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農業生態旅遊的開發模式策劃

農業生態旅遊的開發模式策劃

發布時間: 2021-03-07 14:18:29

A.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開發模式

  1. 田園農業模式

  2. 民俗風情模式

  3. 農家樂模式

  4. 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5. 休閑度假模式

  6. 科普教育模式

  7. 回歸自然模式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總結

B. 觀光農業,生態旅遊策劃,怎麼做

1、地域性原則。復地域遼闊,農業制景觀類型極其豐富。在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規劃設計上一方面必須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生態類型,選擇適宜的主導產業和產品,進行開發。
2、季節性原則。農業生產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很大,因而季節性因素對農業觀光園的運營模式、建設形態、景觀效果等多方面都有著很大影響,規劃設計之初必須充分考慮觀光園對季節因素的適應,以提供在農業生產、旅遊觀光等方面的應對策略。
3、生態性原則。生態性是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的主要吸引力之一,由生態性而表現出的生態美學價值是農業景觀的重要特點。

C. 結合桂林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案例,談一談農家生態旅遊如何進行實際的模式開發與構建

(1)恭城縣概況。

①自然條件簡介。恭城縣地處桂林卡斯特地區的東南部,縣境周圍環山,地形高低懸殊,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土壤以紅壤、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為主,多為壤質或碎塊狀結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之地,茶江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屬於珠江水系,水資源豐富。

②農業發展概況。果園面積大,農業工作為主,土地利用結構以園地為主,大部分地區主要從事單純的農業生產耕作活動。農業資源豐富,已經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除糧、油、蔬菜外,還有柑橘、桃、李、梨、柿等,因此,恭城被稱為「中國特產之鄉」。

③自然風景資源。恭城縣境內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有近百處,包括生物景觀、現代田園風光景觀、河湖風光景觀、岩貌景觀、泉井景觀和山嶽風光景觀等。

④經濟與旅遊發展現狀。恭城縣經濟結構逐漸優化,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表4-1),具有一定旅遊開發基礎。形成農村旅遊市場,客源市場規模逐漸壯大,旅遊開發潛力大。

恭城縣農業生態旅遊從影響力上分析,排在前六位的影響因素依次為農業靜態景觀面積、農業動態景觀面積、恩格爾系數、生態農業游覽區地域容量、生態農業游覽區空間集聚度、生態農業游覽區規模。

(2)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模式的提出。回顧恭城發展史,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恭城縣被列為廣西49個「老、少、邊、山、窮」縣之一。自1983年以來,縣政府領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即「恭城模式」。「恭城模式」不僅帶動了全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全縣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而且還帶動了全縣旅遊業的發展。近五年來,恭城縣利用其優美的鄉村景觀、完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遊,使其一舉成為該縣旅遊業的支柱。過去,恭城歷屆縣委縣政府曾試圖利用其文、武、周王三廟和湖南會館等文物古跡大力發展旅遊業,但效果並不理想,每年到恭城旅遊的人數僅停留在2萬~3萬人次。自從恭城人民憑借其獨特的生態農業建設成果,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柑橘之鄉」、「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金字品牌開發新的旅遊產品類型,以生態農業成果為基礎的生態農業旅遊在全縣悄然興起。如今的恭城縣,陽春三月,大嶺山桃園萬畝桃花相映紅:金秋時節,茶江兩岸果場千頃水果競飄香。這種與城市高樓大廈、繁雜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的田園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前往游覽觀光。盡管恭城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態勢良好、發展前景廣闊,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沒有統一的開發模式,農業景觀資源單一、不具備帶動性,生態農業旅遊缺乏深層次項目等。為解決此問題,本案例針對恭城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提出開發模式,指導地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

(3)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構想。基於上述分析,在園地模式的指導下,根據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環境、區位及農業生產等特點,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布局應該為「三區、一帶」結構。

①大嶺山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包括桃花長廊、仙竹林、野生蓮花塘。本區為恭城縣重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的母景區,對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起帶動作用。這里交通方便,距桂林市區107千米,最接近城市消費群體和旅遊客源市場。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屬於園地景類,代表景點有桃花林、仙竹林、野蓮花等。發展方向以觀賞農業靜態景觀為主,可以重點開發花卉觀賞、文化休閑等觀光型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項目

②紅岩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本區位於縣城的西南部,是恭城縣生態旅遊的核心區。擁有萬畝月柿林,果園景型園地類農業景觀旅遊資源豐富。由於國家級生態示範村——紅岩村位於其中,故該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的母景區,利用「紅岩」魅力,吸引國內外遊客走進農村,觀賞、了解農村地區情況,帶動子景區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結合「紅岩村」及「月柿節」,以觀賞採摘、體驗農業耕作為主,發展觀光果園、採摘農園、沐浴森林、體驗新農村生活等項目。除此之外,在控制客流量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同時,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大力推薦本縣自產農業產品,使遊客除觀賞美麗的農業景觀外,深刻認知該縣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從而對農業生產起到間接推廣效果。尤其是每年10月的「月柿節」,以農業產品自身作為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開發時不應只局限於「月柿」為遊客營造的金黃色農業景觀,也可推出各種「柿」宴,讓旅遊者在品嘗各種柿品美味的同時,了解「月柿」產品的加工過程,間接促進「月柿」生產,提高月柿銷量,使旅遊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豐富的農業景象,而且體驗到濃厚的月柿文化。

③平安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該區由一些吸引力弱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點)構成,包括橫山生態村、社山生態村、古樟林、古楓林。由於該區包含的生態旅遊區開發較早,加之各項旅遊服務設施的不斷退化,吸引力相對較弱,所以該區定位為園地模式中被帶動的子景區。此區可利用自身優美的農村風光,完善旅遊服務設施,豐富目前單一的觀賞內容、單調的遊玩活動,增大農業景觀游覽范圍,依靠母景區的帶動,逐步開展以反映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集度假、垂釣、賞楓等感受體驗型的生態旅遊項目。

④公路沿線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由恭城境內的桂林——灌陽省級公路及恭城鎮——蓮花鄉縣級道路組成。該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作為景觀廊道,連接大嶺山、紅岩、平安三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三個生態旅遊區空間集聚度,對母、子景區的帶動起到橋梁作用。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是:充分發展景觀廊道的作用,利用景觀異質性理論,選擇與三個生態旅遊區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特色互補的農作物栽種在道路兩旁,遊客游覽完任何一個生態旅遊區,可沿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帶一邊採摘,一邊觀景,不知不覺地進入下一個生態旅遊區,提高了景觀的連接度和穩定性,使恭城縣成為一個整體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區。

(4)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的政策建議。

①政府導向型戰略。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應該堅持政府導向型原則。恭城縣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開發應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旅遊相關機構分層管理,建立相互協調的組織管理機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恭城縣生態農業旅遊區從無序發展、規模分散、粗放經營管理向集聚、規模效益型的有序帶動方向發展。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的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觀念先導、宏觀指導、政策指導,完善和改革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等方面。

②強化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農業景觀旅遊資源是農業景觀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也是使遊客產生旅遊動機的吸引物。只有保護好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才能維持農業、旅遊業共同可持續發展。保護目標的達成,必須以管理人員、遊客、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作為先決條件。在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要倡導生態教育,特別是生態道德教育。對進入旅遊區的所有人員要開展廣泛的以生態旅遊、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培養和增強管理人員、當地居民、遊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恭城縣可以在各生態農業游覽區入口處建立各種規模、形式多樣的生態旅遊者服務中心,用標本、圖片、圖書資料、影視、錄像、宣傳手冊等向遊客介紹景區概況、宣傳生態環境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關注生態、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③突出農業靜態景觀的立體美和時序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成敗的關鍵在於農業景觀是否具有魅力。立體化的意義在於發揮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集約化功能,使農業景觀成為一個有機的二維架構體,但是並不忽略生態環境的問題。相反,通過農業景觀要素的開放和整合,最終會使原有的生態環境更加宜人,原先沒有綠化基面的環境空間可以通過基面的立體化處理增添寶貴的綠化系統;沒有購物與休閑、娛樂環境的空曠公共場地,也可以通過整合農業景觀要素對二者進行有機的立體化整合處理,提升生態環境的宜人度。時序化的意義是結合旅遊目的地的氣候,使地區的季相更加豐富、美好,產生花開花落、葉綠葉黃的變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美的組合。恭城縣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存在著檔次低、重復率高等諸多問題。因此,恭城縣應吸收先進的景觀開發經驗,立足本縣生態優勢,根據山地丘陵地區不同的垂直高度、不同的氣候特徵,因地制宜的耕種不同農作物,使區域隨時間變化、地點轉移形成不同的農業景觀,達到四季異景、移步換景的目標。

④動態參與與靜態觀賞相結合。生態旅遊成為當今旅遊主題的熱點,讓遊客親自參與和親自體驗是感知生態氛圍的最直接方式。恭城農業景觀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遊形式,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並予以高度重視。在考慮農業景觀與生態旅遊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營造優美的農業景觀特色是不夠的,還應充分掌握旅遊者的消費心理和傾向。在提高靜態景觀觀賞性的同時,建立起使旅遊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組織一些趣味性強的、知識含量高的活動,比如可讓遊客一起參與耕作、採摘等務農活動,和農民一起製作綠色食品等。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遊客,延長逗留時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⑤加強景觀廊道的建設。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屏障等功能。加強景區間的連接廊道建設,以旅遊交通線路為基礎,形成旅遊、景觀廊道。恭城縣境內部分作為景觀廊道的道路不僅要具有交通性,還應具有生活服務性和觀賞性。從農業景觀生態旅遊開發的整體來說,是組織農業景觀的骨架,應該成為遊客體驗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因此,道路的建設,除了必須滿足道路交通的功能與技術要求外,還必須重視研究如何使道路成為富有觀賞性的農業景觀廊道連接母、子景區,從而使道路景觀同周圍環境達到高度和諧與統一。將恭城境內桂林—灌陽國道、恭城—蓮花的縣道作為輸送旅遊客源、農業景觀旅遊資源共享的重要通道,進行西嶺—恭城鎮—蓮花一線的道路建設,將三個生態農業游覽區連通在一起,加強了景區的可進入性和空間集聚度,同時為沿線村莊旅遊經濟發展和其他經濟增長創造了重要條件。

⑥做好旅遊規劃設計。農業景觀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認真規劃。因此,在開發之前應對恭城縣的農業景觀旅遊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研究—開發規劃—管理體制的科學的開發程序,避免「一哄而上」。規劃設計時,根據投資數額選擇資質合理的編制單位,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農業景觀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開發工作,制止開發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統籌安排各項目;在開發規模上,堅持大、中、小相結合,重點抓紅岩、大嶺山生態農業旅遊區,打造成生態型的精品農業景觀旅遊區;在檔次上,堅持高、中、低相結合,既要有高檔次的生態農業旅遊點(區)和娛樂項目,也要開發一些適合大眾旅遊者的觀光、休閑項目;在項目選擇上,堅持農業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開發緊密結合,充分吸取經濟發達地區先進經驗,項目獨特,反映地方特色。

D. 農家生態旅遊資源保護性開發有哪些新模式

農家生態旅遊來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新模自式主要有:「護源」開發導向模式和「三Z」開發投入模式。

(1)「護源」開發導向模式。其開發導向是對資源和客源的「護源」。

(2)「三Z」開發投入模式。欲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其開發的投入不應該只考慮單一的資金投入,資源及知識的投入也要一並考慮,形成生態農業旅遊特有的資源—知識—資金「三Z」開發投入模式。這一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第一,承認資源有價。讓資源在旅遊業經濟效益中佔一定股份,使人們在認識上珍惜和保護資源及環境,實踐上回投資金用於維持和保護資源及環境。

第二,充分認識知識對旅遊開發的價值。知識有價體現在旅遊資源開發設計中的特色挖掘,主題創意和宣傳促銷上。在資源導向型旅遊地,旅遊資源開發後的增值效應正是旅遊開發中知識有價的體現;在客源導向型旅遊地,出奇制勝創意建成的主題公園火爆的經濟效益就是知識有價的體現。

第三,資金投入。在三大投入中,資源和知識投入是發展旅遊業的前提因素,資金投入是保證因素。

E. 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的策劃需要注意什麼

注意以下因素:
1、地域性原則。地域遼闊,農業景觀類型極其豐富。在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規劃設計上一方面必須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生態類型,選擇適宜的主導產業和產品,進行開發。
2、季節性原則。農業生產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很大,因而季節性因素對農業觀光園的運營模式、建設形態、景觀效果等多方面都有著很大影響,規劃設計之初必須充分考慮觀光園對季節因素的適應,以提供在農業生產、旅遊觀光等方面的應對策略。
3、生態性原則。生態性是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的主要吸引力之一,由生態性而表現出的生態美學價值是農業景觀的重要特點。
4、經濟性原則。經濟效益是農業觀光園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之初,一方面必須從經濟因素上考慮項目建設的可實施性、可持續性,如開發的目標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另一方面必須從農業經濟的運營、農業品牌的打造、區位交通和社會成本等經濟因素上考慮規劃設計的呼應。
5、景觀性原則。農業觀光發展的最主要吸引力來自於農業景觀,農業景觀的質量直接決定了農業觀光園的發展潛力。
6、文化性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的規劃設計應體現地域的文化傳統,要注重對農業文化和民俗文化內涵的挖掘,通過對農業歷史文化、農業技術文化的展現來提升農業觀光展示的深度。

F. 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開發中如何掌握農旅結合七大開發模式
一、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1、田園農業游
以大田農業為重點,開發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品嘗和購置綠色食品、學**農業技術知識等旅遊活動,以達到了解和體驗農業的目的。
2、園林觀光游
以果林和園林為重點,開發採摘、觀景、賞花、踏青、購置果品等旅遊活動,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
3、農業科技游
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開發觀看園區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溫室大棚內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使遊客增長現代農業知識。
4、務農體驗游
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遊客接觸實際的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特殊的鄉土氣息。

二、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1、農耕文化游
利用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開展農業文化旅遊
2、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節令民俗、游藝民俗等,開展民俗文化游。
3、鄉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表演等,開展鄉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風俗、民族**慣、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民族宗教等,開展民族文化游。

三、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
1、農業觀光農家樂
利用田園農業生產及農家生活等,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和體驗。
2、民俗文化農家樂
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娛樂、休閑。
3、民居型農家樂
利用當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4、休閑娛樂農家樂
以優美的環境、齊全的設施,舒適的服務,為遊客提供吃、住、玩等旅遊活動。
5、食宿接待農家樂
以舒適、衛生、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6、農事參與農家樂
以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工藝技術,吸引遊客前來休閑旅遊。

四、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數是利用明、清兩代村鎮建築來發展觀光旅遊。
2、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發展觀光旅遊,
3、古鎮建築游
利用古鎮房屋建築、民居、街道、店鋪、古寺廟、園林來發展觀光旅遊,
4、新村風貌游
利用現代農村建築、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遊。

五、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1、休閑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溫泉為依託,以齊全、高檔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為遊客提供休閑、度假旅遊。
2、休閑農庄
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業產品、優惠的餐飲和住宿,為遊客提供休閑、觀光旅遊。
3、鄉村酒店
以餐飲、住宿為主,配合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遊客提供休閑旅遊。

六、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1、農業科技教育基地
是在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利用科研設施作景點,以高新農業技術為教材,向農業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進農業技術教育,形成集農業生產、科技示範、科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科教農業園。
2、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
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的資源環境,現代農業設施、業經營活動、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展農業觀光、參與體驗,DIY教育活動。
3、少兒教育農業基地
利用當地農業種植、畜牧、飼養、農耕文化、農業技術等,讓中、小學生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接受農業技術知識的教育。
4、農業博覽園
利用當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農業文化進行展示,讓遊客參觀。

七、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盪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森林公園
濕地公園
水上樂園
露宿營地
自然保護區

G. 生態農業旅遊的模式

農業資源占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與型)
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說,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群形成一定的規模 。
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閑、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嘗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與旅遊相聯動的模式。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與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系,最終建成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要求,對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贊恭城縣生態農業為「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的三高標准,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與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這類農業資源占優勢的地區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更加註重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更完善的生態農業,在大力扶持和發展旅遊的同時一定不能脫離了農業這一根基;並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發展未來的生態農業,使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遊型生態農業轉變。游覽區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生態農業示範園、科學普及示範園,應該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模式,展示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展示特色農業生產景觀與經營模式,讓遊客了解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進步的知識,使遊客與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系。
自然旅遊資源占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
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著差距的地方,如果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游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游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機中享受回歸自然的快感。
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與農民一同採摘品嘗,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游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獲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