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景點大全 » 吐魯番地區旅遊景區

吐魯番地區旅遊景區

發布時間: 2021-03-14 20:10:03

Ⅰ 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有哪些有名的旅遊景點

http://www.tlfzx.com/index.asp ,吐峪來溝大峽谷源,麻扎村,庫木塔格沙漠

Ⅱ 吐魯番旅遊區是哪個民族

我在吐魯番生活,主要是維吾爾族為主。
吐魯番地區總人口60萬,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回、蒙、哈等36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7.1%,漢族占總人口的22.9%。吐魯番是新疆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
吐魯番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新疆著名的歌舞之鄉。全地區有國家3A級景區6家,5A級景區1家。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3處、有價值文物點179處。旅遊資源之富集居新疆第一,在國內也非常突出。

Ⅲ 吐魯番旅遊景點有哪些

吐魯番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必將著名的有庫木塔格沙漠,葡萄溝,火焰山,坎兒井,交河故城,吐魯番一個新疆我最早聽說的城市,小時候有一篇課文叫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看西遊記時我知道了火焰山,可以說吐魯番就是我們小時候對新疆的全部了解,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吐魯番的景點,



1 葡萄溝,葡萄溝算是新疆最出名的景點了也是吐魯番地區唯一的5A級景區,葡萄溝位於火焰山下的一個峽谷中,長約8公里,寬約2公里,葡萄溝內種植了馬奶子,無核白,香妃,玫瑰香,黑加侖等近百種葡萄,葡萄溝風景秀麗迎來全國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吐魯番旅遊注意事項 吐魯番盆地是我國最乾旱的地方,年降水量不足16毫米,氣溫經常在40度以上,所以防曬我們的愛美人士一定要做好,另外還要早好防高溫,多喝水常備解暑降溫葯,另外就是美女要預防吃胖,吐魯番擁有新疆最好的葡萄,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吐魯番的葡萄糖分非常高,所以葡萄雖好可不要貪吃,想來吐魯番旅遊的朋友,希望文章能對你有所幫助

Ⅳ 吐魯番有什麼景點比較有趣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約40多公里。它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墓葬按家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畛域分明。阿斯塔那墓形制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著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墓室頂為平頂或穹窿形。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後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著棉麻或絹錦織品製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台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面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後壁,繪有人物、鳥禽、花卉、山水壁畫,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在古墓中出土文書、墓誌、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尤其珍貴的是這里出土的干屍即中國木乃伊,可以與埃及的相媲美,聞名世界。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
吐魯番博物館
吐魯番博物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最繁華的高昌路西側,1989年建成,佔地9畝,由主館和巨犀陳列館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吐魯番博物館設施齊全,有現代化的安全保衛設施,有封閉式大透明展櫃,有齊備的講解員隊伍。現有藏品328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5件,二級文物260件,三級文物640件,是目前新疆地州市中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該館設計風格獨特,厚朴凝重,突出了西域地方民族特色和歷史滄桑感。全館根據不同的需求分為接待大廳、吐魯番出土文物陳列廳、古屍陳列廳、巨犀陳列館、展覽廳、庫房等多個部分。吐魯番出土文物陳列廳展出文物近3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8件。所展出的文物主要有以紅色彩陶和素陶為代表的,有著明顯地方特徵的早期文化遺存;大量的絲織品是絲綢之路上的典型文物,有錦、絹、紗等各類品種,十六國時期的共命鳥紋刺綉、唐代的花鳥紋錦等都是稀世之寶;舉世聞名的吐魯番出土文書有契約、籍帳、官府文書、私人信札等,是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資料,粟特文、回骼文、梵文等古代少數民族文書是研究少數民族古文字的珍貴資料。
沙山公園
鄯善縣辟展鄉境內,北側緊靠鄯善縣城,交通便捷。平均海拔300m,沙山公園是利用庫姆塔格北緣綠洲接觸帶的特殊地里環境建立的一個公園,1990年始建以來已初具規模。公園分南北兩部分,以沙山邊緣東西向橫穿的緩流分界。北部佔地500畝,東側為水上活動區、文化娛樂區、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區和葡萄園。西側為草坪區、植物園。南部區為沙漠,有沙漠活動區、沙療區和沙漠植物區。沙山公園南部的沙丘上,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公園內已開辟沙療區域,不少關節炎等患者前來治療,再往南去不遠,就是大沙丘所在,只見丘鋒輪郭清晰,丘脊似線,迎風面沙漠似水,站在沙丘頂端,靜候大漠日出的輝煌時刻,目送夕陽西沉染盡天際的自然奇觀間,感覺人與自然混為一體,園中的人工湖碧水一漠,倒映湖心島上涼亭,背襯高大的沙山,景色分外迷人。
高昌古城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里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 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里。為夯土板築 ,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面。每面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內城居外城正中;西南兩面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長約3公里。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北宮牆即外城北 牆,甫宮牆即內城北牆。這一帶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之所在。內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達15餘米的土坯方塔,俗稱「可汗堡」,意為王宮,稍西 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可能為宮殿遺址。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佔地約1萬平方米,由 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跡。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據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 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高昌城始建於公元前: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歷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 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之變遷,於公元14世紀毀棄於戰火。1961年,這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河故城
位於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里的亞爾鄉。西漢時,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車師前國」的都城。唐代為西州所轄之交河縣。唐王圾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一度曾設在這里。後遷至龜茲(今庫車縣)。六世紀的曲氏王朝在此設立了交河郡。全城象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布防,也是極為嚴密的。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蓮花瓦當、蓮花經卷等。
艾丁湖
艾丁湖為吐魯番盆地的「盆底兒」,南距吐魯番市約40公里。湖盆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約152平方公里。湖面低於黃海海平面154.43米,僅次於約旦的死海(-391米),被稱為世界第二陸上低地。遠在千萬年以前,艾丁湖還是一個面積比現在的湖水面積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而今日艾丁湖,除西南部還殘存很淺的湖水外,大部分是皺褶如波的乾涸湖底,觸目皆是銀白晶瑩的鹽結晶體和鹽殼,陽光映照下,閃閃發光。當地維吾爾人稱之為"月光湖"。在艾丁湖邊,人們很容易被海市蜃樓和湖面乾涸的假象迷惑,因而往往陷入泥淖。這里四周望不見游魚飛鳥,唯有不時掠過的成群小飛蟲和偶爾在腳下竄過的野兔、小鼠。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狀況和典型的荒漠景觀,中外遊客到此游覽、攝影、探奇者絡繹不絕。艾丁湖水含大量鹽分,據說所蘊藏的鹽足夠全國12億人吃一年。此外,湖底還有豐富的煤和石油。艾丁湖畔現建有一座以湖中的鹽晶礬、硝為原料的化工廠,為目前吐魯番地區最大的工廠,產品遠銷國內外。艾丁湖湖區氣候極端乾旱,湖區景觀極度荒涼,地表鹽殼發育獨特 ,構成了一幅未開墾的壯觀的原始畫面,從而對旅遊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坎兒井
吐魯番有著與著名的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列為三大中國古代工程之一的驕傲--坎兒井。坎兒井是勞動人民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等生態條件,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水道工程。吐魯番地區素稱「火洲」、「風庫」,氣候極其乾燥,很久以來就出現大片的綠洲。這奧秘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分布著四通八達,猶如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和潛流網路。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多條,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庫車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總出水量每秒約10立方米。其中以吐魯番盆地最多最集中,最盛時達1237條,實際使用的853條,總長超過5000公里。參觀過坎兒井的人,無不為它設計構思的巧妙,工程的艱巨而贊嘆。它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勤勞的豐碑!倘若到吐魯番旅遊,在乘坐的汽車臨近吐魯番時,在那鬱郁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從高空俯視,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半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地方。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豎井的深度和井與井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是愈向上游豎井愈深,間距愈長,約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豎進愈淺,間距也愈短,約有10米到20米。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掘、修理坎兒井時提土之用的。豎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長3-8公里,最長的達2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畝,最好的年灌溉可達500畝。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聯接,可以把幾十米深處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為坎兒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後,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為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是挖掘坎兒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魯番盆地與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這就可以沿地勢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勢向盆地匯聚,確定了水的流向,通過挖掘疏導,自流向盆地.第三個條件是吐魯番大漠底下深處的土層,是由砂礫石由粘土或鈣質膠結,質地堅實,因此坎兒井挖好後不易坍塌。吐魯番乾旱酷熱,水分蒸發量大,沒風季時塵沙漫天,成為主要自然災害,而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影響非常小,水分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兒井非常適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坎兒井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逐漸向西傳到中亞和波斯。漢代在今陝西關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術的創造,稱「井渠法」。傳說漢通西域後,塞外乏水且沙土較松易崩,就將「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給了當地人民,後經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逐漸趨於完善,發展為適合新疆條件的坎兒井。但是,因為"關中"井渠和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很不相同,而中亞的地理條件也沒有新疆吐魯番這么優厚,井渠和新疆坎兒井也有不同,所以,我們支持,坎兒井是本地人民根據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的說法.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興建的。據史料記載,由於清政府的倡導和屯墾措施的採用,坎兒井曾得到大量發展。清末因堅決禁煙而遭貶並充軍新疆的愛國大臣林則徐在吐魯番時,對坎兒井大為贊賞。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則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墾地,途經吐魯番縣城,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糧食、棉花、油料等。現在,盡管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現代化建設中仍發揮著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臨渠啜飲一杯「天然礦泉美容水」--坎兒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嘗吐魯番葡萄和哈密瓜,或飲一杯水沖泡的名茶,盪氣回腸,妙不可言,到1990年吐魯番坎兒井(出水)只有700條,流量2.94億立方。目前,搶救坎兒井,讓他恢復作用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火焰山
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0公里處,東西走向,長98公里,寬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雖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許多溝谷綠蔭蔽日,溪澗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塢」,著名的葡萄溝就在這里。由於火焰山本身具有獨特的地貌,再加上《西遊記》里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而這些溝谷中卻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遊記》,把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聯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天下奇山。遊人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栓馬樁—一柱凌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谷有一高峰頂著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一邊看著奇景,一邊說起孫猴子借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變得興趣盎然。
葡萄溝
葡萄溝位於火焰山的西端,溝長8公里,寬0.5公里。溝中鬱郁蔥蔥,遍布葡萄園,盛產各種優質葡萄,主要有無核白葡萄,這種葡萄晶瑩如玉,味道特別好,另外還有馬奶子、玫瑰紅等13個品種,年產葡萄超過6千噸。
吐魯番郡王府
吐魯番郡王府位於吐魯番市區東郊的葡萄鄉木納爾村,距吐魯番市區2公里,毗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公塔,周圍葡萄園環抱,環境優美是遊客、攝影愛好者的最佳首選景點,也是欣賞民族歌舞、品嘗民族御宴的好去處。吐魯番郡王府據史科考證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是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生活和主持政務、指揮軍事的地方,也是清王朝期間吐魯番維吾爾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指揮的中心。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坐落在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吐峪溝
吐峪溝,位於新疆吐魯番鄯善縣境內,東距吐魯番市約55公里。這里曾經是佛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
維吾爾古村
維吾爾古村景區是由吐魯番地區旅遊投資公司投資興建的以吐魯番深厚的維吾爾歷史文化底蘊背景,展示了濃郁民俗風情和交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院群。景區位於交河故城腳下現有古老維吾爾自然村落之一的亞爾果勒村。維吾爾古村位於有數百年歷史的吐魯番市亞爾鄉亞爾果勒村,毗鄰交河故城,佔地20000餘平方米,是一個展示維吾爾原生態民俗風情和交河歷史文化的旅遊景區,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院群。景區內維吾爾民俗陳列館與傳統民居交相輝映,立體地展示了維吾爾人歷史變遷、生產勞動、民居建築、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風貌,其中不少是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地原生態文化展示。
蘇公塔
蘇公塔位於新疆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南郊,距城約6公里。蘇公塔又被當地的維吾爾族人民稱為「吐魯番塔」。在蘇公塔的入口處,保存有建塔時的石碑一塊,碑的兩面分別用維、漢兩種文字記載了建塔的原因。該塔是吐魯番郡王蘇來滿二世為紀念和表彰其父額敏和卓的功績而修建的,塔始建於回歷1181年(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額敏和卓是魯克沁王的後裔,1694年出生於哈拉和卓,是吐魯番地區的統治者和宗教領袖,曾因維護祖國的統一,被清政府封為「扎薩克」。在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的斗爭中屢建功勛,分別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後被封為輔國公、鎮國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級,第二年正式封為郡王。蘇公塔塔身呈圓柱形,通高37米,底部直徑達10米,全部以磚塊砌築而成,外面飾有各種各樣的花紋,有菱格紋、山紋、水波紋、變體四瓣花紋等幾何圖案,共有15種之多,都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紋樣,美觀大方。塔體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砌築有14個窗口。塔頂呈盔形,塔內有螺旋形的台階72層,人們可以拾梯而上,直至塔頂。塔內沒有木料,全憑一個磚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支撐整個塔身的重量。據當地的維吾爾族人民相傳說,蘇公塔是清代維吾爾族建築大師伊布拉音等人設計建造的,具有典型的維吾爾族建築特徵。

Ⅳ 夏天最熱的時候吐魯番旅遊景區有沒有不太熱的景點

有啊 比如是 坎兒井樂園, 葡萄溝景區等等 7-8月份時候 還聽涼快的,,

Ⅵ 吐魯番哪裡好玩的地方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約40多公里。它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墓葬按家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畛域分明。阿斯塔那墓形制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著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墓室頂為平頂或穹窿形。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後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著棉麻或絹錦織品製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台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面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後壁,繪有人物、鳥禽、花卉、山水壁畫,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在古墓中出土文書、墓誌、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尤其珍貴的是這里出土的干屍即中國木乃伊,可以與埃及的相媲美,聞名世界。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
吐魯番博物館
吐魯番博物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最繁華的高昌路西側,1989年建成,佔地9畝,由主館和巨犀陳列館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吐魯番博物館設施齊全,有現代化的安全保衛設施,有封閉式大透明展櫃,有齊備的講解員隊伍。現有藏品328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5件,二級文物260件,三級文物640件,是目前新疆地州市中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該館設計風格獨特,厚朴凝重,突出了西域地方民族特色和歷史滄桑感。全館根據不同的需求分為接待大廳、吐魯番出土文物陳列廳、古屍陳列廳、巨犀陳列館、展覽廳、庫房等多個部分。吐魯番出土文物陳列廳展出文物近3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8件。所展出的文物主要有以紅色彩陶和素陶為代表的,有著明顯地方特徵的早期文化遺存;大量的絲織品是絲綢之路上的典型文物,有錦、絹、紗等各類品種,十六國時期的共命鳥紋刺綉、唐代的花鳥紋錦等都是稀世之寶;舉世聞名的吐魯番出土文書有契約、籍帳、官府文書、私人信札等,是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資料,粟特文、回骼文、梵文等古代少數民族文書是研究少數民族古文字的珍貴資料。
沙山公園
鄯善縣辟展鄉境內,北側緊靠鄯善縣城,交通便捷。平均海拔300m,沙山公園是利用庫姆塔格北緣綠洲接觸帶的特殊地里環境建立的一個公園,1990年始建以來已初具規模。公園分南北兩部分,以沙山邊緣東西向橫穿的緩流分界。北部佔地500畝,東側為水上活動區、文化娛樂區、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區和葡萄園。西側為草坪區、植物園。南部區為沙漠,有沙漠活動區、沙療區和沙漠植物區。沙山公園南部的沙丘上,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公園內已開辟沙療區域,不少關節炎等患者前來治療,再往南去不遠,就是大沙丘所在,只見丘鋒輪郭清晰,丘脊似線,迎風面沙漠似水,站在沙丘頂端,靜候大漠日出的輝煌時刻,目送夕陽西沉染盡天際的自然奇觀間,感覺人與自然混為一體,園中的人工湖碧水一漠,倒映湖心島上涼亭,背襯高大的沙山,景色分外迷人。
高昌古城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里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 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里。為夯土板築 ,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面。每面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內城居外城正中;西南兩面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長約3公里。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北宮牆即外城北 牆,甫宮牆即內城北牆。這一帶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之所在。內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達15餘米的土坯方塔,俗稱「可汗堡」,意為王宮,稍西 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可能為宮殿遺址。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佔地約1萬平方米,由 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跡。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據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 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高昌城始建於公元前: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歷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 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之變遷,於公元14世紀毀棄於戰火。1961年,這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河故城
位於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里的亞爾鄉。西漢時,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車師前國」的都城。唐代為西州所轄之交河縣。唐王圾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一度曾設在這里。後遷至龜茲(今庫車縣)。六世紀的曲氏王朝在此設立了交河郡。全城象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布防,也是極為嚴密的。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蓮花瓦當、蓮花經卷等。
艾丁湖
艾丁湖為吐魯番盆地的「盆底兒」,南距吐魯番市約40公里。湖盆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約152平方公里。湖面低於黃海海平面154.43米,僅次於約旦的死海(-391米),被稱為世界第二陸上低地。遠在千萬年以前,艾丁湖還是一個面積比現在的湖水面積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而今日艾丁湖,除西南部還殘存很淺的湖水外,大部分是皺褶如波的乾涸湖底,觸目皆是銀白晶瑩的鹽結晶體和鹽殼,陽光映照下,閃閃發光。當地維吾爾人稱之為"月光湖"。在艾丁湖邊,人們很容易被海市蜃樓和湖面乾涸的假象迷惑,因而往往陷入泥淖。這里四周望不見游魚飛鳥,唯有不時掠過的成群小飛蟲和偶爾在腳下竄過的野兔、小鼠。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狀況和典型的荒漠景觀,中外遊客到此游覽、攝影、探奇者絡繹不絕。艾丁湖水含大量鹽分,據說所蘊藏的鹽足夠全國12億人吃一年。此外,湖底還有豐富的煤和石油。艾丁湖畔現建有一座以湖中的鹽晶礬、硝為原料的化工廠,為目前吐魯番地區最大的工廠,產品遠銷國內外。艾丁湖湖區氣候極端乾旱,湖區景觀極度荒涼,地表鹽殼發育獨特 ,構成了一幅未開墾的壯觀的原始畫面,從而對旅遊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坎兒井
吐魯番有著與著名的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列為三大中國古代工程之一的驕傲--坎兒井。坎兒井是勞動人民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等生態條件,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水道工程。吐魯番地區素稱「火洲」、「風庫」,氣候極其乾燥,很久以來就出現大片的綠洲。這奧秘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分布著四通八達,猶如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和潛流網路。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多條,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庫車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總出水量每秒約10立方米。其中以吐魯番盆地最多最集中,最盛時達1237條,實際使用的853條,總長超過5000公里。參觀過坎兒井的人,無不為它設計構思的巧妙,工程的艱巨而贊嘆。它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勤勞的豐碑!倘若到吐魯番旅遊,在乘坐的汽車臨近吐魯番時,在那鬱郁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從高空俯視,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半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地方。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豎井的深度和井與井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是愈向上游豎井愈深,間距愈長,約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豎進愈淺,間距也愈短,約有10米到20米。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掘、修理坎兒井時提土之用的。豎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長3-8公里,最長的達2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畝,最好的年灌溉可達500畝。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聯接,可以把幾十米深處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為坎兒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後,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為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是挖掘坎兒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魯番盆地與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這就可以沿地勢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勢向盆地匯聚,確定了水的流向,通過挖掘疏導,自流向盆地.第三個條件是吐魯番大漠底下深處的土層,是由砂礫石由粘土或鈣質膠結,質地堅實,因此坎兒井挖好後不易坍塌。吐魯番乾旱酷熱,水分蒸發量大,沒風季時塵沙漫天,成為主要自然災害,而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影響非常小,水分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兒井非常適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坎兒井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逐漸向西傳到中亞和波斯。漢代在今陝西關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術的創造,稱「井渠法」。傳說漢通西域後,塞外乏水且沙土較松易崩,就將「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給了當地人民,後經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逐漸趨於完善,發展為適合新疆條件的坎兒井。但是,因為"關中"井渠和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很不相同,而中亞的地理條件也沒有新疆吐魯番這么優厚,井渠和新疆坎兒井也有不同,所以,我們支持,坎兒井是本地人民根據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的說法.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興建的。據史料記載,由於清政府的倡導和屯墾措施的採用,坎兒井曾得到大量發展。清末因堅決禁煙而遭貶並充軍新疆的愛國大臣林則徐在吐魯番時,對坎兒井大為贊賞。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則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墾地,途經吐魯番縣城,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糧食、棉花、油料等。現在,盡管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現代化建設中仍發揮著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臨渠啜飲一杯「天然礦泉美容水」--坎兒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嘗吐魯番葡萄和哈密瓜,或飲一杯水沖泡的名茶,盪氣回腸,妙不可言,到1990年吐魯番坎兒井(出水)只有700條,流量2.94億立方。目前,搶救坎兒井,讓他恢復作用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火焰山
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0公里處,東西走向,長98公里,寬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雖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許多溝谷綠蔭蔽日,溪澗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塢」,著名的葡萄溝就在這里。由於火焰山本身具有獨特的地貌,再加上《西遊記》里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而這些溝谷中卻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遊記》,把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聯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天下奇山。遊人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栓馬樁—一柱凌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谷有一高峰頂著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一邊看著奇景,一邊說起孫猴子借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變得興趣盎然。
葡萄溝
葡萄溝位於火焰山的西端,溝長8公里,寬0.5公里。溝中鬱郁蔥蔥,遍布葡萄園,盛產各種優質葡萄,主要有無核白葡萄,這種葡萄晶瑩如玉,味道特別好,另外還有馬奶子、玫瑰紅等13個品種,年產葡萄超過6千噸。
吐魯番郡王府
吐魯番郡王府位於吐魯番市區東郊的葡萄鄉木納爾村,距吐魯番市區2公里,毗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公塔,周圍葡萄園環抱,環境優美是遊客、攝影愛好者的最佳首選景點,也是欣賞民族歌舞、品嘗民族御宴的好去處。吐魯番郡王府據史科考證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是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生活和主持政務、指揮軍事的地方,也是清王朝期間吐魯番維吾爾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指揮的中心。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坐落在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吐峪溝
吐峪溝,位於新疆吐魯番鄯善縣境內,東距吐魯番市約55公里。這里曾經是佛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
維吾爾古村
維吾爾古村景區是由吐魯番地區旅遊投資公司投資興建的以吐魯番深厚的維吾爾歷史文化底蘊背景,展示了濃郁民俗風情和交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院群。景區位於交河故城腳下現有古老維吾爾自然村落之一的亞爾果勒村。維吾爾古村位於有數百年歷史的吐魯番市亞爾鄉亞爾果勒村,毗鄰交河故城,佔地20000餘平方米,是一個展示維吾爾原生態民俗風情和交河歷史文化的旅遊景區,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院群。景區內維吾爾民俗陳列館與傳統民居交相輝映,立體地展示了維吾爾人歷史變遷、生產勞動、民居建築、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風貌,其中不少是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地原生態文化展示。
蘇公塔
蘇公塔位於新疆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南郊,距城約6公里。蘇公塔又被當地的維吾爾族人民稱為「吐魯番塔」。在蘇公塔的入口處,保存有建塔時的石碑一塊,碑的兩面分別用維、漢兩種文字記載了建塔的原因。該塔是吐魯番郡王蘇來滿二世為紀念和表彰其父額敏和卓的功績而修建的,塔始建於回歷1181年(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額敏和卓是魯克沁王的後裔,1694年出生於哈拉和卓,是吐魯番地區的統治者和宗教領袖,曾因維護祖國的統一,被清政府封為「扎薩克」。在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的斗爭中屢建功勛,分別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後被封為輔國公、鎮國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級,第二年正式封為郡王。蘇公塔塔身呈圓柱形,通高37米,底部直徑達10米,全部以磚塊砌築而成,外面飾有各種各樣的花紋,有菱格紋、山紋、水波紋、變體四瓣花紋等幾何圖案,共有15種之多,都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紋樣,美觀大方。塔體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砌築有14個窗口。塔頂呈盔形,塔內有螺旋形的台階72層,人們可以拾梯而上,直至塔頂。塔內沒有木料,全憑一個磚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支撐整個塔身的重量。據當地的維吾爾族人民相傳說,蘇公塔是清代維吾爾族建築大師伊布拉音等人設計建造的,具有典型的維吾爾族建築特徵

Ⅶ 吐魯番地區著名景點有哪些,吐魯番地區值得去的景點有

吐魯番市旅遊、文物資源豐富。已開發的旅遊景點16個,專其中國家5A級景屬區1處,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3處;有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9處。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四千多年的文化積淀,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出土了從史前到近代的4萬多件文物,從已知的出土的文物來看,吐魯番至少使用過18種以上的古文字、25種語言,大量的文物和史實說明,吐魯番是世界上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四大體系的交匯點。

旅遊景點

  • ▪葡萄溝

  • ▪高昌故城

  • ▪交河故城

  • ▪火焰山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坎兒井樂園

  • ▪蘇公塔

  • ▪阿斯塔納古墓

  • ▪吐峪溝

  • ▪吐魯番博物館

Ⅷ 吐魯番有哪些旅遊景點

  • 中文名稱

  • 吐魯番

  • 外文名稱

  • Tulufan、Turpan

  • 別名

  • 西州、火州、交河

  • 行政區類別

  • 地級市

  • 所屬專地區

  • 新疆維吾屬爾自治區

  • 下轄地區

  • 高昌區、托克遜縣、鄯善縣

  • 政府駐地

  • 高昌區

  • 電話區號

  • 0995(+86)

  • 郵政區碼

  • 838000

  • 地理位置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東部

  • 面積

  • 70049平方千米

  • 人口

  • 63.3萬人(2016年)[3]

  • 方言

  • 北方官話、維吾爾語

  • 氣候條件

  • 溫帶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

  • 著名景點

  •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葡萄溝等

Ⅸ 吐魯番盆地的旅遊資源

吐魯番地區旅遊、文物資源豐富。已開發的旅遊景點16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3處;有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9處。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四千多年的文化積淀,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出土了從史前到近代的4萬多件文物,從已知的出土的文物來看,吐魯番至少使用過18種以上的古文字、25種語言,大量的文物和史實說明,吐魯番是世界上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四大體系的交匯點。 美麗富饒的葡萄溝以盛產葡萄而聞名於世,溝內風光旖旎,景色秀美,是火焰山中神奇的一塊河谷地,全長八公里,東西寬約兩公里,葡萄溝河橫貫其間。葡萄溝內栽種的無核白、馬奶子、白加干、紅玫瑰、索索等近百種葡萄,使其形成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館。每逢夏季,火焰山上炙日炎炎、寸草不生,葡萄溝內卻流水潺潺、綠樹如蔭、涼爽怡人,平均氣溫比市區內低三至五度,是「火洲」吐魯番的清涼世界。景區內有集中展示葡萄文化和葡萄酒文化為一體的葡萄溝游樂園;有西部歌王、人民音樂家王洛賓音樂藝術館;有極具民族特色、展示維吾爾族本土民俗文化和葡萄文化的達瓦孜民俗風情園;有綠洲葡萄庄園;阿凡提樂園;有展示維吾爾族建築特色、民俗民風、體驗維吾爾族農家生活的民族村。
葡萄溝景區是新疆首批國家5A級景區。 高昌故城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一座古城遺址。總面積約198公頃,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包括內外相套的外城、內城和「可汗堡」三重城。公元前1世紀—公元7世紀,高昌故城經歷了高昌壁(高昌壘)、高昌郡和高昌國國都三個階段;640年,唐代在此設西州,成為唐帝國設置在天山南麓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9—13世紀發展成為高昌回鶻王國都。高昌故城見證了漢唐等中原王朝通過設置郡、州縣等建置對絲路開創與繁榮所起的重要推動和保障作用,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高昌國、高昌回鶻王國等文明,展現了城市文化、建築技術、多種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魯番盆地的交流傳播。
高昌故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河故城是吐魯番的王牌旅遊點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城市,是研究古代城市建築布局與建築藝術的絕佳標本,位於吐魯番市城西約10公里的柳葉形台地上,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建於公元前2世紀,14世紀毀於戰火。
交河故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將火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這里建有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金箍棒溫度計和西遊文化及古高昌國文化濃縮於一室的地宮。遊客到此,即可盡情地領略火焰山獨特的魅力,又可品味西域文化的精髓。
火焰山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 它曾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是高昌石窟中壁畫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處佛教石窟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1200多平方米,是研究高昌回鶻佛教文化藝術的寶庫。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廣袤的戈壁綠洲上面,可以看到許多隆起的沙土小丘,排列有序、向南延伸,它們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下面是坎兒井暗渠,坎兒井是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個部分組成。坎兒井是利用當地地理、水文地質和地形條件不用任何動力把地下水引出地面的古代水利工程。
坎兒井樂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 蘇公塔是我國境內伊斯蘭教古建築中最雄偉、最壯觀、最具獨特風格的一座古塔,又名額敏塔,為清乾隆42年(1777年)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率子蘇來曼等人修建,塔高37米,土木結構,塔身有多種圖案,具有濃厚的維吾爾族藝術風格。它的建築規模、建築技法與整體風格體現了當時伊斯蘭磚木結構極高的技術與藝術水平,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蘇公塔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魯番盆地被譽為世界上最豐富的露天考古博物館之一,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簡稱阿斯塔那古墓,阿斯塔那是維吾爾語首府之意,因為它靠近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高昌故城。墓葬年代為公元3—8世紀,這里是晉唐時期官民的公共墓地,在這里出土文物1萬余件,尤其珍貴的是這里出土的干屍,聞名世界,阿斯塔那墓地,是高昌的歷史檔案庫、地下博物館。
阿斯塔那古墓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峪溝千佛洞始鑿於晉代,延續於唐代,晚期開鑿於回鶻高昌時期,約有1700餘年的歷史,是吐魯番地區最大、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石窟群。吐峪溝麻扎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新疆現存的最貴老的維吾爾村落,該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稱。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築,至今還閃爍著「黃粘土文化」的光芒,有「中國第一土庄」之稱。
吐峪溝千佛洞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峪溝景區是國家3A級景區。 吐魯番被譽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館」之一,而吐魯番博物館則匯集了「露天考古博物館」的全部精華,集收藏、展覽、考古、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非常豐富,規模僅次於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館。館藏文物6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近百件。在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西漢到唐代的文物,也就是絲綢之路昌盛1000多年之間80%以上的文物都來自吐魯番。
吐魯番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