的一個疼惜。
(4)決戰湘西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最後,當穗把三怒的屍體硬是背下了雪峰山崖,所有的觀眾都忘了,她其實已是別人的妻,只記得流傳在湘西河畔一段郎妹深情,一段生死與共、拋棄恩怨情仇的人間佳話。
三怒愛上穗穗,追求是不走尋常路的,三怒他在被拒後依然敢跟著穗穗,最後因在林子里滑到,穗穗痛了心幫他包紮,兩個才確定了戀愛的關系。
E. 看新聞中的戰爭主題的觀後感
近幾年軍事題材的戰爭片成為各大電視台熱播的影視大餐,在國內掀起一股「兵迷」的熱潮,本人也是個兵迷喲,從小就喜歡看歷史劇、戰爭片,喜歡聽老人講歷史、說歷史。我挑選了幾個最精典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垂直打擊》這是一部反映空降兵特色生活,展示空降兵精神風貌的電視劇。
劇情扣人心弦的緊張沖突和連環懸念,營造出逼真的戰場氣氛,震撼你的視覺。著力反映特戰大隊的成長經歷,絆馬河空降學習失敗,使之增長了實戰經驗;黑峽山野戰事生存,體現其艱難歷險的戰斗精神;垂直打擊的「斬首行為」,展示特戰大隊以奇制勝的本領。
全劇貼近時代、貼近基層、貼近官兵,主人公楊億、陳超為代表的基層軍政主官的嶄新形象,展現了空降兵部隊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心理過硬、善戰打贏的精銳之師。
《湘西往事》該劇是以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的湘西剿匪為背景,真實地再現了解放軍與土匪鬥智斗勇,土匪也是重情重義的英雄豪傑,也有不少感動人心的兒女情長,也有肝膽相照的兄弟情,濃濃鄉音鄉情的朴實小人物,動聽的湘西情歌,美麗水靈的湘西妹子,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大事件、小事件妙趣橫生。
《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網上對它的評價太多了,我就不廢話了。
《血色湘西》2008年湖南衛視的開年大戲,是一片湘西原生態的人文大-片,湘西山水猶如人間仙境,只可惜最終卻悲涼收常
F. 湘西~~母親河觀後感怎麼寫
一)
源湖北宣恩的臂膀擰成一根繩索,
孕土家兒女的生命源,
早晨,拖著一條神秘面紗,
清輝從明眸奔放而出,
那些白鳥在水中揚起尾羽、曼舞輕歌。
是顆主宰著土家苗漢人跳動不定的心,
酣暢吮飲你的溫馨,
漲水了,洪水沖成荒原;
退卻了,綠悠悠。
辛勤與汗水構成的經緯圖上,
崛起了一座座美麗的家園,
我感受到了母乳的芳香。
(二)
湘西大山的泉水成就了你充盈的命脈,
是沿河稻田莊稼的絮語,
也是土家人給你播放的樂章。
三月的陽光澆開禾苗的目光,
風雨泡去禾葉上長長的等待,
稻田蓄滿水後流出一個個故事,
從高山峽谷緩緩流出,又重逢
在土家人緣分的河流上,
目光的漩渦激起浪花般的驚訝,
濺在土家人臉上的笑靨
展開一朵朵豐收的喜悅心情。
我看見一老船工,
一位被時間磨白了頭發的老酉水船工,
他坐在碗米坡電站的大壩上,
他在聆聽那動聽而辛酸的號子。
濤濤江水東流去,
誰人不驚嘆「高峽出平湖」是鬼斧神工!
(三)
母親河,在時間的天平上,
一點一點的增長,
越久,卻有愜意和快話的感覺;
母親河,這是刻骨銘心的愛和滿足,
正因為這條河,成就了我的全部,
也成了土家苗漢人們唯一的依靠。
家鄉的河,是我莽撞的厚禮,
是她偷走了我心靈的浪花,
我愛母親河,有如淚水纏綿,
是她,縫合了我人生的一段紀念。
這點愛,我掖著、藏著。
不暴露一點蛛絲馬跡,
不聲張,不輕易拿出分享,
因為,我怕驕傲地炫耀。
一回憶起來就不碎了么?
就會在我身邊溜走。
有天,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心靈里長出兩片青色的綠葉,
母親河成就了大海的寬闊,
讓自私的心變得心胸開闊,
融入幸福的樂園。
G. 求邊城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500字!!!!
以我心換你心 始知相憶深
——讀沈從文《邊城》有感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淀著沉痛隱憂。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里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並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庄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朴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朴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