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遊景區規劃的相關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對環境的沖擊力大大增強,全球范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於是環境問題開始作為一個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由一些科學家提出。人們首先根據傳統理論研究治理方法和技術,同時人們進一步體會到,僅靠科技手段,用工業文明方式作為定式去修補環境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必須在各個層次上去調控人類社會的行為和支配人類社會行為的、打著工業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觀念,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發展觀悄然興起,並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以其嶄新的價值觀和光明的發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國際社會議程。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1994年的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腦會議都以此作為重要議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想。
按照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表述,可持續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認為,主要是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改善發展質量,提倡適度消費和清潔生產,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跨世紀的戰略任務。同時,可持續發展業已成為人類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
遠景設計院提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
①恢復經濟增長;
②改善增長質量;
③滿足人類基本需求;
④確保穩定的人口水平;
⑤保護和加強資源基礎;
⑥改善技術方向;
⑦在決策中協調經濟與生態關系。
(二)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研究的實質是生產的最佳布局問題,即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使生產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在工業化大生產之前,人們從事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產,產品就地生產就地消費,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會隨距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必然不會考慮生產地點的選擇問題。從這個簡單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區位理論並不是貫穿於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如經濟日益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分工加深的條件下,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區位理論中有一個距離衰減原理認為,如果地理現象之間是互相作用的,那麼其作用力與距離成反比關系,即作用力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少。景區與客源地之間就遵循著距離衰減原理。旅遊距離衰減原理總體上表現為景區對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區為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小,相應的客源數量分布也呈現出以景區為中心向外圍梯度減少的規律。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遊者到景區需要支付費用、時間、精力等成本,而且這些成本隨著景區與目的地距離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因此景區的吸引力也會隨著距離的加大而相應地減少;其次,景區與客源地之間小幅度的距離變化會引起景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大幅度變化。因此,在景區的開發和經營過程中,區位理論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三)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理論認為,區域內各經濟實體聚集產生的總體經濟效益大於各經濟實體單獨產生的經濟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來源於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環境。集聚效應對於景區來說,在於通過企業之間的集聚可以使各企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降低開發成本,共用旅遊設施,提升總體旅遊形象,增強吸引力,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對於旅遊者來說,集聚效應可以方便旅遊者選擇同一區域內的不同景區,從而減少旅遊者的費用、時間等成本。
(四)系統論
用系統論指導景區規劃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首先,景區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景區規劃應採用系統分析和整體考察的方法進行。它既包括對相互關聯的系統要素的規劃,也包括景區與整個地區的總體開發的外部系統規劃;其次,景區規劃的制定過程本身是一個不斷調節、不斷提升的系統。因此,在景區開發與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要始終保持系統化眼光,用系統論指導具體的實踐運作。
2. 旅遊學的旅遊學的理論基礎
一,旅遊經濟學理論;
二,旅遊社會學理論;
三,旅遊人類學理論;
四,旅遊心理學理論;
五,旅遊地理學理論;
六,旅遊生態學理論。
3. 旅遊資源開發基礎是什麼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4. 生態旅遊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1自然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大系統。自然界,包括各種生物系統和生物棲息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系統,是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有機體,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
2大自然具有價值。一類是外在價值,如自然界的事物作為人和其它生命生存和發展的資源:自然界對人類提供的具有科學研究功能的科學價值,具有陶冶情操、身心愉悅作用的娛樂價值,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醫療價值,有象徵意義的文化價值等等;另一類是內在價值,是自然界及其存在物本身所固有的價值,是它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里,自然界按一定的自然規律自我維持和不斷地再生產,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演化。大自然的價值是它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的統一,並以它們的生存表現出來,維持著地球基本生態過程的健全發展,在生態大系統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如生物物種的存在對生態平衡的作用,動物的存在對保護食物鏈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作用。
3自然界的權利:是指生物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有權按生態規律持續生存。所有物種綜合性的相互作用才使地球成為生命維持系統,維持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以及保持生物圈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享有平等的權利,是自然規律決定的。所以,人類在於各種生物共同分享地球資源的過程中,要均衡地照顧到各種生物的利益。4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負有責任。自然萬物與人類是平等的,有資格、有權利得到人類的尊重,而且人是有思維的,能夠認識到自然萬物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人類應有責任、有義務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持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如控制人口增長,緩和人與自然其他生物爭奪自然資源的矛盾,恢復生態平衡;節省自然資源,採用高科技減少經濟發展中的資源消耗;倡導和支持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5. 旅遊環境學的三大理論基礎是什麼
環境學理論、生態學理論、環境倫理學、可持續發展理論、景觀生態學等都是其理論基礎!
6. 旅遊規劃的理論基礎包括哪些方面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也是連接旅遊學、景觀學、生態學、地質學、地理學以及社會、經濟和管理等學科領域的橋梁。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既是整合"旅遊區總體規劃"與"旅遊區詳細規劃"成為旅遊系統整體性規劃控制的有效途徑,又是實現旅遊規劃體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選擇,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當仁不讓地成為現代旅遊規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然而,目前面對我國應用而生的"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公司"或"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設計中心",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研究遠遠滯後於其實踐,以至出現各層次旅遊規劃之間脫節的現象,由此成為影響旅遊景觀高效利用、永續的主要障礙之一,並制約著旅遊區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對於解決我國旅遊區規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推動旅遊區規劃進一步向前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 旅遊景觀設計,簡言之,是指運用旅遊景觀學原理,對旅遊區內的各種景觀要素進行整體規劃與設計,使旅遊景觀要素空間分布格局、形態與自然環境中的各種生態過程和人類觀瞻協調及和諧統一的一種綜合規劃方法。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並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是旅遊景觀學重要的實踐領域,是旅遊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旅遊景觀學的應用價值。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其組合方式,突出宏觀總體格局、中觀功能分區和微觀單元設計,能夠較好地實現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目的。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圍繞著人與景觀的共生發展這一原理展開,旅遊景觀開發活動不能違背景觀生態特點,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諧統一是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最終目標。因此,優化整合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景觀設計和旅遊景觀經營活動三大系統,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目標。通過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使景觀結構、景觀格局與各種生態過程以及旅遊活動互利共生,協調發展。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始終將某些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慮,從整體上來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生物與生物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把構成景觀的所有要素都作為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和變數來進行研究,在不斷變化中和不確定因素的干擾下維持旅遊景觀穩定性和持續發展。 空間尺度的考慮無論在旅遊景觀的概念,還是在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中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來說,它是基於地方尺度,並以旅遊景觀為對象的一種生產活動,其核心內容是對旅遊景觀內部旅遊景觀單元空間配置的規劃。但一個完整的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實體單元研究,還包括基於區域尺度對不同旅遊景觀類型單元間的合理配置進行研究和規劃。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特點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與旅遊規劃和景觀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既有差異,又有共同點,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一)關於旅遊規劃 旅遊規劃,是指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針對旅遊資源的屬性、特色和旅遊地的發展規律,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趨勢,對旅遊資源進行總體布局、項目技術方案實施設計和具體實施。其中經濟、技術是規劃開展的先決條件,正確處理旅遊業發展同環境,同旅遊資源的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前提。 從1959年的夏威夷規劃算起,現代旅遊規劃已有近50年的歷史,旅遊規劃理論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體系。但由於分析角度不一樣等原因,不同專家、學者對旅遊規劃理論體系問題的認識也不一樣。例如,國內著名的風景旅遊規劃專家吳人韋先生認為,旅遊規劃的理論體系可分為經濟、環境和人文三大板塊,也可從哲學、科學和技術3個層次來考慮。另有學者提出,指導我國旅遊規劃的理論依據主要源於4個學派,即景觀園林建築學派、生態學派、地理學派和歷史經濟學派。影響最大的是以形體規劃見長的景觀園林建築學派,其次是以綜合規劃見長的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地理學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觀點都對旅遊規劃理論體系做出了很好的歸納,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關於景觀規劃 景觀規劃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三、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自然第一原則 數十億年不斷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最為穩定,較人工生態系統有更強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優越性。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應把自然第一原則放在首位,包含三層含義:
一是顯露自然。為使景觀生態系統的美學價值得以發揮,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應以自然景觀為本底,再現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過程,使隱藏的生態系統和過程得以顯現,並能為人們所理解,還能夠讓人們充分地認識人與自然的聯系以及對人類自己在景觀上留下痕跡的關注。這種自然意識的加強,無疑會使人類的認識得以升華,自然景觀中的水與火不再被當作災害來看待,而是作為一種維持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必須的生態過程。
二是順應自然。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要針對具體的地區、具體的對象。不同地區的景觀結構、格局和生態過程不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和要求應該與之相適應。進而言之,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要順天應時,必須以當地的自然生態過程為依據。此外,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學習當地的鄉土知識,因為對多數地方來說,當地人長期的生活實踐已經表明,養育他們的景觀總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態規律。
三是模擬自然。人為旅遊景觀的建設,應藉助於純自然景觀的管理方式,必須盡可能保護、保持和恢復自然景觀資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澤等),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和功能,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開發景觀資源的前提。模擬自然狀態,建設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似的人為生態系統,該系統最適合人類生存,最大限度地滿足物種適應周圍環境的要求。同時,依據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進行的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可減少投入,形成優化的旅遊景觀,實現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 (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整體優化原則
旅遊景觀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的一個整體。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應為整體景觀,是對全部生態系統的組合、平衡和協調進行規劃,改善景觀結構和功能,優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實現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與景觀發展之間的協調,保證整體生態功能得以保持和發展,達到降低災害、增強生存能力、提高生產力的目的。進而建設成一個功能完善的、穩定的生態環境,以實現景觀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保證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多樣性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多樣性原則要求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創造多樣化的旅遊空間,具體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景觀要素形態的多樣性,即廊道、斑塊形式多樣、大小斑塊相伴、寬窄廊道相結合;二是生物種的多樣性,斑塊的生境、形狀、大小、邊緣條件等諸多因素是保護生物種多樣性的基礎條件。為此旅遊景觀規劃設計必須盡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塊形態,例如旅遊景觀中自然殘留的濕地、牛軛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應得到保護。三是生境的多樣性,不同生境的組合有利於整體景觀的穩定,具有抵抗外來干擾的能力。例如單一的"玉米海"、"一望無際的稻田"、"萬畝果園"等農業旅遊景觀規劃設計不可取,因為這在抵禦病蟲害的傳播和擴散方面有極大的脆弱性。(四)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異質性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個地區景觀保持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條件。例如旅遊景觀是一個高度人為化的景觀,如果水泥建築斑塊及廊道占絕對優勢,綠地斑塊及廊道少,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衡現象,進而影響旅遊景觀的生態功能,造成空氣污染、水質下降等諸多環境問題。為此擴大旅遊景觀的水平空間異質性,對維持旅遊景觀的生態平衡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旅遊景觀設計還須根據生態學原理兼顧美學特徵,加強垂直空間異質性,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形成自穩協調的生態系統,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擾的能力,創造良好的生態旅遊環境。(五)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綜合效益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綜合效益原則要求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突出區域特色,把人類文化、傳統和習俗與景觀疊加,將旅遊服務設施、景觀生產價值有效利用融於自然之中,使旅遊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最佳經濟效益。進而使當今人類主動地、以科學的態度去美化景觀、創新景觀,通過規劃達到旅遊景觀形態美、多樣性豐富、結構復雜,增加可視性,達到與人類的美學要求相一致,從而滿足旅遊者追求"新、奇、異、美、樂"的普遍心理需求。(六)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環境敏感區保護原則
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環境敏感區是對人類具有特殊價值或具有潛在自然災害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極易因人類不適當的開發活動導致環境負效應。依據資源特性與功能差異,環境敏感區可分為:生態敏感區(河流水系、濱水地區、山峰海灘、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動物棲息地等)、文化敏感區(文物古跡、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產地、革命遺址等)、資源生產敏感區(城市水源地、新鮮空氣補充地、土壤維護區等)和自然災害敏感區(可能發生洪患的濱水區、地質上的構造斷裂破碎帶、空氣嚴重污染區等)。在敏感區內環境的惡化大多屬於不可逆變化,一旦失去穩定將會給旅遊景觀的安全帶來隱患。為此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應對環境敏感區予以特殊關注。四、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 依據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規劃後的旅遊景觀要具有:整合性、多樣性、進化性、自然性、暢達性、標識性、和諧性、經濟性、文化性。 為實現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需要對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未來發展情況進行研究,通常包括六個方面的問題:旅遊景觀規劃設計該如何描述和評價、如何運作、運作是否良好、景觀是否要做改變、如何改變、這些變化會產生哪些不同的後果。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也就是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具體分為互利共生、協調發展的四部分:一是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以景觀環境調查為基礎,評價旅遊景觀利用狀況的適宜性,以及旅遊景觀格局分析。二是區域的旅遊景觀設計系統,主要對結構、功能、動態等方面對旅遊景觀生態過程進行研究,探討景觀的最佳利用結構、格局,對旅遊景觀進行合理設計。三是區域的旅遊經營活動系統,主要從滿足旅遊者多樣化需求的旅遊活動、旅遊設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人與景觀和諧共生的旅遊經營活動方式。四是區域的旅遊景觀保護系統,通過旅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監測,實施有效的景觀管理和景觀保護,以實現旅遊景觀規劃設計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7. 旅遊規劃的理論基礎
一是區位論:區位論是研究地理空間對各種經濟活動和區位影響的一種學說。
二是發展理論:發展理論以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為對象,研究區域經濟的結構、發展的影響因素、發展過程的科學。包括增長極理論,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應用、競爭力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
三是旅遊人類學:旅遊規劃者要從關心旅遊地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入手,對旅遊地的相關者的特性、活動以及社會環境加以關注。
四是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原則與方法適合於旅遊規劃,隨著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加深及規劃技術的提高,可以實現規劃結合自然、人地協調發展,旅遊地將成為美好的休閑田園。
規劃困境
旅遊規劃編制已經普及到縣、甚至鄉鎮。然而,越來越多的人提出,旅遊規劃不能指導產業的發展,不斷的要求修編。修編後發覺,仍不能解決招商引資、營銷促銷、景區經營等實際問題。其實,這是由於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果。一、旅遊規劃不能跟上旅遊產業發展的要求;二、委託方對旅遊規劃的錯誤理解。
存在問題
旅遊規劃單位的資質、能力有限、顧忌成本、基礎資料不詳細等導致規劃深度不足,定位不準等。旅遊規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事旅遊規劃單位也隨之增多,市場競爭因而變得激烈,導致了旅遊規劃低價競爭的出現。旅遊規劃中雖然可能沒有方向性的錯誤,但是也找不到指導性、操作性的內容。
對旅遊規劃的誤解
要求旅遊規劃完成其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比如針對細分市場的營銷方式、對不同景區遊憩方式的設計、對旅遊收入模式的設計、對全套產品的策劃或者更有甚者說用旅遊規劃怎麼來指導操作等問題,都是旅遊規劃所不要求解決的,因為旅遊規劃的使命並不在於此。
因此,我們應該區分好旅遊規劃與旅遊策劃的使命。在旅遊規劃前務必做旅遊策劃。
規劃分類
旅遊規劃可分為旅遊發展規劃、旅遊區規劃和專項旅遊規劃。
旅遊發展規劃
是根據旅遊業的歷史、現狀和市場要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
旅遊區規劃
是指為了保護、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旅遊區,使其發揮多種功能和作用而進行的各項旅遊要素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包括:旅遊區總體規劃、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專項旅遊規劃
是指針對旅遊地或旅遊區特定課題的研究和規劃安排。根據實際需要,可編制的專項旅遊規劃包括:旅遊項目開發規劃、旅遊線路規劃、旅遊投融資規劃、旅遊地建設規劃、旅遊營銷規劃、旅遊區保護規劃、旅遊服務設施規劃等。
空間層次規劃
可以劃分為跨區域規劃、國家級規劃、區域級規劃和地方及規劃等。
8. 深度旅遊開發的理論基礎於實施框架
1.數字旅遊的關鍵技術
作為數字旅遊支撐的關鍵技術,包括寬頻網路和電子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多元資料庫技術、數據挖掘和數據融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種軟體集成技術,為整體系統服務提供技術支撐,使數字化旅遊成為可能。
2. 數字旅遊體系的核心內容
數字旅遊體系建設的核心主要是旅遊應用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包括旅遊非空間信息管理系統與旅遊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具體由若乾子系統組成,分別是:系統管理模塊、旅遊信息管理系統、旅遊信息網路發布系統、旅遊目的地信息咨詢系統、三維虛擬旅遊系統、旅遊管理與規劃信息系統、旅遊災難預警系統等。
3. 數字旅遊體系的服務對象
數字旅遊體系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門、旅遊企業、旅遊者以及旅遊專業的學生。數字旅遊歸根到底,就是提供旅遊信息服務: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由傳統政府向電子政府過渡;為旅遊企業提供及時的旅遊信息,為企業的市場營銷、線路設計提供技術上的支持;為旅遊者個人提供旅遊地的與旅遊有關的各種旅遊信息和預訂服務,並可根據旅遊者的喜好為旅遊者制定特色路線,同時虛擬現實技術可讓旅遊者提前進行體驗;為旅遊專業的學生提供虛擬的實習環境,為旅遊教學服務。
9. 論述旅遊規劃與開發的基礎理論對旅遊規劃與開發的指導意義。
春回大地,到處充滿勃勃生機,你想到哪些古詩句
10. 旅遊資源開發的基礎是什麼
有天然美麗的景色或悠久的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