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四川話在西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屬於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語音、詞彙、語法等和普通話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點,而以語音方面的差異最大。四川話語音系統共有20個聲母、36個韻母、4個聲調,還有韻母兒化現象。 聲母
四川話有20個聲母,總數比普通話少。只有舌尖前音,沒有舌尖後音。[n]與[l]不分等特點。
韻母
四川話有36個韻母,總數比普通話少。
聲調
四川話通常有陰平、陽來、上聲、去聲4個聲調,古入聲字絕大多數歸入陽平調。4個聲調的調值分別為55、21、53、213,在條目中,本館以1、2、3、4分別表示。 名詞 名詞約佔四川話方言條目總數的三分之一,特點是其與普通話的詞干相同,詞綴不同。四川話常在名詞後加「子」、「巴」等詞尾構成方言。 動詞
四川話的普通話差異較大,有的與普通話的動詞貌似相同,但詞義和使用范圍不同;有的由於語音和詞義不同。四川話中動詞一般不用重疊式。短暫動作常用動詞後面加「一下[i21 xa213]」來表示,例如「轉一下」、「看一下」,不用「轉轉」、「看看」。
形容詞
四川話里的形容詞,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來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壯等)。有的借用普通話中的同音字,如湯水[tan55 suei53]。四川話中形容詞的生動形式相當豐富,在形容詞詞根的前後都可加單音節或多音節詞綴構成生動形式,表達各種不同的狀態、感情色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還常說「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詞 四川話的代詞主要有哪個[na53 ko21](誰)、啥子[sa213 ts53](什麼)、哪陣[na53 tsen213](什麼時候)、咋個[tsa21 ko213]、啷個[nan53 ko213](怎麼)等。 量詞 四川話的物量詞,如: 匹:一匹瓦、幾匹肋巴骨。 坨:一坨錢(一萬元)、一坨線。 動量詞,如: 道[tau213](遍、次):他試了一道又一道。 副詞 四川話表示程度的副詞較多,如: 多[to55]:她對你多巴適的。 飛[fei55]:飛辣。 焦[tciau55]:焦苦。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北、東、南、東南、西、中部6全方言。四川彝族分布在涼山州、攀枝花市、樂山市、甘孜州、雅安地區、宜賓地區有關各縣,主要講彝語北部方言。使用彝語的人口約有150多萬。彝語外來詞佔一定比例,其中漢語借詞校多。
彝文舊稱羅羅文或倮文,史書上又彝文。各地的字數多少不同。四川彝文字數1萬余個。1980年國務院批准使用四川省涼山規范彝文常用字數為21150多個,是表音文字,現已在教科書,廣播、書刊、報紙、公文上大力推行。規范彝文已進入彝區中、小學使用。
藏文7世紀上半葉圖彌三菩扎參照當時梵文創制。屬拼音文字,由30個表示輔音的字母和4個表示母音的符號構成。書面語和現代口語有一些距離。自左向右橫寫。讀音和各地方言有對應規律,各地都可拼讀,故能成為藏共同使用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上曾用藏文撰寫和翻譯過大量書籍,對藏族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四川省出版有藏文雜志、報刊,開辦有藏語語文專業,甘孜州和阿壩州有藏文學校。藏文教學已進入中、小學。
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安多、康三個方言。四川省有安多和康方言,安多方言分布在阿壩州的一些縣,康方言分布在甘孜州和涼山州的木里縣。全省使用藏語的人口約65萬。有較豐富的借詞和仿製詞。
羌語屬漢藏語系藏頃語族羌語支。羌語分布在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以及北川、丹巴等縣部分地區。黑水縣部分藏族操羌語。使用羌語的人口約134200人。分為南部和北部兩種方言。南部方言有聲調;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復輔音韻尾。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系藏緬語族,語支末定。分布在黔江地區的石柱、西陽、秀山、北部方言。現能講土家語的,只分布在酉陽縣酉酬、大溪和秀山縣的石堤3個區的部分地方,約有居民中。四川土家族使用的土家語與鄰近湖南省湘西土家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一致。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四川苗語有兩個方言。黔江地區各縣分布的是苗語黔東北方言,川南和川西南宜賓地區、涼山州、樂山市、重慶市和攀枝花市有關各縣分布的是苗語川滇方言。使用苗語的人口約25萬。川東南的多數苗族居民已使用漢語。
苗文苗族古代沒有文字。1905年,英國傳教士曾以苗語川滇方言為基礎,制定一種拼音文字(後稱為「波拉字母」)。曾使用這種文字翻譯出版《新約全書》和傳教用的小冊子,但末能推廣。該文字的最大缺點是表能表達苗語的照聲調系統。現只有有極少數老年人使用。
㈡ 苗族祖先是誰(聽說是炎帝,但沒得到證實)
苗族始祖——盤古考
苗族是中華民族極其古老的成員之一,苗族的族源,亦即苗族先祖有蚩尤、伏羲之說(據聞一多先生考證:《漢書·郊祀志》所載的太一天神,即東皇太一實際就是伏羲。伏羲是苗族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也是最尊貴的天神)等,並無最後定論。在此,筆者擬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多視角、全方位探討苗族始祖——盤古。
一、苗族古老話中的盤古始祖
1、據苗族古老話記載:
古時天上灰濛蒙,地下黑沉沉,
天地相連,乾坤接近;
水裡無通船通筏的道,
地上無走馬走驢的路;
天空無飛鳥,水裡無游魚。
盤古開天,南火立地;
地上有土有岩,天上有日有月。……①
2、苗族《古老話》還記錄了苗族生成哲學——《事物生成共源根》。
先出現天,
後出現地。
從那時起,
盤古就分開了天和地。
……
最後才育原始人。
……
千萬事物同一理,
事物生成共源根。
頭號重要搜媚諾,
第二是各薄港搜,
第三是瑪汝務翠,
三樣缺一不得生。
生成相資雙有利,
相制牽掣得平衡。
相征我求彼有應,
相奪我好彼有損,
優劣相鬥有勝負,
生成難全古到今。……②
苗族生成哲學是苗族先民創作並代代相傳下來的哲學體系,其基本思想是「三位一體論」和「一分為三論」。「三位一體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薄港搜」(苗語,指事物生成的物質基礎)、「搜媚諾」(苗語,指事物生成的能量)和「瑪汝務翠」(苗語,指事物的良好結構)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分為三論」認為事物主於能量,基於物質,宣於良好結構,即一切事物都必須通過「三大要素」的相資、相制、相征或相奪的關系而生成變化,變化的結果是「生成難全」、「生成勝負」與「生成增多變好」。關於苗族生成哲學的論述詳見《苗族生成哲學研究》(雷安平主編,湖南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3、從現存的苗族巫教、鬼教祭辭中,也可以找到有關盤古的記載:
子丑二年正開天,
先安天來後安地;
先安高坡栽大樹,
後立平地爛泥田。
先立朝宗後立人,
後立法師救犯人。
先立老君管天下,
後立法師救病人。
先立銅鑼後定鼓,
人類從此得安寧。
——《盤古開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關於盤古的記述,均用苗語朗誦,再經後人整理,而非神話傳說。
二、歷史文獻中的盤古
漢籍歷史文獻中,將盤古開天地作為創世紀神話始記於公元3世紀三國時代。吳國徐整《三五歷紀》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因此傳說天地是盤古開創的,有了盤古才有人類,故盤古被人們尊稱為開天闢地的英雄。對此處記載,人們歷來有三種疑義:一是徐整記錄的盤古神話的神秘哲學氣味太濃,與原始神話的本來面目相去甚遠;二是三國時期佛教已在中國流行200年,盤古神話受印度佛教之影響;三是盤古神話創世紀在上古時代沒有出現,見諸於歷史文獻的時間,比禹治洪水神話的記載晚1300年之久。故有魯訊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此寫道:「天地開辟之說,在中國所遺留者,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
上節中提及的苗族生成哲學因多種原因「出土」較晚,且不見經傳,世人無多理解也是情理之中。從生成哲學的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苗族生成哲學的早期理論最早見於《鬻子》中所載的「三生萬物論」,而且「三生萬物論」在楚國一度佔領上風,推動楚國成為七國之雄的巨首。在春秋時期,楚國哲學先師李耳把苗族生成哲學早期理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載於《老子千字文》一書中,一舉揭開了事物是由三種因素(物質及其能量、結構)所組成的奧秘,標志苗族生成哲學的唯物觀。到了戰國時期楚人屈原又把「三生萬物」記入《天問篇》,所謂的「陰陽三合」一語道破了標、本、化三位一體組成事物的玄機;並在《離騷》等篇中強調了事物由「化」到「成」就之不可違背的繩墨、法度,否則,就會遭到「反成乃之」的惡果。《淮南子·原道訓》載:「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將「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道理闡明很清楚。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徐整關於苗族生成哲學「生、成、轉、化」之說用數加以闡明記載。至此,徐整記錄的「盤古神話」已面目清晰,還盤古人話之本來面目。
據陳久金、盧蓮蓉二人考證,有關盤古「傳說」可能從印度的佛教故事中移植,是以盤古與印度的阿達摩費的形象相似為依據。宋朝黃休復《益州石畫錄》引《益州學館記》雲:「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聯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由此推知,早在東漢時,盤古就是人們崇敬的「神」,他出自於漢儒學之傳統,與佛教故事不可混為一談,而且有關盤古的傳說決非產生於東漢。倘若盤古源自佛教故事,則不應受到地域限制,但未見北方人過盤王節的記載,也未聽說有以盤古命名的地方,可見盤古傳自佛教故事的推測純出於附會。(詳見《中國傳統節慶及其源流》,陳久金、盧蓮蓉編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如何正確解釋有關盤古的文獻出現較晚的這一事實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上古民族史和語言、文字產生的文化人類學角度得到解釋和印證。苗族《古老話》按古苗語直譯應為《話古話老》,苗語直呼就是「古根」。我們知道,文字出現遠比語言出現甚晚,而且《古老話》一直是苗族中集智者、史者、文化人為一身的巫教、鬼教法師(苗語稱巴歹)歷代口授秘傳和再創造傳承,從不示外人所知。同時,漢儒有關上古史的著作,大都與先秦古籍為依據,而先秦古籍,大都出現在文化較為發達的中原地區。盤古則是南方苗、瑤等民族所崇敬的「神」,不為歷代統治者和文人所重視,所以,在其著作中沒有得到反映。
又據南北朝梁人任方《述異記》說:「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餘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南海中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又見《路史·前紀》注雲:「兮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湘鄉南盤古保,都有盤古祠。」可見長江中下游以南皆有以盤古命名的地方和姓氏。
三、苗歷及南方少數民族年節中的盤古
苗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遠古時期,文化科技相當發達。如王桐齡、任丘在《中國民族史》中說:「當時苗族文化(指上古時代)相當發達。第一發明刑法,第二發明武器,第三發明宗教。後來漢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教,大抵苗族所創,而漢族因襲者。」而且《尚書·堯典》載:「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成熙。』」苗族是中國最早定居的南方稻作民族,古代的苗族先民,在發展農業生產中發明了苗民古歷——貓(苗)歷,也稱鳥歷。它是以貓頭鷹轉變叫聲時間,分出了兩個年節夏至和冬至,是古代中國南方的太陽歷,在漢籍表明稱之為顓頊歷,說明苗民已認識到物質、結構、能量的不斷變化消漲,而形成寒、熱二季,進而成為寒、溫、熱三季,這是苗族生成哲學的具體運用。在漢籍記載中,苗歷為「子正人統」,後誤認為「寅正天統」的夏歷十月底為苗族年節,故有苗族上古十月底(「冬至」前一天)過年之說。
苗族歷法總的來說屬於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而且歷史悠久,較之公歷、農歷簡便易於掌握。陽歷以12生肖紀歲、月、日、時,一歲365.25日,平歲365日;閏歲366日,4歲1閏,一歲12個月,天狗周期1460年,比古埃及太陽歷早,且與太陽回歸年一致。陽歷平歲358日,閏歲387日,4歲1閏1個月,為29日。每歲12個月,以冬至為歷元,且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冬至為大年,夏至為小年。古時,歷法為帝王所頒布,為國而用,國亡則廢。因此熟苗歷運用廣泛,生苗歷民間用於擇吉等。由苗歷可知,苗歲有大、小兩個年節。因此,現在苗族的吃新節、瑤族、布依族的盤王節等均是苗民的古代新年節日,它由上古冬至新年演變而來。關於盤王節,宋代《路史·前紀》有記載:荊湖南北,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生日。而且,天地自渾沌中產生,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天體演化理論。且有宋「冬至吃湯園」的年俗、明清「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源於苗族年節的兩種兩收之說:即夏收秋收之說。至今,南方各地還保留過「冬至」節和「冬至」以後才腌制臘肉的習俗。
據《述異記》所謂盤古國就是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劉錫著《嶺表紀蠻》也說:「盤古為一般瑤族所崇祀,稱之為盤王。瑤人以為人之生死壽夭貴賤,皆盤王主之,故家家供其像。」常任俠《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引載》苗族《盤王書》中提到盤古教民使用犁耙種田,教民種麻紡織,又發明商機教民織布等。可見苗民心目中的盤古,就如漢人心目中的黃帝。
綜上種種表明,盤古是苗族的始祖,而不是始祖神;盤古是人,不是神。苗族與南方其他少數民族同根同源。而且,苗漢同源論,苗人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已有著述,在此不再贅記。
註:①、②《古老話》龍炳文、龍秀祥等整理譯著,嶽麓書社1990年出版。
㈢ 配音秀諸葛亮罵馬謖苗語
樓主別看那些復制出來的垃圾了,就當亂碼吧。
事情其實很簡單,不需要聲嘶力竭地吆喝,更不需要拼上性命爭辯。
馬謖在諸葛平定南蠻的戰役上出過「攻心為上」的計謀,加上他又是
馬良的兄弟。諸葛認為他有軍事才能。加上蜀漢後期值得期待的名將很
少。魏延雖然很有軍事才能,但性格有問題。姜維很有軍事才能,但卻
是降將,在蜀中聲望不高。馬岱,王平不夠突出。
所以,諸葛想磨練馬謖,讓他在戰爭中鍛煉自己,成為自己死後,蜀漢
值得倚仗的大將---不過很可惜,馬謖終究不是那樣的將才。
就像現在的NBA,某些教練看好的新秀,教練總是給他打一些重要的比賽
讓他磨練一下,想讓他成為日後的主力。諸葛用馬謖,就是這個道理。
他單憑自己力量是絕對守不住街亭!----上幾樓的朋友可能見證了那場戰爭,不然怎麼會如此清楚?
563139367 這位朋友說的就不對了,哪來的學者說過郭嘉是諸葛亮的剋星呢?
從哪件事可以看出他克諸葛?
㈣ 苗族人的祖先是誰
蚩尤。
苗族來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下源游)後經炎黃部族的征討向南遷移到長江流域,後來在商周的時候,商朝、周朝的征討以及百越的侵犯使得他們進入四川,並且他們擊敗了巴蜀文明(三星堆那個文明)。
在漢朝的時候,歷代對少數民族實行高壓政策,尤其是諸葛亮南征,將苗族趕往雲南一帶。而傳說至今苗族的歌謠還是有歌頌蚩尤的,也就是說,他們就是歷史上與炎黃大戰的那個蚩尤部族的後人。
(4)湘西苗語配音諸葛亮擴展閱讀:
蚩尤,中國神話傳說中上古東方九黎族部落首領,又傳為主兵之神。據說他有兄弟81人,能呼風喚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亂。他們勇敢善戰,威震天下。
黃帝聯合炎帝部落,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據說蚩尤作戰時能呼風喚雨,製作大霧,令黃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戰勝。
後來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才將蚩尤戰敗擒殺。蚩尤死後,升天為星宿。蚩尤活動於今河北、山東、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區。傳說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戰敗之後,南下與土著苗蠻所屬部落雜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稱蚩尤是南方苗瑤民族的祖先。
㈤ 諸葛亮用苗語罵馬謖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㈥ 有關於名族民俗風情與旅遊的論文如題 謝謝了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 「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並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吃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活動。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祈神求豐收,是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