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駕旅遊 » 鄉村旅遊保護

鄉村旅遊保護

發布時間: 2020-12-07 01:55:43

⑴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有哪些新模式

農家生態旅遊來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模自式主要有:「護源」開發導向模式和「三Z」開發投入模式。

(1)「護源」開發導向模式。其開發導向是對資源和客源的「護源」。

(2)「三Z」開發投入模式。欲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其開發的投入不應該只考慮單一的資金投入,資源及知識的投入也要一並考慮,形成生態農業旅遊特有的資源—知識—資金「三Z」開發投入模式。這一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第一,承認資源有價。讓資源在旅遊業經濟效益中佔一定股份,使人們在認識上珍惜和保護資源及環境,實踐上回投資金用於維持和保護資源及環境。

第二,充分認識知識對旅遊開發的價值。知識有價體現在旅遊資源開發設計中的特色挖掘,主題創意和宣傳促銷上。在資源導向型旅遊地,旅遊資源開發後的增值效應正是旅遊開發中知識有價的體現;在客源導向型旅遊地,出奇制勝創意建成的主題公園火爆的經濟效益就是知識有價的體現。

第三,資金投入。在三大投入中,資源和知識投入是發展旅遊業的前提因素,資金投入是保證因素。

⑵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有哪些新觀點

(1)系統的觀點。生態農業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是一個復雜系統,是回投影疊加在自然生態、社會答、經濟三大系統交匯區之上的,生態農業旅遊系統對三大基礎系統有依賴關系,相互間聯系緊密。因此,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必須全面考慮三大基礎系統中各個要素,如保護,不僅要保護生態環境,還應保護社會環境及經濟利益。

(2)保護的觀點。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保護有著豐富的內涵,至少應該包括:

①保護對象體系。要實現一個區域生態農業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的對象不僅僅是資源環境,還應包括社會文化及相應的經濟利益,三大方面的保護都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特殊功能,資源環境及社會文化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其中,資源環境是資源的物質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利益則是保護的動力。

②保護動力。保護動力往往與保護者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保護者的切身利益就是其自覺保護行為的動機,要讓保護者明白保護能夠給予他們所需的利益。

⑶ 在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同時,應怎樣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很多時候農家生態旅遊的經營者為了利益往往犧牲了生態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更造成版了環境污權染。這樣做並不利於農家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發展旅遊的同時更應該保護生態環境。政府必須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中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農家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一是要把農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開發的大系統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到當地旅遊市場的需求、規模和發展趨勢,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投資與開發,保護好農村特有的農業生態環境,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要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前期,以及開發、經營過程中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測工作。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是鄉村旅遊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特別是生態承載力和旅遊容量的評價。旅遊業雖被稱為「無煙產業」,但其經營同樣可以造成污染。農家生態旅遊區內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遊人、旅遊設施大批涌現,污染物增多更易破壞生態平衡。對大氣、水體、土壤進行長期的環境監測,以判斷鄉村環境質量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⑷ 農家生態旅遊區的水體環境保護有哪些有效方法

農家生態旅遊中水體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有機污染物,造成水體渾濁、觀賞功能降低、生態系統破壞等惡果,具體防治方法有:

(1)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景觀娛樂用水水質標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暫行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

(2)農家生態旅遊地不進行工業項目建設,並嚴格控制周邊地區的工業建設項目,杜絕工業污染源,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生產向農村轉移。

(3)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農田污染,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科學化施用化肥和農葯,降低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積極採取措施防止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防治畜禽養殖業的污染,發展高效、無污染的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葯,發展和推廣生物農葯,保證食物供給的環境安全。

(4)完善排污系統,從「面上」控制水體污染。在農家生態旅遊示範點建設污水治理工程,不僅可以緩解農家生態旅遊區出現的水體污染問題,而且能為廣大農村在改善水體環境方面樹立樣板。農家生態旅遊區應在現有農田灌溉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城市排水系統的經驗,推進灌溉系統和污水系統分流改造工程。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監測達標後再並入農村灌溉系統,這樣才能保障農家生態旅遊區遊客、經營者和當地村民的用水安全,也才能保證這些區域的農產品真正達到「無公害」、「綠色」、「有機」標准。

(5)推廣生物治理工程,對農戶排水進行處理。由於鄉村聚落分布較散,不可能對各個農家生活污水進行收集集中處理,所以應該針對各家各戶(尤其是農家生態旅遊的經營者)展開「潔源」的治理工作,建議農家經營者建設污水沉降池,通過物理作用凈化生活用水;在沉降池中可以栽種對氮、磷等具有較強吸收作用的濕生植物;而這些植物又可以用於家畜的喂養,建立起一個小型的庭院循環經濟生態系統。

(6)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醒旅遊者不可將垃圾、紙屑等丟入溪流、河水、水渠、井水等水體中。

(7)開展水上游樂項目的農家生態旅遊地,水上游樂船隻應以非機動船為主,盡量不使用動力船。各種水上游樂項目的展開,應以不污染水體為前提。

(8)加強水源涵養林的建設,改善林分結構,不斷提高其水源涵養能力。

⑸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認識是什麼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認識是:旅遊資源開發是不斷的循環開發過內程。為解決旅遊業中的資源保護及容環境問題,首先要把旅遊開發過程廣義化,即旅遊開發包括旅遊規劃、建設、經營管理和監測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位於同一系統中,緊密聯系,循環運行。

⑹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從事農家生態旅遊的農戶:利潤獲取與社會責任。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的農民一般文化層次較低,環境意識較差。雖然獲取利潤是旅遊業的基本法則,作為農家生態旅遊服務的提供者若缺乏經營的連續性,就無法生存下去,如果全部從業者都具備環境保護意識和專業技能,既是服務者也是保護者、教育者,主動接受當地人民和管理部門的監督,農民之間的博弈將朝著有利於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行。

(2)不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的農戶:基本生活與共同富裕。農家生態旅遊依存的不僅是農村的田園風光,還有呈現的農村特有的生活方式,鋤草、耕種、飼養家畜等農事活動,這些活動不能在農家樂旅遊中直接受益,但是這種生機勃勃的農村性,是支持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基礎,而且農家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或多或少都要破壞環境,影響其他農民的生活,所以不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的農戶理應接受利益的再分配。

(3)農家生態旅遊者:旅遊滿足與行為約束。旅遊者在一個環境優美農村,其行為自然會受到一定的感染,但是旅遊者更多的還是需要行為的約束。從一味強調自利的、短期的感官滿足,提高到具有責任感的、長期的、文化的滿足。旅遊者在旅遊地由於已經支付了金錢、時間、體力等成本,如若不能使其得到應有的旅遊滿足,就不能使其很好地遵循嚴格的行為規范和自我約束。

(4)農家生態旅遊地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與環境束縛。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全國大環境下的農村發展無疑給各個地方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經濟超前發展無疑對環境的影響是嚴重的。通過以上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實施者,既有很大的主動性,也有不少的盲目性,所以對於地方政府也要加強監督管理,促使其充分發揮主動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現在還是相互矛盾的過程,根據目前發展的形式看,有限的污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才是勉強可以實施的政策。

(5)農家生態旅遊地的上級政府:資金支持與積極引導。目前農村共同存在的問題,如布局混亂、基礎設施差需要上級政府加大資金的支持。與此同時,上級政府還擔負著對地方政府的監督和鼓勵教育的重擔,提高地方政府的環保意識,從而加強規劃布局的合理性、提升進入農村企業的環保門檻和減少地方政府在環境管理中的時效性。總之,由於地方政府的惰性,地方的環保工作仍需要上級政府的積極引導。

⑺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工作中應遵循什麼原則

(1)保護性原則。由於農村人文資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在旅遊開發和建設中對資源應以利用為主,謹慎開發,堅持「少即是多」的原則。在旅遊開發時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不僅保護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要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開發造成「文化污染」。各農家生態旅遊熱點區域應建立環境監測網路,監測范圍主要包括重要景點保護區、分散游覽區等。內容涉及動植物生長繁殖情況,大氣、水體及土壤污染的潛在危險及地質災害等情況。

(2)承載力控制原則。即把旅遊開發和利用的強度、遊客進入的數量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自然與文化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符合當地社會道德規范,必須考慮當地旅遊承載力,使旅遊活動的開展不至於與當地道德、習俗、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沖突,如在特色景點要對遊客流量進行嚴格管理,以提高門票價格或限量售票形式,力爭把遊客量控制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社會承載力、設施承載力范圍之內。一則保證遊人最佳觀賞效果,二則防止遊人過多導致果樹採摘過度、草地枯死、土壤板結現象的出現,避免破壞旅遊生態,使農家生態旅遊健康、可持續發展。

(3)社區居民參與原則。保護和鞏固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吸引力;在讓社區居民從旅遊中收益、實現旅遊扶貧功能的同時,使其具有更加自覺保護的動力。

(4)資源和資源有價原則。應該貫徹「旅遊開發,資源有價」的原則,只有充分認識「資源有價」,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才能更自覺地去保護它;只有有償使用資源,使資源在被使用時獲得效益,才能使資源的保護有經濟支撐,才能減少粗放的、破壞性的開發,避免低水平開發和低水平管理帶來的對資源的破壞。

⑻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中可用哪些科技手段輔助

(1)使用替代能源。認真研究農村替代能源問題,提倡低污染、可循環的能源使用,是保護農家生態旅遊環境的一個重要科技手段。根據我國農村的現實,可以發展使用以下替代能源:

①太陽能。目前我國農村家庭利用太陽能的主要途徑為太陽能熱水器,但是利用比例相對較低,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利用太陽能相對普遍一些。太陽能的利用問題,不是農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問題,關鍵是家庭收入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在農家生態旅遊建設的資金投入上,應注重對太陽能設備的投資建設。

②生物質能。我國農村對生物質能的主要利用途徑為沼氣,沼氣作為農村的新型能源,與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構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模式。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的集中收集,在熟化過程中,經過資源轉換,產生人們生活所需的能源,即沼氣。沼氣生產的原料需由養殖業提供,進而推動了養殖業規模的發展。沼液、沼渣為種植業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料和生物殺蟲劑,減少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避免或減少了農業污染源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這些有機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同時,又改變了土壤的輸送度和透氣性,增強了土壤的抗蝕能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③風能。

(2)加強環境監測,建立環境監測系統。

(3)發展新型農業。

⑼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目標是什麼

農家生態旅遊資抄源保護性開發的新目襲標是: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內涵有三個要點:

(1)限制性條件。即開發的限制性前提是保護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其環境。為了保護,開發應在資源及環境的可承載范圍內,在強度上的控制性開發,在方式上的選擇性開發。

(2)最大效益。即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近期目標是獲得最大效益,這一效益不是三大效益中的某一效益最大,而是三大效益協調發展而呈現的綜合效益最大。

(3)可持續效益。即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遠期目標是獲得可持續的最大效益。這一可持續效益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環境可持續基礎上的整體三大效益的可持續。同時,這一可持續也不是為了保護而降低整體效益,追求的既是可持續,又是整體最佳效益。

⑽ 知名學者對鄉村旅遊開發與保護的研究

鄉村旅遊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總的來說鄉村旅遊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遠景設計研究院旅遊規劃專家道:目前,仍有很多地方對鄉村旅遊的認識不足,造成對鄉村旅遊資源的盲目開發,導致產品雷同、缺乏內涵等。而進行鄉村旅遊規劃開發時鄉村特色為規劃重點要素,可以體驗為基礎、深挖鄉村文化內涵,打造鄉村品牌為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