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旅遊校本課程開發

旅遊校本課程開發

發布時間: 2021-03-09 00:34:14

1.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 哪位朋友可以幫下忙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結合我校兩年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著重從教師的來源與構成、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論述了指導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並第一次提出小學階段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靠教師導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報並實施《衣錦小學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來,最初,我們將重點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撰寫小論文、活動日記的能力。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感到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從實踐的過程中看出,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相當關鍵,也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顯得更加困難。一句話,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關鍵靠教師。
一、教師的來源與構成
教師是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麼誰來組織領導?誰來擔當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能否配備專職的教師?哪些人能夠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這是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借鑒日本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經驗,採取「教師小隊」的形式構成教師指導組,即所謂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學校不同學科背景或課程背景的教師組成若干個教師指導小組,以教師指導小組面對各自班級的學生。但由於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上延續性,光靠少數教師或專職教師承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是難以滿足全體學生開展活動需要的,再者,從教師來說,時間、精力、知識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長總負責,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具體分管的領導小組和一支有較高研究水平,有相關課題研究經驗並有時間上保證的骨幹教師隊伍,同時大力宣傳、鼓勵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擔任相關課題學生活動的指導老師,參與一切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如校園篇中的「衣錦特色」課題分別由我校的音樂老師、體育老師、英語老師、大隊輔導員等組成教師指導小組,再如家鄉篇中的「臨安地理和資源」課題則由低、中、高段的常識老師共同組成教師指導小組。
另外,由於學生的實踐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進行活動,學校還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指導力量,聘請了一部分學生家長、有關領域的專家、校外輔導員,甚至政府官員等方面的人士,作為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老師。如「衣錦少年警校」課題組,特聘請了當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馬國華、章小波、何向軍等教官擔任指導教師。
二、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
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解放後,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像今天這樣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是迄今為止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長期以來,受「傳道、授業」思想的影響,教師成了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師,藉助著他所擁有的知識,他在學生面前依然也是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想要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了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使在教師專業范圍內,也是平時不關心、不留意的,對於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甚至一竅不通;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以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現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師跟不上學生。如電腦的運用等。由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材的范圍,老師們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託,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忐忑不安」。
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師長」自居,有一種師道尊嚴的感覺,習慣了發號施令,學生只有聽的份。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的確,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界限趨於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佔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學關系由「我說你聽」變成一起討論,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危機感,意識到「充電」的緊迫性,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願望。我們有一位指導教師在她的心得體會中這樣寫到:「記得第一次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我把自己以『臨安經濟』課題指導老師的身份推出時,心裡就覺得沒底。又有一次,『臨安工業』課題小組的兩位同學在課間攔住了我,問:『老師,這幾天電視里經常說把發展工業園區作為發展臨安工業經濟的突破口,那麼什麼是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的工業園區有哪些?』我竟然一個也答不上來,心裡一陣發慌。就在那時,我下了決心:必須趕緊去補補課,而且必須趕在學生前面。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閱讀了《臨安年鑒》、《市政府工作報告》,參觀了萬馬、錦江、天松、華興等龍頭企業,走訪了農業局、工業局、電信局及錢王、臨安等幾家大酒店。雖為之作了很多准備,但還是時時會遇到學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問題,有時面對學生的困惑,卻幫不了一點忙,只能暗暗著急,真有一種失去自信的苦惱。」
是呀,以前認為教小學,拿到大專文憑可以高枕無憂,現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生活實際問題有如此漠視。
(二)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所教學科或自己的專長。基本上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學習活動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小論文寫作、結題報告撰寫、數據資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合作完成學習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戰。
(三)教師的資歷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中,教師光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已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
1、規劃與設計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廣、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廣闊的活動背景。指導教師能夠在這種廣域的課程環境中自主地、自由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活動主題或課題、安排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生活動的實施具有較強的規劃能力和設計能力。指導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引導學生選擇或自主提出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並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2、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實施設計的因素相當復雜,它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指導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並協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此外,指導教師還要協調好教師指導小組內指導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活動得到有力的領導。
3、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指導教師自己要學會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只有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具備探究的能力,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要注重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讓教師自身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道成長。
4、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學生面對著紛繁復雜的資料或信息。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必須要具備自主獲取信息、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教師要明確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信息。指導教師還要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測量、實驗等不同的方法來收集資料,學會統計、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前沿知識、相關知識及與實踐的聯系;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從教書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師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來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他將成為:
1、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師與學生一道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於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要,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願意無拘無束地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
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但這里的指導與以往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有很大不同。這種指導要求教師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輸送氧氣,讓它能燃燒起來;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老師的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些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想像的空間留給學生。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從指導方式而言,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從指導力度而言,不同學段甚至是同一學段的不同年級之間,指導的力度應不同。年級越低,指導的力度越大。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於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於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問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促進工作。如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一旦發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等。總之教師不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而是要組織、管理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實踐活動。
4、共同指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關系往往是文人相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教師已不能單獨地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技術方面的所有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要保持他的競爭力,就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當教師以指導小組一員的身份參與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時,需要他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虛心地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其他老師並與之通力合作。如我們「經濟」課題組的四位老師經常一起備課,商討實施過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樂於合作,真正理解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感受到了文人相親、愉快合作產生的魅力。我們真正體會到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教師職業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不僅有助於教師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養,更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調。
5、校內外多方關系的協調者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調查、訪問、參觀等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主動地協調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盡力起好紐帶和橋梁作用,為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課程資源。
6、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拓者
大多數教師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對除此以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素材並用來教育學生則很少關心。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與學生周圍社會和社區的密切聯系,要求尋找、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是這些教育教學資源和材料的主要發現者和開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去尋找:一是立足校內,如舞蹈、銅管樂、劍橋少兒英語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錦歷史沿革、辦學成就等;二是聯系社區,如家長學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隊等課題研究;三是挖掘鄉土教材,如生態旅遊、家鄉特產(老三寶、新三寶)、臨安名人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識組黃海燕老師指導的課題組先後開發了《竹趣》、《山核桃》、《臨安一日游》等校本課程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教師在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師的開放意識和聯系實際、因地制宜的願望及辦事的能力。
教師上述角色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研究型校本課程的實踐是提升教師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四、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中,教師的指導任務應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啟動階段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方法的指導,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的指導。
1、在活動的啟動階段,教師首先應針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及興趣愛好,學生所處的特定的家庭社區背景和自然條件,引導學生確定合理可行的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針對學生初次選題有一定困難,教師可提供若干有益參考的子課題,供學生選擇。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確定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在學生初步選擇課題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論證,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設計、規劃能力。規劃和設計活動方案,也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過程之一。
2、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也可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如索引、文摘、上網等),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豐富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要指導學生寫好活動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評價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特殊困難的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此外,還應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撰寫活動報告、小論文,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重在過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興趣,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2、教師是組織學生活動,而不是教學生用書或教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活動時可參考一些學材,但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創設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不要受已有學材的框架的約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更重視活動的自主性,鼓勵形式多樣性。
3、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是多種結論,也可能是沒有結論的。有些活動還可以向縱深方向不斷延伸和擴展,甚至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4、不要用一個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
本課程重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有不同興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師用同一個標准去評價學生或以等級評分的方法去評定學生的表現,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達不到評價的發展功能,本課程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只要學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鼓勵。
六、幾點思考
盡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已經表明,它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它讓教師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但是要讓教師真正能走進研究性學習卻並不那麼容易,有時甚至相當困難。一部分教師持旁觀的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表示反對。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方式很難改變等原因外,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和學業檢測沒關系。家長、社會都以學生檢測成績來衡量和評價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萬一學習成績受影響怎麼辦?
想法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反映不出個人的工作表現。班級管理優劣、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工作成績,但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集體指導的結果,即使學生在這方面取得成績也顯示不出教師個人的貢獻,何必那麼積極。
想法三:屬於滿工作量以外的額外負擔。該學習活動沒有專職教師,必然是現任教師兼任。但對這部分工作量的計算,尤其是對起始探索階段教師付出很多勞動後的工作量計算沒有明確的說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無法指導學生。身為教師習慣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開展科研,即使寫一些論文也是為職稱晉升所逼。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要求教師能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十分因難。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流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教師所熟悉的學科教學完全不同。許多教師不知道這門課該怎樣進行,在每個環節上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去做。
教師上述想法,有的屬於觀念問題,有的是對能否勝任新課程的擔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確地反映了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真實心理。教師的第一個想法不是學校層面能解決的。對第二、第三種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保證,另一方面需要學校層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獎懲措施和評價條例,從制度上鼓勵和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剩下的像老師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可通過種種形式,立足本校,開展教師培訓,其次可搭建舞台,讓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華。再次,學校可加強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讓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能到位、負責、投入,使教師與研究型學習的開設同步成長。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將是學校事業第二次跨越式發展,從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我們意識到,教師始終是活動實施的關鍵。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對落實活動,提高活動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切入口。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霍益萍廣西教育出版社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郭元祥
3、《綜合實踐活動》
——中央教科所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教師指導用書

2. 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有哪些現實問題未來如何進行開發

研學旅行課程校本化,是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的一環,是與學校綜合專實踐活動屬課程建設相結合,能夠體現我國教育新時代素質教育新方式的課程路徑。
但是,研學旅行校本課程也有一些實際問題難以解決,比如,課程理念不到位、課程資源不給力、課程實施不規范等問題。要想研學旅行課程校本化有效開展,需要有效的路徑。
2020年2月27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的線上免費公益直播課程《研學旅行校本化課程開發》中,王春雷老師闡述:研學旅行的關鍵在於校本化,核心是課程化,要旨是活動化。
要想做好研學旅行課程校本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能力和價值為導向,明確課程的定位。
二,要以資源和研學旅行項目為紐帶,加強研學旅行課程主題設計。
三,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加強學生研學旅行的機制構建。
詳細內容小夥伴們可以進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在線學習欄目「視頻直播」進行課程學習。

3. 校本課程開發有哪些

校本課程開發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選擇: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

2、課程改編: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

3、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

4、課程補充: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6、課程新編: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校基於本校實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值得鼓勵,但要科學地完善課程結構,規范有序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4. 為什麼說校本教材與課程資源的開發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結合我校兩年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著重從教師的來源與構成、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論述了指導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並第一次提出小學階段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靠教師導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報並實施《衣錦小學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來,最初,我們將重點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撰寫小論文、活動日記的能力。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感到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從實踐的過程中看出,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相當關鍵,也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顯得更加困難。一句話,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關鍵靠教師。
一、教師的來源與構成
教師是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麼誰來組織領導?誰來擔當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能否配備專職的教師?哪些人能夠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這是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借鑒日本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經驗,採取「教師小隊」的形式構成教師指導組,即所謂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學校不同學科背景或課程背景的教師組成若干個教師指導小組,以教師指導小組面對各自班級的學生。但由於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上延續性,光靠少數教師或專職教師承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是難以滿足全體學生開展活動需要的,再者,從教師來說,時間、精力、知識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長總負責,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具體分管的領導小組和一支有較高研究水平,有相關課題研究經驗並有時間上保證的骨幹教師隊伍,同時大力宣傳、鼓勵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擔任相關課題學生活動的指導老師,參與一切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如校園篇中的「衣錦特色」課題分別由我校的音樂老師、體育老師、英語老師、大隊輔導員等組成教師指導小組,再如家鄉篇中的「臨安地理和資源」課題則由低、中、高段的常識老師共同組成教師指導小組。
另外,由於學生的實踐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進行活動,學校還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指導力量,聘請了一部分學生家長、有關領域的專家、校外輔導員,甚至政府官員等方面的人士,作為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老師。如「衣錦少年警校」課題組,特聘請了當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馬國華、章小波、何向軍等教官擔任指導教師。
二、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
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解放後,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像今天這樣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是迄今為止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長期以來,受「傳道、授業」思想的影響,教師成了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師,藉助著他所擁有的知識,他在學生面前依然也是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想要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了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使在教師專業范圍內,也是平時不關心、不留意的,對於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甚至一竅不通;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以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現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師跟不上學生。如電腦的運用等。由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材的范圍,老師們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託,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忐忑不安」。
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師長」自居,有一種師道尊嚴的感覺,習慣了發號施令,學生只有聽的份。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的確,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界限趨於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佔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學關系由「我說你聽」變成一起討論,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危機感,意識到「充電」的緊迫性,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願望。我們有一位指導教師在她的心得體會中這樣寫到:「記得第一次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我把自己以『臨安經濟』課題指導老師的身份推出時,心裡就覺得沒底。又有一次,『臨安工業』課題小組的兩位同學在課間攔住了我,問:『老師,這幾天電視里經常說把發展工業園區作為發展臨安工業經濟的突破口,那麼什麼是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的工業園區有哪些?』我竟然一個也答不上來,心裡一陣發慌。就在那時,我下了決心:必須趕緊去補補課,而且必須趕在學生前面。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閱讀了《臨安年鑒》、《市政府工作報告》,參觀了萬馬、錦江、天松、華興等龍頭企業,走訪了農業局、工業局、電信局及錢王、臨安等幾家大酒店。雖為之作了很多准備,但還是時時會遇到學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問題,有時面對學生的困惑,卻幫不了一點忙,只能暗暗著急,真有一種失去自信的苦惱。」
是呀,以前認為教小學,拿到大專文憑可以高枕無憂,現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生活實際問題有如此漠視。
(二)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所教學科或自己的專長。基本上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學習活動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小論文寫作、結題報告撰寫、數據資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合作完成學習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戰。
(三)教師的資歷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中,教師光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已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
1、規劃與設計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廣、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廣闊的活動背景。指導教師能夠在這種廣域的課程環境中自主地、自由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活動主題或課題、安排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生活動的實施具有較強的規劃能力和設計能力。指導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引導學生選擇或自主提出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並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2、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實施設計的因素相當復雜,它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指導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並協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此外,指導教師還要協調好教師指導小組內指導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活動得到有力的領導。
3、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指導教師自己要學會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只有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具備探究的能力,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要注重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讓教師自身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道成長。
4、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學生面對著紛繁復雜的資料或信息。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必須要具備自主獲取信息、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教師要明確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信息。指導教師還要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測量、實驗等不同的方法來收集資料,學會統計、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前沿知識、相關知識及與實踐的聯系;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從教書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師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來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他將成為:
1、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師與學生一道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於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要,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願意無拘無束地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
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但這里的指導與以往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有很大不同。這種指導要求教師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輸送氧氣,讓它能燃燒起來;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老師的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些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想像的空間留給學生。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從指導方式而言,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從指導力度而言,不同學段甚至是同一學段的不同年級之間,指導的力度應不同。年級越低,指導的力度越大。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於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於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問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促進工作。如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一旦發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等。總之教師不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而是要組織、管理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實踐活動。
4、共同指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關系往往是文人相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教師已不能單獨地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技術方面的所有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要保持他的競爭力,就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當教師以指導小組一員的身份參與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時,需要他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虛心地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其他老師並與之通力合作。如我們「經濟」課題組的四位老師經常一起備課,商討實施過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樂於合作,真正理解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感受到了文人相親、愉快合作產生的魅力。我們真正體會到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教師職業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不僅有助於教師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養,更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調。
5、校內外多方關系的協調者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調查、訪問、參觀等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主動地協調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盡力起好紐帶和橋梁作用,為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課程資源。
6、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拓者
大多數教師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對除此以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素材並用來教育學生則很少關心。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與學生周圍社會和社區的密切聯系,要求尋找、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是這些教育教學資源和材料的主要發現者和開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去尋找:一是立足校內,如舞蹈、銅管樂、劍橋少兒英語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錦歷史沿革、辦學成就等;二是聯系社區,如家長學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隊等課題研究;三是挖掘鄉土教材,如生態旅遊、家鄉特產(老三寶、新三寶)、臨安名人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識組黃海燕老師指導的課題組先後開發了《竹趣》、《山核桃》、《臨安一日游》等校本課程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教師在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師的開放意識和聯系實際、因地制宜的願望及辦事的能力。
教師上述角色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研究型校本課程的實踐是提升教師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四、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中,教師的指導任務應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啟動階段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方法的指導,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的指導。
1、在活動的啟動階段,教師首先應針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及興趣愛好,學生所處的特定的家庭社區背景和自然條件,引導學生確定合理可行的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針對學生初次選題有一定困難,教師可提供若干有益參考的子課題,供學生選擇。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確定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在學生初步選擇課題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論證,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設計、規劃能力。規劃和設計活動方案,也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過程之一。
2、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也可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如索引、文摘、上網等),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豐富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要指導學生寫好活動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評價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特殊困難的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此外,還應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撰寫活動報告、小論文,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重在過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興趣,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2、教師是組織學生活動,而不是教學生用書或教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活動時可參考一些學材,但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創設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不要受已有學材的框架的約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更重視活動的自主性,鼓勵形式多樣性。
3、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是多種結論,也可能是沒有結論的。有些活動還可以向縱深方向不斷延伸和擴展,甚至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4、不要用一個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
本課程重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有不同興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師用同一個標准去評價學生或以等級評分的方法去評定學生的表現,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達不到評價的發展功能,本課程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只要學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鼓勵。
六、幾點思考
盡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已經表明,它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它讓教師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但是要讓教師真正能走進研究性學習卻並不那麼容易,有時甚至相當困難。一部分教師持旁觀的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表示反對。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方式很難改變等原因外,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和學業檢測沒關系。家長、社會都以學生檢測成績來衡量和評價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萬一學習成績受影響怎麼辦?
想法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反映不出個人的工作表現。班級管理優劣、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工作成績,但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集體指導的結果,即使學生在這方面取得成績也顯示不出教師個人的貢獻,何必那麼積極。
想法三:屬於滿工作量以外的額外負擔。該學習活動沒有專職教師,必然是現任教師兼任。但對這部分工作量的計算,尤其是對起始探索階段教師付出很多勞動後的工作量計算沒有明確的說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無法指導學生。身為教師習慣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開展科研,即使寫一些論文也是為職稱晉升所逼。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要求教師能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十分因難。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流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教師所熟悉的學科教學完全不同。許多教師不知道這門課該怎樣進行,在每個環節上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去做。
教師上述想法,有的屬於觀念問題,有的是對能否勝任新課程的擔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確地反映了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真實心理。教師的第一個想法不是學校層面能解決的。對第二、第三種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保證,另一方面需要學校層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獎懲措施和評價條例,從制度上鼓勵和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剩下的像老師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可通過種種形式,立足本校,開展教師培訓,其次可搭建舞台,讓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華。再次,學校可加強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讓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能到位、負責、投入,使教師與研究型學習的開設同步成長。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將是學校事業第二次跨越式發展,從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我們意識到,教師始終是活動實施的關鍵。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對落實活動,提高活動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切入口。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霍益萍廣西教育出版社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郭元祥
3、《綜合實踐活動》
——中央教科所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教師指導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