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南省如何通過旅遊扶貧精準
近日,省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一行來到扶貧聯系點五指山市福關村開展扶貧日活動。活動現場,參與幫扶的分界洲景區、五指山曜陽度假養老公司與福關村簽訂結對幫扶合作意向書,一場「扶貧招聘會」為貧困戶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20多年來,海南南山文化旅遊區為周邊村莊累計安排扶貧資金3800多萬元,安排200多名村民到景區就業,幫扶200多名貧困大學生,帶動南
山周邊區域農家樂餐廳、鄉村酒店、農產品水果商店、遊客停車場、花卉苗圃等一批旅遊扶貧產業發展。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在幫扶周邊村民的過程中,變「輸血
式幫扶」為「造血式引領」,在勞動用工方面優先考慮和安置當地村民,並針對性地為甘什上村和甘什下村村民量身定製「半天務農
半天務工」的彈性工作模式,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樂業……
投入資金大、參與時間長、涉及面廣、扶貧功能強,我省旅遊景區已經成為全省旅遊扶貧的主力之一。
農旅結合,發展產業助脫貧
借力「美麗資源」,農旅融合成為我省鄉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除了就業扶貧和產業扶貧,通過挖掘特色地方文化資源扶貧成為五指山妙自然茶業有限公司的一大探索。2013年,該公司從雲南引進國家茶樹保護新
品種「紫娟」種植在阿陀嶺紅山一帶,目前已成功種植「紫娟」茶園300餘畝。「公司+農戶+基地+茶科所」模式,讓不少村民嘗到了甜頭。
「公司給我們發放種苗,教種植技術,採摘的茶葉還負責收購,賺錢不用操心。」什會村村民王梅霞告訴記者,這讓主要以種植稻穀、橡膠等農作物為生的村民們看到了掙錢的另一種方式。今年,紫鵑茶進入採摘高峰期,每畝可採摘茶青400斤,保底收入將達到4000元/畝。
以開發旅遊驛站而整村脫貧的「白沙羅帥村模式」、互聯網+旅遊扶貧的「瓊中什寒村模式」、新型城鎮化+旅遊扶貧的「瓊海會山鎮模式」……越來越多的鄉鎮在不斷創新旅遊扶貧模式。
按照《海南省旅遊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到2018年底通過重點扶持45個旅遊扶貧重點村和其他特色村鎮發展旅遊業,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
增收脫貧。方案提出,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和開展精準幫扶為主要路徑,重點在深入挖掘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促進鄉村旅遊與三次
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帶動和促進群眾脫貧致富。
省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把鄉村旅遊納入全省旅遊規劃的同時,通過將貧困地區的鄉村旅遊資源融合到精品旅遊線路中,來提高當地的遊客到達率,並以此來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提高貧困地區的勞動生產力,甚至藉此深度開發當地旅遊資源,建設大規模的鄉村旅遊景點。
確實能夠發家致富。
㈡ 貴州如何讓貧困戶吃上了「旅遊飯」
近年來,貴州「生態扶貧」漸入佳境,在這里,大生態和大扶貧「交融」,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致力於將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統一。
其中,生態護林員精準扶貧工程將覆蓋5.2萬戶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2300元左右。在銅仁市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6名生態護林員全部從貧困戶中產生。村民胡永江家因病致貧,去年他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做好巡山工作,一年下來有1萬塊收入。」他說。過去,村民燒火用柴,還有的燒木炭增加收入。而這些,現在已被山地旅遊取代,一些村民開設農家樂,挖掘民俗文化,開發地方菜品,逐漸吃上了「旅遊飯」。
㈢ 說說看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工作如何推進
這個我不太懂了,扶貧工作並不是很關心,但是我知道我們國家在多年後就不會說有什麼貧困戶了。
㈣ 旅遊精準扶貧與傳統旅遊扶貧有什麼區別
不一定,但是如果當地的環境適合的話,發展旅遊業確實能做到精準扶貧。 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要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幫助那些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這對我國旅遊界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即要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在促進我國鄉村經濟轉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發展鄉村旅遊一直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我國鄉村經濟和旅遊業多年的發展經驗充分證明,鄉村旅遊在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家庭脫貧致富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長期的旅遊產業發展實踐中,我們也創造了許多成功的旅遊扶貧模式和經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指向性、目標性更加明確的工作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用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案來實現。 一是切實貫徹五中全會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創新發展;通過城鄉統籌,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村建設水平,實現協調發展;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綠色發展;通過實施互利共贏的合作戰略,東西聯動、雙向開放,實現開放發展;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等,實現共享發展。要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探討通過發展鄉村旅遊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具體路徑和模式。 二是堅持讓農民成為鄉村旅遊參與主體、受益主體的原則。鄉村旅遊的投資、管理、經營等有不同的模式和類型,有的是政府主導,有的是企業租賃或買斷經營權,有的是鄉村旅遊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有的是農民自主投資經營。無論鄉村旅遊開發採用哪種模式、誰作為開發主體,農民都應該是鄉村旅遊業發展的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發展鄉村旅遊,農民不應該只是出租資源、拿租金的旁觀者,而應該是主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是熟練掌握鄉村旅遊這種「漁」並用其脫貧致富的實踐者。不然「鄉村旅遊扶貧」、「鄉村旅遊致富」就無從談起。 三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量身定做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路徑。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國仍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按國際極端貧困人口標准,我國目前仍有4%左右的貧困人口。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經濟落後、人口貧困的根源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發展旅遊業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市場條件等千差萬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做到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精準、路徑精準,讓那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以最適合的方式和路徑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要有系統的引導政策和推動機制。到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旅遊扶貧是全國旅遊界積極參與國家行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有系統的政策支持和推進機制,本著「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貧困戶受益」的原則,動員和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旅遊業界參與到旅遊扶貧這一歷史性工程中來。政策內容應包括資金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援、技能培訓等,推動機制應包括社會動員、獎勵和激勵、監督管理、績效考核等。通過系統的政策體系和推進機制,把旅遊扶貧做得更加精準、扎實、卓有成效。 今年5月以來,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啟動了2015年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在全國共選取了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要求各級扶貧部門和旅遊部門加強規劃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廣泛動員力量、擴大社會參與、組織開展培訓、加強監督管理,切實把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旅遊扶貧作為國家扶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先行者,使參與旅遊發展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