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代作家
中國現代作家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發表於1924年12月。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阿Q正傳》寫與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代表作有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等。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或在某種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葉聖陶(1894-1988),又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抗爭》、《多收了三五斗》,長篇小說《倪煥之》等。葉聖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個十年中,以「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論》)為主要特色的作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fu2)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中長篇小說《滅亡》、《新生》、《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寒夜》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這部小說自1931年問世以來,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家》描寫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孫兩代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血淚悲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烏鎮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中長篇小說《蝕》(三步曲)、《子夜》、《腐蝕》,短篇《春蠶》、《林家鋪子》、散文《白楊禮贊》等。《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發表於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這是一部企圖從正面來展開30年代中國社會階級斗爭的全貌並揭示出各個部分之間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作品。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主要作品有《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nuo2)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里之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朴的民風和人情。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翠翠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與極至。青山綠水和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心懷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則、傳統的方式生活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
吳組緗(1908-1994),安徽涇縣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山洪》等。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生,四川新都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南行記》、《南行記續篇》,長篇小說《山野》、《百煉成鋼》等。艾芙早年曾在雲南西部的群山中度過一段流浪生活,以這為基礎,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山峽中》是他早期作品中的名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成員。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等。《斷魂槍》發表於1935年。小說故事背景是晚清時期。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著古老中國的傳統生活、傳統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
張天翼(1906-1985),原名張元定,湖南湘鄉人。主要作品有《張天翼小說選集》、中篇《清明時節》等。張天翼是左聯時期涌現出來的現實主義諷刺作家。他善於用輕松明快的筆調,暴露和諷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丑惡。1983年發表的《華威先生》就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沙汀,(ting1)原名楊朝熙,1904年生,四川安縣人。主要作品有《沙汀短篇小說選》,長篇《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等。《在其香居茶館里》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圍繞兵役問題,描寫了一個邊遠小鎮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英,黑龍江呼蘭縣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生死場》、上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集《牛車上》等。《小城三月》描寫了舊時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個少女的戀愛、婚姻悲劇。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之作,也是體現他的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主題的創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生,河北安平縣人。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白楊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全傳》等。《荷花澱》是孫梨在1945年創作的優秀短篇。作品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善冀中人民的斗爭生活。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川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主要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恢復》等,歷史劇《屈原》、《虎符》、《蔡文姬》等。《鳳凰涅磐》選自詩集《女神》。
馮至,原名馮奉植,1905年生,河北涿(zhuo1)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馮至是沉鍾社的詩人,早期詩作以格調幽婉、韻味濃烈著稱。寫於1925年的《我是一條小河》,便是這樣一首抒情詩。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又名亦多,湖北浠水縣人。新月社詩人。四十年代積極參加民主運動,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主要作品有詩集《紅燭》、《死水》等。詩篇《死水》作於1926年4月,主要抒發詩人留美回國後因目睹種種現實慘狀而引起的悲憤心情。詩人在國外時激情地歌唱著「如花的祖國」(《憶菊》),可是現實給予他的只是荒涼與破敗,混亂與殺戮,使他經受著莫大的痛苦。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作品有詩集《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早期的詩雖也不乏描寫現實生活具有清新氣息的偏什,但大多數均沉溺於個人情感之中,情調比較低沉。《雨巷》發表於1928年,詩人在低沉的調子里,抒發自己沉重的情緒。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徐志摩與1921-1922年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對劍橋的感情很深。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縣人。作品有詩集《大堰河》、《北方》、《曠野》,長詩《向太陽》、《火把》等。1932年7月,艾青團從事愛國運動在上海被捕入獄。在獄中正式開始詩歌創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即其中之一,帶有自傳性質。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抒發了對哺育他長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懷念,揭示了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的善良靈魂,通過對她痛苦而悲慘的一生的描寫,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不義。《手推車》作於1938年初,是艾青名作之一。
陳敬容,曾用筆名藍冰、成輝等,1917年生,四川樂山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交響集》、《盈盈集》等。陳敬容是「九葉」詩派的女詩人,抒情詩《鑄煉》寫於中國人民進行了八年的抗戰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轉折時刻。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東諸城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泥土之歌》、《生命的零度》等。臧克家的詩多以舊中國農村生活為題材,因而被稱為農民詩人、泥土詩人。
阿壠(1907-1967),原名陳守梅,又名陳亦門,浙江杭州人。著有詩集《無弦琴》,評論集《人與詩》、《詩與現實》等。阿壠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46年間在成都編輯文學刊物《呼吸》,《孤島》即作於此時。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原籍長樂縣),女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等。《寄小讀者》是一本書信體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國時寫的。貫穿全書的,是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謳歌和贊美。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故又自稱揚州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長詩《毀滅》,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苦悶的時期。
瞿秋白(1899-1935),原名雙,又名爽、霜,江蘇常州人。文學作品有散文集《餓鄉紀程》、《赤都心史》,雜文集《亂彈及其他》等。《一種雲》寫於1931年。他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揚的戰斗風格,揭示出舊中國無比黑暗,呼喚著革命勝利的前途。
麗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黃昏之獻》、《鷹之歌》、《白夜》等。麗尼的散文以抒情見長。《鷹之歌》抒發了對被反動派殘酷殺害的女友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陸蠡(li2)(1908-1942),原名陸聖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為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負責人,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在獄中英勇不屈,最後被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陸蠡:《池影》)。作者極寫自己對綠色的愛戀和懷念,實際上是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的追求。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xie4)林,江蘇泰興縣人。作品有《西林獨幕劇集》、《妙峰山》等。《壓迫》是丁西林1925年創作的一出獨幕喜劇。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著作有話劇劇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雷雨》以二十年代的中國城市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悲劇。通過周魯兩家之間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勾勒出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反映了當時歷史真實的某些方面。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等。《桃園》是一篇以美和愛為主題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王阿毛。她是一個病孩,但她的心中總是充滿著美,充滿著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永遠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她喜歡枝葉繁茂的桃樹,而不喜歡它的凋謝。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園中有橘樹。她不理解世界上為什麼有不和諧的行為:她父親打她母親,而母親則把父親關在門外。小女孩的父親王老大種植著桃園,對他的孩子傾注著深厚的愛,甚至把他的酒瓶連同打酒的錢去換她所要的「桃子」,但他並不理解他的孩子的愛美的心理。小說表現了功利觀念會破壞美的思想。
台靜農(1903-1990),安徽霍丘縣人。未名社成員,以寫鄉土小說見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拜堂》描寫了年輕窘困的汪二與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親的情景。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臨灃人。主要作品有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許地山(1893-1941),原名許贊坤,福建龍溪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散文集《空山靈雨》等。《春桃》寫於1934年,是作者的後期作品,它以很強的現實性改變了作者早期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宗教色彩的傾向。
張愛玲(1920-1995),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豐潤。其成名作《傾城之戀》和代表作《金鎖記》均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錢鍾書,1910年生,江蘇無錫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等。《圍城》表現抗戰環境下,一群遠離抗戰烽火的知識分子在戀愛、工作、日常交往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由此顯現出來的空虛、貧乏的精神世界。小說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不啻諷刺了人倫中的夫婦關系,也象徵當時的人生有著「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取的去處」的困厄。
路翎,原名徐嗣興,1923年生,江蘇南京人。「七月」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飢餓得郭素娥》、《蝸牛在荊棘上》,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在鐵鏈中》。《財主底兒女們》全書計八十萬字,分上下兩部。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短篇小說集《禾場上》等。《暴風驟雨》曾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三等獎。小說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1),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著有詩集《嘗試集》及劇本《終身大事》等。《嘗試集》出版於1920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作於1919年的《上山》是其中較好的一篇。在詩歌形式從舊向新變化方面,胡適曾作於一些開創性的努力,有些詩尚能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句子長短不拘,形式比較自由,《上山》即是其中的一首。但他大多數詩篇沒有擺脫舊詩詞的影響,如他自己說的「總帶著纏腳時代的腥氣」。
殷夫(1909-1931),原名許祖華,筆名徐殷夫外,還有白莽等,浙江象山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作品有詩集《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等。
田間(1916-1985),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縣人。著有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給戰斗者》等。《給戰斗者》作於1937年底。這是抗日戰爭初期一首鼓動人民奮起斗爭的戰歌,全詩共分七節。詩篇以無比憤怒的心情控訴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變後中國「復活的歌」,歌頌著「呼嘯的河流」、「叛變的土地」、「爆裂的火焰」,回敘民族光榮悠久的歷史,描繪人民辛勤勞動的和平生活,號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戰斗到底。
魯藜,1914年生,福建同安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醒來的時候》、《鍛煉》、《時間的歌》、《星的歌》等。魯藜為「七月」詩派的重要詩人,《泥土》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
杜運燮,1918年生於馬來西亞吡叻(bi3le4)州農村,原籍福建古田,,九葉詩人之一。著有《詩四十首》、散文集《熱帶風光》等。《山》這首詩一起手便突現了山心態的矛盾。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如樂、林玉堂,福建龍溪縣人。二十年代參加語絲社,為《語絲》雜志的長期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先後創辦和編輯《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雜志,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雜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為齋文集》、《無所不談合集》及英文寫的小說《京華雲煙》等。
豐子愷(1898-1975),浙江省崇德縣(今崇福縣)人。畫家,散文家。散文集有《緣緣堂隨筆》、《子愷隨筆錄》、《緣緣堂再筆》等。《給我的孩子們》是《子愷畫集》的代序。文中記敘的內容正是他畫集的主題,如「瞻瞻的腳踏車」、「阿寶兩只腳,凳子四隻腳」等。
夏丐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平屋雜文》等。《白馬湖之冬》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細菌》、《考驗》,報告文學《包身工》等。《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廠區進行了兩個多月地調查以後寫成的。
宋之的(1914-1956),原名汝昭,河北省豐南縣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霧重慶》、《群猴》、《保衛和平》,報告文學《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李廣田(1906-1968),山東鄒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灌木集》等。《山之子》寫泰山上一個普通的山民,一個啞巴。作者稱他為「山之子」。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以採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而墜澗身亡的。他為了奉養老母、寡嫂及家人,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也表現了「山之子」的純朴善良、勇敢大膽、強毅不屈、富有冒險精神的性格。
梁實秋(1901-1987),原名梁治華,生長在北京,原籍浙江杭州。主要作品有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此文是抗戰期間(1940年)梁實秋與友人一起住在重慶北碚(bei4)時所寫。
聶紺弩(gan1nu2)(1903-1986),湖北京山人。作品有《聶紺弩雜文集》、《紺弩散文集》、《紺弩小說集》等。《蛇與塔》是一篇雜文,談關乎白蛇和雷鋒塔的思想。
馮雪峰(1903-1976),原名馮福春,筆名畫室、何丹仁等。1922年與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創立湖畔詩社,合出詩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主要作品有詩集《真實之歌》,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以及《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等。
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是戲劇團體「南國社」的創辦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名優之死》、《回春之曲》、《麗人行》、《關漢卿》等。
陳白塵,原名陳增鴻、陳征鴻,1908年生,江蘇淮陰縣人。主要作品有劇作《石達開的末路》、《結婚進行曲》、《歲寒圖》、《陞官圖》等。三幕諷刺喜劇《陞官圖》,曾被觀眾譽為暴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新官場現形記」描畫蔣介石統治集團的「百丑圖」。
B. 中國名著有哪些
中國名著有非常多部分如下:
1.《烈女傳》(西漢)劉向
2.《搜神記》 (晉)干寶
3.《太平廣記》(宋)李昉﹑扈蒙﹑李穆等
4.《世說新語》(南北朝)劉義慶
5.《鶯鶯傳》唐元稹
6.《西遊記》吳承恩
7.《三國演義》羅貫中
8《水滸全傳》施耐庵
9.《金瓶梅》蘭陵笑笑生
10.《醒世恆言》馮夢龍
11.《警世通言》 馮夢龍
12.《喻世明言》 馮夢龍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按照成書順序)這四部巨著。
【1】《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具有爭議,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託名說,宋人說等。介紹:《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加亮(吳用)、晁蓋等36人起義造反的故事,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四大名著網路-中國名著
C. 求自考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代文學名家研究》的歷年試題及資料!!!
這方面的試卷文庫有相當的多的內容。
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掌握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可在科研機關、高等院校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有的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
D. 求汽車美容店投資創業方案,各地汽車美容店投資創業方案
一、做好市場定位
二、投資的准備
三、確定經營項目
四、員工招聘與員工培訓
五、店面裝修
要確定開的汽車美容加盟店是什麼檔位的,大概投資多少錢。隨後,在投資的前三個月,是打算投入多少錢在產品中,投 入多少錢在員工的培訓之中。 在員工方面,在心底裡面要清楚你店面的服務質量,隨後就確定要什麼樣的技術的員工,你需要什麼樣的管理,需要什麼樣的經營理念。
接下來,要確定一個月大概需要花銷多少,在注冊的時候要投入多少,等到多久這部分錢才能賺回來。
E. 中國現代有哪些作家。
中國現代作家簡介
作者: flyork | 瀏覽數(208) | 評論數(0) | 2009-12-05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發表於1924年12月。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阿Q正傳》寫與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代表作有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等。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或在某種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葉聖陶(1894-1988),又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抗爭》、《多收了三五斗》,長篇小說《倪煥之》等。葉聖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個十年中,以「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論》)為主要特色的作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fu2)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中長篇小說《滅亡》、《新生》、《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寒夜》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這部小說自1931年問世以來,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家》描寫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孫兩代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血淚悲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烏鎮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中長篇小說《蝕》(三步曲)、《子夜》、《腐蝕》,短篇《春蠶》、《林家鋪子》、散文《白楊禮贊》等。《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發表於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這是一部企圖從正面來展開30年代中國社會階級斗爭的全貌並揭示出各個部分之間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作品。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主要作品有《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nuo2)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里之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朴的民風和人情。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翠翠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與極至。青山綠水和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心懷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則、傳統的方式生活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
吳組緗(1908-1994),安徽涇縣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山洪》等。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生,四川新都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南行記》、《南行記續篇》,長篇小說《山野》、《百煉成鋼》等。艾芙早年曾在雲南西部的群山中度過一段流浪生活,以這為基礎,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山峽中》是他早期作品中的名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成員。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等。《斷魂槍》發表於1935年。小說故事背景是晚清時期。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著古老中國的傳統生活、傳統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
張天翼(1906-1985),原名張元定,湖南湘鄉人。主要作品有《張天翼小說選集》、中篇《清明時節》等。張天翼是左聯時期涌現出來的現實主義諷刺作家。他善於用輕松明快的筆調,暴露和諷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丑惡。1983年發表的《華威先生》就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沙汀,(ting1)原名楊朝熙,1904年生,四川安縣人。主要作品有《沙汀短篇小說選》,長篇《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等。《在其香居茶館里》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圍繞兵役問題,描寫了一個邊遠小鎮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英,黑龍江呼蘭縣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生死場》、上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集《牛車上》等。《小城三月》描寫了舊時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個少女的戀愛、婚姻悲劇。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之作,也是體現他的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主題的創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生,河北安平縣人。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白楊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全傳》等。《荷花澱》是孫梨在1945年創作的優秀短篇。作品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善冀中人民的斗爭生活。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川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主要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恢復》等,歷史劇《屈原》、《虎符》、《蔡文姬》等。《鳳凰涅磐》選自詩集《女神》。
馮至,原名馮奉植,1905年生,河北涿(zhuo1)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馮至是沉鍾社的詩人,早期詩作以格調幽婉、韻味濃烈著稱。寫於1925年的《我是一條小河》,便是這樣一首抒情詩。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又名亦多,湖北浠水縣人。新月社詩人。四十年代積極參加民主運動,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主要作品有詩集《紅燭》、《死水》等。詩篇《死水》作於1926年4月,主要抒發詩人留美回國後因目睹種種現實慘狀而引起的悲憤心情。詩人在國外時激情地歌唱著「如花的祖國」(《憶菊》),可是現實給予他的只是荒涼與破敗,混亂與殺戮,使他經受著莫大的痛苦。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作品有詩集《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早期的詩雖也不乏描寫現實生活具有清新氣息的偏什,但大多數均沉溺於個人情感之中,情調比較低沉。《雨巷》發表於1928年,詩人在低沉的調子里,抒發自己沉重的情緒。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徐志摩與1921-1922年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對劍橋的感情很深。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縣人。作品有詩集《大堰河》、《北方》、《曠野》,長詩《向太陽》、《火把》等。1932年7月,艾青團從事愛國運動在上海被捕入獄。在獄中正式開始詩歌創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即其中之一,帶有自傳性質。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抒發了對哺育他長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懷念,揭示了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的善良靈魂,通過對她痛苦而悲慘的一生的描寫,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不義。《手推車》作於1938年初,是艾青名作之一。
陳敬容,曾用筆名藍冰、成輝等,1917年生,四川樂山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交響集》、《盈盈集》等。陳敬容是「九葉」詩派的女詩人,抒情詩《鑄煉》寫於中國人民進行了八年的抗戰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轉折時刻。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東諸城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泥土之歌》、《生命的零度》等。臧克家的詩多以舊中國農村生活為題材,因而被稱為農民詩人、泥土詩人。
阿壠(1907-1967),原名陳守梅,又名陳亦門,浙江杭州人。著有詩集《無弦琴》,評論集《人與詩》、《詩與現實》等。阿壠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46年間在成都編輯文學刊物《呼吸》,《孤島》即作於此時。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原籍長樂縣),女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等。《寄小讀者》是一本書信體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國時寫的。貫穿全書的,是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謳歌和贊美。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故又自稱揚州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長詩《毀滅》,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苦悶的時期。
瞿秋白(1899-1935),原名雙,又名爽、霜,江蘇常州人。文學作品有散文集《餓鄉紀程》、《赤都心史》,雜文集《亂彈及其他》等。《一種雲》寫於1931年。他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揚的戰斗風格,揭示出舊中國無比黑暗,呼喚著革命勝利的前途。
麗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黃昏之獻》、《鷹之歌》、《白夜》等。麗尼的散文以抒情見長。《鷹之歌》抒發了對被反動派殘酷殺害的女友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陸蠡(li2)(1908-1942),原名陸聖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為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負責人,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在獄中英勇不屈,最後被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陸蠡:《池影》)。作者極寫自己對綠色的愛戀和懷念,實際上是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的追求。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xie4)林,江蘇泰興縣人。作品有《西林獨幕劇集》、《妙峰山》等。《壓迫》是丁西林1925年創作的一出獨幕喜劇。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著作有話劇劇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雷雨》以二十年代的中國城市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悲劇。通過周魯兩家之間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勾勒出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反映了當時歷史真實的某些方面。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等。《桃園》是一篇以美和愛為主題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王阿毛。她是一個病孩,但她的心中總是充滿著美,充滿著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永遠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她喜歡枝葉繁茂的桃樹,而不喜歡它的凋謝。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園中有橘樹。她不理解世界上為什麼有不和諧的行為:她父親打她母親,而母親則把父親關在門外。小女孩的父親王老大種植著桃園,對他的孩子傾注著深厚的愛,甚至把他的酒瓶連同打酒的錢去換她所要的「桃子」,但他並不理解他的孩子的愛美的心理。小說表現了功利觀念會破壞美的思想。
台靜農(1903-1990),安徽霍丘縣人。未名社成員,以寫鄉土小說見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拜堂》描寫了年輕窘困的汪二與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親的情景。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臨灃人。主要作品有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許地山(1893-1941),原名許贊坤,福建龍溪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散文集《空山靈雨》等。《春桃》寫於1934年,是作者的後期作品,它以很強的現實性改變了作者早期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宗教色彩的傾向。
張愛玲(1920-1995),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豐潤。其成名作《傾城之戀》和代表作《金鎖記》均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錢鍾書,1910年生,江蘇無錫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等。《圍城》表現抗戰環境下,一群遠離抗戰烽火的知識分子在戀愛、工作、日常交往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由此顯現出來的空虛、貧乏的精神世界。小說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不啻諷刺了人倫中的夫婦關系,也象徵當時的人生有著「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取的去處」的困厄。
路翎,原名徐嗣興,1923年生,江蘇南京人。「七月」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飢餓得郭素娥》、《蝸牛在荊棘上》,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在鐵鏈中》。《財主底兒女們》全書計八十萬字,分上下兩部。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短篇小說集《禾場上》等。《暴風驟雨》曾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三等獎。小說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1),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著有詩集《嘗試集》及劇本《終身大事》等。《嘗試集》出版於1920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作於1919年的《上山》是其中較好的一篇。在詩歌形式從舊向新變化方面,胡適曾作於一些開創性的努力,有些詩尚能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句子長短不拘,形式比較自由,《上山》即是其中的一首。但他大多數詩篇沒有擺脫舊詩詞的影響,如他自己說的「總帶著纏腳時代的腥氣」。
殷夫(1909-1931),原名許祖華,筆名徐殷夫外,還有白莽等,浙江象山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作品有詩集《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等。
田間(1916-1985),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縣人。著有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給戰斗者》等。《給戰斗者》作於1937年底。這是抗日戰爭初期一首鼓動人民奮起斗爭的戰歌,全詩共分七節。詩篇以無比憤怒的心情控訴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變後中國「復活的歌」,歌頌著「呼嘯的河流」、「叛變的土地」、「爆裂的火焰」,回敘民族光榮悠久的歷史,描繪人民辛勤勞動的和平生活,號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戰斗到底。
魯藜,1914年生,福建同安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醒來的時候》、《鍛煉》、《時間的歌》、《星的歌》等。魯藜為「七月」詩派的重要詩人,《泥土》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
杜運燮,1918年生於馬來西亞吡叻(bi3le4)州農村,原籍福建古田,,九葉詩人之一。著有《詩四十首》、散文集《熱帶風光》等。《山》這首詩一起手便突現了山心態的矛盾。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如樂、林玉堂,福建龍溪縣人。二十年代參加語絲社,為《語絲》雜志的長期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先後創辦和編輯《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雜志,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雜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為齋文集》、《無所不談合集》及英文寫的小說《京華雲煙》等。
豐子愷(1898-1975),浙江省崇德縣(今崇福縣)人。畫家,散文家。散文集有《緣緣堂隨筆》、《子愷隨筆錄》、《緣緣堂再筆》等。《給我的孩子們》是《子愷畫集》的代序。文中記敘的內容正是他畫集的主題,如「瞻瞻的腳踏車」、「阿寶兩只腳,凳子四隻腳」等。
夏丐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平屋雜文》等。《白馬湖之冬》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細菌》、《考驗》,報告文學《包身工》等。《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廠區進行了兩個多月地調查以後寫成的。
宋之的(1914-1956),原名汝昭,河北省豐南縣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霧重慶》、《群猴》、《保衛和平》,報告文學《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李廣田(1906-1968),山東鄒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灌木集》等。《山之子》寫泰山上一個普通的山民,一個啞巴。作者稱他為「山之子」。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以採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而墜澗身亡的。他為了奉養老母、寡嫂及家人,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也表現了「山之子」的純朴善良、勇敢大膽、強毅不屈、富有冒險精神的性格。
梁實秋(1901-1987),原名梁治華,生長在北京,原籍浙江杭州。主要作品有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此文是抗戰期間(1940年)梁實秋與友人一起住在重慶北碚(bei4)時所寫。
聶紺弩(gan1nu2)(1903-1986),湖北京山人。作品有《聶紺弩雜文集》、《紺弩散文集》、《紺弩小說集》等。《蛇與塔》是一篇雜文,談關乎白蛇和雷鋒塔的思想。
馮雪峰(1903-1976),原名馮福春,筆名畫室、何丹仁等。1922年與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創立湖畔詩社,合出詩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主要作品有詩集《真實之歌》,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以及《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等。
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是戲劇團體「南國社」的創辦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名優之死》、《回春之曲》、《麗人行》、《關漢卿》等。
陳白塵,原名陳增鴻、陳征鴻,1908年生,江蘇淮陰縣人。主要作品有劇作《石達開的末路》、《結婚進行曲》、《歲寒圖》、《陞官圖》等。三幕諷刺喜劇《陞官圖》,曾被觀眾譽為暴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新官場現形記」描畫蔣介石統治集團的「百丑圖」。
F. 毛澤東寫的長征詩 要題目
紀念長征21首中的一首
G. 毛澤東詩詞 急需!!!!
毛澤東詩詞》·卜運算元·詠梅
卜運算元·詠梅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1961年12月
【譯詩】
風雨將春天送走了,
飛雪又把春光迎來。
正是懸崖結下百丈冰柱的時節,
但仍然有花枝俏麗競放。
俏麗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告。
待到山花開滿大地時,
梅花就在花叢中歡笑。
【賞析】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於梅花之中,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這里所據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運算元·詠梅》的確與陸游所寫大相徑庭。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范,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即: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爭),詩人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這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了。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個「俏」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永不屈服。
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它與嚴寒搏鬥,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後退去,並不強奪春天的美景。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國里,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高大了。
回答者: hhzzlyh - 五級 2006-2-21 18:48
《沁園春 長沙》是詩人毛澤東的開卷之作,實際上是詩人改造舊世界的宣言書, 但詩人寓動於靜,寓張於馳,其鋒藏而不露,其勢引而不發,其詞雅而不激。誠如古人所言,引而不發,躍如也。
下面再說明該詞是「少年游」的壓卷之作。為此,先對相關詩詞作一簡要介紹。
「少年心事當挐雲」(李賀),青少年時代是一個多夢季節,詩人更是如此。他們或寄意寒星,或寄情山水,或撫琴月下,或獨坐幽篁,或對酒當歌,或登臨長嘯,以抒豪情抱負。中國古典詩詞中此類作品甚多,且不乏佳作。筆者將這些作品統稱為「少年游」,記得一位著名詞人舊地重遊時曾寫過:「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游」。 詞牌中也有《少年游》,最初也寫少年遊冶之事,但後來僅為詞牌名而已,本文並不特指該詞牌。
下面選取幾則有代表性的詩詞或句子:
李白的一生都在為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奔走,他「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梁甫吟》中高歌「我欲攀龍見明主」,隨即又嘆息「白日不照吾精誠」;在《行路難》中,因才能不得施展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但仍希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從軍行》中曾寫下「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投筆從戎的意向;邊塞詩人岑參也表達過從戎報國的意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而生長於邊塞的「將家子」李益則以《邊思》詠志:「腰垂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一生鬱郁不得志的「詩鬼」李賀,青少年時代也曾雄心勃勃,在《南園》中直抒胸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又借《馬詩》婉陳抱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陸游青少年時代是「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辛棄疾也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柳亞子先生曾在一首詞中為辛棄疾嘆息,並抒發自己的情懷:「霸才青兕兵家子,讀破書千紙。河山半壁誤英雄,贏得雕蟲余技擅江東。 秦宮漢闕荊榛遍 ,苦恨銅駝賤。華夷倒置總堪憂,未請長纓辜負汝吳鉤。」
孟郊登科後則喜形於色:「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仕途坎坷,後來回顧少年時曾感嘆「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帝里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念名利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在一首《少年游》中寫過,「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簫索,不似少年時」。
從上面引用的諸多詩句可以看出,中國文人在青少年時代「詩言志」主要是:「攀龍見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抱負;「腰垂錦帶佩吳鉤」以報效祖國,並「贏得生前身後名」;登科及第以獲取榮華富貴。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這許多,不是為了顯示毛澤東比前人如何高明,如何志向遠大,而是為了使大家對「少年游」題材的詩詞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本文關於「壓卷之作」的論斷是客觀公允的。 《沁園春 長沙》是「少年游」的壓卷之作,是此類題材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如 果我們想到該詞而寫「少年游」,其惶恐也許更甚於當年李白面對黃鶴樓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當然,李白在黃鶴樓上還是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些還是很不錯的,但一向自負的他,從沒認為超越了崔顥。對於達到「神」的境界的《沁園春 長沙》,只要稍稍懂一點中國古典詩詞,誰會否認它是「少年 游」的壓卷之作? 詩、詞大都是作者心靈、經歷的映射和升華。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傑出代表的毛澤東同志,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他的詩詞創作與中國革命和建設息息相關,作為詩人的毛澤東,把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喜怒哀樂融入詩詞,由於其喜怒哀樂超越「小我」,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所以毛澤東詩詞成了人民革命的絢麗史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樂章。 □從沉沉一線,雄關漫道,到天翻地覆 —— 人民革命的絢麗史詩
人們形容中國革命一般用「壯麗史詩」,本文最初准備沿用。反復研讀毛澤東詩詞後,覺得詩中反映的中國革命是波瀾壯闊的,更是絢麗多彩的,大約是因為毛澤東詩詞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使艱難的行軍和慘烈的戰爭也多姿多彩起來。 毛澤東的叄十九首詩詞中,悲壯蒼涼的只有兩首,《菩薩蠻·黃鶴樓》就是其中之一。那是1927年春,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回天無力,心情蒼涼,登黃鶴樓而賦詩: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處?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黃鶴樓乃千古登臨之地,崔顥、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等曾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句,崔顥的詩更是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關於黃鶴樓的吟唱,大多是輕松、明快的,因為這里畢竟是傳說中的仙人駕鶴之地,縱然黃鶴已杳,仍有白雲悠悠,「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叄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 際流。」在此地,縱有感傷,也不過是歸思、鄉愁、別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然而,在這「煙花叄月」,在這荊楚形勝地,毛澤東卻沒有賞春的雅興。在一個陰雨天,或許是為了排解心中的郁悶,他一任風吹雨打,由位於武昌都府堤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信步走到江邊,傾聽濤聲,然後沿著蜿蜒的蛇山小徑,登上黃鶴樓。為黃鶴樓寫下了一種別樣的「絕唱」,一種蒼涼、悲愴的「絕唱」。 「茫茫」、「沉沉」、「蒼蒼」幾個疊詞,再加上「莽」和「鎖」,把大自然的風雲、大革命失敗前夕的政治風雲和詩人風雲激盪的心融為一體。在一首小令中使用這么多疊詞,是很罕見的。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疊詞最有名的,大概要算李清照的長調《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營造了「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悲秋氛圍。毛澤東大概在為那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唱悲歌了!李詞中的疊詞明顯地有人工雕鑿之嫌,毛則是信手拈來,把叄個疊詞融入叄個句子中,「天然去雕鑿」。李清照 「悲」而含「傷」,毛澤東則是「悲」 中有「壯」,沉寂中吐出生機。
一句「黃鶴知何處?」使人感慨萬千!詩人想必不僅僅是問那一去不復返的黃鶴吧,言外之意想必是說,那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難道要像黃鶴一樣?於是,詩人把酒臨風,沃地祭神,對滔滔江水而心潮逐浪高!
經過不長時間的沉寂,那「沉沉一線」 的生機終於綻放出爛漫的山花。南昌起義 、秋收暴動、井崗山斗爭、瑞金紅色政權及叄次反「圍剿」的勝利,人民革命風起雲涌,詩人毛澤東詩興大發,留下了十首小令,鮮活地、全方位地記載了那些斗爭,成為人民革命的絢麗史詩。
那段時間,詩人的心情是歡快、激越的,從所選用的詞牌可略見一斑:西江月、清平樂、採桑子、如夢令、減字木蘭花、蝶戀花、漁家傲。就連《菩薩蠻》,也一改前述《菩薩蠻·黃鶴樓》中豪放派的沉鬱蒼涼,而採用了近乎婉約的手法。
這些詩詞,給我們展現了「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黃洋界保衛戰,「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土地革命,「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的山地行軍和「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勝利會師,「漫天皆白」「雪裡行軍」的「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的悲壯行程,「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的反第一次大「圍剿」,「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的反第二次大「圍剿」 ……
毛澤東兩首反「圍剿」的詞都用《漁家傲》詞牌,這是很有意思的,或許是因為該詞牌適合於「慷慨雄放之聲」吧。范仲淹的「塞下秋來」是最有名的《漁家傲》詞了,該詞描寫了荒涼蕭瑟的塞下秋天,及「濁酒一杯家萬里」, 「將軍白發 征夫淚」的邊思,其情蒼涼悲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就是採用《漁家傲》詞牌,「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頗有氣勢,梁啟超評曰:「此絕似蘇辛派」。毛澤東的詩詞中,這兩首反「圍剿」的詞也許是最為熱情奔放的。不到叄十歲的毛澤東,「喚起工農千百萬」與強敵周旋,「橫掃千軍如卷席」,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圍剿」,鑄就了他軍事生涯中的輝煌。這兩首小令,留下了多少激動人心的詩句!
有論家認為毛澤東的這組詞詩意不濃,謬矣!蓋詩詞之道,虛虛實實。實者,記事寫景也;虛者,抒情議論也。而作為史詩,則必須以寫實為主。毛澤東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使尋常話語,尋常事件入詩,實為難能。我們感謝毛澤東的詩詞,藝術地再現了那段革命斗爭的歷史,正如我們感謝沈從文那近乎白描的散文和小說,給我們留下了永恆的湘西,雖然這個比喻有些差強人意。況且,作為浪漫主義大師的毛澤東並不滿足於簡單記事,他把抒情融入記事之中,使事事含情,句句抒情。當我們品味這些詩詞時,每一句都讓人感到豪氣和喜悅撲面而來,而那,正是「齊踴躍」的百萬工農的豪氣和喜悅。「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當毛澤東在記事時偶爾抒情,便成千古絕唱矣!
除了上述「史詩」外,在這段時間,毛澤東還寫了兩首以抒情為主的詞:
採桑子·重陽(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菩薩蠻·大柏地(一九叄叄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重陽節登高賦詩,大約是中國文人的一大景觀,其中最著名的大概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邊塞詩人岑參的重陽詩則別具一格,把菊花和戰場聯系起來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一般人很少注意這首詩,不知毛澤東是否有印象,其「戰地黃花」不知是否與此有些關系?盡管毛澤東當時身處逆境,但全然沒有因悲秋而自怨自艾,其重陽詩則是秋風的禮贊,戰地黃花的禮贊,寥廓江天的禮贊。
《菩薩蠻·大柏地》是一首憑吊舊戰場的詞,詩人一改千百年來弔古戰場的傷感惆悵,而使憑吊變成了贊頌。「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真是想像瑰麗,起筆不凡。「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則 一改「西風殘照」的凄涼景象 ,而使落日輝煌起來。晚唐花間派詞人溫庭筠也曾用《菩薩蠻》詞牌寫過雨後黃昏,「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毛澤東的「雨後復斜陽」 或許由此點化而來 ,但下句(及整首詞)的不同,使境界大異其趣,溫詞寫怨婦纏綿傷春,系典型的婉約詞,而毛詞的上闋於婉約中見雄沉,下闋則熱情奔放。此處之所以用「或許」,是因為「雨後卻斜陽」句並不具有「專利」的性質,或許會「英雄所見略同」。
寫這兩首抒情詞時,毛澤東的心情「又是郁悶」的,但詞中絲毫看不到這種情緒,比《菩薩蠻》稍晚的《清平樂·會昌》,詩人的心情雖然更為「郁悶」,但仍高唱「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郁蔥蔥。」經過幾年戰火的洗禮,如今的毛澤東已經不是當年在黃鶴樓上題寫蒼涼、悲愴「絕唱」的書生意氣的毛澤東了!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主力紅軍步履維艱的轉移,使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得以復出。受命於危難之際的毛澤東,在紅軍二渡赤水,第二次打下遵義,和軍委縱隊一起跨越婁山關時,還是寫下了他一生中另一首悲壯蒼涼的詞,使人們感到他肩上擔子的重量,革命道路的艱難。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聯想彼時彼地,彼情彼景,全詞無一句不動人心魄。
對已入化境的詩詞,一切解釋顯得多餘。下面僅借《憶秦娥》之題發揮一下。李白的《憶秦娥》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王國維先生盛贊該詞:「『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http://post..com/f?kz=86308089
H. 關於著名的文學家
魯迅傳略:
魯迅〔1881·9·25—1936·10·19〕,中國文學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
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
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
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
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
》,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
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
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
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
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
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
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
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
。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
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
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
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
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
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
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
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
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
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
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
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
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
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
《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
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
、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
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茅盾是我國偉大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 1916年至 1981年的 65 年的文學生涯中,他撰寫了達 1200 多萬字的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戲劇等著作,翻譯約150 萬言。對中國革命事業、中國新文化和中國現代文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開拓了中國革命現實主義的文 學 道 路, 並創作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腐蝕》等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現實主義傑作。他一貫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學創作、文藝研究、文藝批評,引導中國新文學沿著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健康發展,成了文藝戰線上的一面光輝的旗幟。他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借鑒,畢生致力於中外文藝的譯介交流。他還是中國新文化事業卓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從20年代起,他就影響和扶植了一大批進步作家,付出了長期嘔心瀝血的勞動,使中國新文學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茅盾不僅深受中國人民的敬仰,而且他的聲譽和影響已經遠播全球,受到世界人民的愛戴……
作家簡介:
巴金(1904~2005.10.17),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立志做社會活動家的他,卻成為小說家、散文家。新時期之後歷任多屆作協主席,可謂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豐沛,故三部曲式大部頭之作甚多,後期作品用筆趨於沉實,其長篇小說《寒夜》堪稱傑作。
自然情況: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 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郁達夫(1996.12.7-1945.9.17)
郁達夫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1914年7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嘗試小說創作。1919年人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1922年3月,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歸國。5月,主編的《創造季刊》創刊號出版。7月,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發表。1923 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底返滬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編《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淪》、《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1928年加入太陽社,並在魯迅支持下,主編《大眾文藝》。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12月,小說《遲桂花》發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後,寫了大量山水游記和詩詞。1936年任福建省府參議。1938年,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並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刊副刊,寫了大量政論、短評和詩詞。1942年,日軍進逼新加坡,與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化名趙廉。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日軍憲兵殺害。
著作書目:
《沉淪》(短篇小說集)1921,泰東
《蔦蘿集》(小說、散文合集)1923,泰東
《小說論》(理論)1926,光華
《文藝論集》(理論)1929,光華
《戲劇論》(理論)1926,商務
《寒灰集》(《達夫全集》第1卷)1927,創造社
《文學概說》(理論)1927,商務
《日記九種》1927,北新
《雞肋集》(《達夫全集》第2卷)1927,創造社
《過去集》(《達夫全集》第3卷)1927,開明
《孤獨者的愁哀》(戲劇集)1927,創造社
《迷羊》(中篇小說)1928,北新
《奇零集》(《達夫全集》第4卷)1928,開明
《達夫代表作》(小說、散文合集)1928,上海春野書店;1930,現代
《敝帚集》(達夫全集》第5卷)1928,現代
《在寒風里》(小說、散文合集)1929,廈門世界文藝書社
《薇蕨集》(《達夫全集》第6卷)193O,北新
《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篇小說)1932,湖風
《仟余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達夫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斷殘集》(《達夫全集》第7卷)1933,北新
《浙東景物紀略》(散文集)1933,浙江鐵路局
《屐痕處處》(散文集)1934,現代
《達夫日記集》1935,北新
《達夫短篇小說集》(上下冊)1935,北新
《達夫游記》(散文集)1939,創造社
《達夫散文集》1936,北新
《閑書》(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懺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戀》(劇本)1937,上海文化書局
《郁達夫文集》(小說、散文合集)1948,春明
《達夫詩詞集》1948,廣州宇宙風社
《郁達夫游記》(散文集)1948,上雜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51,開明;1954,人文
《郁達夫南遊記》(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書局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政論合集) 1959,人文
《郁達夫詩詞鈔》 1962,香港上海書局
《達夫文藝論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達夫詩詞抄》1981,浙江人民
《郁達夫文集》(1一12冊)1982一1984,花城
《達夫書簡》1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游記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達夫抗戰詩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達夫致王映霞書簡》 l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小說集(上下冊)1983,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4,陝西人民
《郁達夫散文選集》1985,上海文藝
《郁達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文選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 1986,浙江文藝
《沉淪》(短篇小說集)1986,百花
《郁達夫書信集》 1987,浙江文藝
《沉淪.迷羊》(短篇小說集)1988,人文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作家。生於圖爾一資產者家庭。學過法律。1819至1829年是他文學事業上的探索階段,他練習寫作和了解社會。1829年發表《舒昂黨人》,這是總稱為《人間喜劇》(1829-1848)的第一部作品。《人間喜劇》被譽為「社會網路全書」,通過96部(原定寫137部)篇幅不等的小說,兩千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前半期整個法國的生活畫卷。《人間喜劇》分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風俗研究為主體,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軍事生活和鄉村生活六個場景。作者採用分類編排和人物再現的方法,將眾多小說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世界文學史上一座規模空前的宏偉紀念碑。
巴爾扎克是法國以及世界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給予巴爾扎克很高的評價,認為《人間喜劇》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
左拉
簡介: 左拉(1840~1902)法國小說家,自然主義文學的主要倡導者。他於1840年4月2日生於巴黎,父親義大利人,母親希臘人。左拉中學畢業後曾在阿謝特書局當打包工人,不久以詩才出眾被擢升為廣告部主任。1864年他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次年又出版長篇小說《克洛德的懺悔》,警方認為書中的某些描寫「有傷風化」,並發現左拉與共和派和進步人士過從甚密,阿謝特書局因此遭到搜查,左拉只好離職,從此走上專業創作道路。
作者簡介: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作者簡介: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歷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歷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復辟王朝,
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歷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
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類型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1844)、《基督山伯爵》。
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沈從文
作者簡介:
(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曾去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棄了文學生涯。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1980 年曾應邀赴美國講學,1982年增補為中國文聯委員。沈從文的著作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莫泊桑
(1850~1893)
作者簡介: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莫泊桑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之家,母親醉心文藝。他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後在福樓拜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他以《羊脂球》
(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http://www.oklink.net/newzj.htm去看看,還有很多
I. 比較《百合花》《小二黑結婚》《荷花澱》創作風格異同1000字作文文章
中國現代作家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發表於1924年12月。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阿Q正傳》寫與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郁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代表作有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等。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或在某種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葉聖陶(1894-1988),又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抗爭》、《多收了三五斗》,長篇小說《倪煥之》等。葉聖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個十年中,以「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論》)為主要特色的作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fu2)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中長篇小說《滅亡》、《新生》、《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寒夜》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這部小說自1931年問世以來,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家》描寫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孫兩代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血淚悲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烏鎮人。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代表作有中長篇小說《蝕》(三步曲)、《子夜》、《腐蝕》,短篇《春蠶》、《林家鋪子》、散文《白楊禮贊》等。《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發表於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這是一部企圖從正面來展開30年代中國社會階級斗爭的全貌並揭示出各個部分之間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作品。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主要作品有《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nuo2)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里之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朴的民風和人情。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翠翠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與極至。青山綠水和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心懷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則、傳統的方式生活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
吳組緗(1908-1994),安徽涇縣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山洪》等。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生,四川新都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南行記》、《南行記續篇》,長篇小說《山野》、《百煉成鋼》等。艾芙早年曾在雲南西部的群山中度過一段流浪生活,以這為基礎,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山峽中》是他早期作品中的名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成員。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等。《斷魂槍》發表於1935年。小說故事背景是晚清時期。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著古老中國的傳統生活、傳統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
張天翼(1906-1985),原名張元定,湖南湘鄉人。主要作品有《張天翼小說選集》、中篇《清明時節》等。張天翼是左聯時期涌現出來的現實主義諷刺作家。他善於用輕松明快的筆調,暴露和諷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丑惡。1983年發表的《華威先生》就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沙汀,(ting1)原名楊朝熙,1904年生,四川安縣人。主要作品有《沙汀短篇小說選》,長篇《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等。《在其香居茶館里》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圍繞兵役問題,描寫了一個邊遠小鎮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英,黑龍江呼蘭縣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生場》、上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集《牛車上》等。《小城三月》描寫了舊時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個少女的戀愛、婚姻悲劇。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之作,也是體現他的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主題的創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生,河北安平縣人。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白楊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全傳》等。《荷花澱》是孫梨在1945年創作的優秀短篇。作品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善冀中人民的斗爭生活。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川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主要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恢復》等,歷史劇《屈原》、《虎符》、《蔡文姬》等。《鳳凰涅磐》選自詩集《女神》。
馮至,原名馮奉植,1905年生,河北涿(zhuo1)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馮至是沉鍾社的詩人,早期詩作以格調幽婉、韻味濃烈著稱。寫於1925年的《我是一條小河》,便是這樣一首抒情詩。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又名亦多,湖北浠水縣人。新月社詩人。四十年代積極參加民主運動,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主要作品有詩集《紅燭》、《水》等。詩篇《水》作於1926年4月,主要抒發詩人留美回國後因目睹種種現實慘狀而引起的悲憤心情。詩人在國外時激情地歌唱著「如花的祖國」(《憶菊》),可是現實給予他的只是荒涼與破敗,混亂與殺戮,使他經受著莫大的痛苦。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作品有詩集《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早期的詩雖也不乏描寫現實生活具有清新氣息的偏什,但大多數均沉溺於個人情感之中,情調比較低沉。《雨巷》發表於1928年,詩人在低沉的調子里,抒發自己沉重的情緒。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徐志摩與1921-1922年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對劍橋的感情很深。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縣人。作品有詩集《大堰河》、《北方》、《曠野》,長詩《向太陽》、《火把》等。1932年7月,艾青團從事愛國運動在上海被捕入獄。在獄中正式開始詩歌創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即其中之一,帶有自傳性質。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抒發了對哺育他長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懷念,揭示了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的善良靈魂,通過對她痛苦而悲慘的一生的描寫,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不義。《手推車》作於1938年初,是艾青名作之一。
陳敬容,曾用筆名藍冰、成輝等,1917年生,四川樂山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交響集》、《盈盈集》等。陳敬容是「九葉」詩派的女詩人,抒情詩《鑄煉》寫於中國人民進行了八年的抗戰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轉折時刻。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東諸城縣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泥土之歌》、《生命的零度》等。臧克家的詩多以舊中國農村生活為題材,因而被稱為農民詩人、泥土詩人。
阿壠(1907-1967),原名陳守梅,又名陳亦門,浙江杭州人。著有詩集《無弦琴》,評論集《人與詩》、《詩與現實》等。阿壠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46年間在成都編輯文學刊物《呼吸》,《孤島》即作於此時。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原籍長樂縣),女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等。《寄小讀者》是一本書信體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國時寫的。貫穿全書的,是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謳歌和贊美。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故又自稱揚州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長詩《毀滅》,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苦悶的時期。
瞿秋白(1899-1935),原名雙,又名爽、霜,江蘇常州人。文學作品有散文集《餓鄉紀程》、《赤都心史》,雜文集《亂彈及其他》等。《一種雲》寫於1931年。他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揚的戰斗風格,揭示出舊中國無比黑暗,呼喚著革命勝利的前途。
麗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黃昏之獻》、《鷹之歌》、《白夜》等。麗尼的散文以抒情見長。《鷹之歌》抒發了對被反動派殘酷殺害的女友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陸蠡(li2)(1908-1942),原名陸聖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為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負責人,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在獄中英勇不屈,最後被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陸蠡:《池影》)。作者極寫自己對綠色的愛戀和懷念,實際上是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的追求。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xie4)林,江蘇泰興縣人。作品有《西林獨幕劇集》、《妙峰山》等。《壓迫》是丁西林1925年創作的一出獨幕喜劇。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著作有話劇劇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雷雨》以二十年代的中國城市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悲劇。通過周魯兩家之間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勾勒出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反映了當時歷史真實的某些方面。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縣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等。《桃園》是一篇以美和愛為主題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王阿毛。她是一個病孩,但她的心中總是充滿著美,充滿著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永遠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她喜歡枝葉繁茂的桃樹,而不喜歡它的凋謝。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園中有橘樹。她不理解世界上為什麼有不和諧的行為:她父親打她母親,而母親則把父親關在門外。小女孩的父親王老大種植著桃園,對他的孩子傾注著深厚的愛,甚至把他的酒瓶連同打酒的錢去換她所要的「桃子」,但他並不理解他的孩子的愛美的心理。小說表現了功利觀念會破壞美的思想。
台靜農(1903-1990),安徽霍丘縣人。未名社成員,以寫鄉土小說見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拜堂》描寫了年輕窘困的汪二與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親的情景。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臨灃人。主要作品有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許地山(1893-1941),原名許贊坤,福建龍溪人。文學研究會成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散文集《空山靈雨》等。《春桃》寫於1934年,是作者的後期作品,它以很強的現實性改變了作者早期作品充滿異國情調、宗教色彩的傾向。
張愛玲(1920-1995),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豐潤。其成名作《傾城之戀》和代表作《金鎖記》均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錢鍾書,1910年生,江蘇無錫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 鬼》等。《圍城》表現抗戰環境下,一群遠離抗戰烽火的知識分子在戀愛、工作、日常交往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由此顯現出來的空虛、貧乏的精神世界。小說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不啻諷刺了人倫中的夫婦關系,也象徵當時的人生有著「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取的去處」的困厄。
路翎,原名徐嗣興,1923年生,江蘇南京人。「七月」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飢餓得郭素娥》、《蝸牛在荊棘上》,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在鐵鏈中》。《財主底兒女們》全書計八十萬字,分上下兩部。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短篇小說集《禾場上》等。《暴風驟雨》曾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三等獎。小說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1),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著有詩集《嘗試集》及劇本《終身大事》等。《嘗試集》出版於1920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作於1919年的《上山》是其中較好的一篇。在詩歌形式從舊向新變化方面,胡適曾作於一些開創性的努力,有些詩尚能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句子長短不拘,形式比較自由,《上山》即是其中的一首。但他大多數詩篇沒有擺脫舊詩詞的影響,如他自己說的「總帶著纏腳時代的腥氣」。
殷夫(1909-1931),原名許祖華,筆名徐殷夫外,還有白莽等,浙江象山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作品有詩集《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等。
田間(1916-1985),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縣人。著有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給戰斗者》等。《給戰斗者》作於1937年底。這是抗日戰爭初期一首鼓動人民奮起斗爭的戰歌,全詩共分七節。詩篇以無比憤怒的心情控訴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變後中國「復活的歌」,歌頌著「呼嘯的河流」、「叛變的土地」、「爆裂的火焰」,回敘民族光榮悠久的歷史,描繪人民辛勤勞動的和平生活,號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戰斗到底。
魯藜,1914年生,福建同安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醒來的時候》、《鍛煉》、《時間的歌》、《星的歌》等。魯藜為「七月」詩派的重要詩人,《泥土》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
杜運燮,1918年生於馬來西亞吡叻(bi3le4)州農村,原籍福建古田,,九葉詩人之一。著有《詩四十首》、散文集《熱帶風光》等。《山》這首詩一起手便突現了山心態的矛盾。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如樂、林玉堂,福建龍溪縣人。二十年代參加語絲社,為《語絲》雜志的長期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先後創辦和編輯《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雜志,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雜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為齋文集》、《無所不談合集》及英文寫的小說《京華雲煙》等。
豐子愷(1898-1975),浙江省崇德縣(今崇福縣)人。畫家,散文家。散文集有《緣緣堂隨筆》、《子愷隨筆錄》、《緣緣堂再筆》等。《給我的孩子們》是《子愷畫集》的代序。文中記敘的內容正是他畫集的主題,如「瞻瞻的腳踏車」、「阿寶兩只腳,凳子四隻腳」等。
夏丐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平屋雜文》等。《白馬湖之冬》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細菌》、《考驗》,報告文學《包身工》等。《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廠區進行了兩個多月地調查以後寫成的。
宋之的(1914-1956),原名汝昭,河北省豐南縣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霧重慶》、《群猴》、《保衛和平》,報告文學《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李廣田(1906-1968),山東鄒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灌木集》等。《山之子》寫泰山上一個普通的山民,一個啞巴。作者稱他為「山之子」。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以採摘泰山懸崖上的百合花為生而墜澗身亡的。他為了奉養老母、寡嫂及家人,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以生命為孤注的生涯。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也表現了「山之子」的純朴善良、勇敢大膽、強毅不屈、富有冒險精神的性格。
梁實秋(1901-1987),原名梁治華,生長在北京,原籍浙江杭州。主要作品有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此文是抗戰期間(1940年)梁實秋與友人一起住在重慶北碚(bei4)時所寫。
聶紺弩(gan1nu2)(1903-1986),湖北京山人。作品有《聶紺弩雜文集》、《紺弩散文集》、《紺弩小說集》等。《蛇與塔》是一篇雜文,談關乎白蛇和雷鋒塔的思想。
馮雪峰(1903-1976),原名馮福春,筆名畫室、何丹仁等。1922年與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創立湖畔詩社,合出詩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主要作品有詩集《真實之歌》,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以及《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等。
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是戲劇團體「南國社」的創辦人。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名優之》、《回春之曲》、《麗人行》、《關漢卿》等。
陳白塵,原名陳增鴻、陳征鴻,1908年生,江蘇淮陰縣人。主要作品有劇作《石達開的末路》、《結婚進行曲》、《歲寒圖》、《陞官圖》等。三幕諷刺喜劇《陞官圖》,曾被觀眾譽為暴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新官場現形記」描畫蔣介石統治集團的「百丑圖」。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追問:
我的意思是現在還生在人世上的作家,請您各作
回答:
現代作家是指1919——1949期間活動的作家,基本都已經去世了。就比如長壽的巴金老人,生於1904年,也在2005年的時候作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