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邏崗鎮行政服務大廳團支部服務電話
這個電話可以打114查詢的行政服務大廳的電話都是公開的,可以查詢的
『貳』 商丘到寧陵梨園有旅遊團嗎
春暖花開,發情類季節
『叄』 介紹一下寧陵縣
一年一度的梨花節是我縣的一個景觀。距縣城3公里石橋鄉萬畝梨園,4月份梨花盛開,象玉世界,粉乾坤,煞是好看,不妨一觀。
『肆』 寧陵有什麼旅遊景點
湯山葫蘆洞古人類化石地點(南京人化石地點)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東約30公里處江寧縣湯山鎮雷公山葫蘆洞。1993年江寧縣在對雷公山溶洞進行旅遊開發挖掘時,於洞中發現猿人頭骨化石2具、牙齒化石1枚和一些動物化石。南京市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進行了科學發掘。研究與鑒定結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萬年左右,在體質發展階段上應屬於人類演化的直立人階段。南京人在我國古人類演化序列中的位置,應在北京人時期偏晚的階段,而早於安徽和縣人。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國古人類及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的重要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石頭城遺址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西幹道虎踞路87號。面積19公頃。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於此,築城石頭山。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改秣陵為建業,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上修築石頭城,內設石頭倉、石頭庫,以存儲軍械、糧食等物資。石頭城南建烽火台,為軍事重鎮。東晉義熙年間,以磚築城,建"入漢樓",仍為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依山築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稱。明洪武十九年(1386)築南京古城將其圍在城內,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虜亭遺跡尚可尋。1992年在遺址上建石頭城小公園對外開放。
朝天宮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建業路西端冶山。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此地為春秋時吳國冶城故址,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孝武帝建冶城寺,南朝劉宋創置"總明觀"。此後歷代興替。明洪武年間重修並更名朝天宮。凡有重大朝會和祭祀,文武官員都在這里學習禮儀。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改為文廟,並附府學於東側。主要建築有:萬仞宮牆、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先賢殿以及後山的敬一亭、飛雲閣、飛霞閣、御碑亭等。朝天宮的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江南現存一組較大的明代建築。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
保聖寺塔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110公里處高淳縣雙塔鄉。塔園佔地面積4700餘平方米。始建於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唐貞元十七年(801)建保聖寺,規模較大,有山門、大殿、保聖塔、觀音堂等建築,寺院早已毀圮。現存塔為宋紹興四年(1134)重建。塔四面七級,俗稱"四方寶塔",為磚身木檐樓閣式,通高31.5米。塔身無座,底層圍有外廊,每層均腰繞外檐及平座,底層和七層四面辟門,其餘均相對開門,門位各層上下相閃。因塔身逐層遞收,加上腰檐平緩,剎尖高聳,使古塔形狀挺拔而纖秀。雖經明、清兩代多次修整,現大部分構件仍為宋代遺物。
南朝陵墓石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市現存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處43件,分布於寧棲公路兩側和江寧縣東南部的田野之中。陵墓年代最早始於劉宋永初三年(422)。帝陵3處,王侯墓9處,失考墓7處。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石獸分天祿、麒麟、辟邪三種。其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舌吐,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似縱步若飛,儼然威鎮百獸之神態。宋武帝劉裕寧陵前石獸東天祿、西麒麟,現保存完好。兩石刻相距24米,高3米,身長3米,寬1.2米。石獸環目張口,舌尖上翹,額毛垂胸,兩翼刻鱗翅紋,遍體鬃毛如鉤,刀筆精湛、嫻熟,別具風格。神道石柱首推蕭景墓前石刻,現存有石辟邪、石柱各一。柱通高6.5米,柱頭上有盤形頂蓋,蓋上雄踞一隻昂首小辟邪,形象生動。柱身圓形,上部有柱額,刻有反書隸體"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忠侯蕭公神道",柱體刻瓜棱紋20道。此柱是南朝石刻藝術的重要作品。蕭墓碑有額、身、龜趺三部分,通高5.61米、寬1.6米、厚0.32米。額刻"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正文楷書,2800餘字,雖稍風化,但大多尚可辨讀,文由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書。現已建亭保護。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
明徵君碑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東北20公里處棲霞寺山門外側。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歷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人皆稱其為"征君"。南齊時隱居,後舍宅為寺,稱棲霞寺。碑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徵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背面刻有高宗親筆"棲霞"2字,筆勢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韻文,後用10首銘詞結束。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26米。經地質專家確認,碑材采自棲霞山,是棲霞組灰岩石,又系動物化石。碑表面梅花狀斑紋均是2.8億年前生長於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與中國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個。明徵君碑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為化石標本也是全國罕見。
千佛崖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南京城東北棲霞山山崖之上。是江蘇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南齊永明年間明僧紹之子在崖上首鐫造無量壽佛和兩側的觀音、大勢兩菩薩,其窟稱"無量殿"。此後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現存大小佛龕294個,大小佛像515尊,俗稱"千佛崖"。龕平面多作馬蹄形,單室。造像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單鋪七身、五身、三身不等。題材多以阿彌陀佛、彌勒佛、千佛為主,還有釋迦多寶、七佛等。1924年,寺僧以水泥塗附施彩,已失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無幾。最近個別佛像水泥剝落,可見石質部分仍保存較好,服飾衣紋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風格圓潤細致,秀美典雅,與北朝的雲岡、龍門石窟遙相輝映,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南唐二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南麓,是南唐皇帝烈祖李?、中主李?的陵墓。兩墓依山而建,相距100米,規模宏大,均有前、中、後三主室和側室10間。主室均為仿木屋結構,樑柱、斗拱,塗紅施彩。李?的欽陵富麗雄偉,墓底周長63.8米,高5米多。前、中兩室以磚砌建,塗朱繪彩。後室石門楣上大型浮雕"雙龍戲火珠",昂首吐氣,張牙舞爪,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下方左右柱壁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相貌威嚴,神態逼真,令人望而生畏。原像均敷金塗彩。後室頂部有《天文圖》彩繪日月星辰,地面上巨石板上刻有蜿蜒曲折的江河。李?墓的形制與李?墓大致相同,規模略小,內部結構、裝飾和繪畫藝術已失去南唐初期富麗雄偉之氣勢。·兩墓出土文物以玉哀冊和陶俑最為珍貴。
棲霞寺舍利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北20公里處棲霞寺藏經樓東側,北依千佛崖。佔地面積120平方米。隋文帝得舍利分給83個州建塔收藏,蔣州(南京)得其一,隋仁壽元年(601)建塔於棲霞山下。初為木塔,南唐改用白石壘築、雕刻而成。塔五級八面,高約18米。塔基下部雕有海水、龍鳳、魚、鱉及海石榴等圖案,上部基壇的角柱有浮雕力士和立龍。束腰八面有隔框浮雕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仰蓮彌座之上為塔身。第一層較高,每角有倚柱,上刻"經咒之文",正面開門,其餘各面鐫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賢兩菩薩像。飛檐下橫楣上還雕有"飛天"、"樂天"、"供奉人"等像。二層以上每層各 婢逃辛礁魴?龕,內有一尊佛像。舍利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現手法較隋唐更趨嫻熟,堪稱唐宋之際江南石刻藝術的傑作。
夫子廟遺跡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秦淮河畔貢院西街。宋仁宗景元年(1034),建文宣王廟,俗稱夫子廟,為建康府學。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廟東側建鄉試場所貢院。兩處歷代均有修整、擴建。貢院至清同治年間擴建後,考棚號舍有2萬余間,居全國各省之冠。明清期間夫子廟地區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業十分繁榮。現存夫子廟主體建築大部分為1984年逐步修復的,只有100米長的照壁為明代遺物,且為全國保存最大的照壁。泮池邊的石欄、大殿後的明倫堂、貢院的明遠樓為清代建築。貢院內保存的明、清時期碑刻22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王德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北郊燕子磯下廟村伏家橋。王德,字子華,甘肅人,南宋抗金名將,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卒於建康(今南京)。墓前現存石碑、石虎、石羊各1尊,石馬2尊。碑高約4米,寬1.26米,厚0.28米。額浮雕盤龍,下襯雲紋,楷書"宋故贈檢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文為傅靂撰書,楷體,55行,滿行98字,部分剝蝕,主要記載了王德的生平事跡。石獸形象生動,有立、有跪,雕鑿精緻,是宋代石刻珍品。
定林寺塔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約15公里處江寧縣方山北麓。佔地面積10平方米。定林寺與塔同建於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現寺已毀塔猶存。塔於明、清時期曾大修過。塔為八面七級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頂已殘,現高約12米。塔身各面均用磚砌成仿木結構的柱坊、斗拱、門框與佛龕,二層以上每層圍有疊澀磚出跳的腰檐、平座,檐角以石做角梁。塔現向北傾斜,其原因初探為塔基坐落於火山噴岩之上,由於岩石緩慢密集運動導致。現塔基已處於穩定狀態。
靈谷寺無梁殿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鍾山東側南麓。佔地面積2036平方米。靈谷寺原稱蔣山寺,明代因建孝陵遷此處,並賜名靈谷寺,是明代南京三大叢林之一。寺毀於清咸豐年間,僅存一殿。原名無量殿,因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又因建殿時不用寸木,不設樑柱,俗稱"無梁殿"。殿為重檐歇山頂,高22米,內部結構由3個拱券組成,中券最大,跨徑11.25米,牆體渾厚,結構堅固。1928年,國民政府以無梁殿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祭殿,名曰"正氣堂"。無梁殿內四周牆壁上嵌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題名碑"110塊,銘刻了33224位陣亡將士姓名。
明孝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地。位於南京市東郊中山門外紫金山南獨龍阜玩珠峰下。佔地面積170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個陵園建築直到永樂十一年(1413)才告結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稱帝,1398年逝世葬於此。由於朱元璋妻馬皇後先葬於此,因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是南京地區一座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原有紅牆周長22.5公里。自下馬坊至寶頂,綿延十數里,布局宏偉,規制嚴謹。自前至後有下馬坊、神烈山碑、崇禎時期立"禁約碑"、大金門、碑亭、渡嵛橋、神道石刻、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殿門、孝陵殿、寶城明樓、崇丘。所有建築僅存磚石部分,木結構均燒毀。神道兩側現存石獸6種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稱"四方城",亭內的"神功聖德碑"系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寬2.24米,厚0.83米,立於永樂十一年(1413)。孝陵殿現存須彌座3層,巨型柱礎56個。現有建築為清同治年間所建。明樓的城基東西長60米,南北寬34.22米。最後為崇丘,北面圍以磚牆成圓形,丘上和周圍山上,萬木蔥郁,鳥鳴花香。陵址及規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蘊藉的風格對其後的明、清時期帝陵的興建產生了頗深的影響。
南京城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城牆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歷經21年。原建的宮城、皇城已毀,現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原城垣全長34.36公里,高14~21米,寬7~14米,開門13座。現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門4座,水門1座。明南京城牆在建築設計時就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規則多邊形,"據崗壟之脊,控河湖之勢",極有利於軍事防禦。砌築城牆的磚塊是由相當於現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個省的28府、118縣、工部及三衛、三鎮製造。為了確保城磚的質量,磚上刻有負責官員和燒窯、制磚人的姓名。現存幾座城門,以正南門即中華門最為雄偉堅固。南京城牆的建造集我國古代城牆建築技術之大成,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和建築科學技術的珍貴實物。
中華門城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正南,系明城牆13個城門中之最大者。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於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因面對聚寶山(雨花台),稱聚寶門,1931年改稱中華門,俗稱南門。中華門南北縱距128米,東西橫距118.5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它所使用的材料均為長0.8~1.39米、厚0.26~0.35米左右的巨型條石和長0.4米、寬0.2米、厚0.1米左右的大磚,用糯米、石灰和桐油砌成。中華門有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門(券門)貫通,各門均有可以上下開啟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僅存閘槽和門位痕跡)。城門外壁高20.45米,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大條石砌成。拱內下用18層大條石,上用140層城磚砌拱。第二至第四道拱門上方建有木結構絞關亭(閘亭現已無存)。首道城門上下共分三層,最上層為木結構敵樓,一名譙樓,現已不存;中層磚石結構(上磚下石),長65.15米,寬47.2米,高9.1米,面北築有藏兵洞7個;下層正中築拱門通瓮城,面北左右各築藏兵洞3個。瓮城東西兩側築有寬11.3米、長86.1米的坡道礓(台階),可騎馬登城。坡道東西兩側各築有面東和面西的藏兵洞7個。整個城堡共有藏兵洞27個,這些藏兵洞,在戰爭期間對物資的儲備和兵源的設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0年代,中華門兩側各開一門,50年代拆除作為車行道。中華門歷經600餘年,除木結構毀壞和磚石結構個別地方有裂縫現象外,保存基本完好,宏大的規模,巍峨的雄姿,為世所罕見。從建築角度看,其工程宏偉,結構縝密,設計巧妙,別具匠心,在我國城垣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軍事角度看,工事堅固,能攻能守,是研究我國軍事史的實物資料。
明故宮遺跡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中山東路東段。明故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建築規制與現存的北京故宮相似,規模宏偉,一派皇家威儀。東起東華門,西至西華門,南達洪武門,北抵玄武門,南北縱距2.5公里,東西橫距2公里,佔地5平方公里。坐北向南,分內宮城和外皇城。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達54年之久。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明故宮仍留原有建制。清為駐防城,咸豐三年(1853)原有建築毀於兵火。現存地面文物有午朝門、東安門、西華門(三門墩台)、內外五龍橋、石壁、碑刻、石柱礎等。在原三大殿遺址范圍內的地下,埋有300餘個大小石柱礎。現以午朝門為主體進行修整,並擬辟為公園向遊人開放。
鼓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中心的鼓樓崗。建於海拔40米的高崗上,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築分兩層,下層為台座,磚石砌築,城闕狀,東西長44.4米,南北寬22.60米,高8.9米。南北兩面各有拱門貫穿前後,中門券高6.5米,寬6.35米;左右二門各券高5.28米,寬4.70米。兩邊拱門內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駐百人,當時御鼓官率兵居此鎮守。東西兩端各築青石台梯40級,直達檯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頂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橫向正中和偏前各開漏窗兩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風採光。上層為樓,與台座等大,分為中殿與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樓遠眺,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原殿內設大鼓2面、小鼓24面、雲板1面、牙杖4根、點鍾1隻、銅壺滴漏1架、三眼畫角24板等,用於晝夜報時用,後又為迎王選妃送詔書之用,後均散失。清初,此樓坍塌,殘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於台座上建樓、立碑,改稱"碑樓"或"暢觀樓"。晚清時維修改建,改建的樓中為大殿,周邊有柱礎迴廊。大殿為二層,屋頂為歇山頂重檐四落水木結構。重檐翹角下雕有鳳立於花叢山石上、雙獅戲球等吉祥物和套疊彩繪圖案。1933年以鼓樓為主體建立鼓樓公園,佔地3萬多平方米。
煦園
中國江南名園。位於南京市區長江路292號大院西側,俗稱西花園。它以太平湖為中心,佔地面積3.1公頃,其中水面0.21公頃。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招撫勁敵陳友諒舊部,在此為陳友諒之子陳理建造了漢王府。其後,明成祖封其次子朱高煦為漢王,辟原漢王府東半部為"新漢王府"。此園為府第西園,並以朱高煦之"煦"字取其名謂"煦園"。清於此設兩江總督衙門,東側為江寧織造署。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一年(1684~1702),六次南巡,其中五次住江寧織造署。太平天國時,煦園成為天王府御花園。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於煦園暖閣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煦園內花木修竹參差,亭台樓榭林立,假山奇石散落,清水碧潭相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山水園林。主要景物有太平湖、石舫、漪瀾閣、忘飛閣、花廳、桐音館、夕佳樓、臨時大總統辦公室、中山卧室、暖閣遺址、印心石屋等。
明代銅鍾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內鼓樓廣場東北角大鍾亭路1號。為紫銅澆鑄,高3.65米,口徑2.3米,底邊厚0.17米,重23000公斤。鍾的頂部鑄陽紋蓮瓣一周,提樑上飾以雲紋和波浪紋,上鑄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銘文。大鍾質精形美,聲音宏亮。原鍾樓於清康熙年間倒塌,兩鍾墜地,立者咸豐年間被毀,卧者於光緒十五年(1889)由江寧布政使許振在此建亭懸掛,稱"大鍾亭"。叩擊銅鍾,其聲隆隆數里可聞。大鍾亭重檐六角攢尖頂,灰筒瓦屋面,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鍾懸掛梁下。現以大鍾亭為中心闢建大鍾亭公園,佔地4340平方米。"古亭晨鍾"列入新金陵四十景。
七橋瓮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光華門外紅花鄉七橋村。橋始建於明初,名"上坊橋",清代稱"七橋瓮"。此橋是南京市存留較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橋梁。橋長89.6米,寬13米,高25米,七拱青石橋。寬闊水面上,有梭船形分水墩,其上有巨石雕塑的分水獸,現南北兩端各存6隻。橋拱身兩側,各有15隻精工刻鑿的螭首。該橋地處南京東南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都有軍隊駐守。太平天國時的天京保衛戰和辛亥革命光復南京時,在此均發生過激烈的戰斗。1949年後曾多次修葺,今保存完好。
胭脂河天生橋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50公里處溧水縣大西門外洪藍鎮天生橋村。胭脂河開鑿於明洪武年間,北至秦淮河口,南達洪藍埠入石臼湖,全長7.5公里。此河的開鑿,溝通了南京與兩浙地區的漕運。河道最深處35米,底寬10餘米,上部寬20多米,其工程的艱巨,耗資的巨大,都是當時水利建設中罕見的。在胭脂河開鑿時,工匠們選擇石質堅硬、地勢較高的地方作為縣城向西的通道。河成之後,將一巨石下方鑿開,石下可通舟楫,這就是著名的天生橋。橋長34米,寬9米,厚8.9米,橋面高程35米。現在此處已成為一大勝景,乘船進入胭脂河,只見兩岸怪石高懸,絕壁危岩,一條巨石橫跨兩岸,十分壯觀。
瞻園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瞻園路。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總面積15621平方米。瞻園是南京僅存的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與南京豫園、無錫寄暢園、蘇州拙政園和留園並稱為"江南五大名園"。瞻園原系明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府邸之西圃,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曆年間已初具規模。清順治二年(1645)該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視江南,曾駐蹕此園,並御題"瞻園"匾額。太平天國時,瞻園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友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奪取天京,該園毀於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九年(1903),瞻園兩度重修,但已非原園景況。民國時,江蘇省長公署等政府機關曾設園內。瞻園歷經侵削,范圍日狹,花木凋零,峰石徙散,雖曾幾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彭沖指示重修瞻園。同年修繕工作開始,一期工程為修建瞻園西部。歷時6年,用太湖石1800噸,使瞻園面貌一新。1985年二期工程上馬,1987年竣工。共增園林面積近4000平方米,修建樓台亭閣13間,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擴建後的瞻園,東西二園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園林風格,又汲取現代南北方造園藝術精華,形成兼容並蓄之特色。園內有喬灌木810株,竹類面積400平方米。東瞻園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展區、水院、草坪區、古建區,西瞻園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靜妙堂等景點。
常遇春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紫金山之陰白馬村。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安徽懷遠人,明朝開國元勛。他剽悍勇猛,時人贈予"常十萬"美名。1369年在柳河州暴病而故,朱元璋賜葬鍾山。墓高2.4米,墓基周長約29米。現墓塋與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馬、石羊、石虎、武將各二。石獸雕刻工藝精湛,神形兼備。武士雙手撫劍,頂盔貫甲,威武雄健。現碑上鐫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時其裔孫所立。
李文忠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蔣王廟。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朱元璋的外甥。英勇善戰,官至榮祿大夫,浙江省平章事,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1384),郁悶病故,賜葬鍾山之陰。墓高2米,墓基周長47米。墓前有神道碑、石馬各一,石望柱、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二。石刻雕鑿細致,線條流暢,神態逼真。墳塋前有李文忠十八世孫李永欽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所立的石碑,上刻"明岐陽王神道"數字。現墓園保存完好。
徐達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徐達(1332~1385)字天德,安徽鳳陽人,位列明朝"元勛之冠"。洪武十八年(1385)病故,朱元璋親自送葬,為之輟朝,追封他為"中山王",謚"武寧"。墓園佔地7200平方米,墓高2.4米。現墓園內保存有神道碑一通,石馬、石羊、石虎、文臣、武士各二。這些石刻雕刻十分精緻逼真,神態各異。墓碑上刻"明魏國公追封中山王謚武寧、夫人謝氏之墓"。附近還有他的裔孫徐欽、徐甫之墓。墓道前的神道碑是南京現存的最大的古墓碑之一。通高8.95米,寬2.2米,厚0.7米。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書法家宋濂所書。最有價值的是碑文標有句讀,是我國古代碑刻之一絕。
陽山碑材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東約25公里處江寧縣湯山鎮西北的陽山。此處為古代採石場。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建孝陵碑,在陽山開鑿了巨石作碑材,因體積太大無法運輸而棄之山間。碑材分碑額、碑身、碑座三塊。碑座位於最南端,三面均已鑿成,高13米,長30.4米,厚13米。碑額與碑座相距百米,橢圓形,其側面有14個凸出的石芽,備雕龍首、龍爪之用,高10.7米,長20.3,厚8.4米。碑身體積最大,像一堵橫卧的巨形石壁,表面鑿刻平整,離地留有三處,連接碑身作為支撐,東端連接山體,還未鑿開,碑身長49.4米,寬10.7米,厚4.4米。碑材總高約73米。三塊石材表層留有累累人工釺痕。
?泥國王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中華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龜山。?泥國乃現汶萊國。明永樂六年(1408)冬,?泥國王、皇後率王親國戚一行150餘人來中國進行友好交往。明成祖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接待他們。十月間,國王不幸病故。根據本人遺願托葬中國。明成祖以王禮規格葬之,謚"恭順"。墓高約4米,墓基周長約100米。現墓前有神道碑一座,石馬及馬官、石羊、石虎、武將各一對,享殿柱礎若干。碑殘高4米,寬1.09米,厚0.3米。1996年8月,此碑的復製品運抵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陳列於國家歷史中心展覽廳,與其他歷任蘇丹國王的墓碑並列向社會展出。
靜海寺遺跡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挹江門外熱河路朝月樓。明永樂九年(1411),為表彰鄭和下西洋之功,同時供奉鄭和帶回的佛牙、玉石、葯草等珍品,敕建"靜海寺"。其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正佛殿等建築,佔地2萬多平方米。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即在此議定,後在英艦"康華麗"號上簽訂。寺內建築在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期間遭戰火,只剩少量僧舍。1990年修復了主廳、主房、廂房等建築,並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7年為慶賀香港回歸再次擴建對外開放,並將寺旁原天妃宮內留存的永樂十四年(1416)御制的天妃宮碑移入寺內保護。天妃宮碑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通高5.9米、寬1.5米、厚0.52米,是國內僅存3塊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碑刻之一。
大報恩寺碑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外寶塔根北山門。大報恩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成,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主要建築有金剛殿、碑亭、大雄寶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偉壯觀,豪華精美。寺、塔均毀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館根據出土的琉璃拱門構件,復原了一座拱門券,外徑高3.55米,內徑寬2.18米。現寺遺跡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額"□□大報恩寺志"。另存龜趺一個。
『伍』 寧陵縣名人
寧陵縣名人
古代名人
古老的寧陵,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有音樂鼻祖葛天氏,戰國四君子之首信陵君,三國曹操部將典韋,宋末思想家程迥, 明朝文學家、思想家、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呂坤等。
葛天氏
葛天氏,是中國上古傳說中一位賢能的首領,在位時人民安定,被後人尊為樂神。其部落先後駐地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和長葛市,後世將他的統治視為理想社會。
《路史》的記載:
葛天氏,葛天者,權天也。爰擬旋穹,作權象。故以葛天為號。其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湯湯乎無能名之,其及樂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亂之而歌八終。塊柎瓦缶,武喿從之,是謂廣樂。於是封泰山,興貨幣,以制數會,故沈滯通、而天下泰矣。
信陵君
魏無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公子。243年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被秦所滅。
連環畫《信陵君》封面
典韋
典韋(?-197)是寧陵縣陳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東漢末年曹操部將,建安2年(197年),張綉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當叛軍,擊殺多人,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典韋是陳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其時同鄉劉氏與睢陽人李永為仇敵,典韋便為劉氏報怨。李永曾任富春長,家中備衛甚為嚴謹。典韋駕車,載著雞酒,偽裝正在等候別人的閑人;當李永府前開門,李永親自出府時,典韋便懷匕首向前截殺李永,並殺李永妻,再慢慢走出來,取出車上刀戟,步行離去。由於李永的居所鄰近市,此事發生後全市驚。從後而追者雖有數百,但卻無人敢近。典韋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眾,雙方轉戰不久,典韋脫身而去,自此為豪傑之士所賞識。
初平年間(190-193),張邈舉義兵時,征典韋為士,隸屬於司馬趙寵。軍中的牙門旗既長且大,人們都不能把它舉起,而典韋竟以一手便將其執而豎起,司馬趙寵驚異其怪能巨力。後來典韋轉屬夏侯惇,數次斬首有功,拜為司馬。
典韋
194年,曹操討呂布於濮陽。呂布別置軍屯於濮陽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襲其屯,翌日清晨破之。曹軍尚未及時回還,而呂布救兵已至,雙方三面會戰。當時呂布親身搏戰,自早上至日落雙方鏖戰數十合,互持甚急。曹操臨時招募破陷敵陣的人選,典韋先佔應募,另外帶領其餘應募者約數十人,盡皆重裝兩件盔鎧,不執盾牌,一律只持長矛撩戟。同時西面戰情告急,典韋突進擋敵,賊軍弓弩亂發,矢箭如雨,典韋盡然無視,向隨從說:「賊軍來到十步之內,便告訴我。」不久隨從說:「十步了。」典韋又說:「五步之內再告訴我。」隨從畏懼,立即便說:「賊軍來到了!」典韋手持十餘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擲敵,所投者無不應手而倒。戰了多時,呂布軍眾撤退。此時剛好是日暮之時,曹操才得以引軍而去。曹操拜典韋為都尉,引置於左右,讓他帶領親兵數百人,常在軍中大帳巡繞。典韋人既壯武,其所帶領的親兵都是嚴格挑選的戰卒,每次戰斗,典韋部隊都常先登陷陣。典韋後來又遷為校尉。他的性格忠誠謹重,常於早上侍立終日,夜晚便宿於帳左右,甚少歸府私寢。其人甚好酒食,飲食份量兼人,每有賜食於前,便大飲長喝,左右相屬之人,都為典韋供給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壯其為人。典韋又喜歡攜著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有諺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197年,曹操征荊州,來到宛城,張綉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便邀請張綉及其將帥,一同置酒高會。曹操行酒時,典韋持大斧立於其後,斧刃徑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韋都舉斧迫視。酒宴至終,張綉及其將帥均不敢仰視。十餘日後,張綉因曹操納其嬸,頗感恥辱,於是接受賈詡建議,突然造反,奇襲曹操之營,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出戰不利,輕騎遁去。典韋在門前奮戰,賊軍不能得入。賊兵於是分散從其它門進營。其時典韋部下兵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惡戰,無不以一當十。但賊軍前後兼至益多,典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戟擊去,便將賊兵十餘支矛摧斷。後典韋左右死傷者略盡,典韋本身亦被數十創,雙方短兵接戰,賊兵往前搏鬥。典韋便徒手挾著兩人擊殺之,其餘賊眾不敢近前。典韋復前沖突賊眾,又殺數人,然而傷創重發,典韋就此怒目大罵而死。賊軍方才敢於向前,取典韋之頭,互傳而觀,覆軍就看視其軀骸。曹操退住舞陰,聞典韋已死,為之痛哭,招募間諜取回他的屍體,親自臨哭,遣其歸葬襄邑,拜其子典滿為郎中。車駕每次經過,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韋,拜典滿為司馬,引為近侍。曹丕即王位後,以典滿為都尉,賜爵關內侯。
程迥
程迥(約公元一一七三年前後在世),字可久,應天府寧陵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幹道末前後在世。少失怙恃。年二十餘歲,始知讀書。隆興元年,(公元一一六三年)第進士。歷宰泰興、德興、進賢、上饒諸縣,政寬令簡,頗有異績。官終朝奉郎。他曾受學於王葆聞人茂德、喻樗,學者稱沙隨先生。迥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佔法、易傳外編、春秋傳顯微例目、淳熙雜志、南齋小集等著述,傳於世。南宋大哲學家朱熹曾稱譽程迥:「博聞至行,追配古人,釋經訂史,開悟後學,當世之務又所通該,非獨章句之儒而已。」「著書滿家,足以傳世,亦足以不朽。」
呂坤
呂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河南寧陵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曆年間天下「三大賢」,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等。除《呻吟語》、《實政錄》外,還有《去偽齋集》等十餘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學等各個方面。呂坤思想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呂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創性之作。寧陵有呂坤篆蓋於慎行的墓誌銘,呂坤墓位於陽驛鄉呂墳村,是寧陵主要景點之一,也是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呻吟語--呂坤著
現代名人
在現代寧陵,涌現出很多傑出人才,如辛亥革命志士李心梅,被譽為「豫東四才子」之一的呂宜園,當代著名獸醫學家侯從遠,山東快書藝術一代宗師高元均,空軍少將張世傑、李秀興,中央研究室農村局局長李天資,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會長呂世傑,為張弓酒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全國人大代表、勞模呂信貽等,祖籍寧陵縣的全國美展獲獎者著名油畫家劉曉光等。
11
部分現代名人照片
李心梅(1874-1951),字藏修,喬樓鄉李新廟人。出身於讀書世家,清末秀才,中國同盟會會員。
1911年4月,李心梅到廣州,在黃興的指揮下參加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 1923年,李心梅任安陽縣縣長。 1937年,李心梅當選為河南省參議員。1938-1942年任孟津縣和閿鄉縣(今靈寶市)契稅局局長。又因看不慣官場舞弊之風,而學古人陶潛,辭職隱居開封寓所。雖然「悠然見南山」,無官一身輕,但他還是以國事為重,對時局非常關心。1951年,李心梅在開封逝世,終年77歲。
呂宜園(1907.3—2001.11),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書法家、革命先行者。是寧陵縣第一位共產黨員,曾隨齊白石學習繪畫並被收為弟子;著有《聽雨齋詩草》,世人稱之「豫東才子」。《河南百年》收錄商丘文藝界著名人士僅三名,其為之一。
侯從遠(1915~1985),畜牧獸醫學家。曾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陝西省畜牧獸醫學術研究會會長。
高元均(1916-1993) ,中國最負盛名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山東快書創始人,原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張世傑(1933-)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副部長。
李天資(1937-2010),中國西部時報社社長,歷任原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秘書,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村局局長等
李秀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營房部主任,武漢空軍雷達學院副院長,空軍後勤部少將。
申振君,男,漢族,1955年3月生,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現任河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正廳局級)。
呂世傑(1963-)經濟學教授,現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國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中國國情與決策研究所所長、時代周刊雜志社社長、華夏呂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兼呂坤思想研究會會長。
呂信貽(1949年10月-),歷任張弓酒廠廠長、寧陵縣委副書記寧陵縣常務副縣長、縣人大主任,全國勞模,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侯君舒(1963,6-),歷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中共北京市延慶縣縣長、縣委委書記,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區委書記。
訾紅旗(1964年-),新華社河南分社著名記者,農村辦主任。
王師程 (1931年-)歷任湖北大學副校長,中共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鮑常勇(1966年-),河南省計劃生育委員會黨委副書記。
劉曉光(1963.10—),著名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油畫作品《俺們那旮旯一條街》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並入選中國美術獎獲獎提名。油畫作品《小城正月里》入選「油畫藝術與當代社會」中國油畫展。
劉連玉(1964-)國電集團計劃部副主任、核電辦主任。
鄧天志(1962-)北京富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道乾(1965-)河南電力公司商丘供電公司總經理。
『陸』 寧陵縣教育局接收團關系嗎 學校要求把團關系轉走,還要自己聯系接收的地方,不知道教育局會接收嗎
一般情況下,教育局不會接受這樣的團關系
團員關系是指升學的學生可以把團員轉走
如果沒有升水,或者沒有就用,基本上就是留在自己的
『柒』 寧陵縣縣長是誰
您好,現任寧陵縣縣長是馬同。
最新情況請參見圖片。
圖片
『捌』 商丘至寧陵外地車輛可通行嗎
都不能通行!
『玖』 寧陵縣是哪個省的
寧陵縣是河南省的。
寧陵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西部,總面積798平方公里,下轄14個鄉內鎮、容1個產業集聚區、1個特色商業區,364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65萬,耕地79.3萬畝。東與商丘市區交界、西和睢縣毗連、南同柘城縣為鄰、北枕黃河故道與商丘市、民權縣相連。
寧陵縣先後被授予中國葛天文化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全國產糧大縣、國家扶貧攻堅重點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示範縣、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生態旅遊縣、河南省科普示範縣、平安建設工作顯著進步縣、河南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縣產業集聚區榮獲榮獲全省「十快」產業集聚區第一名。
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寧陵縣,設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5000多年前,東夷部落首領葛天氏在此創造了「葛天氏之樂」,是中國音樂、舞蹈的發源地,被授予「中國葛天文化之鄉」;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封地,是三國曹操起兵之地,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安家之地,還是三國名將典韋、宋代經學家程迥、明代哲學家思想家呂坤、山東快書宗師高元鈞、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斯忠的故里。是葛、葛伯、諸葛、沙、信5個姓氏的發源地。
『拾』 寧陵縣的旅遊
呂坤墓
呂坤墓位於寧陵縣陽驛鄉呂墳村西北300米。史載呂坤墓地北依大沙河,周圍柏樹數百畝,墓址佔地5公頃(75畝),墓區36公頃(540畝),墓為青磚砌築,上覆圓形土丘,周長30米,高3米多,整個陵園呈南北向長方形。墓前有石碑、石條幾、石桌、石凳、石蠟台、神道,神道長200多米,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羊、大小兩隊石獅子、石牌坊等。2002年7月,呂坤墓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天氏陵
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穀、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後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葛天氏單單是發明樂舞的話,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讀《詩經》,使人猛有所悟。原來,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於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後人才將其尊稱為葛天氏。
葛天公園
葛天文化公園是寧陵縣人民政府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著力打造的一個以發生在寧陵縣的歷史文化事件為背景,以葛天氏、呂坤等數十位歷史名人為基點建設的一座集文化、休閑於一體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濕地生態公園。
萬畝梨園
寧陵縣是金頂謝花酥梨原產地,酥梨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金頂謝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歷史,明弘治年間被列為皇家貢品,1958年還被作為禮品敬獻給毛澤東主席。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在寧陵建立的酥梨示範基地已正式揭牌。
萬畝梨園位於寧陵縣城以北,國道220線兩側。自連新高速寧陵縣出口沿國道220線北上或者自國道310線柳河鎮處沿國道220線南下都可到達萬畝梨園景區,自寧陵縣火車站下車亦可到達萬畝梨園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