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郭村古村落美好鄉村規劃
焦村鎮全力推進郭村古村落改造工程
焦村鎮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堅持以政府主導,依據統一規劃,積極推進郭村古村落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
郭村古村落改造工程是黃山區唯一一個市級「百村千幢」改造工程。項目一期投入600萬元,主要涉及古村落村口道路改造、部分古民居收購、青石街道修復、恆水河水域清理改善、觀音閣翻修,並圍繞古村落保護,抓好村莊整治與常態管理等工作。
為正確處理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關系,全力推進「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鎮黨委書記洪軍多次到古村落改造工程現場進行督查,指派項目專員住紮郭村村全面負責古村落改造工程的宣傳、征遷等工作,廣泛收集群眾建議,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交流,積極與區水利局、交通局、住建委、文廣新局等參與工程建設的職能單位及時對接,並提供服務。
據悉,現已完成了鋪墊村莊入口道路路基、橋閣坦廣場初期修復、恆水河河道清理;完成了沿河古道建築征遷、部分桿線遷移、觀音閣翻修;同時,有選擇性的收購了5幢古民居,並將對其進行保護性修繕。
連日來,在郭村古村落修繕保護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對全長1000餘米的恆水河河堤進行修復,恢復和提升古村落水系風貌,投入三個工程隊,共30餘人,搶抓有利天氣對部分後建民居屋頂進行改造。
橋閣坦廣場正在施工
恆水河河堤加固
黨委書記洪軍與桿線遷移施工人員交流
觀音閣翻修
郭村古村落保護項目進展情況
一、項目基本情況 市級「百村千幢」重點工程郭村古村落保護項目位於焦村鎮郭村村, 涉及 8 個村民組,240 余戶,800 餘人,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有:1、古村 落與 218 省道的接線公路;2、停車場;3、橋坦閣廣場的修繕及周王廟古 戲台的恢復;4、古村落內部道路水系以及照明,垃圾池等設施配套和廢 棄宅基地的利用;5、村內河道的整治;6、代表性房屋的保護性收購及修 繕;7、新村安置點及古村落保護的修編;8、供電電信的網線改造;9、 古村主街道的立面改造及現代建築的改徽。 項目共需征地 17.17 畝, 整體 拆遷 1 戶, 收購修繕房屋 5 棟, 改造房屋 6 棟, 項目實施共涉及文廣新局、 住建委、規劃局、水利局、交通局、土地局、農委、財政局、林業局、供 電局、電信局、焦村鎮等 12 家單位。 二、項目進展情況 1、 6 月 22 日區政府在焦村鎮召開古村落保護工作現場會以來, 自 焦 村鎮先後 5 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相關工作,明確主要領導親自負責該項 目,抽調專門的工作人員,按現場會研究事項狠抓工作落實, 2、配合文廣新局履行牽頭單位的職責,先後二十餘次協助項目涉及 的相關部門赴現場勘察設計,溝通想法,不斷完善規劃設計,充實建設內 容。 3、 完成項目征地拆遷工作, 積極與征地拆遷收購所涉及的農戶接觸,
做好前期的思想宣傳和准備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橋閣坦廣場 1200 平方 米徵用,300 米沿河步道土地徵用及房屋拆遷,S218 接線路、水塘及城門 樓處的征地拆遷以及 5 戶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古民居丈量、摸底,完成 了林添壽戶房屋保護性收購。 共完成土地徵用面積 11.72 畝, 房屋及附屬 物拆遷面積 731.572 平方米,共發放補償金額 548363.89 元。 4、 通過村組幹部會議和走訪群眾等方式開展古村落保護工作的宣傳, 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理解支持,配合參與到該項目建設當中, 為項目的真正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5、統一鎮村幹部思想,確保項目實施時全力推進,按全市統一的時 間、節點、質量要求完成相應工作,並完善相關工作檔案,按現場觀摩會 的要求進行准備。 6、截止目前,區交通局已完成入村旅遊道路路基沙礫石填方;區文 廣新局觀音閣修復已接近尾聲, 橋閣坦廣場場地平整已完成, 正在進行排 水系統施工,石板鋪設也已著手進行,預計月底可完工;區水利局沿河步 道石板鋪設、 橋梁及攔水板正在施工中; 區住建委目前正著手進行房屋立 面改造、村莊內環境整治及入口城門樓修復方案設計,工程預算編制;區 供電公司已完成橋閣坦廣場、 村莊入口處電力桿線及變壓器遷移, 區電信 局電信桿線下地改造已基本完成。
㈡ 皖南古村落開發的 意義
皖南古村落旅遊的深度開發研究
黃成林
(安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近些年來,以都市居民為主要市場的古村落旅遊蓬勃發展,以江蘇周庄、同里,安徽宏村、西遞,浙江烏鎮、西鎮,上海朱家角,江西流坑,湖南張谷英村等為代表的古村落,已經成為江南最重要的古村落旅遊目的地。
皖南旅遊區是安徽七大旅遊區中最重要的旅遊區,包括黃山、池州、宣城三市,雖然其面積僅占安徽的22.2%,人口占安徽的9.1%,但其旅遊接待要佔全省的25%左右,旅遊收入要佔全省的35%左右。皖南旅遊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工業經濟不發達,林地的主要功能已由過去的經濟目的轉向如今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目的,種植業因山多平地少受到限制,發展以古村落為主體的鄉村旅遊,對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改善農民生活和居區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皖南旅遊區古村落開發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開發古村落旅遊地近20處,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徽州區、績溪縣、旌德縣、祁門縣(表1)。從旅遊資源影響力來看,皖南旅遊區最重要的旅遊資源是以黃山、太平湖、新安江為主體的山水風光,其次是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景觀,第三是以九華山佛教文化、齊雲山道教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觀。但是,按旅遊目的地數量,古村落已經成為皖南旅遊區山水之外第二大類旅遊目的地;按旅遊接待規模,古村落已成為皖南旅遊區僅次於山水觀光的第二大旅遊目的地和超過宗教文化旅遊地的第一大文化旅遊目的地;按旅遊品牌影響力,皖南古村落旅遊已經成為安徽第二張王牌旅遊產品。
表1 皖南主要古村落旅遊地基本情況
村名 代表性資源品質特徵及名稱 營銷主題形象 公路里程(km)
宏村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宏村 世界文化遺產 至屯溪65,至黃山55
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遞 世界文化遺產 至屯溪55,至黃山37
南屏 祠堂群,《菊豆》等電影外景地 至屯溪62,至黃山52
關麓 聯幢民居群 至屯溪63,至黃山55
歷溪 水口園林、祠堂、目連戲、陵園、懸棺葬 至屯溪105,至黃山150
江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溥公祠、父子進士坊 偉人故里,千年古村 至黃山50
唐模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唐模村 中國江南園林的故鄉 至屯溪28,至黃山61
呈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村、羅東舒祠 至屯溪32,至黃山55
潛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口民宅 至屯溪24,至黃山57
棠樾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石牌坊群 至屯溪27,至黃山77
蜀源 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井 養生休閑 至屯溪32,至黃山65
漁梁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漁梁壩 徽商之源 至屯溪32,至黃山80
一、開發條件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皖南古村落是以明清時期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以宗族觀念為社會基礎,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來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皖南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體性、民居的藝術性、建築的歷史性、景觀的獨特性,早已為專家學者所認同,為影視界作為影視的外景地。
皖南是徽商的發源地。徽商是我國明清時期10大商幫之一,形成於明成化、弘治年間,興盛於明嘉靖至清嘉慶年間,衰落於清末。皖南也是我國清代最鼎盛的三大學術中心之一[1],讀書入仕博取功名厚祿者為數很多。如清代,僅徽州(大體包括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黟縣、歙縣、徽州區、屯溪區和宣城市的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就考取進士516人,其中狀元18人,略次於蘇州,居全國第二,若以縣計,休寧縣狀元13人,居全國第一[2],由此還出現了「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進士、四尚書」、「同胞翰林」、「同胞狀元」等佳仕途奇跡。由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加上受「聚族而居」、「葉落歸根」、「榮歸故里」及風水說的影響,這些因經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家鄉大興土木,「遍察山水形勝」,辟基拓產,營造鱗次櫛比且十分講究的民居,並且資助家族修建祠堂、水口園林、書院、牌坊等公用設施和紀念性建築。由於民居乃至整個村落建築質量非常高,雖然年代久遠,這些古村落還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以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紛紛成為旅遊開發的對象。
皖南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園林、牌坊、祠堂、學堂、民居、古橋、古井等景觀單元組成。
水口園林位於村落流水出口之處(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導向、觀賞、界定、美化等功能於一體,類似於村民共享的鄉村公園,主要由古樹名木、小橋流水、風雨亭、魁星樓、石質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築等部分組成。遊人尚未進村,即被水口園林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建築所折服:「隨山采形,就水取勢,隱僻清奇,閑雅質朴,巧如因借,無中生有」,與蘇州、揚州園林明顯不同。
幾乎皖南每個古村落都有牌坊,一個村落多座牌坊並非鮮見。如歙縣棠樾村有7座牌坊,稠墅有4座牌坊,高約10m的石質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龍鳳牌上或「聖旨」,或「恩榮」,或「敕建」,無聲地記載著村落的輝煌、坊主的榮耀、家族的光榮,具有啟迪、教化作用。雖然不少牌坊飽含著封建禮教犧牲品——婦女的斑斑血淚,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將建築造型藝術與雕刻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集匾額、楹聯、書法於一身,有的古村落還數座牌坊成群分布,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主要用於祭宗祀祖、正規教化、族長議事之所的祠堂,寬通面大進深,雕梁畫棟,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面結構蘊涵著吉祥,室內陳設充滿著儒雅。由於建築是古村落的主體,因此作為裝飾構件的木雕、磚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個雕件都寄託著主人的心願或期盼。明清時期,皖南盛行風水說,以致每個村落、每幢民居在選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態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盤形,或龍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趨吉、景觀、宗教、宗族和環境意象[3]。
皖南古村落的歷史一般在1000年左右,鼎盛時期千人之村不在少數,村落中現存古建築最早為明代。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我國元代及以前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非常罕見,明清兩代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也非常少。在我國28處世界遺產中,西遞–宏村是唯一的古村落類世界遺產。在我國12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屬於古村落的只有20處,皖南的西遞、宏村、呈坎、潛口、查濟均屬其中。千年古村實質上是明清時期皖南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見證,是凝固的史書或「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科學價值,特別反映在聚落規劃、村落防火、人居環境、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整合等方面[4]。如傳統古村落通常是「滾雪球」式的發展,即隨著村莊的擴大,道路、水系無序狀態非常突出,而皖南不少古村落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規劃性,道路縱橫有序,水系來去有常。從文化生態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與皖南自然環境具有制約、適應、再現和選擇關系。從文化景觀角度看,皖南古村落觀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從文化整合角度看,皖南古村落是徽商經濟實力和徽人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
由於皖南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旅遊價值非常高,以致有的古村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西遞–宏村;有的古村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西遞、宏村、呈坎、潛口、查濟;有的古村落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如唐模、許村、湖村、陳村等;更多的是古村落的某一建築物被列為全國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皖南古村落以文化景觀為主,與皖南山嶽型旅遊地旅遊資源優勢互補。
(二)優美的自然環境
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丘陵、山地和山間盆地交錯分布。總體上,皖南古村落大都依山建屋,傍水結村,遠山近村,粉牆黛瓦,藍天白雲,白牆黑窗,與大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無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環境,「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5]。
(三)較好的市場區位
皖南是旅遊資源高度富集區和資源型旅遊地,擁有世界遺產項目2項,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處,4A級旅遊地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2處。旅遊資源高度富集,有利於形成景觀群以吸引旅遊者。遊人以皖南為旅遊目的地可選景點多,單點交通成本低,對皖南古村落旅遊開發具有積極意義。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三大客源市場和旅遊目的地之一,也是皖南最大的客源地。雖然皖南臨近長江三角洲,由於客源地本身的古村落(如同里、烏鎮、朱家角等)的「截流」作用和替代性競爭,僅憑皖南古村落難以成為皖南中遠程國內市場的首選旅遊目的地。但是,皖南古村落旅遊地大都拱衛在皖南旅遊區最具有市場引力的黃山周圍,或者臨近皖南最主要的遊客集散地屯溪,或者位於遊人進出黃山必經干線公路旁,這是皖南古村落發展旅遊最主要的區位優勢。如「偉人故里,千年古村」江村位於距南京、蕪湖至黃山必經的主幹公路205國道1km處,漁梁、雄村、棠樾位於杭州至黃山必經的主幹公路104省道附近,潛口、唐模、呈坎地處屯溪經或岩寺至黃山主幹公路205國道旁。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雖不位居旅遊者進出黃山的必經之地,但本身有便捷的公路與黃山、屯溪相通。大體上,按照時間距離計算,除了龍川、湖村、歷溪古村落以外,其他已經開發的古村落旅遊地距黃山均在1~1.5小時車程以內,符合旅遊者理想的旅行/游覽時間比要求。
在古村落旅遊開發的初期,黃山、屯溪為古村落旅遊開發提供了機會市場,古村落旅遊地以黃山、屯溪為依託,「借客出海」。今天,黃山依然是皖南旅遊區中遠程市場的首選旅遊目的地,至少30%的黃山旅遊者游覽黃山前後要游覽1~2個古村落。古村落已經成為近程市場首選旅遊目的地之一。
二、所有制形式與經營模式
(一)所有制形式
從所有制形式看,皖南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有的是國家所有,如潛口民宅、龍川胡氏宗祠;有的歸集體所有,如古村落中的祠堂、牌坊、水口園林、水系、道路和土地改革時劃歸集體的大戶人家的房產等;有的屬於私有財產,如古村落中絕大多數民居;有的屬於企業所有,如旅遊股份制企業恢復的人文景觀等。總體上,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以集體所有和私有財產為主體。
所有制形式不同,權益關系不同。皖南古村落景觀的物質載體相當一部分屬於私有,古村落旅遊開發者妥善處理好村民利益尤為重要。
(二)經營模式
皖南古村落旅遊企業主要是內資企業,目前經營模式大體分為四類。在不同經營模式中,資產所有者的地位不同,收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
租賃經營。租賃經營者有的是國有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有的是民營企業,大都以利潤或稅收包干加提成的形式租賃古村落最精華的古建築作為景點以吸引遊人。游覽戶和全體村民雖然都不同程度上享有古村落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收益,但村民參與旅遊經營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於租賃經營者,特別是國有上市公司或企業,本身有發達健全的營銷網路體系,資金雄厚,開發力度大,能夠迅速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形成接待規模。
股份制經營。村集體或村民一方以有形旅遊吸引物入股,另一方以資金入股。由於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股東之間容易形成合力,促進古村落的開發。
集體經營。這種經營模式一般由村辦旅遊開發公司負責開發、經營、保護,古村落旅遊收入是村集體收入的一部分,游覽戶和全體村民都能充分享受旅遊開發所帶來的收益。根據需要和能力,一部分村民直接在古村落從事旅遊經營活動。
國營。潛口民宅系文物部門採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將散落在潛口周圍不便保護的10座明代典型建築集中建於一處而形成的村落型的明代山莊。文物部門將其辟為游覽點,收入所得主要用於彌補文物保護和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所需相關開支。
三、古村落旅遊開發必須注意解決的問題
(一)同類景點過於密集,主題基本相同,市場競爭激烈
旅遊者選擇旅遊地首先考慮的是景點的知名度和特色。皖南古村落旅遊地類型相同, 水口園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徵,雖然有個性特徵,如棠樾以牌坊群見長,唐模以水口水街聞名,宏村以「牛形」村落突出,呈坎以祠堂和「八卦形」村落出眾,但總體上個性特徵不足以彌蓋共性特徵,同時,眾多古村落彼此之間相距很近(最近者不足5 km),都在擠觀光旅遊獨木橋,客源市場的替代競爭不可避免,以致位於相對區位劣勢的古村落進退兩難,每年只接待旅遊者1~2萬人次,停滯不前。
要從激烈的客源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部分因資源特別出眾、名流政要到訪率高而成為最著名的古村落景點外,如西遞、宏村、棠樾,其他古村落應該以古村落為基本依託,走自己的路,推出其他形式的旅遊產品,出奇制勝,以互補競爭代替替代競爭。如徽州區蜀源村,以古村落為基本依託,結合青山綠水、山野田園風光、無污染食品、經濟住房、古樸民風,推出了「休閑養生」旅遊。由於遊人逗留時間長,重遊率高,每位旅遊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過去觀光游覽的10倍。又如徽州區唐模村,在一般古村落游覽的基礎上,增加自助拓片、吃農家飯、看徽州民俗表演等很受旅遊者歡迎的參與性項目,還將村幼兒園高年級班辦在水口園林中的學堂里,不時傳來著古裝的幼童習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的朗朗聲,給古村落增添了幾分古韻。
(二)交通通而不暢,有路無車
以黃山、屯溪為結點,以黃山至屯溪的205國道或103省道為界,皖南古村落旅遊地大體上分為東、西兩大片。西片主要包括宏村、西遞、南屏、關麓、盧村等古村落。東片主要包括棠樾、唐模、潛口、呈坎、蜀源、槐塘、許村、雄村、漁梁等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大多數離國道、省道不超過5km。目前的交通狀況是通而不暢,有路無車,即古村落至交通干線的公路等級不高,沒有通達古村落景點的固定旅遊專線班車,散客想到古村落旅遊,要麼臨時成團跟旅行社團隊走,要麼包車,要麼幾經輾轉,非常不方便。2001年,皖南旅遊區國內旅遊者抽樣調查表明,散客佔全部客流58.79%。有路無車,等於主動放棄了已經到達村口的古村落潛在旅遊者。
必須以黃山、屯溪為結點,通過種種優惠措施,引導客運戶開行東片和西片連接主要古村落旅遊點的環行旅遊專線客車,為散客前往古村落旅遊提供便利條件。
(三)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無論是世界文化遺產,還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聯合國機構和中國政府設立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利用古村落發展旅遊,可以為保護文化遺存籌集資金,改變為保護而保護的傳統保護觀念,但若處理不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有可能竭澤而漁。
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氣、古風、古韻、古樸、古貌不存,商賈遍地,古村落則變成了新集鎮。少數古村落里的新景觀,如充滿現代氣息的樓房,穿街過巷的電線,為了吸引旅遊者新建的「古建築」,雜亂無章的攤販等,已經讓人感到古村落的風韻正在漫漫消失。
要樹立「保護第一」、「保護就是資源」的觀念,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旅遊與環境協調發展。必須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結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加大保護力度,制訂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和保護性、搶救性維修方案。
(四)主題形象問題
因為皖南旅遊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在人們的心目中,皖南古村落肯定是一個山環水繞的山村,一派「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的韻味。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古村落已經失去往日風采,山無往日濃郁,水無往日長流。恢復「山深人不覺,同在畫中居」的山鄉古村風貌迫在眉睫。也只有恢復山鄉古村風貌,打「山鄉古村」牌,做活「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才能與江浙等地的「水鄉古鎮」相區別。恢復「山鄉古村」、「小橋流水人家」、「桃花源里人家」,必須從長計議,從眼前做起,搞好規劃,加強綠化,注意美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季流水潺潺。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出名,一是古建築,二是名人。皖南古村落藏龍卧虎,人才輩出。如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民國北京市特別市長、代總理江朝宗,著名數學家江澤涵均是旌德江村人,革命烈士江上青祖籍旌德江村。名村得名人而活,名人使名村以傳。如何依託古村落,打「名」字牌,如「名村」、「名人」、「名祠」、「名坊」牌,依託古建築,打「祠堂之鄉」、「牌坊之鄉」牌,依託鄉村名產,打「祁紅之鄉」、「枇杷之鄉」牌,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推出明確的主題,是皖南古村落深度開發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五)村民利益問題
無論租賃經營或國營,還是股份制或集體經營,不論村民的民居是否是遊人參觀點,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以及由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所構成的場景,是古村落旅遊必不可少的環境,古村落的每個村民及其活動已經成為古村落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古村落旅遊的靈魂之一。是否允許村民參與古村落旅遊,村民對自己的家園發展旅遊持何種態度,能否從旅遊中獲得合理收益,是旅遊經營者必須認真考慮並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沒有廣大村民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不妥善解決村民切實利益問題,不給村民因發展旅遊而付出的代價(如古民居的翻修擴建和作為參觀點的民居內部現代化改造等都受到限制,村民維修古民居希望外觀整舊如新,而事實上旅遊經營部門只允許其修舊如舊等)予以補償,古村落旅遊氛圍將大打折扣,終究會危及古村落旅遊開發。
㈢ 壁山區,雲坪古寨會開發嗎
(一)經濟開發與人文價值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協調發展不僅適用於人和人之間,為古鎮 (村) 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和決策依據。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基於科學發展觀,雲坪古鎮的保護戰略思想為保護為主,永續利用,合理開發,綜合發展,以生態優化、景觀優化、產業優化為目標,建立古鎮完整的保護和管理體系,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步發展。
(二)切實加強資源保護,充分挖掘原生價值。
古鎮(村)資源原始程度越高、惟一性特點越突出,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復制性,其保護價值就越大。與現有開發的古鎮商業化不同,我更應對未開發的雲坪古寨進行保護,以保有其原真性,所以要對資源保護始終要放在首位,開發應該遵循「越是自然才越是人類的、越是原生的才越是有價值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的原則,充分利用風景區景點的原始性、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等明顯優勢,展現其奇、特、野、原始的風貌;充分利用其人文旅遊資源稀有性、歷史久遠性的優勢,展現古鎮悠久的歷史,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三)保持古鎮風貌完好無損。
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在村落的設施建設中,要合理布局,統籌安排,防止污染和建設性破壞。一方面要嚴格保護古鎮風貌,治理周邊環境,完善基礎設施,修繕損毀古建築、古民居、古文化遺存,開展訪古、寄情、民俗節慶、攝影、勞作體驗等活動;另一方面,嚴格保護現有森林植被,認真落實防火措施,在人文景觀處設置保護標志。應當建設雲坪古村落的周邊環境營造,做好交通等必要條件的建設。
(四)加強對當地居民的管理。
很多時候,我看到的是這樣的情形,垃圾隨處可見,連農民自己的門前也不例外,做好本地居民的管理是進行原生態村落的重中之重。
防大於治,管理的科學化與生態化,是保持雲坪古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來到雲坪的遊客本地居民提供回歸自然的體驗。
(五)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
社會文化風貌是雲坪歷史文化乃至重慶市古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社會文化風貌,既可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又可將其發展成為旅遊服務和社會服務的一項新內容。因此可考慮建立民風民俗研究的組織活動機構,對當地的傳統節慶、民間工藝、戲曲歌謠進行及時收集、整理,並結合時代要求和旅遊事業發展,適時開展社會文化活動。
總之,對古村落環境的保護任務當中,又以未開發的更重。未被開發的雲坪古寨在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方面,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幾塊殘存的石頭,我們應當給予它更多的關注,古寨文化作為研究區域性地理和軍事來說,都有很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
㈣ 江西安義古村群的旅遊發展對當地產生了哪些影響
參考這里http://www.lcvlcv.com/liancuntese/lcjj8.asp
http://www.hnshx.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31
古村保護性開發模式
古村是一類較為獨特的特色村,是遺存的歷史時期農村百姓的住宅建築群落,一般距今有幾百年至上千年的歷史。能夠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處於較偏僻地區。由於古村落傳承了歷史文化,是沿襲民間習俗的聚居地,有著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古村落的數量和分布越來越少,與現代民居相比,差異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賦予了較高的旅遊價值,旅遊業也隨之成為古村發展經濟的一個典型模式。
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古村的旅遊開發不同於其他形式的鄉村旅遊。
由於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築歷史悠久,設施簡陋,許多古村落中的建築,在現代生活以及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拆除、改建等危險。這些情況一旦發生,不僅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也將破壞古村落的整體觀賞價值,對於古村的價值及其長遠發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對於古村所選擇的旅遊開發模式,無論處於何種開發階段,古村保護是要放在首位的,這是古村實現其價值的必要條件,也是古村保護開發模式不同於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特性之一。
同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一樣,村民的積極參與是古村保護與開發的關鍵。古村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場所,對古村的保護性開發還要依靠村民自身。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使村民從古村的保護性開發中獲益,找到保護古村與村民獲益的共鳴點,這樣才會提高百姓對村落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古村保護性開發帶來的效益,可投入於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案例1〕
「八卦村」的保護與開發
位於浙江蘭溪的諸葛村是諸葛亮後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稱之為「八卦村」,來源於其獨特的布局。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是由諸葛亮第27代裔孫諸葛大師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村落位於八座小山環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個方位,成為外八卦;村內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間房屋成放射狀排列,形成內八卦。諸葛村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村內建築大多形成於明、清時期,雖歷經數百年,至今仍有200多處民居及廳堂保留較為完好,且「九宮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變,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1996年11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村從湮沒到開發,經歷了一系列轉變的過程。
1.保護方式的轉變
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於村內一座建築的修繕。
1991年,諸葛村建於元代的諸葛亮紀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大公堂
是諸葛村用以紀念先祖活動的紀念堂,是諸葛村十八廳堂中年代最為久遠、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由於當時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支付幾十萬元的維修經費,在村民集體的商議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會」。理事會由村幹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師、離退休幹部等20多人組成,理事會成員無報酬進行工作,他們向全國各地工作和僑居海外的諸葛後裔發函募捐,同時也由村委會動員村民自願捐款。在理事會的努力下,籌集了18萬元資金,大公堂於1992年搶修完畢。
在諸葛村搶修大公堂的時候,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葉村時,經同事介紹來到諸葛村。看到諸葛村的古村落群體保存還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築形制之齊、結構精美而為之驚嘆。在諸葛村大公堂理事會等一些老同志的協助下,清華大學二十幾位師生在諸葛村調查一個多月,認為諸葛村是中國南方鄉土建築文化極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籲市政府採取措施加以保護。於是引起了蘭溪市政府的重視,著手對諸葛村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工作。
1992年,蘭溪市政府公布諸葛村為蘭溪市歷史文化名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鎮、村幹部組成的「諸葛村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同時,將原糧站用以辦醬油廠的丞相祠堂歸還諸葛村。
1993年,在諸葛村召開了全國諸葛亮學術研討會,諸葛村是全國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專家的論證肯定。諸葛亮的文化挖掘為諸葛村日後旅遊開發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礎。
1994年,由諸葛村成立「諸葛文物旅遊管理處」試行對外旅遊開放。管理處由村委會一位委員主持日常旅遊管理工作,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與文物旅遊管理處是一種隸屬關系。
1995年,蘭溪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96年12月,諸葛村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1997年,「諸葛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文保所為市全民行政編制。文保所成立後在村委會的配合下開始對諸葛村的古建築進行調查、統計、編制檔案、制定保護措施。 1997年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的《諸葛村保護規劃》論證通過。諸葛村的整體保護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遊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
1996年,當地政府認為諸葛村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為了進行旅遊開發,改變了諸葛村原有的體制,接管了諸葛村原來的「文物旅遊管理處」,成立了以當地鎮政府為主管的「諸葛旅遊公司」,交由鎮政府來經營管理。
由於旅遊公司形同虛設,既沒有資產,也沒有資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門票作為資金來源。同時,這些門票收入要返還擁有產權的諸葛村一部分,加上辦公等開支費用,旅遊公司基本沒有利潤可言。
對諸葛村來講,由政府經營原本產權屬於自己的旅遊項目,使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產生了一種無奈和「業不由主」的不滿情緒,嚴重影響了村委會和村民保護古建築和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
同時,因為產權關系不純,政府對諸葛村的古建築保護也不願投入。古建築的維修經費和村落環境綜合整治所投入的資金大,修一幢舊房子的費用要比買一幢舊房子的費用高幾倍,並且古村落保護和開發投入成本,很難作為與村集體、村民協調的產權股份被認可,形成固定資產,投資經營者和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很難統一。
在這雙重作用下,諸葛村的古建築失去了有效的保護體系,在旅遊開發的沖擊下,面臨著極大被破壞的風險。
經過兩年多的多頭管理、多方運作,這種經營管理體制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促使當地政府轉變了觀念,認為在諸葛村的保護和作為旅遊資源被開發管理體制中,應以諸葛村為主。
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遊公司的直接管理,經營權重新歸還給諸葛村。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諸葛村的幹部和村民也已意識到諸葛村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旅遊開發的價值。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決定把旅遊業作為諸葛村的主要產業來發展。
對於旅遊開發的管理,諸葛村採取了「村委會+旅遊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員會與諸葛旅遊公司的職能分工為:村兩委負責村民建房、審批,村內基礎設施投入、環境衛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築維修及保護、旅遊項目投入、行政事務等;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景區內景點管理、景區經營和宣傳促銷工作;
(2)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諸葛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所轄的經營企業,公司資產歸屬行政村經濟合作社所有,村委會同時是諸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3)旅遊公司獨立核算,門票收入按比例上繳村集體,村委會(董事會)每年對公司下達一定的經濟考核指標;
(4)文物保護管理所是文物保護領導機構,文保所和諸葛村聯合,負責古民居的維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審批,並對村中民宅的自行維修給予技術性指導。
這種經濟管理體制,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系和責任。對村裡而言,產權和經營權的合為一體,讓經營管理變得更為有效,村裡對村落保護以及旅遊開發擁有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更好地進行資金配置;對村民而言,建築的保護與開發直接關繫到切身利益,因此對村內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維護則更為自覺;政府通過文保所對村內建築的具體保護措施予以把關,從宏觀層面對古建築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3.村內環境的整治
如果說古建築是諸葛村發展旅遊業的硬體,那麼村內環境則是旅遊業發展的軟體,同樣必不可少。為了提高自身的旅遊價值,諸葛村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對村內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
(1)對村落進行綜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內的池塘,引活水進村,進行了自來水改造,對村內的三線(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污水管道實行了地埋處理,把污水引出村外進行凈化。重新修建了村內的廁所。
(2)對村中的水泥路進行了改造,利用舊城改造時收集來的廢棄舊磚、舊石板和紅砂岩條石進行仿古鋪砌,恢復了歷史原貌。
(3)村裡成立了由4人組成的專職消防隊,配備了各種滅火設備和消防器材,24小時值班。
對於諸葛村的整體發展規劃、布局,他們聘請了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大量的工作,村落環境得以改變,整個村落景觀也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古建築、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諸葛村在開發上,有一點非常明確:古建築及其內在文化是諸葛村價值的核心,是旅遊資源的源泉,只有保護好諸葛村的所有古建築,發揚他們的文化內涵,諸葛村的旅遊業才有生命力。保護古建築、古文化,就是要保護這些建築景觀的完整性,同時,也保護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受到破壞。
對於古建築的保護,諸葛村首先搶修了村裡那些因年久失修、極易受到損壞的建築先後對7座廳堂,50多幢民居進行了維修。
在維修的同時,對於已經遭到破壞的古建築則盡量恢復、還原。
村裡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業街,在1958年前後被填平,並在上面蓋起了建築。2001年,村裡投資1000多萬元對上塘古商業街進行了復原,拆除了地上建築,重挖了上塘,恢復了古商業街的古舊風貌;村裡的節孝坊,在「文革」時期被拆除,部分原構件留存散落於村外或村民家中,通過村裡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構件,在其遺址上經過裝拼重新恢復了一座節孝坊,同時恢復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復了一座枯童塔。
在維修方式上,諸葛村本著「還原歷史,不改變原貌」的原則,採取了「以舊修舊」的方式。在維修中所用材料,盡量採用民間收集來的舊木料、舊木雕、舊木材等舊材料,這樣既節省成本,又能「修舊如舊」。
長期的古建築維護,使諸葛村內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施工體系。村裡有一支土生土長的工匠隊伍,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經過專業人士的指點,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模仿,在傳承、發揮祖傳工藝的同時,逐漸掌握了歷史時代建築的結構、風格和修繕方法。在上塘古商業街復原工程和「三榮堂」的整體復原工程中,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建築專家的認可。這支施工隊伍的形成、壯大,對諸葛村的保護修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文化是諸葛村內的隱形資產,對於通過古建築而發展起來的旅遊來說,文化的發揮會對旅遊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對此,諸葛村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村裡恢復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傳統祭祖活動,以及元宵節的板凳龍燈會,並以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醫中葯文化、廉正文化為載體,對諸葛村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傳。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而且提高了諸葛村的旅遊價值,增加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5.村民與古建築間矛盾的協調
在村裡古建築的維修上,村民與古建築之間也存著一些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村裡部分年輕人對住老房子已不適應,對於年久陳舊的古宅,村民也不願意花很大的資金去維修。對於這些矛盾,村委會採取了幾種方式進行處理:
第一,村委會與戶主協商予以收購,房產權歸屬村集體後,由村集體出錢進行維護。
第二,對確實由於經濟條件差維修困難的住戶,村集體給予部分維修補貼,幫助其對房屋進行維修。
第三,對部分幾家共有,而在維修經費分攤上又難以統一的住宅,以及瀕臨倒塌的房子,村委會採取強制搶修。要求戶主與村委會簽訂協議,搶修前對危房進行估價,搶修費先由村委會墊付,房屋修好後使用權歸村委會,5年之內戶主交清維修費後,村委會將使用權歸還,超過5年,村委會付給戶主維修前評估的房價,產權即歸村委會。
對於居住面積不夠或舊房確實不宜居住的村民,村裡安排其在新區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須先與村委會簽訂原老房子的保護合同,規定其在新房建成外遷前後,仍要承擔舊房的維護責任,對於老房子不予保護和維修而造成毀壞的,村裡有權強制收歸集體保管和使用。
在村集體積極採取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同時,也積極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村裡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規民約。規定村民如對村落的古建築和文物以及村落環境破壞的,村委會將終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時,村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如每年春節由村裡印製帶有《文物法》的有關條款和村規民約的掛歷,向村民發放,從宣傳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6.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古建築得到有效保護,進行適度開發之後。諸葛村也加強了周邊環境的改造,通過集體租用了村周圍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種植了樟樹、松樹、桃樹、梨樹以及銀杏、芙蓉等中葯材,提高了區域生態環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量遊人湧入以及村民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了諸葛村旅遊的附加值,也促使旅遊由單一的觀光型向多元休閑型逐步轉變。
〔案例2〕
「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
皇城村,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峽谷之內,是一個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聞名得益於村裡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建築。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於明崇禎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為陳廷敬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兩代建築精華為一體,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
皇城村旅遊業的開發始於上個世紀末。
在開發旅遊業之前,皇城村的產業以煤炭為主,地下資源的開采是村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位於村子邊緣的皇城相府,只是作為村民的普通居所。隨著地下資源的不斷開采,皇城村開始意識到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啟發,他們意識到村裡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開發的寶貴旅遊資源。
為了確認皇城相府的價值,村書記張家勝帶著《康熙字典》、《午亭文編》等書籍到北京向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咨詢請教。經過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雲集皇城村,在這里舉行了「清代名相陳廷敬學術研討會」,相關專家學者對這座古建築群及其主人陳廷敬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認為他極具開發價值。
隨後,1998年10月,在洛陽舉行的「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皇城相府的價值,也同時拉開了皇城村旅遊業發展的序幕。
確定了皇城相府的旅遊價值之後,村裡開始對相府著手旅遊開發。
開發伊始,困難重重。當時村民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還處於很保守的狀態,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對於因為旅遊開發而讓他們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願,他們不希望習慣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對於搞旅遊開發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對。
針對這樣的情況,皇城村細心地做著村民的工作,村幹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與他們耐心地交流旅遊開發的利弊得失。與此同時,村裡還組織一些村民前往省內、北京、蘇杭等地的文化旅遊景點去參觀。從山村裡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遊發展的紅火景象,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在村裡的細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認可了旅遊業的發展道路,開始積極配合村裡的工作。
為了轉移相府內的村民,村裡多方籌集資金,建起了120多套現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遷居問題。隨後,村裡開始對相府進行全面的修繕,同時對相府內的文物價值及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復工作進行的同時,皇城村與相關部門積極聯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處」「皇城相府旅遊公司」等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部門,開始了旅遊業的全面啟動。
由於長久「藏在深巷無人知」,對於皇城村的旅遊業起步,外界並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個宣傳自己的好機會,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聞名於天下,旅遊業開始興旺起來。這個機會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
2001年,當村裡得知大型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即將開拍的消息後,村領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由其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經驗得到了啟示,對於影視劇中所出現的旅遊景點,大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會大幅度提高旅遊區的社會知名度,對旅遊業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皇城相府作為康熙老師陳廷敬的故居,與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影視內容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借劇宣傳」是一個絕好的對外宣傳機會。
在村裡作出了要參與這部戲的決定之後,他們馬上聯繫到了劇組,說明了皇城村與這部戲的歷史淵源,以及皇城村要參與拍攝的願望。由於當時這部電視劇已進行拍攝,劇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攝和宣傳要求,需要以300萬元作為劇本修改以及相關的拍攝、宣傳費用。
對於皇城村來說,300萬元不是小數字。對於是否要進行這項投入,村裡領導經過反復斟酌,深入權衡資金投入與預期產出之間的利益關系。經過了多次的討論和反復的商議,他們最終認為,電視劇《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對外宣傳的有力平台,這300萬元的投入,除了將帶來旅遊業利益的增長外,還將對皇城相府在社會上的影響產生持久作用。最後,他們決定出這300萬元錢,參與拍攝。
於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陳廷敬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成為這部歷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為電視劇拍攝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樣,《康熙王朝》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之後,深受觀眾青睞,劇中獨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話題。
宣傳的目的達到了,經濟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來了宣傳的回報,到皇城相府旅遊的火暴景象持續不斷。當年,他們接待遊客25萬人次,僅門票收入就達700多萬元,實現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僅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遊客高峰就達到了8000餘人。皇城相府成為晉東南的旅遊熱點。自此之後,皇城村的遊客數量均處於較高狀態,《康熙王朝》的影響一直持續著。
看到了宣傳切實效果的皇城村,繼《康熙王朝》之後又幾次出招,促使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契丹英後》等影視劇先後在皇城相府拍攝。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買斷了河南洛陽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車的冠名權,將該次列車冠名為「皇城相府號」。這一系列的宣傳手段持續不斷地擴大著皇城相府的社會影響,皇城相府也越來越被遊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遊業也因此得以較快的發展。
由皇城村對其旅遊品牌打造的經過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傳播意識、宣傳意識和市場營銷意識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會所接納的一個重要原因。皇城村對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對外呈現,加深了社會對於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傳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靈活的市場營銷意識成就了皇城村旅遊業的興旺發達。
〔啟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擁有古村落資源是先決條件。在我國各地分布著風格迥異的古村落:有分布於安徽、江西,自然古樸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於陝西,風格質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於浙江、江蘇的水鄉古村落群;分布於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築群;分布於福建、廣東的嶺南古村落群;分布於四川、重慶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於雲南的南詔古村落群;分布於湖南、貴州的湘黔古村落群。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都有著進行保護性開發的資源條件。
從古村開發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沒轉變為受世人矚目,實現其保護開發的模式過程中,有著以下的幾個關鍵點:
1.價值認同
在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發展過程中,由藏在深閨無人知到聞名天下,有個相同的轉變促因:得到了價值認同。這個認同既包括專家、學者角度的歷史、文化等學術價值認同,也包括廣大遊客對古村景觀、品味等旅遊價值的認同。
古村對於當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視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勞作的居所。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而對於外界來講,那些歷經滄桑的椽木瓦石,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寶貴價值。專家學者的鑒定,遊人對古村的感知、宣傳,古村的主動對外宣傳等等,這些都為古村與外界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而古村的旅遊價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2.保護是前提
古村實現旅遊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古村的保護。古村中的建築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便永久消失,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古建築的保護,而絕對不要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
3.規劃是先導
規劃對古村的發展有著長遠戰略性的意義。在開發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長遠的規劃體系,明確的規劃體系形成相應的保護制度,以約束盲目發展,避免短視行為。通過未來發展規劃,來確定村裡什麼地方可以開發,什麼地方不能動,並做到保護、修復、開發相結合。在對古跡開發的規劃同時,也要注重開發當地的自然景觀,避免盲目地開發所造成的對古跡的破壞。
4.村民的積極參與是關鍵
村民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村的開發和發展。由於宗族觀念和傳統文化,一些觀念如自給自足、重農抑商等使得村民對於發展旅遊服務業持有排斥態度,這對於古村的開發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在轉變村民觀念的工作中,要善於疏導而不是強行改變。皇城村在發展旅遊業之初相府內還居住著很多人家,對於讓他們搬遷到新村,空出老房子發展旅遊業,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對此,村裡組織部分村民到省內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北京故宮等地去旅遊,通過耳聞目睹,這些村民徹底轉變了觀念,對於相府這一祖先留給他們的寶貴財富有了重新的認識,對村裡發展旅遊業所做的工作也開始積極地配合。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遊客來到古村,在欣賞古村濃厚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旅遊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也是遊客對古村之行滿意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本衛生設施的缺乏,住宿、飲食服務業的不完善,將無法留住遊客。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會提高遊客對古村游的滿意度,有利於古村旅遊業的長遠發展。
6.資金問題如何解決
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資金是一個制約性的問題。由政府提供的保護資金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往往杯水車薪。在這種狀況下,古村通過藉助社會資金,用於古村的保護性開發,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還於這部分資金,可使古村的保護走上良性的可持續之路。
諸葛村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修繕維護古建築資金的缺乏,曾是一個令他們很困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一方面努力爭取政府的資金扶持;另一方面通過民間借貸、銀行貸款、社會捐款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的資金獲取方式,使諸葛村的前期保護及開發獲得了資金保證,諸葛村也得以突破資金阻礙,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7.古宅保護與村民住房需求間矛盾的化解
生活於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條件大多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這種矛盾,要根據實際情況,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條件等需求找到恰當的出路。
對於村內古宅民居條件簡陋的,在保護法規內可以允許村民對內部適當裝修,以改善居住條件。對於居住條件緊張,村內房屋供給承載力不足的,可以考慮建新村,將古村居民適度轉移到古村之外的辦法來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爭取政府等部門的支持。
8.無形資源也要重視
古村落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有形建築、文物,還在於其內所包含的豐富、無形的鄉村文化、人文資源,他們同樣擁有著較高價值。在發揮有形實物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無形人文價值,會增加古村的旅遊價值,提高他的吸引力。
9.市場運作
古村內建築的保護,文化內涵的發掘,是古村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市場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古村旅遊業的興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推動,市場宣傳的到位會對古村旅遊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皇城村藉助於影視劇對外宣傳,使皇城相府聲名大振,諸葛八卦村也因為對外宣傳其獨特的魅力而對遊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他們都挖掘了村裡最獨特的一面,通過市場宣傳,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眾的認可度,推動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展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古村落的價值會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擁有古村文化資源的村莊,應當高度重視其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㈤ 廣東最值得旅遊的古村落在什麼地方
1嶺南古韻 珠江三角洲嶺南古村落
在河網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古村遍布,至今還保留著大量明清年代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曾經熱鬧繁華,村落建設也別出心裁,融合在嶺南山水畫卷中,獨具一番風情。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古村落民居,展現著廣府鄉土的韻味。村內或窄門高屋,或鑊耳高牆,村裡還常有水塘或清溪,村落巷道排列整齊,這些鄉村民居建築,原原本本地再現了嶺南的傳統文化。嶺南古村眾多,例如從化錢崗、東莞南社、大旗頭村等,在珠江三角洲,隨處走走,只要深入鄉村,都可以發現這些特色村落。
入選理由:
鄉村、民居,一向是最能反映一個地方生活方式的縮影。嶺南的古村別具地方特色,而且保留較為完好,與自然風光相互交融,成為嶺南獨有的風景。國外遊客更希望了解的是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嶺南古村落將更能吸引國外遊人。嶺南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令這里的古村落得以完善地保存下來,其中廣州從化錢崗村的廣裕祠,獲得「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獎第一名」。
2中西合璧 開平碉樓
在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歷史上開平一帶社會秩序曾較為混亂,清朝初年時已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於是海外華僑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由於華僑眾多,這些碉樓也包含著世界各國建築的不同風格,碉樓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歐洲城堡構件等在開平隨處可見。現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入選理由:
碉樓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也是一種中西文化的融合。表面上看,碉樓只是華僑文化的展現,放大看,是世界移民文化的集中。在中國,中西建築文化融合的鄉土建築在鄉村很少,主要在縣鎮有所表現,但開平舉目皆是,隨便走到一座碉樓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這種文化的相異與相融,對於外國遊人具有深刻吸引力。
3造化之功 丹霞山
丹霞山另一個名字是「紅石公園」,這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走進丹霞山景區,不僅僅可以看到滿山紅色山石,更有錦江的一灣碧水環繞著紅色的山群,山勢雄偉,別有一番壯美,而水質碧綠清透,卻顯示幾分柔情。丹霞山還以陽元石和陰元石著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丹霞山增加幾分神秘。
入選理由:
在地質學上,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因此丹霞山是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也是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可見其地貌特徵之獨物。如今,丹霞山還以其雄奇景觀與典型地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因而更值一行。
4藝術殿堂 廣州陳家祠
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祠。走進陳家祠,就如同走進一個精美的民間藝術世界。隨處望去,磚雕、瓦雕、木雕、灰塑、陶塑、彩繪比比皆是,處處都展示了民間藝人的神奇工藝。在陳家祠里,遊客們無不驚嘆於嶺南人們的藝術創造。那庄嚴瑰麗的造型,生動流暢的線條,錯落嚴謹的結構,典雅美妙的組合和富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讓人嘆為觀止。
入選理由:
在陳家祠總會看到金發碧眼的外國遊客,因為到廣州旅遊的外國人,不會錯過的就是陳家祠,而這樣精美絕倫的民間藝術殿堂,在全國也不多見。民間藝術的精華,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最吸引人的。
5休閑勝地 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
觀瀾湖位於深圳與東莞近20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間,擁有180洞,是世界第一大球會,並正在成為一個高爾夫球、休閑、商務和生活為一體的國際高爾夫生活社圈。
入選理由:
廣東一年四季都適合打高爾夫,高爾夫球場數量接近全國總數量的一半,其中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是全國最大、最高級的球會,經常舉行國際性比賽。近年來,來自臨近國家的高爾夫旅行團日漸增多,以高爾夫為主的休閑活動,將成為國外遊人到廣東休閑度假的一個重點。
6海上綠洲 汕頭南澳島
汕頭南澳島如同海上綠洲,坐落在閩、粵、台三省交界海面,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以來,南澳島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稱號。美麗的海濱風光與深遠的人文歷史相結合,從而令海島上擁有「海、山、史、廟」立體交叉的旅遊資源。
入選理由:
擁有漫長的海島線的廣東,海濱旅遊當然是占據優勢。而在眾多海濱之間,南澳島的景觀更加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是南澳島的最大優勢。
7人文奇葩 客家圍屋
客家人千里迢迢來到廣東,在廣東留下獨特的客家文化。從粵東的梅州到粵北韶關,散布在山間的客家圍屋,從建築上展示了這個族群獨特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被稱為「客都」的梅州,山野中常可以發現規模或大或小的客家圍屋,而其中最讓人流連的也許是大埔的花萼樓。在客家人聚居的山間,那些圓形或橢圓形的圍屋,那樣雄壯地立在山野,卻顯得淡泊、與世無爭,讓人無比嚮往。
入選理由:
廣東的梅州被譽為「客都」,是公認客家人的家鄉,沉澱了深遠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能展示客家文化特色的當然是客家圍屋。
8山川壯景 乳源大峽谷
到乳源大峽谷才發現,原來廣東的山水也可以如此壯觀。沿著山路進入南嶺山區,到乳源大峽谷時,地面彷彿裂開了,人們所站立的地方已是懸崖之巔。那道峽谷,深深地陷進去,如同地面上一道綠色的傷口。
入選理由:
乳源大峽谷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原以為廣東沒有壯麗山川的誤解。站在乳源大峽谷,所感受到的壯觀,也不遜於其它名山大川。
9千年瑰寶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它是以南越王墓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遺址博物館,文物中以金縷玉衣最為寶貴。
入選理由:
在哪裡可以看到嶺南兩千多年的文明?顯然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博物館里有保存完好的古墓原址,有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連博物館本身的建築也典雅氣派。
10人居極品 潮汕民居
富於傳奇的潮汕人,營造了深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和精湛的民間藝術,並且也是對傳統文化傳承最為完好的人群。
入選理由:
潮汕的文化藝術集中展現於潮汕民居,方正合理的建築布局,精美的木雕、石雕等,均可從民居建設中展現出來。
㈥ 小溪古村落的保護開發
小溪,距湖北恩施城45公里,不在現代交通、旅遊線上,在全州古村落中也不佔優勢,沒有「名村」、「名鎮」的耀眼光環。2008年到2010年的,小溪從一個環境臟、產業弱的無名小村,發展到「仙居恩施八條生態文化走廊」中的一條古村落文化走廊,逐步探索出一條古村落保護開發的有效途徑。
一、及時運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古村落。小溪胡家大院進入公眾視野,緣於一次偶然,2007年1月,這里兩棟吊腳樓發生火災,盛家壩鄉黨委書記徐清華率領鄉直幹部奔赴救火,看到這片吊腳樓群十分壯觀,要求村裡要保護好。2008年8月,恩施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組來到這里,認為這是恩施市保存較完整的古村落,具有較高的價值。但有多大文化價值?有沒有保護開發價值?怎樣保護?
二、開展基礎研究
2008年9月27、28日,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民族學院、恩施州巴文化研究會、恩施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的專家組成的課題組到小溪進行了兩天深入考察,撰寫了《恩施市盛家壩鄉小溪胡家大院古村落調查報告》《小溪村民族文化調查》《恩施盛家壩鄉小溪聚落建築群的風格特色》《鹽道古村落——恩施市小溪村》《湖南移民與小溪古村落》5篇調研文章,對小溪胡家大院的文化價值進行概括論述,就如何保護開發提出建設性意見。
2009年後,課題組成員及部分專家學者又到小溪及大集等周邊調研十餘次,較全面地掌握了文化資源狀況,認為依託小溪、大集、桅桿堡等文化古鎮古村落為平台,可以營造「文化盛家」形象。
三、領導重視,保障有力
2009年1月,盛家壩鄉將考察組撰寫的《小溪胡家大院古村落調查報告》呈報恩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2月,「兩會」期間,將2008年第4期《巴文化》(專欄刊載小溪古村落研究文章)呈報給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同時,給鄉黨委政府班子成員、村組幹部人手一份,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市、鄉領導充分認識到小溪的文化價值,先後多次到小溪調研。市政府將小溪列入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整村推進扶貧村,市婦聯、市交通局、市煙草公司對口幫扶。恩施州政協副主席李春勝率領州政協委員調研,召開座談會,撰寫提案,建議州政府支持小溪文化古村落的保護。
四、編制保護規劃
2009年2月,盛家壩鄉政府委託恩施州巴文化研究會、三峽大學旅遊規劃與研究中心制定《小溪胡家大院保護與開發保護規劃》,課題組廣泛邀請文化旅遊專家到小溪及洞灣、桅桿堡、大集、安樂屯、芭蕉侗族鄉戽口村等地調查,5月底,完成《恩施市盛家壩鄉小溪胡家大院保護與開發規劃》。6月28日,恩施市政府召開專家評審會,認為這是全州第一個村落專項保護規劃,做到了文化保護與鄉村旅遊、新農村建設、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有機統一。
五、開展文化宣傳
小溪發現後,恩施州、市民族文化工作者多次采風,恩施州攝影協會、恩施州老年攝影協會、恩施日報社、中國硒都網、湖北民族學院傳媒學院等先後舉行采風活動,達千餘人次。《恩施日報》《恩施晚報》《湖北民院學報》《人民網》《新華網》《恩施新聞網》《中國硒都網》等媒體發表有關小溪的文章達20餘篇,攝影作品數百張。
2010年1月30日在華龍村召開小溪胡家大院新農村建設座談會;5月27、28日組織州、市作協開展文學采風活動;7月20日電影《大花》在小溪開機;9月編創了歌曲《小溪彎彎》;10月1日在小溪舉行傳統婚禮;10月28日舉辦恩施市黨建帶婦建「農家女」培訓……
六、加快保護開發
小溪的保護開發,首先,重點突出文化價值,以文化搶佔先機,以文化保護為第一要務;二是與鄉村旅遊相結合,不單純依靠文化保護,整合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開發式扶貧、對口結對幫扶項目;三是與產業結合,提高百姓收入,讓村民在村落保護中得到收益。
從小溪的考察、編制規劃到跟蹤服務,巴文化研究會以小溪考察成員為骨幹,成功申報了省、州古文化線路和古村落(鎮)調研課題,以「有文化保護價值、有旅遊開發價值、有產業支撐」三項標准,開展了全州的村落調查,形成了大量成果。
保護開發正在進行中,數據更新中……
㈦ 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應該怎麼做才好
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北京建國慧景旅遊規劃設計院是一家擅長於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戰略定位、項目策劃、景觀建築創意設計、旅遊綜合體策劃設計、大型旅遊度假區規劃設計、鄉村旅遊與農業旅遊規劃設計、宗教文化旅遊規劃設計和紅色旅遊規劃設計,具有從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的全程規劃設計能力的專業旅遊規劃公司。我公司為國家乙級旅遊規劃資質(正在申報甲級),擁有職業規劃師、設計師、培訓師和客服人員50多人,吸引了來自中央美院、清華大學、中國美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著名院校的優秀青年設計人才,部分旅遊咨詢師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和海外留學背景,專業結構縱橫貫通、完整齊全。
鄉村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說,幾乎包含了所有的類型。就鄉村旅遊開發的角度看,我們應該首先去除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等已經由國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區。因此,鄉村旅遊,更多的是著眼於景觀農業及鄉村休閑。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把鄉村旅遊資源分為五大類:
山水環境資源――以山嶽、河流、溪谷等等地質、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環境的獨特觀賞價值為基礎,形成了山水景觀基礎,是「山水型旅遊新農村」。
生態環境資源――以綠色植被為依託,形成的鬱郁蔥蔥的環境,特別是較好的森林覆蓋,成為氧吧,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是「生態型旅遊新農村」。
田園環境資源――以鄉村田園的農耕風貌為特色,形成一幅優美的鄉村田園農耕景緻,形成了田園景觀基礎,是「田園型旅遊新農村」。
村落環境資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莊建築、新型特色村落建築、民俗風俗習慣等等文化為基礎,構成獨特的村落景觀,形成了村落景觀基礎,是「村落型旅遊新農村」。
經濟產出資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葯材、牛羊牲畜、魚塘、簡單副食品加工等等農作物、經濟作物、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業、漁業等等為依託,形成獨特的景觀環境和經濟產出基礎,是「新農產業型旅遊新農村」。
對於不同的資源類型,應該有完全不一樣的旅遊開發模式和營銷手法,也因此對新農村的效果及示範推廣價值產生不通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在一個區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廣的、易於成功開發的類型,進行試點。
㈧ 現在中國還有哪些未被開發的古村落有哪些
我只知道北京附近的一些,最著名的就是「雞鳴驛」了,在河北省懷來縣城西北,城牆、城門都有,城內街道保持清末風格。
還有就是「古北口」了,在北京密雲縣最北端,是長城重要關隘,裡面有很多寺廟。
另外,北京門頭溝的「火村」、「清水」等好多村落都保持著明清風格,不僅僅只有「爨底下」一個。。
安徽、浙江的徽州古鎮有很多沒被開發,主要集中在安徽、浙江交界地帶。廣東的封開不知道現在開發沒有。。
江西騖源
其實江西贛南一帶都還比較落後
那邊古鎮可能沒多少
但是山水是很原生態的
謝謝
㈨ 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上的幾點思考
1.解決古村落產權困擾,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設開發的管理工作機制
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困擾已久的難題。目前不少古村成為空心村,保護、修繕工作難以開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築都屬於私人所有,修繕所需大量資金,村民自己沒有承擔能力,同時也缺乏對老建築進行保護和維修的動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進行修繕,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築需要修復,政府未必能承擔大量的資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築的所有權並沒有改變,用公共資源用於私人物業的修繕存在不合理,在現實中很難開展。
為解決古村落中的產權問題,部分古鎮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中都傾向於採取通過收回老建築的產權進行保護開發。
2.統籌新村和古村建設
新村、古村統籌建設應首先明確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銜接,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吸引遊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一方面要保護舊村的原生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舊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遊特色資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規劃、整治,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並建設完善古村旅遊服務的各項設施,如餐館、旅店、商品等,這些設施應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過度的建設而破化古村的古樸氛圍。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號角吹響了神州大地,各項政策和措施紛紛出台。我們認為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精髓和關鍵在於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農村的拆舊建新,絲毫不保留農村的特點。我國很多農村的城市化多為大拆大建,將原來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及歷史價值的元素無形中抹殺,興建了大量現代的建築,使大部分村莊千篇一律,沒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底蘊,這也是當今農村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大誤區。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改善,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城鄉環境反差較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於一方面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管理真空狀態;另一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以各種臨時性的補助居多,而沒有一個穩定、持久的財政投入機制,致使我國村鎮(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較城市滯後,歷史欠賬較多,不能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縮小城鄉差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首要就是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網路通信等方面。
對古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以保護古村的整體風貌為前提,改善居住環境。古村內的麻石巷道、紅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行保護,切不可全部鋪上水泥或大理石,對部分破爛,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進行平整,固定石塊,清理雜草碎石,完善路燈等照明設施;對排水系統的整治應維持原狀,不進行上蓋密封,以清理淤泥雜物、疏通渠道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對供電線、網路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埋底鋪設,避免亂拉亂扯。
新村的基礎設施應按較高的標准進行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
4.維持古村的整體風貌,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繕,採取措施活化
結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對所有的古建築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詳細了解古村內每棟老建築的現狀如權屬、破損程度、市場價值、需修繕的工作量、資金投入量等,在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聯合有關文化部門,聘請專業的設計單位,制訂老建築的詳細修繕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前提下,採取原來的特色建築材料和傳統的建築工藝,對老建築進行適當修葺和改裝,維持老建築原來的古樸外觀和建築裝飾;二是可根據老建築的用途,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內部的生活設施,如廁所、水電、網路、照明等,滿足現代日常生活、辦公的需要。
古村內的老建築長期空置,將不利於古村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因此除了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外,還需結合古村的發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築內部現代設施的基礎上,採取各種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內的老建築。
在古跡、古建築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糧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築,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國僅有、規模最大、現狀保護最完好的皇家倉廒。歷經600年滄桑,如今的「皇家糧倉」成為一座展示文化與時尚的會所,承辦新聞發布、慶典、論壇、年會、首映、演出、酒會等商務活動。北京三里屯1949會所原是1949年北京機電研究院在這里開設了一家紅磚廠房的工廠,在荒棄多年後,經過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廳綜合建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鬧中取靜的休閑去處。皇家糧倉、1949會所的做法對南社古村古建築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5.結合傳統的風俗習慣,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
文化保護和建設是古村保護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使古村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築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在馬丘比丘憲章中關於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部分中提出「城市的個性和特性取決於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徵。因此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一切有價值的說明社會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須保護起來。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
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要給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為了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使其與現代文明適應,在村鎮(鄉村)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傳承下去,並散發出新的活力,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原來的古村落、老建築,否則將會陷落「有文物沒文化」的尷尬。
6.加強對古村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的整治利用,營造與自然和諧融合的氛圍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圍時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一個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開辟生態旅遊對於古村落的開發也極具意義。