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景點大全 » 旅遊景區用途

旅遊景區用途

發布時間: 2021-03-07 07:31:35

『壹』 搞好景區服務發展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做好遊客服務、主管單位服務、企業服務。從而提高旅遊業務內的綜容合管理和運營能力,創建優質的旅遊生態環境,提升旅遊的服務品質,進而推動景區地區旅遊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首先,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將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所涵蓋的六大元素(行、食、住、游、娛、購)進行有序的整合,為遊客提供便捷的服務,使旅遊經濟效應最大化。然後,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提高旅遊生態環境檢測和保護的能力,提高對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檢測和保護能力,提高對街區綜合管理監控能力,提高旅遊業務的營銷和服務能力。最後,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使街區商家經營與旅遊內容更有效的進行結合,拓展街區商家的營銷宣傳渠道,為其發展創造更多機遇。景區智慧旅遊管理的意義,就在於提高旅遊業技術含量,加大旅遊產品的增值服務能力,從提升行業人才結構,增強遊客旅遊體驗等方面更好的體現現代服務業的優勢,從而達到建設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要求。網頁鏈接

『貳』 旅遊景點景區在旅遊業中的作用

LZ你好,
可以提高一個城市的發展,旅遊業越好說明這個城市的發展越好。
一個城市是靠旅遊的發展來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望採納 軒軒:1004709606

『叄』 旅遊景區的作用是什麼

規范旅遊市場,確保遊客游覽時的安全及自身相關的利益,比如在景區遇到欺騙人的小商小販,你有可以投訴的對象

『肆』 搞好景區服務與管理對於旅遊發展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做好遊客服務、主管單位服務、企業服務。從而版提高旅遊業務的權綜合管理和運營能力,創建優質的旅遊生態環境,提升旅遊的服務品質,進而推動景區地區旅遊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首先,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將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所涵蓋的六大元素(行、食、住、游、娛、購)進行有序的整合,為遊客提供便捷的服務,使旅遊經濟效應最大化。然後,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提高旅遊生態環境檢測和保護的能力,提高對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檢測和保護能力,提高對街區綜合管理監控能力,提高旅遊業務的營銷和服務能力。最後,通過景區智慧旅遊管理建設,使街區商家經營與旅遊內容更有效的進行結合,拓展街區商家的營銷宣傳渠道,為其發展創造更多機遇。景區智慧旅遊管理的意義,就在於提高旅遊業技術含量,加大旅遊產品的增值服務能力,從提升行業人才結構,增強遊客旅遊體驗等方面更好的體現現代服務業的優勢,從而達到建設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要求。網頁鏈接

『伍』 旅遊景區與旅遊目的地的區別和聯系

一、定義不同:

1.旅遊景區:

是指以旅遊及其相關活動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區域場所。

2.旅遊目的地:

是吸引旅遊者在此作短暫停留、參觀游覽的地方。

二、作用不同:

1.旅遊景區:

能夠滿足遊客參觀游覽、休閑度假、康樂健身等旅遊需求,具備相應的旅遊設施並提供相應的旅遊服務

2.旅遊目的地:

旅遊通道將客源地和目的地兩個區域連接起來,是整個旅遊系統的橋梁。

三、聯系:旅遊景區包含在旅遊目的地中,兩者均建立在旅遊資源的基礎上。

(5)旅遊景區用途擴展閱讀

有學者認為「旅遊目的地是旅遊活動的中心」。他們認為,旅遊目的地把旅遊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給和市場營銷都集中於一個有效的框架內,可以被看作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服務和設施中心。

目的地在Leiper的旅遊體系中作為第三個要素,但在很多情況下它卻是最重要的要素,因為目的地以及它的形象能吸引旅遊者,驅使人們前來訪問,進而激活了整個旅遊體系。

他們為旅遊目的地所下的定義為「目的地是旅遊活動中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旅遊接待的載體,是建立旅遊者所需要的旅遊吸引物和服務設施的所在地。」

『陸』 旅遊業的功能是什麼

現階段,我國旅遊業的產業規模日益壯大,產業地位不斷提高,旅遊業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廣泛重視。相對於我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形勢,旅遊業的產業經濟理論研究卻顯得比較滯後,特別是針對旅遊業產業功能和產業地位的理論依據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就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旅遊業的優勢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體現的程度如何?旅遊業是否適合作為支柱產業?在哪些地區適合?這些問題不解決,必然會對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帶來一定的盲目性。
要正確認識這一問題,首先還得從旅遊業的產業范圍說起。我國的旅遊業基本上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對旅遊業產業范圍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在我國的旅遊統計中,最早的產業統計范圍僅僅包括旅遊經營部門的營業收入,即傳統的旅行社、酒店和景區三大塊。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隨著國內旅遊的迅猛發展,產業統計范圍擴大到「行、游、住、吃、購、娛」等旅遊六要素的各個領域,涉及到與遊客消費相關的各個部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廣義旅遊業,也稱為「大旅遊」。相應地,旅遊統計也改變了原來的從部門產出的角度來衡量旅遊業的產出規模,改為從遊客需求的角度來界定旅遊業的活動范圍和規模。
從遊客的需求角度來統計旅遊業的產業規模,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旅遊業的產業貢獻,這也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旅遊統計思路。但由於遊客的消費是分散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當中,使得旅遊業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而存在,因而也無法通過投入產出分析揭示旅遊業與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的內在關系。正因為旅遊業具有這樣的產業特性,以及對於這一特性的理解不夠透徹,使得我國一些地區對於旅遊業的產業功能和地位的認識還存在兩個誤區,一是針對旅遊業所佔的經濟比重,二是針對旅遊業的產業帶動功能。
誤區之一:我國目前現有的旅遊統計制度中,反映經濟規模方面的指標主要就是旅遊總收入。一些地方在衡量旅遊業的經濟貢獻時,往往是將旅遊總收入指標與GDP指標直接相比,用旅遊總收入占(或相當於)GDP的多少,來反映旅遊業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實際上,旅遊總收入與增加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比較的結果只會大大高估旅遊業所佔的經濟比重,造成對旅遊業產業地位的錯誤認識,不利於科學合理地制定產業發展政策。這一認識誤區是建立在傳統統計依據基礎上的,筆者將之稱為收入比重說。
誤區之二:在政府和學術界當中,旅遊業一般被認為是一個關聯性強的產業。一些地方為提高政府對旅遊業的關注程度,在對於旅遊業關聯帶動效應的說明中經常引用旅遊業每創造單位產值和單個就業機會所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多少倍數的產出和就業機會,遺憾的是,這種引用的理論依據往往都是「據國際上測算」、「據估計」等一些缺乏嚴格科學意義的說明。我國學者李江帆(2001)曾運用投入產出方法建立了一個較為嚴謹的旅遊乘數效應測算模型,但這一模型也僅僅是針對狹義旅遊業(即旅行社行業)的測算模型,對於說明廣義旅遊業的乘數效應則缺乏說服力。但在實際工作當中,目前很多政府部門都在用狹義旅遊業的乘數效應來說明廣義旅遊業的產業功能。這種概念上的置換,雖然往往是無意識的,但客觀上則會誇大旅遊業的產業關聯作用。這一認識誤區是建立在產業測算依據基礎上的,筆者將之稱為乘數效應說。
因此,筆者認為,如何科學認識旅遊業的產業功能和產業地位是旅遊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課題。特別是在全國各地日益重視旅遊業發展的形勢下,科學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更加需要對旅遊業的產業功能和產業地位有一個客觀和全面的認識。
實際上,國家旅遊局在制定「十一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目標。這一提法與一些省區市提出的支柱產業或先導產業的提法已有明顯不同。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還是旅遊業的產業功能和產業地位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
不可否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一些地區的旅遊業客觀上也成為了本地區的產業支柱。但作為一個國家或一個省區來講,旅遊業離支柱產業究竟還有多遠?這個標准依然很模糊。
首先一個問題是支柱產業的標準是什麼?從產業規模角度來看,國際上都還沒有一個通用的定義。從產業功能角度來考察,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依靠科技進步,獲得新的生產函數;二是形成持續高速增長的增長率;三是具有較強的擴散效應,對其他產業乃至所有產業的增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此可見,產業關聯效應是衡量一個產業是否具備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的重要條件。
由此帶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旅遊業的產業關聯效應如何測量?這依然是困擾旅遊學術界的一個難題。前文已提過,對於狹義旅遊業的產業關聯效應,我國已有學者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但我們對於旅遊業的產業范圍和產業規模的認識都是基於廣義旅遊業基礎上的,因此,必須用廣義旅遊業的測算數據來說明廣義旅遊業的產業功能。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我們在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時面臨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政策的制定就會帶有盲目性。筆者絲毫不懷疑旅遊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各地大力發展旅遊業,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也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但各地的旅遊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和市場條件都不一樣,旅遊業所賴以發展的環境也不相同,旅遊業對社會經濟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區別的。這些都有賴於我們對旅遊業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功能有一個更深入和更科學的認識,也是旅遊產業經濟理論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柒』 旅遊開發有哪些作用

1.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捌』 簡述旅遊景區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及作用

旅遊來景區是旅遊業必不可少的組自成部分,但是真正能去的景點,都是經過旅遊局管理開發的。安全隱患以內的景區對外開放。 旅遊存在的問題: 遊客角度:單純的追求低價位的線路,導致了整個行程的品質和服務很差,讓自己的旅程很累沒有達到預期

『玖』 風景名勝區五大功能都是什麼急!!!!

國家風景名勝區是以具有科學、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為基礎,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主要滿足人對大自然

精神文化活動需求的地域空間綜合空間綜合體。國家風景名勝區源於古代的名山大川,與現代國際上的國家公

園接軌,其價值達到世界級的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達到國家級的為國家遺產。

無論是農業文明時代的天下名山,還是工業文明時代的國家公園和生態文明時代的自然文化遺產,都是滿

足人類在不同發展階段對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是人與自然精神往來的場所。人與自然這種復雜的精神

聯系也是區別於其他高等動物的標志之一。

1 、人與自然精神聯系的含義

人類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生產和生活需要,對大自然進行開發建設和索取等括動都屬於物質聯系。而人與自

然的精神聯系,是指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精神寄託、規律探索等行為,其主要有崇拜、祭祀、欣賞、歌頌、

探索、研究、體驗等表現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生產、生括水平的提高面日益深化同時也反作用於

物質聯系。

人類與自然的這種精神聯系從同一自然對象的混合(物質生產對象與精神活動對象)功能,到不同自然對象

的功能分異或者說精神文化活動的特點與發展,大體劃分為四個時代:(1 )漁獵採集時代——自然崇拜關系

漁獵採集時代生產力極低,人們靠漁獵採集維持生存與發展,對大自然有強烈的依賴關系,對天地萬物之

間的關系,無所了解,只靠天賜良機、人碰運氣才能生存與發展。因此人對大自然的種種物象的認識莫不存在

迷信與崇拜,人與自然的精神聯系是普遍的自然崇拜關

系。

C )農業文明時代——情感關系

中國「名山」,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在「靠天吃飯」的農業時代,人與大自然的物質關系是索取、種

植和飼養,很大程度上依賴大自然,並產生了敬畏、崇拜、祈求與親和的情感。這種關系,已經從遠古的普遍

自然崇拜,上升到選擇名山大川作為大自然的原型和代表,進行各種反映天人關系的精神文化活動。天下名山

從作為普通的物質生產和經濟開發對象的自然山嶽中分離出來,專門作為人對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動勝地,並受

到保護。在中國數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名山積淀了深厚的山水精神文化,發展了多種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①帝王封禪祭祀據文字記載,早在先秦時代,已形成「天子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的祭祀禮儀,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祀的最高形式是帝王封禪五嶽之首泰山,積淀了兩千多年來世界

上特有的帝王封禪祭祀文化。

②游覽與審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也許是名人登嶧山(今在山東鄒縣東南)和泰

山的游覽審美活動的最早記錄。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讓仁者和智者從不同角度領悟山水「生養萬物

,取益四方「,使」國家以寧「的品格。反映了文人在農業文明時代與自然山水的精神關系。這種山水比德觀

念,對後世山水審美有深刻影響。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遊山玩水已成為時尚,尤其是唐宋以來,更成為名山的

重要功能。

③宗教文化與活動宗教文化對名山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宗教活動逐漸成為名山的重

要功能之一。創立於東漢末年的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為主旨,名山是他們采葯煉丹、得道成仙的理

想場所。到了唐代,道教盛行全國,並形成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道教名山體系。其中有

30處現已成為國家風景名勝區,有3 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佛教傳入中國後,受道、儒思想的影響,遂與


山結緣,形成「天下名山僧佔多」的局面。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均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另有4 處佛教文化


產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④創作體驗、師法自然山水文化創作體驗是中國風景名勝區特有的高級功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山大

川不僅成為審美對象,還開創了山水文化創作的體驗功能。許多文人墨客,深入名山,寄情山水,賦詩作畫。

如謝靈運踏遍大江南北,賦詩寄情,成為中國山水詩的宗師。山水詩的創作在唐宋進入了高峰,「一生好入名

山游「的李白,深感名山與創作的關系,得出」名山發佳興「的結論。詩畫同源,山水畫派也是在南北朝時形

成的。如山水畫宗師宗炳,「棲丘飲谷三十餘年,不知老之將至」。每當游履山川歸來時,便將其「圖之於室

,卧以游之「。此後山水畫家人才輩出,他們無不深入名山大川,師法自然。正如明末清初僧人畫家石濤被黃

山的自然美所吸引,長駐黃山「搜盡奇峰打草稿」,成了黃山畫派的創始人之一。除了詩畫以外,山水游記、

散文及山水園林、山水盆景等無不源於名山勝水。據統計,在擁有近5 萬首全唐詩電子檢索中,描寫風、山、


、樹林、石以及雲等自然景觀要素的詩分別佔41.49 %、37.46 %、27.62 %、15.23 %、11.52 %、11.52

%。足見自然景觀在詩人心目中的分量。

⑤問奇於名山大川——探索山水科學大自然不僅給人以靈感和情感,而且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宋代博學

家沈括游雁盪山,觀奇峰異洞深受啟迪,而作出流水侵蝕作用的科學解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問奇於

天下名山大川「,以」性靈游求美,驅命游求真「,既欣賞山水之美,又探索其成因。他不僅是旅行家、文學

家、地理學家,而且是名山風景科學的開創人。正如英國科學技術史學家李約瑟博士評價徐霞客說的,「他的

游記,讀起來並不像是17世紀學者所寫的東西,而像是20世紀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日記「。可見,中國名山

早在宋明時代,就孕育了科學研究功能。

⑥隱讀名山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高士隱居於名山勝水,如莊子、東方朔、嚴光、嵇康、陶淵明、陳

摶、王夫子等。他們崇尚自然,超然塵外;不求功名利祿,隱居山水之間;讀書寫作,陶冶情操;養浩然正氣

,揚民族氣節,留下許多代表中華民族的與青山綠水長存的精神文化。

名山不僅是培養人才的勝地,也成為學術交流的場所。唐宋以來,尤其是宋代,在名山風景區建立了不少

書院。如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武夷山的紫陽書院、嵩山的嵩陽書院等,有的名山多達十來個書院,這也是農業

文明時代中國名山特有的現象。

中國農業文明時代天下名山的功能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精神聯系的不斷發展與深化。數千年來

,有的功能消失了,如祭祀隱讀,有的功能發展了,如游覽審美、探索規律等,這些都是屬於建立在情感基礎

上的精神文化功能。

(3 )工業文明時代——理性關系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科技開創了工業文明新時代。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性相對減弱,與此同

時,掠奪性的開發、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日趨嚴重。19世紀後半期,美國在西部大開發時,要求國會圈地保護,

讓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能享受這美麗的大自然。經國會通過、總統簽署,1872年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國家

公園——黃石國家公園。100 多年來,國家公園運動波及全世界,現在世界上已有200 多個國家建立了2600多


國家公園,平均占其國土面積的2.4 %。一位美國政治家說,「如果說美國對於世界文明發展做過貢獻的話,

恐怕最大的就是設立國家公園的創見了。「1974年,國際自然及自然保護聯盟制定了如下4 條國家公園標准,


為國際共識。

①面積不小於10km2 ,具有優美景觀、特殊生態或地形,具有國家代表性,未經人類開采、聚居或建設;

②為長期保護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群、特殊生態系統設置的保護區;

③應由國家最高權利機構採取措施,限制工商業及聚居開發,禁止伐木、采礦、設廠、農耕、放牧及狩獵

等行為,以有效地維護自然及生態平衡;

④保持現有自然狀態,准許遊人在一定條件下進入,可作現代及未來的科研、教育、游覽與啟智場所。

國家公園是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精神文化(包括科教)關系的紐帶,它的特點是建立在理性即科學基礎

上的精神關系。我國於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中國的國家公園,至今已有151


。其中絕大部分是歷史上的名山大川。所以我們應繼承名山的優秀傳統,加強科研、教育功能與國家公園接軌



國家風景區的建立,是名山風景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農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精神關

系中的感性關系階段已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精神關系的理性階段。強調保護原生自然本底,強調科研、

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使國家公園成為種質資源庫、自然博物館、生態實驗室和環境教育課堂,限制遊人

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使人與自然的精神關系,建立在理性的科學基礎上。

(4 )生態文明時代——倫理關系

後工業時代高科技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也給大自然帶來空前的破壞。

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已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全球環境二千年展望》的

報告指出,地球上的植被、土地已遭嚴重破壞,全球80%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或被破壞。我國國土荒漠化速度

也是史無前例的,目前正以平均每年2460km2 的速度擴展。

面對地球村的綠色家園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干擾、改造和毀壞,人們不僅要有整體的保護意識,更需要

保護那些傳統的自然文化遺產和搶救那些尚未被破壞的具有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自然保護區、自然風

景區,以滿足人類對大自然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這已成為全球的共識。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公約的形式聯合全世界的力量,

來保護全球最珍貴的遺產。保護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這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

。這表明風景名勝區——自然文化遺產功能的發展已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生態保護原則已成為風景區保護的首

要原則。這種精神文化關系,是建立在發揚傳統、突出生態價值的基礎上,承認自然界的生物同人類有著同樣

的價值和權利。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使人對自然的情感、理性的關系提高到「倫理」關系,並藉以從精神、

倫理和科學上指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2 、保護與發展

保護是任何時代遺產發展利用的前提。沒有保護就沒有天下名山,沒有風景區和國家公園。

農業文明時代的中國名山,是靠全社會來保護。帝王下詔「凡五嶽及名山,……皆禁樵採。」(大唐六典。

尚書工部卷)具體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避封內四十里,為禽獸草木長生之福庭,禁斷采捕者」(唐睿宗《


建桐柏觀敕》)。文人從山水審美價值觀進行歌頌和保護。宗教從仙山佛國意識保護寺觀及其環境。百姓及全


會都以風水意識進行有效保護,這就形成農業文明時代的天下名山保護體系。除了戰爭,名山一般都能得到有

效保護。

工業文明時代的國家公園,都是立法保護,並由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如在美國,保

護國家公園,帶有政治任務性質,每屆總統都要為此做出努力,總統有國家公園顧問。

生態文明時代,地球已成為「地球村」,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已成為全球戰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公約

的形式聯合世界的力量,保護全人類最珍貴的遺產。公約要求簽約國政府竭力保護好所在國的世界遺產和國家

遺產。截至2001年底,全球世界遺產已有721 項,其中有28項在中國。

可見,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遺產的保護也是不斷發展的,從家族遺產(傳家寶),國家遺產(國寶),到世

界遺產(人類瑰寶)。無論什麼時代,保護遺產的宗旨都是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發展遺產地的精神文


功能和科教功能,禁止對遺產地進行過度經濟開發,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因為遺產地風景區內精神文化

功能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區外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從而為本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只要保護好區內的

自然生態本底,適當的建設也可為所在地區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

3 問題與對策

聯合國世界遺產組織認為,除了自然災害,世界遺產所面臨的主要威脅還有人為的因素,包括國際戰爭、

地區或國內沖突、大型工程和大眾旅遊及其失控的旅遊開發等。

目前,對中國的自然文化遺產和風景區的最大威脅便是失控的旅遊開發,尤其是錯位的、超載的旅遊開發

已經造成國家風景區和世界遺產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在中國,80%左右的風景區都有上千年的開發歷史

,按現代生態文明時代對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原則,使得不少名山風景區早已「超標」了。尤其是近十幾

年的錯位、超載開發,不少風景區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結果,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嚴重下降,自然

生態系統遭到空前破壞。有的風景區正蛻變為吃喝玩樂的游樂場,所謂的國寶、人類瑰寶儼然成了少數決策者

和股民的搖錢樹。

遺產地風景區的「三化」只迎合了那些缺乏自然科學知識和歷史文化知識、缺乏山水審美素養,狂熱追求

物質享受者的胃口,為經營者牟利,而給國家和全人類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我國的世界遺產和國家風景區面積雖然還不到國土面積的1 %,但卻是國土中的精華,是大自然中最高精神

文化活動場所,具有多種高級功能。它好比音樂中的交響樂,戲劇中的京劇。不能為了賺錢,就迎合聽不懂交

響樂、看不懂京劇者對物質享受的興趣,讓他們在舞台上擺攤叫賣、在劇場里架床設鋪,而嚴重破壞天然大舞

台和影響觀眾的效果,嚴重干擾高素質者對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科學文化探求。

對此,美國國家公園手冊就指出:「允許公園被用於商業目的旅遊,是對國家公園的獨特、絕佳財富的浪

費,所有這類旅遊都應被制止。「」必需的公園內宿營地應根據自然景觀要素來設計和操作,豪華賓館無疑是

不合適的「。」把保護生態系統作為公園的根本目的……成為限制遊客設施的理由。「」遊人接受『野外生活

方式『、』野遊體驗『、』公園體驗『。「

韓國國立公園畫冊的大標題寫道:「韓國國立公園無與倫比的美麗,這里只邀請熱愛自然的人。」

把風景區、遺產地當作旅遊經濟區開發,不僅破壞了中國名山精神文化功能的優秀傳統,更不符合現代國

家公園和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科學要求。例如,某名山的決策者提出要「把山頂建成熱鬧非凡的天上城市」,

「把風景的名山,改造成經濟的名山。」在此方針指導下,這座反映農業文明時代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縮影的名

山,被改造成山下城市上山,山頂鬧市蓋頂,還有中山小市,三條索道一條公路聯成的商業山。山周圍還有幾

十處採石場,開山取石。近來又搞什麼「名人名花園」,還要修破壞性極大的抽蓄能電站。只要有利可圖,什

么項目都可上。如此開發「經濟的名山」,是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最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的最大破壞。去年,

一位美國文物專家慕名參觀此山以後,對洛杉磯時報記者說:「此山使我大吃一驚,居然還有索道纜車、垃圾

和唯利是圖的商業活動……。「

另一名山也不例外,不僅修了三條索道,造成地形、生態破壞和視覺污染,而且還在核心區精華地段大興

土木,繼續進行錯位、超載的開發。在山頂建體量大、耗能大、服務人員多、污染大的星級豪華賓館、飯店、

商店等。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間建水庫、修蓄水池,把山中20個大小水庫蓄水池,聯成長達40km的給排水管

網,開崖鑿壁、壘壩蓄水,破壞了此山的水系、生態、花崗岩體,造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此山是一座自

然美學、自然科學和歷史文化(無形文化)價值極高的名山,尤其是自然美學價值,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這


一座完美無瑕通體皆美的名山,今日為了少數人(股民)利益,而遭此破壞,傷痕累累,嚴重損害了國家文明


象,損害了作為人類遺產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199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瀕危名錄》,其理由是:

(1 )公園東北邊界外4km 處,計劃采礦,將影響威脅公園;

(2 )違規引入非本地物種——湖生紅點鮭魚與本地的刺喉鮭魚競爭;

(3 )道路建設與遊人壓力;

(4 )野牛的普魯氏菌病可能危害周邊地區的家畜。

對此,柯林頓政府於1996年以6500萬美元收購了計劃采礦的私人土地,解決了區外的威脅,其他問題尚未

完全解決。據1993年資料對比黃山與黃石的旅遊利用強度,黃山要比黃石大16.2倍,現在就更大了,其他問題

要比黃石國家公園嚴重得多!按黃石以上的「入危」標准,黃山、泰山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該不該列入《世


遺產瀕危名錄》,難道還用思考嗎?更有甚者,有的風景區為了牟利,還搞什麼「鬼文化」、「開棺立屍」、


場以及名目繁多的人造景觀等等。凡此種種,都在開發旅遊的口號下進行的,有的還是在「文明山」、「衛生

山「、」十佳單位「等桂冠下暢通無阻地進行的。要知道,破壞世界遺產是現代社會最不文明的行為!出現上


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1 )管理不力、缺乏權威

世界各國的世界遺產和國家公園都是中央直接管理,而我們卻違背公約的承諾,交給地方政府甚至旅遊

公司去管,這是世界極罕見的不負責現象。對比之下,韓國只有20個國立公園,由中央國立公園管理公團直接

管轄,僅中央機構的公務員就有67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編制更大。而我國151 個國家風景區,只有建設部

城建司下屬一個風景處共3 個人管,而且只管「業務」,有何權力!

(2 )立法滯後

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立法,滯後於開發資源的行為,於是就拿開發區的政策,來套風景區、遺產地的開發

,難免不導致錯位的破壞性開發。

(3 )遺產保護利用對科技的要求很高,世界各國都以科技決策為基礎,而我國都是以政府長官(決策者)說


算。從80年代初到現在,許多專家、教授、院士,就風景區、遺產地的管理體制、保護利用、制止破壞性開發

等問題,不斷向人大、政協直至國務院寫信提建議,結果都被推到各部門不了了之。

(4 )無法體現公益性對遺產地、風景區的保護利用,屬公益性的事業,是政府行為,應有政府財政支持。

如2000年,韓國20個國立公園的經費,相當於6 億人民幣,其中一半是國家支出,其餘是門票收入和團體捐助


美國國家公園的經費為43億美元,其中國家出資20億美元,社會團體捐助23億美元。而我國151 個國家風景區,

國家只出1000萬元人民幣,有的地方政府每年還向其風景區要幾千萬元人民幣,從而迫使風景區提高門票價格

並擴大商業開發規模。此外風景區多種破壞性的旅遊設施,在一條龍服務的口號下,千方百計引導遊人「消費

「,最後都落實到遊人身上。如何體現社會公益性呢?(5 )問題停留在協商階段對於世界遺產和國家風景區,

有的決策者缺乏認識,用經濟開發區方針政策去套。有的是為了局部利益,一意孤行地搞破壞性開發去發財。

前者加強宣傳教育即可,後者非法律與禁令不足以制止。面對風景區遺產地如此嚴峻的威脅,建議國務院和人

大應該當機立斷,採取緊急措施,拯救遺產地和風景區,不能老推給部門去「協商」,推一天就毀一片。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採取如下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1 )必須由最高領導下決心,建立國家遺產管理局,直接管理國家級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及自然文化遺產,

其人員即從分屬於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和林業局等處加以組合,由國務院任命局長確定編制。因這三類遺產都

屬於保護性的資源,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在管理上都有共性。而且在國際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及其相關學科系統接軌。這就加強了權力、權威,克服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局面。如果各部門不協作,那麼

建議先由各部、局相應提高遺產管理處為遺產管理司,直接管理所屬遺產。尤其是建設部應建立國家公園管理

司,與國際上國家公園接軌,這也是「入世」後的形勢要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建立之初就明確是中國的國

家公園,現在應在整治的基礎上正名為國家公園,並參與國家公園的國際組織,而不是以風景區的低要求,大

搞破壞性開發。

(2 )建立國家遺產保護法,或分別建立自然、文化、自然與文化遺產(國家公園)法。

(3 )抓緊遺產地風景區的整治,以保護為前提,按功能分區原則整治錯位開發。以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

性,並突出生態保護為重點,嚴格整治超載開發,做到分區定位建設,限量旅遊,永續利用。

(4 )應明令禁止在風景區內招商引資搞旅遊經濟開發。與國際接軌,按國家公園標准要求,我國絕大部分風

景區內,都已經處在超載開發狀態,只能減不能加!風景區是國家遺產不是企業,不是商品,應禁止上市,並


准出讓或變相出讓。

(5 )建立有關學科組成的遺產專家委員會,參與科技決策、咨詢和監督。

(6 )國家應從旅遊收入中提取部分資金,支持風景區的保護管理,鼓勵社會捐助。

(7 )傳播遺產知識,培訓有關幹部。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表明,世界遺產和國家公園沒有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是難以實現有效地保護

,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尤其是處於轉型期的我國,體制不顧、法制不全,經濟發展和開發速度很快。對

不可再生的保護性資源來說,一旦破壞,就難以復原。世界遺產、國家風景區是祖國壯麗河山的縮影,是國土

景觀的精華,是祖國文明歷史的見證。保護遺產,傳承文明,永續利用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和象徵,我們不能無

動於衷!(

『拾』 旅遊景區在旅遊業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景區是核心也是關鍵 決定旅遊人數和發展前景 第一差旅網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