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消費市場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消費市場

發布時間: 2021-03-07 22:39:00

① 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的措施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展開追問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② 關於生態旅遊及開發的問題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③ 如何加強農家生態旅遊開發的深度

(1)農家生態旅遊產品的開發經營者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等淺層次旅遊產品上,要獨具慧眼,認識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可貴及可開發內容的豐富性,例如山林草地、田園阡陌、金黃麥浪、農舍炊煙等風景。結合自身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地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深層次地開發農家生態旅遊產品,樹立旅遊地的品牌形象,增強旅遊業發展的優勢與競爭力。例如:現階段的「欒川模式」(國家旅遊局的資深專家將欒川旅遊業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總結為「欒川模式」)是在農家生態旅遊業發展初期的一個典型。但是農家生態旅遊在經歷了初期的淺層次大眾旅遊之後又進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遊人如織的背後所帶來的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利潤低下,景區勉強能夠維持日常經營開支。如何在保護旅遊地資源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對農村旅遊資源進行深層次開發,並使遊客能在最大限度地收獲愉悅感和滿足感的同時,促進農家生態旅遊的長足發展,是我國目前絕大多數農家生態旅遊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欒川的龍峪灣國家級森林公園,已被打造成我國一流的以森林氧吧為賣點的生態旅遊勝地、山水休閑樂園。原始的山水旅遊必須完成從遊憩方式、旅遊產品、游線結構、文化包裝等各方面的產業升級。如,在萬畝日本落葉松林中策劃可參與性項目:森林氧吧、滑道游樂、林地漫步、林地野營體驗、樹屋別苑、林中逮獵、森林高空體驗、森林游藝園、旱蓮觀賞園、紅樺林浪漫滿屋氧吧、山泉浴場氧吧、特色美食苑、森林科普遊憩、天籟之音等。

(2)傳統和當前的一些農家生態旅遊產品一般都只有白天的活動內容,而隨著鄉村社區、鄉村度假、鄉村俱樂部等新型農家生態旅遊產品的創新和開發,遊客滯留於農村過夜的現象日益增多,這也使得旅遊者對農村晚間休閑娛樂活動的需求日益增加。雖然目前農家生態旅遊產品中也增加了篝火晚會、農村夜遊等晚間活動內容,但總體來說仍屬於低層次的休閑娛樂活動。所以農家生態旅遊產品需要加強開發深度,如增加晚間休閑、娛樂性的產品,緩解當前農村晚間活動缺乏和單一的狀況,滿足遊客的鄉村夜遊、晚間休閑的多樣性需求。

④ 如何有效開發學生旅遊市場

開拓大學生旅遊市場的可行性

(一)大學生人數多,基數大

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來,全國各高校連年擴招,在校本專科學生人數日益增多。「到2003年年底,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己經達到1108. 6萬人。根據「十五」教育規劃,高等教育到2005年進入大眾化階段,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達到15%,到2010年已經達到20%」。龐大的大學生消費市場已逐漸成為旅遊企業必爭的重要陣地,前景看好。
(二)大學生旅遊動機強烈
而且大學生群體年齡段一般都在18-24歲。作為年輕人,追求新鮮、追求刺激、探索精神強,不甘於墨守成規,易接受新事物,而旅遊作為新的生活方式更易被年輕人所接受。「大學時期是學生由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過渡期,社會經驗不豐富,往往對外界充滿好奇心。據一項大學生出遊情況調查顯示,「當問及是否願意出去旅遊時,有51.6%的被訪者回答願意,45.2%的被訪者回答正在考慮中,只有3.2%的被訪者明確表示不願意,山此可見:大學生對旅遊持有非常肯定的態度,出遊願望強烈」。旅遊已是大學生最為喜愛的休閑方式之一。
(三)大學生閑暇時間較多
我國大學生除了有法定的節假日外,還有傳統的寒暑假,大約有172天假期,約佔全年的47%;此外,教育部門還為大學生提供許多社會實踐和自我學習時間。因此,大學生有非常充裕的時間旅遊,並且在旅遊時間的選擇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四)大學生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多
以往,由於大學生旅遊消費水平較低,旅遊企業可獲經濟效益較低,造成大學生旅遊市場不受重視。現今,由於家庭的經濟支持增加、參加勤工儉學、各種獎學金支持等原因,大學生經濟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大學生已經初具出遊的經濟條件。據新華網報道,旅遊消費已是大學生消費的熱點,如武漢大學生一年的旅遊費用最高達到1000元以上,最低的也在100元左右。
(五)旅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我國旅遊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基本能滿足中國旅遊市場發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館、大學生旅遊網等與大學生旅遊市場相關的旅遊基礎設施開始嶄露頭角,並得到市場的肯定。這都為大學生旅遊市場的開發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可見,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是完全可行的。旅遊企業只要根據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特徵,採取合理的開發策略,必將會形成「井噴式」的大學生旅遊熱潮,其潛在的經濟效益必定被激發,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
二、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特徵
大學生旅遊市場是旅遊市場的一個特殊細分市場,它具有較明顯的消費群體特徵雷同的特點,這使企業在開發的過程中易於降低開發成本。但同時它還有著區別於其他旅遊細分市場的特徵:
(一)講究經濟,相對更加重視旅遊經歷
大學生目前大多仍為消費者,可用於個人自由支配的資金不多,屬於非強勢消費群體,因而對價格較為敏感,在旅遊過程中對物質要求不高,講究經濟實惠,特別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滿足即可。此外,大學生長期在學校生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旅遊中的各種經歷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事,因而他們更加重視旅遊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
(二)旅遊目的以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
由於在校大學生受經濟條件限制,他們的出遊多以短期到鄰近地區為主。《中國旅遊報》對北京高校的專項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出遊天數多以2~4天為主,比例總和佔74.7%。因大學生生活經歷少,對學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新奇,他們旅遊時多選擇與日常生活反差較大的自然風景類的旅遊目的地。
(三)出遊方式多以自組群體為主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較強,外出旅遊多不願受限於現行的旅行社線路和組團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尋「伴」旅遊啟事。武漢大學旅行社曾對4所高校進行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出遊的意願在95%以上,近90%的大學生有出遊經歷。然而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自組旅遊,參團出遊的大學生卻是寥寥無幾。有關調查也證實,大學生出行外地喜歡結伴而行,在人數組合上以2—7人居多,達到74%,其性別構成上是兩性搭配占絕大多數。
(四)大學生從眾心理顯著,信息傳遞迅速
大學生作為一個集中的旅遊群體,旅遊決策易受同學或朋友等相關群體影響。再加上旅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大學生旅遊常常沒有充分的前期准備,情緒易波動,從眾心理顯著;同時,由於市場集中,群體間聯系廣泛,旅遊信息傳遞迅速。
(五)大學生容易接受新產品、新消費和新的生活方式
他們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尚不穩定,消費需求具有較大彈性和可誘導性;他們感性消費、個性消費、群體消費、社交娛樂傾向明顯,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相關的產品推銷。
三、大學生旅遊市場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旅遊市場因其蘊含的巨大潛力已成為業內商家關注的亮點,但在經歷了幾年的研究與開發之後,大學生旅遊市場並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反而似乎已變為讓旅遊企業望市興嘆的「雞肋」。
筆者認為這主要由於固有觀念的束縛,旅行社和大學生雙方溝通不足,旅行社不能從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中為汲取客觀的經濟利益。再加上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原因,使得大學生不能享受到很好的旅遊產品。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旅行社的推廣方式不被大學生接受,缺少主動性
許多中小旅行社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和相應的營銷網路。絕大多數的旅行社都是一個工作人員負責多項工作,在這種情況卜,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為大學生設計旅遊路線。旅行社向大學生推出的旅遊路線沒有體現出大學生的特色。因此,導致了大學生旅遊仍處於停滯階段。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做大量的市場研究、分析等工作。前期投入大,增加了旅行社的風險。加之難以設計出有吸引力的線路,利潤又太薄,認為是出力不討好,因此對這一領域的開拓熱情不高。
(二)大學生不願跟旅行社的團隊走
大學生不願跟旅行社的團隊走的主要原因一般有兩個,那就價格高和線路不符合其要求他們追求自由,張揚個性,不滿足於一般的旅遊景點,更喜歡去一些帶有探險性質的「超常規」景點,旅行社普遍缺乏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同時,大學生的旅遊消費水平普遍較低也成了制約的因素。所以相對於他們認為不自由、花錢多的隨團旅行來說,似乎更喜歡自己組織旅遊。他們理想的旅遊方式是:旅遊的地方有相識的同學在,或是同學的家在那裡,這樣一來可以解決吃住及安全問題,若是同學在那裡讀書也行,學生宿舍里擠一擠,食堂里「蹭一蹭」,還有免費導游。
(三)小旅行社在校園存在非法操作,造成負面影響

小旅行社存在非法操作。與正規旅行社忽視大學生市場相反,一些小旅行社瞄準了不被看好的這塊「蛋糕」,開始攻佔學生旅遊市場。但是黃金周期間校園里張貼的旅遊信息中有不少虛假廣告,吸引學生上當的同時,嚴重擾亂了市場。據了解,這些小旅行社推出的超低報價吸引了不少學生,有的是交通和食宿上極為精簡,確實能省出一部分錢來,但有很多是旅遊過程中一些費用要學生再次支付,總的算下來並不便宜。這些不規范的操作使大學生的安全和合法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這在大學生中間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旅行社的信任度下降。
(四)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原因
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表現為認識上出現誤區,對大學生旅遊市場重視不夠,宣傳促銷不足。人們普遍認為大學生是一個低消費群體,相關職能部門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大學生旅遊市場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出於安全問題和健康問題的考慮,政府部門對學生旅遊往往採取保守的態度,不主張學生出遊,這一方面壓抑了學生的旅遊需求,另一方面使旅遊企業不能放手大膽地去做學生旅遊市場。學生旅遊市場沒有得到重視和鼓勵,缺乏一個寬松的發育環境,使學生旅遊市場陷入發展的不良循環。另外,高校的學生工作部門對大學牛出遊缺少必要的引導.學生出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四開拓大學生旅遊的措施

根據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特點和問題,結合周邊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制訂以下方案開開拓大學生的旅遊市場

(一)採取「開拓重點、機動靈活、薄利多銷、誠信為本」的開發思路
(1)開拓重點。大學生旅遊市場潛力巨大,但在開發的時候,也應開拓重點旅遊市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大學生旅遊市場中最具開發潛力的重點市場有三:一是大學生的春遊和秋遊市場。在我國高校中,每年春秋季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旅遊已形成一種傳統,其中又以大一的學生最為活躍,組織集體旅遊的可能性和頻率性較高;二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他們大都具有較強的旅遊動機,出遊條件較為成熟,且旅遊消費也較大;三是高年級大學生。高年級大學生比低年級大學生思想更成熟,行為更獨立,旅遊傾向更強烈。
(2)機動靈活。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旺盛,旅遊動機多樣化且追求個性化,在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時要機動靈活。一是在旅遊產品的組合上機動靈活。吃、住、行、游、娛、購項目分別列示,供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自由組合,形成短、中、長線的包價旅遊或小包價旅遊,甚至零包價旅遊;二是旅遊方式多樣化。針對大學生不同的需求,設計多種可選擇的旅遊方式,如遠足、自行車、輪船、火車等,也可將它們進行組合;三是組團要機動靈活。大學生出遊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遊者,尤其是女生。旅遊企業完全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推行自組旅遊團
(3)薄利多銷。大學生旅遊市場集中,規模較大且對價格較為敏感。旅遊企業要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必須利用它的市場特點,降低成本,實行薄利,取得價格優勢,才能激發市場,實現規模開發,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4)誠信為本。大學生出遊顧慮較多,同時對事物的懷疑心較重。旅遊企業要培育和建立穩定的大學生消費群體,必須以誠信為本,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消費經歷,樹立誠實可信的企業形象。
(二).推出多種符合大學生需求的旅遊產品
推出多種有特色的旅遊產品,滿足大學生旅遊者的需要,這是從根本上有效地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的途徑。基於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的特點,以下旅遊產品值得關註:
(1)修學旅遊。許多大學生把閑暇時間作為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的時機。他們出遊常常帶著一定的學習目的。旅遊企業可設計一些學習目的較強、能增進社會實踐經驗和開拓眼界的修學旅遊,如英語學習的夏令營、革命根據地的考察游、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采風游等等。
(2)體育旅遊。大學生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多數酷愛體育運動,可根據這一特點開展具有健身和娛樂性的旅遊活動,如滑雪、游泳、沖浪、沙灘排球等。這些體育活動都可成為體育旅遊的賣點。
(3)探險旅遊。大學生追求個性化,喜愛標新立異,且好奇心重,喜歡進行探險或令人驚心動魄的旅遊活動。旅遊企業在安全有保障的條件下,可開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險旅遊活動。
(4)生態旅遊。新時代的大學生環保意識很強,許多高校還成立了環保社團。針對大學生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的心態,設計生態旅遊產品,一定會得到大學生的青睞。
(三).合理定價旅遊產品
因經濟條件有限,大學生對價格比較敏感,大學生出遊人數隨價格變動彈性較大。只有合理的定價,才能激發更多的大學生出遊,形成規模市場。合理的定價主要包括:
(1)明碼實價。明碼實價能令消費者感到誠實可信,增強大學生的出遊信心。若設置多種折扣,只會增加他們對旅遊企業利潤的懷疑,促使他們放棄通過旅遊企業來安排旅遊行程的可能。
(2)根據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制定不同的價格。旅遊景區有熱、溫、冷景區之分,旅遊時間有旺、淡季之分。旅遊企業應根據出遊時間和空間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價格。這樣既可利用淡季和溫、冷景區的優惠價格吸引大學生,又可充分合理利用旅遊資源,調節旅遊企業的經濟收益結構。
(3)根據可選擇的旅遊項目分別標價,既可降低旅遊產品的直觀價格,又可讓大學生根據自身經濟條件選擇旅遊項目,使其從心理上更能關注旅遊產品。
(四).採取多種旅遊促銷方式
大學生從眾心理顯著,信息傳遞快。旅遊企業在旅遊促銷中,可利用這一特點,採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銷方式,可取到較為良好的效果。
(1)與高校社團合作。目前,我國高校內社團組織十分活躍,許多學校還專門成立旅遊協會。旅遊企業完全可以與旅遊協會或其他社團合作,深入大學生內部,開拓大學生旅遊市場。
(2)培養學生直銷點。現在的大學生大都積極尋求打工兼職的機會,鍛煉自己。旅遊企業可聘用他們尤其是旅遊專業的大學生,作為固定的旅遊直銷人員,利用其信息廣、朋友多的優勢,長期宣傳、銷售旅遊產品,達到深入紮根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目的。
(3)利用網路促銷。大學生大多愛好上網,現已建有的大學生旅遊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旅遊企業應在大學生較關注的網站如學校的網站內設立旅遊專欄,供大學生瀏覽和查閱有關旅遊信息。
(4)採用宣傳單、報紙、海報等宣傳形式,在食堂、娛樂場所等地進行促銷,利用大學生旅遊市場集中的特點,來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五).採用面對面的銷售方式
大學生旅遊市場不同於一般的旅遊市場,它十分集中,特徵趨同性較強。旅遊企業選擇銷售渠道時,可避開一些銷售的中間環節,採取直接面對面的銷售方式,這樣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供相應的旅遊產品。

相信通過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企業,旅行社對大學生旅遊市場的興趣,另一方面會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參與旅遊活動中來。為今後大學生旅遊市場的良性發展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⑤ 生態旅遊地產開發如何做如何做好生態旅遊地產開發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認為,目前生態旅遊地產、養老地產都是開發回熱門,在開發過程中,答規劃設計時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注重養生養老模式的打造。生態只是本底資源,需要進行產品的打造。

綠維創景認為,在旅遊開發中,生態環境只是旅遊的一個本底資源,我們稱之為本底生態。可以說,所有的郊野旅遊目的地,都在打生態牌。因此,一般生態概念,根本吸引不了遊客,必須對生態進行深度開發。因此有各種生態型旅遊項目應運而生,如生態游樂、生態養生、生態度假等等。本文將對生態養生旅遊這類生態型旅遊項目開發的遊憩方式、產品模式、市場受眾和開發要點進行闡述,為生態型旅遊開發提供借鑒和參考。

⑥ 生態旅遊市場分析

不管分析什麼市場,都遵循同一個思路。1、宏觀經濟環境:如果是國際旅遊市專場,就分析世界經濟屬,如果是中國旅遊市場,就可以分析中國的經濟環境。(因為旅遊屬於彈性很大的消費,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直接影響旅遊業的市場情況)2、政策法律環境:中國和其他各個國家對簽證阿,旅遊者入境的相關規定阿之類的。3、旅遊市場的細分:按距離遠近可以分為,近郊遊,國內游,出境游等等。按目的可分為人文類,景觀類,休閑類等等。按方式可以分為自助游,組團游等等。你可以分析一下這不同類型的旅遊都針對的怎樣的消費群體,他們有什麼樣的特點。與目前的政策,法律,經濟環境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還有特殊事件,如日本地震,對日本游的影響,旅行社是怎麼應對的,消費者又是怎樣的反應,都是可以好好考慮一下的。以上這些都是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無轉載,非權威,請慎重使用。

⑦ 我國應如何開發國際旅遊市場,採取何種措施吸引更多國際旅遊者

(一)中外旅遊市場營銷比較
1 .中外旅行社營銷管理比較
由於中外旅行社的市場不同、國情不同、發展歷程不同,因而在營銷管理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 l )旅行社營銷觀念比較
在營銷觀念上,中外旅行社之間受歷史因索的影響,二者之問差異明顯。西方旅行社的營銷觀念,深受其成熟的市場經濟的影響,歷經了市場營銷的整個發展演進過程,已由傳統的營銷觀念轉變成現代營銷觀念,在市場競爭中,已牢固地樹立了營銷戰略觀念和全球營銷觀念,觀念的進步有力地支持了它們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旅行社受旅遊.業起步較晚的影響,尤其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進行市場營銷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雖然我國大量借鑒了西方營銷理論和經驗,但受市場發展不夠完善等因素的影響,營銷觀念大多處於傳統營銷觀念向新營銷觀念的轉變過程之中,有些旅行社甚至連傳統營銷觀念都不具備。比較而言,樹立和更新營銷觀念,應是我國旅行社努力的方向之一。
( 2 )旅行社市場營銷策略比較
① 產品策略不同。在產品策略上,我國旅行社承擔著產品生產職能,銷售先國外後國內,產品種類單一;西方旅行社一般不承擔產品生產職能,銷售先國內後國外,產品種類品種繁多,既包括現成的系列旅遊產品,又包括臨時按旅遊者要求而設計的產品甚至單項服務。
② 渠道策略不同。西方主要是旅遊代理商支持近90 %的銷量,旅遊零售商連鎖化、專業化、技術化。我國旅行社則既充當組織者又充當接待者(被形象地稱為組團社和接待社),進人國際市場主要採用間接渠道。
③ 價格策略不同。中外旅行社在成本、竟爭需求、匯率、通貨膨脹的處理上基本相同,但在制定價格的技術上,差別很大,我國旅行社基本上採用成本加成法定價,而西方旅行社多根據市場供需情況的變化靈活定價。在政府對價格的影響下,我國與西方各國也存在較大差異。
④ 促銷策略不同。西方旅行社的促銷策略以顧客為中心,並採取有針對性的營銷,鼓勵全員營銷;而我國旅行社的促銷策略重國際、輕國內,重中間商、輕旅遊者的傾向明顯,傳播手段靠廣告,競爭靠削價,促銷形式單一,促銷水平較低。
由上述比較可以看出,中外旅行社在市場營銷上雖有共同之處,亦存在很大差異,也顯示了我國旅行社市場營銷存在的較大不足,面對未來市場競爭,必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營銷能力。
2 .中外旅遊市場營銷的發展比較
我國旅遊業同西方旅遊業相比,西方旅遊業的發達水平高於我國旅遊的發展水平,相應地,我國市場營銷水平落後於西方市場營銷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西方旅遊業快速發展中,經歷了與物質產品行業相同的過程,從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至今,完整經歷了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等營銷觀念的演變過程,市場營銷在其旅遊業的運用,也發展到了較高水平。
我國旅遊業的起步較晚,其全面發展始於20 世紀80 年代,進人80 年代中期,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由於國際旅遊入境的大幅增加,使旅遊業面臨空前激烈的競爭局面。在這種背景下,旅行社自身的主動銷售行為開始出現,市場營銷被正式引進到旅遊業。特別是進人20 世紀90 年代後期,旅遊市場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旅行社的經營市場意識從覺醒走向成熟,全面的市場營銷觀點與方法開始為旅行社界所認可,傳統的銷售過渡到了比較成熟的市場營銷,旅行社的市場行為也從簡.單的銷售行為,開始轉向了市場營銷。旅行社開始調查、研究、預測市場需求,設計白己的產品,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確定現實日標市場和促銷策略,預測未來潛在市場,進行先期的市場培育,注承旅遊者對旅遊產品質量的反映和處理,抓好售後服務等。
3 .市場營銷策略比較
西方旅遊市場營銷管理由於受完善的營銷理論及市場環境影響,營銷策略的發展已相當完善。表現在產品策略上,生產職能明確,產品主體清晰,發展模式由國內到國外,產品種類多種多樣,產品的系列化、個性化特點突出;表現在渠道策略上,西方已形成完整的「四級系統」,渠道間相互支持,網路間相互溝通;表現在價格策略上,定價基礎牢固(根據市場供求而定),旅行社自主性強,干擾因素相對較少,對政策的依賴程度小,產品的價格形式多樣化,顧客的選擇空間大,價格競爭力強;表現在促銷策略上,圍繞顧客設計促銷策略,對市場促銷針對性強。加之促銷中龐大的資金支持和全員營銷的推動,促銷已成為旅行社成功的推動器。
比較而一言,我國的旅遊市場營銷,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成功借鑒西方進步營銷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近年來發展迅速,不論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都有不俗的表現,但從市場營銷整體發展水平來說,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在產品上,生產、銷售的職能不明,產品開發緩慢,缺乏創新,產品種類單一,觀光旅遊仍占據大半個產品市場。在產品價格上,決策的方法仍以成本加成法為主,受干擾因素較多,價格的調整與市場需求之間協調性不高。在渠道策略上,過重依賴中間商,直接營銷渠道尚沒有很好的利用和發展。促銷上,形式單一,對廣告促銷手段過分依賴,削價競爭的傾向有待於進一步克服。
通過中外旅遊市場營銷比較分析,雖然我國旅遊市場營銷相對於西方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各方面已開始迅速發展。受我國旅遊資源豐富,發展政策日趨寬松,以及人力資源充足等積極因素的支持,我國旅遊市場營銷乃至整個旅遊業的騰飛是指日可待的。
(二)國際旅遊市場營悄組合策略
1 .國際旅遊市場的產品策略
( 1 )同中求異
旅遊產品的對象可分為國內旅遊者和國際旅遊者兩大類型。由於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旅遊主體其文化傳統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在審美情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這些相對穩固的社會性觀念滲透在他們各白的心理素質中,支配著他們的思想和行動,使他們在旅遊產品的價值判斷、消費偏好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旅遊者之所以不惜花費巨資,不辭辛勞地到國外觀光旅遊,就是為了領略異國情調、體驗異族風俗、觀賞異地景觀,以滿足其求異的心理、店求。因此,制定國際旅遊市場的產品策略要突出「異」字。從形式到內容,民族特色越濃郁、文化差異越顯著的旅遊產品,就越能吸引外國旅遊者。
( 2 )產品組合
搞好旅遊產品組合是國際旅遊市場上的一條重要的產品策略。開發國際旅遊產品,很重要的一條是堅持以市場導向為原則,在不改變旅遊產品的情況下,對旅遊產品進行重新設計、規劃、組合,以便更有效地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本國現有的基本景點,或將其中一些具有相同美學風格或類似性質的旅遊景點(或項口)結合在一起,組合成某項專題旅遊產品。如我國近年推出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三國旅遊線就是運用這種組合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將其中一些特色反差較大的旅遊景點或項目組合在一起,形成另一種富有二一吸引力的旅遊產品。
( 3 )因地制宜
中囚地域遼闊,在地現環境區域差異規律支配下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中國又是一個具有5000 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共有卜分豐富的文化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古長城等都是在國際上不可替代的旅遊資源優勢,開展國際旅遊要因地制宜地利用這些資源優勢。
( 4 )豐富多彩
近年來我國旅遊產品結構仍以觀光度假和商務旅遊為主,兩者占旅遊產品總量2 / 3 還多,其他旅遊產品不到1/3。旅遊產品形式單一,大大制約了我國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並且觀光度假和商務旅遊也僅停留於資源的表層開發,影響了旅遊產品的增值能力。因此,深層次發展觀光度假和商務旅遊,不斷開發新的旅遊產品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目前每年的國際商務旅遊支出約有42 億美元,約占亞洲商旅市場的17 % ,若加上國內商務旅行支出,總的市場支出約為人民幣2000 億元。即將在中國舉辦的2008 年奧運會和2010 年此博會,更為中國商旅市場創造了極大的發展空間。資本的嗅覺無疑是最靈敏的。美國運通、羅森· 布魯斯等全球較大的專業商旅服務公司已經通過各種形式相繼涉足中國商旅市場。我國目前在商務旅遊領域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培育專業的商務旅遊公司
此外,應加大開發旅遊新產品的力度,不斷推出文化類、康體類、教育類、交通類、探險類、生態類、節慶類、養生類和主題類等旅遊新產品,以增加我國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2 .國際旅遊市場的定價策略
( l )國別定價策略
在國際旅遊市場營銷的定價決策中,旅行社必須首先決定:產品價格是與世界各地保持一致,還是針對各國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價格。旅行社實行統一定價,有利於在世界上樹立產品的統一形象,作出統一的市場定位戰略,便於控制整個營銷活動。但由於各國價格競爭、匯率、稅收等的差異情況,實行差別定價更適合各國的不同情況。旅行社究竟採取哪種定價策略,取決於以下情況:① 旅行社日標。如果旅行社在各國的營銷目標一致,宜採用統一定價;但如果旅行社在各國的營銷目標不同,宜採用差別定價。
② 競爭條件。如果旅遊產品在各國市場上的競爭地位一樣,可採用統一定價策略;反之,可採用差別定價策略。
③ 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如果旅遊產品在各國都處於相同的生命周期階段,旅行社宜採用統一定價策略;反之,應採用差別定價策略。
④ 銷售渠道。各國銷售渠道的結構和效率如果相同,則宜採用統一定價策略;如果不同,在銷售渠道的結構和效率好的國家,價格宜定得低些,在銷售渠道結構和效率差的國家,價格宜定得高些。
( 2 )匯率變動與價格策略
① 匯率上升時的價格策略。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著人民幣升值,這相當於產品的外匯價格提高,從而銷售收人增加;同時,人民幣升慎,會使旅遊產品的成本降低,這兩者綜合影響,使旅遊產品的銷售利潤增加。此時,我們既可選用人民幣來報價以提高收入,又可通過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以吸引更多的遊客。② 匯率下跌時的價格策略。人民幣匯率下跌意味著人民幣貶值,意味著產品成本提高。這時,我們既可選用外幣來報價以提高收人,也可使用人民幣報價,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3 .國際旅遊市場的渠道策略
傳統的銷售渠道是旅遊供應商、旅遊批發商和旅遊零售商組成的鬆散網路,渠道成員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他們之間聯系時主要是討價還價,談判買賣條件。近年來,銷售渠道體系逐漸向聯合化發展,由渠道某一成員領導、組織,並控制整個渠道體系,渠道成員之問通過加強合作,使整個渠道體系的利潤得以提高。渠道聯合可分為縱向聯合和橫向聯合兩種。
( l )縱向聯合銷售渠道
縱向聯合銷售渠道是由旅遊供應商、旅遊批發商和旅遊零售商組成的完整、統一的渠道體系。縱向聯合銷售體系有二種類型:第一,法人吧縱向聯合銷代體系。第二,契約型縱向聯合銷售體系。第三,管理型縱向聯合銷售體系。( 2 )橫向聯合銷售渠道
橫向聯合銷售渠道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同一環節旅遊供應商、旅遊批發商或旅遊零瞥商進行短期或長期的聯合經營,或者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新的經營單位,這種組織方式稱為橫向聯合銷售渠道。採取這種渠道,可提高廣告、營銷調研等工作的效率。
4 .國際旅遊市場的促銷策略
( l )廣告促銷策略
旅行社在做國際旅遊廣告時一般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由旅行社內部的廣告部門做廣告業務;另一種是委託廣告代理商代辦廣告業務。由於國際旅遊廣告存在語言文字、教育、文化水平、風俗習慣、政府法規的差異,委託當地廣告代理商代理,容易取得預期效果。選擇廣告代理商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① 廣告代理商的背景。廣告代理商的性質和經營廣告業務的現狀、發展歷史和發展情況、公司人員及其顧客情況、經營宗旨和經營方式等。
② 廣告公司的能力經驗。
③ 廣告公司的聲譽。它包括廣告代理公司與其委託人之間合作的情況、公司人員的工作態度和精神面貌、委託人及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和評價等。( 2 )銷售促進策略
銷售促進活動在某些國家會受到限制。有些國家的法律規定,銷售促進活動只有獲得許可才能開展,有些國家的法律對批零交易的折扣比率加以嚴格限制,等等。旅行社在國際旅遊市場上開展銷售促進時,應事先了解這些限制或規定。
( 3 )營銷公關策略
國際營銷公關所面對的公眾處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其語言、風俗、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異,因此,制定國際旅遊市場的營銷策略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 了解外國公眾對旅行社及旅遊產品的態度以及客源國有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情況。
② 了解並善用外國公眾經常接觸的新聞傳播媒介。因為新聞傳播媒介是營銷公關傳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③ 要使自己傳播的信息從內容到形式符合外國公眾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便他們接受。
④ 根據本旅行社的需要和可能,支持和贊助當地的社會發展計劃、社會慈善事業、文化體育活動等。
⑤ 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參加當地的社交活動。( 4 )國際旅遊市場的人員推銷策略
國際旅遊市場人員推銷的環境比國內旅遊市場人員推銷的環境要復雜得多,因而對人員的要求也就高得多。在國際旅遊市場營銷葉,,推銷人員可選用本國人員,也可以選用市場所在國和其他國家的推銷人員。
① 招聘
招聘是搞好人員推銷的基礎。從事國際旅遊市場營銷的推銷人員除應具備國內推銷人員的全部條件外,還須具備果斷決策的能力、市場調研的才能、文化適應能力。
② 培訓
旅行社在推銷人員的培訓中,對本國推銷人員和外籍推銷人員的培訓重點應有所不同。對本國推銷人員培訓貢點應放在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上,加強外語、禮儀、生活習慣和商業風俗等的訓練。對外籍推銷人員的培訓,重點應放在讓他們了解本產品特點、掌握必要的推銷技巧上。
③ 激勵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需求和行為動機,旅行社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推銷人員的個人貓求和行為動機,有針對性地使用激勵措施,充分調動推銷人員的積極性。

⑧ 旅行社如何開發鄉村旅遊市場的潛力

魏正懷:第一,需求量很大。旅遊者尋求差旱。隨著國內旅遊的興盛,鄉村游的市場需求逐步增長。城裡人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蔭足懷舊和對自然的嚮往的需求。 第二,與休閑度假旅遊具有類似的特點。注重休閑和娛樂、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時,鄉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復消費的特點。 第三,與一般性的度假旅遊有不同之處。一般認為,休閑度假旅遊是較觀光游更為成熟的旅遊類型。一些休閑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較高,對休閑度假的價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遊者偏向於距離較遠、時間較長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遊,鄉村游具有如下特點:鄉村游針對的主要是周邊的城鎮市場,因此旅行的距離較短,不同於一般性的中長線休閑度假;鄉村游的旅遊者對旅遊的價格比較敏感(相對於散客游和家庭游,單位集體出遊的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這一點可能與現在鄉村游市場還不是太成熟,沒有形成旅遊者可信賴的品牌效應有關;鄉村游一般距離近,旅遊時間短。魏小安在《中國三農旅遊的發展》一文中認為,鄉村游的市場層次比較分明:市民活動和農民活動基本是大眾化的旅遊,屬於比較低檔的消費;部門活動屬於中檔消費;企業活動層次較高,屬於高檔消費。因此可以說,鄉村游的需求市場是一個差異化的市場。 且採取這兩種形式的旅遊者不在少數。旅行社應關注這兩種形式的市場開發,在一定意義上需要旅行社轉變角色,適應市場需求。 具體地講,針對鄉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產品設計、代理服務、咨詢服務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來滿足鄉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進一步提高產品組合的靈活度,為遊客提供專業的線路設計的意見;提供一些代理服務,而不一定是包價旅行服務;提供方便快捷的專業化咨詢服務等等。針對單位團體鄉村游,則應該加強與單位的聯系,完善客戶管理,根據單位情況量身定做產品,並且通過優質服務吸引回頭客。 (五)適度關注鄉村游的延伸性項目 鄉村游不只局限於農業旅遊,還可以開發一些拓展性項目。比如林業旅遊,觀賞林業;漁業旅遊,海上魚類養殖的觀光,鄉村池塘、溪流的垂釣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游的延伸性項目融入旅行社的產品中去,豐富產品的內容,增強趣味性。 (六)鄉村氣息、旅遊體驗與城市生活方式相結合 鄉村氣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農村風情等。再加入一些體驗性元素,讓旅遊者深入體驗鄉村氣息,體驗濃濃的鄉情。但是,在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旅遊基礎設施等方面,則需要與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衛生間的設施,基本的住宿條件,以及目的地的衛生狀況等等,使遊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產品供給的特點 第一,資源特點。鄉村游本身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資源種類較多而豐富。比如鄉村美麗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淀,淳樸的民風等。 第二,產品特點。目的地產品同質化、近距離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嚴重,市場發展不夠成熟,加上很多地區脫貧致富的心情比較急切,不少企業急功近利,不同的目的地,提供的產品不同。

⑨ 如何開發生態游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⑩ 如何開發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