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設計模式
個體農庄
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版旅遊景權區(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將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開發設計。
主題農園
形成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租賃農園等多種形態,承載農旅結合的農事參與、自然教育和DIY創意空間等功能。
企業庄園開發
承載企業董事會議、商務談判、員工獎勵度假和旅遊景觀房產等功能。
產業庄園發展
集生產、研發、銷售、交流、教育和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農庄,如薰衣草庄園等,產業庄園既要體現產業化生產特點,又要滿足服務性企業的需要。
當然除了以上模式外,還有以民俗村、農家樂、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生態環境和科普教育等為基礎的鄉村旅遊開發設計形式,但無論哪種形式的開發設計,「鄉村性」是其靈魂,「可持續性」是其原則,既要遵循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內在要求,又要依據區位特點、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和現有基礎,合理開發,科學開發設計。
⑵ 鄉村旅遊產品為什麼要改變落後的開發模式
鄉村旅遊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旅遊的內涵:
1、鄉村旅遊的概念 所謂鄉村旅遊,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遊資源為依託,以旅遊活動為內容,以促進農村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鄉村秀麗的田園風光,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靜祥和的生活氛圍是城市旅遊者參加鄉村旅遊的主要動機之一。也就是說,鄉村性和地方性是鄉村旅遊的核心、吸引力、也是發展的重要資源。「鄉村性是鄉村旅遊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 所以,依託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挖掘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現真實的鄉村生活,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基本條件,也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開發鄉村旅遊產品的基本要求。
2、我國鄉村旅遊的特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依然占人口總數的近70%,即使是城裡人也有著濃厚的農村情結。我國的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和極大興趣。其特點是:
第一,旅遊者的一切旅遊活動均發生在「鄉村」這一特定的區域環境內。
第二,旅遊資源應是鄉村已開發的和待開發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屬集體的或個人所有的各類自然、社會資源。
第三,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具有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鄉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為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應該以經過培訓的農業人口為主。
第五,鄉村旅遊經濟兼有鄉村集體經濟和鄉村個體經濟成分,它納入鄉村經濟核算體系,有些核算內容可虛擬地納入整個國家旅遊經濟統計,以反映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有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
20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觀光旅遊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使其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中的重要渠道,並為第一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隨著生態旅遊的展開,農家旅館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悄然興起,並成為鄉村度假的重要承載。鄉村旅遊實現了從觀光到度假旅遊方式的升級,並成為我國廣大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伴隨著我國國內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和大眾觀光旅遊產品的多元化發展進程,尤其是國家旅遊局將1998年確定為我國生態環境主題年的舉措,極大地推動了鄉村旅遊的興起,從市場需求角度而言,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的動機主要有:
(1)回歸的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久居喧囂城市的人們產生了對田園風光和鄉村寧靜生活的回歸需求,嚮往「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意境體驗;
(2)求知的需要。現代社會的城市少年兒童普遍缺乏對農村、農事生產、農民生活的了解,鄉村旅遊作為重要的休修學旅遊方式,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3)懷舊的需要。懷舊是人類的共同特徵,舊地重遊的旅遊者對於目的地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我國文革時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造就了所謂的「知青情節」,成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4)復合型需要。人們的旅遊行為往往是多種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鄉村旅遊也不例外,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有的可能處於求新、求異、求美、求樂的需要,有的可能處於身心調解的需要,有的可能處於美食或購買土地特產品的需要等。
三、我國鄉村旅遊開發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國各地開展的鄉村旅遊均在朝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於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然而,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興起原因的不同,各地鄉村旅遊的內容各有側重。比較分析我國各地鄉村旅遊的形成過程,對其成因及特徵形成影響較大的因素是區位。如何構建鄉村旅遊布局模式,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作用重大。我國鄉村旅遊根據其資源特點及所開展的旅遊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於那些區位條件好,地形多邊,山巒起伏,溪流交錯,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舒適,面積較大的森林地段可開發為森林公署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科考和驚醒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2、度假區(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景觀地帶建成的,以滿足旅遊者度假、休閑為主要目的場所。
3、野營地模式。野營是一種戶外遊憩活動,是暫時性離開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帳篷、高架帳篷床、睡袋 、汽車旅館、小木屋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並參與其它休閑娛樂活動的一項旅遊活動項目。森林野營地要求離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較方便,但必須離開公路干線,具有良好的森林環境,氣候好,空氣潔凈,環境比較幽靜,有水源,避風,面積較森林公園小,但應大於公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選擇地勢 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設野營地。也有人將野營地建在農荒地、草原、甚至沙漠邊緣。
4、觀光購物農園模式。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等,讓遊客入內采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此乃國外農業旅遊最普遍的一種開發。
5、租賃農園模式。是指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園地。其主要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耕作樂趣,以休閑體驗為主,而不是以生產經營為目標。多數租用者只能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租賃農園所生產的農產品一般只供租賃者自己享用或分贈親朋好友。
6、休閑農場模式。是一種供遊客觀光、度假、遊憩、娛樂、采果、農作、垂釣、燒烤、食宿、體驗農民生活、了解鄉土風情的綜合性農業區。近年來,台灣的許多會議都移到休閑農場舉行。
7、 農業公園模式。按照公署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思想,將農田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部分,開成一個公園式的農業庄園。
8、教育農園模式。這是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想結合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農園中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傢具設備及所採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育農園可設置簡單的農業「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養殖業生產歷史與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的資料等,並可在農園內建立演示區,再現農業生產歷史。這樣可以增加遊客對當地農業生產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愛農、興農、投身與我國農業建設的熱情。較具代表性的教育農園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及我國台灣省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9、農村留學模式。只指城鎮居民將子女送到農村就讀小學和中學,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並參加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此即所謂的「農村留學」。這主要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堅韌、朴實、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農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園林建設、文物古跡,如衣著、飲食、節慶、禮儀、婚戀、喪葬、喜好、禁忌、歌舞、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寺廟、教堂、陵墓、園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城鎮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民俗文化村,舉行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招徠遊客觀光、度假和休閑。
11、鄉村俱樂部模式。如在原來知青集中的鄉村建立「知青俱樂部」;開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庫、湖泊、魚塘、河段建立「垂釣俱樂部」;選擇適宜的地方建設「鄉村高爾球俱樂部」或「鄉村高爾夫球練習場俱樂部」等形式多樣的鄉村俱樂部。
四、開發鄉村旅遊存在的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
1、轉變觀念,統一思想 過去認為旅遊只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的「專利」鄉村旅遊資源不被重視,因而對開發、發展鄉村旅遊特別是農業旅遊不屑一顧,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老是在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及其衍生出來的人工微縮景觀上做文章,或重復建設,或修修補補,不求開辟新天地。旅遊開發者的思維深受「觀光旅遊」的束縛,缺乏開拓思想和創新意識。因此,有關部門應轉變觀念,統一認識,樹立新的旅遊資源觀,將我國旅遊開發的重點逐步轉移到發展鄉村旅遊上來。
2、投資主體多元化 鄉村旅遊的開發相對大型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而言,其所需資金要少得多,但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范圍廣泛,總體上來說,也需要不少資金。對於那些資源條件好,級別高的重點項目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型作用,由國家牽頭,聯合一些經濟實力和管理能力強的企業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勵外資、國有企業、私有經濟單獨或合作開發,也鼓勵農民個人或聯合開發。總之,要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籌集資金,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走「滾動發展」的路子。
3、合理規劃,科學發展 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對旅遊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並以區域旅遊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旅遊市場規律,盲目上,拖著上,各自為陣,重復建設。各地應在國家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做好詳細規劃和開發工作。旅遊主管部門應對各地鄉村旅遊的開發工作提供指導並實施監督,確保旅遊開發合理有序地進行。
4、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特色產品 鄉村旅遊的開發也應遵循市場規律,根據旅遊市場需求情況,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要注意旅遊產品的特色性,以增強其吸引力,特色是旅遊產品生命力的所在。當前我國鄉村旅遊應加強休閑娛樂、民俗風情「綠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開發。
5、加強環境保護和教育,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遊地在規劃設計時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EIA)和環境審計(EA),確定合理環境承載力和遊客容量,預測旅遊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和所承擔的風險,確定「生態經濟適合度」,並在此基礎上採取適當的環保措施。可選擇一批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旅遊地實施ISO9000和ISO14000認證,使之與國際接歸,創建國際知名的鄉村旅遊勝地。對旅遊開發者和經營管理者實施「分級」評定,以之確定其是否具備開發經營的能力和權利。設立「公眾教育館」,對旅遊者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其生態學人格。要大力提倡和開展生態旅遊,園內交通建議均採用馬車或人力車,改燒煤、燒木材為燒沼氣、燒電,盡量使用當地生產的綠色產品,環衛工作應有專人管理和清掃,生活垃圾實行分箱收集並統一處理。對破壞環境的遊客應給予一定處罰,如讓其清掃垃圾、干一些農活或處以罰款。同時在部分鄉村旅遊地建立「生態定位站」,對旅遊活動對鄉村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進行定位監測。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我國鄉村旅遊業及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得要基礎。
6、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國家旅遊局針對當前國內外旅遊者「回歸自然」的熱潮,推出了「98華夏城鄉游」和「99生態環境游」,我們應抓住這一美好的歷史機遇,大力宣傳和推銷鄉村旅遊產品,同時還應建立鄉村旅遊與城市旅遊組織、城市飯店、度假區之間的聯系,加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合作與聯合促銷,重視鄉村旅遊信息網路的建設,力爭使我國旅遊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7、加強衛生和安全工作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衛生習慣上還存在一些差異,在鄉村的一些地方,基礎衛生條件還較落後,因此應加強衛生工作。對旅遊地和接待食宿的農戶家的廚房、餐具、卧室、浴室、廁所、用水及公共娛樂場所進行殺菌消毒處理。鄉村是社會治安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鄉村人口密度小、農戶稀散、部分遊客分散住宿的特點伺機作案,搶竊謀害遊客,因此應加強鄉村旅遊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強法治建設和管理 為了實現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應制定有關法令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旅遊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可成立鄉村旅遊協會,制定有關章程,對鄉村旅遊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市民與農戶之間租賃土地時,必須訂立詳細的合同並行到認真履行,避免發生糾紛。
9、做好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 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城鄉居民在交往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摩擦」或誤解,各地旅遊部門、鄉村旅遊協會及鄉政府、村民委員會應加強對當地旅遊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以增加城鄉人民的了解和友誼。
五、開發農村旅遊市場的作用和意義 鄉村旅遊將成為未來我國旅遊市場能夠發展的一大亮點。大力開發鄉村旅遊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有利於加強城鄉文化交流,改變農業生產落後的觀念 通過城市居民的參與活動,把先進的科技知識帶到鄉村,有利於科技推廣;城市居民可以親身了解和體驗農村生活;旅遊者的觀光活動將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者封閉保守思想的改變,形成市場意識;通過對觀光農業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實現土地的合理開發和經營多樣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觀光農業不僅以農業生產方式、多種參與活動、民俗文化等吸引遊客,而且以優美的環境給遊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樹種草,美化環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其意義更大,對於我國發展生態旅遊也有促進作用。在台灣,觀光農業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三生」農業,即是把農業的發展引向「生產、生活、生態」結合,平衡發展,達到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和生態自然化。
3、有利於進一步刺激消費,充分發揮旅遊業在擴大內需方面的作用 消費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進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費,擴大有效需求,對於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旅遊業由於關聯性強,帶動功能大,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十分明顯。可以說,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中的作用,既是旅遊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時代賦予旅遊業新的歷史使命。要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潛在的遊客市場,擴大旅遊者隊伍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和途徑。目前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來啟動鄉村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成效將會十分顯著。
4、有利於擴大旅遊產業規模,推進我國世界旅遊強國建設步伐 新的時期,我國旅遊業提出了要實現由亞洲旅遊大國向世界旅遊強國跨越的目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壯大旅遊產業規模和進一步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強鄉村旅遊市場開拓,對推進我國旅遊強國建設將大有裨益。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不斷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斷擴大的鄉村旅遊市場對壯大我國旅遊經濟規模會起到積極巨大的作用。
5、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解決 我國農業仍然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太小,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發展鄉村旅遊必然帶動鄉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建築、加工業等相應產業的發展,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鄉村旅遊的發展必然引起區域農業產品特色化,有利於形成對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系列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進一步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⑶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有哪些新模式
農家生態旅遊來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模自式主要有:「護源」開發導向模式和「三Z」開發投入模式。
(1)「護源」開發導向模式。其開發導向是對資源和客源的「護源」。
(2)「三Z」開發投入模式。欲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其開發的投入不應該只考慮單一的資金投入,資源及知識的投入也要一並考慮,形成生態農業旅遊特有的資源—知識—資金「三Z」開發投入模式。這一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第一,承認資源有價。讓資源在旅遊業經濟效益中佔一定股份,使人們在認識上珍惜和保護資源及環境,實踐上回投資金用於維持和保護資源及環境。
第二,充分認識知識對旅遊開發的價值。知識有價體現在旅遊資源開發設計中的特色挖掘,主題創意和宣傳促銷上。在資源導向型旅遊地,旅遊資源開發後的增值效應正是旅遊開發中知識有價的體現;在客源導向型旅遊地,出奇制勝創意建成的主題公園火爆的經濟效益就是知識有價的體現。
第三,資金投入。在三大投入中,資源和知識投入是發展旅遊業的前提因素,資金投入是保證因素。
⑷ 鄉村旅遊規劃模式有哪些
一、城鄉統籌規劃與鄉村旅遊規劃的聯系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7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貫徹十六大精神,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對「三農」工作做出了戰略部署,城鄉統籌是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需要,是探索構建和諧社會體制的需要,也是探索鄉村旅遊規劃和發展模式的需要。
(一)城鄉一體化與城鄉總體規劃
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其重點和難度是在農村,如果「三農」問題不能合理有效的解決,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項大思路、大舉措,是解決城鄉發展問題的一個重大創新,它把城鄉一體化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新的戰略地位。城鄉一體化的實質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按著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去研究和解決我國的發展問題,把城市和鄉村結合為一體,聯系城市研究農村,聯系農村研究城市。
(二)鄉村可持續發展與鄉村發展規劃
鄉村發展規劃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過程和手段。在鄉村發展規劃的過程中,要考慮環境、生態和資源的相互協調性,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不能盲目擴大鄉村的規模,也不能讓鄉村以城市為模板進行復制。規劃的重點是考慮如何有效節約用地,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如何提高鄉村規劃設計水平,改變千鎮一面的狀態等,改變鄉村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鄉村發展規劃恰恰是鄉村可持續發展實現的途徑,鄉村可持續發展是鄉村發展規劃的目的和指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三)鄉村創新經濟學與鄉村旅遊規劃
鄉村可以根據本身特點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文化,或根據鄉村建築風格塑造自己的產業發展模式。(鄉村旅遊規劃專家—成都銘智旅遊)如,江南鄉村小巧玲瓏的民居、北方鄉村厚實的四合院、華中鄉村封閉的天井和馬頭牆、西南鄉村的木樓竹樓、西北鄉村的窯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鄉村的特色,鄉村規劃可以根據特有的資源和特色發展旅遊業,這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的應用和實踐。
⑸ 發展鄉村旅遊產業都是指那些方面
鄉村旅遊具有的一般特點是:
1、鄉村性。鄉村旅遊活動發生於鄉村及附近地區,以田園風光,農事活動,農業技術,農業產品,鄉土民情等旅遊資源為依託。
2、參與性。鄉村旅遊重在體驗。
3、差異性。表現為地域和季節兩個方面。
4、目標市場是城鎮居民。
5、費用低。鄉村旅遊的成本低,消費價格低。由於大眾旅遊消費觀念的轉變、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政策與制度法規的推進,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鄉村旅遊產業主體:
隨著鄉村旅遊市場需求的旺盛,我國鄉村旅遊這一產業也不斷的壯大。鄉村旅遊產業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個:
1、鄉村社區,鄉村社區的居民是鄉村民俗文化,傳統習慣,家事生產活動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同時社區居民也是鄉村旅遊的重要開發者與受益者。
2、旅遊企業,包括旅遊的經營商、交通的經營者、零售商、開發商、供應商、旅行社及咨詢公司等。旅遊企業直接參與鄉村旅遊的資源保護和開發,直接影響鄉村旅遊各方面。
3、政府是制定和實施鄉村旅遊的保護與開發規劃行動的核心。
4、非政府組織是依法建立、非政府、非營利性、自主管理、非黨派性質,並具有一定志願性質、致力於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的社會組織。
我國鄉村旅遊產業組織模式分類與比較:
(一)分散、自主經營模式
就是由鄉村旅遊資源的所有者來直接經營,在自發的基礎上,由各個業戶以單體業戶為單位,分散地自主經營,項目的所有權、經營權合一,而不再通過委託或者租賃等方式交給外來企業經營。
優點:有利於調動個體戶的經營和管理的積極性,他們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項目經營好。可以有效避免與外來者的沖突。
缺點:首先受鄉村旅遊資源經營者自身在經營觀念、經濟實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對競爭,可能會出現無力應對的局面。第二,資金有限,可能無力擴張。
(二)「公司+業戶」模式
就是以公司(經濟實體)、科研單位、各類農民技術或專業協會為龍頭,以一系列的社會服務帶動農村千家萬戶進行商品生產的方式,公司和農戶簽訂合約,把生產環節交給農戶去做,而市場和銷售環節交給公司去處理,這樣公司和農戶兩者優勢互補。
優點:該模式可以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市場運作之間的矛盾。經濟實體擁有農村單個經濟組織和農民個體不具備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層次,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技術、文化素質。這種模式還可以克服了業戶不懂市場的弊端,也解決了公司不易打入鄉村內部的短處,還可以擴大當地村民就業。
缺點:能夠與農戶進行合作的公司的數量比較少,使得農戶對合作夥伴的選擇餘地有限;公司通常處於優勢地位,而農戶處於弱勢地位,農戶在與公司進行談判時處於不利地位。
(三)「杜區+公司+業戶」模式
「社區」是指作為社區代表的鄉村旅遊協會,由全部鄉村旅遊經營業戶參加,一戶一名代表,其職權相當於旅遊公司董事會,決定村內一切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的重大事件、任命並考核、監督旅遊公司管理人員、審查財務狀況等。「公司」是指的村辦企業要接受協會委託,具體負責本村鄉村的旅遊經營。「業戶」作為具體服務的單元,接受公司安排接待遊客,定期與公司結算。
優點:第一能充分保障開發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村辦的企業只是管理和營銷的機構,並不從事直接接待和服務,業戶則是提供服務的主體,這就能充分地保障經營業戶收益。其次,鄉村文化能得到較好保護與傳承,再次,社區、公司、業戶間相互制約關系有利於管理過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間權利、責任明確後,彼此監督,相互合作,實現共贏。
缺點:村辦的企業規模有限,資金實力不足,在後續擴張與產品的更新換代時可能出現問題。公司權力的過於集中,在利潤的分配時,可能與村民間發生爭執。
(四)整體租賃模式指一個旅遊的景區內,將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授權給一家企業進行較長時間控制和管理,成片地租賃開發,壟斷性地建設和經營及管理,按約定的比例由所有者和經營者分享經營的收益。
優點:一個鄉村的旅遊景區或項目被一家企業承包經營,充分發揮企業在經營管理的優勢,將鄉村的旅遊產品較快地推向市場。缺點:地方政府、景區管理機構、景區投資企業和當地居民中,任何不合作的一方都有可能破壞和諧。它將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並將經營權進行較長時間的轉讓,突破了現有的管理體制和要求,在目前尚沒有明確法律規定前提下,依然要承擔較大政策風險。
(五)「村辦企業開發」模式是由村一級「村有的企業」開發、經營的模式,實際上是由村委會主持的。
優點:「自家產業」,積極性較高,開發時能把一些真正體現當地特色的東西留下來;開發過程中,「自家人」 容易溝通。
缺點:第一是資金方面的限制,如果村子不太富裕,不能募集到足夠資金,項目規模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會受到直接影響;其次是管理水平的有限,服務水平的可能不高,需要外界干涉。
(六)其他的鄉村旅遊經營模式
還有一些其他的產業組織模式,但都可以說是上述五種模式的變通與創新。如「農戶+農戶」的模式、「政府+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的模式和「政府+公司+業戶」的模式。
⑹ 鄉村旅遊,究竟該怎麼發展
目前,國內對於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並未形成共識,分類的角度有很大不同,如鄉村旅遊資源類型、旅遊地區位因素、旅遊經營管理等,也有從利益導向型視角入手。
由於鄉村旅遊的開發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當地居民等各方共同參與,涉及利益體較多,所以可按照鄉村旅遊成長的協調機制,將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政府主導型模式、社區居民主導參與型模式和多利益主體參與型模式。
政府主導型也可稱為政府推動型,該模式最大特點是政府作為鄉村旅遊開發的主要力量,起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作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政府主導型模式適用於鄉村旅遊開發早期階段或經濟落後的貧困地區。因為政府主導的優勢十分明顯,可構建相對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政府、開發商、農民的利益均衡。
社區居民主導參與型模式又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村民自主開發型模式,另一類是鄉村組織型模式。村民自主開發型模式常見的有有「個體農庄」模式、「農戶+農戶」合作模式、「示範戶帶領」模式等,鄉村組織型模式是由自發組織的協會或部分引導鄉村旅遊發展的模式。
村民自主開發型模式通常缺乏統一、長期規劃,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力,經營管理制度不完善;鄉村組織型模式則缺乏專業知識,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
多利益主體參與型模式是鄉村旅遊經營模式的發展趨勢,因為鄉村旅遊的綜合性決定了需要多方力量參與開發建設運營,這導致利益相關方眾多,在協同發展要求下產生了該模式。
在該模式下,各方利益主體能夠得到較好的協同合作,避免了過度開發或商業化,也更注重對生態環境、原始風俗文化的保護,維持鄉村旅遊最核心的「鄉村」味道。
總的來說,鄉村旅遊經營模式無絕對好壞之分,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鄉村旅遊發展方式。
⑺ .怎樣實行「股份制」模式來開發鄉村旅遊
為了合來理地開發旅遊資源,保護鄉村旅自游的生態環境,可以根據資源的產權將鄉村旅遊資源界定為國家產權、鄉村集體產權、村民小組產權和農戶個人產權4種產權主體。在開發鄉村旅遊時,可採取國家、集體和農戶個體合作,把旅遊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合作制經營。企業通過公積金的積累完成擴大再生產和鄉村生態保護與恢復,以及相應旅遊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通過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鄉村的公益事業(如導游培訓、旅行社經營和鄉村旅遊管理),以及維持社區居民參與機制的運行等。同時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股利分配。這樣,國家、集體和個人可在鄉村旅遊開發中按照自己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實現社區參與的深層次轉變。通過「股份制」的鄉村旅遊開發,把社區居民的責(任)、權(利)、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居民自覺參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的保護,從而保證鄉村旅遊的良性發展。
⑻ 農家樂的開發模式
「公司+農戶」開發模式
這類具有旅遊特色的農家樂,通過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環境,指導鄉村居民開發住宿、餐飲接待設施,組織村民開展民族風情、文化旅遊活動,形成具有濃郁特色和吸引力的農家樂產品,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旅遊者。這種開發設計充分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在參與式農家樂的開發中,這種開發還可演化成 「公司+社區+農戶」開發,公司先與當地社區(如村委會)進行合作,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戶參與農家樂,公司一般不與農戶直接合作,但農戶接待服務、參與旅遊開發則要經過公司的專業培訓,並制定相關的規定,以規范農戶的行為,保證接待服務水平,保障公司、農戶和遊客的利益。
(二)「政府+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開發模式
這類農家樂開發發揮旅遊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 通過合理分享利益又各司其責, 政府負責農家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農家樂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農民旅遊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與地方戲的表演、導游、工藝品的製作、提供住宿餐飲等,並負責維護和修繕各自的傳統民居,協調公司與農民的利益;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避免鄉村旅遊開發過度商業化,保護本土文化,增強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從而實現農家樂可持續發展。
「農戶+農戶」開發模式
「農戶+農戶」的農家樂開發是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示範戶」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這種開發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農家樂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股份制開發模式
在開發農家樂時,可採取國家、集體和農戶個體合作,把旅遊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合作制經營。通過土地、技術、勞動等形式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企業通過公積金的積累完成擴大再生產和鄉村生態保護與恢復,以及相應旅遊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通過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鄉村的公益事業(如導游培訓、旅行社經營和鄉村旅遊管理),以及維持社區居民參與機制的運行等。同時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股利分配。通過「股份制」的鄉村旅遊開發,把社區居民的責(任)、權(利)、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居民自覺參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的保護,從而保證農家樂的良性發展。
⑼ 鄉村旅遊模式有哪些
在新農村建設中,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夠發展旅遊,而是要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從各地的發展經驗來看,適合發展鄉村旅遊的有三類鄉村,一是緊靠中心城市,汽車車程在兩個小時之內的城郊鄉村;二是緊靠現有景區的鄉村;三是具有旅遊資源良好的古村落、農村風貌、高科技農業、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及各種傳統節日為特色,以及果業、花卉等特色農業發展或自然、生態比較好的鄉村。銘智旅遊策劃總結中外鄉村旅遊模式,可以分為五種:
1、村落民居旅遊模式
村落民居旅遊模式是依託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築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發展模式。村落民居建築按發展特點分為古代與現代兩類,村落民居旅遊模式也相應分為古民居旅遊與新民居旅遊兩種。
2、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以鄉村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發展模式。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充分突出和展示鄉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時令風俗、工藝游藝、體育競技、信仰崇拜等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
3、生態旅遊模式
鄉村生態旅遊模式以田園、草原、森林、漁港等生態環境和各種鄉村生產活動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發展模式。鄉村生態旅遊模式以稻作的梯田、放牧的草原、狩獵的森林與揚帆的漁港為特色,把鄉村生態與鄉村生產生活結合起來,旅遊與休閑結合起來,開發梯田游、草原游、竹鄉游、花鄉游、漁鄉游、水鄉游、蕉鄉游、果鄉游等不同特色的鄉村生態旅遊。
4、現代農業旅遊模式
建設現代高新技術農業示範園區,發展現代農業旅遊是鄉村旅遊的未來趨向。山東棗庄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沂南大地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臨沂羅庄飛龍花卉,形成鄉村旅遊的現代農業科技游模式。主要做法是,引進國內外種植高新技術和品種,使園區內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園內一般分為育苗區、栽培區、溫室區,果木、花卉特色種植區。
5、綜合旅遊模式
綜合旅遊模式是對鄉村旅遊資源進行多元開發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隨著旅遊業多元趨勢的發展,旅遊者對鄉村旅遊的需求與選擇也趨向多元化,鄉村旅遊發展又呈現出休息娛樂、收獲品嘗、運動養生、觀光審美、學習體驗等五種旅遊類型趨向。旅遊模式是旅遊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旅遊消費觀念的變化,旅遊發展模式會隨之推進,旅遊資源、客源市場、消費觀念都將影響旅遊發展模式的設計,休閑度假、現代農村觀光、休學體驗等旅遊產品將受到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