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景點大全 » 陝西旅遊景點的導游詞

陝西旅遊景點的導游詞

發布時間: 2021-03-11 15:01:26

❶ 陝西某個旅遊景點簡短的導游詞!

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

❷ 急征陝西八大景點導游詞

西安城牆、鍾樓和鼓樓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牆、鍾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鍾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瓮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瓮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台又所以衛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鍾鼓樓。
鍾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鍾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鍾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鍾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10年,將鍾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庄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裡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小得多。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鍾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鍾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鍾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鍾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鍾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鍾樓歌》和《鍾樓記》碑刻。《鍾樓歌》是當年修建鍾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鍾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鍾樓記》是督修過鍾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鍾樓的身世。在鍾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鍾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鍾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鍾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鍾樓上的晨鍾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鍾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鍾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❸ 陝西著名旅遊景點導游詞(少點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鍾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瓮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瓮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台又所以衛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鍾鼓樓。
鍾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鍾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鍾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鍾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10年,將鍾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庄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裡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小得多。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鍾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鍾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鍾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鍾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鍾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鍾樓歌》和《鍾樓記》碑刻。《鍾樓歌》是當年修建鍾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鍾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鍾樓記》是督修過鍾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鍾樓的身世。在鍾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鍾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鍾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鍾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鍾樓上的晨鍾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鍾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鍾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❹ 求一個陝西旅遊導游詞

陝西簡介嗎? 這是關於陝西的導游詞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我的家鄉,現在我將把陝西的概況介紹給大家.....

陝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位於黃河中游, 南部跨漢水上游, 北部跨黃土高原, 中部為關中平原。南北資源兼備, 多種景觀俱全。公元前28世紀左右,黃帝、炎帝就曾在陝西活動過。自周開始又有秦、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180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個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年,赫連夏在定邊、長安建都24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省份。

因古為秦地,故簡稱「秦」。秦亡後,項羽三分秦地,所以又稱「三秦」。

悠久的歷史,給陝西地上地下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擁有各類文物景點3.5萬余處,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7處,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省會西安市,是七大古都之一, 在1000多年間, 先後有13個王朝建都。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司馬遷墓、勉縣諸葛亮墓、明代西安城牆、佛教凈土宗的祖庭香積寺、大慈恩寺、西安市化覺巷清真寺、法門寺以及出土文物、大雁塔、小雁塔、扶風法門寺塔、高陵三陽寺塔、涇陽的崇文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耀縣葯王山摩崖造像、子長縣鍾山石窟以及藍田縣水陸庵雕塑、西安碑林、耀縣碑林、略陽碑林、摩岩題刻的代表陝南的石門棧道題刻、著名石刻昭陵六駿、漢茂陵石刻、唐乾陵石刻和唐橋陵石刻、以及眾多的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西安唐代藝術館、咸陽博物館、漢中市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臨潼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耀州窯遺十博物館、司馬遷紀念館以及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等。

再加上陝西的民俗文化藝術:安塞腰鼓、陝北的剪紙、各地的農民畫、以及民俗的布藝等,更進一步促進了陝西省旅遊業持續穩步的發展。

❺ 急求...........陝西的旅遊景點導游詞,簡短·幽默·具有代表性!

陝西導游詞網上都有呢,但是簡短·幽默·具有代表性,符合這個要求的不多。

❻ 陝西某個旅遊景點 寫一些簡短的導游詞。 語言或風趣幽默,或富於感情,要吸引人。

秦始皇特別委託我,讓我代表秦朝先給大家問個好!歡迎大家參觀秦始皇陵!

❼ 需要陝西延安旅遊景點 簡單的導游詞

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中部,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東臨黃河,與山西相臨,西面與甘肅接壤,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在歷史古跡方面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軒轅黃帝陵、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等。

延安還是革命聖地,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特殊位置,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如: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舊址鳳凰山;以及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等地。

延安寶塔延安主要旅遊景點:延安革命紀念館 ·黃帝陵 ·延安棗園 ·壺口瀑布 ·寶塔山 ·楊家嶺·軒轅廟 ·王家灣革命舊址·延安國家森林公園 ·王家坪 ·洛川民俗博物館·杜公祠·瓦窯堡革命舊址 ·南泥灣革命舊址 ·延安新聞紀念館 ·勞山森林公園 ·鍾山石窟 ·延安大學 ·石宮寺石窟·富縣塔 ·萬鳳塔·花木蘭陵園 ·魯藝舊址 ·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 ·安塞縣博物館·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木華黎王墓 ·吳旗縣明長城·清涼山 ·萬花山 ·鳳凰山·吳旗鎮革命舊址 ·石泓寺石窟 ·秦直道 ·千佛寺石窟 ·保安革命舊址 ·劉志丹烈士陵園 ·謝子長烈士陵園

❽ 寫一篇簡短陝西某個旅遊景點導游詞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鍾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瓮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瓮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台又所以衛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鍾鼓樓。
鍾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鍾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鍾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鍾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10年,將鍾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庄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裡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小得多。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鍾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鍾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鍾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鍾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鍾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鍾樓歌》和《鍾樓記》碑刻。《鍾樓歌》是當年修建鍾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鍾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鍾樓記》是督修過鍾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鍾樓的身世。在鍾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鍾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鍾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鍾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鍾樓上的晨鍾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鍾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鍾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想聊的加我Q啊,朋友朋友((*^__^*) 嘻嘻……):1351339145

❾ 陝西八大景點導游詞完整的

是考導游證吧,我是導游,建議你別要別人的現成導游詞,在網上下一些資料,或在書店買本西安導游必備的書,然後自己加工,寫好然後卡時間讀一下,時間在八分鍾就沒問題,因為到時候及講時肯定比這時間長,
自己加工的絕對是很有新意的,閱卷老師一天看幾十個呢,都看麻木了,只要你有新意絕對過,主要是開頭部分,一定要讓人眼睛一亮,我推薦你個網站:馳騁旅遊網,上邊有資料,你可以去下一下,然後自己加工吧,考試雖然和實際講解差距大,但是只要過了就好,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