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家界 "魅力湘西"民俗歌舞表演好看嗎就那180一人的那個
這個表演不錯
張家界景區有3個類似表演節目:魅力湘西大劇院、梯瑪神歌、夢幻張版家界
張家界市區還有個實景權演出:天門狐仙
魅力湘西大劇院、夢幻張家界屬於室內表演節目
梯瑪神歌屬於室外表演節目
魅力湘西大劇院與梯瑪神歌要好看一些,節目不錯,看的意義蠻大
具體詳情,你可以在網路搜索:魅力湘西大劇院或者梯瑪神歌,網路有介紹的
2. 湘西舞蹈培訓班哪家好
舞蹈培訓班的好來壞一般從以自下幾個方面判斷:
1. 首先要看舞蹈培訓班的師資力量。如果都是名校畢業的老師,起碼老師的專業度都是不錯的。名師出高徒,你的舞蹈練習過程中會遇到瓶頸期,如果老師的水平達不到,是沒法讓你一直提升的。
2. 再者要看這家舞蹈培訓班的教學管理。如果教學管理很嚴格,老師上課很認真,並且經常進行調研總結;同時對學生的問題,很重視。這樣你才能學好,老師的專業度才能發揮出來。
3.要看這家舞蹈培訓班培訓出來的學員的成果,有沒有參加藝考的,考好好的大學的多嗎?;另一方面看比較出名的,或者獲得過重要大賽名次的學員;
3.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有什麼特點
「擺手舞」流行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現主要流傳於湖南湘西龍山、保靖、永順等地,已有近千年歷史。
「擺手舞」流傳廣泛,名稱不盡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資」,意思是甩手或玩擺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擺手;有叫「舍巴駱駝」,意思是跳擺手;有叫「跳年」(漢語),名稱雖多,但表演形式和內容基本相同。每逢慶賀新年,紀念祖先或是團圓聯歡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擺手舞」。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集歌、舞、樂、劇於一體,擺手舞的舞蹈動作多是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岩鷹展翅」等;有表現農活的「挖土」、「撒種」、「種苞谷」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現出征打仗的「開弓射箭」、「騎馬揮刀」等。擺手舞的舞姿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節奏鮮明。土家人用牛頭、豬頭、粑粑、米酒、臘肉等供品祭祀過祖宗之後就開始起舞,從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時甚至一連跳幾個通宵。還有一種在野外舉行的大擺手舞,它是一種軍功戰舞,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少則幾人,多則上萬人,歷時七八天不息。大擺手舞每三年舉行一次,是軍事戰爭場面的重演。跳大擺手舞集會也是一次盛況空前的商貿交易會。
其舞蹈內容以上述儀式程序結構而成。土家族擺手舞舞姿大方粗獷,有單擺、雙擺、迴旋擺、邊擺邊跳等動作。舞蹈場地一般在坪壩上。舞蹈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祭祀族群始祖,規模浩大,舞者逾千,觀者過萬;小擺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規模較小。其音樂包括聲樂伴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聲樂主要有起腔歌和擺手歌,樂器主要是鼓和鑼,曲目往往根據舞蹈的內容及動作而一曲多變。擺手舞的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表現風格雄健有力、自由豪邁。
「擺手舞」是集體舞蹈,大多成圓形,鑼鼓放在中央或邊上。男女老少都可參加,有時兩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時女的在里圈。「導擺者」在行列之前領頭,行列之間有「示擺者」作示範,行列之後有「押擺者」壓隊,在鑼鼓的伴奏下,邊唱邊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後才換一個動作,各個動作連接起來,便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節。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陽等動作連接在一起,就表現出春季生產的勞動過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聲伴著強烈的鑼鼓節奏,給人以清新而熱烈的感覺。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種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實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有表現狩獵勞動的;有表現軍事戰斗的;有表現農業生產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土家族擺手舞對研究土家族歷史、戰爭、宗教、遷徙、民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4. 夢幻張家界歌舞表演好看嗎他們都說魅力湘西不錯,那這個夢幻張家界呢
兩者選其一的話,建議去看魅力湘西
5. 載歌載舞的湘西花燈戲有哪些歷史
花燈戲是湖南的一種民間小戲劇種,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在湘西非常流行,當地民間習慣稱為「麻陽花燈」、「桑植花燈」、「保靖花燈」等,都是同陽戲、儺戲相結合發展成的花燈戲。
湘西花燈戲前身花燈,因脫胎於燈節賽會而得名。吉首稱「調花燈」,桑植稱「打花燈」,永順稱「地花燈」等。
花燈、茶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誌書有許多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
由此得出,湘西花燈戲是民間花燈、擺燈、跳燈和花燈舞等地方小戲的統稱。
湘西人民能歌善舞,花燈表演,世代相承,成了湘西流行的民間舞蹈。這種燈舞是和龍燈、獅子燈、蚌殼燈、車船燈等匯合在一起的集體舞蹈。它由牌燈和小燈組成,沒有唱詞,只有笛子和打擊樂伴奏。
200多年前,在花燈集體舞的行列里,又新添了兩個以上的兒童扮演小旦、小丑,在鑼鼓聲中和持燈師傅的幫唱下進行表演。
小旦、小丑只舞不唱,人們稱「啞子燈」,又因小旦、小丑能擺出各種故事人物,人們又稱「擺燈」,多在農歷元宵節演出。
後來,當師道戲、陽戲在湘西盛行後,跳燈班的藝人紛紛向他們學表演技巧,並和他們同台演出。吸取了這些地方小戲的許多表演程式和唱腔曲調,還加進一些戲曲道白,使跳燈由有說有唱、亦歌亦舞的花燈說唱,發展成歌、舞劇並重的花燈戲舞。
行當由一丑一旦逐步加至多醜多旦,節目由說唱形式向戲劇發展。
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
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布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盡相同。
湘西花燈戲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加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文花燈秀麗灑脫,武花燈健美剛勁。
湘西花燈戲初步形成,並首先出現在鳳凰、麻陽一帶,是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當時,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常德漢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給花燈一定的影響。
於是以歌舞演唱為主的花燈在內容上有了新的發展,即將民間故事和其他劇種的劇目改編為花燈戲演唱,如《香蓮闖宮》、《山伯訪友》等。
湘西花燈戲的唱腔曲調,多源於民歌、小調。對子花燈和花燈小戲的唱腔多半套用燈調,曲調保持民歌的結構特點,戲曲化程度不同。
由於題材的不斷擴大,行當增多,唱腔曲調則廣采博納,融陽戲、儺戲、曲藝、高腔以及其他戲劇劇種曲牌於一爐而綜合發展。
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
湘西花燈戲的傳統劇目比較少,流行比較廣的有《撿菌子》、《盤花》、《扯筍》、《王三賣貨》、《賣花》等。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燈戲藝人集體創作的劇目;二是藝人們依據傳統劇目移植、改編的一些劇目。
歷代藝人從社會生活和民間故事中吸取素材,創作了不少的劇目。
音樂方面,湘西花燈戲聲腔主要來源是燈調,同時,也大量運用民歌小調為戲中的唱腔。後來,隨著專業劇團的相繼建立,劇目空前豐富,音樂也從主要為曲牌體發展為曲牌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三者並存的音樂體制,吸收豐富了打擊樂,增強了音樂表現力,使戲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
在表演藝術、角色行當、舞台美術方面,湘西花燈戲在表演藝術上繼承了花燈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態的扇法、幽默風趣的矮樁身段。
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各種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的不同動態,經過提煉加工,藝術地體現在這些「套子」和「圈子」中。
6. 請問湘西苗族鼓舞裡麵包括銅鼓舞嗎
銅鼓不是湘西苗族的傳統用鼓。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國苗族地區最獨特的舞蹈藝術回,流傳在湖南答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和鳳凰、瀘溪、保靖、花垣、古丈等縣。
湘西苗鼓舞,使用一種木製框架的鼓,由鼓框、鼓皮、鼓釘、鼓槌等部件製作而成,框是用黃桑樹干或杉木樹干製成,皮是牛皮,釘是鐵釘,槌是杉木干。
7. 去湘西旅遊時,參加湘西的民族舞,作為漢人的你,第一次跳有何不一樣的感覺
肯定會有不熟悉的感覺把,但更多的是成就感,這樣自己就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對於湘西的民族舞,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回事,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總結來講,我當時的感受就是感覺非常好玩,自己象牙嘗試下,後來就對這支舞蹈的歷史產生了興趣,我覺得這只舞蹈非常好看,同時也非常好玩,重要的是代表了我們的歷史,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8. 在張家界《魅力湘西》歌舞劇表演中的馬桑樹兒搭燈台的MP3和歌詞。
我有這個歌曲的試聽地址 是阿朵唱的<馬桑樹兒搭燈台>,沒放到網上,怕追究責任!你要聽的話 發消息給我
9. 湖南魅力湘西歌舞團2012參加了春晚嗎
歌舞團還是較多的
但那個
應該是在魅力湘西演出過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