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族民族服飾的特點或習俗
苗族衣服的種類很多,主要有三種:
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耕」。
二是錦帶,寬2至3厘米,用作褲帶、袋帶、背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
三是錦幅,苗語稱為「倫」。錦幅多用作背面、背帶兜等。
習俗:
1、蠟染,也是苗族著名的傳統工藝。苗族染的圖案是苗族婦女的天才創作,是她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代表著她們的美好心願和對生活的追求。
2、蘆笙,是苗、瑤、侗民族最主要的傳統樂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傳統節日都要吹蘆笙,伴以舞蹈,規模龐大,氣勢磅礴,並因此而聞名於各民族。
3、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的就是苗年。
4、過苗年的時間,各地並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
5、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1)湘西苗族服飾畢加索擴展閱讀:
苗族方言:
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參考資料:苗族-網路
2. 苗族服飾簡介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3. 苗族服飾(要圖和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它還有很高的製作工藝水平。苗族的蠟染和刺綉藝術就代表了苗族服裝的製作藝術。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一般的苗族蠟染是先在整塊的布上繪制各種圖案,然後再進行染制。苗族刺綉技法多樣,圖案豐富。據統計,苗綉技法多達十二種,有平綉、挑花、鎖綉、堆花、貼布、打籽綉、釘線綉、辮綉、縐綉、錫綉、馬尾綉等;色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紅色調,一種是紫色調,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圖案也是極為豐富的,有各種花卉、稻穀、魚、鳥、龍、鳳,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來作為圖案綉在衣服上,還有很多刺綉圖案把傳說故事都用在里邊。苗族刺綉的使用主要是作為苗族服裝中頭巾、衣領、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裝飾。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是曾經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牆、角樓;那披肩上的雲紋、水紋、棱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氣勢……
苗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絢麗多姿,色彩斑斕的獨特服飾;它把我們帶入了苗族的歷史博物館,向我們講述著那美麗動人的「蝴蝶媽媽」的故事
4. 請告訴我:苗族的服飾資料,好嗎各位!!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綉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初裙甚短,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飾用綵線挑以各種幾何圖案。婦女盛裝銀飾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以挑花為主,兼用蠟染。貴陽、安順、安龍等地的花溪式女裝,其披領酷似一面旗幟,俗稱「旗幟服」,花飾也多。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苗族銀飾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綉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苗族銀梳
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製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苗族銀鐲
苗語稱「尼秋把」。姑娘戴於腕間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苗族銀項
苗語稱「謝垛尼」。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5. 苗族的服飾有幾個流派,重慶黔江的屬於哪個流派
苗族服飾分類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綉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初裙甚短,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飾用綵線挑以各種幾何圖案。婦女盛裝銀飾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以挑花為主,兼用蠟染。貴陽、安順、安龍等地的花溪式女裝,其披領酷似一面旗幟,俗稱「旗幟服」,花飾也多。
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6. 湘西苗族人的性格
作為民族識別依據的民族特徵最重要的,就是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質。眾所周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又稱「民族性格」,是通過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的。
1、在物質文化方面,湘西苗族精美的服飾見證悠久的文化,呈現出苗族人民「勤勞智慧」與「尚美如流」的民族性格。苗族傳統服裝款式在本族人的意識中,屬於美的范疇。可以說,苗族民族的服飾典型地反映出本民族的特徵,在日常的穿著打扮上,就能傳遞著本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
在湘西苗民看來,大襟「欄干型」(湘黔川鄂型)的苗族婦女服飾並不僅僅是一種常規意義的服飾,而是一種「穿在身上的活生生的歷史」。傳說中,苗族婦女是衣裙上的「欄」代表著遷徙之時因為眷戀而需銘記的祖地———黃河與長江,甚至一些帕帶的花紋也是由祖居的地圖轉化而來。傳說苗族不僅有文字,還有苗書。有一年,苗家在戰爭敗退過江時,苗書被江水沖走了,苗家婦女就將大家記憶中只剩有幾十個苗文字綉在衣裙上面保存。
湘西苗族婦女喜愛銀飾。每逢節日和結婚等場合,她們就穿上盛裝,著鄉花欄乾的大襟衣,外束鄉花圍腰,著長褲時褲腳綴上鄉花欄干,並佩戴銀披肩、銀牌、項圈、手鐲、戒指等,頗為壯觀。勤勞智慧的湘西苗族婦女喜歡親自動手製作服裝飾件,以自己能刺綉、織錦為榮。而本地苗族銀匠製作的銀飾,工藝精湛,式樣美觀,讓人贊嘆其高超的技藝與無窮的智慧。當苗族婦女將自己縫制的衣裙、帕帶,連同那些精美首飾,和諧優美地穿戴在身上,讓人感覺到,這是民族文化深厚悠久的一種體現,更反映了湘西苗族「尚美如流」的民族性格。
2、在精神文化方面,悠揚的苗歌流淌浪漫的情愫,凸顯湘西苗族人民熱情大方與能歌善舞。如果說苗族服飾是一種「穿在身上的活的歷史」,那苗族民歌就是「掛在嘴上的活的歷史」。湘西苗民按照季節敬祖祭神必唱各種神歌,婚喪大事必唱慶賀悼慰的歌,生產勞作更分門別類,隨時隨事唱著各種悅耳開心的歌曲。至於青年男女戀愛,更有唱不完聽不盡的萬萬千千好聽山歌,即或是行路人,彼此漠不相識,有的問路攀談,也是用唱歌方式進行的。作家沈從文也在《湘西苗族的藝術》中說:「這個區域居住的三十多萬苗族,……『熱情』多表現於歌聲中。小說《邊城》多次描述湘西民歌,尤其是大儺與二儺為獲取翠翠芳心比賽唱歌的場景,令人難以忘懷,贊美了湘西人民勤勞智慧,對苗家熱情大方的性格進行了渲染。
湘西數十萬苗民,在1956年國務院頒布苗文之前,本族尚無文字,苗歌可以說是承載苗文的主體工具之一。很多苗歌是即興作詞,可見苗民的文采豐富與文思敏捷。
以上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滿意請採納!
7. 湘西型苗族服裝有什麼特點
湘西的服裝特點我個人覺得顏色淡雅,質地輕盈.
而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服飾不但色彩艷麗,質感厚重,其原生態感更強,就貴州來說苗族的支系就多大幾十種,其服飾也各有特色,女孩子身上的銀飾工藝精妙絕倫,其重量達幾十斤重,衣服上的純手工刺綉都是其外婆,母親的愛心和技藝的見證.
每到佳節光是看姑娘們的衣服你就知道什麼是眼花繚亂.
8. 有沒有描寫苗族服飾的名家名篇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