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瀘溪縣梁家潭鄉

湘西瀘溪縣梁家潭鄉

發布時間: 2021-03-16 08:50:52

Ⅰ 瀘溪縣的行政區劃

白沙鎮系瀘溪縣治所在地,面積59.8平方公里,轄沅江、朝陽、興沙、屈望4個社區居委會;岩頭河村委會。
浦市鎮位於瀘溪縣南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 237平方公里,轄十字街、太平街、煙坊街、新建街4個居委會;城鄉、黃家橋、浦溪、小岸坪、高橋、青草、銀井沖、新堡、都歧、田家溪、高山坪、灰洞坳、魚坪、小麻、岩門溪、五果溜、毛家灘、麻溪口、鐵柱潭、擂鼓坡、印家橋、柑桔場22個村委會。
達嵐鎮位於瀘溪縣南部,距縣城35公里,總面積105 平方公里,轄達嵐坪居委會;岩門、企沖、沖木、五德、麻坪、車頭、都用、新田、潮地、細羊田、六里、六一、黃毛田、覃木陽、八一15個村委會。
合水鎮位於瀘溪縣南部,距縣城47公里,面積132.7平方公里,轄1個合水居委會,木龍、楊家仁、橫坡、塘沖、祖墳山、新橋、蓄魚塘、三合、中壠山、罩子坪、溪洲11個村委會。
興隆場鎮位於瀘溪縣西南部,距縣城66公里,總面積86.9平方公里,八面山海撥884.3米,為瀘溪縣最高峰,轄興隆場居委會;興隆場、麥坨、後塘、得堡、東廣寨、都蘭山、彭總管、爛泥田、岩坡、巴斗山、五里坪、錫瓦、龍頭寨、乾田坪、坪布亮、都理坪、武堰17個村委會。
潭溪鎮屬少數民族聚居鄉,位於瀘溪縣北部,距縣城41公里,面積147.8平方公里,轄:土麻寨、張家灣2個居委會;符家坪、盤古岩、朱雀洞、下都、虎食溪、小陂流、大陂流、楠木沖、且己、松柏潭、小能溪、新寨坪、桃子坳、興隆寨14個村委會。
洗溪鎮位於瀘溪縣中部,距縣城22公里,總面積128平方公里,轄上街、下街2個居委會;能灘、甘溪、望天堂、峒頭寨、張家坪、仲溪、鄧家坪、宋家寨、李岩、洞底、屋場坪11個村委會。
武溪鎮位於沅、武水交匯處,面積119.3平方公里,轄南正街、東正街、北正街、西正街4個居委會;五里洲、城郊、稱砣山3個村委會。
上堡鄉轄侯家、紅土溪、鐵山、劉家灘、天門溪、車站、黑塘、上寨、聯盟、大溪、團愛、王家莊、蜂子岩、榆樹坪、高大坪、暮江頭16個村委會。
石榴坪鄉位於瀘溪南部,距縣城45公里,面積55.3平方公里,轄板橋、蘭村、碧溪、人頭坳、民力、紅橋、芒田、坪里、牛角沖、石榴坪、三村11個村委會。
解放岩鄉位於瀘溪縣南部,距縣城77公里,面積87.4平方公里。轄萬口、東風、都蠻、大坪、油麻寨、利略、水卡、場上、牛場、茨沖、萬金山、己溶、大塘坳13個村委會。
小章鄉屬少數民族聚居區,位於瀘溪縣西部,距縣城54公里,面積70平方公里,轄梓木坪、大水坪、川洞、峒上、白泥塘、塘坪、瓦槽、煙竹坪、大西壠、小章、能溪河11個村委會。
白羊溪鄉系少數民族聚居鄉,位於瀘溪縣西南部,距縣城44公里,面積92.43平方公里,轄打頭沖、白羊溪、茅坪、周家寨、馬入田、麻溪、馬王溪、雙溪、湖田、老寨坪、報木坨、雲上、排口13個村委會。
梁家潭鄉系少數民族聚居鄉,位於瀘溪縣北部,距縣城42公里,轄桌子潭、芭蕉坪、紅岩排、下灣、茶坪、貓子溪、岩寨、梁家潭、達勒寨、燈油坪、不調坪、雞子潭、拖船坡、榔木溪14個村委會。
八什坪鄉系少數民族聚居鄉,位於瀘溪縣西北部,距縣城52公里,轄五村、歐溪、杜家寨、梯溪坪、花園坪、塘食溪、池塘、龍背山、李什坪、大村潭10個村委會。
2015年,根據瀘溪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瀘溪縣共減少4個鄉鎮建制,現轄武溪、浦市、達嵐、合水、興隆場、洗溪、潭溪7個鎮,小章、白羊溪、石榴坪、解放岩4個鄉,總面積1565.5平方千米,總人口31.4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白沙鎮變更為武溪鎮。

Ⅱ 苗族的民風民俗

  1.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2. 苗族節慶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3.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

  4. 苗族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

  5. 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6. 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7.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8.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9.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10.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11.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12. 苗族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13.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

(2)湘西瀘溪縣梁家潭鄉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

Ⅲ 湖南湘西州滬溪縣有那些鄉、鎮、村。

瀘溪縣轄8個鎮、11個鄉:白沙鎮、合水鎮、達嵐鎮、興隆場鎮、武溪鎮、洗溪鎮、浦市鎮、潭溪鎮、八什坪鄉、上堡鄉、小章鄉、白羊溪鄉、石榴坪鄉、永興場鄉、李家田鄉、長坪鄉、梁家潭鄉、解放岩鄉、踏虎鄉。 白沙鎮 轄:沅江、朝陽、興沙、屈望4個社區;岩頭河村委會。 浦市鎮 轄:十字街、太平街、煙坊街、新建街4個居委會;城鄉、黃家橋、浦溪、小岸坪、高橋、青草、銀井沖、新堡、都歧、田家溪、高山坪、灰洞坳、魚坪、小麻、岩門溪、五果溜、毛家灘、麻溪口、鐵柱潭、擂鼓坡、印家橋、柑桔場22個村委會。 達嵐鎮 轄:達嵐坪居委會;岩門、企沖、沖木、五德、麻坪、車頭、都用、新田、潮地、細羊田、六里、六一、黃毛田、覃木陽、八一15個村委會。 合水鎮 轄:合水居委會;木龍、楊家仁、橫坡、塘沖、祖墳山、新橋、蓄魚塘、三合、中壠山、罩子坪、溪洲11個村委會。 興隆場鎮 轄:興隆場居委會;興隆場、麥坨、後塘、得堡、東廣寨、都蘭山、彭總管、爛泥田、岩坡、巴斗山、五里坪、錫瓦、龍頭寨、乾田坪、坪布亮、都理坪、武堰17個村委會。 潭溪鎮 轄:土麻寨、張家灣2個居委會;符家坪、盤古岩、朱雀洞、下都、虎食溪、小陂流、大陂流、楠木沖、且己、松柏潭、小能溪、新寨坪、桃子坳、興隆寨14個村委會。 洗溪鎮 轄:上街、下街2個居委會;能灘、甘溪、望天堂、峒頭寨、張家坪、仲溪、鄧家坪、宋家寨、李岩、洞底、屋場坪11個村委會。 武溪鎮 轄:南正街、東正街、北正街、西正街4個居委會;五里洲、城郊、稱砣山3個村委會。 上堡鄉 轄:侯家、紅土溪、鐵山、劉家灘、天門溪、車站、黑塘、上寨、聯盟、大溪、團愛、王家莊、蜂子岩、榆樹坪、高大坪、暮江頭16個村委會。 李家田鄉 轄:紅岩、辛女溪、楊斌庄、豬食洞、李家田、引家沖、茶林溪、黑竹坳、岩頭山、李家寨、李堯溪11個村委會。 長坪鄉 轄:白頭溪、螞蟥溪、茅茂田、峰堆、硬曬、茅沖口、麻壠、莊上、清水壠、中塘、長坪11個村委會。 石榴坪鄉 轄:板橋、蘭村、碧溪、人頭坳、民力、紅橋、芒田、坪里、牛角沖、石榴坪、三村11個村委會。 踏虎鄉 轄:登雲寨、踏虎、砂子坳、馬龍口、麻鋪、曬洲田、南洪溪7個村委會。 永興場鄉 轄:一都陽、三沖坪、下廣、上廣、龍井、木坨、密燈、呈田、溪頭、天台龍10個村委會。 解放岩鄉 轄:萬口、東風、都蠻、大坪、油麻寨、利略、水卡、場上、牛場、茨沖、萬金山、己溶、大塘坳13個村委會。 小章鄉 轄:梓木坪、大水坪、川洞、峒上、白泥塘、塘坪、瓦槽、煙竹坪、大西壠、小章、能溪河11個村委會。 白羊溪鄉 轄:打頭沖、白羊溪、茅坪、周家寨、馬入田、麻溪、馬王溪、雙溪、湖田、老寨坪、報木坨、雲上、排口13個村委會。 梁家潭鄉 轄:桌子潭、芭蕉坪、紅岩排、下灣、茶坪、貓子溪、岩寨、梁家潭、達勒寨、燈油坪、不調坪、雞子潭、拖船坡、榔木溪14個村委會。 八什坪鄉 轄:五村、歐溪、杜家寨、梯溪坪、花園坪、塘食溪、池塘、龍背山、李什坪、大村潭10個村委會。

Ⅳ 緊急翻譯 懸賞100 一段100 高手請來幫忙

Seco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Xiangxi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e. Toast 800 years ancient capital, 900 years苗疆sidewall, from the Qin bamboo slips Shourie to the ancient city of Phoenix, from the Tujia and Miao Fei Baishou to songs, Montreal Qin Han brick tile everywhere marked the depth of history, everywhere at any time goodluck curios and Chu Yun in singing the magical culture. Xiangxi with several thousand people and the pursuit of intelligence, creating the most beautiful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s created a magnificent scene i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al heritage: Xiangxi Miao encouraged Tujia brocade skills, Tujia Baishou dance, Xiangxi Tujia Mao Gu Si dance, Tujia playing溜子, Miao Silver forging techniques, e River高腔total 7 item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ujia Tima songs,酉水No. boatman son, Xiangxi Miao folk songs, Tujia咚咚quinoline, Phoenix paper, riding a tiger cutting flower,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Xiangxi Miao costumes were a total of eight projects included in the secon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rectory an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expansion projects. Shuiyun leaf Liu on behalf of Russia and羅仕碧,田隆letter, TIAN Ren-letter, ZHANG Ming-guang, Hong prosperous,石順people, Peng Ying-wai, Xiangrong a total of 10 people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first, second groups of key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representativeness people. Huayuan County, Hopewell Township瀘溪縣such as 12 units have been declared as a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arts village." Miao old words, such as 22 projects a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ng Xiu, Yang 22 million peopl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representativeness people. Identified Tujia, Tujia folk songs such as 40 projects for the first batch of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shawar rural folk songs, such as 29 projec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second batch of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Miao Tan Leong瀘溪縣few yarn art, such as 36 rural townships were the first batch of state-level folk culture and arts area, Tujia folk tradition, such as people田茂忠the first batch of 25 state-level cultural folk heritage people. As of the end of 2008,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state, a total of 3 List item 98, one of the national roster of 15, 14 provincial-level directory (excluding declared become eight provincial-level projects), 69 state-level directory ( become a non-declared national, provincial project 29 state-level projects).
Xiangxi cultural heritage and landscapes add radiance to each other, have Sijhou Copper Cylinder, Secretary Yongshun old city, sit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Warring States Shourie, the former site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Hunan, Hubei, Sichuan and Guizhou,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Shen Cong-wen, Phoenix Ancient castle six key nation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its, Chaoyang Palace 21 provincial-level key units to be protected, 8 King of the temple ruins, such as 33 state-level key units to be protected; and Phoenix as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Yongsan Shourie history and culture as a country town has long been known in the world, has猛洞河,德夯two state-level scenic spots, stream ecology original secondary-level protected areas, Yongshun Fujio door, Phoenix South huashanica two national forest parks and the Phoenix city, Yongsan Shourie - Oolong Hill, Guzhang Xifeng Lake, Huayuan Biancheng - Ancient Miao River, Luzhou Yuanshui Creek five provincial-level scenic spots, these spots features that exposure to one of, will feel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thick and rich history, culture and customs. Success in 2006 striving CCTV2006 annual "Top Ten Chinese charm city" at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China's tourism brand by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as "the best tourist destination in China."

Ⅳ 瀘溪縣梁家譚鄉到古丈縣河篷鄉有多少公里

駕車路線:全程約27.5公里

起點:梁家潭鄉政府

1.從起點向出發,沿X024行駛27.5公里,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河蓬鄉政府

Ⅵ 高分懸賞問苗族的特色

你上網查查吧。我是回族,幫助不了了,不好意思哦~~~~~

Ⅶ 湖南省瀘溪縣各鄉鎮人口數是多少請告訴我,急用,謝謝!

瀘溪位於湖南來省的西部,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部,東鄰沅陵、南界辰溪、麻陽,西接吉首、鳳凰,北連古丈。縣人民政府駐白沙鎮,距州府吉首80公里,東經109°40′~110°14′,北緯27°54′~28°28′。

瀘溪縣轄8個鎮、7個鄉:白沙鎮、合水鎮、達嵐鎮、興隆場鎮、武溪鎮、洗溪鎮、浦市鎮、潭溪鎮、八什坪鄉、小章鄉、白羊溪鄉、石榴坪鄉、永興場鄉、梁家潭鄉、解放岩鄉。

政區人口面積:共28.52萬人,其中女性13.79萬人,佔48.4%;少數民族16.30萬人,占總人57.1%,其中苗族11.31萬人,土家族4.95萬人。農業人口 23.96人,占總人口 84%,每平方公里182人。總面積15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839公頃。

特色產業:以鋁、磷、錳、鋅為主的礦產品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將建成全省鋁、磷基地。以椪柑為主的水果業不斷擴大規模。2006年椪柑總面積達 13萬余畝,戶平 2畝,為全國之冠,掛果5萬畝,總產量2.6萬噸。椪柑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優質水果評比金獎。

Ⅷ 瀘溪縣的社會事業

2012年,瀘溪縣擁有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26家,其中金天、金源、鑫興等家企業通過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發展民營科技企業11家,18家企業建立了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全年共7項專利獲國家專利授權,其中「一種無鉻鈍化電解錳的廢水處理再利用工藝」、「一種在沸騰爐中利用硫磺還原軟錳礦聯產硫酸的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全年向上申報科技項目15項,其中,3個項目分別獲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基金、星火計劃立項支持,6個項目分別獲湖南省創新基金專項、科技條件服務平台專項、湘西科技專項立項支持,向上爭資額度合計達430萬元。我縣金旭冶化公司申報的「焙燒還原法開發加彭軟錳礦生產無硒電解錳技術合作」項目,獲「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項」立項支持,資金額度為245萬元。
2012年,瀘溪縣各類學校175所。其中:小學157所,九年制學校8所,普通中學7所,完全中學3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兒園29所。當年小學在校學生21683人,比上年減少3653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1442人,職業中學在校生2028人。當年小學畢業生4445人。初中畢業3882人;高中畢業1584人;職業中學畢業310人。瀘溪縣年末共有教職員工3104人,比上年增加20人;其中:小學教師1437人,普通中學教師971人,職業中學教師88人,幼兒園24人。高考成績喜人。我縣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線率均居全州八縣市第一,本科應屆生上線萬人比連續八年居全州第一。本科上線1043人,本科參考上線率達67.4%,其中一本上線200人,比2011年增加67人,增長50.38%,二本以上上線537人,比2011年增加21人,增長4.07%。幼兒入園率逐年增長,學前三年入園率達72.77%,其中城區98.2%,農村60.8%。 2012年完成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建設任務並交付使用;25個農家書屋工程全面完成,實現瀘溪縣行政村全覆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700餘場;完成送戲下鄉近100場。全年組織開展城鄉大小群文活動共計1700餘場次。全年共創作群眾性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文藝作品132件。瀘溪縣獲州級獎勵的文藝作品及創演共有65件(次),獲省級以上獎勵 20件(次)。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及無線數字電視工程覆蓋2622戶13300人,解決廣播電視盲村用戶2622戶。
2012年末,體育系統共有教職工88人,其中:職工12人,中學體育教師76人。在訓運動員160人,教練員5人,擁有體育場1個,傳統體育項目學校1個。全年舉辦各類型運動會9次,其中:州級范圍內運動會3次。在省、州、外省、本縣在訓隊員共58人。即開型體育彩票發行順利,已100%完成年度任務。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全力推進瀘溪縣體育館建設工程。瀘溪縣體育館建築總面積7500平方米,工程總投資預計1700萬元,已完成前期工作和招投標工作,預期年底即可開工建設,2013年底可建成投入使用。隨著「雪炭工程」順利實施,已籌備縣體育建設、鄉鎮的基礎體育設施建設、瀘溪縣人民體育廣場等項目申報工作。
2012年末,瀘溪縣有衛生事業機構26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8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村衛生室235個。瀘溪縣共有衛生工作人員95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19人。共有醫師431人,現有編制病床位664張。我縣18所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葯物零差價銷售制度。全面實行縣、鄉(鎮)、村(社區)三級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網路直報率達100%。 瀘溪話。瀘溪話屬湘語辰漵片方言,這種方言分為三片區:一是武溪方言片區。分布在武溪鎮、白沙、洗溪、八什坪、梁家潭、白羊溪七個鄉鎮大部。二是浦市方言片區。以浦市鎮為中心延伸到與白沙、達嵐接界的部分村寨。三是興隆場方言片區。帶西南官話色彩,分布在達嵐、合水、興隆場、永興場、石榴坪等地。
西南官話。解放岩鄉全部是這種語言,小章鄉、潭溪鎮不講苗語和土家語的村寨(除鄉鎮政府所在地)講這種語言,小章鄉、潭溪鎮、梁家潭鄉、八什坪鄉等鄉鎮的苗族土家族村落對外使用這種語言。 瀘溪縣苗語分為兩個語系:操湘西方言東部次方言中部土語的在洗溪、潭溪、梁家潭、八什坪等鄉鎮除講武溪鎮方言、西南官話和鄉話的苗族村落;操湘西方言東部次方言南部土語的在小章鄉以及白羊溪、解放岩鄉除講西南官話和武溪鎮方言的苗族村落。
中部土語。這種語支為瀘溪縣苗族的主要語種,由洞頭寨延伸到吉首的丹青片區、古丈縣的平壩、河蓬、山棗、岩頭寨等地。操這種苗語的有十幾萬人口。與湘西「生苗」區苗族一樣,瀘溪苗語音節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有四十八個聲母、三十五個韻母、六個聲調。
南部土語。瀘溪小章(以小章為中心的南部土語)苗語與洞頭寨(以洞頭寨為中心的中部土語)苗語相互能通話。不同的是,小章苗語多在實詞前冠「仡」(讀革音)。如「仡台」(刀)、「仡犁」(犁)、「仡奪」(斧頭)、「仡點」(板凳)、「仡安」(住房)、「仡歪」(鍋子)、「仡地」(碗)、「仡塘陪」(豬欄)、「仡塘泥」(牛欄)等。而洞頭寨苗語則冠以「古」。「古」、「仡」都是虛詞(修飾詞),「古」是「仡」的轉音。 從瀘溪縣老城武溪鎮坐船,溯沅水上行二十二華里,在那彎曲河道的西岸河畔,有座百十戶房舍稠密的村莊,那就是瓦鄉人居住的村寨--屈望村。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左徒、愛國詩人屈原,被逐放到江南後,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常常沿江河游覽考察民情。在瀘溪縣境內至今仍遺存眾多盤瓠文化遺跡與事象。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南省瀘溪縣縣申報的「盤瓠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辰河高腔俗稱辰河戲,產生於明初,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實,富有鄉土特色,廣泛流傳於懷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與這些地區毗鄰的貴州的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鎮遠和四川省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等縣(市)。
1998年,巴黎秋季國際藝術節邀請了瀘溪縣劇團的辰河高腔戲《目連救母》在巴黎、巴塞羅那等地演出,被譽為「東方戲曲藝術的瑰寶」。 苗族跳香,是湘西州苗族三大主要祭祀活動之一,苗族先民們,懾於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為了緩解恐懼意識,只能祈求神靈的保護,是苗族瓦鄉人歡慶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一種祭祀性節會。從跳香舞敬奉的神靈來看,有360座木雕神像,分別是天王、地王、人王、谷王等諸多神像;還敬請三清三虛祖師八方神靈等,其主旨就是請神保佑,消禍禳災。跳香,是以苗老司為主角的祭祀活動,在農歷九月中旬至十月下旬舉行,主祭「五穀神」以及儺公儺母、盤瓠辛女、三清三虛和八方諸靈。主要分申法、譴事、發童子、傳五穀、旋轉五個部分。祭祀舞蹈老司旋轉(獨舞)、發童子(多人舞)和群眾自由娛舞。跳香祭「五穀神」,主要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避禍彌災、人丁興旺。於2009年,苗族跳香被列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Ⅸ 瀘溪縣管轄地區有哪些

共管轄十五個鄉鎮:白沙鎮,合水鎮。達嵐鎮,興隆場鎮,武溪鎮,洗溪鎮,浦市鎮,潭溪鎮,八什坪鄉,小章鄉,白羊溪鄉,石榴坪鄉,永興場鄉,梁家潭鄉,解放岩鄉

Ⅹ 《背影》作文賞析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綉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綉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綉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綉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的中心會場。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後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若在這天幹了農活,就屬於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於"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日之一。每年的"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農活,身穿節日盛裝,邀友結伴,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秋場,參加或觀看各種文娛活動。傳統的秋場有吉首縣的矮寨場、花垣縣的麻栗場、鳳凰縣的勾良山、瀘溪縣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這一天,秋場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動,花團錦簇,歌音裊裊,笑語盈盈,十分熱鬧。

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隻山鷹,同時墜下了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要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在鄉親的幫助下,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形鞦韆,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愛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巴貴達惹的願望實現了。在秋場上,他找到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他倆通過對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從那之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擇配佳偶,形成"趕秋"盛會。

.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和山歌,進行社交活動。此種活動,苗語叫做"柳比娃",用漢語直譯的意思是"摘櫻桃"。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跳香會。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

苗族歷史人物

.屈原(BC340-BC278),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化名人,楚國政治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聯齊抗秦,為饞言所害,鬱郁不得志,其主張不為朝廷所納,反屢遭貶謫和放逐。楚都郢城被秦國攻破之後,投江殉國。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招魂》、《九歌》等。其創造的文化藝術成就享譽世界、千年不衰。有學者論證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爭議。

.楊完者(?-1358),湖南綏寧人。元代農民起義將領,後受招為官,初授千戶,官至元帥。後矜驕日肆,被同僚圍困而自縊。

.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將。安徽定遠人,籍貫湖南城步。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任大將軍,討西番、征雲南,屢立戰功。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寧王。或以為回族。

.藍玉(?-1393),明初大將。安徽定遠人,籍貫湖南城步。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戰功顯赫。曾任大將軍、封涼國公。後居功自恣,以謀反罪被誅。或以為回族。

.吳鶴(?-?),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鎮溪)人。曾隨大思想家王陽明游學江西,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樂仕途,拒官不就,堅持在鄉里設館辦學。為唐宋以來苗族第一代漢文化知識分子。後人為其建祠立碑,開設"源溪書院"以示紀念。有詩章若幹流傳於世。

.滿朝薦(1561-1629),湖南麻陽人。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舉文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曾任陝西西安府咸寧知縣、明朝廷刑部郎中、尚寶寺正卿、太僕寺正卿等職。

.吳八月(1729-1796),湖南鳳凰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在反抗清朝戰斗中,戰果累累,被公推為"苗王"。起義軍在他的統一指揮下,多次重創清軍。因叛徒出賣被俘,被清廷處以極刑。

.石柳鄧(1744-1797),貴州松桃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戰術靈活,屢敗清軍。因叛徒出賣,起義受挫。嘉慶元年在貴魚坡戰斗中壯烈犧牲。

.石三保(1746-1796),湖南花垣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高舉"苗王"大旗反清,多次沉重打擊清軍。組織鴉酉大會戰,大敗清軍明安圖部。起義受挫後被俘,押往北京,凌遲處死。

.龍紹訥(17*73),貴州錦屏人。晚清苗族舉人,著名的苗族學者、教育家。有《亮川集》等作品集傳世。

.張秀眉(1823-1872),中國近代著名的苗族起義領袖。貴州台拱人。1855年在台拱掌梅泥歃血盟誓,被推為大元帥,掀起了長達十八年之久的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起義,攻克了貴州東部十餘個縣府,期間曾建立農民政權,創造了著名的黃飄大捷。其起義對清政府的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對貴州省各地風起雲涌的反抗斗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1872年被俘,殉難於湖南長沙。起義失敗。

.陶新春(1825-1867),中國近代著名的苗族起義領袖。貴州威寧人。1860年與其弟陶三春在赫章韭菜坪聚眾起義。十數年間,叱吒黔、滇、川三省邊區,曾攻克水城廳、郎岱廳、大定府等廳府,建立了豬拱箐根據地,活動范圍遍及周圍數十個州縣,各族農民群起響應,聲威大震。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1867年被清軍重兵進剿,被俘就義。1871年起義失敗。

.楊岳斌(?-?),清朝名將。湖南吉首(乾州)人。原名楊載福。曾隨曾國藩*太平天國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陸師和水師提督、陝甘總督。中法戰爭中,率湘西苗兵協助**作戰,再立戰功。死後,追賜太子太保。

.項從周(1856-1914),中國近代抗擊外國侵略斗爭英雄。雲南西疇人。武藝高強,曾被當地苗族社區推為苗王。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首興義旗,率領各族群眾抗擊法國侵略者,殲滅法國侵略者二百餘人。與侵略者鬥智斗勇,阻止了侵略者霸佔中國領土的圖謀,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受到清政府的嘉獎。

.龍驥(1859-1936),湖南鳳凰人。苗族教育家。曾在湖南省試科舉中奪魁。兩次進京會試,均因"苗籍"而落第。後辭官回鄉,以家為館,一心辦學,創立"棲山書院",培養了大批苗族人才。有詩作若干傳世。

.石板塘(1863-1928),原名石皇璽。湘西苗區著名的民間歌師、民間知識分子。湖南花垣人。創制"板塘苗文",編著《苗文字典》一本。後人搜集並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選》。

.熊希齡(1870-1937),中國現代傑出的慈善家、政治家、教育家。湖南鳳凰人。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世界紅十字中華部會會長。

.王憲章(1888-1914),中國現代革命家。貴州興義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領導人之一,同盟會會員。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蘇江北討袁軍總司令,後組織"鐵血團"與袁世凱當局斗爭。1914年被馮國璋殺害。

.梁聚五(1892-1977),政治活動家、學者。貴州雷山人。曾在靖國軍、國民革命軍、湘西陳渠珍部、印緬遠征軍等部隊中任職。在新中國,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民委副主任委員等職。著有《苗彝民族發展史》等著。

.歐百川(1894-1970),政治活動家。貴州松桃人。曾為賀龍軍中名將,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曾被委以南京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高參,但拒絕赴任。曾任貴州省副省長。1970年被迫害致死。

.石啟貴(1896-1959),苗族本族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湖南吉首人。解放前,為苗族爭取經濟文化發展權益和政治平等權利奔走呼號。曾任民國政府國民大會代表。著有《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等書,是著名的苗族本族民族學家。

.吳性純(1898-1979),著名醫生、苗族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貴州威寧人。1929年獲華西協合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回到家鄉從事醫療衛生事業,曾任石門坎光華小學校長、昭通福滇醫院內科部主任,後自辦建華葯房。解放後,任昭通地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有口皆碑,遠近聞名。

.田渠 (1900-1957),物理學家。湖南麻陽人。獲法國國家天文學博士學位,可能是苗族中最早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者。原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沈從文(1*8),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物學家。湖南鳳凰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朱早觀(1903-1955),中國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軍事家。湖南鳳凰人。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滕代遠(1904-1974),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湖南麻陽人。曾任紅五軍、紅一軍、紅三軍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部長、國務院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雷興翰(1*9),醫學家。湖南麻陽人。1935年到美國留學,獲博士學位。原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龍咸靈(1911-1993),著名物理學家。貴州錦屏人。原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空間物理研究所所長,原武漢大學物理學教授。

.任 虹(1911-),原名常學墉。著名口琴演奏家、兒童音樂家。貴州黃平人。曾長期擔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

.李家文(1913-1980),著名農業科學家。湖南湘鄉人。原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在美國病逝。

.楊漢先(1913-1998),民族學家、政治活動家。貴州威寧人。曾任貴州省民委副主任、貴州民族學院院長、貴州大學副校長、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貴州省政協第三、四、五屆常委會副主席。是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苗族本土民族學家。

.吳向必(1926-1997),政治活動家、畫家。貴州松桃人,曾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員。被列入《世界名人錄》。

.陳靖(l9l8-),軍隊作家。貴州翁安人,曾任南京軍區炮兵司令部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李振軍(1920-),軍事家。湖南鳳凰人。曾任湖南軍區副政委、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武警部隊政委、總司令。

.王朝文(1930-),貴州黃平人。曾任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全國人大民委主任委員。

.今旦(1930-),原名吳滌平。貴州台江人。曾任貴州民族出版社總編、研究員,苗語專家、民間文藝家。

.樂黛雲(1931-),貴州貴陽人。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領域研究專家。

.鍾哲明(1932-),湖南武風人,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

.孫瑜 (1933-),女,醫學家。湖南沅陵人,湖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勇先(1935-),供電裝置專家,廣西平樂人。現為武漢科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敖 (1935-),台灣東吳大學教授、著名作家。黑龍江哈爾濱生人,祖籍貴州威寧。

.伍略(1936-),原名龍明伍。貴州凱里人。國家一級作家。貴州省作協副主席,《南風》雜志主編。

.李廷貴(1936-),貴州凱里人,曾任貴州民族學院代院長、教授,苗族研究專家。

.潘大金(1937-),科學家。貴州黃平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

.楊光漢(1938-),著名紅學家。貴州台江人。雲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龍清廉(1938-),畫家、書法家。湖南古丈人。現為新疆畫院專業書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李金池(1938-),貴州雷山人。曾任中央民族學院副校長、《民族團結》雜志社長兼總編。

.楊紹櫚(1940-),作曲家。貴州天柱人。上海電影製片廠專業作曲家。

.玉珍(1947-),湖南省花垣縣人,女,苗族,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正福(1947-),貴州凱里人,男,苗族。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十六大代表,十五大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五中全會遞補為中央委員,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凌宇 (1949-),湖南龍山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從文研究專家。

.徐新建(1955-),貴陽人,四川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比較文學研究學者。

.宋祖英(1966-),女,歌唱家。湖南古丈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

.巴拉河(1974-),男,台江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之一,自由撰稿人。

苗族經典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由於數千年來沒有文字,這種文學僅能以口頭進行創作、表演和承傳,因此口頭文學就成了苗族文學最普遍的表現形式,其數量浩如煙海。在眾多的口頭文學中,又有詩歌、故事、寓言、謎語、笑話、順口溜等形式。

苗族詩歌講求音韻,有五言體、七言體、長短句。語言簡練和諧、勻稱,通谷易懂,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苗族民間文學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使用范圍極廣。如至親好友迎來送往,男女間談情說愛,甚至做媒說親,調解糾紛,制訂鄉規民約,教育子女,敘述家譜、家規,有時也用詩歌表達。勞動時也用詩歌來助興,勞動之餘又借詩歌來消除疲勞。

創世歌:是一種很古老的神話故事歌,主要是敘述天地日月的起源,萬物的產生。這類歌有《開天闢地歌》、《萬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敘述人類的產生,民族的來源和遷徙,如《人類起源歌》、《洪水滔天》等。這類歌主題思想積極進取,在相當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實的歷史,有史料研究價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內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變過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傳的《兄妹結婚》,黔東南的《開親歌》、《男婦出嫁》、《換嫁歌》(女子換男子出嫁),黔北遵義地區的《接女婿》、《送親歌》等。

遷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遷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遷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東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銅仁地區的《修相修瑪》,黔西北的《楊魯話》,貴陽地區的《格羅格桑》等。松桃和黔東南的遷徙歌,反映場面宏大,表述了人與人和人與自然斗爭的激烈情況。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對研究苗族歷史很有價值。

理歌、議榔詞:反映了苗族古代社會組織情況,主要是敘述各種社會倫理、行為規范,規勸人們去惡從善。

生產勞動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東南的最為完整,如《刺綉歌》、《種棉歌》、《紡紗織布歌》、《蠟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題思想積極,多是鼓勵人們努力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敘述階級*和民族*的詩歌。有控訴土司*的,有控訴地主惡霸的,也有許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義斗爭歌:又稱反歌,多是控訴舊*和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如黔東南的,張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這類歌情調激昂,富於戰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所唱的歌。用詞含蓄優美,富於抒情。有表白式、問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於沒有文字,苗族的書面文學,在歷史上多用漢文來創作,數量微乎其微。在建國前僅湖南、川東一帶發現較多。近年來,貴州也陸續發現了一些苗族文人詩文。清康熙年間,今道真縣小里梅江貢生張應遷、張應松、張懿德、張滿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譽,共著有《蔭語山房詩稿》。錦屏縣亮江鄉也發現了清代苗族文人龍紹訥的詩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詩詞和雜文。內容多是描寫苗鄉侗寨的風土人情,有濃烈的鄉土風味。民國年間雷山縣著名的苗族學者梁聚五也寫了一些詩文。他的政論文充滿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數民族政治上的無權和經濟上的盆困狀況。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培養下,苗族開始有了自己的書面文學創作隊伍,涌現了一批苗族作家,他們的著作有許多在國內獲獎,有的被翻譯介紹到國外,受到好評。在民間文學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譯、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並取得了許多成就。

音樂

苗族音樂,有民歌曲調、蘆笙曲調、嗩吶曲調和簫琴曲調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調和蘆笙曲調。

史歌:多為中老年人演唱,帶有朗誦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詞也很長,少的有幾十行幾百行,多的千行萬行以上。如《開天闢地歌》、《祖先遷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東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調渾厚,拍節分明,矯健剛勁。

情歌:是民歌的一種,為青年男女所唱。曲調很多,旋律柔和優美,調意富於抒情,一般是低聲對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還具有高吭豪放的特點。

飛歌:以其唱腔高吭、聲調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際時對唱。也有的是勞動之餘,為表達心情愉快,即興獨唱,也有多人合唱。聽者雖相隔數百米,也能把歌詞聽得分明。這類歌以黔東南地區最為著名。

喪歌:是對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種悼曲。曲調悲戚,詞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慟時,常常聲淚俱下,聽者往往淚如泉涌。黔東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盤水苗族的悼歌曲調更為著名。

苗族音樂曲調大多是承襲傳統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於曲調的更新,而在於歌詞的創作修飾與提高,所以曲調的變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師。已故的黔東南雷山縣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練地掌握了苗族傳統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幾種民歌曲調。他創作的歌詞有數千首,其中僅苗漢對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