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找近幾年影響中國旅遊收入因素的數據
旅遊業是對安全因素極其敏感的產業,尤其在發生美國「9·11」和印尼巴厘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後,安全問題成為制約國際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觀經濟持續增長、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向居民傾斜以及由此帶動的旅遊消費升級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契機。 《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將個人所得稅的免徵額提高到3,500元/月,隨著這些政策、法規的落實,我國居民的可支收入將穩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重要發展任務,政府支出中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將進一步增加,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將進一步擴大,這也將有利於居民消費預期的形成,促進旅遊消費需求的增長。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旅遊消費傾向增加,再加上不同收入層次的居民旅遊消費的升級,我國旅遊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契機。 (2)基礎設施的改善使得旅遊活動愈加便捷和舒適,交通等配套支撐體系不斷完善,為旅遊業提供更加穩固的發展基礎。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設施不斷改善,旅遊目的地的易達性不斷提高,旅遊活動更加便捷。鐵路方面,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省會城市與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以及四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形成「四縱四橫」的高速鐵路基本框架,高鐵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航空方面,根據《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至2020年全國民用機場總數將達244個,航線也會大大增加;公路方面,根據《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我國高速公路網採用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大通道,總規模達到8.5萬公里,全部建成後將連接全國所有的省會級城市、城鎮人口超過50萬的大城市以及城鎮人口超過20萬的中等城市,覆蓋全國10多億人口;實現東部地區平均30分鍾上高速,中部地區平均1小時上高速,西部地區平均2小時上高速,從而大大提高全社會的機動性,為人們旅遊、休閑提供快速通道。 「十二五」期間,高速交通體系的初步建成大大拓展了遊客出行距離和產業發展空間,加上水上交通、城市內部交通的發展,以及酒店數量的增加與服務的改善,使我國旅遊業發展的配套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各種發展大眾旅遊的條件正在成熟,發展基礎逐步穩固。 (3)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為我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旅遊業是對安全因素極其敏感的產業,尤其在發生美國「9·11」和印尼巴厘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後,安全問題成為制約國際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與不少國家和地區政局動盪、社會動亂、恐怖主義活動頻發不同,我國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為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4)國家政策支持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重要機遇。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以及各省市區根據該意見精神出台的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從宏觀上說,「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和「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將積極發展旅遊業作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時將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收入分配調整。這一系列政策將推動我國旅遊業的加快發展。 (5)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科技進步以及現代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 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裝備改造和提升旅遊業,正在成為新時期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在這一進程中,科學技術不僅創造出大量新的旅遊業態和新的旅遊需求,引導新的旅遊消費,還將極大地推動服務方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今後一段時期,信息技術將會更加廣泛地運用到旅遊業發展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正在推行的「三網融合」,將促進不同網路之間的信息兼容,實現網路資源的共享,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旅遊消費方式、旅遊經營方式和旅遊管理方式,將推動旅遊業向現代服務業的運行模式發展,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
『貳』 近五年高鐵對我國旅遊業、工業、能源消耗以及飛機、汽車、普鐵客流量數據
當今社會,高速鐵路依託其速度快、效率高的優勢已成為交通運輸業的新寵。2009年12月26日,回武廣客運答專線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中國擁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的高速鐵路。作為京廣高鐵的一部分,武廣高鐵只是開始。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12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由目前的八萬公里增加到11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建成 1.8萬公里。屆時,中國將建成以北京為中心的八小時高速鐵路交通網:除烏魯木齊、拉薩等個別城市外,北京到全國各省會城市時間都將在控制在八小時以內。而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省會城市與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以及四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形成「四縱四橫」的高速鐵路基本框架,高鐵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
如此龐大的交通建設,對於我國旅遊業發展來講,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於高速鐵路是現代交通運輸業新的衍生物,在我國的發展只是近幾年的事,對於其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前瞻性研究則顯得極為緊迫和審時度勢,這對於中國旅遊業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飛機 、汽車、普鐵近五年的客流量你可以登錄相關網站查詢。
『叄』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2019年旅遊總收入初步估計7萬億元,2020年有望再攀高峰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8年我國旅遊業總規模實現穩步增長,旅遊產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遊總收入為1.57萬億元,2018年國內旅遊總收入為5.97萬億元。截止2020年1月2日,2019年全年旅遊收入情況暫未公布,但結合2019年前三季度旅遊人數增長情況及2010-2018年旅遊收入18.17%的復合增長率,通過模型初步估計,2019年旅遊收入有望達7萬億元;2020年旅遊收入預計將達到7.84萬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
『肆』 權威數據:我國旅遊產業對GDP的綜合貢獻有多少
國家信息中心旅遊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按照旅遊衛星賬戶方法,以國家統計局專、國家旅遊局正式公屬布的各年度統計公報、相關年度旅遊抽樣調查、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測算了我國旅遊產業對GDP直接和綜合貢獻。
(1)2013、2014兩年旅遊產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2)旅遊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在間接帶動各產業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二產、一產。(3)交通運輸、住宿、旅遊購物、餐飲等四個行業對旅遊業增加值貢獻近90%。
國家旅遊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共有41.2億人次國內或出境游,相當於全國人口一年旅遊近3次。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把它放到GDP裡面一比較,中國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達到了10.1%,超過了教育、銀行、汽車產業。
『伍』 我國近幾年旅遊娛樂業的發展數據情況
2009年,我國旅遊業總體保持較快增長,旅遊總收入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全年國內旅遊人數達19.02億人次,增長11.1%;國內旅遊收入1.02萬億元,增長16.4%;入境旅遊人數1.26億人次,下降2.7%;旅遊外匯收入397億美元,下降2.9%;旅遊總收入1.29萬億元,增長11.3%。
2010年,我國旅遊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的增長態勢:三大市場全面增長,國內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突出;旅遊投資規模擴大,產業發展呈現出諸多亮點,擴大消費和改善民生功能明顯。全國旅遊業總收入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國內旅遊人數達21億人次,同比增長10.6%;國內旅遊收入1.26萬億元,同比增長23.5%。入境旅遊人數達1.34億人次,同比增長5.8%。
「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2%;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5%,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9%;全國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我國目前已躍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遊消費國。旅遊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
2011年上半年,我國旅遊總收入突破一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國內旅遊人數約13.3億人次,同比增長13%;國內旅遊收入約9200億元,同比增長22%。入境旅遊人數約6627萬人次,同比增長1%;旅遊外匯收入約2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
『陸』 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柒』 誰知道我國近年來旅遊業發展數據
2007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http://www.cnta.gov.cn/html/2008-9/2008-9-10-11-35-98624.html
國家旅遊局綜合旅遊統計http://www.cnta.gov.cn/html/zh/index.html
基本上我國旅遊業發展專情況的數據都能屬在上面找到,如果還有需要,可以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上查http://www.stats.gov.cn/tjsj/
『捌』 如何建設和發展我國旅遊數據體系
一、體系統一
指標體系要統一。旅遊數據的指標體系必須是全國統一的,這樣才能切實反映整個旅遊行業和各地方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如果各省市採用的指標體系不一致,數據將無法進行加總,也就不能反映全國的整體情況,且也無法基於統計數據進行各省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例如,如果四川實行一套數據指標體系,湖南實行另一套,北京再實行一套別的指標體系,各個體系互不相同,就不可能兼容。各省區市的數據體系互相打架,勢必直接導致各省區市之間不能進行橫向比較,更談不上測算全國整體的旅遊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了。
統計指標的名稱、內涵和外延要一致。這就像鐵軌一樣,越南鐵路軌道是只有1米寬的米軌,而我國是1.435米寬的國際標軌,由於我國和越南的鐵軌標准不一樣,我們跟越南的鐵路運輸便無法直接接軌,過境的時候就要卸貨、換車,耽誤事情不說,還容易出錯。統計指標類似鐵路的軌道標准,如果不同省市的標准不一致,相互之間就沒辦法進行有效對接。鐵路尚且可以換軌,但不同標准得出的數據則難以整合。如果31個省區市加兵團各建立一套自己的數據指標,相互之間口徑不同,數據採集的組織方式各異,得到的數據就難堪大用,甚至可能是垃圾數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下午就要進行全國培訓。我們要通過培訓,讓大家認識和理解,並最終建立統一的統計指標。
上上下下必須切實認識到旅遊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體系統一的必要性。各省市開展旅遊數據工作的情況不盡相同,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現象。有的地方工作基礎比較好,例如四川旅遊委,也有些省市基礎薄弱。有的地方對旅遊數據的重要性認識尚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在這種情況下做好新時期旅遊工作是很難的。家底不清,情況不明,干到哪裡算哪裡,那就是一支盲目的隊伍,而盲目的隊伍是斷然不能取勝的。我們要認識到旅遊數據的重要性,同時要理解數據體系統一的必要性。這是我們這次培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科學適用
指標設置要科學規范。統計指標設置應當有理論支撐。單純的數字是枯燥的,甚至是無意義的,數字要想成為有生命力和有意義的數據體系,離不開理論的指導。這些理論來自於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其它的一些學科,尤其是經濟學。以GDP為例,這一指標是在二戰以後經歷了漫長的、復雜的過程,從國民收入到國內總收入一步步演變而來的。這不是名詞簡單的更替,而是伴隨經濟學的演進而帶來的指標更新。旅遊數據同樣需有經濟學基礎,脫離了經濟含義的數據是不可想像的、無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統計學是經濟學的分支。數據是理論的產物,同時也是理論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數據生產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因此,國家旅遊局把數據中心放在旅遊研究院,就是希望藉助這個理論研究基地,實現從數字到數據的飛躍、達到理論和數據的結合。
指標構建要符合現實需求。數據指標有理論支撐固然必要,但僅有理論是不夠的,數據還要能夠說明和解釋現實,不能與現實脫節。目前西方經濟學界的理論模型搞得越來越復雜,堆砌了各種數學模型,甚至需要數學和物理學博士轉過來做經濟學,研發模型。理論模型是足夠復雜,足夠神秘了,卻無法解釋華爾街的很多金融現象,這就失去了模型應有的價值。幾年前,一些美國著名高校的經濟專業學生抵制經濟學,部分原因就在於其過於復雜、玄而又玄的經濟學模型距離經濟現實越來越遠。旅遊統計體系的建設要以此為鑒,既要源於理論,但又不能過於理論化,一定要貼近現實,適應現實需要。
旅遊統計指標選取要適當適度,既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過於寬泛導致無法實際執行,就像檢查人的身體一樣,一次性全身所有器官所有部位都檢查當然是好的,可有沒有這個條件和必要?非要全面檢查的話,用什麼工具和手段來實現都是問題。同時,過寬的指標可能會帶來過泛的描述,難以呈現旅遊經濟較為細微的方面。反過來,統計指標也不能過窄,過窄的統計指標無法反映產業宏觀狀況,不利於宏觀決策、不利於部門對旅遊產業的全局把握。
三、方法創新
實事求是地說,很少有人會將創新聯繫到統計領域,許多人認為創新只是科技活動。其實不然,數據領域恰恰需要創新。長期以來,由於統計工作在旅遊部門不受重視,認為數據可有可無,數據工作處於邊緣化的位置,導致該領域的創新滯後。其實,數據中心相當於總參謀部的眼睛,事關戰事的成敗。各級旅遊部門一定要真正認識到,統計不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也不是一項只用簡單加減乘除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項需要在觀念、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的系統工程。
統計觀念創新。統計和數據並不僅僅是稱謂的不同,後者還包含在內涵、方法等在內的創新進步。41年前,也就是1975年,我作為人民公社的一名統計員,也是最基層的統計崗位,開始從事統計工作的。那時候我國需要從基層了解的經濟社會統計至少有一百多個指標,統計指標設置非常細,可以說包含了當時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公社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的細胞,什麼指標都有,雞、鴨、鵝、豬、禽、蛋全部涉及,甚至有一段時間革命大批判文章也在統計范疇。以插秧為例,插秧報表分旬報和月報。8月1日以前在長江流域要完成插秧的任務,再晚就誤了農時。有的公社注意到瞻前顧後,報表符合邏輯。有的公社則不然,只顧表現工作積極性,不看實際進度,7月10日前就把插秧的田畝報完了,鬧出笑話。秧其實還沒插完,報表就報完成了,這種統計就是拍腦袋出來的。當然,那時的統計是時代的產物,整個理論和方法基礎以及統計手段都是很初級的。過去只講統計,不講數據,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很大創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國家旅遊局的統計工作部門命名為數據中心,而不是統計中心。顯然,過去的那套只講統計、不講數據的統計體系在新時期已不再適用。
統計手段創新。我們從技術上經歷了從算盤到小計算器,到計算機,再到互聯網的過程。現在已經不是互聯網的初級階段,而是「互聯網+」的時代了。伴隨計算手段的不斷進步,我們在統計手段上也應該有相應的創新。國家旅遊局建設的中國旅遊產業運行建設平台,數據採集不是像過去靠一樣一家一戶的問,而是靠手機信號來測定,這就是新時代的旅遊數據採集的一種方法。這種大數據可能無法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但確實反映了宏觀發展趨勢,是有很高參考價值的。必須看到,現在的方法也非盡善盡美,隨著實踐的發展,必然提出新的問題,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新形勢。
基礎理論創新。我們的數據體系要有理論支撐,這就是基礎理論。實際上基礎理論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關於中國旅遊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按照統計局給出的數字只有百分之四點幾,不到百分之五。但世界旅遊與旅行理事會(WTTC)給出的數據超過10%。國際平均水平是10%左右,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難道連平均水平都不到嗎?這說明我們的相關統計理論很滯後,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那種初級階段的統計思維和理論水平上。那時在產業之間沒有出現深度融合,而現在經濟高度發達,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依據傳統的統計思維和統計理論,核算出的統計數字已經不再適用當前的發展實際。以鄉村旅遊為例,農業和旅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產出不應單方面僅歸於農業或旅遊產值。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教育旅遊等等,都是如此。類似這種情況都需要我們在相關統計理論上進行創新。
四、合作接軌
前面談到現代產業經濟的各種融合,必然要求旅遊統計和旅遊數據要與其他產業接軌,比如要與農業、林業部門的數據接軌,與交通部門的航空、鐵路、公路及水運數據接軌。工業旅遊離不開與工業的合作,搞科普旅遊基地離不開科研系統,旅遊數據收集和加工需要與這些相關部門接軌、建立合作關系。有的省市旅遊產業經濟貢獻率比較准確,而有的則不然,原因就在於沒有做好數據建設的接軌工作。鄉村旅遊數據不僅僅作為農業產值,其中一部分應該歸為旅遊業產出,這就需要旅遊業和農業進行數據接軌。面向產業融合的旅遊數據統計中,沒有一套原封不動的統計體系和統計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尤其在當今社會分工如此發達的情況之下,更是如此。我們今天推動建設旅遊數據體系一定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尤其需要與相關產業的統計體系建立聯動工作機制。
五、世界眼光
要與世界數據體系對接。目前有些同志尚未認識到旅遊數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數據建設任重道遠。我們的數據工作不僅需要在國內建立統一的體系,更要從一開始就要考慮與國際接軌,否則我們的數據無法在國際舞台上交流和對話,人家聽不懂咱們說的,咱們也不懂人家說的。在建設旅遊數據體系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特殊性,更要考慮國際旅遊數據的一般性,才能實現全球層面的無障礙交流和國際比較。進而揚長避短,更好地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撐,並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要變被動為主動。國際對接不僅僅是為了要無障礙交流和國際比較,更重要的是變被動為主動。我們應當有這個雄心,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在世界旅遊數據領域發出中國的聲音,在指標體系建設上掌握話語權。為此,要有相應的規劃和保障,其中,很重要的是不僅分析我們自己的數據,還要收集、分析甚至發布世界各國的旅遊數據,我們正在醞釀成立一個非政府國際旅遊組織,針對各國的旅遊數據建立收集、分析、發布機制,藉此學習國際經驗,同時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國家和地方的旅遊數據中心建設好了,這項工作就有基礎了。盡管目前看來,此項工程難度巨大,距離實現這一目標路途遙遠,但我認為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心用心再用心,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做得到。我們一定要有這個雄心和信心!
六、人才保障
以上說了這么多現實的需求和理想的期待,最終都要靠人才來實現。旅遊數據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人才始終是第一位的。首先,我們的人才隊伍需要大大加強,雖然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還需時日,但這支人才隊伍要有全國旅遊數據建設者的雄心,同時還要有影響全球旅遊數據的壯志。其次,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做支撐。去年開始的「515戰略」中,有一項萬人旅遊英才計劃,可以拿出一定的比例,用於數據人才的培養,為其提供財力、智力和工作平台,等方面的支持。現在要有明確的目標去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從本科、碩士層面就開始培養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所需要的相關人才,可以選取幾個大學進行試點,有目的地培養旅遊數據建設方面的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