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駕旅遊 » 鄉村旅遊概況

鄉村旅遊概況

發布時間: 2020-12-07 22:15:20

⑴ 麻煩好心人給提供點山西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狀況及類型特點的資料吧 謝啦~

一、山西省旅遊資源概況及旅遊業發展現狀
1、 山西省旅遊資源綜述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山西文化遺存燦若繁星,文物古跡遍布各地,風土人情獨具特色,人文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搖籃。獨特的地理條件,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使秀麗的山水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色,構成山西旅遊資源古、珍、險的特點,並且以「地上文物寶庫」、「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著稱於世,蜚聲海內外。
① 人文薈萃的文化遺存
山西是全國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主要的古跡名勝遍及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市縣,如今全省現存的地面不可移動的登記在冊的文物多達35000處,已經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600多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的建築450多處,其中遼、金以前的106處,佔了全國現存同時期的古建築的70%以上。全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佛光寺,廟宇高大層疊,布局疏朗精巧;全國最大的寺院群——五台山佛教聖地,寺院林立,文物薈萃,珍品雲集,別譽為我國古建、雕塑、繪畫藝術的寶庫。2003年初它入選了中國十大名山。全國三大古代石雕藝術寶庫之一—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延綿1公里,共有洞窟53個,石雕造像5.1萬多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評定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國內現存最古老、最高大木結構的建築——應縣木塔,歷經千年風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還有內容豐富的永樂宮壁畫,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藝術園林晉祠等等。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山西這塊富饒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這里宮苑寺院,廟塔石窟,彩塑壁畫,長城關隘,文物之珍貴居全國之首。
② 雄偉奇壯的自然景觀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造就了許多風光秀麗、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座落在中華屋脊的五台山,不僅以佛教聖地聞名遐邇,更以清涼避暑地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素以「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不僅以莽莽蒼蒼、奔騰起伏、氣勢博大雄渾給人以雄曠崇高之感,更是以其險峻、自然山勢和眾多的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古戰場遺跡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山越的獨特景觀。此外綿山、石膏山、靈孔山、北武當山、蘆芽山等獨具北方特色的名山像一顆顆綠色的珍珠鑲嵌在三晉大地,娘子關瀑布、難老泉、神頭泉、東湖平泉等泉水星羅棋布,形成一幅幅誘人的壯美景觀。
2、山西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又是華夏文明的搖籃,當然也是個旅遊大省,如上介紹的那樣,山西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所,位於全國第一。世界文化遺產2處,位於全國第3位。還有國家級森林18處,位於全國第4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各有5處,都位於全國第7位。山西旅遊資源豐富度是排在全國首位的,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也排在全國前三位。
近年來,山西省旅遊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的增長,旅遊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山西旅遊業的開發現狀與豐富的旅遊資源仍是不相稱的。雖然山西旅遊資源豐富,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但山西旅遊業的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落後位次,與周邊省份相比,處於落後的狀態。比如,2006年來山西的海外遊客是32.2萬人次,排在全國第24位,外匯收入8623.8萬美元,排在全國25位。還有國內遊客人次,國內旅遊收人和旅遊總收人分別排在了第14、23和24位。由於山西旅遊業起步比較晚,基礎差,旅遊業上處於小規模、低層次的初級發展階段,旅遊業的實際地位與應有的地位嚴重的不符,整體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旅遊業規模化、集團化、市場化、特色化發展程度比較低;旅遊資源開發滯後,是一個旅遊產業弱省。主要存在著以下的幾點問題。
① 觀念不新
長期以來,由於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人、財、物的投向上重點傾向這些領域,而忽視了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到位。在旅遊開發上往往只把重點放在了景點的建設上,單純的追逐門票的收入,而忽視了食、住、行、游、購、娛這六要素的整體性。並且在旅遊資源認識上是[偏頗的,造成了旅遊產品開發的單一性和初級化。
② 資金不足
大家都知道,旅遊業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見效快的行業。從地區上看,山西的名勝古跡多分布在了經濟欠發達、交通部便利的地區。當地群眾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很多當地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發展旅遊業。從全省來看,每年安排旅遊發展的資金非常有限,例如2002年時僅為4000多萬元,不及北京市政府投入旅遊宣傳的4500萬元的90%.。雖然近年來有了更多的投入,在全國來說山西的旅遊業的投入還是非常低的,甚至是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③ 宣傳不夠
旅遊業是開放度很高的外向型產業,對宣傳促銷的依賴性很強。但山西省在旅遊宣傳上缺乏整體策劃、整體推出,更缺乏的是資金的投入,同時還存在著重開發,輕發展的觀念。每年用在宣傳上的費用也只有500萬元左右,僅為山東省的1∕6。形不成旅遊宣傳的規模效益,未能形成有競爭力、完善的產品形象,致使豐富的旅遊資源「 養在深閨人未知「。因此,旅遊宣傳不夠、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是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④ 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目前,作為起降大型客運飛機場,山西僅有太原、運城兩家,而且航線少、航班少,旅遊難以形成火爆的場面。不少通向景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全省旅遊飯店檔次較低,但價格偏高。四星酒店有20家,約佔全國的3%。而五星級酒店僅僅只有2家。這是遠遠不能滿足海外遊客的要求。
⑤ 旅遊經濟區域合作步伐緩慢
山西地處於北京、西安兩大旅遊熱點城市之間,毗鄰京、冀、蒙、陝、豫,在旅遊資源上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與周邊省份合作的構想並沒有進入實質階段,尚未形成旅遊交通、旅遊產業、旅遊市場、旅遊信息、旅遊管理制度和生態環境區域合作的一體化。雖然,山西的旅遊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了,但我們必須要看到山西省旅遊資源的巨大的競爭優勢,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開發,它將有質的飛躍。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即時對產業布局的調整,是目前山西省要做的首要任務。
山西發展旅遊業的必要性和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人民服從全國經濟一盤棋的需要,犧牲自身的利益,保持煤炭價格的低價位,默默承擔著改革的成本,有力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保證了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由此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鋼鐵等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經濟增長後勁乏力。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偏重性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山西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制約了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變傳統的經濟結構,是必然之路。從山西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以旅遊經濟為主的服務產業,就成為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選擇。
① 旅遊經濟是關聯性極強的產業,有助於帶動山西相關產業的發展
旅遊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許多部門都有密切的關系,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與之相關的交通、郵電、城建、服務、商業、園林等行業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旅遊業與公共事業的投入比例是1:5,即旅遊業投入一元,相應的配套投資就是5元。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預算,旅遊業每直接投入一元,就能給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帶來4.3元的增值效益。這就表明了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② 旅遊業屬於朝陽產業,發展旅遊經濟對於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山西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來山西堅持能源立省,使得山西的經濟結構畸形,第一產業基礎脆弱,第二產業比重失調,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產業結構嚴重重型化,形成了粗放型產業、產品結構。產業機構的的這一狀況,不僅制約了山西經濟增長的後勁,而且污染環境,影響全省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投資環境改善。因此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和開發山西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促進山西經濟持續發展。旅遊活動的發展,將會逐步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引發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最終使社會資源得以重組,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③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產業,發展旅遊經濟有助於擴大就業機會,解決山西富餘勞動安置問題。旅遊業有著極強的勞動力吸納作用,根據加拿大學者史密斯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每增加3萬美元收入,就能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了成本較低,旅遊收入同樣增加3萬美元,就業人數就將會使發達國家的幾倍。
④ 發展旅遊經濟不僅有利提高山西的形象,還對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作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旅遊業是過同國際間、地區間各種交流的橋梁,發展旅遊經濟對於增進山西與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山西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對於環境保護來說,旅遊業絕對不會去迫害環境,恰恰相反旅遊業盈利的關鍵就是來改善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提高效益,所以旅遊產業的發展一個根本的策略就是去改善環境,它對山西整體生態環境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山西作為一個內陸省份,國際口岸少,在發展旅遊經濟時必須來借到、借景、借力開拓國際國內旅遊市場。山西接壤省區較多,與北京、天津、西安等國家重要旅遊者發生地和集散地距離較近,有著與臨省聯合協作的區位優勢。如,可以以大同和五台山宗教古建築文化、晉中晉商文化為重點,與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景點連成一片,開辟跨省市的旅遊線路;以晉南黃河根祖文化為重點,與西安、河南的景點連成一片,形成區域性旅遊熱點。如果山西能夠與周邊省市區聯合開發旅遊資源,聯合促銷旅遊產品,實現優勢互補,山西旅遊業就能揚長避短,在與其它地區的協作中得到跨越發展。在加上山西擁有的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旅遊文化,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雖然山西旅遊發展還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如果能夠給與充分能重視和加大投入以及科學的發展,山西旅遊將會有長足的發展,更會有質的飛躍,給山西的經濟騰飛做出巨大的貢獻。下面將以實例來加以說明。

三、山西晉城皇城相府景點分析
1. 皇城相府景點概述
山西皇城相府又名午亭山村,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清朝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廷敬的故居,使一座具有官宦府邸氣息的堡寨類建築群,號稱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地處山西晉城陽城地區的皇城村,因為陳廷敬當時相當於城相故又稱「皇城相府」。程廷敬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推崇,為康熙大字典總編纂和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皇帝還給皇城相府賜名「午亭山村」皇城相府佔地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有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間,內外城牆總長680米,平均高度是10米,寬2米,整個城堡共有大小門洞9個,門樓,碉樓11個,另外在東城上建築有馬面牆2個,各種城窯百餘眼。 皇城相府整個城堡建造於明崇禎而終於清康熙,使於兵火戰亂而終於歌舞昇平。皇城相府整個城堡依山面水城牆高築角樓聳立。加上對面山上的紅色廟宇建築「西山院」我們彷彿可以聽到千年古剎的鍾聲。且有皇城八景之絕,即石壁飛魚、黃閣青山、南宅官書、梅庄杏花、兔晚流泉、群坪紅葉、午亭山村、樊新春曉。
2.皇城相府文化特色及旅遊價值
① 文化特色
a. 自然、建築文化特色
皇城相府選擇位於山西太行山腹地樊山南麓,坐落於樊川幽谷之中的群平山下,樊溪的河畔。這樣借大地自然擇地而建,突現了這里主張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順應天道、地道,以優勢自然為載體建造融於自然的居所環境也正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地方,人們來到這里旅遊也正是為了尋求定位於自然之中的感覺。皇城相府還有著山環水抱的格局,這里背靠蒼龍嶺,往遠處有一脈相承的來龍山樊山,可謂是龍脈綿延,前有安山朝山,面臨樊溪。左輔以青龍,樊溪環繞,曲折而去。右有白虎,通衢大道,坦盪向上。四山環抱,因氧氣和,長風納氣,皇城相府正好位於穴位。山村前的樊溪之水冠帶而流,村內外有幾處泉眼,舊時泉水綿綿不絕,水象徵財富,和好符合風水中「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的觀水要素。這樣的布局正是中國人講究的風水陰陽關系。
b. 天人合一突顯人文文化
可以說,皇城相府「人」因素是建造的重要因素。天人合一的意象更是其靈魂所在。皇城相府環境空間創造之中,注重以自然景觀形象,獨特的堡壘特色,傳統的禮樂文化,民風民俗建立村落環境的精神意象。追求自然山水情懷不必詳細說明,前已詳談。皇城相府還處處體現了中國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傳統的倫理思想和崇拜神靈的深刻影響。皇城相府中心設立宗族祠堂,以宗族崇拜的傳統精神維系著陳氏家族的穩定、發展。它環境布局和院落建築強調以中軸線,建立長幼、輩分、尊卑、上下有別等級分明的居住空間秩序。皇城相府內供奉關帝、文昌,以祈求上天的保佑平安暢達。宗族,倫理教化使皇城相府成了充滿人與人親和友善,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小社會。皇城相府環境空間創造,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山水和優美動人的景色預情喻道,以傳統倫理精神文化及堡寨家族共同抵禦敵人入侵的合作精神塑造之意向,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② 旅遊價值
皇城相府是陽城地區先鋒級旅遊景區,關於它的旅遊價值,首先來看看作為旅遊景點來說對遊客的價值。皇城相府旅遊價值典型突出表現其實就是個「美」字。也就是十對旅遊者來說,來皇城相府就是來體會、追求這種美。皇城相府的美又體現為三種具體的美。第一是自然美,皇城相府選擇自然,借用自然,春的鵝黃,夏的墨綠,秋的金紅,冬的素白。伴之四季萬紫千紅的花,草,各種自然現象——雷、雨、雲、霧、飄雪、飛燕…使得村落絢麗多姿。第二是形式之美,生於自然環境,在塑造人工環境。山村借秀美山川,選擇了群山環抱,背山面水,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建造了依山而建的堡寨奇觀。第三是意境之美,融於之美,超越自然。人們到皇城相府旅遊之所以會產生流連忘返的感覺,主要是被這優美自然,神秘奇特勝景,起伏變化的建築群落,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所感染。這里雖然生於自然,但已經超越了自然,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人們強烈的感受到了陳氏家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創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三美」不僅是皇城相府自身的一種追求,更是來此旅遊的眾人的一種追求。可以說旅遊已成為了這一地區的龍頭產業。這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如果再評估皇城相府的品牌價值的,目前是不好用數字來估量的。
3.皇城相府的景點開發
旅遊規劃目標及市場定位
皇城相府應該規劃為: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山村堡壘建築的歷史文化為主,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立皇城相府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為主,文化性、科學性強的鄉土文化旅遊景點。並且加強與其他景點的關聯性,利用好山西太行山風情的特色旅遊線路。
市場定位:以立足於中國,面向世界,發展國際友人參與的村落鄉土文化游為目標。實現發展以建築、美術、社會學、環境學及影視拍攝等各學科專業人士,及青年學生文化旅遊活動的專業目標市場和發展以大眾參與的多種旅遊活動的大眾目標市場結合旅遊目標。
② 旅遊開發的原則
a. 進行保護性的開發,有效地建立保護與開發相互依存的有機關系。有效保護為旅遊開發提供高價值的資源,促進旅遊開發與發展旅遊為文物保護提供經濟基礎,為古村和地區經濟發展服務,以求得古山村保護和開發綜合效益。
b. 著重開發、設計皇城相府特色的旅遊產品,樹立山西沁河流域鄉土文化旅遊特色的精品形象。「引導文化旅遊,提倡旅遊文化」,突出景點文化性。
c. 拓展皇城相風景區范圍,發揮陽城地區大旅遊體系的優勢,建立以午亭山村為中心景區拓展相鄰,共同組成區域山村文化及農業光旅遊區,擴大其山村環境容量,使古山村文化旅遊與陽城地區其它景點及服務設施相聯系。發揮效益。
d. 豐富皇城相府旅遊開發熱點:建立山村整體環境及建築藝術觀賞展:建立山村美術、攝影藝術展。組織一年一度的皇城相府藝術作品比賽和陽城文化節。組織藝術創作旅遊、學生實習旅遊;開展村內爬山觀景活動。參與農家樂活動。
e. 組織好農民生產生活,調整村內生產結構,發展圍繞文化旅遊所需要的觀光農業旅遊及鄉村特色旅遊商品,帶動皇城相府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
四、山西晉城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思路及影響意義
1. 皇城相府景點開發對當地的影響
皇城相府是山西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山西產業結構轉變的成功地典型實例,曾經的皇城村,僅僅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旅遊景點運營正常化以後,短短的8年時間,皇城相府已經跨入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以下是景點對該地區的影響:
① 對當地財政的貢獻
8年間,皇城相府已經成為了晉城乃至整個山西的龍頭企業,如今總資產已達6.3億元,擁有職工3.5萬人,農民收入達到了15000元位居晉城首位,率先進入了富裕型小康社會。每年向國家上繳利稅平均6500萬元左右,成為利稅大戶,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② 提升了地區知名度
近些年來,隨著晉城皇城相府旅遊的開發和盈利,很多的旅遊者、學者專家也給與了這個景點肯定的評價,在跨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後,它的知名度也是大大的提升。2004年皇城村被評為全國十大小康村。2005年皇城村村長張家勝入選了全國十大傑出村官。2006年陽城縣被評為了,全省進步最快五大縣城。皇城相府火了,同時晉城市、陽城縣也火了,這一地區的知名度大大的提升,最實際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外商的投資。
③ 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晉城把以發展煤炭工業為重點逐漸的調整為發展旅遊業及相關產業,這種思路是一種創新,雖然曾經有許多地區已經提出,但最為成功的還是晉城市。
鄉村旅遊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旅遊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迅速。鄉村旅遊通常是利用鄉村特色風貌、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環境等資源開發的旅遊項目,是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旅遊形式。城市居民到小橋流水的鄉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體驗農家生活、享受農家快樂、觀賞田園風光已成為一種旅遊新趨勢。目前,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國發展旅遊業的新主題並以極快的速度在各地發展起來。本文以晉中市近郊的後溝村為例,對鄉村旅遊進行調查性研究。
一、晉中市後溝村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後溝村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城東北與壽陽縣交界處,地理位置東徑1:12.8度,北緯 37.6度。村落西距榆次城區22公里,北距榆次區什貼鎮7.5公里,南距榆次區東趙鄉6公里,東連壽陽縣,佔地1167畝。該村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整個村落一共有90多戶人家,270多居住人口。後溝村是值得城市居民一游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的古村落。2003年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2005年9月9日,後溝村正式對外開放。後溝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錯落有致。歷史上後溝村的廟宇相當多,小小的村落中就建有18座廟宇,南有魁星閣,東有文昌廟,北有真武廟,西有關帝廟,……集儒釋道於一村。雖然30多年前拆了許多廟宇,但從現存的關帝廟,古戲台和菩薩殿等也可想見當年 16規模和氣派。特別是村口的觀音堂保存的最為完整。院內左右方向的鍾樓與鼓樓飛檐高挑,東西對峙,很有氣勢;正殿梁架上的彩燴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但透過塵埃浮土,依稀可見其當年的光彩。告別觀音堂,通過一座水泥橋,上一截短坡就到了後溝村的中心區,矗立在正面的木結構戲台,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村民文化活動的中心。戲台頗大,前面兩根柱子上有斑駁的對聯,雖然年久失修,已經不復往日的光鮮,但是從精莢的雕刻和早已褪色的彩繪中,可以想像當年台上台下歡慶豐收的熱鬧場面。戲台的整體木結構還依然堅固,台上還保留有上世紀50年代戲班演出的劇目。這座古戲台現在每年正月里還可派上用場,或請來專業戲班唱幾出山西晉劇,或由村裡的庄戶人正月里在戲台上消遣娛樂一番。村中也有樂班,喜慶節目為村民助興紅火。更令人驚奇的是村民中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將大鼓打得花樣繁出,直顯北方人的豪情。戲台前左側的高台上是店鋪商家,一般都是前店後院,竟和當下城市房地產業流行的「商住兩用」概念不謀而合。在戲台的正對面,是一座菩薩殿,殿頂屋脊色彩艷麗的琉璃瓦,很是惹眼。在自然生態方面,囚後溝地處僻遠,遠離污染、大氣清新。發源於11公里外的龍門河流經本村,南下入瀟河,水質優良。後溝村的地貌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氣候適宜,使得本地區的梨、棗、蘋果、桃、杏等水果遠近聞名。村中建築多為四合院式的獨立窯洞,磚瓦的四合院和黃土的窯洞巧妙地合為一體。多數院內的抱鼓石、門枕石、門楣及照壁都保存完好,磚、木、石上都有精美細致的雕刻。村中還保留著耬、犁、砘、耙、石碾、石磨等自然經濟時代的農業耕作工具,以及原生態的酒坊、醋坊,豆腐坊,呈現出古村落自給自足的生存、生產、生活景象。後溝村古樸的鄉村風貌,厚重的民俗文化、幽靜清新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它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二、後溝村鄉村旅遊現狀及開發建議
自從2005年開發鄉村旅遊以來,後溝村的經濟有了明顯的轉機。後溝經濟有所好轉,村民收入有了較大增長。目前,後溝村的鄉村旅遊開局尚好,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和引起重視的問題。
1.交通不便,路況較差亟待解決。
2.硬體設施不足,衛生狀況較差亟待解決。
3,村民的素質和服務接待水平急待解決。
引起重視的問題主要是:
1.要注重保護鄉村的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可淡了鄉村旅遊的「鄉、土、野」的特色。
2.要注重協調各方面的經濟利益。
3.要注重開發精品游項目,開發精品古建築瀏覽區。以觀音堂、古戲台、關帝廟、五皇殿、古店鋪及部分民居為主要代表的精品古建築為基礎開發;古建築修復要遵循修舊如舊、科學規劃、突出重點,進行小規模整修的原則。
4.要注重加大宣傳力度,樹立鄉村旅遊品牌。

⑵ 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閑項目加入農場、庄園的規劃,觀光休閑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庄、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遊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遊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遊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景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庄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遊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這些山村裡,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遊並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遊,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遊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遊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遊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裡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遊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系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遊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閑置的資產、富餘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遊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不良競爭損害遊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佔15.2%,101萬~500萬的23家,佔50.0%,500萬~1000萬的8家,佔17.4%,1000萬以上8家,佔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佔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佔32.6%,500萬~1000萬的1家,佔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遊局共評選出農業旅遊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遊點112個,佔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遊點60個,佔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點56個,佔15.60%;民俗文化旅遊點20個,佔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佔7.24%;古鎮新村39個,佔l0.86%;農家樂l8個,佔5.01%;自然景區28個,佔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佔49.76%;中部地區65個,佔32.1%;西部地區38個,佔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佔15.32%,江蘇43個,佔11.98%,遼寧34個,佔9.47%,貴州l8個,佔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佔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遊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遊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遊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並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遊產品,並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遊、民俗風情旅遊、農家樂旅遊、村落鄉鎮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科普教育旅遊等模式。

⑶ 結合實際情況,談一談「英國威爾士SPARC計劃」的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英國西南的威爾士制定了鄉村旅遊計劃來滿足社區需求,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等目標。鄉村旅遊計劃最早是由法國鄉村旅遊協會、澳大利亞區域獨立發展協會聯合推出的,之後成為義大利農業旅遊發展項目的一部分。世界銀行、歐盟和世界旅遊組織則為這個計劃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資助。隨著各國鄉村農家旅遊的深化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浮出水面:對適宜某一個地方的發展計劃並不一定適合其他地方。但是,通過對鄉村旅遊發展成功的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和參考借鑒,有可能開創一套適合自身本土特色的鄉村農家旅遊發展計劃。在現有的眾多發展計劃中,英國威爾士的「南部鄉村社區行動的夥伴」(SPARC)計劃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學習價值。

SPARC農村旅遊業計劃中的南彭布魯克什爾位於威爾士西南半島,是一個農村地區,包括大約40個村鎮和400平方千米土地。景觀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作為彭布魯克什爾海岸國家公園的一部分的海岸區域、河口區域和綿延起伏的田野與河谷,一直延伸到北面的普雷塞利丘陵的山腳。

1992年,SPARC接受了歐洲聯盟LEADER項目資助,以擴展它在整個南彭布魯克什爾的弱勢農村社區中的前身組織的一個試驗項目,目的是在發展經濟、改善當地生活和保護環境之間建立一個整體的行動計劃。SPARC不僅僅側重於旅遊業,而且也包括相關環境戰略與農業戰略。這三種戰略全都有相互聯系,而且被視為該計劃的互補成分。

SPARC思路的核心是在所有發展階段都鼓勵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規劃、實施與監測。具體行動有:

①鼓勵已經參與SPARC計劃的所有37個村莊的當地人民都參與評議,以確認各自社區的問題和機會。

②保護傳統文化、形成非入侵旅遊形式。大多數社區在其行動計劃中把農村旅遊業確認為經濟增長的一個潛在來源。然而,他們也要一種「非入侵型的並以該地區自然資源、景觀、遺產和文化為基礎的」旅遊業形式。轉換成SPARC的目標就是,促進環境上敏感的、會尊重當地文化並帶來最大限度經濟效益的農村旅遊業。

③組織眾多的合作者、專家和組織在相關領域互相幫助和支持。地方居民、合作者和SPARC在鄉村旅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來自於當地村鎮的居民在專家的幫助下散發傳單,對自己的文化遺產提供詳細的信息。

1994年,SPARC成立了Landsker鄉村度假局來組織和促銷Landsker Borderlands區,並獲得了歐盟LEADER計劃的財政支持。在當地形成了7條主題旅遊線路(適合各種旅遊出行方式,包括公交車、小汽車、自行車甚至步行),每一條線路都高度凝結了當地的文化遺產,如Chieftains和Princes、Arts和Literature、Makers和Wales等。

這個鄉村旅遊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推廣當地的傳統文化遺產;恢復歷史遺跡;改善地方經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培訓地方建築保護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同時,為了保持環境自然、減少遺跡破壞,Landsker鄉村度假局也推出了多種旅遊服務來鼓勵「Walk&Ride」的旅遊方式,減少汽車排放廢氣對鄉村的不良影響和環境污染。

SPARC鄉村旅遊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建立在當地民眾、當地遺跡和環境基礎上的高品位的旅遊產品,依據社區的需求和願望進行設計,在推動鄉村旅遊發展中取得了明顯的成功。總結SPARC的成功,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經驗:廣大民眾的參與;專家的合作;戰略體系的互補;清晰的戰略規劃和補充框架;SPARC的軸心地位;區域工作方法和程序;產品的綜合性;環境和文化的敏感性;漏損的有限性;旅遊產品的多樣性。

⑷ 結合實際情況,談一談義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義大利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文化遺產之豐富在全球聞名遐邇。在義大利豐富的鄉村特色文化中,特倫托省推出的鄉村「生態博物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義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和實踐始於2000年。由一些學者與當地政府、社區、文化和旅遊協會共同創造設計,提出方案,上報該省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實施。其宗旨是力圖以一種保護和創新地持續利用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方式,將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遺產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體化地、整體互動地展示給義大利國民和外來的旅人,藉此保護鄉村的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生態博物館」實施以來,受到國民的廣泛關注,並且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義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義大利人那種珍惜自己的歷史,以擁有歷史文化遺產而自豪的全民性風尚。在義大利的大城市、小鎮里,到處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古跡,居民總是小心翼翼地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恢復一處處破損了的古建築外觀。在義大利普普通通的鄉村,村民也十分珍惜本地的歷史和文化,這種風氣使已發生重大社會變遷的當代鄉村仍然充滿一種歷史的魅力、民俗的魅力。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館還專門騰出一片空間來張掛社區孩子們以當地自然人文景觀為題材而創作的各種繪畫作品。不少村子裡還成立有戰爭博物館,這是「生態博物館」的一部分,比如卡哦里阿村的戰爭博物館里就有2000多件展品,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地士兵用過的各種兵器、各種各樣的軍用器具和軍旅生活用具、士兵的服飾、老照片,甚至士兵在戰場上寫給家人和情人的很多未能寄出的書信也被精心陳列在櫥窗里。村子裡建有紀念碑,紀念當地在戰爭中陣亡的士兵,石碑上刻著陣亡者的名字。

而「生態博物館」更大的展示空間在有形的博物館之外。「生態博物館」的設計者把整個社區生活的自然環境和農牧生活場景都納入其視野中。他們為遊客設計了非常詳細的各種徒步旅遊路線,除了可以到達當地各個自然景觀的路線外,普遍還設計出「民族志路線」,指可到達當地人各種社會生產生活、歷史景觀和與宗教信仰相關的各個聖跡靈地的路線。

由於氣候和環境的關系,特倫托省不少山地社區每年以村子的大本營所在地為核心,以周圍山林牧場為半徑,進行周期性的流動農牧活動。如每年3~7月,村民就趕著牛羊,舉家搬遷到草青林茂的林中居所去。他們過去的農牧生活、蓋木板瓦的木楞房、各種農具、製作奶製品的器具、廚具炊具等皆完整地保留著,同時還保留了家庭生活場景,如菜地、豬圈,水井、室外喂豬的地方和豬食槽等,豬和牛羊用木頭逼真地雕刻而成。村子裡過去用來伐木的各種斧頭鋸子、用水力來進行鋸木的水車等,都如實擺放,並每天進行演示,讓來這里的人們能領略到當地村民過去各種真實的生活情景。

當地村民曾經有過伐林開荒的游耕農業,現在隨著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已經完全「退耕還林」,但過去的生產方式則成為今日展示的對象,保留了過去各戶各村的農地界碑等。而過去的牛廄羊圈,成了真實地再現當時畜牧生活場景的場所,連當地森林牧場中每一種草的標本都有展示,如哪種草有利於產奶,哪種草有毒,哪種草有利於牛羊的繁衍等,內容都標示得相當詳細。

「生態博物館」還設計了一個猶如藏族「轉經筒」的圓狀物,可以轉動,上面詳細地繪著一年的生活與農事歷,在轉這個木筒時,可以通過各種圖標、圖畫和文字等,一目瞭然地看出整個村子的生產生活活動場景和周期,如什麼時候村民遷徙到山腰進行畜牧活動,什麼時候把牛群趕上山放牧,什麼時候村民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又遷徙下來等。

有的村子還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了稱之為「聖道」的路線,作為生態博物館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主要是反映村民的宗教生活,包括教堂,還有村民在隨季節遷移過程中所用的路旁祭壇、反映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民間信仰中的神山等。聖道中還包括「聖屋」村民收藏的各個時期的宗教繪畫、雕塑作品、宗教裝飾品、聖經等,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各種宗教題材的藝術品。

有的生態博物館還包括「藝術和工藝之園」(art and crafts park),裡面陳列著村裡各種傳統的工藝品和製作工藝品的工具,比如木紡織機、釀酒器具等。

除了那些有數百年歷史的教堂、民居等古老建築被精心保護外,村子裡傳統的磨坊、釀酒坊、打鐵作坊、甚至過去燒炭的土窯等,都作為歷史場景而保留了下來。村內歷史悠久的房子,按原樣保留下來,如果有的房屋內部或外部有局部破損,都嚴格地按照原樣「修舊如舊」。此外,很多義大利鄉村保留了濃郁的鄉村節慶、傳統歌舞、服飾等傳統文化習俗,這也成為義大利鄉村旅遊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鄉村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和做法,為義大利保存了很多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俗遺產的鄉村,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旅遊業。據調查,旅遊業已經成為這些村子主要的收入來源。國內外相當多的遊客慕名來一睹鄉村生態博物館,使來村子裡度假的人逐漸增多,很多鄉村已經不完全靠農業生活。

義大利的生態博物館不僅僅有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種文化教育的功能。這種生態博物館雖然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它的社會效益更有意義。生態博物館不僅僅是為了促進旅遊,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村子的歷史和文化,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故鄉家園的歷史,了解祖先們曾經經歷過的生活和走過的路,了解他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

⑸ 某地的鄉村旅遊發展現狀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 國內鄉村旅遊發展概述

  2. 區域概況

    1)目標人群

    2)主要景點

  3. 發展現狀

    1)遊客量

    2)帶動經濟發展量

    3)景點、住宿、特色產品舉例

    4)所遇到的問題

  4. 進一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