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駕旅遊 » 鄉村旅遊在國民經濟

鄉村旅遊在國民經濟

發布時間: 2021-03-15 01:09:13

1. 如何把握十三五發展鄉村旅遊業重大機遇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旅遊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增長點,即穩增長的重要引擎,調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規劃」重點在於改革和創新,亮點很多,比如互聯網+、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等都對旅遊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十三五」規劃亮點: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 」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 戰略。
旅遊解讀:在旅遊方面,這次十三五規劃強調了大數據與互聯網,預示著「互聯網+文化」將成為我國在「十三五」階段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會為線上線下文化旅遊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會。
「十三五」規劃亮點: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旅遊解讀: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8月11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將扶持6000個旅遊扶貧重點村開展鄉村旅遊,實現每個重點鄉村旅遊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遊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十三五」規劃亮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旅遊解讀:從市場上分析,關於一帶一路的戰略, 「十三五」時期多項舉措有望落實,構築了全球統一的大市場。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將帶動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旅遊業進一步雙向發展,有助於東西部經濟平衡發展。
「十三五」規劃亮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旅遊解讀:今年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遊局下發通知,要求各省開展生態旅遊調研工作,標志國家正式啟動「十三五」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編制。通知要求各省對各自的生態旅遊資源進行全面摸底,對目前的生態旅遊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梳理出需要國家層面統籌支持的事項,提出「十三五」期間擬打造的重點旅遊線路、生態旅遊區設想和全省生態旅遊發展的總體布局、生態旅遊方面人才發展計劃、旅遊者教育培訓體系和解說服務系統方案等。待規劃編制完成,國家將安排資金專項支持生態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可以預見,在未來五年,生態旅遊將大放異彩。

趨勢:未來旅遊業的發展方向
1、中西部地區旅遊基礎持續改善,旅遊投資潛力逐漸顯現

根據《2014年中國旅遊業投資報告》,盡管2014年東部地區仍然以4056億元的投資,繼續穩居東中西部投資規模之首。但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旅遊投資增速分別達到77.8%、62.9%,遠超東部地區21.3%的增速。隨著國家對中西部旅遊重視的不斷加強,「十三五」期間中西部旅遊投資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投資潛力逐漸顯現。
2、旅遊參與主體逐漸多元,民營資本成為主體
近年來國際資本、國內民營資本紛紛加大旅遊投資力度。根據《2014年中國旅遊業投資報告》,全國旅遊投資呈現民營資本為主,政府、國企和外商投資為輔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其中民營和外商資本投資重點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投資方向集中在休閑度假類旅遊產品;政府和國有企業對西部地區旅遊投入的比重最高,投資重點集中在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以及景區提升改造等觀光類項目。
3、融合成為旅遊業發展常態,鄉村旅遊作為眾多國家戰略交匯點,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隨著我國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旅遊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等相結合,既拓展了旅遊發展空間,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而旅遊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鄉村旅遊,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在《關於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多個國家政策文件中被涉及,成為眾多國家戰略的交匯點,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2. 政府,國家分別對鄉村旅遊扶持政策的支持有哪些

根據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科學利用資源,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觀光旅遊質量,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和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專項旅遊,提升旅遊業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目的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全國特色名鎮(村)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推進實施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加快旅遊立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十二五」時期,旅遊業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1.鄉村旅遊發展。
推進實施《全國鄉村旅遊業發展綱要》,建設一批鄉村旅遊及休閑農業示範村和示範縣,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扶持。
2.旅遊精品建設。
推進實施《「十二五」全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打造一批國家級城市旅遊目的地、國家級精品景區,推出一批文化旅遊演藝精品和精品旅遊線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溫泉、草原、工業、科技、會展、修學等專項精品旅遊景區
3.紅色旅遊發展。
推進實施《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繼續加大紅色旅遊基礎設施投入,深化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精品線路、重點旅遊區建設,加強紅色旅遊與其他旅遊產品的結合,完善配套服務,提高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3. 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紅色旅遊是什麼

紅色旅遊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兼顧市場發展和公益性

紅色旅遊主要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遊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遊活動。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的紅色旅遊再次成為熱點。綜合高德地圖和各大在線旅遊平台的數據來看,今年暑期,紅色旅遊持續升溫,總體天氣條件適宜出遊,預計將有過億人次的旅遊者選擇紅色旅遊。「八一」建軍節前後,或為出行高峰期。

紅色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紅色旅遊接待遊客11.47億人次,同比增長11.7%,綜合收入達到3060.9億元,同比增長17.2%。近三年來,全國紅色旅遊接待遊客累計達34.78億人次,綜合收入達9295億元。。現在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紅色旅遊正成為旅遊產業的一個重要板塊。

年輕人漸成主力

紅色旅遊的一個較顯著變化是年輕人漸成主力人群。今年國內紅色旅遊的主要客群已由60後、70後向80後、90後轉移。今年1月至6月,紅色旅遊遊客平均年齡為33歲,在紅色旅遊總人數中80後佔24.9%、90後佔8%、00後佔5%。紅色旅遊遊客中,80後和90後的佔比已升至39%,60後和70後則降至32%。

紅色旅遊推動有利因素

1、紅色旅遊在時代特色、意涵方面的特殊性對年輕人形成一定吸引,注重遊客體驗成為產品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綠色生態、自然風光、文化名勝、研學教育等與紅色旅遊相結合,形成更多樣化的產品體系,契合了不同遊客類型的需求

2.、另一方面,是相關政策的推動。早在2004年,國務院頒布《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之後國務院持續頒布《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文件提出,要繼續擴大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加強革命文物創意產品的開發,鼓勵支持文化文物單位和社會力量參與革命文物創意產品的開發,並提高紅色旅遊發展質量,包括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閑旅遊項目等。

3、從目的地一端來看,紅色旅遊景點密集,相關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挖掘力度相對較大及其旅遊產品相對多樣化,是受捧的重要原因。不少目的地城市也在尋求更多彼此合作的機會,增加彼此間紅色旅遊市場的連接。

紅色旅遊發展痛點分析

不過在市場趨好背後,紅色旅遊也出現一些問題。其中低俗、過度娛樂化等現象在某些地區紅色旅遊區域較為突出。紅色旅遊中低俗、庸俗和惡俗現象主要包括,有的「景區」移花接木虛造歷史場景、建築和器物;有的做成不倫不類的游樂園;有的講解詞不實;有的紀念館越建越氣派,紀念碑越建越高;有的壟斷和強行兜售高價花圈、花籃牟利;有的借吃「憶苦飯」提供價實不符的飲食等等。

國內大部分紅色旅遊目的地的旅遊商品開發現狀還不盡如人意,旅遊商品的同質化傾向嚴重,旅遊商品創意概念的表達受阻。他認為,國內紅色旅遊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諸如紅色旅遊資源開發模式單一、項目建設同質化嚴重、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兼顧市場發展和公益性

下一步需要加強紅色旅遊特色商品與創新型商品的開發力度,進一步優化旅遊購物環境和市場秩序;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到旅遊商品的打造之中,充分整合利用當地社會資源,鼓勵企業本著社會責任的精神,積極投身紅色旅遊商品創新公益行活動,打造出有特色的旅遊商品品牌。

紅色旅遊應在市場發展與公益性方面保持平衡。紅色旅遊應該圍繞紅色主題,營造氛圍、深化體驗、寓教於游,切不可隨意用「產業化」「市朝」削弱文化主題和公益性質。

如何做大紅色旅遊市場?

要提高紅色旅遊發展的質量,依託革命文物資源,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閑旅遊項目,豐富紅色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紅色旅遊的服務質量。

針對紅色旅遊參與主體年輕化的發展格局,紅色旅遊景區要將自身的紅色文化與美食、體育、科技、動漫、電子競技等現代化元素進行探索性的有機融合,從而更加直觀、有趣、有效地傳播紅色旅遊背後的主流價值觀。要充分認識到「旅遊+」是壯大紅色旅遊的重要發展方向,紅色旅遊需要在與時俱進和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培育紅色旅遊主題產品體系,構建紅色主題的餐飲、娛樂、購物等系列產品及品牌,大力推動紅色旅遊和觀光旅遊、文化旅遊、鄉村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等其他旅遊產品相結合,形成以紅色旅遊為主題、形式多樣的復合型旅遊產品和線路,增強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實現產業化發展。

4. 研究鄉村旅遊的理論意義

近年來,我國各地鄉村旅遊發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前發展鄉村旅遊有四點重要意義:
1、發展鄉村旅遊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戰略決策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旅遊業是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充分依託和利用「三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是旅遊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2、發展鄉村旅遊是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實踐。鄉村旅遊使廣大農民向非農領域轉移,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旅遊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使傳統農業增添了附加值,農村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鄉村旅遊推動了現代農業經濟體系建設,科技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加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鄉村旅遊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使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思想觀念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3、發展鄉村旅遊是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鄉村旅遊適應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實現了「大農業」和「大旅遊」的有效結合,加快了城鄉經濟融合和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不僅擴大了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還加快了城市信息、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向農村的流動。
4、發展鄉村旅遊是推動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主要力量。鄉村旅遊現實和潛在的消費需求都非常旺盛,不僅符合城鎮居民回歸自然的消費心理,而且有利於開拓農民眼界,增強廣大農民的出遊實力,成為中國旅遊最大的客源市場。農村地區是旅遊資源富集區,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極大豐富了旅遊產業的供給體系,將成為中國旅遊產業的主要支撐。

5. 2017年鄉村旅遊市場發展怎麼樣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得城市居民對於鄉村自然田園風光的嚮往程度不斷加深,鄉村旅遊也得以迅猛發展。
中國生態旅遊項目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表明,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依然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不斷滿足旅遊者需求的同時為旅遊者創造需求就是其獲取持久生命力的法寶。鄉村旅遊有大眾化發展趨勢;其次,旅遊者對於鄉村旅遊環境,鄉村旅遊服務,以及鄉村旅遊產品的要求在提升,鄉村旅遊經營開始關注鄉村旅遊科學規劃,進行分類指導,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以提高旅遊服務水平。銘智旅遊策劃做過很多鄉村旅遊規劃方案。
鄉村旅遊市場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發展潛力巨大,一直被視為新時期居民休閑度假旅遊消費的重要方式,同時也肩負著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
旅遊產業作為一個關聯廣泛的類別,正切實發揮著強勁的帶動作用。顯然,繁盛的旅遊市場和高度關聯的旅遊產業對於實現地區發展和民眾的就業、增收都意義非凡。也許,這也是有關部門決心在2017年部署鄉村旅遊提質升級的前提條件之一。
放眼未來,按照既定鄉村旅遊發展目標,圍繞三個方面13條具體政策措施,料想鄉村旅遊將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6.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背景條件是什麼

(1)國家政策的支持。為了「扶貧」和解決「三農」問題,國家推出一系列方針政策,政府把旅遊作為傳統農牧業的替代形式加以大力推廣。通過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得以從傳統農牧業中脫離出來,投入到旅遊服務業中去。這樣既提高了農村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據統計,中國在過去的25年,通過發展旅遊直接受益的貧困人口有6000萬~8000萬,佔全部貧困人口的1/4~1/3。

(2)綠色理念的產生。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由於沒有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綠色理念應運而生。綠色理念注重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的承受力相適應,注重有限制的資源開發利用,要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並重,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農家生態旅遊以無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託,以休閑和諧的鄉村純朴鄉情為特色,正好滿足了都市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要求。在農家生態旅遊中,人們感受到的是田園風光、自然風景,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吃到的是新鮮的食物,體驗到的是淳樸和諧的鄉村風情,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它把都市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現代都市人的追求,也是農家生態旅遊產生和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有強烈的心理需求,這種內在需求是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根本原因。

(3)供需機制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費總支出越來越多,按照一般經濟規律,人們在溫飽狀態下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的物質產品上;在小康時期,人們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加工業)的物質產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上;小康水平以後,人們的消費熱點必然轉向第三產業,尤其旅遊業所提供的非物質產品轉移。可以說這種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動力所在。再加上雙休日和「黃金周」等休假制度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足夠的閑暇時間,使農家生態旅遊成為現實的可能。另一方面,農家生態旅遊因其投資少、規模小、見效快而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所以由於供需機制的雙重影響作用,而推動了農家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

7. 發展鄉村旅遊有什麼意義

近年來,我國各地鄉村旅遊發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前發展鄉村旅遊有四點重要意義:

1、發展鄉村旅遊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戰略決策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旅遊業是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充分依託和利用「三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是旅遊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2、發展鄉村旅遊是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實踐。鄉村旅遊使廣大農民向非農領域轉移,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旅遊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使傳統農業增添了附加值,農村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鄉村旅遊推動了現代農業經濟體系建設,科技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加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鄉村旅遊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使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思想觀念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3、發展鄉村旅遊是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鄉村旅遊適應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實現了「大農業」和「大旅遊」的有效結合,加快了城鄉經濟融合和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不僅擴大了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還加快了城市信息、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向農村的流動。

4、發展鄉村旅遊是推動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主要力量。鄉村旅遊現實和潛在的消費需求都非常旺盛,不僅符合城鎮居民回歸自然的消費心理,而且有利於開拓農民眼界,增強廣大農民的出遊實力,成為中國旅遊最大的客源市場。農村地區是旅遊資源富集區,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極大豐富了旅遊產業的供給體系,將成為中國旅遊產業的主要支撐。

8. 幫我寫一下鄉村旅遊現狀與發展趨勢論文的摘要和結尾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回顧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提出到現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及初步探索

1956年一屆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該章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規(參見《人民日報》1956年6月24日第5版)。這是中央領導人中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

1960年4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斗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共中央制訂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是高速度發展我國社會主義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綱領。」

1963年12月,中央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提出,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要動員和組織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目的是要求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城鄉差別越來越大。

(2)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

1981年11月,國務院領導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後經濟建設的方針》的報告中,號召全黨帶領和團結億萬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應運而生,為新農村建設鋪開了新的篇章。

1982年-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關注「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以促進農村改革和新農村的建設。

1996年10月,胡錦濤在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對新農村幹部隊伍的培育提出了要求,並先後開展了「三講」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頁)。中央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開始實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並規定了到2010年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接著又提出改革農村管理體制,搞活農村經濟。2003年初,把農村改革列入四項改革之首,並把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項。

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其症結仍在於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沒有得到根本調整。

(3)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鄉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卻不斷拉大,我黨針對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索。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概念,並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了「五個統籌」的首要位置。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命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2005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免除農業稅,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正式走入歷史。

2006年1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積極、全面、扎實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參見《人民日報》2006年1月27日第1版)。 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2004-2008年,中共中央連續出台5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共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篇章。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