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旅遊開發和保護課件

旅遊開發和保護課件

發布時間: 2021-03-07 05:37:22

1. 旅遊區環境保護研究PPT和演講稿怎麼做

首先要有你的「紹興和國內外旅遊區的環境保護研究」的本文和內容稿,如果這個內做不出來,可以在CNKI上搜容索相關文獻,多看看就能寫出來吧。然後把自己研究報告中的目錄、大綱和關鍵句段摘錄出來,按順序做成PPT,必要的話添加一些圖片,以豐富PPT的觀感,這種匯報型PPT看時間長短,15分鍾左右的匯報,一般製作20頁左右的PPT。演講稿以PPT內容的講解為主,可以適當添加給自己的提示詞。祝你好運!

2.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旅遊業發展現狀
我國正處在旅遊業快速發展時期,全國31 個省 市自治區,幾乎都做出了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有 24 個省市自治區把旅遊業當作主導產業或支柱產 業來發展,成為區域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是有條件的。
存在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省份的旅遊業真的都能做 大、做強? 這裡面肯定有盲目性。旅遊業決不是人們常說的「無污染產業」,因遊人大量擠於景區,或者因決策者的旅遊開發戰略不當、缺乏系統規劃等原因,開發會導致自然生態和 社會環境的破壞。旅遊業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產業, 「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只是一廂情願。事實上,國內的旅遊開發,真正賺錢的不過1P3 ,盈虧平衡 的大約1P3 ,虧本的不少於1P3。只是那些賠錢的,都 是由政府買單,無人承擔責任罷了。由此看來,那種 只強調收益、不重視成本、更忽視風險和生態損失的 旅遊開發,是危險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價值,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就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代文明的基礎,科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不適當的旅遊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這一點應受到充分重視。
措施
總之,旅遊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誇大收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因此,必須進行損益分析和風險評估。
詳見此網址:

3.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一方面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因開發而帶來的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行為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開發與保護這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紅原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特別是濕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獨一無二。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遊資源,就目前的客觀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旅遊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帶來的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旅遊業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旅遊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麥窪寺是川西北現存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的藏傳寧瑪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之走向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佛教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隨著

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們對的提高,人們對旅遊需求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產品,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紅原大草原就有這方面的旅遊產品供遊客挑選。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情況下,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是對旅遊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還有就是旅遊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人文旅遊資源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旅遊資源開發促進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地的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紅原縣申報了紅原大草原AAA景區,制定了《紅原縣旅遊經營管理辦法》、《紅原縣牧家樂管理辦法》,這些措施,就是對紅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保護和開發又是相互矛盾的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包括由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和非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紅原大草原的標志性景點月亮灣就是一個例子。因為資金投入和技術限制,月亮灣觀景台的植被、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那種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旅遊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旅遊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開發而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保守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害怕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因片面地保護而沒有對資源進行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

4. 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旅遊資源主要表現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型,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專條件。遠景設屬計研究院旅遊規劃專家提醒旅遊資源的破壞影響旅遊業的發展,通過對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高旅遊資源對旅遊市場的吸引力,提高旅遊資源的使用效益,保證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5. 試述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300字以上)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但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及行為、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②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發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③;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泉州清凈寺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大寺,而靈山聖墓是穆罕默德高徒三賢、四賢的埋骨處,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珍貴史跡和歷史見證。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清凈寺和聖墓走向阿拉伯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朝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

社會發展使旅遊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如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遊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 相互矛盾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並不對遊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遊承載力(旅遊環境容量)④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旅遊開發帶來眾多遊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遊客的大量湧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如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滇池和太湖,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淡水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灕江也是遍布垃圾(當然,這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但旅遊造成的污染首當其沖):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摩崖石刻之類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⑤。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⑥,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⑦,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⑧,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依筆者之見,在旅遊資源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應「該出手時就出手」,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資源開發。

6.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是什麼

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如下:
一、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發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泉州清凈寺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大寺,而靈山聖墓是穆罕默德高徒三賢、四賢的埋骨處,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珍貴史跡和歷史見證。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清凈寺和聖墓走向阿拉伯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朝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
社會發展使旅遊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如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遊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矛盾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並不對遊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遊承載力(旅遊環境容量)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旅遊開發帶來眾多遊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遊客的大量湧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如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滇池和太湖,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淡水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灕江也是遍布垃圾(當然,這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但旅遊造成的污染首當其沖):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摩崖石刻之類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依筆者之見,在旅遊資源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應「該出手時就出手」,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