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城旅遊 » 湘西放蠱

湘西放蠱

發布時間: 2020-12-06 21:21:56

湘西民俗

湘西民俗
苗家人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這些服飾,近年來只有在小孩和婦女盛裝或大喜大慶之時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見。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藝術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習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轉房習俗,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湘西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❷ 湘西真的有放蠱養蠱這種事嗎

是真的有的
不過就像葯酒一樣是醫用的
不是像小說游戲里呢么厲害

❸ 被湘西人放蠱了怎麼辦

我小時候就被放過,幸好被解了,這是真的

❹ 有個湘西垣園的人都說他們自己那裡的人很壞,還會放盅害人,湘西真有傳說中的那麼恐怖嗎

如果是在過去5、60年代有人跟你說這話,那麼你確實得思量思量了。但是如今的湘回西已非當年答可比,整體的生活環境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可觀的程度,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至於你說的花垣人告訴你他們那裡人很壞,做為以開采錳礦為基礎的低文化水平的暴發富集中地來說,壞人可能是會多些,但畢竟只是其中的極少部分人,因為不管在哪裡,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是有好人和壞人的。還有至於你所說的放盅的問題,可能曾經在以前有一些現象不能用正常的思維來解釋,再加上湘西本來的神秘,故就造成了放盅一說,湘西土生土長的活了將近30年,至少直到現在我都沒有親眼見過這種神秘而古老的傳說。還有趕屍等等神秘的現象、古老的傳說,所以說,湘西,在外人看來,永遠的是那麼神秘,而非恐怖,做為湘西人,我感到很自豪,也歡迎更多的外地朋友能夠親臨湘西,感受他的神秘及濃郁的民俗文化。

❺ 湘西下盅之謎有沒有解出來

前幾天去張家界旅遊,聽導游講湘西三大千古之謎:放盅、趕屍、巫術,覺得新鮮,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放盅是湘西那兒女子對付男人特有的。傳說湘西那兒,男人殺人,女人放蠱,以前趕路人走到湘西那兒,不與陌生人講話,不喝陌生人的水,原因就是害怕被人暗算,據傳蠱可以放指甲里,神不知鬼不覺被彈入水裡,被不小心喝下,輕則生病重則傷命,沒有放盅人的解葯不能痊癒,而且也只有放蠱人才有解葯。蠱是蟲中之蟲毒中之毒,就是將螞蟻、蜈蚣、毒蟲等放入蠱中蓋上,讓毒蟲自相殘殺自生自滅,一年後打開蓋子,剩下的唯一的那個就是蠱,放蠱的人只有女子。相傳湘西男人有三個上等職業,一是當兵,二是做趕屍匠,三是放排,當兵的只是少數人,做趕屍匠的要有三個條件:個頭高大魁梧、勇敢有膽量、長得丑越丑越好鬼見了害怕發愁的那種最好,所以能做趕屍匠的也是少數人,剩下的青年男子大多選擇放排。男人外出遠離家鄉,受外面的花花世界影響誘惑,不回去怎麼辦,女人的絕活就是在男人身上放蠱,根據外出時間長短決定蠱毒發作的時間,到時間不回去蠱毒就會發作,只有放蠱的人才有解葯,所以放盅是湘西那兒女子對付男人特有的手段。

趕屍也是湘西那兒特有的未解之謎。相傳湘西男子被征當兵,離鄉背井客死他鄉,死後要落葉歸根,將屍體運回家鄉,那時湘西沒有公路,沒有車子,要將屍體運回去談何容易,於是就出現了做法術的趕屍匠,帶著屍體回家鄉安葬。傳說那時湘西那兒出現了一些白天旅社,專供死人休息的旅社。趕屍要在夜間行走,各家各戶到了晚上要關門閉戶,將狗栓好,不能驚擾死人。趕屍匠做完法術手拿銅鑼邊走邊敲,屍體跟在後面蹦跳,山區遇到高的坎坡,趕屍匠要背屍體過去,所以要求趕屍匠個頭高大魁梧有力氣。因為是夜間帶著屍體行走,所以趕屍匠要勇敢有膽量。屍體怎麼會自己走呢?這成了千古之謎。有幾個版本試圖解釋,一是將屍體的頭手腳剁下放在背簍利用晚上背回去,再用稻草人將身體填充成死人模樣,家人因失去親人悲痛萬分以及入土為安觀念也就不會細看;二是利用大的磁鐵分別放在屍體與趕屍匠身上,屍體走在中間,趕屍匠有兩名一前一後,利用磁鐵異極相吸的原理將屍體站起來跟著走;三是販毒分子利用晚間趕屍掩人耳目做販毒生意。

巫術主要講利用法術赤腳下火海。苗族人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其中上刀山利用的是氣功中的輕功,下火海之謎一直未解。在魅力湘西的晚會上,我們就親眼目睹了一位熊師傅,三十來歲,作法後赤足踩燒得通紅的鐵板、樹棍,在觀眾的鼓勵聲中兩次跳入燒得旺旺的火坑裡,還用腳踢火坑中的樹枝,出來後一點傷都沒有。晚會結束後,同行的大姐上前詢問下火海這個功夫練了多長時間,熊師傅說不要練祖傳的。相傳巫師在湘西村寨中地位很高,僅次於族長,從前巫師兼村寨中的醫生,除了作法保一方平安,族中有人生病也不用看醫生,而是找巫師除病。可見湘西那兒曾經的荒蠻之地,當年封建迷信盛行。

❻ 湘西放蠱是怎麼回事

我是湘復西人,也只是聽說制過。據說那是苗人(苗族人)的專長,多用於苗家婦女解決情仇之痛:當男子背叛女子的時候,女子會放蠱於這負心男子。具體操作不詳。可能是通過飲食,慢慢地將葯物,或者幼蟲苗放入男子體內。男子不知不覺間染病,受控於婦人,日漸消瘦,最終亡去。

沈從文的文章中曾有較詳盡的描述。懷疑他也只是聽說,未曾親見。

❼ 為何一提到湘西,總會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

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湘西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再加上經濟等各方面比較落後,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較偏少,所以給人的感覺會非常的神秘。人們對這個地方的認知比較少,想了解這個地方的話,大多數是通過一些書籍或者是影視資料。書籍和影視資料都是一些帶有人為主觀意向的產物,可能在記錄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誇大的成分,這也為湘西的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所以通過上述的表達我們可以知道,因為曾經該地區經濟落後,加上影視資料和民間傳說的影響,提到湘西,人們總會感覺到非常的神秘

❽ 湘西蠱術是怎麼來的湘西十大蠱術分別是什麼

湘西巫術是一代代的主要傳承下來的。 聽老人說,放蠱就是把一些特製的“不幹凈”的東回西摻答合到水裡或者是什麼東西上面。反正人憑眼睛是看不到的。然後別人接觸到了就會生病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反應。

❾ 湘西蠱術是什麼 具體點

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湘西地區都有流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
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只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但卻根深蒂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的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