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族的最佳特色美食三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2. 苗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大部分地區的苗抄族一襲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3. 苗族的飲食習慣 是什麼呀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過年節時飲用和招待親友貴賓的高檔飲料 。
酸湯: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部分地區的楊姓苗族有不吃豬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無過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國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糯米飯: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製盒盛糯米飯儲之隨身帶去食用。
小黑葯燉雞: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這一美食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行血通經」,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為款待上賓的佳餚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葯。小黑葯別名草三角楓,屬常年生草本,生長於陰涼潮濕的山地,其根、莖、葉皆可入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燉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肉嫩湯鮮,而且還具有滋補、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婦產後補身重要食物。
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2725.htm#8_2
4. 苗族有哪些美食
1.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卜、青菜酸、豆類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腌制各種酸味食品。在製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2.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魚腥草、馬蹄菜、刺花菜、鐵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凈涼拌吃。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葯,食之苦澀,但卻清涼、爽口、甘甜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3.最為奇特的風味食品,莫過於吃竹蛆、蜂蛹、黃螞蟻蛋、花蜘蛛、牛屎蟲蛋、沙蛆等。黃螞蟻生長在樹上,身上約兩厘米,腰細腹大,嘴巴里有兩顆大牙,多在闊葉處做巢生息、繁殖。
4.苗族的烹飪方法較多,最常見的有煮、燉、蒸、炸、醮、烤、燒、烘、舂、生食、腌、炒等,其中又以燒、烤、舂、醮、生食、腌為特色。 5.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把玉米、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糯米分別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來。客人到來,將各種炸品及鹽、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沖開。客人必須連喝4 碗。
5. 苗族的特色食品是什麼
苗族特色的食品有油茶、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6. 關於苗族的飲食風俗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回主食為大米,也答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過年節時飲用和招待親友貴賓的高檔飲料
7. 土家族苗族傳統飲食有哪些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苗族有悠久的歷史,遠古時,其先民居住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後遷入西南地區。
苗族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距今6 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飯菜過煮,得肉便燒"的飲食方法。由於地域廣大,自然條件不同,飲食習慣也有差別。苗民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紅薯、小麥等為輔,雜以養麥、大麥、燕麥、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煙酒茶。飼養家禽家畜,種植各種蔬菜。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卜、青菜酸、豆類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腌制各種酸味食品。在製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製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干、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魚腥草、馬蹄菜、刺花菜、鐵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凈涼拌吃。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葯,食之苦澀,但卻清涼、爽口、甘甜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最為奇特的風味食品,莫過於吃竹蛆、蜂蛹、黃螞蟻蛋、花蜘蛛、牛屎蟲蛋、沙蛆等。黃螞蟻生長在樹上,身上約兩厘米,腰細腹大,嘴巴里有兩顆大牙,多在闊葉處做巢生息、繁殖。
苗族的烹飪方法較多,最常見的有煮、燉、蒸、炸、醮、烤、燒、烘、舂、生食、腌、炒等,其中又以燒、烤、舂、醮、生食、腌為特色。
燒,即將食物放入火中燒;烤,即將食物用竹、木棍串起,抹上佐料,在火上烘烤;舂,即把肉先切成小塊,放在木炭上烘烤熟或在火里燒熟,再回上韭菜、薄荷 、生薑、鹽、蒜等佐料。 苗家還擅於製做豆鼓、豆腐、灌腸、面醬等。好吃火鍋,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鍋,進蔬菜、肉、豆腐等,邊涮邊蘸辣椒鹽水吃。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把玉米、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糯米分別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來。客人到來,將各種炸品及鹽、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沖開。客人必須連喝4 碗。
喝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則主人會一直請你喝下去。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類的瓜果雕成花、鳥、禽、魚等形狀,經過數道工序製成香、脆、甜的食物。飲用時,取幾塊放入杯中,沖入沸水。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待客時,男女客人分開吃。長者先開杯,佳餚必先敬客。吃雞時,雞翅敬客人,雞頭歸長者,雞爪歸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爭相宴請。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過苗年一類的盛大節日,主寨方家家戶戶都做迎客准備,將酒放到蘆笙場或銅鼓坪上,把客人擁到寨里,由兩人舉牛角勸飲,鼓樂齊鳴,客人要一飲而盡。
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飲,以大米、糯米、玉米、高梁等為原料釀制。泡酒則是在甜酒的基礎上摻入適量清水或冷開水即可飲。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乾摻和適量的米飯,加入自製的酒麴拌勻後,入缸密封。半月後酒化,再用木甑蒸餾,可分別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以糯米和刺梨釀制的刺梨酒為最佳,具有消食助氣的功效。
"無酒不成禮"已是他們遵守的禮儀,酒是待客議事、婚喪嫁娶、起房建屋、逢年過節的必備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生活實踐中,苗族人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苗家飲酒,多因時間、地點和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攔路酒"、"進門酒"、"嫁別酒"、"迎客酒"、"送客酒"、"雙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轉轉酒"、"賀兒酒"、"平伙酒"、"酬勞酒"、"慰問酒"、"雞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還極為講究待客的飲酒禮節,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兩杯,謂"兩條腿走路",敬酒者雙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兩周,敬到最後一人時,雙方交杯對飲;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則"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中國西南邊沿地區,土家族大都聚居在山裡,重崗復嶺,陡壁懸崖,山多田少。以務農為主,兼事漁獵和採集,山的天地,造就了土家族取山所產,吃山所長,辦山風味,頗富山地民族的飲食文化和風情。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喜好酸辣,是土家民族飲食的一大特色,土家族有"三天不吃酸和辣,心裡就像貓兒抓,走路腳軟眼也花"的說法。土家的菜餚講究"酸、辣、香"三字,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 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土家族平常愛把黃豆磨成漿,加入鮮青菜,當做佳餚。土家族人稱它為"合渣",也有的地方叫它"懶豆腐"。還有一些地方的土家族人則喜歡做成豆花,調上野胡椒和鹽做"豆花飯"吃。
土家族一年過三次年,六月是"小年",十二月二十八是"趕年",除夕是"勝利年"。其中的"趕年"有提前搶著過的含義,趕年的酒菜充滿"烽火硝煙":糍粑上插滿梅枝松針,上掛紗布,表示"帳篷";豬做"坨子肉",菜做"雜合菜",表示"緊迫";坐席時大門一方不設位,以"觀察敵情";一人在外執梭標肅立,以示"時刻戒備"。
土家族人過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都愛打粑粑,再用木模子印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稱"印印兒粑粑"。拜年送粑粑、臘肉等禮品。每戶要打兩三擔粑粑,過年打的粑粑兒越多,越表示家中富有。
土家族人十分好客,待客往往要大辦宴席。宴席分為"酥扣席"和"砍剁席"兩種。"酥扣席"有酥肉、扣肉等主要菜餚;"砍剁席"有蓋面肉、燉肉等主要菜餚。
土家族亦重祭掃。祭祖用豬重達四百多斤,祭神酒缸高與人齊。獻祭的對象有梅山神(狩獵神)、土地神、四官神(牲畜保護神)、五穀神、阿密媽媽(小孩守護神),以及土王祠、八部神廟、三撫宮供奉的先祖靈牌,還包括逝去的親人及孤魂野鬼之類。凡祭必殺牲畜,數家或全寨一起行動,儀禮古老,態度虔誠。對此,古書稱為"淫祀之風"。
土家族人善豪飲、飲酒和煮酒,都有民族傳統。土家族人承其先民酒藝,釀酒種類繁多,並且有特殊的喝酒習慣,謂之"咂酒"。飲用時,揭開壇蓋,兌上涼水,插入一支竹管,輪流吸飲,又甜又香,別有一番情趣。"咂酒會"古今傳名。客到"進門三杯酒",客走"上馬三杯酒",無酒難以成歡會。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有涼水甜酒茶,涼水蜂密茶,姜湯茶,鍋巴茶,綠茶等。在待客時,土家族人會拿出上等好茶款待遠方客人,既顯示出他們熱情好客的習俗,又反映出了土家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土家人的食禁森嚴。過年這天沒吃東西前,不準哭泣、吵架、罵人和說犯忌的話,連與"死"、"病"、"窮"、"殺"、"沒有"、"不要"、"睡了"同音的字都不能講。過年前一天忌殺生,停止到水井挑水,過年飯上甑後不許做活,吃年飯時不許用菜湯泡飯。
平日忌諱將野死的雀鳥帶回家中,不可端著碗在他人背後吃飯,使之"背時"。禁食狗肉,未婚青年忌食豬的蹄叉叉,兒童忌食雞爪和豬鼻,成年後忌食豬尾巴。
一般不吃敬過神的酒、菜、肉、飯。炊飯的火炕、三角架、鼎鍋都是"神物",禁止任何人跨越和踐踏;也不可將鞋襪衣褲和其他臟物放在灶上。
8. 苗族的飲食文化特色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酸湯魚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過年節時飲用和招待親友貴賓的高檔飲料
酸湯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部分地區的楊姓苗族有不吃豬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無過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糯米飯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製盒盛糯米飯儲之隨身帶去食用。
小黑葯燉雞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這一美食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行血通經」,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為款待上賓的佳餚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葯。小黑葯別名草三角楓,屬常年生草本,生長於陰涼潮濕的山地,其根、莖、葉皆可入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燉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肉嫩湯鮮,而且還具有滋補、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婦產後補身重要食物。
9. 苗族的飲食文化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回鮮答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