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好,請問木屋生態旅遊可行性分析報告怎麼寫
首先是明確開發木屋生態旅遊服務的主要群體是都市、有消費能回力的人群。
然後分析都答市人工作、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天天面對鋼筋水泥建築的房屋,是一種疲勞。
現在大家都喜歡周末出遊,面對木屋會減輕壓力等等。
最後分析開發地點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勢,這樣基本就OK了!
B. 大學生創業的機會和威脅是什麼
機會:
國家經濟轉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機遇。我國正在加快經濟結構改革大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國家4萬億以上的投資可能讓我國產業發展比原來更快。國家要發展有潛力的、有較高核心能力的新產業。這種戰略為大學生創業者帶來了難得的機會,有可能使大學生創辦的新興企業獲得更多的支持。
2.國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為鼓勵全民創業指引了方向,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對創業高度重視。國家出台了諸多政策促發展、保增長、保就業,其中鼓勵創業的政策是十分突出的。為創業提供了包括融資、稅收、行政服務等相應的政策支持。各級地方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與措施。
3.大學生在學校里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業就是開辦高科技企業。技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創業從一開始就必定會走向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領域,「用智力換資本」是大學生創業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風險投資家往往就因為看中了大學生所掌握的先進技術,而願意對其創業計劃進行資助。
4.現代大學生有創新精神,有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信心和慾望,而這種創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源泉,成為成功創業的精神基礎。大學生心中懷揣創業夢想,努力打拚,創造了財富。
威脅:
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充足的心理准備。對於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大家以前創業,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態自然都是理想主義的。其實,成功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失敗。看到成功,也看到失敗,這才是真正的市場,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年輕的創業者們變得更加理智。
2.大學生的市場觀念較為淡薄,不少大學生很樂於向投資人大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很少涉及這些技術或產品究竟會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就算談到市場的話題,他們也多半隻會計劃花錢做做廣告而已,而對於諸如目標市場定位與營銷手段組合這些重要方面,則全然沒有概念。其實,真正能引起投資人興趣的並不一定是那些先進得不得了的東西,相反,那些技術含量一般但卻能切中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常常會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同時,創業者應該有非常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能強有力地證明贏利的可能性。
3.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僅有一個美妙想法與概念上。在大學生提交的相當一部分創業計劃書中,許多人還試圖用一個自認為很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投資。這樣的事以前在國外確實有過,但在今天這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投資人看重的是你的創業計劃真正的技術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復制的,以及市場贏利的潛力有多大。而對於這些,你必須有一整套細致周密的可行性論證與實施計劃,決不是僅憑三言 兩語的一個主意就能讓人家掏錢的。
(2)鄉村旅遊pest擴展閱讀
大學生創業是一種以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的特殊群體為創業主體的創業過程。隨著近期我國不斷走向轉型化進程以及社會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劇,創業逐漸成為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的一種職業選擇方式。
大學生作為我國的年輕高級知識人群,有著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相較於其他高級知識份子所欠缺的創造力,是符合在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創業主要人群。但因為大學生這個群體社會實踐經驗與能力的欠缺,與創業的成功要素所矛盾,導致大部分大學生創業在初期就自行夭折,使大學生創業成為了國家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在十三五規劃中,也針對這個現象有著相應的論述,給大學生創業這個創業過程帶來了眾多的機遇與挑戰,大學生創業也將在這些機遇和挑戰中走向新的高度。
參考資料網路-大學生創業
C. 關於生態旅遊資源調查分析報告的問卷調查應從哪幾個方面去調查啊
您可以參考一下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0887/200604/15155786/
http://all.zcom.com/mag2/nongyekexue/zonghelei/28196/200703/11503346/
和龍市生態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及其特徵
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1104/200703/15538276/
雲南生態旅遊的現狀評析
D. 求spss分析報告 最好和旅遊有關
基於SPSS|的桐廬旅遊市場|分析
摘要:桐廬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發展迅速。為了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加大旅遊業發展力度,需要對旅遊市場有明確認識。通過對桐廬主要景點3 000位遊客的問卷調查和訪談,應用spss軟體深入分析了桐廬旅遊市場的現狀及其特點,並為加快桐廬旅遊業的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桐廬;旅遊市場;發展戰略
一、桐廬旅遊市場現狀
桐廬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旅遊。目前,桐廬的旅遊市場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交通上的便利為桐廬旅遊市場帶來了更多客源。2007年,全縣共接待遊客415.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2%;2008年,全縣共接待遊客449.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3%;2009年,共接待遊客477.0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1%。數據顯示桐廬遊客人數逐年增加,但是增長率逐年減少。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總結桐廬現有旅遊市場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桐廬旅遊業未來的開發方向具有實際意義。
二、桐廬旅遊市場特點
該調查問卷集中在桐廬主要景區發放,共發放3 000份。收回問卷2 995份,剔除漏題嚴重和結構不合理的問卷,有效問卷共2 989份。之後利用spss軟體進行數據分析,總結桐廬旅遊市場特點。
1.長三角地區為遊客主要來源市場,江蘇遊客比重加大。根據調查顯示,來自浙江的遊客所佔比例最大,為48.9%;其次來自江蘇遊客,有24.1%;再次為上海地區遊客,佔18.2%。除上海、浙江、江蘇外國內其他省份的遊客只有8.8%。省內遊客來桐廬旅遊人數仍佔大部分。有關專家對杭州本地居民環城遊憩偏好研究時發現,大部分居民喜歡在市區周邊游憩[1]。杭州到桐廬交通便利,形成巨大遊客市場。江蘇遊客人數增多,一方面因為該地遊客對山水風光感興趣;另一方面由於長距離旅遊盛行,遊客到周邊省市旅遊人數逐漸增多。
2.逗留時間短,平均消費低,多為順帶旅遊。目前來桐廬旅遊大多將桐廬作為過路市場,在桐廬逗留時間相對短暫。到達桐廬選擇駐留天數在兩天以內人數佔大多數,達到54.1%,其次是駐留天數在3到4天的遊客,佔27.9%,選擇7天及以上的人數佔到6.9%。目前桐廬遊客市場大致分為三部分:(1)游覽杭州和千島湖景點時,將桐廬作為過路景點的遊客;(2)從江蘇,上海等臨近省市來桐廬遊客;(3)本地遊憩市場。目前桐廬遊客市場構成中,第一部分遊客占較大比例,形成桐廬過路市場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桐廬周邊景區如西湖等遊客數量眾多。桐廬地處杭州、千島湖中間地段,全縣分布有多處景點,一部分遊客在游覽西湖、千島湖途中會選擇在桐廬遊玩。(2)減少旅行成本。杭州和千島湖等景區提供的食宿較貴,遊客考慮成本問題,會在周邊選擇合適地區替代。(3)旅行社為了提高旅遊產品競爭力,選擇增加桐廬景點。從桐廬整個旅遊業發展來看,目前桐廬旅遊市場仍是以過路市場為主。
3.單位組織出遊比例較高,合作性項目倍受青睞。調查中關於旅遊組織形式的選擇有29%選擇單位組織,有19%選擇隨旅行社出遊,有29%選擇個人或親朋好友結伴,另有14%選擇自駕游。對比周邊景區數據發現桐廬旅遊市場中選擇單位組織形式人數比其他景區高。桐廬遊客大部分來自浙江,其中杭州市區遊客占據了絕大部分。杭州市區有眾多企業落戶,企業經常組織外出旅遊來促進員工間的交流合作。杭州到桐廬交通方便,一日遊行程緊湊合理,適宜公司組織員工活動。同時在對遊客喜好情況調查中發現:遊客希望桐廬以後開展戶外運動的人數最高,占樣本人數的21.68%,其次是開展文藝表演,佔到總數的18.85%,選擇度假項目占總數的16.64%。結合該地旅遊市場的組織方式特點發現戶外運動等這些交流合作比較多的項目將是遊客的偏好點,因此一些參與合作性的旅遊項目是這一部分客源市場青睞的活動。
三、桐廬旅遊發展對策
(一)擴大旅遊市場半徑,增強旅遊吸引力
目前,桐廬遊客來源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全國范圍內的輻射半徑比較短。即使在長三角也存在著很大的市場空間。應針對不同的地理細分市場,根據其特點採取不同的發展策略。
1.增強桐廬旅遊吸引力,擴大長三角客源范圍。長三角是桐廬主要客源市場,但來源地區分布相對集中。如,江蘇遊客主要來自南京、蘇州、揚州這些地區;浙江遊客來源主要是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區。總體而言,桐廬目前在長三角旅遊吸引力不是很強,像常州、鎮江、舟山和台州這些地區來桐廬旅遊人數並不多。針對這部分遊客市場,我們應加大宣傳力度,注重遊客口碑效應,提高旅遊產品在長三角地區的競爭力。
2.依託閩、皖、贛,拓展京、津、冀。作為桐廬地理二級市場,臨近省市安徽、江西等來浙江旅遊人數不是很多,僅佔到總量3.45%。根據旅遊客流規律,旅遊流向以近距離旅遊為主,並由近及遠。近幾年,旅遊發展態勢顯示,越來越多遊客開始流向遠距離景點。桐廬擁有豐富旅遊資源,對於周邊省市吸引力較大。隨著區域旅遊合作的加強,桐廬旅遊輻射半徑的加大,這些省來桐廬旅遊的人數必將增多,形成一定影響力。北京、天津、河北距離安徽、江西都較近,容易獲得當地旅遊信息,並且經濟水平相比周邊省市較高,因此具備遠距離旅行的客觀條件。桐廬旅遊發展要注重拓展旅市場半徑從而獲得多方面客源。
3.依託富春山居,拓展台灣、日本、韓國市場。日本和韓國來華旅遊人數眾多,自1985年以來,日本一直是我國最大旅遊客源國。同時,自1992年我國與韓國建立外交關系以後,韓國旅華人數也由最初十幾萬人增長到2004年的285萬人,短短13年就增長了18倍[2]。2005年韓國更是取代日本成為我國最大旅遊客源國。韓國和日本的旅遊市場存在很大的潛力,這一部分市場是桐廬客源市場的機會市場。依託富春山居圖的契機,打開國際市場,將會為桐廬旅遊業發展帶來另一個機會。
(二)豐富旅遊形式,延長逗留時間
桐廬旅遊市場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遊客到達該地停留時間短暫,旅遊花費低。為了使其在桐廬停留時間變長,必須要豐富旅遊形式,提供多樣的旅遊活動。結合桐廬的旅遊資源情況和目前的旅遊發展形勢,提出三個方向。
1.做大山水遊憩市場。山水城市是具有山水文化精神內涵和中國特色的高生態環境的理想城市。由於山水城市擁有優美山水自然景觀和豐富歷史文化積淀,因而具備了遊憩開發的資源基礎[3]。桐廬旅遊資源豐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集聚性:主要集中在富春江、天目溪沿岸的桐廬鎮、富春江鎮、瑤琳鎮等鄉鎮。它們各具特色,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形成統一的旅遊開發體系[4]。從桐廬旅遊資源構成來看主要以山水景色為多,擁有豐富遊憩開發資源基礎。做大山水遊憩市場,加強景區合作,形成一定規模的遊憩市場,將會延長遊客逗留時間,增加平均消費,從而加速桐廬旅遊業發展。
2.做精鄉野度假市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劇,枯燥的生活環境使城市居民產生脫離模式化生活、尋求田園風光的需求。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國家新的假日制度的實施,也使得這一需求在經濟和時間上得到保障[5]。鄉野度假市場巨大,同時競爭也很激烈。開發鄉野度假產品要注重城鄉聯動,如果要吸引遊客前來桐廬觀光體驗,必須要有獨具特色的鄉野產品。
3.做專商務休閑市場。據預測,中國可於2020年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務旅行目的地,我國正在成為全球商務旅遊消費的重要市場之一[6]。桐廬有許多金名片,每年來桐廬進行商務活動的遊客占很大一部分。在商務休閑市場中,桐廬應該看重會議旅遊市場。會議遊客旅遊淡旺季不明顯,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桐廬具備接待商務會議旅市場的景點並不多。要想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對於商務會議一定要重視專業化的服務,與其他競爭者拉開差距,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客源。
(三)優化旅遊產業要素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旅遊業主要有三大支柱產業:一是旅行社,二是飯店業,三是交通運輸業,主要通過這三者來滿足遊客吃、住、行、游、娛、購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此為旅行者提供便利服務來獲取收入[7]。旅遊者到某個城市去旅遊,除了要接觸旅遊行業的各個部門、參觀旅遊景點、參與旅遊活動外,還必然會看到城市的方方面面[8]。問卷顯示,遊客對於桐廬的餐飲滿意度不高,在總共2 989份的有效樣本里有1 250人選擇餐飲服務需要改善,占總數20.07%。桐廬的餐飲服務情況需要得到提升以配合旅遊業的發展。從交通角度來看,桐廬縣城新區與老城區道路條件和交通狀況反差較為明顯,老區道路設施水平相對低下,但集中了大量車流、人流,交通顯得略為擁擠,新區道路寬闊整齊,但車輛稀少,道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並且,據了解,近幾年桐廬縣機動車呈逐年增長趨勢,汽車增多但泊位卻沒有相應增加,佔道停車現象普遍。桐廬的旅遊市場中有很大一部分自駕游市場,因此,交通道路及一些公路配套設施的建設要跟上旅遊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目前,桐廬旅遊業發展的明顯現象就是作為一個過路市場存在。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個地區要想發展好旅遊業,必須成為一個目的地市場。桐廬旅遊業的一個戰略性指導思想,就是要從過路市場向目的地市場轉型。因此,首先要明確桐廬客源市場目標層,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在此基礎上豐富旅遊產業形式,創新發展,提高吸引力,從而早日實現市場定位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吳必虎,伍佳,黨寧.旅遊城市本地居民環城遊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7-31.
[2] 張佑印,馬耀峰,李小亮.旅華日本?韓國遊客旅遊決策影響因素分析[J].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12-115.
[3] 宋秋,帥希權.山水城市的遊憩開發——以樂山為例[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63-65.
[4] 黃瑾如,董潔霜.以「大旅遊」戰略格局發展桐廬旅遊業[J].浙江大學學報,2007,(1):75-78.
[5] 喬花芳,曾菊新,李伯華.鄉村旅遊發展的村鎮空間結構效應——以武漢市石榴紅村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3):101-105.
[6] 胡建杭.義烏商務旅遊發展前景初探[J].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7-21.
[7] 李虎.旅遊業的主要特點[J].地理教育,2010,(4):13.
[8] 姚偉,鄭俐.創建桐廬優秀旅遊城市的思考[J].浙江建築,199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