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旅遊污染
旅遊污染是個和旅遊活動息息相關的新興名詞,尤其這幾年,隨著旅遊行業的快速發展壯大,旅遊污染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了。
當然更有甚者,景區開發者為了招攬遊客改變自然環境、破壞生態系統的開山築路、修建酒店等等都會帶來長時間無法預計和恢復的旅遊污染。
B. 為什麼旅遊業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是破壞和糾紛。大批遊客紛至沓來,車水馬龍,不僅會造成交通阻塞,秩序紊亂,而且使名勝古跡和野生動植物區系遭到破壞性的災難。
C. 旅遊發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是什麼
1、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2、對植物的影響: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D. 環境污染對旅遊的影響
旅遊環境污染是在旅遊資源開發及旅遊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接待服務回設施排放的污答物,如賓館、飯店排出的污水、傾倒的垃圾及燃燒排出的煙塵;旅遊者在游覽過程中丟棄的廢物;旅遊汽車排放的尾氣;飛機、汽車及遊人產生的噪音等對景區的水體、大氣、生物造成的污染。國內外一些旅遊區,由於在開發建設初期對旅遊環境污染問題未予充分重視,致使賓館、飯店迅速發展,遊人大量湧入後,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有的旅遊區、尤其是海濱旅遊區不得不關閉。旅遊環境污染不僅影響了旅遊業本身,而且破壞了旅遊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平衡。
E. 中國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利弊
加強旅遊城市生態環境保護 推動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桂林市副市長 康天保
一、必須認識和處理好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
旅遊業作為一個依靠自然秉賦和社會遺贈的資源產業,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共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同時,與其他產業相比,旅遊業具有所費資源少,環境代價低等優勢,因此使得旅遊業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的替代產業。
一方面,生態環境是旅遊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外出旅遊總是希望能夠達到怡悅身心、回歸自然、療養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有效保護,生志環境處於良勝循環的旅遊目的地,才能激發人們前往旅遊的慾望並最終將轉化為現實的旅遊消費需求,特別是在旅遊消費心理更趨成熟,人們紛紛走向自然、享受綠色的今天,一流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某些旅遊城市最響亮的旅遊品牌,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觀光游覽。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旅遊產業做支撐。表現為:首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增強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進了環保工作的開展;其次,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公眾對環境的關注,增強環保意識,減少環境破壞和污染行為的發生;再次,作為「無煙工業」的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優化了旅遊城市的經濟結構,替代了污染嚴重和資源消耗大的傳統產業,推動了本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
對於桂林市而言,以灕江風景為代表的桂林山水自然資源,天設地造的環境,得天獨厚的優勢,既不能再生,也無法人工創造,天生的珍貴。桂林旅遊因環境而起,與環境共存,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天然的耦合關系,密不可分。環境保護是桂林旅遊的生命線,大自然億萬年來所造就的優美環境獨特山水如果慘遭破壞,桂林旅遊也就不復存在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桂林市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河灕江,先後關停並轉了27個有嚴重污染的工廠、車間,減少了數千萬元的工業產值,逐步恢復了桂林山青水秀的自然風貌。從此以後,桂林市長期堅持不懈地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來抓,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把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計劃,建立了污染源與環境目標的定量關系,根據環境容量來確定桂林的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速度,以總量控制,優化決策等手段,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容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少物耗、低能耗、少污染、高技術、高效益的原則,堅決拒絕重污染產業。
二是嚴格執行環境管理的八項制度,對老污染源實行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要求的,依法關停並轉,到去年 11月底前,桂林市的1058家企業將全面完成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成為廣西最早完成國務院「一控雙達標」任務的城市;對新建項目,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先後否決了多個在風景區內興建大型旅遊設施和灕江上開發水上游樂園等大型旅遊開發項目,有力地保護了灕江風景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三是大力建設和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氣、排水及污水、廢氣、垃圾處理系統,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廢氣處理率達97%,生活垃圾清運率100%,處理率達81.1%。
四是圍繞灕江兩岸綠化、河岸整治和沿岸活氣生態工程等三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灕江風景區生志環境的工作,控制灕江旅遊船隻數量,加強旅遊船隻的排污管理。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桂林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好,旅遊業與此同時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1999年全市共接待旅遊者898.53萬人次,增長11.76%,其中,入境遊客60.53萬人次,增長46.81%,增幅名列全國第二,總量名列第六位。去年1-9月份,全市共接待入境遊客70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61.3%,增幅名列全國第一,接待總量在全國的排位,比上一年又進了一位,名列第五。
二、加強旅遊城市環境保護應重點做好的幾項工作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工業化影響和旅遊業的發展,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壓力逐年增加。要保證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旅遊城市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進一步增強旅遊城市的環保意識
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加大對全社會的環保宣傳教育力度,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決策部門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在實踐工作中,重視環保,不以權代法、主觀武斷,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來規劃、設計旅遊城市的環境與發展藍圖,盡可能地避免因不尊重生態規律的決策失誤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損失的現象的發生;使旅遊經營單位和個人認識到,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飯碗,在旅遊經營中要採取有效措施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使旅遊區周邊的群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發展旅遊業,可帶動當地農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能夠早日實現脫貧致富,進而使他們以實際行動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當中去;使旅遊者認識到,保護環境是地球上每個正常人應盡的義務和應具備的文化素養,旅遊過程中要愛護旅遊區的一草一木,自覺做一些有益於生態保護的事,讓旅遊者從「污染源」轉變為「環境保護衛士」。
(二)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和資源保護的關系
旅遊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在旅遊資源開發問題上,一方面要積極開發資源、發展旅遊業,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又要確保資源能永續利用。應遵循「科學評價,會理開發,綜合保護」的原則,把保護與開發有機地統一起來,實施保護性開發。此外,開發與保護的利弊分析不能單憑經濟效益的高低作為標准,而應把資源和生忘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對於那些經過綜合評價,不具備開發能力或開發條件暫不成熟的,要採取有效措施,實行嚴格的封閉性保護;對於那些開發條件已經成熟的,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適度開發,以建立起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良性的互動關系,進而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同步發展。
(三)進一步理順生態環保的管理體制
生態環保是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注重協調,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打破部門分割,實現各部門對生態環保工作的共同參與、聯合管理,已經成為各旅遊城市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這方面,桂林已經進行了成功的嘗試。2000年初成立的由旅遊、環保、規劃、交通等十幾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組成的「桂林市旅遊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充分調動了各有關單位參與旅遊管理、共促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單一部門管旅遊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遊、共同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四)加強環境執法力度
生態環保行政執法,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處於核心的地位,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是要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已經出台的有關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各自實際,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二是要切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要通過強化業務培訓等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提高環保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三是要切實加強生態環保工作的執法監察力度,切實採取法律手段避免、減少或控制木利於環境保護的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對那些違反有關規定、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的行為,要依法採取行政的、經濟的、直至活律的手段進行強制性的干涉和懲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要逐步加大環境保護投入
環保工作范圍大、任務重,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環保資金籌措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經濟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環保資金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通過多種渠道增加環保投入,真正扭轉環保投入偏低的狀況。同時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的管理,確保做到專款專用,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六)要推出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旅遊產品
摒棄傳統的粗放式大眾旅遊,而應積極推廣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且還能給旅遊地帶來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旅遊模式。例如,積極開發、推出生態旅遊、鄉村旅遊、自然旅遊等這些親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這是由於這些旅遊項目提倡保護資源的完整性,尊重旅遊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體制,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損蝕和破壞;另外,這些游覽項目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生態科教和生態科普色彩,旅遊者在游覽過程中往往會被大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所感染、啟迪和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環保意識增強,進而自覺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正因為如此,這些旅遊項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被國際公認為是解決旅遊與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矛盾最理想的方式。
F. 環境污染對旅遊業的影響
旅遊環境污染是在旅遊資源開發及旅遊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接待服務設施排放的污物,如賓館、飯店排出的污水、傾倒的垃圾及燃燒排出的煙塵;旅遊者在游覽過程中丟棄的廢物;旅遊汽車排放的尾氣;飛機、汽車及遊人產生的噪音等對景區的水體、大氣、生物造成的污染。國內外一些旅遊區,由於在開發建設初期對旅遊環境污染問題未予充分重視,致使賓館、飯店迅速發展,遊人大量湧入後,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有的旅遊區、尤其是海濱旅遊區不得不關閉。旅遊環境污染不僅影響了旅遊業本身,而且破壞了旅遊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平衡。
霧霾對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都有危害盡量減少在霧霾天出行出門做好防護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有效防禦霧霾的吸入。環保出行合理安排出行。祝您旅行愉快!
G. 政府如何解決旅遊業環境污染問題
關於旅遊業環境污染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健全我國旅遊業相關法律法規制度
旅遊業要得到長遠發展,首先要立法,從法律上來明確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確定旅遊業的法律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門根據當前旅遊產業發展的現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例如環境保護法、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通過法律的制定約束旅遊產業,規范旅遊產業的開發行為符合法律的規定,並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不斷不斷補充調整。另外,設置專門的環境保護部門專門負責解決旅遊業中的環境破壞問題,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2.對旅遊地區綜合治理
旅遊業要發展,勢必會造成旅遊地區的生態和人文環境的破壞,如果無法避免破壞的發生,我們就應該採取各種措施減少危害。對於旅遊地區的空氣污染問題主要採取的治理措施是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在汽車尾部安裝空氣凈化設備。對於造成空氣污染的企業要求搬遷甚至是關閉。對於旅遊地區的噪音污染,和施工隊協商保證在人們的正常休息時間停止作業。對於河流的污染採用生物手段解決。
3.樹立科學管理理念
要保證旅遊業的科學發展,就要求樹立科學管理理念,在旅遊產業的開發中昂增加科技投入,改變傳統的粗放型開發為現代的高科技開發。讓現代化的技術和通訊手段融入到旅遊業的發展中。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同事還要求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強化環保意識,提倡環保清潔能源的使用,推行綠色產品的消費。通過綜合治理手段,保證旅遊業發展實現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旅遊業的發展要和環境保護統一起來,兩個之間密不可分,只有良好的環境保護才能促使旅遊產業的可續發展,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H. 旅遊污染的解決措施
景區和旅遊雙方都要負起責任。景區加大宣傳力度,遊客健全遊客的出行素質
I. 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
1、風景名勝區等各類區域實際上都以開展旅遊活動為由甚至輻射到周邊地區,在生態旅遊規模和綜合產值上要遠遠超過自然保護區,成為了潛在威脅。
2、在旅遊文化演出中一些悠久的民族文化遺跡遭到破壞,給景區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3、文化旅遊產業園存在盲目建設風潮,圈地現象嚴重,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4、一些文化旅遊企業環保意識不強,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置環境於不顧。
5、一些當地居民在經商的同時對環境造成污染。
(9)旅遊業污染擴展閱讀:
為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在體制、機制方應完善:
1、有關部門應強化生態旅遊的宏觀管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制定全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2、正確認識生態旅遊,制定與地方各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的生態旅遊總體規劃並報批,使之與保護區總體規劃協調一致。
3、制定相應政策,將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保護職能與經營職能相分離,建立旅遊收入的反哺機制,確保部分旅遊收入能有效返還保護區,並用於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開展。
4、加強監測,量化生態旅遊帶來的環境影響和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承載力,為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提供依據。應盡快開展保護區生態旅遊專項研究,釐清不同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的交叉重疊情況,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