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生態旅遊區總體目標

生態旅遊區總體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3-10 17:40:51

旅遊景區的總體規劃包括哪些內容提供那些圖件

總體規劃主要是在充分調研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解決旅遊區的六個定位和六個布版局問題。六個定位權是:功能定位、目標定位、市場定位、規模定位、形象定位、風格定位。六個布局是:功能區劃分基礎上的項目選擇和布局、給水管線布局、排水管線布局、道路管線布局、電力管線布局、通訊管線布局。 文本部分一般應當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分析:規劃背景、旅遊區開發條件分析、市場調查分析、市場定位與規劃理念 第二部分規劃布局:功能分區與項目布局、綠化及植被撫育規劃、水電電信規劃、道路交通規劃 第三部分經營管理: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經營管理規劃、分期發展規劃、旅遊形象策劃與推廣、旅遊市場開拓規劃總體規劃圖紙部分應當包括:旅遊區宏觀區點陣圖、旅遊區周邊旅遊景點關系圖、旅遊區現狀圖、旅遊區建設用地分析圖、旅遊區水流流向分析圖、旅遊區功能分區規劃圖、旅遊區分區分期規劃圖、旅遊區規劃布局圖、旅遊區公共設施布局圖、旅遊區道路交通系統圖、旅遊區水電系統規劃圖、各功能區景觀意象圖

Ⅱ 生態旅遊的主要目標

關於生態旅遊的爭論很多,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不過,關於生態旅遊專的目標卻得到了屬基本的認同。主要包括:第一,維持旅遊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第二,保護旅遊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第三,給旅遊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資金;第四,增加旅遊地居民的經濟獲益;第五,增強旅遊地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遊應該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強調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
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峰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Ⅲ 生態旅遊規劃

8. 6. 1 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

( 1) 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保持雲峰山森林和濕地自然景觀的原始特色,以觀賞自然景觀和原始次生油松林為主,突出自然環境的主導作用,使發展生態旅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 2) 堅持實事求是、合理開發的原則。建築和基礎設施布設應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還應該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盡量保持原始的自然情趣。

( 3) 堅持循序漸進、滾動發展的原則,生態旅遊應該控制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同時將旅遊的全部收入用於保護區的建設,促進保護區的發展。

( 4) 生態旅遊范圍控制在保護區的實驗區之內。

8. 6. 2 生態旅遊發展分區

根據景區劃分和空間布局,雲峰山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的總體思路是依照自然資源特點及旅遊產品分布情況,劃分為 3個旅遊區。旅遊空間布局是一山、一水、一條帶。一山指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一水指不老湖 ( 半城子水庫) 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輻射古石峪森林游、陳家峪自然歷史民俗游和西坨古長城尋蹤游; 一條帶指生態產業觀光旅遊帶。重點推出八大景點: 超勝古庵、雲峰靈境、摩崖石刻、不老春色、世外桃源、峰頂瞰湖、聖水山莊、林海松濤。

( 1) 不老湖山水生態旅遊度假區: 半城子水庫是保護區內重要的水源區,也是保護區生態效益的體現,主要水源來自保護區水源涵養林。本生態旅遊區將建成集度假、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度假中心。突出 「身心放鬆、體驗自然」的遊憩氛圍,包括度假區、水上娛樂區和環湖觀光區。規劃在不老湖北岸高地建一個中檔度假中心。從不老湖向古石峪沿線有大面積的油松林,此區域仍屬於實驗區范圍,可以充分用來開展天然森林浴、自然環境保護教育,也可以開展青少年野外生存訓練、定向運動探險等。

( 2) 雲峰山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在此區域開展歷史文化宗教旅遊與自然觀光旅遊,突出 「千年古剎,雲峰靈境」的氛圍。主要景點有超勝庵、朝陽洞、大安寺、古佛道場、桃花庵、吉祥寺、古崖居、摩崖石刻、迎客松等。規劃修建山門、遊憩亭、停車場等。將雲峰山地區建設成北京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旅遊區。

( 3) 學藝廠聖水湖古樹度假旅遊區: 轉山子水庫在此區域。將自然科普旅遊與歷史文化旅遊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高品位的度假和會議活動中心。聖水湖泉在此區,傳說喝了此處的泉水就可以長生不老,因此,此區域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場所。此區域內還有 300 多年的古樹,昭示著不老屯悠久的歷史。

8. 6. 3 生態旅遊管理

生態旅遊重在管理。科學的管理既保護了環境,又起到了宣傳作用; 如不然,則將會對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和自然性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生態旅遊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

( 1) 各景區要列入保護區統一規劃和管理,做到科學保護、合理開發;

( 2) 新建旅遊項目和設施要嚴格控制污染,在景觀上與自然風貌相協調;

( 3) 保護區內的生態旅遊項目必須首先考慮營造水源涵養林和培育景觀林,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實現 「綠樹上山、清水入庫」;

( 4) 旅遊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相銜接。

Ⅳ 生態旅遊規劃程序主要包括哪些

根據生態旅遊中相關步驟設置的原因以及農家生態旅遊的內涵、目的和要求,確定農家生態旅遊規劃的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農村生態旅遊區現狀調查。主要包括對鄉村生態旅遊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現狀、社會經濟條件、上級相關規劃要求、村民意願等方面的調查。其中,地理位置包括地理區位和旅遊發展區位,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村莊人口規模、三產收入情況、村民的素質、城建基礎設施與環境基礎設施現狀、旅遊發展現狀等。

(2)旅遊開發潛力和目標確定。旅遊開發潛力分析包括對所開發對象的區位條件、景觀特色、生態環境、與周邊旅遊開發點的關系、旅遊開發的軟硬體設施等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其開發優勢與劣勢。目標確定即確定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總體方向,在對區域內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開發潛力研究的基礎上,從突出生態保護與地方特色,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出發,對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指明方向。

(3)旅遊功能分區。旅遊功能分區是在生態安全原則下,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現狀及景觀生態分布特色,對旅遊活動進行空間環境上的分配,從而實現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適度地開發旅遊活動。旅遊功能分區主要包括功能區劃,各功能區的范圍、基本特徵、發展方向與要求。

(4)旅遊環境容量預測。主要包括對旅遊活動開發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氣氛容量等的估算。

(5)農家旅遊景觀生態設計。農家生態旅遊景觀的生態設計是基於景觀生態學原理,根據農村景觀資源量與特色進行科學合理規劃設計,從而展現旅遊區所在的農家生態旅遊區和諧、生態的景觀特徵,通過對景觀的合理配置與設計給遊客創造回歸自然、體驗自然的景觀環境。它的「生態」主要體現在景觀的設計是在尊重原有景觀特徵上的合理修整與修飾,並強調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所用物種與相關材料的本土化。

(6)旅遊服務設施生態設計。主要包括對旅遊接待、交通、解說以及遊客的食宿等設施的生態設計。生態化主要指在旅遊接待、區內交通、農家服務設施的設計上充分考慮節能、物質循環、生態與環境保護,使得其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7)社區參與。社區參與貫穿於規劃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當地居民參與農家生態旅遊現狀調查,提供相關資料;參與旅遊發展潛力的挖掘與目標確定等,使規劃能夠符合當地情況與居民意志;參與功能分區劃分,使分區能夠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並為合理分配資源利潤奠定基礎;參與旅遊環境容量的確定,使旅遊活動的開展與遊客的接待量在當地居民所承受的范圍之內;參與景觀生態與旅遊服務設施的設計,發揮鄉村居民的智慧,提高其對生態的認識;參與生態知識與技能培訓,從而促進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

(8)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規劃落實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促進規劃目標實現的組織、政策、技術、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的措施。

(9)規劃實施與監督、反饋。規劃的實施是對生態旅遊區的建設過程,但不是整個規劃的終結。通過對規劃及旅遊活動開展的監督管理,對規劃中不足的地方、旅遊發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反饋,可以不斷豐富與完善規劃內容,從而形成一個能持續改進的動態規劃體系。監督與反饋內容包括生態環境狀況、村莊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旅遊發展狀況等。

Ⅳ 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要求,全面提升生態資源質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進一步加強規劃指導,統籌兼顧近期和長遠發展,留足綠色空間和未來產業發展空間;統籌兼顧生態涵養和生態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後勁;統籌兼顧政府推動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實現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將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成為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產業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態經濟發展區。
近期,以提升生態涵養功能、促進富民就業為核心,強化生態修復與水源保護,完善生態補償和後期管護機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積極引入總部經濟及高端產業發展;推動城市公用設施和服務向生態涵養發展區延伸,促進生態特色城鎮和新農村建設。 一是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深山原始生態系統、淺山農村生態系統和城鎮人工生態系統三個子系統的建設,並結合流域治理、礦區生態恢復等重點工程,繼續建設首都生態屏障體系。
二是加強涵養區水源生態建設。以保護區域內各種河流和水庫為重點,全面啟動對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水源及流域的綜合治理,防止地表植被破壞,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污水流入河道和水庫。開發節水設施,提高水利用率,發展節水產業。
三是通過植樹造林加強山區生態建設,擴大生態林規模。
四是加強空間管制,特別是生態涵養區中的密雲水庫上游、官廳水庫上游要禁止開發;
五是加大禁牧力度,保護野生動物,防止違規採伐和非法開礦,形成全面的生態林資源的安全保障體系。
六是以農田林網為主要內容加強淺山區生態建設。更替過熟林帶,培育新生林帶,健全農田林網。
七是以公共綠地為基本內容加強城鎮生態建設。繼續以公園大型綠地為主體,以街道綠化為骨架,以單位庭院和居住小區為基礎,植樹種草,增加綠地,美化環境。 一是建立若干個生態建設試驗區,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和統籌安排生態建設。
二是建立各個區縣之間生態建設協調機制,促進生態鏈在涵養區以及更大的范圍內良性循環。
三是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生態系統建設規劃統籌考慮,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構建節約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共贏。
四是建設科學、完善的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涵養區生態補償制度,加強水源建設補償制度,制定扶植涵養區發展的經濟援助政策,積極支持涵養區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五是繼續把涵養區「新農村」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並不斷完善各項農村經濟政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建立「三農」發展的投入與分配機制和全面建立城鄉接軌的各項保障制度。
六是遵循「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兩大原則,通過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從根本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山區農民轉行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林果業等富民產業,引導山區農民由「靠山吃山」向「養山就業」轉變。 一是繼續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源治理,以提高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優化生態環境。
二是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率,提高再生資源比重,減少直接處理投資;建設垃圾填埋場以及糞便處理場,提高城鎮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能力。
三是提高縣城和重點鄉鎮范圍內的社會單位及居民樓房垃圾袋裝率和縣城內垃圾分類率;建立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建設清潔農村,文明鄉鎮。
四是限制或減少農業生產污染,實施有機農業工程。推廣緩釋肥,提倡農家肥和有機肥,改善施肥方式,推廣測土平衡施肥技術,控制化肥施用量。擴大生物治蟲農田范圍,減少農葯使用量。
五是杜絕污水灌溉,推廣可降解地膜,控制白色污染;實施綠色畜牧養殖工程,加強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處理監管;加大對農業生產的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控制農業生產污染源示範工程。 一是制定促進涵養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積極推動「環境一票否決」制度,建立產業項目篩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綜合評價,嚴格限制不合指標的項目進入。
二是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保障,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減少廢物排放,倡導綠色消費,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三是推廣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工業生產方式。逐步降低資源依賴型工業比重,增加企業污水處理、廢棄物利用的費用投入。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法規,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長效機制。
四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鏈。以加工企業及相關服務組織為紐帶,鏈接種植業和養殖業以及農民家庭生活,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鏈。
五是倡導科學消費方式。通過宣傳教育、政府綠色采購,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鼓勵使用綠色標志食品、環保標志產品和節能節水論證產品。
六是倡導使用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使用量,並實施「全程管理、清潔高效」的措施;在農村減少使用薪柴秸稈等燃料,發展生物質工程,提倡使用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繼續實施「綠色照明」工程、擴大太陽能殺蟲燈的使用范圍。 一是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發展聚落,通過生態移民、生產移民、生活移民等方式調整人口布局,推進農村人口向新城的集聚,堅持以環境友好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集聚帶動人口的空間集聚,構築科學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
二是集約發展經濟,堅持以內涵式發展為核心,充分發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比較優勢,合理利用資源,優化一產,提升二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新型產業,壯大特色產業,促進經濟集約增長。
三是要努力提高城鄉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形成覆蓋城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

Ⅵ 長春蓮花山生態旅遊度假區的總體規劃

在具體規劃中,蓮花山度假區將以山為體,以水為帶,以田園為襯回托,城鎮點綴其中,達到答生態與建築、自然與經濟的和諧共榮。整個規劃將致力於「一環分兩區,兩線串多點」長吉一體生態區建設,把蓮花山區域建設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區。
所謂的一環是指綠色生態環。在保護現有山體和林地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生態廊體系,修復大黑山脈的生態脈絡;兩區是指依託現有的商貿基礎以及周邊緊鄰空港經濟區、保稅區等各類產業區的良好區位環境,尊重現有山水脈絡,形成商貿服務、總部經濟、生態居住、區級行政辦公等功能組團的現代都市服務區和立足勸農風情小鎮的改造,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及重大項目帶動下的休閑度假氛圍,塑造集觀光、運動、美食、養生、會議、居住為一體的國際化休閑度假區;兩線是指霧開河大街—凈蓮大街沿線,蓮花山大路—雪場東西街沿線。多點是指大小不一的旅遊度假服務設施組團。
蓮花山度假區將力爭「一年打基礎,二年上水平,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十年創品牌」的目標,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0億元;生態保護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濕地面積達到3000公頃以上。

Ⅶ 旅遊開發定位及總體目標是

影響客源目標市場選擇的因素有:旅遊資源特點及其規劃前景、客源市場發展趨勢、客回源地的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客源地與接待地的距離及交通條件等。大王山旅遊客源市場目標定位為:以天柱山風景區、天柱山旅遊度假區客源為依託,重點拓展國內市場,逐步開拓海外客源市場。國內市場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漢、南昌等城市為重點,積極拓展省內其它地區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塘地區國內三大主要客源市場,開創條件引導國內其它地區市場。

目標人群定位

●家庭旅遊市場
●自駕車旅遊市場
●養生度假旅遊市場
●戶外運動旅遊市場
●科考探險旅遊市場
●文化旅遊市場
●夏令營、冬令營師生旅遊市場
●「銀發一族」候鳥式旅遊市場
●「創意、寫生、創作一族」旅遊市場
●超大型企業法定保健療養市場
●總裁級別的社會精英
●大型企業綠色總部休養市場

Ⅷ 農業示範園規劃的具體目標和總體目標分別是什麼

(一)總體目標
園區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以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應用為支撐,立足於本區域蔬菜種苗、花卉、果品、農產品加工、觀光旅遊等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按照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體系配置要素和科學管理,力爭用五年的時間,把園區建設成基礎設施現代化、生產方式生態化、管理模式規范化、生產手段科技化、田園風光藝術化,集農業生產、生態、生活、觀光、休閑、加工、服務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遠景設計院談到在農業技術、產品生產、運行管理模式上與國內外先進水平接軌,成為永順及周邊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本、高新技術示範的基地、農民科技培訓的學校、生態農業觀光的勝地、品牌產業打造的平台、農業經濟發展的引擎。
利用經濟、科技優勢,建立有機果品種植、儲藏、銷售基地,採取科學的、環保的、健康的生產技術實現環境安全化、生產管理無害化、科學肥水有機化、病蟲防治生物化,產品有機化,最終提高果品品質,保護生態環境,使果農增產增收,推動我縣有機果品發展。
(二)具體目標
1、蔬菜種苗產業。打造永順規模最大的集約化蔬菜育苗中心,2010年園區年繁育種苗3000萬株,2015年達到5000萬株,2020年達到1億株以上。
2、設施蔬菜標准化生產示範。建立設施蔬菜基地生產管理、檢測認證、加工包裝、銷售服務標准化管理體系,保證蔬菜從土壤到餐桌生態安全,樹立設施農業發展的樣本;搞好蔬菜產品認證,到2015年完成3個蔬菜有機食品認證和5個綠色食品認證,打造品牌農業,知名農產品。
3、果品產業。建立林果示範園300畝,大力搞好名優果品的引種、馴化和技術培訓。2015年示範帶動全縣新增名優果品面積5萬畝。
4、農民科技培訓。加大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研發和引進力度,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訓中心,切實搞好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從2010年開始,年培訓農民10000人次,年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30項。
5、生態觀光旅遊。打造湘西省最佳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勝地。進一步搞好園區農家樂、生態餐廳、溫泉洗浴項目的建設與經營,豐富園區功能,提升園區品位,增強園區的吸引力。2010年園區接待遊客5萬人次,2015年達到2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