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0~2001 年,國際旅遊收入居世界第一位的國 家是
你好
根據你提供的時間來看,由於過去的時間比較久了,所以很難從官方提供的資料庫中獲得源數據。
相應的可以通過一些輔助的材料可以判斷出大概:通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總報告編寫組)《中國旅遊發展形勢的分析與預測總報告(節選)》一文中提供的數據可以大致得出美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前四中國的某一個國家。
文章如下 :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02年6月18日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01年,我國國際旅遊收入178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9.7%,首次居世界第5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3.8%,國際旅遊收入分別相當於位居前四位的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的24.6%、54.1%、60.1%和68.7%;接待的入境過夜旅遊者數量為3320萬人次,比2000年增長6.2%,仍居世界第5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8%。」
另外可以參照世界旅遊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縮寫:WTO)網站資料庫查找,但是該組織所提供的數據最早可查到2010年至今的數據,如果您是會員可以找到協會的聯絡人所要其早期的數據
http://www2.unwto.org/en/publication/unwto-annual-report-2010
『貳』 求2002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還真不知道
『叄』 急!!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肆』 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8年統計公報》
2007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國家旅遊局 (2008年8月)
2007年,我國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遊客13187.33萬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19.1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23.5%;國內旅遊人數16.10億人次,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5.5%和24.7%;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旅遊業總收入1095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2.6%。
一、入境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繼續穩步發展,主要統計指標同比均有所增長:
——入境旅遊人數達13187.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外國人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香港同胞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澳門同胞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 台灣同胞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5471.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6%。在入境過夜旅遊者中,外國人2139.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2%; 港澳同胞2929.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8%; 台灣同胞402.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7%。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19.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
二、國內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國內旅遊繼續強勁增長,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
——全國國內旅遊人數達16.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城鎮居民6.12億人次,農村居民9.98億人次。
——全國國內旅遊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消費5550.39億元,農村居民旅遊消費2220.23億元。
——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482.65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906.93元,農村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222.47元。
——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中,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4.17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16億元。
三、入境旅遊客源市場情況
1、外國市場
2007年,外國入境市場有較快增長,與上年相比,各洲來華人數均有一成以上幅度的增長。全年入境外國遊客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
——亞洲市場依然獨大,亞洲各國入境總人數比上年增長18.2%,占入境外國人總數的61.5%,市場份額比上年增長0.3個百分點。其中:韓國繼續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國。
——洲際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速,入境人數同比增幅均達到兩位數。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數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7.7%、13.1%、14.1%和29.1%。
——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停留天數和人均天花費較之上年均有增加。2007年,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在境內平均停留時間為7.0天,比上年增加0.1天;人均天花費為196.39美元, 比上年增加21.32美元,同比增長12.2%。
16個主要客源國2007年的入境旅遊人數和增長情況如下:
序號 國家 入境旅遊人數 比上年增長
(萬人次) (%)
1 韓 國 477.68 21.7
2 日 本 397.75 6.2
3 俄羅斯 300.39 24.9
4 美 國 190.12 11.2
5 馬來西亞 106.20 16.6
6 新加坡 92.20 11.4
7 菲律賓 83.30 18.3
8 蒙 古 68.20 8.0
9 泰 國 61.16 3.3
10 澳大利亞 60.74 12.9
11 英 國 60.51 9.5
12 加拿大 57.72 15.5
13 德 國 55.67 11.2
14 印 尼 47.71 10.2
15 法 國 46.34 15.2
16 印 度 46.25 14.2
2、港澳台地區市場
2007年,香港和台灣市場繼續發展,澳門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較上年略有下降。
——2007年,香港市場入境人數為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過夜旅遊者2539.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2%,佔32.6%;一日遊人數5255.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1%,佔67.4%。
——2007年,澳門市場入境人數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其中:過夜旅遊者390.8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8%,佔16.9%;一日遊人數1927.8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3%,佔83.1%。
——2007年,台灣市場入境人數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入境旅遊者總計為7311.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1%。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福建、山東、雲南、廣西、遼寧、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湖北、陝西、湖南、安徽、天津、河南、河北、重慶、海南、山西、江西、吉林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入境旅遊者2460.87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外國旅遊者總計為4242.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8%。接待量超過4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內蒙古、雲南、黑龍江、廣西、湖北、四川、福建、陝西、天津、湖南、安徽、河北、重慶、海南、河南、山西、吉林、新疆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外國旅遊者628.51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山東、遼寧、雲南、天津、黑龍江、湖南、陝西、廣西、內蒙古、四川、湖北、重慶、安徽、河南、河北、海南、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西藏、貴州等28個省(區、市)。廣東省的旅遊(外匯)收入達87.06億美元,繼續居全國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地區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廣東 870 552 15.6 2 460.87 17.8
2 上海 467 297 19.7 520.10 11.9
3 北京 457 962 13.7 435.48 11.6
4 江蘇 346 900 24.5 512.55 15.1
5 浙江 270 790 27.0 511.18 19.8
6 福建 216 936 47.5 268.75 17.0
7 山東 135 185 33.3 249.64 29.3
8 遼寧 122 786 31.4 200.09 24.0
9 雲南 85 958 30.5 221.90 22.6
10 天津 77 871 24.4 103.23 17.2
11 黑龍江 64 270 30.5 141.42 32.9
12 湖南 64 218 27.6 120.57 24.2
13 陝西 61 211 19.8 123.13 16.0
14 廣西 57 708 36.4 205.52 20.3
15 內蒙古 54 485 34.9 149.45 21.3
16 四川 51 243 29.7 170.87 21.9
17 湖北 41 264 28.9 131.82 24.9
18 重慶 38 231 23.8 76.17 26.3
19 安徽 34 400 51.7 106.43 32.4
20 河南 31 801 16.2 88.09 16.3
21 河北 30 911 27.1 81.76 12.8
22 海南 30 160 31.6 75.31 22.1
23 山西 22 171 35.0 73.79 28.6
24 江西 19 554 40.1 66.47 33.7
25 吉林 17 931 30.6 54.36 25.0
26 新疆 16 190 26.5 43.84 20.9
27 西藏 13 529 122.0 36.54 136.0
28 貴州 12 918 12.2 43.00 33.8
29 甘肅 7 021 11.6 33.12 9.2
30 青海 1 590 20.0 5.00 18.5
31 寧夏 261 7.5 0.94 8.2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接待入境旅遊者人數超過20萬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蘇州、桂林、南京、青島、天津、西安、廈門、大連、重慶、成都、昆明、無錫、寧波、黃山、中山、泉州、福州、武漢、三亞、長沙、沈陽、煙台、溫州、哈爾濱、威海、洛陽、鄭州、延邊、承德、烏魯木齊、南通、秦皇島、長春等39個,比上年增加3個; 另有漳州、濟南、拉薩、九江、汕頭、太原、海口、南寧、大同、貴陽、合肥、石家莊等12個城市的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
——2007年,接待外國旅遊者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蘇州、天津、青島、西安、桂林、南京、大連、重慶、成都、珠海、昆明、黃山、廈門、三亞、武漢、寧波、無錫、沈陽、長沙、福州、威海、煙台、延邊、溫州、洛陽、烏魯木齊、秦皇島、承德、哈爾濱、南通、長春、鄭州、拉薩、中山、太原、南寧等41個,比上年增加2個。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珠海、蘇州、南京、天津、廈門、青島、福州、大連、西安、泉州、寧波、重慶、無錫、桂林、長沙、沈陽、成都、南通、三亞、煙台、武漢、漳州、中山、昆明、黃山、哈爾濱、溫州、秦皇島、威海、鄭州、烏魯木齊等36個,比上年增加3個;另有洛陽、長春、連雲港、濟南、承德、太原、合肥、延邊、汕頭、拉薩、九江等11個城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5000萬美元。 上海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6.73億美元,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6個旅遊創匯大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城市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上海 467 297 19.7 520.1 11.9
2 北京 457 962 13.7 435.5 11.6
3 廣州 319 147 14.1 611.3 8.3
4 深圳 262 328 15.8 831.3 18.7
5 杭州 112 665 24.0 208.6 14.6
6 珠海 90 240 3.3 282.0 1.5
7 蘇州 88 916 18.9 161.2 16.9
8 南京 80 764 19.3 116.1 15.0
9 天津 77 871 24.4 103.2 17.2
10 廈門 71 880 21.7 93.2 3.3
11 青島 67 507 24.4 108.0 26.4
12 福州 59 868 137.3 58.9 87.1
13 大連 58 125 25.0 84.0 20.0
14 西安 54 300 16.3 100.0 15.3
15 泉州 49 398 15.2 60.2 8.3
16 寧波 43 070 27.8 68.9 27.0
17 重慶 38 231 23.8 76.2 26.3
18 無錫 36 249 14.5 69.5 -2.6
19 桂林 36 006 36.9 128.6 16.2
20 長沙 30 440 26.6 47.6 39.3
21 沈陽 28 993 25.2 45.6 14.0
22 成都 26 142 29.5 73.7 27.1
23 南通 24 728 41.3 22.4 24.0
24 三亞 24 408 43.0 52.2 34.3
25 煙台 22 950 38.3 30.7 28.2
26 武漢 22 828 17.2 53.0 15.5
27 漳州 22 469 148.9 18.7 0.7
28 中山 21 678 0.0 68.3 11.4
29 昆明 20 784 9.5 71.3 0.8
30 黃山 17 507 60.3 68.6 25.7
31 哈爾濱 15 316 14.8 27.0 13.5
32 溫州 14 083 28.9 28.9 14.1
33 秦皇島 13 073 25.6 22.2 11.2
34 威海 12 447 39.4 26.7 30.5
35 鄭州 10 884 4.6 26.2 12.9
36 烏魯木齊 10 587 20.8 23.2 14.1
六、全國星級飯店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總體規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星級飯店13583家,比上年末增加832家,增長6.5%;客房157.38萬間,增加11.39萬間,增長7.8%;床位296.94萬張,增加18.40萬張,增長6.6%。
——到2007年末,全國星級飯店共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298.5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6%。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0.96%,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
——2007年,全國13583家星級飯店營業收入總額164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上繳營業稅118.34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員勞動生產率9.87萬元/人,比上年上升5.2%。
——全國5806家國有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619.92億元;上繳營業稅41.14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9.01萬元/人。
——全國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資興建的592家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84.82億元;上繳營業稅19.62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6.50萬元/人。
——在13583家星級飯店中:五星級飯店369家,比上年末增加67家;四星級飯店1595家,增加226家;三星級飯店5307家,增加528家;二星級飯店5718家,增加20家;一星級飯店594家,減少9家。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規模及其經營情況,具體如下:
飯店數 客房數 床位數 營業收入 客房出租率
(家) (萬間) (萬張) (億元) (%)
合 計 13583 157.38 296.94 16470.31 60.96
按經濟類型劃分
國有企業 5806 66.61 131.22 6199.19 60.42
集體企業 914 8.87 17.05 732.11 58.24
股份合作企業 342 3.46 6.63 295.57 60.55
聯營企業 78 1.15 2.09 109.89 58.94
有限責任公司 2665 33.43 61.22 3646.51 61.36
股份有限公司 646 9.00 16.54 944.16 61.83
私營經濟 2309 18.89 35.56 1420.24 59.35
其他企業 230 2.37 4.45 272.24 61.75
港澳台投資經濟 354 8.17 13.33 1686.90 65.30
外商投資經濟 239 5.43 8.85 1163.49 65.87
按規模劃分
客房數500間以上 146 10.46 17.37 2177.07 63.52
客房數300-499間 578 21.09 35.87 3381.74 62.62
客房數200-299間 1083 25.95 46.31 3072.87 63.79
客房數100-199間 4058 55.23 105.51 4564.31 61.22
客房數99間以下 7718 44.66 91.87 3274.31 57.90
按飯店星級劃分
五星級 369 13.73 21.47 4010.67 64.64
四星級 1595 33.69 60.06 5028.52 63.84
三星級 5307 64.76 124.33 5197.58 61.25
二星級 5718 42.04 84.72 2117.68 56.73
一星級 594 3.16 6.36 115.87 56.84
七、旅行社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比上年末增加98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797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國內旅行社17146家,比上年末增加843家。
——到2007年末,全國旅行社資產總額517.00億元,比上年增長6.6%;各類旅行社共實現營業收入1639.30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實際繳納稅金1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2007年,全國國際旅行社共招徠入境遊客1373.04萬人次、5821.87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24.0%和22.1%;經旅行社接待的入境遊客為2175.14萬人次、6378.70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7.3%和20.9%。
——2007年,全國旅行社共組織國內過夜旅遊者8424.48萬人次、26391.76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1.1%和15.1%;經旅行社接待的國內過夜旅遊者為10631.69萬人次、23742.45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1.2%。
八、出境旅遊情況
2007年,我國公民出國(境)旅遊市場繼續快速發展,旅遊目的地不斷增加。
——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3%;因私出境3492.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3%。出境第一站按人數排序,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香港、澳門、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泰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
——2007年,經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的總人數為987.4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44.40萬人次,增長17.1%,其中:組織出國游502.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9%;組織港澳游485.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7%。另外共組織邊境游45.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4%。
——截至2007年底,除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已有89個國家成為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按市場正式啟動的先後順序,89個國家分別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越南、柬埔寨、緬甸、汶萊、馬爾他、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埃及、尼泊爾、德國、印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南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希臘、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芬蘭、瑞典、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塞普勒斯、丹麥、冰島、愛爾蘭、挪威、羅馬尼亞、瑞士、列支敦斯登、衣索比亞、辛巴威、坦尚尼亞、模里西斯、突尼西亞、塞席爾、肯亞、尚比亞、約旦、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斐濟、萬那杜、英國、智利、牙買加、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秘魯、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寮國、蒙古、湯加、格瑞那達、巴哈馬、孟加拉、敘利亞、安道爾、摩洛哥、摩納哥、保加利亞、烏干達、阿曼、納米比亞、阿根廷和委內瑞拉。
——2007年,我國內地居民首站赴香港的旅遊人數為1613.6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6%;赴澳門1277.02萬人次,增長29.1%;赴泰國71.69萬人次,下降6.5%;赴新加坡64.76萬人次,增長16.2%;赴馬來西亞57.35萬人次,增長31.8%;赴菲律賓16.00萬人次,增長15.7%;赴韓國131.25萬人次,增長19.5%;赴澳大利亞39.84萬人次,增長15.5%;赴紐西蘭6.83萬人次,增長16.6%;赴日本145.81萬人次,增長13.9%;赴越南92.03萬人次,增長81.7%;赴柬埔寨14.05萬人次,增長70.7%;赴緬甸16.38萬人次,增長61.2%;赴汶萊0.26萬人次,下降7.1%;赴馬爾他0.08萬人次,增長19.3%;赴土耳其2.39萬人次,增長38.7%;赴埃及3.30萬人次,增長52.0%;赴尼泊爾2.86萬人次,增長81.9%;赴德國27.16萬人次,增長5.4%;赴印度6.98萬人次,增長48.2%;赴馬爾地夫0.95萬人次,增長47.3%;赴斯里蘭卡0.69萬人次,下降4.7%;赴南非3.88萬人次,增長22.6%;赴克羅埃西亞0.10萬人次,增長24.2%;赴匈牙利1.60萬人次,下降10.9%;赴巴基斯坦2.64萬人次,下降10.7%,赴古巴0.39萬人次,增長18.6%。
九、旅遊教育培訓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871所,比上年減少70所,在校學生37.64萬人,比上年增加0.27萬人。兩項合計,旅遊院校總數1641所,在校學生為77.38萬人。
——2007年末,全行業在職人員培訓總量達320.94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4.42萬人次,增長12.0%。
『伍』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簡史是怎樣的啊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陸』 2014年中國國內旅遊多少人次
根據2014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數據,2014年我國旅遊業持續快速發展。國內旅遊市場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36.11億人次。
『柒』 2005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你去旅遊局網站下查吧
『捌』 2002 2004 2005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為什麼找不到
去國家統計局的網站找找看
『玖』 02、04、05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http://www.cnta.com/html/rjy/index.html(在「旅遊統計」里搜索)
這是國家旅遊局的網站,上面專有你找的全部屬信息,像《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這種東西只有國家旅遊局有的,而且不要錢,一般的個人或咨詢公司是沒有這么大的財力物力去做這個東西的。
『拾』 求《2015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或者2015年中國旅遊業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數據
旅遊業的年度統計公報出來較晚,一般在下半年,下面的數據來自國專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屬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全年國內遊客4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5%,國內旅遊收入34195億元,增長13.1%。入境遊客13382萬人次,增長4.1%。其中,外國人2599萬人次,下降1.4%;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10783萬人次,增長5.6%。在入境遊客中,過夜遊客5689萬人次,增長2.3%。國際旅遊收入1137億美元,增長7.8%。國內居民出境12786萬人次,增長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萬人次,增長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萬人次,增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