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都杜甫草堂風景描寫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核心文物區內,有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景點。
1、正門
正門是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
門兩側還懸掛有一副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這兩句詩十分准確地點明了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處的位置。
2、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
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獲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
3、茅屋
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4、大廨
「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辦公的場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終不得重用。清嘉慶十六年重修草堂時,考慮到杜甫曾經做官,應該有辦公的場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大廨正中杜甫的銅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作品。是一座敞廳式建築,是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
5、詩史堂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
6、柴門
柴門是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建築,也是最小、最簡朴的建築。它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為低矮簡陋,詩人作了如此命名。門上匾額「柴門」二字是著名畫家潘天壽所書。
7、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
8、唐代遺址陳列館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證實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襲重建的史實,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
(1)杜甫草堂所有的景點介紹擴展閱讀:
杜甫的成長經歷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都杜甫草堂
網路-杜甫
『貳』 杜甫草堂的景點概況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後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 地址:成都市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
開館時間:夏季7:30—19:00;冬季8:00—18:00
門票價格:成人60元,學生30元
憑本地的老年證免票,外地70歲免票,節假日除外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和士兵憑有效證件免費,武裝警察憑證件免費。 公共交通:
經過「杜甫草堂」的公交車線路:
208、82、59、35、170、58、165路公共汽車或自駕游
『叄』 杜甫草堂其中一處景點的導游詞或介紹
杜甫草堂(Du Fu Cottage)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肆』 杜甫草堂各個堂的介紹、圖片及感受
杜甫草堂,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現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博物館。是當年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由後人重建得以保存並成為紀念杜甫場所。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1]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其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為不少地區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2]
杜甫當年來到成都時,覺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於當時貧窮,他還寫了不少詩來向當地的社會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樹木,自己親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塊寶地,便依溪建。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 草堂內杜甫像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在此期間,他生活比較安定,詩歌創作甚為豐富,留下詩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這些詩約占他全部詩篇的六分之一。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成都杜甫草堂景觀(二)(13張),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成都杜甫草堂景觀(一)(19張)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今日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300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迴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雲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2]
編輯本段文物價值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儀式在成都舉行。 草堂外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等五家文博單位同獲此殊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
編輯本段景點概況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 「少陵草堂」碑亭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後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 [3]",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 恢復重建的茅屋佛樓」之風貌。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標志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採用現代的陳列手段和鮮明而形象的陳列語言,展示了杜甫詩歌的輝煌成就,表現了杜甫思想的深遠影響。還有「情系草堂」文獻圖片資料展覽,展示了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海內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參觀留下的圖片、簽名、題詞及禮物。
草堂中一處紅牆夾道「唐風遺韻」遊客服務中心是一個以杜甫草堂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和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市場。杜甫草堂詩書畫院與「唐風遺韻」相鄰,集書畫展覽、交流、購銷、收藏為一體,是開發傳統優秀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高品位平台。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而且為這塊聖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編輯本段主要景點草堂大廨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現在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詩史堂
自宋以來,人們尊稱杜甫為詩聖,稱其詩為詩史,故堂名詩史。詩史堂兩側配有對稱的陳列室,經迴廊和大廨相連。堂中安放著古銅色的杜甫全身塑像。成都民間藝人蔡緝武所塑李白、杜甫像也陳列堂內。堂內懸掛有朱德、陳毅、郭沫若等人的題詞。堂前一片梅林,兩株碩大的羅漢松,枝繁葉茂,更烘托出高堂素壁的雅潔。堂後有小橋連接柴門,過柴門即是工部祠。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杜甫詩意畫
草堂收藏的杜甫詩意畫有數百幅,除明、清兩代的古畫外,平時展出的為近、現代畫家的作品。其中有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於非闇、劉海粟、吳作人、李苦禪、王雪濤等大家的作品。其餘詩意畫也均為知名畫家所作。這些畫既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又反映了杜詩的思想意境,深受廣大觀眾的贊美。
草堂寺
古稱梵安寺,緊連杜甫草堂東側。始建年代,一說為南朝齊梁時代,一說為唐代,即杜甫舊宅。現存建築為清末重修。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堂、藏經樓、左右廂房等。寺中有清幽小巧的花園,兩株高達30餘米的古銀杏樹,矗立雲天,引人注目。
浣花祠
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牆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凈。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傑冀國夫人而於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後,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後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現在所見的浣花祠。[2]
編輯本段參觀信息
地址:成都市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
開館時間:夏季7:30—19:00;冬季8:00—18:00
門票價格:成人60元,學生30元
憑本地的老年證免票,外地70歲免票,節假日除外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和士兵憑有效證件免費,武裝警察憑證件免費
編輯本段交通狀況
公共交通:
經過「杜甫草堂」的公交車線路:
208、82、59、35、170、58、165路公共汽車或自駕游
編輯本段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杜甫像(4張)工部。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是現實主義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後世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別」等。
『伍』 杜甫草堂介紹
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今天的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遊客量達百萬餘人次。
『陸』 成都杜甫草堂由外到里的景點
成都杜甫草堂由外到里的景點:
杜甫草堂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①正門,是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門兩側還懸掛有一副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這兩句詩十分准確地點明了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處的位置。
『柒』 杜甫草堂裡面有什麼風景
杜甫草堂內最主要的景點有:大雅堂、花徑、大廨、詩史堂、工部祠、茅屋。這六大景點完整的保留這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杜甫草堂景點中以此六大景點而聞名。
『捌』 杜甫草堂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
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
「柴門」,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其簡朴低矮,故詩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此外,如同稱其居處為「草堂」一樣,還有表明其布衣幽棲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與「柴門」有關的句子。如「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野老》)這是說,當年詩人修造的柴門,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順著江流的方向所開。再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即柴門)今始為君開。」(《客至》)可知詩人平時閉門幽居,有了知己或至親相訪,方打開柴門迎客。還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南鄰》則寫出了與鄰居交往互訪,賓主相得,氣氛融洽,送別於柴門而依依不捨的情意。這里,柴門又是詩人送客的相別之處。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到,柴門雖簡朴,卻給詩人平添了許多生活樂趣。緣於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營造出這座別致、簡朴而又風景絕佳、充滿清幽之氣的建築並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門,較之其它建築,的確可謂簡朴,但其比起當年詩人所建,卻又堂皇得多。門上匾額為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門前楹柱上懸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此聯由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賓至》)點化而來。
上聯改「豈」為「信」,下聯以「猶」易「漫」,將詩人的自謙之語變成了後人的贊譽之辭,十分精巧而絕妙。確實,正因為杜甫給我們留下了成就極高、震動海內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才會贏得無數後人的尊崇與傾慕,到此憑吊其故居草堂勝跡。柴門,不會再緊閉不開,而是敞開它的胸懷,迎納著千千萬萬的瞻仰者。
「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此即前已述及的果親王允禮所題。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這是因為杜甫曾居於京兆(長安)杜陵。杜陵在長安城東南,古為杜伯國,本我杜原,秦置杜縣,漢宣帝在此築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東南十餘里有小陵,亦稱少陵,為漢許皇後葬處。杜甫在詩中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後人亦稱杜甫為杜少陵,杜甫草堂為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圍為生機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環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明嘉靖末年,明人曾在工部祠院內修建草亭,題名為「乾坤--草堂」,其用意在於象徵當年杜甫草堂的茅屋,以紀念詩聖。此舉前已述及。今之碑亭亦用茅草作頂,故人們將其作為當年草堂茅屋的象徵,常在那兒頂禮膜拜,攝影留念。
年2月重建落成的茅屋景區。整個景區內,溪流瀠回環繞,這就是依杜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等句意工鑿而成的寫意景點--浣花溪(即清江),溪流以卵石鋪底,水中點綴沙注洲,岸邊種植芭茅、蘆竹、迎春花等,充滿自然氣息。
茅屋為典型的穿逗結構。竹笆牆、茅草頂,呈「一」字型而兩端略有擴展變化的川西農居建築,其布局體現了傳統的做法,即居中為堂屋,左右為卧室,東頭為廚房(杜詩有「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可資印證),整座建築力圖體現杜詩「敢謀土木麗,自覺面勢堅。亭台隨高下,敞豁當清川」(《寄題江外草堂》)。
『玖』 尋求一份關於杜甫草堂內部各個景點的資料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庄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後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恢復重建的茅屋 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 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標志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採用現代的陳列手段和鮮明而形象的陳列語言,展示了杜甫詩歌的輝煌成就,表現了杜甫思想的深遠影響。還有「情系草堂」文獻圖片資料展覽,展示了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海內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參觀留下的圖片、簽名、題詞及禮物。 草堂中一處紅牆夾道 「唐風遺韻」遊客服務中心是一個以杜甫草堂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和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市場。杜甫草堂詩書畫院與「唐風遺韻」相鄰,集書畫展覽、交流、購銷、收藏為一體,是開發傳統優秀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高品位平台。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而且為這塊聖地增添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