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沅江號子

湘西沅江號子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02:21

Ⅰ 黔陽古城的民俗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1074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1080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主要指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龍標山鍾樓--鍾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築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牆;或精緻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黔陽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黔陽古城以明清建築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凈,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
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後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後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於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佔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願望。至今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於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Ⅱ 趕屍人是怎樣控制屍體的前進

在湘西沅江上游從始至今都非常貧瘠,在那崇山峻嶺之中有瘴氣,人也容易得病。這里有一些苗族人,經常跑到四川和雲南謀生,因為到那裡的人全都是窮人,死到那裡別想往回運,但是要知道古代人死後落葉歸根的觀念非常之重,所以催生了趕屍匠這一職業。

除了西藏的起屍之外,小編我還真是沒有聽說過。這是有悖科學的,其實啊咱們真的可以揭秘湘西趕屍真相了,趕屍匠用的是障眼法,比如有人叫他趕屍,那麼他就把這屍體解剖了,把腦袋胳膊什麼的卸下來,把身子掏干凈,在裡面按上草,就跟稻草人似得,然後用寬袍大袖把屍體包裹上,叫活人背上,而且趕屍匠從來不是一個人,他是前面有個領路的,後面每個屍體下都有一個活人,活人背著屍體。剩下的問題就是防腐了,其實趕屍的防腐問題最關鍵是苗葯,其實實際上,也不用想的那麼神乎其神了,大家總見過臘肉吧,趕屍匠基本屬於苗家巫師那個群落,有些防腐、脫水的神秘手段是挺正常的,你要是把趕屍人背的屍體想像成人型風干臘肉也是可以的...還有一種情況是趕屍匠找到死者,將死者內臟掏空,一為減輕重量,二為防腐,更甚者將死屍割掉頭部以下,以稻草紮成身軀,將死者站成一排,首尾由趕屍徒弟扮成死屍,以竹竿串於死者腋下,挑起整排死者,前面搖鈴指路,同時相當於號子統一步調,同時告之閑人遠離,鈴響抬屍...而這些趕屍夜裡出發一是為了避開人群,二是夜裡涼爽省力,加之路人認為晦氣,避之不及,遇客棧曰福神趕路,籌資頗厚,至目的地,以近人氣詐屍為由,只讓家屬看一眼,南方天氣潮熱,宜馬上下葬,於是大功告成。而一直以來這么神秘則是為了怕路上有好奇的,膽大的,壞了他生意。他故意整這么神秘讓你不敢動,不了解他這裡面的情況,這才能方便他在這行里賺錢...

Ⅲ 黔城鎮神話故事

歷史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廟宇文化:黔城古廟宇眾多,尤為明清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縣治建有的著名廟宇有曾明寺、先龍壇、玉皇閣、城隍廟、東岳廟、將軍廟、馬王廟、龍王廟、文廟、山川壇等數十座,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
古建築文化:主要指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龍標山鍾樓--鍾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築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牆;或精緻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黔陽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黔陽古城以明清建築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凈,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古碑刻文化:黔城古碑刻眾多,歷代遺留下來的古碑刻數以千計,惜廢棄不少。今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頫、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
古名人文化:黔陽古城山水秀美,地靈人傑,蘊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他們在這里留下了眾多神奇的傳說和紀念地。
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在此為官七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尤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最為世人所傳頌,詩人詠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以「玉壺冰心」明志,後人以千古絕唱。
同時由於他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至今尚流傳有「苗女聽歌」、「遮道迄詩」、「佳句退兵」等傳說,史稱「王龍標」。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貴的詩篇和詩論。芙蓉樓碑坊刻留有他當年的酬唱詩。後人為紀念他,建 有芙蓉樓,芙蓉樓成為國內較完整的紀念王昌齡勝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文化:黔城春秋戰國古墓群、西漢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鎮玉皇閣村南頭坡、牛頭灣山坡、汽車站北面的丘陵地帶,墓葬密集,封土堆無存。
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後在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類陶器及銅劍、侗矛、銅鏡、銅鈴、琉璃珠、滑石壁等數百件,陶器組合有罐、豆、鼎、敦、壺等1000多件,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時期沅水流域的淵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龍標書院
古書院文化:寶山書院和龍標書院構成了書院文化的主流。舊縣志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初建學官於縣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遷學宮於城東普明寺。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又遷學宮於城西。南宋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縣令饒敏學建寶山收字於赤寶山麓,後遷於城東。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縣令陳鋼復修。
清康熙五年(1648年,縣令張扶翼建於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遷學宮於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范德灝建排樓額曰:"龍標書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學),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復修。學院一時名流師生和韻成帙。寶山書院石碑一塊現立在黔城小學內。龍標書院石碑一塊原立在三中教師宿舍門口(已殘缺)。
古遺址文化:古鐔城遺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鎮。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立鐔成縣。明朝以前為土城牆。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於苗。次年靖遠伯王驥軍重築城牆270丈,高1丈7尺。
成化八年(1472年)遇大水,城東南傾塌。隆慶五年(1561年)頹於水,僅存西、北兩偶,再復修。民國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極大破壞,城址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後,城牆及五門樓被毀,現僅存西城門洞及部分城垣。
民族文化: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後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後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於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
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佔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
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願望。至今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於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Ⅳ 黔陽的文化名城

黔陽具有悠久的文明,中原文化、苗蠻文化、荊楚文化、百越文化等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在黔城有青石板街道,長200米,寬5米,有清末及民國時期商鋪、 民宅和萬壽宮、太平宮、天主堂等大型民俗建築,以及明代城牆殘垣,侗族服飾、瑤族服飾、苗族服飾在我市農村普遍得到保留。各少數民族的蘆笙會、坳會、歌會及生活習俗仍具有獨特的民族物色沿襲至今。特別是苗族用於祭祖先盤瓠的劃龍舟等傳統體育廣為流傳。
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黔城古城 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特色
黔陽古城 現有楚南第一勝跡之稱的芙蓉樓,重點景點有中正門城樓,南正街、龍王廟、鍾鼓樓等30餘處。古城嚴謹整齊的丁字巷,封火牆間隔的窨子屋,最具地方特色的吊腳門樓,青苔侵石的古吊井,歷經戰亂的紅砂城牆,清雅幽邃的石板街,風姿卓越的古曬樓,庄嚴神秘的宗祠寺廟,富麗堂皇的會館戲樓等等。使得無數遊人過客魂牽夢縈。
黔陽古城 的古城街巷很多,若無人指引,無疑是一個迷宮。其實這迷宮頗有講究,其街巷都是丁字形相連,而非你想像的四通八達。這種布局,與其說為了戰略防禦,不如說是遵循了風水地理。古城以其地形及環水的特徵,自然而然形成的南商北居,西政東教,人神共治格局,足見中國傳統建築與哲學的本真。
研究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於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價值
黔陽古城是中國地方傳統及民族地區城鎮根據地形及風水規劃建設的典範。現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與街巷體系,是國內少有的整體風貌保存完整的古城。
交通
從懷化汽車南站到洪江市 治黔城(黔陽古城)的長途班車:早6:00到下午6:00,每20~30分鍾發一趟,票價11元左右。
遊程:芙蓉樓——中正門——老爺巷——南正街——張家老屋
美食
血辣鴨,沅水魚,綠豆面,烏骨雞,芷江仔姜鴨。 湖南雪峰湖邊,一個湘中與湘西交界的地方-----四季鳥語花香,隨處蛙鼓蟲鳴,蟹滿魚肥蝦壯,橋古傳神洞奇, 她就是燈塔,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燈塔村具體位於湖南益陽渠江燈塔,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
燈塔人歷以誠信為處世之本。因其誠,故不為人所戒懼而樂與之交;亦不因貧窮而棄義,不為過失輕易責人,世稱安化人「好客」、「朋友多」。每逢客人來訪,主必迎於門外。人室後,要泡茶敬煙,誼重者還要留餐留宿。客出主送,道以「招待不周」、 「好走」、「再見」等詞。每逢喜慶,必設宴以迎親朋。入席時,講究座位,要請長輩或貴客坐「上席」,席間頻頻敬酒敬菜。燈塔人平時交往亦誠而有禮,路遇親朋,必點頭或握手,相互招呼問候。走路要讓長輩走前,平時不直呼長輩姓名。親朋家遇病痛之事,必登門慰問。逢婚嫁、壽辰必登門祝賀;遭喪事,必親臨弔唁。燈塔人在外亦寬和大度,互助友愛,樂善好施。在經濟活動中,重名譽,講信用,童叟無欺。 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使芙蓉樓 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1.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由江寧丞謫貶為龍標尉,龍標為唐代縣名,今湖南黔陽。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黔城鎮。2.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其中的「夜郎」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
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於古鎮江城內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
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於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遺址重建。總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組成,它們之間由曲折回廓相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芙蓉樓依山傍水,軒昂寬敞,別致雅典,瑰麗無比,是文人騷客登臨品茶、吟詩的勝地,登樓眺望,遠山近水,一覽無遺。唐代大詩人王昌齡曾在古代「芙蓉樓」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故芙蓉樓名揚天下,蜚聲古今。 坐落於黔城鎮高橋村,巍峨雄壯,高聳入雲,與黔城古城一水之隔,遙遙相望。
寶塔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有建塔碑記一塊,塔身全部為青磚壘砌,塔周長29米,內園直徑4.6米,厚2米,高約28米,共七層八方,每方有繪畫及小窗,每層相接處為花紋角磚砌成。頂角8方有銅鈴,被風一吹,銅鈴發出優雅清脆之聲,遠近皆聞。 一、地理位置雪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位於洪江市東部,處於「中華第一旅遊走廊」黃金帶上,為懷化市東南門戶,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10°21′10″~110°26′30″,北緯27°12′15″~27°22′45″。公園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8公里,呈狹長帶狀,由南至北沿雪峰山主脈中段分布;東與本市塘灣鎮、洗馬鄉交界,南接邵陽市洞口縣江口鎮,西面毗鄰本市雪峰鎮、鐵山鄉,北靠本市灣溪鄉和漵浦縣黃茅園鎮;總面積4025.9公頃。二、地質地貌
雪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處於湘中、湘南加里東——印支褶鄒帶,地層主要為元古界之上的下古生界震旦系江口組,為連續的海相沉積,是輕度變質岩層。雪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雪峰山主脈,為侵蝕剝蝕構造中山地貌。境內主要山峰有老栗山、白岩雲、帽子山、古佛山、大腦山、平頂山等,平均海拔1150米,最高峰老栗山海拔1541米,最低處鏟子坪海拔764米,相對高差777米。山脈走向從南至北由高而低,山高坡陡,地形復雜,起伏多變,孕育出大量山間盆地、台地、階地、天然高山湖泊;境內群峰疊嶂、山巒逶迤、溝谷縱橫。三、土壤公園內成土母質母岩為板頁岩和花崗岩,其中古佛山一帶為花崗岩,公園其它區域為板頁岩;所形成的土壤多以山地黃壤和山地黃棕壤為主,腐殖質層厚5~20厘米,土層厚度在50~90厘米之間,PH值一般為5.5~6.5,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適合多種植物生長發育。四、氣候條件公園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但由於處於高山地帶,霜期較長,氣溫低,全年多雨多霧,日照偏少,具有「冬冷夏涼、冬干夏濕」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2.7℃,年最高氣溫27.3℃,年最低氣溫-10.1℃;全年大於5℃的活動積溫3617.3℃,霧罩期252天,年平均降雨量1810毫米;每年11月開始下雪,次年3月開始融化,平均冰凍期55天。相對濕度79%以上,無霜期293天,年均日照時數1250~1450小時。園內氣候受山勢影響,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氣候特徵。據湖南省氣象局專家實測,坪山塘年均風速4.82米/秒,年均有效風速時數6000小時以上,具備修建5~1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場條件。雪峰山森林公園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完全達到國家風能區劃Ⅰ區「風能豐富」的指標,可以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五、水文條件公園內水資源十分豐富,由於群峰疊嶂、林木豐茂,山間溪水潺潺,四季常流不斷。天然高山平湖星羅棋布,較有名的湖泊有天池、瑤池;大坑瀑布群泉涌浪奔。

Ⅳ 我看洪江的煙雨徵文800怎麼寫

一個懵懂的少年懷揣著自小對洪江的嚮往,來到號稱「小南京」「湘西明珠」的中國第一古商城——洪江打拚,嘗盡辛酸,看遍世情,並在打拚中遇到至愛,於沅江河畔演繹出一場歡喜愛戀。

這是洪江古商城在五一期間將向遊客全新推出的大型原生態情景劇《煙雨洪江·沅江號子》的基本劇情。

據了解,《煙雨洪江·沅江號子》原生態演出由葉文智擔任總策劃,是葉文智的煙雨系列中除《煙雨鳳凰》、《煙雨張家界》之外的第三部作品。

該劇由沅江號子創始人米人早先生的嫡系傳人米愛國先生主演。全劇力求真實還原洪江明清繁榮鼎盛時期的原貌,在激昂高亢的沅江號子聲中,原生態的實景演繹再現了明清洪江繁盛時期各社會階層的市井百態,劇中人物也正是當時千萬個來洪創業者的縮影。

為讓作為大湘西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之一的《煙雨洪江》成為洪江古商城文化旅遊的品牌,該劇已經過幾次精心改版,改版前已演出150餘場,共接待遊客45200人,獲得了遊客的高度評價。看過《煙雨洪江》的遊客表示,該劇演藝精湛動情,但不失平民化,接地氣,能讓觀眾產生共鳴。洪江居民陳先生說,每次這個節目在演出的時候,我都會去看,每看一次就有不同的感受,彷彿身臨其境,到了那個時代,經歷了不同的人生歷驗。

據知情人透露,《煙雨洪江》的這第五次改版,或將由現在執導《煙雨鳳凰》的顏志雄擔任總導演,全劇將以豪華的陣容,全新的面貌展示於遊客面前,為來洪遊客呈上一道精美的視覺盛宴。

據悉,《煙雨洪江·沅江號子》將於五一小長假時間上演,此後每周六晚都將定期演出。

Ⅵ 《家鄉情》最新txt全集下載

家鄉情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家鄉情
前言
憑借著對家鄉深厚的情感,憑借著兒時膚淺的記憶。寫下這些文字,以此來表達我對家鄉的感恩之情。家鄉情是深厚的,家鄉情是親切的,家鄉情是真實的。
《家鄉情》是以沅陵旅遊為主線、以及對沅陵深厚的感情為線索的旅遊散文。通過對沅陵旅遊的描寫,達到推薦沅陵、宣傳沅陵的效果。沅陵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世界第一空腹水電站—鳳灘,張學良將軍囚禁地—鳳凰山,大唐貞觀之治—龍興講寺,有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秦中郡,世界唯一集三大宗教為一街的—宗教一條街,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借母溪,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出典地二酉藏書洞、等等一系列知名的景點。這些景點成為沅陵旅遊的標志,讓遊客流連忘返。體現沅陵文化的沅江號子、盤木號子、車水號子、儺戲、辰州符、趕屍、二酉書香節、龍舟。這些沅陵獨有的文化烙印已深深刻在沅陵人的心裡。作為沅陵人,我為家鄉有這些古老的文化,而自豪。當現代文明出現,古老的文化卻在一步一步的消……
請採納

Ⅶ 漢族音樂分為哪幾類

絲,竹,吹,打。
宮廷,祭祀,戲劇,彈唱,(山歌)小調,民樂

Ⅷ 洪江管理區的歷史文化

洪江區還抄有聞名中國的襲洪江區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如今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庄、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沅江號子》、《洪油》、《杉枝製品》、《洪江甜醬》、《草龍》等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