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懷化是湘西嗎
懷化是屬於原湘西地區。
懷化市南接廣西(桂林、柳州),西連貴州(銅仁、黔東南)專,與湖南的邵陽、屬婁底、益陽、常德、張家界等市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接壤。
湘西地區(1952年8月撤銷)大致以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等三市州為主體。經濟上有時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邵陽市和永州的江華縣、江永縣等,共30餘個縣(市區)。
(1)漵浦大湘西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懷化分設會同、沅陵兩個專區。1952年撤銷沅陵專區,以會同專區為基礎成立芷江專區,將原沅陵專區的沅陵、辰溪、漵浦、麻陽等4縣劃歸芷江專區,形成懷化市的雛型。
1953年改名黔陽專區。同年11月19日,行政公署駐地由芷江侗族自治縣搬遷至安江鎮。1968年改稱黔陽地區,政府駐地不變。
1975年2月,黔陽地區行政公署由黔陽縣安江鎮遷往懷化縣榆樹灣鎮(今鶴城區迎豐路)。1981年改稱懷化地區。
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地級懷化市,轄12個縣(市、區)和一個管委會,包括鶴城區、洪江市、中方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和洪江管理區。
Ⅱ 漵浦屬於湘西嗎
從行政概念上(湘西自治州)說不屬於,但是從地理概念(湖南西部)上是屬於湘西的, 可以說懷化是湖南的門戶
Ⅲ 湖南人最喜愛的避暑勝地漵浦縣,漵浦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大家好!我喜歡旅遊,尤其是最愛“雲想”,這個詞你明白什麼意思嗎?這是我發明的!外面下著暴雨,讓我今天下趟樓扔垃圾,順便旅趟游的心破滅了。看著天上冒雨前行的飛機,它的方向好像是湖南方位,我的思緒也隨著它飛去了。
漵浦縣,一個湘西地區被火車拉出來的城市,雖然這里沒有太久的歷史,但是這里的歷史故事很多,聽也聽不完,現在的漵浦縣正在大闊步地向前走,經濟不斷的復甦,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安居樂業的生活已經來臨,相信漵浦的明天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Ⅳ 懷化市漵浦縣富裕嗎
我是漵浦縣的,但不是縣城裡,縣城裡面去過,富裕倒談不上,不過也過得去。
大湘西的城市,你可以上網上搜搜照片。
Ⅳ 湖南大湘西有哪幾個縣市
張家界 兩區兩縣
湘西自治州 7縣1市
懷化10縣1市2區
邵陽市西部的武岡、城步、洞口、綏寧、隆回、新寧六縣(市)和
永州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
共32個縣(市、區)
Ⅵ 漵浦有什麼特產
漵浦特產---阿斑子酒 阿斑子,書名金櫻子 ,是遍生長在漵浦的一種野生山果,其果小,成熟後金黃,內有籽和絨毛 ,用它泡酒,酒體純正,酒香濃郁,特別是有股成熟的阿斑子香味,加上它有祛風濕、促消化降血脂、固精補腎等多種功效,一直受到喝酒人士的推崇。因而漵浦的大小酒店都用它泡酒,喝阿斑子酒就成了漵浦的特色酒文化。 阿斑子酒按照釀造方法不同分兩種,一種是用從山裡采來的阿斑子果子直接加入米酒中,叫泡阿斑子酒,一種是發酵後蒸餾出來的酒,而後者酒質更好,更香,效果更佳。 70年代漵浦酒廠曾用它釀酒,因其酒質醇厚,綿甜爽口,酒香濃郁一炮走紅,獲得了國家級大獎,並且作為漵浦乃至懷化地區招待國家領導人和高級客人的桌上精品。 目前漵浦僅有一家上規模,上檔次的專釀阿斑子酒的酒廠,那就是漵浦湘妃酒業公司。 該廠採用低溫復合發酵結合現代釀酒新工藝釀造的湘西特產-湘西紅阿斑子酒,由於原料地道,全為小個野生阿斑子,發酵工藝古老先進,使得酒體純正自然,色彩金黃誘人,加上古樸極富湘西特色的淘罐酒瓶做包裝 ,未打開就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金櫻子香味。該產品雖然上市不久,但反響強烈,不久的將來 湘西紅阿斑子酒一定會成為走出漵浦,名揚四海的名酒。 湖南特產:湖南農林特產豐富多彩,主要有湘蓮、湘茶、油茶、辣椒、生薑、冬筍、香菇、苡米、獼猴桃、薴麻、柑桔、湘黃雞、 漵浦鵝、寧鄉豬、湖粉、湖南米粉等
Ⅶ 大湘西的歷史沿革
湘西地區在歷史上同屬於辰沅永靖道、辰沅道、湘西綏靖處和湘西行政區。 清康熙三年(1664),設分巡辰沅靖道,治沅州(今芷江),隸湖南布政使司。轄2府州11州縣。康熙四十三年,道治移遷五寨司城(今鳳凰)。清雍正七年(1729),置永順府舊其所屬。
雍正八年,改分巡辰沅靖道為分巡辰永靖道,治鳳凰。
雍正十三年,道廉兵備,改辰永靖道為辰永靖兵備道。
清乾隆元年(1736)升沅州為府,改辰永靖兵備道為辰沅永靖兵備道,治鳳凰,隸湖南布政使司。
清嘉慶元年(1796)升乾州廳、永綏廳、鳳凰廳為直隸廳來屬。
至清末轄3府、1直隸州、4直隸廳、16廳(散廳)州、縣。3府即:辰州府,治沅陵。轄沅陵、瀘溪、辰溪、漵浦4縣。沅州府,治芷江。轄芷江、黔陽、麻陽3縣。永順府,治永順。領永順、保靖、龍山、桑植4縣和古丈坪廳。1直隸州,即靖州,治靖州。領靖州直轄地、綏寧、通道、會同3縣。4直隸廳:即乾州、鳳凰、永綏、晃州直隸廳。 民國3年(1914),湖南省廢「府」、「州」、「廳」,保留道,州廳改名為縣。改辰沅永靖道為辰沅道,治鳳凰。轄20縣:即鳳凰、乾城、古丈、永綏、保靖、永順、龍山、瀘溪、桑植、沅陵、辰溪、麻陽、漵浦、芷江、黔陽、靖縣、晃縣、綏寧、會同、通道。
民國5年,移治芷江。裁武陵道,將所屬大庸、石門、慈利、桃源等4縣劃入,總24縣。
民國11年,湖南省道制撤銷,屬縣直隸湖南省。 湘西綏靖區,或稱「湘西綏靖處」、「湘西綏靖公署」,指國民政府時期在湖南省西部地區設立的綏靖區,起於1935年5月,至民國1937年12月湖南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終止。
湘西綏靖處為湖南省在民國24年5月(1935年)所設行政區,分5個行政督察區,下轄19縣,治所沅陵縣。
沅瀘辰漵行政督察區:沅陵縣、瀘溪縣、辰溪縣、漵浦縣,治所沅陵縣;
永保龍桑行政督察區: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和桑植縣,治所永順縣;
乾鳳古綏行政督察區:乾城縣(吉首縣)、鳳凰縣、古丈縣、永綏縣(花垣縣),治所乾城縣;
慈石庸行政督察區:慈利縣、石門縣、大庸縣,治所慈利縣;
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區:芷江縣、黔陽縣、麻陽縣和晃縣,治所芷江縣。
民國25年,湘西綏靖處改為湘西綏靖行政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縣、綏寧縣和通道縣6縣劃入,與原19縣共計25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區,治所沅陵縣。
第一行政督察區:沅陵縣、瀘溪縣、永順縣、龍山縣,專署設沅陵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慈利縣、石門縣、大庸縣、臨澧縣、澧縣、桑植縣。專署設慈利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乾城縣(吉首縣)、鳳凰縣、永綏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專署設乾城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辰溪縣、漵浦縣、麻陽縣,專署設黔陽縣。 湘西綏靖區隨民國26年(1937年)12月於湖南全省普遍設置行政督察區而撤銷,其轄域內主要縣劃歸隨著設立的第三、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年)4月,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原湘西綏靖區轄域內主要縣劃歸第八、第九和第十行政督察區。
湖南省行政督察區(民國26年)
第三行政督察區:轄沅陵縣、瀘溪縣、永順縣、漵浦縣、辰溪縣、大庸縣、桑植縣等7縣,專員駐沅陵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轄乾城縣、鳳凰縣、永綏縣、龍山縣、保靖縣、古丈縣、麻陽縣等7縣,專員駐乾城縣。
湖南省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
第八行政督察區,轄6縣:龍山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大庸縣、桑植縣;治所永順縣。
第九行政督察區,轄8縣:沅陵縣、瀘溪縣、漵浦縣、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麻陽縣;治所沅陵縣。
第十行政督察區,轄8縣: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治所洪江。 新中國成立後,在大湘西地區設立湘西行政區,行政事務管理機構為「湘西行政公署」,下轄會同專區、沅陵專區、永順專區。1952年9月2日湘西行政區撤銷。
Ⅷ 抗日時期大湘西將領名單
1、賀龍
賀龍(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賀文常, 字雲卿。 湖南桑植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斗爭生涯中,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
2、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於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3、傅良佐(1873-1924),字清節,湖南省乾州廳(今吉首市乾州街道)人。少入私塾。稍長,求學長沙。戊戌政變後,棄文學武,考入北洋武備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北洋官費生派赴日本留學,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與蔡鍔、蔣方震等同學。畢業歸國後,供職北洋近畿軍隊,為段祺瑞所寵信。
三十三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時,他被調任東三省督練處總參議。後因在總辦吉長鐵路職中,拒絕宦官李蓮英索賄,致遭譴責,調北京陸軍部任科長。他是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剛」之一(其他三人為靳雲鵬、徐樹錚、吳光新)。
4、劉戡(1906-1948),湖南桃源人,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從軍,參加北伐戰爭。曾任93軍軍長、37集團軍總司令。
5、田君健(1907--1947)號俊夫。湖南鳳凰人。國民黨少將,追贈中將。
生於1907年2月21日。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4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3期畢業。1937年冬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39年夏任第73軍暫編5師參謀長;
1942年夏任第20集團軍少將副參謀長,1943年春任第73軍77師副師長,1945年春任第4方面軍副參謀長,11月任第73軍77師師長,1947年2月23日在萊蕪戰役中陣亡。1948年1月被國民黨追贈為陸軍中將。
Ⅸ 那位知道湖南懷化能成為大湘西的中心城市嗎理由
有可能,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多努力。懷化地處三省交接處,可以建設成為物流中心,發展本地農產,葯材,礦產,旅遊 等優勢產業,需要中央,省里大力支持
Ⅹ 湖南漵浦名人
向仲華:(1911-1981),男,漢族,1911年8月生,湖南省漵浦縣觀音閣鎮黎池灣村人,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鎮華,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參加革命工作,初中,中將軍銜。1927年初在中學讀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愛國運動。1929年初馬日事變後在長沙市被捕入獄,在獄中堅持斗爭。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攻佔長沙時出獄,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3軍團第8軍軍部秘書。1931年任紅8軍第4師政治部秘書長。1932年起任紅3軍團第4師11團黨總支部書記。1933年6月起任紅3軍團第4師11團政治處主任,不久改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任紅3軍團政治部宣傳部幹事。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擔任軍委後方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36年春科改部,任軍委後方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6年調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社社長。1937年夏報社改稱《新中華報》社仍任社長,並任軍委紅軍歷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初期仍任《新中華報》社社長兼任新華社社長,領導報社及時報道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事跡,宣傳黨中央的方針政策。1941年《解放日報》創刊,任編輯。1943年1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參與組建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2月起任冀東縱隊第13旅【第12旅】副政治委員。1946年9月起任冀察晉軍區第2縱隊【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1947年2月起任冀察晉野戰軍第6縱隊政治委員。1949年2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第68軍政治委員(軍長文年生),6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第20兵團政治部主任、兵團黨委常委。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平津、太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3月至11月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50年6月至11月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副政治委員、軍委裝甲兵黨委常委,1950年11月至1957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裝甲兵黨委副書記。其間: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兼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5月至1957年11月兼任裝甲兵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7年2月至1965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委員、裝甲兵黨委副書記。1965年6月至1972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委(1965年7月起)、副書記(1971年4月起)。1972年4月至1977年9月25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1972年6月起)。1977年9月25日至1980年1月11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政治委員,1980年春節期間因肝病入院治療,1980年1月11日至1981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其間:1977年11月起任廣州軍區黨委書記,1980年4月起任廣州軍區黨委第三書記。在廣州軍區擔任政治委員期間與司令員許世友將軍,一起共同擔任1979年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中——廣西戰區的最高總指揮。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1年5月21日因患慢性重症肝炎醫治無效,在廣州病逝,終年70歲。是中共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