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苗族帥哥圖片

湘西苗族帥哥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3-13 17:02:29

『壹』 苗族對美女帥哥的稱呼

苗族對美女的稱呼 發音近似於漢語的「燈泡」

苗族對帥哥的稱呼 發音近似於漢語的「點菜」

我二月份去的湖南苗寨,那裡的人都是這樣稱呼的。

『貳』 苗族男生服飾特點介紹100字

住:苗族喜歡聚族而居,且多數分布在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以村辦單位聚族而居,與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極少。
吃: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逗辣椒骨地,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穿: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逗色彩斑瀾地;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叄』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素材

湘西這塊大地孕育了一個美麗的民族——土家族,很多人覺得她很神秘,今天我就為大家來揭開這層面紗。同時也是承接古代之文化,符合現代之形式。

土家族歷史

全國土家族人口為5704223人。

主要聚居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於和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後喜種植果木花草。每個自然村寨多為同姓同宗,一戶人家居住一棟房子。房屋有吊腳樓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樓房,式樣不一。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有別,婦女穿左襟大褂,滾花邊,衣長而肥,袖大而短,無領,身著圍腰,褲腳鑲花邊,腳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頭帕,戴銀飾。男子穿領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歡對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褲子,白布褲腰,褲腳短,頭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節日有過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陽等。土家族人使用漢文。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早在兩千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定居於湘西、鄂西一帶地區,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為開發我國的湘西、鄂西山區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了2個自治州和9個自治縣,土家族人民享受到了當家作主的民族平等權利。

土家族人民勤勞勇敢,富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明朝嘉慶年間,湘西土家族苗族官兵數千人被調赴東南沿海參加抗擊倭寇入侵,獲得王江涇大捷,被譽為「東南戰功第一」。鴉片戰爭中,土家族愛國將領陳連升及其子陳舉鵬鎮守沙角炮台,英勇抗擊英軍入侵 ,父子壯烈殉國。1928-1935年間,土家族人民在賀龍、任弼時的領導下,為創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犧牲和卓越貢獻。
土家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彩。「西蘭卡普」和「擺手舞」被稱為土家旎人民的藝術之花。「西蘭卡普」又名「土家織錦」,是土家族民間的傳統工藝,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而聞名於世。「擺手舞」是土家族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舞姿灑脫,風格粗獷,深受群眾喜愛。「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間器樂演奏,用四件打擊和吹奏樂器能演奏二百多套曲牌,被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

白虎是土家人的圖騰。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時所持的(釒享)釺、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門頂雕白虎、門環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社巴」節和「趕年」節。社巴節在「歲正月」舉行,從農歷正月初三到初七,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歡聚在擺手堂前,舉行盛大的擺手舞會,祭祀祖先,祈祖先,祈祝豐年。「趕年」節俗稱過「趕年」,即趕在農歷正月初一的前一天過年,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場面同樣隆重熱烈,充滿祥和歡樂。土家族群眾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本民族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文化

黔東北土家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並形成了自己的文學藝術。文學有書有文學和口頭文學之分,以口頭文學最為豐富多采,有歌謠、傳說故事,還有音樂舞蹈、戲劇等。

歌謠
歌謠是土家族口頭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極為豐富,反映了歷史事件、階級斗爭、生產勞動、生活習俗、男女愛情、社會禮儀等。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擺手歌、喪歌和哭嫁歌等類。山歌,結構簡單朴實、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時首數不限。形式有獨唱、盤唱、合唱、內容有抒情歌、敘事歌、神歌及較為古老的歌謠。這些歌謠語言朴實、感情真摯細膩,歌詞優美動聽。

薅草鑼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一種勞動歌謠,又稱「挖土歌」、「山鑼鼓」、「合音鑼鼓」等。歌詞由引子、請神、揚歌、送神四個部分組成,引子、請神和送神都有較固定的唱詞,揚歌是歌的主要內容、多即興而作,隨編隨唱。也有較為固定的內容,如歷史故事、小說和民間傳說。歌曲鏗鏘有力,朴實大方,肯有民歌鮮明開朗風格,起著協調生產勞動以及助興取樂的作用。據傳,古代人們還以歌助威,驅趕野獸。

擺手歌:「擺手」來源於祭祀土王的禮儀歌舞,「改土歸流」後,逐漸演變為頌春調年歌舞。喪歌是舉行喪葬儀式時為表達哀思唱的歌,其內容除了固定的唱詞,如「孟宗哭竹」、「王化買父」等外,還有些是根據當時社會現實和死者生平即興編唱,句子長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間廣泛流行,內容大都是描寫姑娘出嫁時對親人的懷念,有的還反映了對包辦婚姻的不滿。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歷史上土家婦女受包辦婚姻的悲慘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包辦婚姻給土家姑娘帶來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時,要向親人、向祖宗哭訴自己的不幸,長期相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自由抒情歌體。哭嫁歌有辭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頭、哭穿露水衣,哭吃爺娘飯、哭百客、哭上轎等,其中不少歌詞,反映現實深刻,感情強烈誠摯,語言真切自然,句式靈活,頗富有思想性歌詞兩句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韻,每句可換韻腳。

山歌:土家人喜歡唱山歌。其形式簡單朴實,一般多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時首數不拘,總是觸景生情,即興而雖。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來。可以說是歌的海洋。

儀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樑歌」,釘大門在唱「開門歌」,喪場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這些儀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民間傳說

黔東北土家族的傳說故事,內容豐富,數量也多,大致可分為四大類:歷史傳說,英雄人物故事,與大自然作斗爭故事,神事。

歷史傳說中,以《還人頭願》故事流傳最廣,故事敘述了由「殺人祭白虎」轉變為「梯瑪」在額頭上劃口子以血代替殺人的經過。《香火與財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還供奉的求財四官司神的原因。傳說嚴、羅、冉、唐四人逃來印江,因燒沉香木取暖,香煙飄到南天門里,感動了玉帝,玉帝賜他們四塊金磚,並封其執掌民間生財致富的官職,因此在黔東北地區,特別是印江一帶的土家族,家家戶戶的香火上都貼「酉溪顯化求財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顯化嚴羅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還有與歷史事件有關的題材,如反映清初吳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馬腳跡》等。

還有諸多英雄人物傳說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歷史上不畏強暴,不怕艱辛,用智慧和力量戰勝各種邪惡,反抗剝削壓迫的斗爭事跡。

與大自然作斗爭故事,渴望獲得糧食豐收的《狗尾草》;與貫黔東北土家族地區的烏江作斗爭、發明了船漿、船纖的《烏江纖夫號子》;與野獸作斗爭的《猴子屁股為什麼無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桿」》以及與人類疾病作斗爭的《烏家姊妹》和《九個仙女和九條懶龍的故事》等等。

神話有《金刀峽的來歷》、《菩薩為什麼飛到梵凈山來》、《太子石的來歷》、《九個仙女和九條懶龍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對富人壓迫窮人;有的表現了土家族人民反對封建王朝,謳歌人民的偉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區風景優美的靈山寶地。

音樂舞蹈

音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演唱時有的還須樂器伴奏,有的邊唱邊舞。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如鑼、鈸、鼓,其次是吹奏樂器,如嗩吶,有的地方還吹木葉。以「打溜子」最為聞名,它由小鑼、大鑼、頭鈸、二鈸、鼓五件樂器組成,有的伴以嗩吶和以小鑼為總指揮。「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據不完全統計有150多種。擺手舞是其傳統歌舞,稱為「舍巴」,來源於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紂時,軍中的巴人作戰時手持堅銳的兵 器,邊舞邊進,勇不可擋。由此便發展成為一種擺手舞 。現在,擺手從內容上發生根本變化,涉及土家人生產 、生活的各方面。過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舉行。跳舞時一人有圓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獰獵、宮衙朝拜土王等生產生活動作,舞姿矯健,粗獷豪放,富有濃郁的土家族民族風采。八寶銅鈴舞則別具一格,是建國前土家族由「梯瑪」主持向祖先「解錢」的一種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兩種。舉行時「梯瑪」身穿八幅羅裙,頭包紅絲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寶銅鈴,動作古樸原始。此外,還有梅山舞、跳馬舞、龍燈舞、蚌殼舞等,過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戲曲

戲劇有儺戲、花燈戲和木偶戲等。木偶戲傳入較晚,大約在清末才傳入黔東北地區。花燈戲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儺戲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由於它是以「壇」為單位進行活動的,故又稱「儺壇戲」或「儺堂戲」。按其發展,大致可分為儺祭、儺舞和儺戲三個階段,以儺祭最為古老、原始,主要是從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以求驅鬼除邪,消災延壽,祈禱平安。儺舞不僅有供祭儀式,還伴之有娛樂舞蹈動作。儺戲則為較高層次,演出時有固定的場地,甚至還要搭成檯子,每個戲都有場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傳書》、《仁貴征東》、《揚家將》、《三國》、《封神》等。這些唱本戲目多以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為內容。據《沿河縣志》記載,「跳一日者謂之『跳神』,三日者謂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謂之『大儺』,城鄉均染此習」。儺戲的扮演者頭蒙紅布,身穿法衣,面戴臉殼(群眾習慣稱為「臉子」,即面具,其譜有:報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開山先鋒、判官、押兵仙師、關帝、周倉等二十多個),時而揮刀舞槍,時而吹牛角弄牌帶。首先是「開壇」,酬神請神,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其次是「開洞」,這是整個活動的主要部分,開洞有「正戲」和「外戲」之屬於較雛型的戲劇,按照劇目一場一場地登台表演。「掃壇」是演出結束時,祭祀列位神仙,然後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個壇設有一名「掌壇師」,負責主持每次活動,一個壇少則三四人,多則十多人組成,這些人被稱為「土老師」,土家語叫「梯瑪」,他們既是宗教的活動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從事儺戲演出活動者也非常普遍,僅據德江縣不完全統計,全縣就有六十多壇,演員達三百多人。

工藝美術

黔東北土家族的工藝美術豐富多采,較突出的有紡織、印染、刺綉、剪紙、編織、雕刻、繪畫等,其中,「西蘭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深色的錦線為經線,各種色彩的粗絲 、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它色彩艷麗,圖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案,最常 見的是「卍」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圖 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奪目。 「西蘭卡普」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在土家族習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 學習彩織。姑娘結婚時必須有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作嫁妝。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裡總是起早貪黑,精心製作她心愛的打花鋪蓋。關於打花鋪蓋的來歷,在土家族地區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位心靈手巧,穿針走線,織了有100 種花朵圖案的西蘭卡 普。後來,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誣陷她夜裡出門私會, 敗壞了門風,挑唆其哥,將她殘害了。噩耗傳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懷念她,把她織的彩錦,取名打花鋪蓋。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妝。現在打花鋪蓋均用三塊西蘭卡普綴連而成。 剪紙多用於刺綉臨拓、貼牆、門、窗和燈籠,或蓋禮品,其花樣有鯉魚跳龍門、蝴蝶戲花、鳳凰穿牡丹等等,格調古樸,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紡織多以竹為原料,以背簍、提籃、蘿蔸等最為普遍,印江的傘和思南的斗笠最負盛名。建築藝術雖受漢文化影響,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風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見長,有的也以木雕著稱,如梵凈山佛寺建築中的雕刻、繪畫技藝都十分精湛。

開心的羊 2004-12-12 03:18
土家族禮節習俗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

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飢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朴,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 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里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綉,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姐兒想郎真想郎,
煮米忘記濾米湯,
喂豬跑去抱茅草,
喂牛又去撮豬糠,
魂魄丟在郎身上。

也有以郎開頭的情歌:

郎在山上耨高梁,
姐兒在河下洗衣裳。
耨兩下高梁望一下姐,
洗兩下衣裳望一下郎,
棒頭捶在岩板上。

『肆』 苗族圖騰

苗族來的圖騰崇拜有龍神、楓木、鳥、盤自瓠等。苗族對龍普遍崇拜,各地苗鄉都很盛行。如: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的「招龍」;湖南湘西地區的「接龍」;雲南屏邊、硯山、麻栗坡等到境的「祭龍」;廣西融水縣境的「安龍」等。

『伍』 湘西苗族人的性格

作為民族識別依據的民族特徵最重要的,就是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質。眾所周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又稱「民族性格」,是通過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的。
1、在物質文化方面,湘西苗族精美的服飾見證悠久的文化,呈現出苗族人民「勤勞智慧」與「尚美如流」的民族性格。苗族傳統服裝款式在本族人的意識中,屬於美的范疇。可以說,苗族民族的服飾典型地反映出本民族的特徵,在日常的穿著打扮上,就能傳遞著本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
在湘西苗民看來,大襟「欄干型」(湘黔川鄂型)的苗族婦女服飾並不僅僅是一種常規意義的服飾,而是一種「穿在身上的活生生的歷史」。傳說中,苗族婦女是衣裙上的「欄」代表著遷徙之時因為眷戀而需銘記的祖地———黃河與長江,甚至一些帕帶的花紋也是由祖居的地圖轉化而來。傳說苗族不僅有文字,還有苗書。有一年,苗家在戰爭敗退過江時,苗書被江水沖走了,苗家婦女就將大家記憶中只剩有幾十個苗文字綉在衣裙上面保存。
湘西苗族婦女喜愛銀飾。每逢節日和結婚等場合,她們就穿上盛裝,著鄉花欄乾的大襟衣,外束鄉花圍腰,著長褲時褲腳綴上鄉花欄干,並佩戴銀披肩、銀牌、項圈、手鐲、戒指等,頗為壯觀。勤勞智慧的湘西苗族婦女喜歡親自動手製作服裝飾件,以自己能刺綉、織錦為榮。而本地苗族銀匠製作的銀飾,工藝精湛,式樣美觀,讓人贊嘆其高超的技藝與無窮的智慧。當苗族婦女將自己縫制的衣裙、帕帶,連同那些精美首飾,和諧優美地穿戴在身上,讓人感覺到,這是民族文化深厚悠久的一種體現,更反映了湘西苗族「尚美如流」的民族性格。
2、在精神文化方面,悠揚的苗歌流淌浪漫的情愫,凸顯湘西苗族人民熱情大方與能歌善舞。如果說苗族服飾是一種「穿在身上的活的歷史」,那苗族民歌就是「掛在嘴上的活的歷史」。湘西苗民按照季節敬祖祭神必唱各種神歌,婚喪大事必唱慶賀悼慰的歌,生產勞作更分門別類,隨時隨事唱著各種悅耳開心的歌曲。至於青年男女戀愛,更有唱不完聽不盡的萬萬千千好聽山歌,即或是行路人,彼此漠不相識,有的問路攀談,也是用唱歌方式進行的。作家沈從文也在《湘西苗族的藝術》中說:「這個區域居住的三十多萬苗族,……『熱情』多表現於歌聲中。小說《邊城》多次描述湘西民歌,尤其是大儺與二儺為獲取翠翠芳心比賽唱歌的場景,令人難以忘懷,贊美了湘西人民勤勞智慧,對苗家熱情大方的性格進行了渲染。
湘西數十萬苗民,在1956年國務院頒布苗文之前,本族尚無文字,苗歌可以說是承載苗文的主體工具之一。很多苗歌是即興作詞,可見苗民的文采豐富與文思敏捷。

以上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滿意請採納!

『陸』 苗族人圖片

對呀,為什麼不去網路圖片搜,很多的!

東部苗族(以湖南湘西州為代表)

『柒』 湘西人湖南神,湘西妹子靚死人,湘西地湘西坡,湘西帥哥就是多.湘西山湘西水,湘西女子就

地理來位置 湘西州位於湖南省西北源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武陵山脈自西向東蜿蜒境內,系雲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雲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東部、東北部與湖南省懷化市、張家界市交界;西南與貴州省銅仁地區接壤;西部與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毗連,西北部與湖北省恩施州相鄰,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積 湘西州境域,南北長約240公里,東西寬約170公里,土地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總面積的7.3%。州域耕地面積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森林面積亦有降有升。2005年,境域耕地面積為13.2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其中,水田9.4萬公頃,旱地3.8萬公頃;森林面積68.34萬公頃。

『捌』 湘西的苗族是什麼苗

按語言大致分是三種,湘西方言苗族,黔東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細分。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苗族自稱果雄,舊時稱紅苗,因為女性會穿紅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間系紅絲帶,清朝時期,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現在沒有這種服飾了。湘西方言內部分為東部土語和西部土語,東部土語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瀘溪兩縣以及吉首市的東部,他們的服飾特徵是挑花,以幾何圖案為主,無論衣服、頭帕還是圍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紋,少銀飾;西部土語分布較廣,湘西州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龍山縣、吉首市西部、懷化麻陽、新晃、貴州松桃縣、重慶東南部以及湖北宣恩縣是主要分布地區。西部土語苗族服飾顏色以深藍、黑色為主,上面有刺綉的花紋,以花鳥為主,銀飾較多,特別是鳳凰、松桃的苗族,銀飾繁盛,不輸黔東南苗族。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苗族自稱木、嘎鬧、孟等,舊時稱九股黑苗,分布於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廣西融水縣、湖南懷化靖州等地。黔東苗族的語言差別不大,放慢語速基本都能交流,廣西融水苗族除外。黔東苗族支系多,服飾不下兩百種,且銀飾繁多,目前各媒體、旅遊勝地中的苗族銀飾和服裝樣式大多來自黔東苗族。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數量最多,按語言可分為三個群體。第一個是川黔滇次方言群體,這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主力,自稱「蒙」,舊時所稱的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等都屬於這個群體,廣泛分布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雲南全境、廣西西部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地,後又因戰爭遷至美國、法國、澳洲等地,其中雲南文山的影響力最大。這個次方言群體的語言互通性其實非常高,從貴州畢節到雲南文山再到美國明州,三地的苗族只要習慣了對方的發音是可以交流的,不存在某些人說語言差異很大,寮國一代的苗族發明了拉丁字母書寫的苗文,後帶到歐美,使用的范圍很廣泛。
第二個是滇東北次方言群體,舊稱大花苗,主要分布在烏蒙山地區,貴州畢節、雲南東部昆明、昭通一帶,自稱「阿卯」,主要信仰基督教,有專門用來書寫苗語聖經的苗文,字母符號比較特別,稱為伯格里苗文。
第三個族群可以稱為「麻山苗族」群體,包含了多個次方言群體。雖然他們的苗語劃入西部方言,但實際上既像西部方言又像中部方言,正好分布在過度地帶上,比如貴州的貴陽市、黔南州、安順等地,自稱接近「蒙」。西部方言苗族的銀飾隨著分布地越往西越少。
此外還有一些小的支系:
在湖南懷化東部、邵陽和廣西龍勝一帶的苗族

『玖』 在網上看湘西夯吾苗寨的圖片感覺很美,去了那邊也是一樣的嗎

夯吾苗寨的美是要品味的!和孩子一起住在閣樓木屋的旅館,感受傳統的民族氣版息,一起深入苗族村民家裡了解權她們的生活,了解苗族村莊的歷史。讓孩子們興奮和激動的是,苗寨的飯菜竟然也是朴實美味,土雞蛋,土豬肉,家常味十足!

『拾』 湘西苗族的圖騰是什麼

在苗族諸多燦爛的文化中,圖騰文化是整個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世代生活在丹寨這片土地上的苗族同胞以鳥為圖騰崇拜,其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如今,我們雖然沒有見到苗族古老而隆重的鳥圖騰崇拜程式,但從流行在苗族民間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中可窺視到苗族鳥圖騰文化遺風。筆者對苗族文化特別是苗族圖騰文化頗感興趣,長期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了大量資料,運用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等多門學科進行綜合研究,現就丹寨苗族鳥圖騰文化談點粗略見解,敬請各位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圖騰,是原始信仰之一,在英文拼音中寫作「totem」,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原意是指「他們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指出,圖騰,「意指一個氏族的標志或圖徽;例如,狼的圖形便是狼氏族的圖騰。」①佛萊則在他的第一冊書里寫道,「圖騰」,「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體,他們相信在自己與它們之間中的任何一個均維持有親密且特殊的關系。……個人和圖騰之間的關連是一種自然利益的結合;圖騰保護人們,而人們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它的崇敬,如果它是一種動物,那麼即禁止殺害它;如果它是一種植物,那麼即禁止砍伐或收集它。……圖騰從不會是孤立的個體,它常是一整群的物體,通常是指某一種類的動物或植物……」②也就是說,一個圖騰就是一類物象,初民以迷信態度尊敬之,而相信自己和同群的各個份子與此類物象有密切和特殊的關系。遠古時候的人認為跟本氏族(部落)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是本氏族(部落)的一種標志或符號,它象徵的是本氏族(部落)的一種思想共識、一種古老信仰、一種精神力量。因此,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標志,也是神化了的祖先。
神化了的祖先作為圖騰崇拜對象,作為氏族(部落)的標志,曾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個原始民族之中。圖騰崇拜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發展初期都普遍存在。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歸納起來主要有龍圖騰、鳥圖騰和花圖騰三種。苗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歷史上亦有龍、蛇、鳥、魚、蝴蝶等圖騰崇拜。聚居在今天丹寨這塊土地上的自稱為「嘎鬧」的苗族同胞歷史上曾以鳥為圖騰,是鳥圖騰部落的後裔。如今散見於苗族民間的錦雞文化、百鳥衣文化、蠟染文化、鳥籠文化、織錦(布)文化、蘆笙文化、背帶文化等就是鳥圖騰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苗族歷史上以鳥為圖騰崇拜的文化例證。
從民族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丹寨苗族鳥圖騰崇拜歷史悠久。馬克思主義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民族語言則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它隨著民族產生而產生的,丹寨苗語亦是隨著「嘎鬧」氏族的產生而產生的。丹寨苗族自稱「嘎鬧」[qa3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